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抗抑郁治疗主要依靠口服抗抑郁药,不过口服抗抑郁药约对30%病人无效,另有30%因副作用严重而不能长期服用;口服抗抑郁药还有一个显著的缺点是起效缓慢,通常需要3周左右才出现抗抑郁作用,问题在于部分强烈自杀倾向的抑郁病人需要迅速控制病情,挽救生命,此时口服药物显得力不从心。改良电休克有快速抗抑郁作用,被称为抑郁自杀倾向的“杀手锏”,但改良电休克也有明显不足:通常需要6-12次起效,有短期记忆力损伤,所谓电休克也叫电惊厥,就是病人在麻醉状态下对头部3秒钟电刺激后,会触发脑细胞释放癫痫样波,癫痫样波持续时间与疗效密切相关。实际临床工作中,癫痫样波的发作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几秒钟,有的几分钟,还有相当比例的病人无癫痫样波发作。安建雄博士团队经过五年的研究,于2016年在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官方杂志发表“改良电休克再升级”,不仅让电休克疗法更安全,而且成功率(大脑释放癫痫样波超过15秒)达到100%,但记忆力损伤并未显著减少。为此,安建雄团队创建了“超级改良电休克”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所谓超级电休克,就是一次麻醉下可以做到多次诱发脑癫痫波发作,并任意控制癫痫波发作时间。据估计,与改良电休克相比,这种治疗模式的效率至少提到20倍以上,不仅可以显著减少治疗次数,由原来的6-12次减少到1-2次,记忆力损伤也大幅减少,当然治疗时间和费用也大幅降低。安建雄将目前世界上两种最强、最快的抗抑郁手段,即超级改良电休克和静脉快速抗抑郁联合应用,具有“两强双抗”的特点,即两个最强抗抑郁联合用于快速抗抑郁治疗,简称“超快速抗抑郁”。安建雄组织团队中硕博士查阅中英文文献后确认,“超级改良电休克”和“超快速抗抑郁”属于国际首创。研究数据显示,超快速抗抑郁(两强双抗)通过两种不同机制抗抑郁的协同(1+1>2)机制达到效果最大化,可以更快控制抑郁患者自杀倾向,且记忆力损伤显著减少,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顽固性抑郁伴自杀倾向的治疗手段。不过仍然有短暂发热和头痛等副作用。安建雄团队正在分析研究这些副作用的机制,并探索有效控制方法。安建雄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我国失眠与疼痛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多模式睡眠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疼痛与失眠医学中心主任,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提出“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创建第一个新冠后遗症多学科诊疗团队;2016年在国际电休与神经刺激协会官方杂志发表《改良电休克再升级》,使改良电休克癫痫波发作成功率达100%,2024年改良电休克二次升级,可以一次麻醉下让脑癫痫波发作发作次数和时间任意延长,形成“超级改良电休克”(superMECT);2024年春天建立第一个高考睡眠门诊。近期,发明“两强双抗”疗法,即联合超级改良电休克与静脉快速抗抑郁,配合居家睡眠调控,治疗极其顽固性抑郁焦虑和强迫症,均获得肯定疗效。”两强双抗“是现存抗抑郁措施中最强、最快的抗抑郁措施,又称为“超快速抗抑郁ultrarapidantidepression”。1999年留学英国St.Thomas医院,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
(中华麻醉学杂志齐鲁晚报报道)失眠是指入睡或/和睡眠维持困难以及早醒等导致个体对睡眠时长和质量不满足,并引起日间疲劳、情绪改变以及躯体不适等功能损伤的一种主观体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担任国家疾控中心主任时曾指出,我国有4亿人患有睡眠障碍,失眠不仅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也是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认知障碍、抑郁症等多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失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全球人类共识。关于失眠治疗,目前流行的口服药物、物理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中,除后者被国际失眠专家一致推荐外,其余方法并未取得共识。失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失眠发病机制不清,为此,我国麻醉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安建雄教授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提出“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近日发表在我国权威期刊《中华麻醉学杂志》,第一作者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研究院研究学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郑鑫同学,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安建雄教授。慢性失眠的主要疗法是口服药物,优点是简便易行,但最终多数失眠病人会因口服安眠药而发生耐药、依赖和成瘾,表现为口服药量越来越大,最终吃药也睡不着,不吃更痛苦的难堪局面。机制不清楚是失眠难治的的主要原因。为此,以往有作者先后提出过度觉醒、认知觉醒和3P模型等失眠假说,遗憾的是这些学说都难以完全解释复杂的失眠临床现象,用这些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也差强人意。安建雄团队借鉴以上经典学说,并基于大量临床实践证据和实验室研究,提出了慢性失眠的全神经损伤学说。安建雄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核心内容是,失眠是睡眠节律的紊乱,反复、长期的睡眠节律紊乱可以造成包括大脑、脊髓的神经细胞结构广泛损伤;长期服用传统的安眠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则可加重上述损伤;然而,使用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可通过反复、长期诱导仿生自然睡眠,恢复正常睡眠节律而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结构;此过程中逐渐减少甚至停用安眠药也有助于损伤神经结构的修复,自然睡眠节律和结构的全方位恢复,才是慢性失眠痊愈的标准。慢性失眠的全神经损伤学说可更全面地解释慢性失眠现象。首先,临床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成影像学研究发现,失眠患者包括额叶、顶叶、岛叶、海马、丘脑、杏仁核、扣带回、松果体等在内的脑区结构形态和功能均存在病理改变,并且病程越长,上述部分脑区结构和功能变化越显著。其次,基础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动物长期进行睡眠剥夺后发现,动物前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蓝斑核、杏仁核和颈、胸、腰段脊髓等结构的神经细胞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右美托咪定(简称右美)、三氧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等化学和物理神经调控手段均可修复上述神经系统结构的损伤,并改善由慢性睡眠剥夺导致的睡眠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而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物会破坏中枢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经颅磁刺激、电针、三氧疗法及右美等多种神经调控手段可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提高其的睡眠效率,远期效果优于传统安眠药物。简言之,传统的安眠类药物由于靶向选择性不足且并非针对慢性失眠的病理改变,简单的对症治疗是当前慢性失眠疗效不如人意的主要根源。安建雄团队的研究显示,神经调控可能通过修复全神经损伤而达到良好的远期疗效。基于慢性失眠的全神经损伤学说,安建雄教授建立了一套以“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全新“多模式睡眠”治疗方案。“多模式睡眠”属于多学科、个性化创新失眠诊疗体系,主要通过睡眠滴定进行慢性失眠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然后用病人自控睡眠、直肠三氧灌注、经颅磁、毫米波和右美等物理和化学性神经调控手段,配合睡眠认知行为疗法,在反复、长期纠正紊乱睡眠节律的基础上,逐渐减少和停用安眠药,最终恢复自然睡眠并修复损伤的大脑和脊髓神经结构,从而达到慢性失眠的痊愈。据不完全统计,安建雄团队联合十余个安建雄博士工作室和多模式睡眠示范基地,以及经过麻醉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以及进修医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余位医师,在失眠全神经损伤新理论的指导下,为近两万余名顽固性和药物依赖型失眠患者实施多模式睡眠诊疗,总体满意率接近80%。相关原创成果也陆续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为国际睡眠医学增添了中国元素。据悉,病人自控创新疗法控制失眠和焦虑的想法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安建雄博士在我国著名麻醉学家刘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指导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从事心脏外科围术期心肌缺血、心脏外科术后镇痛及麻醉学原理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研究时,安建雄发现经历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在手术前有严重焦虑,这种焦虑会干扰病人预后,并意识到手术前后良好睡眠可能是是促进预后的重要措施。于是开始探讨病人自控睡眠的可能性,但由于当时设备和药物的局限性,加之安建雄赴美国匹兹堡大学长期学习和工作,研究工作停顿下来。安建雄回国后不忘初心,带领团队重启失眠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不仅在慢性失眠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而且意外发现仿生睡眠滴定可以快速鉴别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容易被长期误诊的失眠相关疾病,为慢性失眠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安建雄简介:医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麻醉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系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现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和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创始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麻醉学原理治疗顽固性疼痛和失眠的创新研究,创建三叉神经痛等三种新型疼痛模型;在睡眠医学领域,发表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创建“两快一滴定”体系治疗世界公认难题“抑郁伴失眠”,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治疗顽固性失眠;疼痛医学领域创建“两弹一调控”创新诊疗体系治疗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盆腔痛、股骨头坏死等疑难病。在医科大学率先建立第一个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第一个三氧医学研究室、第一个快速抗抑郁中心和第一个新冠感染后综合征多学科门诊。主持国家和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英文论文70余篇。郑鑫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研究学者。曾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内蒙古医科大学学习中西医结合和精神医学。近三年来在导师安建雄教授指导下,从事慢性失眠的创新诊疗研究,发现1赫兹经颅磁刺激是治疗慢性失眠的最佳刺激频率,已发表文章4篇,其中SCI收率论文一篇。
“安教授,真的是您啊,您真的来潍坊,太好了!”宋女士边问候,边做自我介绍,由于戴着口罩,安建雄教授打量了半天,很快想起眼前这个中年妇女是自己曾经治疗过的一名疼痛患者。“我想起来了,你怎么来了,又开始疼了吗?”安教授关切地询问。“没有,没有,我听说您在潍坊,就想过来看看您,顺便复查一下。”宋女士连忙解释道,“真是缘分啊,没想到您居然来我们老家工作了!”而这段医患缘还得从6年前说起。宋女士是一名老师,2016年的一天,当时53岁的她突然感到腹股沟有些疼痛。去医院检查,一开始医院认为是更年期引起的,就简单开了一点药,但吃了一个星期,没什么效果。“又去医院检查,医院建议拍个片子。”宋女士立即去拍了核磁共振,结果令人吃惊,医生告诉她,她两侧股骨头都开始坏死了。“我快吓死了,这可怎么办呢?”宋女士说她当时还没有退休,竟然得了这种病,如何是好呢?“我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等完全坏死了就换关节吧。”医生的回答让宋女士的心情跌入谷底,再加上关节处疼痛的折磨,“那段时间,感觉整个人生都毁了,如果换了关节不就成残疾人了?后半辈子不就完了吗?”而实际上,医生的话并没有错,在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下,关节置换依然是很多医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唯一方法,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无奈地接受这一选择,命运和生活从此改写。但宋女士不愿接受现实,她相信应该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幸运的是,她找到了这条新路。“我侄子的同学说他的老师安建雄是世界级的疼痛专家,他应该能治好我的病。”宋女士立刻动身去北京找到了安教授,安教授的第一句话,让宋女士知道,她找对人了。“安教授对我说,你自身上的器官都是父母给的,岂能随便换?”这句话,让宋女士感觉久违的温暖与信心。安教授给宋女士实施了他独创的“三氧综合疗法”,不需要手术,更不需要更换关节,只需要在影像引导下将三氧精确注射到股骨头坏死病变部位即可。“前后两个疗程,注射了20天,就不疼了。”宋女士说,后来她到上海帮忙看孙子,此后的6年间,她没吃药,也没有打针,病就这样奇迹般地好了。“我现在每天走一万多步,没有任何不适。”宋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上海期间加了安教授的微信,得知他目前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之前去北京太远了,现在安教授来了潍坊太方便了。”一周前,宋女士从上海返回昌乐,一是想看望一下安教授,一是想再复查一下,以免看孩子劳累再复发。宋女士说“安教授是我的恩人,我希望所有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都能像我一样幸运地找到安教授,治好自己的病。据悉,安建雄教授团队从2013年开始探索影像引导下髋关节三氧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机制,与德国临床免疫学会主席HaraldRenz教授及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系JohnWilliams教授等同行紧密合作。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发现三氧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率超过90%,有显著疗效的也超过63%,包括部分三-四期在内的多数病人可以到达临床痊愈,即恢复一般生活和工作能力,少数病人可以达到解剖痊愈。安建雄教授团队还对部分病人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三氧治疗股骨头坏死与免疫调节、红细胞氧输送和细胞分裂等相关基因的调控相关。综合实验研究、影像证据和临床现象,研究团队提出三氧治疗股骨头的可能机制:首先表现为坏死股骨头及周围组织水肿和炎症减轻;继而损伤血管的修复和侧支循环建立;逐渐修复血供后,坏死的股骨头及周围组织改变会缓慢恢复。安建雄特别提出,由于成年人骨骼系统代谢和更新极为缓慢,对于早期病人功能和结构恢复速度较快,但对于晚期病人,虽然多数髋关节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但结构的修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对于晚期股骨头坏死病人,经典的关节置换术仍然是国际主流治疗方法。安建雄教授团队不断改进和创新,将三氧疗法配合神经血管调控,以及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疗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并把这一技术扩展到膝关节、肩关节,腰椎椎间关节等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安建雄: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院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发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长期从事麻醉深度与认知功能、麻醉学原理治疗顽固性疼痛和失眠的创新研究,创建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和丘脑痛三种新型蛇毒模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治疗顽固性失眠,国际上率先用神经节三氧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慢性盆腔痛,影像引导下三氧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等创新成果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主编3部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20年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2013年和2014年成功完成渐冻人吕元芳和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剖宫产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2020年瘟疫肆虐时挽救生命垂危的渐冻人王甲。王若国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在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参与省级课题4项,2021年在安建雄教授指导下于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访问研究一年,研究方向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股骨头坏死和丘脑痛等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创新治疗。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俗称“缠腰龙”,是国际公认的顽固性疼痛疾病,多见于胸腰部,头面部、脖子、四肢和会阴部均可发病,疼痛性质多样,包括刀割、火烧、针扎样等交替出现,魔鬼一般。统计数据表明,近半数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迁延不愈,因此有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安建雄教授博士团队根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将影像引导下生物活性氧结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不仅远期疼痛缓解满意,而且发现有明显的神经修复作用。安建雄将这种疗法形象地称为“两弹一调控”(导弹+?弹+神经调控)。在2022年7月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第一作者为安建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建峰医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系JohnP.Williams教授为合作作者。安建雄团队”两弹一调控“创新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论文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传统疗法主要为口服药物和神经阻断。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是临床应用的主流药物等,不少医生因顽固性疼痛难以缓解而神经毁损,然而疗效差强人意。更不幸的是,有时神经损毁后不仅疼痛不缓解或者缓解后再复发,而且还可能产生“痛性麻木”现象,也就是不仅疼痛依旧,还增加了神经损毁后的麻木,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建雄在我国疼痛医学泰斗韩济生院士指导下,于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中心从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治研究,主要目的是试图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缓解疱疹后神经痛,开始使用暂时性神经阻滞和周围神经与穴位电刺激调控,但效果不能持久。采用辣椒辣素神经注射发现,可以消除病人疼痛而不减退其其他感觉,但遗憾的是当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能缓解疼痛数周,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安建雄清楚记得,在中法疼痛中心一次午餐会上,韩济生院士提到他阅读的文献中,有研究认为是带状疱疹病毒迁延不愈合的原因之一是病毒长期潜伏在人内,持续损害患者神经所致。后来安建雄留学美国期间,在一本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里获悉,对死者5小时内进行尸检,发现其中多数人的神经节内有活的带状疱疹病毒。学成回国后,安建雄便将被誉为不耐药抗生素的生物活性氧,通过影像引导精确注射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变区域神经节,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而且有一定远期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安建雄又把最新技术“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联合应用,发现可以显著提高神经修复作用,对巩固远期疗效有突出优势:对病史超过一年患者数据分析发现,单独应用”导弹+霰弹”疗法满意率为57%,而联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后满意率升高到73%。据悉,“两弹一调控”疗法已经成为安建雄团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医疗常规,并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北京健宫医院等单位成功复制。这一创新疗法对改变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的传统疼痛治疗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室主要成员:安建雄: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院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发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长期从事麻醉深度与认知功能、麻醉学原理治疗顽固性疼痛和失眠的创新研究,创建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和丘脑痛三种新型蛇毒模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治疗顽固性失眠,国际上率先用神经节三氧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慢性盆腔痛,影像引导下三氧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等创新成果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主编3部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20年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2013年和2014年成功完成渐冻人吕元芳和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剖宫产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2020年瘟疫肆虐时挽救生命垂危的渐冻人王甲。王若国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在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参与省级课题4项,2021年在安建雄教授指导下于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访问研究一年,研究方向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和丘脑痛等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创新治疗。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痛和腿痛的常见问题。当大家出现腰腿痛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腰突”了?事实上,腰腿痛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腰腿痛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很多人腰腿痛,都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但去医院拍片子却没有腰突,这是怎么了呢?记者来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这里,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的安建雄博士给出了专业的解答,不是所有的腰痛都是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真正的“凶手”还可能是腰肌筋膜炎。来自青岛的李女士1年前刚刚步入知命之年,50岁的李女士突然开始腰臀部酸涨痛。发病起初的症状相对来说较轻,腰和臀部偶尔会出现酸痛感和钝痛,开始时略加休息症状就会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越来越久,李女士的不适症状发展的不仅越来越频繁,而且,从早期的偶发到后期走动超过100米就会出现强烈的不适感。痛苦的病情使李女士开始走上求医之路,这1年里做理疗、吃中药、扎针灸、贴药膏,疼痛时好时坏,陆陆续续去过许多医院,其中不乏省城和首都的著名三甲医院,建议其做腰椎手术。痛苦的病情使李女士越来越不堪忍受,不仅之前还算能勉强奏效的止痛药现在已经没什么效果,就连正常的行走都成为了奢望,更不用说在家里简单收拾下屋子,擦擦桌子、洗洗衣服的家务活了,折磨得李女士白天晚上都疼,夜间睡也睡不好,长时间的疼痛使得脾气也变的越来越差,生活质量大大降低。记者了解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病友向李女士推荐了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的安建雄博士。李女士花了一个星期时间从互联网上了解到,安建雄博士不仅对常见的疼痛和失眠疾病有独特研究,而且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女士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安建雄博士,安建雄很确信地告诉李女士:“这个病是可以治的,您先住下来,我们给您好好研究一下,一定给您一个最佳治疗方案。”听到安建雄博士这样确信的判断,李女士便很信服地办理住院。入住整洁干净的病房后,当看到病房外走廊的安建雄团队科普文化墙后,李女士更是坚信找安建雄博士治疗定是错不了。据了解,安建雄博士带领其团队对李女士进行详细的病情分析和体格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得出初步诊断,李女士疼痛并非椎间盘因素,主要是腰肌肉软组织引起的。通过与李女士的详细沟通,最终采用腰椎背根神经节(负责疼痛传导的中转机构)和责任肌肉靶点的“两弹一调控”加腰大肌间沟的多模式进行科学的治疗,治疗后第二天李女士便很欣喜地表示:“疼痛能减轻了有30%,你看,我能伸伸腰了,也没那么疼了。”接下来是对该病变靶点采用99伏高电压进行介入神经调控,术后第二天李女士更是欢喜地说:“不错,效果特别好,我缓解了有70%呢,走路也没有问题了,而且昨晚睡得也特别好,安建雄博士的团队真是太牛了。”安建雄博士表示,通常腰痛大家往往只会联想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如果核磁成像等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往往就不会再进一步诊治。因此,特别提醒,不是所有的腰痛都是腰椎间盘突出,腰痛真正的“凶手”还可能是腰肌筋膜炎。安建雄博士在王若国主治医师协助下为麻醉创新诊疗学术带头人演示疼痛介入手术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大的创伤或反复微小创伤,甚至于长时间单一姿势过久,如伏案工作、看手机等,均可引起某些潜伏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活化,变成肌筋膜炎,给个人造成长久的病痛。医学上有一条“首先不伤害”的重要原则,为了尽量减少治疗给病人造成的损伤,安建雄博士使用了在影像技术全程引导下,将低浓度、大容量、非激素类药物输送到病变周围,从而抑制神经、肌肉及筋膜等组织的炎症反应,促进损伤的修复,安建雄博士形象地称之为“两弹一调控”疗法。注射药物也一改传统疼痛科习惯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的原理,不仅彻底告别了激素可能诱发骨坏死和感染等严重副作用,而且大幅提高了远期疗效。安建雄博士团队十数年坚守“首先不伤害”底线,两种技术结合使远期疗效进一步提高。从哲学道理上,联合应用不同的手段治疗疼痛有1+1>2的疗效,实现协同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叠加,每种方法的副作用也显著降低。 安建雄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我国麻醉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院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提出“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1999年留学英国St.Thomas医院,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