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体检报告会提示肝血管瘤。其实我们常说的肝血管瘤大部分是肝海绵状血管瘤。虽然听起来挺可怕的,但这种病是良性疾病,如果体积小且无任何症状,大可不必太紧张,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肝胆彩超就行了,也不需要吃药。 但如果有如下几种情况,就建议手术治疗了(这个病手术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第一,虽然肿瘤小,但有临床症状。主要是肿瘤压迫别的器官或组织导致的,也就是你感觉到不舒服了并且是因为这个血管瘤导致的,建议手术治疗。 第二,对肿瘤直径>10cm,或直径5~10cm但位于肝缘,有发生外伤性破裂危险,建议手术治疗。其实这种病最大的风险就是突然破裂引起的急性大出血。 关于手术方式,传统手术方式是肝部分切除或者肝叶切除,这种方式创伤大,病人较痛苦!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在采用射频消融的技术进行治疗了。病人不需要开刀,只需要麻醉状态下用超声辅助穿根导丝进入病灶进行消融就可以了,手术时间也大大缩短,病人也没多大痛苦,已经渐渐成为很多患者的首选!
目前很多公司和单位都安排职工体检。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后发现自己有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但又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自己觉得没症状并不见得真的没症状,因为很多胆囊的毛病都当“胃病”去治了,如果你有“胃病”,且胃镜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可能是胆囊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建议到肝胆外科或普外科门诊就诊,听听专家的意见,综合决策。 其次,如果你真的没有任何症状,但满足如下几个条件,也建议手术:1,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大于等于2厘米;2,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3,胆结石合并胆囊息肉,且息肉大于等于1厘米;4,胆囊壁增厚(大于3毫米,意味着存在慢性胆囊炎);5,胆囊息肉直径大于等于1厘米;6,胆囊息肉单发且基底部宽大;7,胆囊息肉逐渐增大;8,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 最后,如果以上问题你都没有。那你暂不需要手术,也不用吃药,半年至1年左右复查一次肝胆彩超就行了。(注:以上内容参考九版《外科学》,仅供参考)
1、什么是疝气?“体内的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者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者空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疝气。疝有很多种,其中小孩最常见的是腹股沟斜疝,本文说的也是腹股沟斜疝。2、我的小孩为啥得疝气?这个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性的疝气是由于小孩的发育过程中该闭合的通道(鞘突)没有闭合,在腹腔压力增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等),导致腹腔里的肠子等进入这个通道引起疝气。后天性的就是,孩子本身局部的肌肉和筋膜较薄弱或者缺损,长期反复在腹腔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经常爱哭等),肠子等逐渐通过薄弱处挤出一个通道,形成疝气。3、小孩疝气为什么要治疗,能保守治疗吗?因为疝气是腹腔内的肠管等通过高压作用下进入一个通道,存在卡住的风险,万一肠管被卡住可,可能会引起肠管的缺血坏死,轻者受罪,重者要命。很多人不想孩子受罪,就想保守治疗,这样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还可以(反复发作的可以采用疝气带压迫),但对于超过1岁的孩子就不行了,除了手术没有啥好方法。4、小孩疝气什么时候需要治疗?一般而言,1岁以内的小孩(指周岁)可以先不手术,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的肌肉可随着生长逐渐变得强壮,有可能使疝气的通道闭住,这样疝气就好了,也就是说1岁以内的小孩疝气可能(注意是可能哦)会自己变好。超过1岁的小孩,疝气自行消失的机会就很少了,建议手术治疗。5、孩子还小,我想缓一段时间再做手术可以吗,几岁做合适呢?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一般而言,我们建议超过1岁的孩子就可以做手术了,宜早不宜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愈合能力比较强,瘢痕也比较小。当然,如果小孩疝气不是经常卡住,缓缓做手术也可以。6、小孩疝气手术方式有哪些?要不要选择微创?对于小孩来说,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手术方式是疝囊高位结扎术,孩子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肌肉还会变壮,一般单纯的疝囊高伟结扎术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渐成主流,小儿腹腔镜手术不仅切口更像,而且可以发性隐匿性疝气,目前手术费用和普通手术基本区别不大。7、做完疝气手术后会不会复发?疝气手术存在一定复发的风险,因为小孩子之所以得疝气就是因为本身的体质原因,就像是一个水坝建的不如别的水坝结实,而且水还比别人存的多,发生渗漏之后虽然努力修补后不漏了,但它再次发生渗漏的风险还是也比别的水坝高。当然,大部分孩子手术后效果都挺好。本文系曹恒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腹部是人体最重要也最柔弱的区域,由上方的膈肌、中间的腹壁、下方的骨盆及盆底围成腹腔,将腹腔脏器容纳其中。腹壁分为后腹壁、前腹壁和侧腹壁。后腹壁由脊柱和强健的厚层肌肉的组成,各种内脏、大血管均根植附着在后腹壁上,前腹壁则由柔软的薄层腹肌组成,它具有较大的延展性,侧腹壁为厚层肌肉向前腹壁的过渡区域。由于膈肌不能抗拒压力的变化,随呼吸节律的胸腔压力的变化,很容易传导到腹腔,前腹壁也随呼吸节律一致起伏。正常腹腔里的内脏都有薄薄的光滑的腹膜包裹,里面没有气体的,犹如真空包装袋里的物品,和前后腹壁周围紧贴在一起。腹膜能分泌少量的润滑液,使得脏器间能相互滑动。成人整个小肠长约4~5米,它们是由扇子面样的肠系膜,系附在后腹壁上,肠管沿着扇缘排列,盘桓在腹腔里,用“九曲迴肠”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样小肠的游离度就很大,使得它们能较好的适应自身的生理功能。肠内容物在如此盘曲肠管里能畅通运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肠管能较好的蠕动,在一定范围内肠管间能相互滑行,所以就局部来说都是“直肠子”,肠腔内容物是直道运行,所以不易发生堵塞。当腹腔由于损伤(创伤、手术)、感染(阑尾炎、胃穿孔)、异物(内出血、手套滑石粉)刺激,局部就会渗出一种叫纤维蛋白原的胶状液,它很快转变成叫纤维蛋白的凝结物,覆盖在受创或感染的腹膜表面,起到修复保护作用。纤维蛋白具有较大的粘附性,会使得相互贴近的腹膜粘连在一起。创伤愈合后,如果机体能很好的吸收掉这些纤维蛋白,就不会遗留任何痕迹。如果吸收不全,则粘连持续存在。一种叫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就在里面生长,进一步产生胶原纤维及新生血管,粘连变得致密坚韧,发展成机化性粘连,有些是片状,有些是条索状,就不容易吸收了。腹腔粘连最常见的是和腹壁手术切口的粘连,阑尾手术和妇科手术切口位置低,肠管易受重力作用坠落于伤口处,发生粘连的概率高。这种和腹壁粘连的类型称壁层粘连,而肠管、网膜、内脏之间的粘连又称内脏粘连。由于腹腔粘连多半是小肠粘连,主要影响肠管的运动而产生症状,所以术后肠粘连是腹腔粘连更通俗的说法。腹腔粘连形成后最大的危害,就是成为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和我们体表皮肤受伤的愈合形成瘢痕情形很相似,这些粘连带将来也会发生挛缩,使得肠管受到牵拉或纠集成团。网膜和肠管发生粘连后,粘连肠管被限制在粘连处,其活动度显著减少,肠腔的变形能力降低,甚至在局部形成成角畸形,内径显著变小,势必影响肠内容物的通行。粘连后形成腹腔新的分隔带,也可能会限制其他肠襻的滑动。或粘连带直接对肠管形成压迫,或形成的陷井,肠管进去后卡住出不来,也就是发生内疝。所以肠粘连的病人,饮食需十分小心。由于食物不易消化或是食量稍多,小肠内容物的流量一大,就容易发生肠梗阻。 除了诱发肠梗阻,腹腔粘连究竟还会产生哪些症状,不太好说清楚。病人术后常有慢性腹痛,这样那样的不适。往往作了很多检查也发现不了具体原因,临床医生就好委过于“肠粘连”,所以这样的诊断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临床确诊只有病人因为机械性肠梗阻,剖腹或腹腔镜手术中,发现有粘连才能得到,这时的诊断已没有多少应用价值。由于粘连松解后存在再粘连的高风险,医生对肠粘连的手术十分谨慎,多是肠梗阻不能缓解或是肠管有缺血坏死的可能时,不得已才进行的。肠粘连病人不仅感受到腹部不适的痛苦,还由于跑遍了大小医院,诊疗仍一无所获,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长期以来,由于临床缺乏客观性评价指标,腹腔粘连的防治一直未取得明显进展。武警总医院普外科蔡晓军博士创建了气腹造影CT扫描诊断腹壁粘连的方法,使术后肠粘连诊断有了客观影像学依据,从而解决了临床确诊的问题,使得肠粘连的发展变化和症状相关性的分析成为可能,也为相关防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相信不远的将来,临床医学对腹腔粘连无能为力的局面有望得到改观。
胃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表现上腹不适是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都较轻,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就医时也易被误认为胃炎或溃疡病。故中年患者如有下列情况,应给予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①既往无胃病史,但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或疼痛,经治疗无效;②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近期上腹痛的规律改变,且程度日趋加重。如症状有所缓解,但短期内又有发作者,也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及时作进一步检查。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以做活检病理检查。1、上腹部疼痛:约有1/4患者的疼痛规律与消化性溃疡相同,而老年人痛觉迟钝,多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占30%70%.若上述腹痛经常复发,或间隔时间愈来愈短,则应引起警惕。2、上腹部饱胀感:常为老年人胃癌最早症状,食道癌的治疗费用有时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若癌肿位于胃的入口(贲门)处,可感到进食不通畅;若癌肿位于胃的出口(幽门)处,出现梗阻时,病人可呕吐出腐败的隔夜食物。3、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据统计约50%的老年患者有明显食欲减退、日益消瘦、乏力,有40%60%的患者是因消瘦而就医。若伴有上腹部疼痛,且能排除肝炎的,更应引起警惕。4、消化道出血:常见的有呕血、黑便及大便潜血阳性。小细胞肺癌化疗方案在胃癌早期即可存在少量出血的征象。呕血者占7%15%,黑便者为23%45%。而大便潜血阳性率较高,胃体癌阳性率占87.6%,贲门癌占64.4%.若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对胃癌诊断有一定帮助。
经常有患者会问“医生,我的胆囊为什么会长息肉,要不要紧?”,其实,得了胆囊息肉不需要紧张,大部分胆囊息肉是良性的,甚至无需治疗。胆囊息肉分为良性、恶性,其中良性息肉占据了一大半以上。良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症,腺瘤样息肉等。这其中,胆固醇息肉一般发生在肥胖的患者,可以这样理解,胆固醇息肉是脂肪沉积在胆囊壁上,所以一般无需手术治疗。胆囊腺肌症有一定的几率发生恶变,需要手术治疗。其他两种息肉要看息肉的大小,单发还是多发等,一般来说,直径小于1cm的息肉不需要处理,大于1cm恶变的几率增大,需要手术切除胆囊。单发的息肉危险程度要高于多发的息肉。 如果医生建议您手术切除治疗,那就是要行胆囊切除手术,有些患者不理解,经常问“为什么不是部分切除,保留胆囊是不是对我好处更大?”,在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人的胆道是很长的管道,胆囊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胆囊切除不会对人体有很大影响,可能部分患者会有一段时间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饱胀,轻微腹泻等,几个月后都会自行缓解。一般不建议行胆囊部分切除手术,因为一旦发生胆囊息肉,意味着胆囊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同时大的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剩余的胆囊可能会残留肿瘤细胞。因此,胆囊切除手术是治疗胆囊息肉的首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 汤地 当代 "保胆取石"术的前身是开腹的胆囊切开取石术,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手术,早在1882年langenbuch这位德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完成首例胆囊切除术之前,已经作为胆囊结石的一种手术术式被外科界运用,但该术式之后出现79.88%的结石“高复发率”,使其在langenbuch发明胆囊切除术普及之后逐渐淘汰,开腹的保胆取石后来一般仅仅用于急症的化脓性胆囊炎,胆囊造瘘术中,择期还是需要胆囊切除。 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段的普及,特别是腹腔镜和胆道镜在胆道外科手术中进行了广泛运用。国外的几位学者1992年首先报道了34例胆道镜和腹腔镜联合运用下的胆囊切开取石术1(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英文名为Laparoscopic cholecystotomy (LCT),同后来国内宣传的“微创保胆取石术”内涵一致),并且认为该术式“is a one-session procedure suitable for removal of symptomatic stones in well functioning gallbladders with no restrictions concerning the composition, number or size of the stones.”即“合适于胆囊功能良好的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一期手术方式,不论结石的部位,数量和大小“。2002年,国内的一篇标志性的文献出版,这篇目前在保胆取石领域被应用次数最多的文献的作者是国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张宝善教授,在其为中国内镜杂志的第八卷,第七期的专家讲座里,提及了北京等多家医院进行的895例内镜做创保胆取石术的结果,并认为术后结石1-6年的复发率为为2.7%~4.1%,在文中还系统性的论述了当代保胆取石的理论和技术基础2。随后,国内的保胆取石手术由于迎合了患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强烈的保留身体器官的心理需求,在国内部分临床专家的积极倡导下,呈现出蓬勃兴起之势,受到了患者的热捧,甚至患者的保胆热情超过了专家。但是由于该类手术仍然存在一定的结石复发率,《中华外科杂志》1999年报道的累积十年复发率为10%左右3,国际上肝胆领域的权威杂志《Hepatology》1997年的一篇文献报道中随访了50例保胆取石病人,1-5年内总体的复发率为20%左右4。相对于胆囊切除术而言,保胆取石的确也相对的扩大了胆道手术的适应症,原因在于胆囊结石人群中大约20-40%属于静止型胆囊结石,可能终生无症状,也不发生与胆囊结石相关的并发症,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保胆取石术往往也将这类病人纳入了手术治疗的指征。社会上也有些患者不顾临床指针强烈要求医师进行保胆手术。因此保胆取石术目前争议仍然较大,在肝胆界尚未达成共识。现状是尽管有此类需求的患者反复在各大医院肝胆外科门诊求医问诊,国内目前的现状是多数的大型三甲医院的肝胆外科专家仍然对此类手术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国内肝胆外科领域内的权威杂志近年来鲜有报道;而国外近年来亦较少见保胆取石手术的报道。但是国外对于儿童的胆囊结石的保胆治疗是个例外,儿童期的胆囊结石被认为与成年人的胆囊结石病情不完全相同,国外对于儿童的保胆取石术报道虽然总体而言虽然病例数仍然较少,但多认为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较低且治疗效果良好5-7。因此,可以说相对于全球每年进行的数量多如浩渺的胆囊切除术而言,保胆取石仍然是小范围内开展的一种小众术式,胆囊切除术仍然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公认的“金标准”。 从技术难度而言,保胆取石手术由于不必解剖胆囊三角,无需离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在有硬件条件和相应技术医院开展都没有问题,手术难度和风险总体而言小于胆囊切除术,是否开展的关键还是在于医生对于该手术的认可程度。 目前学术界争论焦点在于: 1.结石术后复发问题:一般来讲,胆囊结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程度与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汁代谢及患者年龄及激素水平变化,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多因素有关,单纯取出胆囊结石,如果不能消除上述胆囊或者机体本身的致病因素,结石复发可能仍然较大。目前认为对于胆囊单纯性胆固醇结石,术后口服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4。 2.保留胆囊与切除胆囊的矛盾:目前保胆宣传多在强调保留胆囊的重要性,切除胆囊的危害,但是要认识到有些胆囊是必须切除的。诚然,切除一个健康有功能的器官是外科医生需要努力避免的,但是,保留一个有器质性病变,例如有不可逆的慢性炎症以及存在癌前病变等情况的器官,同样也是外科医生需要努力避免的。 对于上述利弊之争,目前由于保胆取石文献多为回顾性病例分析, 描述性研究, 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仍然缺乏高质量随访率较高的中长期随访报告,亦未见国内外多中心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等关键数据。所以目前很难就上述问题做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回答。 那么,对于目前的状况,胆道外科医生是否应该进行保胆手术?我认为策略应该是在患者的个体化的评估的基础上,抱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把握好适应症,逐渐积累更多的经验。我们也期待学术界能早日统一保胆取石的适应症、手术方式、随访标准和统计标准,努力实现大宗病例10余年以上的长期随访,做一个有说服力的高质量的RCT研究。而患者应该在进行完一系列的胆囊功能与型态的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保胆。对于儿童和年轻人,合适保胆的话,我个人倾向于保胆手术多一些,而对于中老年人,我个人仍然倾向于切除胆囊会保险些。 以下罗列的一些适应症和禁忌症,目前均还没有定论,均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保胆取石术尚无公认的适应症, 也尚列入胆囊结石治疗的诊疗指南和常规。 (一)适应症: 1. 年龄较轻,没有症状的静止型胆囊结石。 2.胆囊具备有良好的收缩功能:脂餐后B超提示:胆囊收缩达30%以上。 3. 一般而言胆囊不能过大或过小,胆囊中间没有分隔。 4.B超下:胆囊胆汁内透声良好、胆囊粘膜光滑、胆囊壁在3mm以内,结石为单个或多个(泥沙样结石除外),形态规整,结石未嵌顿。 (二)禁忌症: 1、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胆囊腔消失,合并胆总管结石者。 2、胆囊管内结石嵌顿无法取出。 3、术中证实胆囊无新鲜胆汁流入,胆囊管梗阻者。 4、Mirizz综合症。 5、证实胆囊已完全丧失功能,瓷化胆囊或者胆囊结石合并单发的腺瘤状胆囊息肉合并腺肌增生。 6、发病时年龄较大。 最后,还是强调,胆结石是否保胆,不是治疗的目的,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彻底治愈疾病,保胆取石只适应于部分病人,适应症需要充分征求专家的意见,避免反复手术。参考文献1. Frimberger E, Zillinger C, Classen M. Evaluation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gallbladder stones. Endoscopy. 1992;24(8):717-720.2. 张宝善.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 中国内镜杂志. 2002;8(7): 1-4.3. 刘京山,李晋忠,赵期康. 纤维胆道镜下胆囊切开取石保胆治疗胆囊结石612例随访结果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 2009;47(4):279-281.4. Jungst D, del Pozo R, Dolu MH, Schneeweiss SG, Frimberger E. Rapid formation of cholesterol crystals in gallbladder bile is associated with stone recurrence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otomy. Hepatology. 1997;25(3):509-513.5. Roques Serradilla JL, Gutierrez Canto MA, Zambudio Carmona CA, Trujillo Ascanio A, Aranda Garcia MJ. [Surgical treatment of cholelithiasis in children. Role of cholecystotomy].Tratamiento quirurgico de la colelitiasis en el nino. El papel de la colecistotomia. Cir Pediatr. 2003;16(4):186-188.6. Ure BM, de Jong MM, Bax KN, van der Zee DC. Outcome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otomy and cholecystectomy in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cholecystolithiasis: a preliminary report. Pediatr Surg Int. 2001;17(5-6):396-398.7. Ure BM, Eypasch EP, Troidl H. Long-term result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otomy in a child with symptomatic gallstone disease. Surg Endosc. 1997;11(6):671-672.(本文版权所有,如有引用请同我联系,email:tangdi@126.com)图一:我的一位保胆患者(中间)图二:取出的胆囊胆固醇结石图三:取石后可吸收线缝合胆囊
肝脏长“水泡”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医学上称它为“肝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通常患上肝囊肿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可能只是在某次体检中,医生通过超声波检查发现一个,甚至几个水泡。少数的囊肿内含有清澈透明的液体,好像一个水球一样,但大部分的囊肿,尤其是较小的囊肿内并没有任何物质。在超声波下,可以看到一个或者多个囊肿,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而小的直径却只有1厘米。但不论囊肿大小、多少,一般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也不会影响到肝脏功能。 囊肿是如何产生的,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可能与肝脏内有许多小胆管有关。还有一种肝囊肿与遗传有关,叫做“多发行肝囊肿”。病人的肝脏内会不断长出新得囊肿,肝脏也会变大,甚至病人自己就可以摸到肿大的肝脏,有时会有点痛,差不多半数的患者还会有肾囊肿。但同样不会出现肝脏功能障碍,也不会发展为肝癌。 囊肿既不会影响肝功能,也不会发展为肝癌,所以这种囊肿通常不必理它。但如果它长得实在太大,让病人感觉不舒服时,可以进行治疗。治疗时也不必开刀,医生可以在超声波的引导下,将一根细细的针插入囊肿,用细针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来,然后再注入纯酒精,这样囊肿才不会再次长大。如果囊肿长得很大,患者觉得很痛时,也可以考虑开刀治疗,将囊肿连同囊肿的膜一起摘除,来解决病人的疼痛。
疝气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能更好地治疗?假如通过手术治疗完疝气,以后还会不会复发?这些问题的答案您都清楚吗?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话,请看看我的详细介绍。1.什么是疝?疝也叫疝气或者小肠气。简单地说,疝是腹壁肌肉组织的破洞或者撕裂,患者的小肠或网膜等腹腔里的器官或者组织通过这一裂口离开原来位置而突入身体的其它部位。就象一个汽车轮胎,外胎破了,内胎通过破洞突出。2.疝气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疝气的发病与该处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力过高两个因素有关。腹壁强度减弱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不足的原因例如腹膜鞘状突未闭、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或腹股沟三角过于宽大等,后天性的原因包括衰老、手术切口、外伤、炎症、感染等。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很多,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幼儿经常哭啼等等。3.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疝?疝有好多种类型,但是,腹股沟疝最常见。就腹股沟疝而言,症状通常是腹股沟区的突起,同时伴随着疼痛和坠胀感。有时,这一突起会在病人平躺时自动消失,或者用手一推就消失。有时,这一突起不会消失。4.如果怀疑自己得了疝气该怎么办?确定自己是否得了疝的最好办法是去医院就诊。5.如果确诊自己得了疝该怎么办?根据美国家庭医师协会的官方资料,除了部分少儿以外,疝是不可以自愈的。所以,婴幼儿患者可考虑保守疗法治疗,成人患者则应采用手术治疗,事实上,对于成年患者只有手术才是治疗疝的有效方法。6.能不能不做手术而通过其它方法治愈疝?成年疝气是不可自愈的,必须及早手术治疗。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气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对于成年疝气患者,在国外,手术是唯一的治疗选择。在中国有很多其它方法如中药外敷内服、注射硬化剂等的宣传,很多病人也采取一些非手术方法做疝治疗。但从现代外科学的角度来看,疝既然是人体组织的薄弱,缺损或者破洞,手术方式做修补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道理跟轮胎破了需要修补,衣服破了需要修补一样。7.外科手术做疝修补有那些方式?手术治疗疝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组织缝合修补手术方式。主要是张力修补,即把破损组织也就是洞的边缘硬拉拢起来直接缝合。这类修补通常被称为张力修补术。张力手术就象轮胎破了洞以后直接用线缝起来,缝合处有张力,有一个向两边分离的趋势,而且其中一边为肌肉,术后疼痛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由于经不住长时间的撕扯,修补过的洞容易再爆开来,再次出现一个洞,导致复发。国内外的资料显示,张力手术的复发率在10~20%以上。这类手术比较适合少儿患者。近年来,也有应用自身组织的低张力修补术问世。主要是Desarda手术。该手术应用未脱离的腹外斜肌腱膜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加强腹股沟内环百叶窗(Shutter)和吊带(Sling)关闭机制,达到生理学修补。目前应用较少。对疝缺损较小的青年患者、感染风险较大的嵌顿疝患者、不希望体内有异物的患者等最为适用。第二类是应用人工材料的传统开放补片修补术或者叫做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是1984年美国李金斯坦(Lichtenstein)疝中心的李金斯坦医生及其同伴们发明的。该方法是用一块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很好的带网孔的补片覆盖疝缺损。这种方法的原理相当于用丝绸补丝绸衣服上的破洞,或在墙壁的破口加挡板。这种方法被命名为李金斯坦(Lichtenstein)手术方式。该方法因其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而获得广泛推广。李金斯坦疝中心发明无张力疝修补以后,各种用材料做疝修补的方法层出不穷。这些方法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论支持。但基本都是在修补材料的形状上的不同。无张力疝修补术有网塞和平片两种材料。覆盖缺损部位可以在腹横筋膜前或后。第三类是腹腔镜补片修补方法。如果把腹腔比喻成一个有盖子的桶子,那么腹股沟斜疝就是桶子底部有一个小洞漏水了,需要把这个洞补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去补好这个洞。第一种方法是把桶子提起来,从桶子外面把洞补好,这种方法即腹股沟斜疝的开放手术。第二种方法是把桶子盖掀开,从桶子里面把这个洞补好,这种方法就是腹腔镜手术。医生用不同的手术器械插入病人的腹腔或者腹膜前间隙,借助摄象机把一张补片放入病人腹腔或者腹膜前间隙。医生通过一个电视屏幕上的成像进行手术。腹腔镜疝修补术主要有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打比方,直接进到房间,打开墙壁,在内墙和外墙之间插进一块加固挡板)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打比方,不进入房间,打开墙壁,在内墙和外墙之间插进一块加固挡板)两种手术方式。这类手术腹壁上只有3个0.5-1.5厘米的小切口,近期恢复较快,疼痛稍轻,切口感染率很低,复发率与开放无张力修补术相当。缺点是: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不适用于有全麻或人工气腹禁忌症者;因为在腹壁其他部位有戳口,个别人可能发生戳口疝。这类手术适合于大多数易复性腹股沟疝。对双侧疝、前入路平片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患者治疗优势更明显。这类手术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疝专家施行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本人开展全球最多例数的单孔+1腹腔镜TEP,该术式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式之一,术后患者恢复快,一般手术后1-2天即可出院,复发率极低,疗效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上图腹腔镜补片修补层次示意图上图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切口照片第四类是开放微创腹膜前补片修补术,以Kugel手术为代表。该术式在普通开放无张力修补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手术进一步微创化,手术切口由一般的无张力修补术的6~8厘米减至3~4厘米,重要的是切口内的操作也做了细节上的改良,其修补充分适应腹股沟区三维空间结构,创伤明显减小,术后患者疼痛轻微,恢复加快,绝大多数患者术后2-3天即可出院,复发率极低。上图开放微创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切口照片第五类是结合小切口开放与腔镜技术的杂交手术(开放联合腔镜手术),仅适用于少数较复杂的腹股沟疝,如滑动疝、疝内容物与疝囊粘连的巨大的难复性疝。8.疝修补的方式很多,我应该选择哪一种疝手术?不同的修补方式适合于不同的人群,不能笼统地说一种手术方式适合于所有疝患者,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小儿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开放及腔镜均可。成年患者则需要做修补手术,就复发率和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而言,用无张力疝手术优于简单把组织缝合起来的传统手术。至于是选择开放无张力修补术还是腔镜修补术,就手术疗效来说总体无显著差别,从总体而言腹股沟疝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在外科临床都是创伤较小的手术,临床上大多数的腹股沟疝患者是两种方法都可以选择的,病友们不必在手术方式选择上过于担忧。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腹股沟疝患者做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的病人大约各占一半。成年疝气患者选择手术方式的原则:希望较快恢复劳动的,可优先选择腹腔镜修补。希望手术费用低的,宜选择开放无张力修补术。有严重心肺疾病、全麻及气腹禁忌患者,不能做腹腔镜修补,需选择开放无张力修补。凝血功能较差难以纠正、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宜选择无需游离腹膜前间隙的开放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对于难复疝(通常病史较长),宜选择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TAPP,或开放与腔镜TEP相结合的杂交手术,或开放无张力修补(条件允许尽可能选择开放微创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易复性的双侧疝宜考虑腔镜修补术。股疝、女性患者、术前明显疼痛的患者推荐腹膜前修补(腔镜或开放)。复发疝修补,宜考虑与前次手术入路相反的途径。9.如果我决定做疝手术,应该选择什么医生?在中国,以前由于人们的保健意识较差,疝气的治疗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医院没有疝专科医生,一般由普通外科医生完成手术,疝手术的质量难以保证。疝气手术虽然不大,但也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小”手术,而是要“小心开”的手术,事实上,疝气的样子千变万化,需要仔细地保护好输精管、血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睾丸缺血萎缩、输精管受损、复发、血肿、感染、慢性疼痛等等,必须小心才能尽最大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迅速。根据世界各地的报道,疝专家与一般外科医生手术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有较大的差别。疝专家所做的无张力修补手术复发率在0.1~0.5%左右,而非疝专家的外科医生所做手术的复发率可达2~5%。特别是腔镜补片修补、开放微创无张力修补,更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疝专家施行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要找疝气手术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正因为疝气的样子千变万化,疝气手术很多外科医师都可以开到60分及格,但要开到接近完美,则需要累积许多经验。你有权了解你的医师其经验病例数、平均每月手术疝气多少例,及是否全程亲自手术。为保证疝气手术质量,尽量减少疝气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来说,大、中型医院在疝方面有专长的疝气治疗专家应该是最好的选择。10.手术以后疝会不会复发?传统张力修补。把组织缝合在一起产生张力,张力沿缝合的边缘撕裂组织而易导致疝复发。所以,传统手术的复发率在10~20%以上。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疝专家所做的无张力修补手术复发率在0.1%到0.5%之间,非疝专家的外科医生所做无张力疝修补的复发率在2%到5%。腹腔镜疝修补术。根据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腔镜疝专家所做的无张力修补手术复发率在0.1%到0.5%之间,非腹腔镜疝专家的外科医生所做无张力疝修补的复发率在2%到10%。11.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需要多长时间恢复??腹股沟疝气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手术后1到4周内恢复正常工作。传统张力修补(即不用补片只是把缺损两边组织拉起来缝合):修补后疼痛持续较久,可达2-4周。一般术后4周可恢复轻体力劳动,恢复重体力劳动需在术后3-6个月以后。开放平片无张力修补术:不把组织与组织硬拉起来缝合在一起,所以术后疼痛较轻,时间较短,一般术后6-8小时可以下床活动,3-5天可以出院。2-3周可恢复轻体力工作。4-6周后可恢复重体力工作。腹腔镜修补术、微创开放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术后疼痛最轻、恢复最快,一般术后6-8小时可以下床活动,1-2天可以出院。1-2周可恢复轻体力工作。4-6周后可恢复重体力活动。12.疝气手术后注意事项(疝气手术后注意什么)?1.疝气手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2.手术后如有咳嗽、呕吐,打喷嚏时可以手按住伤口处,以减少疼痛。3.手术后宜保持伤口干燥,未拆线前请勿碰水.?4.疝气手术出院后3个月内不宜从事剧烈运动。5.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便秘、感冒、咳嗽,以免增加腹压。6.手术2周后可恢复性生活。7.如有伤口红肿疼痛等发炎表现或患部肿胀时,应立即回院检查。附录?答读者问:我想找您做手术,请问怎样才能方便地找到您?住院后是否由您主刀?经常有读者在咨询或在门诊就诊时提到这几个问题,现统一答复如下:本人每周二下午、周六上午门诊。预约挂号办法(3种选一):1.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公众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2.搜索支付宝生活号“福建省立医院”,关注后点击“互联网医院”,在跳出的菜单中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3.在AppStore或安卓市场,搜索福建省立医院,下载App。打开后,直接点击“预约挂号”,点击“福建省立医院”,选择“基本外科”,点击“黄东航”。如预约号满,要手术的患者也可于本人门诊时间到现场开通绿色通道,但就诊需等本人看完预约的患者之后再安排。凡由本人收入院者,均由本人主刀手术。上图黄东航教授在美国霍普金斯医院与国际著名外科专家ChristopherWolfgang教授交流技术并亲切合影
胆结石即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胆道系统是人体产生、排泌胆汁的管道系统,由胆囊和胆管两部分组成,后者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可有胆囊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之分。临床上胆石多发生在胆囊内,少数病例仅有胆管结石,而同一患者也可能同时存在不同部位的胆结石。一般据说的“胆结石”是指胆囊结石,即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与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还没有预防结石发生的有效方法,但是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可以减少或减缓结石发展的。一旦发现胆囊结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1、胆结石的成因是什么?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成份变化都可能引发结石。目前已知与胆结石形成相关的因素包括:(1)年龄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性别差异,研究显示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即女性更容易患胆结石,可能与性激素差异相关;(3)肥胖因素,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4)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饮食因素是最容易得到控制的,因此医生常会建议胆石症患者“少食油腻食物”,不仅可以减缓结石发生、发展,还有效减少脂肪食物对胆囊的刺激,可以降低胆囊炎发生的机率。2、胆结石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其实大多数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即“无症状胆囊结石”,多为体检时影像检查发现。结石一旦出现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右侧肋缘下)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按压右上腹(即胆囊的位置)可出现压痛,有时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化验检查会发现血像升高、肝功能可能轻微异常;影像检查如B超或CT等可以发现胆囊肿大、壁模糊或增厚,胆囊内有结石等,即可确诊急性胆囊炎。很多急性胆囊炎患者发作时伴便秘、腹胀等表现,有时通便治疗后腹痛也会好转,给临床确诊带来一定的干扰,此时主要依靠血像变化和B超等影像学改变确诊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症状轻微,常表现为与进食相关的右上腹不适,有时夜间也会发作,一般血像升高不明显,影像检查可以发现胆囊壁略厚或模糊,胆囊内有结石等征象。3、胆囊结石如何治疗?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非常高,但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胆结石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几类,具体应采取何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首先,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很多人终生带结石,并不引发症状。对血脂高或脂肪性食物摄入过多的患者,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少食油腻、多运动,有时结石可能逐渐缩小。这部分患者需要定期做B超检查(每年一次即可,体检时会常规做),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大小和囊壁变化。如果随访过程中发现胆囊萎缩或囊壁增厚,此时不能除外发生胆囊癌的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胆囊。还有一种情况,在患者因其它疾病需要进行上腹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肝脏部分切除术等)时,一般医生会建议同时切除有结石的胆囊(即使是无症状的),这是因为手术干扰后患者胆囊炎的发生率会增加,而且经过手术操作后一旦发作胆囊炎,会增加胆囊切除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药物治疗胆结石,是针对那些经常感到右上腹不适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在没下定决心切除胆囊之前,可以通过口服消炎利胆类药物暂时控制症状;也可以口服熊去氧胆酸等药物,通过调整胆汁酸成分达到稳定甚至溶解结石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并不主张对胆囊结石采取“溶石”甚至碎石等治疗,因为变小的胆囊结石更容易下行进入胆总管里,而胆总管结石的风险要远高于胆囊结石,治疗也更复杂,因此不要误信那些所谓“溶石”或“排石”治疗的宣传,而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最后是外科手术治疗。在门诊病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是否可以保胆取石?”保胆取石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其有很高的复发率而在20世纪末被逐渐淘汰,目前在国外基本没有这种手术。有报道称将近50%的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5年内复发结石,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胆结石确实需要手术治疗的话,胆囊切除术是最佳的选择。随着医学的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广泛应用,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且胆囊功能并非人体必须,切除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良好适应,因此只要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切除胆囊是安全可行的。4、什么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前面说过胆囊结石并不一定需要切除胆囊,但对于合并有胆囊炎(出现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发现炎症表现)的胆石症应该接受胆囊切除。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原则上都应手术切除胆囊。但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取代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炎的首选术式。由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周围消肿、粘连存在,解剖层次不清晰,增加了腹腔镜手术的难度和手术风险,因此目前大多不主张在急性期行胆囊切除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使患者渡过急性炎症期,待炎症完全消退后(约在急性发作后1个月左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特殊病例,只好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当然,在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那里,急性期也可以有选择地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相应的手术风险会明显提高。慢性胆囊炎或急性发作期过后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严重,很多人就抱着侥幸心理不愿切除胆囊。殊不知这样做相当于在自己身上埋下一枚“定时炸弹”,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本身就增加了胆囊癌的发生率,癌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发作急性胆囊炎的死亡率和治疗难度均大大增加,本来很好治疗的良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尤其是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的)、影像学显示胆囊壁增厚的、伴胆囊萎缩的胆囊结石患者,选择适当时机接受胆囊切除术是明智的。5、切除胆囊后应注意什么?胆囊的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帮助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切除胆囊后上述功能肯定会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进食脂肪类食物后会腹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会使胆管扩张来部分代偿胆囊功能,一般2~3个月后就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因此胆囊切除术后要注意低脂饮食,少食油腻、肥肉、蛋黄等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用餐规律。总结一下:胆囊结石很常见,出现症状才手术;保胆取石不可取,溶石碎石需谨慎;急性发作尽力保,腔镜切胆是首选;胆囊切除不可怕,少吃油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