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群中,胰腺癌的终生发病风险约为 1.3%。如果胰腺癌的终生发病风险超过 5%,我们就称之为胰腺癌高危人群(高风险人群)。胰腺癌中 85~90% 是散发性的,5~10%是家族性的,3~5% 是有遗传性基因综合征的(CDKN2A、BRCA1/2、PALB2等)。对于以下人群我们要重点定期筛查:40岁以上,特别是50岁以上者,伴有下述任一危险因素(第6项因素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一般不做筛查):1、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史;2、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史;3、无明显诱因的中上腹饱胀不适腹痛、腹泻肛门排气增多、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症状;4、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尤其合并胰管结石的慢性胰腺炎;患有主胰管型黏液乳头状瘤、黏液性囊性腺瘤、血清CA19-9升高或CA12-5、CA50、CEA升高等;5、无家族遗传史但新近突发糖尿病;6、有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腔牙周炎史、P-J综合征(伴有口唇周围、肛门周围色素沉着的,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等。
最近,我们在临床上碰到很多体检或因腹部不适查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患者,实际上,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也会出现转移,所以建议要积极手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多发生与女性患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有关系,可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和上腹部疼痛不适,有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有胰腺肿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不等于胰腺癌,所以千万不要过于紧张,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所有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均推荐手术治疗。如果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可行局部剜除术或行保留功能的胰腺中段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等,可不必像胰腺癌手术一样清扫胰周淋巴结,但若明显侵犯周围组织,应扩大手术范围。同时,我们建议是首选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等优势。而3D腹腔镜或机器人高清影像系统的应用,使得胰腺微创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胰腺特殊的解剖位置,隐蔽在人体上腹部的腹膜后,所以胰腺如果长了肿瘤,往往症状不明显,早期不易被发现。及至出现腰背痛、消瘦等症状时,大部分病人已属于晚期,其恶性度高,预后极差,初诊适合手术切除患者仅 15~20%,所以常被称为“癌中之王”,导致大部分人“谈胰色变”。中段胰腺如胰颈部的肿瘤,以往要联合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或者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而现在可以仅作中段肿瘤的切除。而一些胰腺良性的内分泌肿瘤,甚至可以做局部切除。这样既在切除了病变的同时,又尽可能多的保留了胰腺组织,以最小的代价换来肿瘤的切除。这在医学上称之为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切除术。也是我们团队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同时,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切除术还得益于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等优势。另外,与开腹胰腺手术相比,腹腔镜微创胰腺手术可以提高肿瘤R0切除率,手术部位感染率、减少术后胃动力障碍及胰漏等并发症发生率。而3D腹腔镜或机器人高清影像系统的应用,使得胰腺微创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发现胰腺肿瘤特别是一些良性肿瘤时,千万不要过度紧张、更不必“谈胰色变”,目前,我们团队每年完成胰腺肝胆手术将近400台,其中,微创手术比例达到70%以上,有需要的患者可联系我们团队进行就诊。
众所周知,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起病隐匿,恶性度高,预后极差。但并非胰腺所有的肿瘤都是恶性的,还有一些是良性肿瘤,只不过良性肿瘤所占的比例较低,大家不够重视。一般来说,胰腺良性肿瘤通常包括是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有关系,可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和上腹部疼痛不适,有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有胰腺肿块。其实即便胰腺肿瘤是良性的,也不一定人们就不会有生命威胁。因为胰腺肿瘤有的时候也会发生恶变。其中黏液性乳头状瘤和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癌变的几率非常高,所以我们应该及早进行治疗,减少风险。如果最后评估后需要手术治疗,我们的建议是首选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出血少、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等优势。
大家都知道,脾脏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对于维持机体血细胞及免疫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切除脾脏后会引起人体血小板升高,血液高凝,那么就有可能诱发血栓性疾病,进而对人体造成严重后果。为什么以前胰体尾手术通常要切除脾脏呢?因为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在,而脾脏位于胰腺尾部,脾动静脉均走行于胰腺后方,这就导致在切除胰腺远端肿瘤的同时,往往需同时切除脾脏。同时,这种手术方法使得手术相对容易,风险也小一点。但是患者在失去脾脏的同时,也会出现上述相应的并发症。目前,我们团队每年完成胰腺肝胆手术将近400台,其中,微创手术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包括了3D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这样,除了保留了患者的脾脏之外,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还具有出血少、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等优势。
胰腺癌引起的黄疸,大部分属于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压所致,多伴有小便深黄及陶土样大便,并呈进行性加重。那么,胰腺癌根治术前是否需要减黄治疗?目前,术前胆道引流解除梗阻性黄疸的必要性尚存在争论。一般认为,高龄或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 若梗阻性黄疸时间较长, 合并肝功能明显异常、发热及胆管炎等感染表现, 推荐术前行减黄治疗。另外,术前拟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亦应首先行减黄治疗。减黄治疗一般分为三种方式:1 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推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下鼻胆管或塑料支架置入, 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 (PTCD) 。拟行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建议行PTCD减黄。2 对于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胰腺癌或合并远处转移者, 推荐行ERCP下金属支架置入术。3 合并上消化道狭窄、梗阻,或曾行消化道重建手术等不能开展ERCP下支架置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 或ERCP下支架减黄失败的患者,推荐PTCD。
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其中,黄疸是胰腺癌常见的临床表现。 那么,什么是黄疸呢?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胰腺癌引起的黄疸,大部分属于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压所致,多伴有小便深黄及陶土样大便,并呈进行性加重。因此,如果患者出现上述临床症状,需警惕胰腺癌的发生,需尽快至医院完善检查,积极治疗。
目前,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初诊适合手术切除患者仅 15~20%,术后1年复发转移率高达 80%,5年总生存率<9%。那么,胰腺癌有哪些症状呢?1 上腹部不适及隐痛:这往往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逐步发展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中上腹疼痛或腰背部疼痛。其中上腹部和背部疼痛在胰体尾部癌中更常见,疼痛多由于肿瘤侵犯内脏神经丛和腹膜后神经丛引起。2 腹部包块:胰腺隐蔽在人体上腹部的腹膜后,一般不易摸到,如已摸到肿块,往往质硬,多属进行期或晚期。3 食欲减退和消瘦:食欲不振和胆总管下端及胰腺导管被肿瘤阻塞,胆汁和胰液排出受阻,且影响人体消化吸收功能,致体重明显减轻,晚期患者出现恶病质,体重下降尤为明显。4 黄疸:是胰头癌常见症状,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压所致,多伴有小便深黄及陶土样大便,并呈进行性加重。5 腹水:腹水一般出现在胰腺癌的晚期,多为癌的腹膜浸润、扩散所致。腹水可能为血性或浆液性,晚期恶病质的低蛋白血症也可引起腹水。
胰腺癌—癌中之王,起病隐匿,恶性度高,预后极差,初诊适合手术切除患者仅 15~20%,术后1年复发转移率高达 80%,5年总生存率<9%。但是由于胰腺特殊的解剖位置,隐蔽在人体上腹部的腹膜后,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很多病人及家属经常会问,患胰腺癌之后还能活多久。其实,这个问题和多方面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发现胰腺癌是否是早期,后续治疗包括手术及化疗是否及时,患者的心态等。和其他癌症一样,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患者的寿命是可以还有几年时间的。 总体而言,胰腺癌的恶性度高,预后差,活过5年的病人的比例较低。但是不幸患上胰腺癌,不能过分焦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包括手术或者化疗等改善生活治疗和延长生存期。对于早期发现的胰腺癌,早期手术治疗+化疗可以较长时间生存;对于肿瘤局部进展或者转移的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为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延长生存期。由于胰腺癌是全身性的疾病,建议至专业规范的胰腺肿瘤中心治疗。
我们科去年完成胰腺肿瘤手术1400余台,占上海胰腺肿瘤总手术量的近1/3。其中胰腺癌占了很大比例,经常会有患者家属咨询我们,我会不会遗传胰腺癌? 1973年,外国学者MacDermott等最先报道了胰腺癌的家族聚集现象。流行病学统计发现,大约5%-10%的胰腺癌患者存在家族性发病的危险因素。家族性胰腺癌发生率随着患病家庭成员的增多而增高,有一个一级亲属发病的发病风险增加4.5倍,有两个一级亲属患病的发病风险增加6.4倍,而有三个一级亲属患病的发病风险增加32倍。所以这部分人群要对胰腺癌引起重视。 对于高风险个体,不要过于紧张,我们认为做好定期的随访监测即可。对于胰腺癌而言,除了突变基因外,生活方式和胰腺相关疾病的因素,例如吸烟、肥胖、运动、糖尿病、慢性胰腺炎、IPMN、胰腺囊肿、胰管扩张等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大多数专家推荐的筛查的开始年龄在 50岁左右。个人筛查的方法包括超声胃镜(EUS)、薄层螺旋CT、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等。如果最新的EUS或者CT结果显示正常,推荐1年进行一次筛查。一旦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如为囊肿,建议6-12月复查;如为实性病变和胰管狭窄,建议3个月复查。一旦发现早期胰腺病变,我们建议及早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