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一个从事消化临床35年的医生,近20年来,研究方向集中于有情绪障碍背景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的发生率很高,大约有20%的人会或多或少地得病。尽管其发生率很高,但对其进行研究的人相对不多,这就使得这些患者往往得不到合适的治疗而被疾病弄得痛苦不堪。有诸多同道对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作了不少研究,因此也有了众多的文献和音像资料,这些努力都值得称道。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对有情绪障碍背景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方面有了一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体会,现在将其写出来供您参考,如能对您病情的治疗有帮助,我将感到很欣慰。
原华山医院病理科主任朱虹光教授曾说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是否会癌变并没有最后定论,即使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会癌变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忽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对于相关医务人员,首先要做的是应该正确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变化的各种可能,在接诊过程中,不要夸大其癌变可能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变化的结果可能呈所谓的“正态分布”,就是少量可能修复、消失,少量可能癌变,但最多的还是长期稳定,如果过分夸大其癌变后果,就会造成人们的恐慌,实际上,这种恐慌已经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其次,现在临床上还不知道哪一种肠化生癌变几率较大,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癌变是一个慢性过程,如果我们能加紧研究,努力寻找出较易癌变的肠化生类型,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尽可能避免肠化生癌变后果的机会;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变化患者来说,如果有肿瘤家族史的,确实应该注意密切随访,但是不要老是惴惴不安,否则,由此而产生的健康焦虑对人身体的不良影响,可能不会比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本身来得小。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治疗并没有什么现成的有效方案,现在常用的一些药物,如胃复春、硒酵母等药物,仅仅是一种推测性治疗手段,大家想用就用,不用也罢。
不少人被睡眠不好或者各种身体的疼痛弄得烦恼不已,虽经过多次各种检查和反复治疗,但效果总是不如人意。现在,睡眠不好大多用各种不同的安眠药治疗,身体疼痛的治疗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中是不同的,年轻人的躯体疼痛被认为是因为久坐不动、缺乏锻炼造成肌肉痉挛,遂施以各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如药物、理疗等,老年人中则大多归因于颈突、腰突、骨刺,中药、西药、保健品、金针理疗等轮番上阵。作为对症治疗,这些手段当然也是不错的,但如果效果不如人意,就要注意有没有其他原因,这里要注意的原因就是披着睡眠不好、身体疼痛外衣的焦虑抑郁状态。从“心身疾病”的角度来看,焦虑抑郁状态可以通过睡眠不好、躯体疼痛等多种症状表现出来,而此时,患者本身感到的仅仅是睡眠不好、躯体疼痛,而并不感到自己有焦虑抑郁情绪,这时的焦虑抑郁状态就好像是穿了一件睡眠不好、躯体疼痛的外衣一样,被遮盖起来而不被察觉。遗憾的是,这件外衣不但迷住了患者的双眼,而且还可能迷住了有些医生的双眼。因此,当遇到这种穿着一件外衣的焦虑抑郁状态时,一定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是说,在遇到睡眠不好、躯体疼痛,且常规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时,要想到症状背后存在焦虑抑郁状态的可能,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不妨加上抗焦虑抑郁药物试试。当然,对于抗焦虑抑郁药物的使用,非精神心理科医生是不擅长的,如果使用不到位,也不会有好效果的。这里不妨打个譬方,我们肚子饿了,当然要吃饭,但是如果只吃几粒米,根本是解不了饥的,这时我们不能说,我吃过饭了,为啥还饿呀?原因很简单,量不到位么。抗焦虑抑郁药物的使用也有量到不到位的问题,如接诊医生不擅长,可请专科医生帮助解决,以免贻误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治疗。
在消化科门诊中,“慢性胃炎”是一个诊断频率非常高的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生常常会要求患者通过胃镜的随访来评价一下治疗效果。那么,这种随访是否能达到评价疗效的目的呢?答案是基本不可能。为啥这样说呢?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胃黏膜每天要经受不同种类侵蚀的考验,如食物的研磨、如调味品、如与食物、饮料一起摄入的程度不一的化学品、如各种细菌(可能也包括幽门螺杆菌)均可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出现慢性炎症,对此胃黏膜有强大的自我修复机制来应对,胃黏膜细胞每2~3天就可以更新一次,如果我们以随访周期3个月来考虑,3个月有90天,这段时间中,胃黏膜的自我更新已有30次左右,因此我们根本就无法判断,胃黏膜的修复是治疗的效果还是胃黏膜自我更新的结果;第二,各种不同种类的原因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我们的胃黏膜每天接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损伤的程度也有大有小,通过胃镜随访来评价胃黏膜损伤的变化基本是无用的;第三,胃黏膜的面积很大,不同部位的胃黏膜炎症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部位是充血水肿,有的部位是糜烂,这些损伤基本都可以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机制修复,胃黏膜经过反复的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的过程后,不同时间的胃黏膜根本就无法加以比较的。哪些胃黏膜病变可以通过胃镜检查来随访呢?最多的是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评估;比较明显且固定的胃黏膜炎症,尤其是胃癌早期的胃黏膜变化。哪些胃黏膜病变胃镜随访基本无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后随访。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究竟有没有特殊表现?没有一致意见。幽门螺杆菌感染究竟有没有固定部位可供随访,没有的。另外现在在做胃镜检查时,绝大多数是不会对活检处进行标记,因此根本无法对杀菌治疗的效果进行随访的。
血清前白蛋白现在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中有“前白蛋白”一项,有些患者常常将血清前白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混淆,其实这是这种功能不一样的蛋白。前白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结合、运输维生素A和甲状腺素,从而参与它们的调节。此外,前白蛋白还具有胸腺活性,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成熟来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在抗肿瘤方面有潜在的作用。血清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半衰期约1.9天,由于其半衰期短,故能敏感、特异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在急性肝炎时,前白蛋白值下降比慢性肝炎更为明显,在机体损伤时,特别是急性损伤时,其值也会明显下降。据文献报道,前白蛋自在反映肝功能的损害与恢复的敏感性方面要优于白蛋白和肝脏酶学的变化。血清白蛋白白蛋白属于人体血液中重要的蛋白,人体的血浆蛋白总量中,白蛋白要占到一半以上,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1维持人体胶体渗透压:血液中白蛋白浓度明显减少,可以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引起患者全身水肿。2运载物质:白蛋白属于运输载体,能够与多种离子结合,将物质转送到其它部位,同时还能与有毒物质相结合,将有毒物质转运到解毒器官。3储备氨基酸: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原料,身体的不少器官都含有多少不等的蛋白质,这些器官损伤的修复都需要用到氨基酸,而白蛋白就是身体氨基酸贮备的来源。血液中白蛋白的不足会严重影响身体损伤的修复。血清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血液中白蛋白浓度的降低与两类原因有关,一类是肝功能受损,尤其在慢性肝病时,白蛋白合成能力下降;一类是合成白蛋白的原料--氨基酸的供应不足,大量失血、创伤或营养不足等都可以造成氨基酸的缺乏。白蛋白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白蛋白可以作为肝脏功能和身体营养状态的一种检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液中为红色的蛋白被称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属于运输氧气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血糖形成的化合物。糖化血红蛋白这个物质非常的稳定,可以反映患者2-3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它不受采血的时间、患者是否空腹以及是否用胰岛素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监测、指导用药还有对于药物的调整等这些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浆中的白蛋白与葡萄糖之间结合的产物,糖化血清蛋白可以反映检测前1到2周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同时,该指标与糖化血红蛋白一样,也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用来判断糖尿病控制情况的有效指标。
在消化门诊时有不少“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的患者前来就诊,其中甚至有15、6岁的中学生,在这类莘莘学子患者中,几乎无一例外,都与学习、升学压力过重而来,在他们当中有少数学生还由此走上了绝境。听到这类令人心情沉重的消息,总是让大家不胜唏嘘。这些压力有来自社会、学校的,但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家长,来自于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望子成龙”无可非议,哪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息,有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社会地位呢?但是,这种愿望一定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变成一种焦虑状态,加在子女身上,就会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我们要知道,焦虑抑郁情绪是有遗传倾向的,父母有焦虑抑郁的,子女也会有这种倾向。有遗传,好比是一粒种子,种子发芽要有适当条件,如没有条件,种子不一定会发芽。焦虑抑郁的遗传也是这样,父母有焦虑抑郁,子女并不一定会产生,但如果遇到合适条件,在这里的所谓条件就是各种情绪挫折,包括各种压力,焦虑抑郁情绪就会发作。当然工作、学习、生活中谁没有压力?但当压力超过一个阈值,也就是一个人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情绪,与种子发芽一样,一旦种子发芽、或焦虑抑郁情绪发作,就再也停不下来,此时,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最终可能导致不测。孩子的焦虑抑郁情绪常常会通过情绪及身体的不适反应出来,如不听话、发脾气;思想集中不起来,学习成绩下降;胃口不好,腹胀腹痛等。一旦发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想到孩子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同时务必注意,你本身有没有焦虑抑郁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家长情绪的调整同样重要。家长“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学会及时调整目标。孩子不能成龙,先成一个“虎”,甚至一匹“马”,不能成“钢”,“铁”也不错么,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几十年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诸葛亮先前也是一介农夫,“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来风云际会,成了蜀汉丞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一个愿望而已,实际上是无头可回,无岸可靠。一旦发生了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再回头就来不及了。及时控制焦虑抑郁情绪,调整培养目标才是不二法门。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46岁的女博士,秉持了不结婚,单身生活的理念,平时工作、生活、与友人一起旅游,自己感到很开心。后来父母年老去世,这时的她忽然感到一种强烈的孤单感,每逢回家,再也没有一个人会去问候她,关心她,叮咛她,有一次她生病需要住院,住院需要的知情同意书上的签名是她自己签的。这时她恍然大悟,原来的单身快乐,是因为有老爸老妈在家,有知冷知热的亲人在,现在是上无老、下无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你的所谓快乐,无人给你分享了,你的忧愁,无人给你分担了。以后老了怎么办,进养老院也要有人担保,谁来担保?女博士也后悔了,现在的她是“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孤单滋味真的不好。现在的无子无女的情况分为几种,一种是结婚了,但由于生理因素未能怀孕生子的,第二种是结婚了,因向往着过两人世界的生活而不愿生孩子,这类婚姻被称为“丁克”,第三是独身主义,不结婚,就像本文中的女博士那样。据调查,“丁克”们能坚持理想直到最后的并不多,“丁克”们的朋友圈不会都是丁克,朋友圈中人的结婚生子后,碰头时谈论的内容很可能会围着孩子转,这时丁克们逐渐就边缘化了,此时有些丁克们会后悔,但时光不会倒流,青春不会重来,最佳生育年龄已过,有些丁克会抓住年龄的尾巴,努力生一个,或者领养一个,极少的丁克还会坚持下去,独身的最后也会与女博士那样。丁克好坏还有两人世界,可以互相取暖,而独身的只好独自一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了。你可以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但你可以发现,网络世界无法给你亲情,无法让你不孤独。女博士也是父母生、父母养的,我们再来谈谈母爱。人们总是讲,母爱是伟大的,因为只有母爱是真正无私的,她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母爱会贯穿你的一生,人小的时候,母亲的爱护大家都感受得到,等你工作了,母爱仍在,她会等你下班回来一起吃晚饭,她要关心你工作是否会太忙了,你休息得好吗,这种关怀在你年轻时,你可能感受不到,但这种母爱真真切切地存在,到了你应该成家的年龄,母亲一定会操心给你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对象,上海的相亲角里,多的是母亲,而不是小青年们,等到你成家后,母亲就盼着你有孩子,你看,现在乐于带第三代的母亲大有人在,至此,母亲一旦老去,她也安心了,因为当你也年老的时候,有人接班了,她也可以安心地走了。因此说母爱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即使碰到一个逆子,母爱仍在。不过这种伟大的母爱,没有做过母亲,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一定能体会得到的。独身的子女在父母离开自己以后,感到了孤独,但是你只想到了你自己的孤独,你大概根本没有想到过,你父母可能是带着你“以后怎么办”的担忧离开这个世界的,离开你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你老来该怎么办?在陪伴你的日子里,大多数的父母亲会在培育你的过程中经历千辛万苦,为了培养下一代,父母亲可以耗尽他们的所有,甚至性命。前一段时间,叙利亚曾发生过强烈地震,数以万计的人被压在废墟下,据报道,有一个婴儿被压一两百小时仍得以获救生存,获救时,这个婴儿嘴里仍含着母亲的乳头,显然这个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用她最后的一滴乳汁,支撑着让婴儿活了下来,但这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带着对孩子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写到这里我泪如泉涌。父母亲不大会给你讲自己曾经经历的种种艰难,他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他们并不求子女的任何回报,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好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再回到46岁女博士的话题上来。我们在上面谈过,只有看到自己的子女老来有靠,父母才会带着母爱安心离去。现在在她父母离世前,她仍是孑然一身,父母若泉下有知,他们会安心吗?她让父母带着对她以后生活的担心走了,他们应该是“死不瞑目”呀!有人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实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办法回头的,好好地往前走,早离苦海,抓住青春的尾巴,安排好日后的生活,让父母再无牵挂,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孝道。你该怎么办?以你博士的聪慧,你完全知道你该怎么办。
当下好多人都在谈论健康养生,希望健康长寿,于是不少坏心眼的人就瞅准了这个机会,设计了保健养生的陷阱,在迷信保健养生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中大肆推销所谓能用于保健养生的保健品,有些老年人为此甚至用光终身积蓄。现下,不仅是坏心眼的人大谈保健养生,甚至不少媒体也有不少的保健养生内容,这就弄得保健养生的内容真真假假。追求长寿是人们的一种向往,本身无所谓错对,不过凡事不能过分,过分热衷于保健养生就会形成“健康焦虑”,这种健康焦虑对于人的健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这种健康焦虑会在两个方面造成人们的麻烦,一个方面是一旦有了健康焦虑,会对身体的任何不舒服都往坏处去想,…一个方面是过分听信某些人的一些有关保健的虚假宣传…老实说,靠所谓保健品来达到健康长寿基本是一个空想。有道是“心旷神怡”,心情舒畅才是保健养生的不二法门,“含饴弄孙”、与老兄弟、老姐妹们一起聊天、游玩,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健康长寿的机会就会多一点。
在现今的消化临床上,有关“慢性胃炎”的“共识”、“指南”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治疗措施是杀灭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及对反酸、腹胀等作对症治疗。不过,在不少慢性腹胀腹痛的患者中,这些治疗措施并未收到好的效果。其原因何在呢?据我的分析,原因在于目前对慢性腹胀腹痛的定位、定因不一定正确。根据胃肠动力的原理来分析,结肠功能紊乱引起腹胀腹痛的可能性要远超胃动力紊乱(具体可参阅本人在好大夫网站上科普文章中的有关内容),而现在流行的将慢性腹胀腹痛定位于胃部,不过是因为胃正好位于中上腹,很可能就是一种“你在犯罪现场,你就是嫌疑犯”的主观臆测而已;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为慢性胃炎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一种基于“有很高相关性”的推测,实际上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否致慢性胃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消化临床上,有些慢性胃炎患者并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已经将幽门螺杆菌杀灭了,但患者照样有慢性胃炎,慢性腹胀腹痛照样得不到缓解。但是,由于现在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腹胀腹痛这种定式思维的大规模、反复的宣传,这种定式思维已经深入患者之心,要逆转绝非易事。慢性腹胀腹痛常常还伴有反酸、嗳气,这些症状共同组成了“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大致就是一种“心理躯体化症状”,剧烈的精神创伤,或者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转化为人的各种躯体不适。尽管随着现今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这种“心理躯体化症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大家对其认识度并不高,对于它的宣传也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大家对焦虑抑郁的认识存在明显误区,不愿意接受这种诊断及相应治疗。以上两种情况就造成了“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变成了消化临床上的一个难点,要改善这一情况还需各方面共同努力,掌握话语权的大咖们不妨也换一个思维方式试试。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来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不管是什么炎症,炎症基本以炎症组织和血液中所含有的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来区分的,急性炎症时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慢性炎症时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如炎症时,血液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反常升高,临床上就要警惕细菌感染的可能,要及时加以干预。而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情况就比较复杂,这时的慢性炎症是否有临床意义,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病毒感染时,血液中淋巴细胞会增加,这时的临床处理通常针对病毒感染带来的临床症状,但一般的外来侵入,如未造成症状的,通常不会去处理。对于人体来说,凡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如胃黏膜、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等,每天免不了会与大量的外界来物接触,在处理这些良莠不同的物质时,黏膜会启动保护机制以保护机体不受进一步损害,这些保护机制当中就包括淋巴细胞,这时就会呈现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只要这些损害不超过机体保护能力的范围,这些慢性炎症是根本不需要处理的。就胃黏膜来说,在日常环境中,胃黏膜要经受食物、外来微生物、外来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考验,但是,胃黏膜有比较好的保护机制,如高胃酸、胃黏液层、强大的胃黏膜细胞再生能力、丰富的血液供应等,它们通过各种机制,包括慢性炎症,将外来的各种因素化解。因此完全有理由说,只要是一个与外界有接触的活体器官,没有一个没有慢性炎症的。什么人没有慢性胃炎,娘胎里的胎儿没有慢性胃炎,只要一离开娘胎,靠自己进食为生后,就开启了“慢性胃炎”的过程。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来历后,大家还会纠结于慢性胃炎要不要治疗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