需要做手术的病人,往往更愿意相信做过手术病人的感受和对医生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呢?“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这就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一共情。这世道信谁最靠谱?砖家叫兽?权贵商贾?新闻联播?上帝佛祖?...我们就处在这个无所适从的尴尬时代。抛开意识形态和强加的观念,把人还原为生物状态。恐怕共情是唯一,最靠谱的。共情一词,由德国哲学家RobertVischer首次提出,认为共情是指人类自发地将真实的精神感受投射到他们所感知的人和事物中。Rogers将共情分别引入了心理治疗和医学领域,进一步充实了共情的内容。他提出,共情就是像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感受他人的精神世界。Titchener第一次用英文“empathy”来表示共情,他认为,共情是把客体转变为人性化,即能够感觉自身进入其他事物的一种过程。在经济如此不景气的当下,GDP还创新高,不说失业,却说灵活就业。实际上,各行各业,哪怕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人们不愿意听官方或专家的说辞,更愿意听普通百姓的感受,这怎么去共情。2001年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和医学人文学教授乔迪•哈尔彭(JodiHalpern)提出临床共情(clinicalempathy)的概念。临床中的三种共情概念1认知共情认知共情强调一种超然理想,这种超然理想希望医生既能够保持对患者情感的敏感,又要保持距离,做到完全克服情感的偏见和影响,从而作出客观的医疗决策。即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并根据医生自己了解到的其他患者对此可能的情绪反应来推断出患者此时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并不会感受到患者的情绪,也不受其影响。2情感共情情感共情来自德国心理学家西奥多•利普斯(TheodorLipps)的共情概念。利普斯认为对他人的共情本质上就是把共情者自身的人格投射到对象中,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共情者与对象的同一化,从而共情者就感受到了对象的心理体验。总之,情感共情大都强调共情是一种情感体验或分享,将情绪传染或者情感共鸣视为直接理解患者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3混合共情混合共情以哈尔彭为代表,在对前两种共情批判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混合共情的概念。在共情过程中,个体能够同时体验和整合多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但是,在短暂的临床诊治中,无法通过认同来实现共情,而且医生的体验与患者的体验不可能完全相同。举个例子,病人做了痔疮手术的各种感受,我认为如同我做了手术一样,都是真的,我相信,而医生说的手术怎么怎么样,不痛,不再复发等,我会打上一个问号。1.对患者的观点和体验表现出积极和真实的兴趣,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全神贯注和开放的心态,为了让医生实现对患者个人的全面了解,展开更好的治疗,医生需要表现出愿意学习和探索患者独特情况的态度,积极寻求病因并提出相关问题。2.“理解和你说话的人的痛苦是因为你过去感受过痛苦与理解和你说话的人的痛苦是因为你正在反映他们、感受他们现在的痛苦,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所以共情的目的是很重要的。3.“非语言沟通”有一个奇妙的发现,沟通的底层逻辑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印象。其中,约7%取决于对方讲话的文字和内容;38%取决于音量、语速、节奏等声音要素;高达55%来自眼神、表情、动作等形象因素。也就是说,要达成有效沟通,绝不是轻声细语那么简单。有些人总能在一两句话间,甚至用一个动作,就把他人惹毛了。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语言、姿态和动作表达来倾听患者传达的信息,并将其与对常伴随特定身体状况的情感的了解相结合,做出相对比较正确的判断。4.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让人文关怀回归医学,医学作为直接与人交往的科学应该更强调人文关怀,更具有温度和生命力。有研究认为,共情应作为从医者的必备职业素养之一。要实现临床共情,难就难在医生与患者之间是不平等的。医生在看病问诊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处于上位,具有一定的主动权,而患者则处于下位,居于被动地位。患者在就诊时,因不了解疾病要为病情担忧,有时医院陌生的环境会加重其焦虑的情绪,患者在此情形下,既要遭受生理病痛的折磨,又要承担心理的折磨,身心备受煎熬,此时患者易情绪低落,甚至产生焦虑。再加上经济大潮的怂恿下,公立医院实际上早已经不姓公了,共情的难度显而易见。所以从病人的角度来说,病人宁可相信同样经历病人讲的话,不相信医院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标语。因为只有相同经历的病人,才更容易产生共情,所以医患之间达成共情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要抛开人性以外的各种各样的干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要秉持大医精诚、救死扶伤、以德立身,悬壶济世、仁心为本的理念。”医生出诊前,默念三遍,也许能为早日实现临床共情铺垫一块基石。
病人来肛肠科看病,大便出血是最常见的。这是为什么呢?我在多篇科普里讲到过这个问题,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红色表示着生命和危险,尤其是男性(包括雄性动物)对红色有一种本能的冲动或恐惧。由于色彩与人类心理反应存在密切的关系,“色彩心理学”也应运而生,这里按下不表。除了女性的生理期以外,人类最容易出血的部位,一个是痔疮出血,另外一个是牙龈出血。在西方古代医学中,痔疮出血,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身体在排除不良体液的一种表现,有些人甚至认为痔疮是长寿的征兆或是身体的一种“安全阀门”。在祖国医学中也有类似的放血和刮痧疗法。可见人类对出血的认识还有很大的空间期待研究和挖掘。但出血是危险的信号,毋庸置疑。便血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东汉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提到“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现代医学认为:便血,通俗而言就是人体排出物——粪便伴有血液,常见于大便的表面、与大便混杂、卫生纸上以及滴血、喷射现象等,血液颜色呈现为鲜红色、暗红色等。除此之外还有潜血的可能性,即潜在的出血,一般肉眼看不到,需要借助化验观察到的出血现象。在肛肠科门诊经常会遇见因排便后擦拭时厕纸带血、便后滴血,甚至是“便池红染”。(1)肛门直肠疾病:是便血最常见的原因,一般情况下,痔疮引起的便血不会出现肛门疼痛,便血多表现为便后擦拭肛门时厕纸带血,严重者可出现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一般附着于大便表面或与大便分开,而肛裂出血一般伴有肛门疼痛难忍的情况。(2)结肠疾病:包括结肠息肉、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癌等。因为出血位置较高,导致血液在消化道存留时间较长,此类疾病引起的便血通常与粪便混合,使粪便呈暗红色甚至黑色,结肠息肉引起出血一般没有明显腹部不适感,结肠溃疡引起的出血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情况,而结肠肿瘤引起的血便,可同时伴有腹痛、腹泻,此外,大便中还可能混有果冻样的黏液或脓性分泌物。(3)消化道其他部位出血: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血液经消化道下段混入粪便,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出血,常常伴随上腹部疼痛。(4)食物或药物因素:某些食物(如火龙果,动物血液:猪血、羊血等)也可能造成大便颜色变深,易被误认为便血。某些药物(如铋剂)在胃酸环境中,铋盐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形成不溶于水、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色氧化铋,随食物残渣一同通过胃肠道,对粪便进行染色,使其外观变为黑色。此外,一些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从而导致黑便。(5)全身性疾病: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以及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凝固,也可能出现便血症状。(1)观察颜色:鲜红色多为新鲜出血,提示出血部位可能在肛门或直肠;暗红色或黑色粪便,提示出血部位往往来源于远离肛门的结肠、小肠、胃。(2)伴随症状:痔疮引起的出血往往无明显伴随症状,结肠炎等疾病常伴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而结肠癌引起的出血往往伴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症状,如果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常合并贫血、低热、乏力、水肿等中毒症状。若伴有呕血、头晕、心慌、乏力等,可能是大量出血的表现。(3)粪便质地:血便同时伴有大量黏液,甚至可见脓液,多见于结肠、直肠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感染等。血便呈暗红色或棕色,黏稠如果酱,含有血丝、血块或黏液,可能与肠道肿瘤(如结肠癌)、血管性疾病(如肠系膜血管栓塞)、肠套叠等严重疾病有关。对于有便血症状的患者而言,临床上仅仅通过大便的形状、特点及其伴随症状来明确诊断,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误诊、漏诊的可能性很大。目前,肠镜检查已被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临床发现,不少直肠癌患者在初期发现便血时,以为是痔疮,没加以重视,直到症状严重才来医院就诊。今天教大家一套简单、快捷的初步鉴别痔疮和直肠癌的方法。1.排便次数。痔疮患者和正常人排便次数差不多,一天1~2次为正常。直肠癌患者排便次数较多,普遍是4-5次,有些直肠癌中期患者每天排便可达到7-8次。2.排便后的自我感受。痔疮患者排便次数多了或时间长的话,会感觉到肛门很痛。直肠癌患者多次排便后还有排不完的感觉。3.大便的气味。痔疮患者的粪便气味和正常人没有太大差异。直肠癌患者的粪便会有腥臭味、腐臭味等。4.便血的颜色。痔疮患者排便时的便血颜色是鲜红的,直肠癌患者的便血通常为暗红色或紫红色,有时还会有黏液,很少出现滴血或射血的情况。如果通过以上方法发现疑似直肠癌的特征,一定要前往医院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肛门指诊、大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胃镜检查等,以确定出血部位和原因。特别强调:对于便血高风险人群,如50岁以上、有家族史、长期便秘或腹泻者,建议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
在这个星球上,如果人类选择独自走在康庄的大道上,那是违背生物多样性的。其后果一定是非常悲催,凄凉和绝望的。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参与的生态过程。这里的生物可以是任何具有生命特征的实体群,包括基因、细胞、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这里所说的物种多样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即一定区域里物种的总和或物种的变化和各个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前者是纯粹物种水平的多样性,而后者是结合了生态研究特点的补充。因此,也有人把这种物种多样性称为生态多样性。Wilson提出的生物多样性的能量一稳定性一面积理论是目前最新的有关物种多样性的学说。概括地说,该学说认为系统获得越多的太阳能,气候越稳定,面积越大,其生物的多样性也就越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环境和生物之间,环境的作用是第一位,而生物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有学者打趣说:南北韩的物种(人)一样,而环境(体制)不一样,多样性(结果)就相差太多了。所以说,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是由生存的环境决定的,我在《肛瘘线》提到的胡焕庸线道理是一样的。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类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活动范围,对大自然的破坏程度也在加剧,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人口爆炸、资源环境枯竭、粮食短缺以及能源危机等不断威胁着人们。同时,人们也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物种灭绝的生态危机。此外,抗生素的发现以及生产和使用称的上是人类医学史上质的进步。在1928年,Alexander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由此促进了抗生素的发展,开始了“抗生素革命”,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5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首次批准将抗生素作为动物词料添加剂进行使用。目前,抗生素滥用在世界范围内己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抗生素治疗会对宿主的整个肠道微生物群的分类组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出现的速度很快,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抗生素的使用已经被证明会对健康的肠道微生物造成损害,艰难梭菌感染可能是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最显著的临床例子。WayneSousa(1984)调查了结构性自然群落的干扰作用,把干扰定义为“不连续的、不时介入的杀伤、替换或者一个或更多个体(或群体)直接或间接为新个体(或群体)的定居创造机会的损伤。”也就是说给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破坏下个定义。1.Connell等认为,对于一个稳定的环境生物用于调节的能量越少,使得更多的能量用于生长和繁殖,这样就能维持一个大的种群,并增加了种间联结的机会。这观点同样解释为什么现代人不愿意结婚和生育,因为现代人把大把的能量消耗在生长和繁殖以外的事情上。2.肠道微生物群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多样性的缺少可造成焦虑和认知的问题。3.婴儿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组成改变,这与之后生活中发生过敏、哮喘、湿疹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4.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与老年人胃肠功能失调有关,如果抗生素在体内蓄积增加,会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更高。5.牙周炎的病因与口腔菌群生态失调过程密切相关,与过度刷牙有关。6.在牲畜中使用抗生素会在包括牛奶、肉类和鸡蛋在内的食物中留下残留物。会对人类造成包括生殖障碍、肝毒性、肾毒性、免疫变化,尤其助长细菌的耐药性。生物多样性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自然界的延续,加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本身就休戚相关,这更要求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意为天地之间最大的恩德是孕育了生命,是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谐适关系。万物存在于一个共同的宇宙当中,每个生物、每个物种都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世界需要的是多样性,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折腾。
当医生的,经常会听到:“这药到底怎么吃法?是饭前吃呢?还是饭后吃?”实际上说明书上写的很清楚。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吃?这就牵涉到两个重要的问题,时间和疗效。要说清这两个问题的子丑寅卯,就必须介绍子午流注,或时间生物学。子午流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溯源于《内经》。“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古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为夜半,午时为正午。“子午”是阴阳相对立的两个词,含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意义。就时间而言就是指子时、午时;就一年而言,子为冬至,午为夏至;对气候而言,子时热,午时寒。“流注”是指人体气血运行而言,是把全身气血经络循行形容为就像水流流动的状态。子午流注通过研究人体气血运行与时间周期规律来指导治疗,提倡“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是世界医学中最早运用人体时间节律的医学,其与现代时间生物学的“时辰给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时间是不受人控制的,我们只能别无选择地生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并受其控制,一切事物都在时间中发生不间断的运动变化。”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早暮不合其时……不惟无益,反能有害”。说明子午流注学说与生物钟理论的一致性。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了人体的各种物质的代谢、分泌水平都有明显的生物时间特征。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比如人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肠道蠕动,精神状态等等。又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夜间,包括生命的终结都是以夜间多见。心脏病人凌晨4点用洋地黄的疗效比其它时间强40倍。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曾观察到,月圆时精神病人的游走和紊乱行为增加,法国阿利塔对多种疾病的发病时间分析发现,圆月对人体存在着危害性,特别对心理,神经系统及心脑功能的危害。可见有些疾病与月亮也存在关系。子午流注学说强调人和自然都有时间的制约,认为人体气血随时间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盛衰开阖。中医早就指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根据各个药物的药性特点,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给药时间,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例如,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一次服用效果佳,而如一般药物分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许可,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予,顺应阳气浮升,有助药力驱邪除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睡前服用。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就能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1.需要与食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如降糖药(格列喹酮片、格列美脲等),其起效时间和血糖峰值时间与饮食密切相关。饭前服用这些药物,可以使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血糖升高时间相匹配,从而达到更好的降血糖效果。还有一些药物,如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胶体果胶铋等),饭前服用可以使其在胃内形成保护膜或更早地发挥作用,从而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刺激或损伤。2.与进食时间相关的药物:某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空腹服用能減少食物对其吸收的影响,使药物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更好地杀灭病菌。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的服用时间也可能与进食时间有关,具体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3.胃肠道刺激性: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饭后服用可以减轻这种刺激,避免或减少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的发生。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饭后服用能降低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风险。抗炎药物(如克林霉素等)也建议在进餐后半小时左右再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4.肠溶片: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其表面有一层肠溶包衣,保护药物不在胃液中溶解,而在碱性环境中才会崩解吸收。由于餐后胃内酸碱度可能会受到一定改变,从而影响肠溶片的崩解吸收,故建议餐前食用。5.肛肠疾病术后,睡前中药坐浴可预防或减轻夜间肛门抽搐性疼痛。6.其他:有些药物可能有特别的服用要求,如需要与特定食物同服或在特定时间服用。《内经》提出“因时而致病”“择时而治病”“用时而养生”“望时而预观”的人体生命节律治疗观,构建“望时预测”“择时针灸”“因时用药”“顺时养生”的人体生命节律防治法,说明人体的病理过程呈现出“时间节律性”,因此治病时强调“因时制宜”。子午流注学说因体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成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时间医学。
一年一度的高中一小拔同学及家属聚会,今年是第34个年头了。每次聚会的地址、时间、参加人员及值得记忆的趣事,都被我刻在大石头上留作纪念。从开始的一桌,到二桌,又回到一桌。从开始的每家2人,到每家三人,个别四人。孩子们长大了,不跟我们玩了。又回到每家2人,也有1人的,也有再也不能参加的了。今年加入了叫豆奶的雪纳瑞,突然有种初冬的凄凉。不管怎么说,在量子力学里,这一小拨人一定存在着某种“纠缠”。生物体中存在很多无法用分子生物学解释的现象。比如,视觉和光合作用的关键分子,是如何以超快的速度完成分子间信息传递的?微纳米级别的神经元如何快速地组织和处理如此惊人的大脑信息?量子理论最吸引人的是一个系统中两个量子状态的组合或叠加,其特性,即量子的非定域性或者是不确定性。量子纠缠:是量子状态相关的一种特殊形式,描述的是无论相隔多远的两个粒子之间的相互依存状态。线粒体是生命活动中物质和能量代谢最活跃的器官,线粒体中存在的大量的量子效应远比我们想象的多。量子纠缠似乎在告诉我们一种现象:有纠缠的两个粒子或生命体,由于存在相互依存的状态,一方的“状态”,会同样出现在被纠缠的另一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许就是佛祖应用量子纠缠理论告诫世人。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以维持自身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可以立刻有效地防止各种病原体的入侵。“非特异性免疫很大的可能存在着量子的纠缠。”研究初步证明,生物体中存在的量子效应,已经构成了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量子生物学效应很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通俗的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东西是不存在量子纠缠的,如同智能手机,一个信息的输出一定会出现在被纠缠的另一方,在互联网时代,只是纠缠程度,或方式不同而已。人体的肠道中存在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菌是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肠道微生物总数的99%,其数量可达100多万亿,质量可达1.5公斤,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肠道内大部分细菌定植于结肠内。肠道菌群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生理性细菌,大多为专性厌氧菌,其与宿主为共生关系,对机体有益;(2)条件致病菌,多为兼性需氧菌,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具有侵袭性,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3)病原菌,生理情况下,其定植肠道的机会较小,当肠道内菌群移位、菌群失调时,病原菌大量定植、扩增,引发疾病。肠道构成了人体内最重要的生物屏障。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1)饮食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食物成分会对肠道菌群的数量及种属产生不同的影响。(2)抗菌药物的不规范可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3)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消化道疾病,在使用抑酸治疗后,也会使肠道菌群失调。总之,细菌是通过分裂形成下一代,每一代都是一样的,仅仅是时间的差异而已,所以叫菌群。“菌群生存的分裂就是一种纠缠存在方式。”比如某种菌群对某类抗生素耐药,那么基本都耐药,反之亦然,这就是量子纠缠。1.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2.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大便性状改变的肠道功能性疾病。3.难辨梭菌感染难辨梭菌又称艰难梭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多寄生于人体肠道中。引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4.结直肠癌又称为大肠癌,患者粪便中的菌群进行分析发现,其厌氧菌与需氧菌之间的比值较正常人明显降低。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单纯的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肝癌。肠道菌群紊乱被认为是该病新的发病机制,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6.代谢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等疾病。“34个年头的聚会,转𣊬间就过去了,而纠缠却一次次被加强,可谓是,初识还没来月经,再聚已是绝经人。”
民进组团去景宁义诊,一路向浙西南,竟要近5个小时的车程。景宁是第一次去的。在中巴车上,拿出手机开始写科普,也是我写科普的陋习。我的《久坐一族》发布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肛肠疾病多与不爱运动有密切关系。明代《外科正宗》一书中写道“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致浊气游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可见,古人对不爱活动而致肛肠疾病的病因,早就有见解。不爱运动的人,往往长期处于一种固定姿势,使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久坐的人,盆腔容易使血液淤积,易导致肛肠疾病,因此,凡常固定一种姿势工作的人,如办公室工作人员、医生、编辑、司机、交通警、门卫等。有研究表明,2016年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这使得大约10-40亿的成年人面临着患上或加剧与不运动有关的疾病风险。身体活动,也有学者称为体力活动。1985年Caspersen最早把身体活动定义为“由于骨骼肌的活动所产生的任何消耗能量的身体移动形式”;2018年发布的《美国人身体活动指南第二版》中指出身体活动是指骨骼肌收缩所产生的任何机体活动,并且能量消耗超过基础水平;《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中认为身体活动是骨骼肌收缩引起能量消耗的活动,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通常会发生位移。换句通俗的话就是四肢要动起来,出些汗,(包括提肛运动)不是小脑瓜子耍小聪明。1.身体活动与肥胖身体活动不足是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2.身体活动与高血压研究发现适宜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活动不足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3.身体活动与糖尿病活动水平越高,其糖脂代谢情况越良好,身体活动是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3.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活动能降低超重青少年的紧张、抑郁和愤怒,促进对身体自尊的健康满意度。能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可缓解压力、调节情绪。能改善并调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4.身体活动与大脑认知活动不足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更低。活动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5.身体活动与其他健康影响运动锻炼较高水平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正视儿童青少年活动时长与近视发病呈负相关关系。活动量对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运动量越少,睡眠质量越差。不锻炼的老年人患肌少症的概率大致是锻炼者的2.7倍。研究发现活动能降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6.身体活动与癌症活动可以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其所有病理乳腺癌亚型的风险都会显著下降。活动与绝经后妇女的膀胱癌发病率呈负相关。活动水平最高个体的结肠癌风险显著低于活动水平最低者。1.身体活动按日常活动分类,可分为职业活动、交通出行活动、家务活动和业余活动;2.以每天平均步数判断:静态:每天步行<5000步低:每天步行5000~7499步中(较活跃):每天步行7500~9999步较高(活跃):每天步行10000~12499步高(高度活跃):每天步行>12500步3.以每天平均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判断:低:<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中:30~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高:>60分钟中等强度或>30min高强度运动不同版本身体活动指南的共识:第一,指南遵循“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的原则。平时缺少活动的人改变静态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取消活动至少持续10分钟的要求,例如爬几层楼梯、走几分钟路都可以累计。对活动强度或速度没有严格要求,动比不动好,动多少身体都会收益,但若能增加活动的时间或强度,则可以获得更大的健康益处。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当时的身体状况,有度地选择活动。任何活动都在于长期坚持,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才能终身受益。第二,指南强调个人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量时,要注意可能会有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因此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保证最大安全的实现,也就是实施适合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在儿童青少年指南中,各国都要求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到高强度的有氧活动。因为大量的证据表明,每天69分钟的活动能带来多种健康收益。在成人与老年人指南中,“每周进行至少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者75-150分钟高强度或者等量组合的体力活动”已成为共识。在孕妇指南中,均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总之,活动比久坐好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而是应该积极寻找机会进行适量的活动,不仅仅限于健身房,还应该包括家务活动,出行交通工具。下乡义诊,在富氧的环境中,如同登山活动,利己又利人,何乐而不为呢?
近20年来各种的共识和指南呈现井喷的状态,如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度同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种别派学说思想都空前盛大,于是,有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当量化和可重复性等现代理念出现时,共识和指南自然成了循证对照的蓝本。有学者说,“实际上,共识和指南是制定者用来约束操作者的工具或话语权,所以这年头热衷于制定共识和指南的不少学者,可谓是寝食难安,累得很。”更有学者认为,“共识与指南是领地意识的返祖现象。”是人的动物属性决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行业,同一个指南。”这是什么样的节奏?多样性先放一边。“围手术期“这一名词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国外文献上,其后,国内逐渐有人使用。围手术期的含义是什么?“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进行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由于围手术期的特点和手术这一重大人生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来说,围手术期这一阶段是一种紧张、恐惧和不真实的体验。2023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痔的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现将重点值得关注的介绍一下。术前准备1.术前沟通重点谈论术后的并发症,如术后水肿、出血、疼痛、肛门不平整、肛门不适感、切口延期愈合、复发以及术后对并发症的处理,取得知情同意。2.术前检查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传染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心电图,胸部片等检查。对于高龄、胃肠道肿瘤病史、直肠出血、隐匿性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便血、黑便等,治疗前行肠镜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3.健康教育介绍痔的相关知识,包括术前戒烟戒酒、禁食禁饮方法,坐浴知识、保持肛周卫生、术后饮食及高纤维饮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等内容。4.肠道准备包括术前口服泻药、灌肠、调节饮食。5.术前抗生素的应用对于术前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目前争议比较大。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不需要常规使用。6.手术方式选择应在术前与患者讨论每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术后管理1.术后饮食与运动术后饮食及营养:根据麻醉情况确定进食时间。术后最早进食时间最好不少于4小时,一定不能少于2小时。24小时内勿食用可能引起腹泻的食物。术后活动:应在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1-2小时,以后至出院时每天应下床活动4-6小时。2.坐浴坐浴是肛肠疾病术后常用的外治方法。温水坐浴(40℃)5-10分钟可显著缓解疼痛。若坐浴的实施难度大,温水冲洗也能有效替代。传统中医熏洗坐浴常见基本方:苦参五倍子汤加减等。3.术后并发症管理(1)疼痛疼痛是痔术后常见并发症。多模式镇痛方式管理,多模式镇痛药物包括亚甲蓝、利多卡因、吗啡、罗哌卡因。局部麻醉是多模式疼痛控制策略的基石,术后注射脂质体布比卡因,能实现长效术后镇痛。亚甲蓝局部注射封闭止痛。对可能造成疼痛不适感的时间节点,如排便、换药,提前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鼻喷剂镇痛,可提高患者舒适性。鼻喷剂使用便捷,无创,患者易于接受。硝酸甘油酯局部应用于肛周皮肤,可作为改善痔切除术后疼痛的干预措施。外用药物如消炎痛栓、利多卡因胶浆等均有减轻疼痛的效果。针灸也是有效的止痛手段。(2)术后出血痔术后出血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原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术后数小时,大多是由于手术操作不当或创面止血不完善所致;继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术后7-14天,大多是由于痔核坏死脱落形成创面造成的出血。具体处理见科普《痔疮术后出血》。(3)尿潴留通常由麻醉、术后疼痛及焦虑导致。为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包括围手术期限制静脉输液、膀胱区热敷、听水声诱导排尿、中医按摩、针灸、艾灸均具有一定的效果。若尝试保守措施后发生尿潴留,需及时导尿。通常可在24小时后拔出导尿管,少数患者需要更长的导尿管留置时间。(4)肛缘水肿无论是微创手术还是切除术,肛缘水肿都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症状轻者无需治疗,1-2周可消退。(5)肛门坠胀及里急后重肛门坠胀,可通过坐浴及口服止痛药得到缓解。术后里急后重与伤口炎性病变和患者高敏感性有关,大多数可以在术后2-4周自行消失。也可采用温水坐浴、针灸等方式改善症状。(6)感染术后伤口处理不到位可能导致感染,但过度换药会影响伤口愈合,延长恢复时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痔手术抗生素预防应用时间应≤24小时,不超过48小时。对于免疫力低下或有全身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7)肛门狭窄轻度狭窄可采用手指扩肛、球囊扩张或扩肛器扩肛,狭窄较严重者需要手术切开狭窄后重新吻合。4.术后中医、中药治疗术后中药外用、针灸的合理使用可以减轻术后疼痛,缓解肛缘水肿,加快创面愈合。中药熏洗坐浴疗法:一般先用中药汤液蒸汽熏蒸10-15分钟,待药液温度降到37℃-40℃时再坐浴20分钟。中药熏洗坐浴能够明显减轻术后疼痛,缓解肛缘水肿,加快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中药外敷疗法:六合丹、活血止痛散外敷能有效改善混合痔术后的局部疼痛。5.住院时间及出院标准日间手术可于术后24小时内出院,一些特殊患者若因病情需要延期出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小时。当患者恢复进食及自由活动,口服药物能很好地控制疼痛,并愿意出院,确定出院指征,即可准予出院。6.特殊人群的围手术期管理(1)合并糖尿病应进行严密的血糖监测,尽量避免低血糖和血糖大幅波动,具体血糖管理办法可以参考《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2)妊娠期、产褥期痔患者妊娠期间应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重视个人清洁、坐浴、左侧卧位等,针对痔急性发作用药需选择临床研究已明确适用于妊娠期的内服或者外用的药物。若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症状,可以选择自动痔套扎术。对于Ⅲ-Ⅳ度痔、狭窄性或血栓性痔,可选择在局麻下手术。(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痔患者尽量采取保守治疗,如果需要手术,应严格评估出凝血风险。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行直肠手术,继发性出血的风险较高,需要根据手术方式适当停止抗凝治疗,同时严格监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密切关注术后出血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硬化注射治疗优于内痔套扎治疗。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指出手术对任何人来讲都不是一件小事。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会有意识觉得自尊丧失,担心手术进程,缺乏支持,不适应患者角色,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手术效果;此外,受陌生的手术室环境、特殊的手术体位等因素影响,患者也可能产生角色冲突感,影响手术效果。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100%的患者需要被关爱;有99%的患者希望能有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92%的患者提出想要了解手术室环境和手术流程的;47%的患者因担心、恐惧而影响睡眠。舒适包括四个方面:①生理舒适:指个体身体上的舒适感觉。②心理、精神舒适:指个体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舒适。包括:尊重、自尊、性、生命价值、追求等。③社会、文化舒适:包括人际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关系、同时也包括经济状况、信息沟通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舒适。④环境舒适:包括光线、声音、气氛、颜色、温湿度等方面的舒适。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方面改变都会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在中国要达到舒适护理,恐怕还要相当长的路要走。最后引用习总书记的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前几天有人在讨论问题,说你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可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冲这句话,完全可以写篇科普。英国的卡尔·克鲁泽尼基(KarlKruszelnicki)医生和堪培拉的微生物学家卢克·坦南特(LukeTennent)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一位同事在穿裤子和脱裤子两种情况下分别对着培养皿放屁,结果发现被脱裤子放的屁喷过的培养皿长出了两种不同的细菌,分别是人体肠道内和皮肤的细菌,这表明屁里可能携带细菌。在伊朗放屁就像大小便一样,要到厕所,讲究的还要脱裤子。要知道有个病,屎屁尿来了,连裤子都来不及脱。“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2亿人饱受失禁困扰”。“失禁是指患者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有尿液或大便自体内排出,包括了大便失禁、尿失禁和大小便双失禁三类”。1915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把大便失禁定义为:年龄>4岁,不能控制粪便和(或)气体,病程>1个月。需排除腹泻时偶尔的肛门失控、粪便流出肛门外,也不包括肛管直肠发生炎症时的排粪次数增多及黏液流出。研究发现,患者更愿意使用“大便意外泄漏”这一术语,以代替大便失禁和肛门失禁,可能与此种描述能减少患者的尴尬和羞耻感有关。大便失禁分为以下3类。①被动性失禁,指无意识地排便;②急迫性失禁,指尽管积极尝试保留直肠内容物,但仍排出;③充溢性大便渗漏,指排便及控便功能正常,但大便渗漏。1.肛管排空障碍粪便嵌塞是大便失禁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多见于发生便秘的老年人和青少年。粪便嵌塞导致的,可能是继发于排粪不尽,或继发于其他因素,如活动减少、痴呆、抑郁、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排粪时疼痛等原因害怕排粪导致粪潴留。2.直肠脱垂约有三分之二的直肠脱垂患者会发生大便失禁,可能是直肠脱垂导致反复的肛门括约肌机械性扩张所致。当外科手术纠正脱垂/内套叠后,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得以减少,可改善控便能力。3.肠功能紊乱、炎性肠病及肠易激综合征肛门括约肌正常者,在出现急性肠功能紊乱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时,也可能会发生。一般认为是肠道炎症、高分泌状态、肠道高敏感性和肛管直肠内压力增高,频繁的高幅度推进式收缩导致稀便快速传输至直肠,导致括约肌超负荷而发生。4.肠道其他疾病肛管直肠肿瘤(直肠癌、肛管癌)及克罗恩病等侵犯肛管直肠并累及肛门括约肌时,也可导致。5.高龄及其他因素高龄是被广泛认可的发生大便失禁的重要因素,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大便失禁与尿失禁、日常活动能力受限、鼻饲管营养、腹泻和粪便嵌塞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他因素,如误用泻药、肥胖、体弱、肢体残障导致活动受限及严重认知障碍、学习障碍者等都可引起或发生。1.导致患者焦虑和抑郁韩国一项关于大便失禁患者抑郁现状的调查发现,69.7%的患者存在轻度抑郁,30.3%的患者存在中、重度抑郁。2.加重患者的症状负担大便失禁是其主要且反复发作的症状之一。Bernstein等的研究发现,大便失禁可造成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症状,引发神经调节、体液免疫反应等紊乱,进而加重炎症性肠炎患者的其他症状。3.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常因害怕在公共场所发生大便失禁而改变生活方式,避免外出活动和社会交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大便失禁也会阻碍患者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导致其社会支持减少,进一步影响病情控制及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因大便失禁寻求帮助的患者仅占38%,患者不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为病耻感以及缺乏获取社会支持的方法。4.影响患者工作和就业患者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的要求较多,同时大便失禁也会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岗位胜任力,从而影响其就业或导致失业。新西兰一项研究显示,91.1%的炎症性肠炎患者在工作时出现症状,近一半的患者因疾病失去工作。5.社交尴尬、社会歧视、部分地区公共排泄设施缺少、文化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便失禁患者社会疏离的社会因素。大便失禁的患者中,有77.4%的人觉得咨询医生很尴尬,更有一部分患者从未和医生讨论大便失禁或者从未被问过。有些失禁程度比较严重的老年人会遭受儿女的嫌弃,其子女不愿意来探望,缺少与子女沟通交流无疑会加重老年人的孤独感。目前失禁患者社会关注力度还是不够,公共区域很少有为失禁患者提供紧急处理的设施。因而很多患者因为缺乏安全感不愿走出家门。大便失禁主要并发症1.失禁性皮炎大便中含有的氨碱能够激活蛋白酶和脂肪酶,从而刺激皮肤。如果病人发生腹泻,水样便中包含有对皮肤刺激更强的物质,如胰腺脂肪酶和胆盐,对皮肤的刺激将会更大,因此大便失禁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失禁性皮炎发生的主要刺激源。2.压力性损伤粪便刺激使会阴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和代谢产物侵蚀的状态,加上皮肤间的摩擦,会阴部、骶尾部压力性损伤是大便失禁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小儿假性大便失禁:大部分属于充溢性失禁,是由长期便秘和大量粪团在直肠内积聚,使得肛门直肠对排便反射阈值下降所致。同时,假性大便失禁属于非自限性疾病,如不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势必会发展成为真性大便失禁。假性大便失禁患儿大多拥有完整的肠道解剖结构和正常的排便反射系统。假性失禁患儿伴随便秘史,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膳食结构不合理 如蛋白质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不足、饮水量少及缺乏膳食纤维;②缺乏正规排便训练;③环境、心理行为因素如有痛性排便经历、家庭关系紧张及排便场合不适宜等,特别是当有排便疼痛经历后,患儿选择抑制排便冲动来避免疼痛。假性大便失禁典型表现:患儿借助臀肌收缩而夹紧两侧臀部,呈现独特的抑制排便姿势,有意识收缩盆底肌而潴留粪便,长此以往导致盆底肌疲劳致收缩乏力而出现大便失禁。最后,借用大便失禁患者的一句话结束这篇科普:“我已经厌倦了腹泻(实际是大便失禁),我想摆脱尴尬和不安,所以我只能待在家里,我想要出去,但我不能……我感觉自己像个囚犯。”看来脱裤子放屁并非多此一举。
痔疮手术以后出血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无论选用何种手术方法。正因为常见,也是术后病人最常问及的事情。难道还有什么说法吗?我在《一次大便出血引发的故事》科普中写到:翻阅生物进化史,你会发现“火”对一切生物来说都是危险信号,唯恐避之不及。火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最接近红色。常识告诉我们,红色等同于“火”,等同于危险,如红色交通灯,消防车,急救中心,革命旗帜都是红色的。当我们理解了红色等同于“火”,等同于危险,出血会导致生命危险。那么,血液成为红色,是人类历经上亿年演化过程的结果,是最适合的危险颜色。“对红色的恐惧是生物的本能反应,符合天理。上刀山,下火海,不要命的豪情壮志!归于后天的,是反本能的行为,也是人类独有的现象,往往持续不了多久。有点像飞蛾扑火,趋光性和导航错误的找死节奏。”出血是痔疮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一般为3.3%~6.7%。英国GoLigher报道痔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占1.4%;日本鸣海裕行报道占0.9%;偶越幸男报道占0.6%;国内统计占0.5%~2%。出血的原因:1.与手术操作有关,包括手术方式,麻醉,病灶部位等。2.局部创面感染。3.术后护理不当,大便干硬用力努挣,造成创面组织撕裂;或因干硬大便擦破伤口而造成出血。4.过早的剧烈活动。5.基础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缺乏以及严重肝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血友病,便秘等。6.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抗凝药物。7.其他,研究发现:O血型者发生消化道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较高,与痔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似乎存在一定关联。另一硏究发现: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与季节有相关性,其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分类:1.原发性出血,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多与手术操作有关;2.继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7-14天,出血原因复杂,最多见是痔疮脱落,临床上出血主要为继发性出血。出血的程度:按1978年第1次全国肛肠学术会分类将术后出血分为3度。Ⅰ度出血:便后手纸带血或粪便表面少量染血;Ⅱ度出血:排便时滴血或排出较多血液和血块;Ⅲ度出血:有明显的大量出血且出现休克需作特殊处理者。术后单次出血量大于50mL(医生评估)时可判断为大出血。1.排便时出血,便后手纸带血或粪便表面少量染血,属于Ⅰ度出血,都是术后正常现象;如果排便时滴血或排出较多血液和血块属于Ⅱ度出血,只要便后不持续出血,创面纱布压迫,可先观察1-2小时,禁食或吃流食如汤,稀粥等即可,如果不断有鲜血渗出,湿透纱布,那一定要及时联系医生或去医院。2.如果便意明显,排出较多鲜血和血凝块,甚至出现休克,说明是大出血,属于Ⅲ度出血,往往发生在术后1-2周,主要是痔疮脱落造成的,要及时去医院。3.住院期间出现出血,一般都会得到及时的处理;出院以后,如果居住的地方,周边没有医疗机构,要及时联系医生。1.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伤口,影响愈合。2.定时排便,尽量保持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通畅,避免用力和长时间憋便或频繁排便。3.每次排便后应及时清洗肛门及伤口周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可以使用温水或中药坐浴,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遵医嘱按时换药,清除伤口周围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4.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或材质粗糙的衣物,以减少对伤口的摩擦和刺激。5.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伤口疼痛或导致伤口裂开。6.术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伤口愈合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里特别强调的:1.痔疮术后一个月内不要应酬,出差,加班等等,一般伤口愈合要一个月时间。2.痔疮术后1-2周(7-14天)是出血的高发时段,避免剧烈运动,排便用力等。3.排便结束后仍然有持续出血的话,要及时联系医生或去医院。4.肛门是有“工作”的,即使做了手术,还要带病工作,天天排便,所以在创面愈合之前一定要保持大便通畅。
受胡焕庸线启发写了《肛瘘线》一文,有读者认为胡焕庸线如此“高雅,大气”,你竟然把它用到“菊花”上面去,如果换作胡焕庸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不是就大不一样了呢?人啊,是很容易落在文字相上,因为文字是人类创造的,不像音乐。胡焕庸线完全可以理解为生命与生存环境的学说,就好比北纬30度一样。“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绝对是偶然。”“生命是碳基生物,碳基生物生存的环境需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以及其他环境因素。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碳基生物能够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人类的祖先来自于丛林,其行为方式与地形地貌有关。依据史册记载,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的活动中就有“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崔咏雪在《中国家具史——坐具篇》一书中认为佛教东渐与椅子和坐墩这两种坐具传入汉土以后,代替了席地而坐,开始出现垂足而坐,逐渐被汉人所接受,并普及开来。白居易写道:“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杜甫亦写道:“几回沾夜露,乘月坐胡床。”胡床就是游牧民族在马背上扎捆的东西(马扎),到宋朝,将胡床适时改动,加椅圈,加扶手,成之为“交椅”。当“坐具”功能上升到“精神”和“权力”的象征,并延续至今时,无需解释,这是人的属性。“坐第一把交椅”就是江湖老大的又一称呼。久坐行为最早是由Owen在1992年提出的。2020年11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中,把久坐行为定义为“以坐姿或斜躺姿势时能量消耗≤1.5METs(代谢当量,提供身体活动强度的单位)为特征的任何清醒行为”。换句通俗可理解的话,就是低于每分钟步行100步消耗的能量。这里不但指出久坐状态下的能量消耗,更指出久坐的姿态:坐姿或者斜躺姿势,都是久坐。常见的久坐行为,包括工作、学习时的姿态,以及看电视、使用计算机、驾驶、阅读、书写、玩棋牌游戏等。一般认为一周在清醒状态下坐姿超过5天,大于8小时/天,或持续2小时没有起身活动和改变坐姿,即可视为“久坐一族”。家里来客,除了泡杯茶,第一句话是请坐,不会说请站。“坐”已经成为文化现象。甚至久坐成为褒义词,“看你橄榄臀,坐都坐不久。”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久坐成了人类重要的行为方式。近20年来,成年人每天的久坐时间已经占到55-70%,久坐行为已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独立因素。久坐行为在一些高收入国家占据了人们大部分清醒的时间。在一项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进行的多中心研究发现,18-66岁成年人的平均坐姿时间为每天8.7小时。男性在久坐时从事与屏幕相关的行为(电视,电脑,视频游戏等)花费的时间要多于女性,而女性在电子设备上进行聊天的时间要多于男性。久坐与谋取生活的方式有关,古代人更多是狩猎、种地等身体活动方式,相较而言,现代人更多的久坐。久坐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休闲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就好比智能手机一样。《黄帝内经》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953年,著名的流行病学家Jerry调查研究发现有关体力活动不足与诸多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性。2007年,Hamilton教授提出了体力活动不足的生理学假说,认为体力活动不足是在日常生活中过多的久坐和其他静态不活动的状态下,所引起的有关急性和慢性疾病等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生理学反应,并指出了体力活动不足并不单等同于所常说的体育运动量过少的问题。全球有10%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是由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久坐的后果:(1)在肌肉适能方面,久坐会导致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质量下降,增加骨折和跌倒的风险,还会导致青少年和中年人的大肌群力量的下降。同时,久坐人群肌肉力量和质量的下降还会导致肌肉力量失衡,如腰部和颈部屈肌和伸肌的力量失衡、核心力量下降等表现。(2)在心肺适能方面,无论是青少年、成年、老年人,久坐的时间越长,心肺功能指标表现越弱,对于老年人来说,久坐也会导致心肺疾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3)在柔韧性方面,久坐会破坏机体前表链和后表链的张力平衡,导致柔韧性下降。长时间处于拉长或缩短位置的肌纤维和肌筋膜,弹性会下降从而变得僵硬。(4)在身体成分方面,久坐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脂类和糖类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体成分。久坐时间越长,体内甘油三酯含量越高,体重指数越大,基础代谢率也会下降。同时,久坐人群的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较高,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可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5)尽管久坐会对体适能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但进行规律的运动能够改善甚至抵消久坐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6)久坐对胃肠功能,痔疮,肛裂和肛周脓肿等形成都有影响。总之,久坐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健康体适能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长期积累的慢性不良影响,最终很可能造成严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