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超声提示胆囊息肉,胆囊是切还是不切?经典案例 数月前,33岁的F女士在单位常规体检时B超发现胆囊单个息肉5×4mm。近期,她到医院复查发现息肉已经长到9×5.4mm。由于息肉增大明显,医生建议行腹腔镜手术摘除胆囊。F女士身体无任何不适,但总觉得胆囊是身体的一部分,切除了胆囊对身体有影响,所以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是,她又听医生告知她的胆囊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唯恐耽误了病情。之后,F女士上网百度发现,有一些医疗机构介绍可以通过腹腔镜保胆取息肉;而她到一些三甲大医院咨询后,医生却建议她必须切除胆囊。F女士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1胆囊息肉的病因是什么? 胆囊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比较清楚的有三个方面:(1)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主要原因是胆汁中脂质异常代谢,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息肉;(2)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粘膜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增生;(3)其他原因还有胆管的梗阻、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返流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病毒感染。2为什么我会得胆囊息肉? 目前认为,下列属于胆囊息肉的高发人群:(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2)经常喝酒、甚至是经常醉酒。及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海鲜、动物内脏等。(3)社会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 经常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 体育活动较少。(4)工作紧张、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3发现胆囊息肉后,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1)食宜清淡、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2)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尽量避免。(3)另外,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有关系,应尽可能避免。4胆囊息肉吃药能好吗? 对于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一些消炎利胆药物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于有些小于 5 mm 的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消除有一些效果。然而,对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而言,药物并无任何效果,应定期检查超声,观察有无息肉大小或形态的变化;如果有手术指证,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其实,对于一些患有细小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患者而言,在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后,即使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胆囊息肉也可以逐渐消失。5何种胆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 其实,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以不手术,以下三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考虑手术治疗。(1)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当胆囊息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或息肉直径超过 1 cm,或为单发病变,或息肉基底部宽大,或生长息肉的胆囊壁局部增厚,或息肉位于胆囊靠近肝脏或靠近胆囊出口的位置,或合并有胆囊结石等,特别是年龄超过 50 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2)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行手术治疗;(3)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如患者没有以上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建议每 3- 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 6为何不提倡保胆手术呢? 保胆手术虽然去除了胆囊内病灶,满足了病人保留胆囊的心理需求,但是实际上,经过保胆手术后的胆囊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不仅仍然会有新的息肉或结石病灶产生,而且随着胆囊慢性炎症的加重,胆囊发生癌变的几率大大升高,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 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具有创口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出院早的优点,因此成为了胆囊切除手术的首选标准术式。除非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致腹腔内有广泛粘连、术前高度怀疑合并胆囊癌变、胆囊本身严重萎缩导致胆囊边界不清等少数情况,一般不选择开腹切除的手术方式。杨田医生咨询方式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刻咨询杨田医生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及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经常会在体检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脏血管瘤。对于患者来说,肝脏的占位病变往往首先考虑是否有肝癌可能,即使诊断为良性的血管瘤也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患者也迫切想了解肝脏血管瘤这一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原则。本文就肝血管瘤的诊治解答常见临床问题。1,为什么会患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肝脏实质肿瘤,发生率在3%至20%之间,中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5-6:1。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生,但相对在儿童比较少见。确切的肝血管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在组织发生学上,多数人认为起源肝内的胚胎性血管错构芽,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肿瘤样增生而形成的。也有研究发现一些血管瘤有雌激素的受体,因此在女性青春期、怀孕、服用避孕药物时,血管瘤可能会加速增大,因此,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也是血管瘤的诱因之一。2,肝血管瘤的“大小”如此区分?肝血管瘤的大小差异很大,可以从小于1cm到20cm不等。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经常在体检的健康人群中发现1-2cm左右的小血管瘤。肝血管瘤的大小区别并无绝对的标准,参照肝癌的标准,5cm以下的可以认为是“小血管瘤”,5-10cm的是“大血管瘤”,10cm以上的可以称为“巨大血管瘤”。一部分的血管瘤会缓慢增大,但大部分的血管瘤生长很慢,许多年一直呈静止状态,终身不需要任何治疗及处理。3,肝血管瘤会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肝血管瘤会破裂吗?小的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的血管瘤可以有腹胀、上腹部不适等非特异的、模糊的自觉症状,这样症状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体积因素引起肝包膜的张力变化或者是对相邻脏器有压迫作用。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上腹部疼痛、反酸、饱胀不适等,应行胃肠镜等检查排除胃、肠的病变,因为这些上腹部不适的症状由胃肠疾病引起的可能远比血管瘤引起的可能性大的多。很多患者实际是在患有慢性胃炎、胆囊炎、结肠炎等疾病时到医院检查,偶尔发现肝血管瘤的。即使的大的血管瘤也极少发生自发性的破裂,所以肝血管瘤一般不用担心破裂大出血可能。但巨大血管瘤可因腹部外伤而破裂。且巨大血管瘤瘤内压力较大,即使用细针头穿刺或活检取材,也有招致大出血危及生命的报道。所以一般不建议穿刺活检。4,如何诊断肝血管瘤?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可以确诊绝大多数的肝血管瘤,绝大多数血管瘤在肝脏核磁共振(MRI)、肝CT、肝脏彩超都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体检肝脏彩超发现的典型小血管瘤,在有经验的肝脏诊治中心,一般只需要彩超定期随访,并不需要再行更多的影像检查。少数非典型的肝血管瘤,有时需要肝MRI,肝CT两种检查协助诊断。极少数肝血管瘤在影像学上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甚至原发性肝癌鉴别困难,需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5,肝血管瘤会癌变吗?我们所讲的肝血管瘤实际上标准、正式的名称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瘤组织由扁平内皮细胞被覆的大小不等、充盈血液的血腔构成,期间有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肉眼看去似吸满了血液的“海绵”样。真正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不用担心会癌变。也有患者说以前诊断为肝血管瘤,几年后再检查发现是“肝癌”了,考虑是不是由原来的血管瘤癌变过来的。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可能,一是原来诊断的“肝血管瘤”属于误诊,肿块本身就是肝癌;二是“肝血管瘤”不是真正的海绵状血管瘤,而是与肝血管内皮有关的如“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等疾病,这些疾病极为少见,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肝血管瘤。6,肝血管瘤何时需要治疗,如何治疗?绝大多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不用任何治疗,也不用服用任何药物,因为没有药物可以使血管瘤缩小或消失。对于临床确诊的典型血管瘤,一般隔6月门诊彩超复查即可。对于不典型的血管瘤,约 3个月左右复查。如果患者血管瘤巨大;或者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或者与肝癌鉴别困难时,才需要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介入栓塞、甚至肝移植等。手术切除确切有效,是首选的方法。也有使用非手术的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尝试,但实践证明治疗后血管瘤并不能缩小,目前已基本不再使用。一旦临床诊断为肝血管瘤需要手术切除时,也不要延误手术时机,因为有些巨大血管瘤包绕肝内主要血管时,严重时无法手术切除,只能考虑行肝脏移植。我们曾经收治一例巨大血管瘤,约50cm大小,占据了大部分腹腔,最后只能行肝脏移植,所幸肝移植后患者又重新恢复了健康。本文系史颖弘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来自英国研究者的建议,胆囊息肉患者的随访策略应依据息肉的大小来制定,息肉的大小会影响预后和癌变可能。 直径较大(7mm)的息肉与直径 5mm 的息肉相比,更容易在随访期间增大。 直径大于 10mm 的息肉更可能是恶性的,或有癌变的可能。 大部分胆囊息肉倾向于恶性的,仅有少数是腺瘤样的。此外,超声诊断胆囊息肉仍有难度,许多诊断为胆囊息肉的其实是胆囊壁的结石或胆固醇性息肉。 小于 5mm 的息肉“几乎可以忽略”,而大于 10mm 或进行性增大的息肉应行胆囊切除,对 5 到 10mm 之间的息肉应给予随访。 建议年轻的患者若不能保证长期坚持随访监测,则小于 10mm 的息肉也需行手术切除。 最后,研究者提出,“所有显示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都需要肝胆学科小组举行会议讨论,以加强和规范该种情况的治疗方案”。 本文系段斌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优秀抗排斥药物的不断开发和我国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肝移植手术以达到治疗终末期肝病和延长寿命的目的。数据表明,我国肝移植后生存10年以上的人群已经接近一万,长期生存是这个人群的共同愿望。那么,当肝移植受者生存5年以后,后续影响其生存时间的因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呢? 可能大部分读者都会认为排斥反应是肝移植受者最为主要的长期生存杀手,但事实上,困扰移植满5年后长期生存的拦路虎,首推代谢性因素,即肥胖、脂肪肝、2型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 移植后的肝脏发生脂肪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但这种现象并未引起我国内科肝病医师的足够重视。移植肝比自有的肝脏相对脆弱,一旦发生脂肪变,可在3.5年左右即发展为肝硬化。 另一方面,由于行肝移植手术之后,患者的长期慢性肝病得以治愈,因此身体轻便、心情愉悦、胃口大开,加上中国人习惯进补的思想,非常容易营养过剩,造成体重迅速增加,出现脂肪肝。 第二个因素是抗排斥药物的服用本身就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抗排斥药的作用分子机制靶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分子靶点实际上存在重叠,为了抑制排斥,必然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当然,随着移植受者年龄增加,逐渐进入老年阶段,原发性高血压也会出现增加趋势。 目前我国尚缺系统的肝移植后受者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水平的研究,但根据一些临床医师的报道,移植后5年,2型糖尿病发生率可能接近40%~50%,移植后10年则更高;而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的可能性高达66%~82%。因此有理由认为,阻断肝移植受者脂肪肝的发生,对其长期生存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1.营养物质代谢功能 是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中枢,参与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铁、铜、锰、锌等的代谢;并能调节体内电介质钠、钾、钙、氯的含量和分布,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合成和分泌胆汁 肝脏每天可分泌600-1200ml胆汁,以帮助脂肪消化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通过胆汁的分泌还可以排泄出一些代谢产物。 3.生物转化及解毒功能 肝脏能对体内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以及外界进入机体的药物、毒物等各种物质,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活性或毒性改变或降低,增加水溶性而易于排出体外。 4.生物合成功能 肝脏可以合成大部分的血浆蛋白及凝血因子以维持正常的代谢及凝血系统的平衡。 5.内分泌功能 参与体内雌激素、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素、醛固酮等激素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