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复查是结直肠癌治疗计划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结直肠癌患者及家属对于结直肠癌外科手术后该怎样复查并不十分清楚,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指导。结直肠癌的术后复查是为了早期发现复发和二次癌症,以便于及时治疗。检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CT(肺CT和全腹CT),直肠指诊,肠镜等。结肠癌术后复查
术后复查是胃癌治疗计划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胃癌患者及家属对于胃癌外科手术后该怎样复查并不十分清楚,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指导。胃癌的术后复查是为了早期发现复发和二次癌症,以便于及时治疗。检查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CT(肺CT和全腹CT),胃镜等。检查的时间间隔依据病期不同主要分成两类(病期的诊断来源于术后的病理报告)。一、进展期胃癌(浸润深度为T2-T4)或者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是最常见的息肉病综合征,占所有肠癌患者的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APC基因胚系变异导致,近1/3病例的基因变异属新发。新发基因变异个体可以将变异基因传给后代,传递概率为50%。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分为两大类:经典型和衰减型。经典型:以遍布整个大肠、数目>100个的腺瘤性息肉和微腺瘤为临床表现;患者一般十几岁时开始出现腺瘤,如不治疗,至50岁时100%的患者会转变为结直肠癌。衰减型:具有10~99个同时性结直肠腺瘤,与经典型比较,这类患者有腺瘤数目少、发病年龄晚、更多地分布于近端结肠的特点。经典型和衰减型鉴别要点是腺瘤性息肉的数目(100个为界)。经典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息肉开始生长的平均年龄为15岁,在青少年期,患者整个大肠有成百上千的腺瘤性息肉,息肉恶变的平均年龄为39岁,如不预防性切除大肠,至50岁时100%都可癌变。可伴有肠外肿瘤,如十二指肠肿瘤(4%~12%)、甲状腺肿瘤(<2%)和肝母细胞瘤(1%~2%)、硬纤维瘤、先天性视网膜色素细胞肥大等。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息肉数目较少(通常为10~100枚),且呈右半结肠分布趋势;息肉发生晚(平均34岁)、恶变晚(平均57岁)、恶变率稍低(60%),但40岁后恶变概率大幅上升,至80岁时达到70%。如不治疗,患者死于大肠癌时间较晚(平均59岁);常伴胃及十二指肠腺瘤(50%~66%),伴发硬纤维瘤较少(10%)。2003年全国遗传性大肠癌协作组推荐临床诊断FAP的标准为:大肠内弥漫腺瘤性息肉≥100个;或腺瘤性息肉<100个者,伴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由于该病恶变率高,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一经诊断应行外科手术,避免恶变。对于发现该病时已有恶变的患者,更应尽快手术。手术术式主要可分为三种:1.全大肠切除术联合末端回肠造瘘术:切除全部结肠和直肠及肛门,小肠永久性造口,该术式为传统的经典手术。优点是治疗的彻底性最好,缺点是永久性造口影响生活质量。适用于已有直肠恶变或者直肠息肉较多的患者。2.全结肠切除联合回肠-直肠吻合术:切除全部结肠及部分直肠,保留7-10cm直肠和肛门,小肠与直肠吻合。优点是保留肛门功能,术后生活质量好,缺点是残留的直肠仍有癌变危险,须定期随诊,对发现的息肉及时进行电灼或手术切除。此术式适用于青少年患者或高龄患者、并且直肠息肉少的患者。3.全大肠切除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该术式可保留肛门,肛门功能尚可,排便功能相对较好,但手术相对复杂。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吻合器械的使用,并发症得以降低。该术式适用于直肠息肉较多,但肛门功能良好,且保留肛门意愿强烈的患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除依据结直肠腺瘤的严重程度外,还需要考虑发病年龄、纤维瘤病、直肠腺瘤数目、患者意愿和生育愿望等多种因素。目前认为,直肠息肉<20个且直肠息肉无恶变的患者可实施全结肠切除联合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20个或直肠息肉有恶变的患者应实施全大肠切除术联合末端回肠造瘘术或全大肠切除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的最早发病年龄为6岁,多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员有致病性突变者通常于青春期发病。对腺瘤性息肉综合征的患者或突变携带者建议从10~15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筛查。
治疗前 患者为四十多岁年轻男性,因排便习惯改变和排便困难来诊。行肠镜检查:乙状结肠可见一环周肿物,堵塞肠腔,内镜无法通过;直肠近肛门可见一3cm肿物;乙状结肠、直肠可见数十枚息肉。肠镜病理:乙状结肠腺癌,直肠腺癌。追问家族史:其父亲死于大肠癌、大肠多发息肉。 治疗中 入院后进行全腹增强ct检查:肝脏及腹腔未见远处转移,进展期乙状结肠癌及进展期直肠癌。肛诊:入肛1cm可触及直肠癌灶,活动性一般。血清肿瘤标志物正常。 结合患者病史、家族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大,直肠癌,乙状结肠癌,肠梗阻。 患者直肠近肛门的癌灶不是早期,无法行内镜下切除(肠镜ESD术),因此本次手术无法保留肛门。 在充分术前准备后,为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全大肠切除术,末端回肠永久性造口术。手术过程顺利,仅3个小时完成了手术。手术标本通过会阴切口取出,因此腹壁无切口,达到了极佳的微创手术效果。 手术后剖检标本,见乙状结肠、直肠两处癌灶,全大肠可见大小不等的息肉数百枚。 患者术后当天拔除胃管,术后第一日下地活动,术后第二日开始排气并进全流食,术后第三日进半流食,术后第5日拔除全部引流管,术后第十日会阴切口拆线出院。 患者术后病理为II期大肠癌,pMMR,伴有神经浸润,结合患者术前伴发肠梗阻,属于II期高位患者,术后一个月后开始化疗。 向患者姐姐宣教她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应于门诊就诊行肠镜筛查。 治疗后 治疗后180天 患者术后半年来诊复查,各项指标正常,营养状态良好,术后体重增加8kg。
中国医大一院浑南院区门诊内镜已经开诊,各位患者朋友如需做胃肠镜检查可于我的门诊就诊。
1.饮食过渡:全流食(如米汤,果汁、营养粉)—半流食(如稀粥,鸡蛋羹)—软食(面条、软蛋糕、炖的特别软的菜等)—普食(米饭、馒头、菜、肉等).2.手术后一个月(注意不是出院后一个月)开始吃普食(米饭、馒头、菜、肉等),循序渐进,少食多餐,每餐半成饱,由每天六七餐逐渐过渡到一日三餐。“3.谨慎饮食,举例:如想吃红烧肉,可先进食一块,感觉没有不舒服后次日可逐渐增加,依次类推。.4.带馅的食物如饺子,馄饨,包子等不要吃。粘食不要吃。酸菜尽量不吃。5.简而言之,应进食易消化食物,健康饮食,合理膳食。6.切口及引流口纱布出院2-3天换药一次,换药2-3次根据切口情况而定是否需继续换药。如果有腹带在出院一周后取下,初期忌剧烈活动。特殊情况依患者术式及术后恢复状态而定。祝您出院后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您的评价和反馈是病友们求医路上的指路明灯,也是鼓励医生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动力。 评价步骤: 1.微信搜索:“好大夫”,点击进入好大夫小程序 2.在好大夫小程序搜索“黄锦宇”, 在搜索结果内点击“黄锦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外科” 3.进入医生界面,在页面下方点击“写评价”,进行评价。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是使用腹腔镜器械完成腹腔内操作,经自然腔道(直肠或阴道)取出标本的腹壁无辅助切口手术,术后腹壁仅有几处0.5-1cm的疤痕,被誉为“微创中的微创”。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相比,NOSES手术避免了辅助的取标本切口,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腹壁的功能,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显著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加快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同时更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可以减少患者因切口带来的不良心理暗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近年来致力于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每年完成Noses手术、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道癌根治术、经肛门直肠癌根治术(TaTME手术)等高难度微创手术100余例;每年完成其它常规腹腔镜胃肠手术近千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院后复印病志请通过网上申请,具体如下图。
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手术后存在复发转移的风险(尤其是中、高危病人),最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为肝脏、腹膜等。因此,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后应常规行全腹增强CT或MRI检查。PET-CT可作为CT或MRI无法确定病灶性质时的补充检查,但不是术后常规的复查手段。术后每6个月行全腹增强CT或MRI检查,至少持续5年。术后每3-6个月复查全腹增强CT或MRI检查,持续3年;之后每6个月复查全腹增强CT或MRI检查,持续至术后5年;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全腹增强CT或MRI检查。由于胃肠道间质瘤肺转移发生率不高,可每年进行一次肺CT平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