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胃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随着人们生活节凑的加快以及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逐渐成为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功能不良等大多通过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服胃药主要分为胃黏膜保护药、促胃动力药、抗酸药、抑酸药以及抗幽门螺杆菌5大类。基于不同药物的药理学、药效学、药物化学等特征,不同类别的胃药需在特定的时间服用才能获得最佳疗效[1]。胃药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服药时间基本都集中在3个时间点上。饭前半小时这个时间点适合服用的是保护胃黏膜和促进胃动力的药。前者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它们需要直接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发挥屏障作用,因此建议在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服用,以避免食物阻碍药物与胃壁的接触。但应注意的是饮酒前服用胃黏膜保护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胃起到保护作用,但并不能抵消酒精对肝脏等器官的造成的损害。后者如多吗丁啉、胃复安、潘立酮以及西沙比利、莫沙比利等,它们通过增强和协调胃肠蠕动、胃排空对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和进食后腹胀等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建议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从而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在进食时达到高峰,获得最佳疗效。但应注意的是促胃动力药与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片、654-2等)对胃的作用正好相反,两者不可同时服用。跟着饭点吃胃酸是由胃的壁细胞所分泌。胃壁细胞上的3个泌酸受体,即促胃液素受体、乙酰胆碱M受体和组胺H受体被激活后,通过第2信使ca及cAMP刺激称为质子泵的HK一ATP酶引起胃酸分泌。进餐后胃酸分泌量会大大增加,因此抑酸药最好跟着饭点服用。常用的抑酸药主要包括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前者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它们可以较强的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及食物刺激后引起的胃酸分泌,从而对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建议最好饭后立刻服用,此外国外有研究表明相同剂量时,晚餐前服用的抑酸效果明显好于白天[2],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容易产生耐受并且停药后可引起反应性高胃酸分泌的。后者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质子泵抑制剂仅通过作用于胃酸形成的最后一步即抑制胃酸分泌而发挥作用,并且作用维持时间长,可以更好地一直胃酸的分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最有效的药物。建议饭前空腹服下,从而使进食后其浓度在壁细胞的分泌小管中达到最高,达到最佳疗效[3]。相对于晚上服用而言,早上服用PPI的生物利用度更高,从而有更好地24小时抑酸效果,并且当所需要的PPI的剂量较大时建议分两次服用[2],但是对于肝功能减退者要酌情减少剂量,长期服用的患者要定期行胃镜检查,检查胃黏膜有无肿瘤样增生[4]。要注意,这类药应整片吞服。此外,PPI与H2受体拮抗剂、生长抑素制剂、前列腺素制剂合用是,其抑酸效果会显著降低[5,6]。当抑酸药与抗酸药物合用时,服药间隔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饭后1小时主要指中和胃酸药,包括碳酸氢钠、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这类药物多为弱碱性无机盐,通过中和胃酸、减弱胃蛋白酶活性并保护溃疡创面发货作用。这些药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仅少量经肠道吸收,所以中和胃酸药在胃内时效的长短与胃排空的快慢有关。因此,如果空腹服,作用只能持续20~30分钟,而在餐后1~2小时服用斯达舒时效可能延长到3小时,此时胃酸分泌量达到高峰时服用,可发挥药物最大的中和能力。另外,胃酸会持续分泌,如果服药效果不明显,可加服一次药,但不可增加每次服药的剂量,比如饭后1小时和3小时各服一次,睡前再加服一次。“因药制宜”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胶体铋制剂如得乐、迪乐需要与胃黏膜直接接触才能达到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所以需要在两餐之间服用;但因其多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因此,服用该类药物时要同时考虑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如为避免刺激胃肠道,甲硝唑等应在饭后服用食物会延缓药物的吸收,故克拉霉素等应在餐前服用;而阿莫西林不受食物影响,服用时间无限制。相应地,一同服用的胃药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参考文献[1]汪明性.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Jia-QingHuangMD,MSc.Pharmacological.BestPractice&ResearchClinicalGastroenterologyVol.15,No.3,pp.355±370,2001[3]WolfeMM,SachsG.Acidsuppression.Gastroenterology.2000;118(Suppl):S9–S31.[4]李宏.奥美拉唑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164—165.。[5]ImWB,SihJC.Omeprazole.JBiolChem.1985;260:4591–4597.[6]DeGraefJ.Influenceofthestimulation.Gastroenterology.1986;91:3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