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不是学医的朋友问我,你在医院是哪个科的,是干什么的?我都会认真的回答,我是血液内科的。然后他们就会恍然大悟的说到,哦,原来是化验血的啊!我很无奈,这是个沟通的鸿沟。即使你再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了。就像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也不能够给懂得的人再传授点什么东西了。 那么血液科究竟是干什么的?血液科主要是收治血常规异常的病人。当然这包括骨髓造血的异常,也包括血常规本身的问题,还包括其他疾病导致的血常规的问题。这也很复杂,但是大家都要记住一件事,如果你生病了,首先不是乱吃药,而是要化验个血常规,尤其是吃药不管事或者拖延很长时间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查个血常规,血常规有问题了就要到血液科去看了。这样说大家可能还是有些糊涂。那我就说血液科看什么病吧,像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低,血小板减低,白细胞增高,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增高,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鼠药中毒等都属于血液内科的疾病。所以请不要理解血液科就是检验科,是化验血的了。涉及到血液科的疾病很多都是疑难危重的,所以你有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去找血液内科的医生,我们很乐意帮助你!
临床中经常会遇到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他们很担心白细胞减少的情况,担心自己得了白血病或者其他严重的情况,总得来说,白细胞减少比较常见,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却不能任之不管。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确定是否存在白细胞减低,有些患者在感冒时存在白细胞减低,过一段时间查就正常了,而且白细胞受疾病,心情,运动,生理期等影响,即使一天之内查也有变化。所以建议患者每半个个月或者一个月查一次血常规,确认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 第二,要看患者是否有无症状,白细胞减少的程度,有些患者多次查了白细胞就是低,但平时没有任何症状,没有发热容易感冒,乏力,关节疼痛等,而且查了几年白细胞都有点低,没有一直低下去。这个时候可以不用管,只需定期查血常规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白细胞减低比较厉害,而且患者有症状,就需要及时查一下原因了。 第三,看自己是否有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例如,病毒感染,肝炎,艾滋病,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生活或工作的环境中是否存在化学物质,放射线物质,比如说甲醛等等,长期染发等等,如果有的话,白细胞减少可能与之有关。 第四,怎么明确白细胞减少原因,因为白细胞减少跟好多疾病有关,比如说,风湿病,血液病,肝硬化等等,所以如果要查明原因,就需要完善抽血化验,影像学检查,骨髓检查,必要时送检基因和染色体。大多数情况能明确原因,尤其是患者合并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个时候肯定有问题了,但是单纯的白细胞减少,有时候查了半天并不能明确原因,所以之前也提到如果白细胞只是稍微有点低,没啥症状,可以先不管,定期监测血象就可以。 第五,如何治疗白细胞减低。这个要分情况,如果白细胞不是太低,平时也没啥症状,就不需要任何治疗,包括也不要吃药,观察就行。如果是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白细胞减少,就要治疗其他疾病。总之,要仔细甄别,具体对待。升白细胞的药物有口服的中药和升白针,如果要吃要的话,不建议几种药一起吃和长期吃,不建议乱服中药。另外升白针就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般情况下升白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于一些情况,比如说再障,MDS或者是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人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最后,白细胞减少也没那么可怕,有问题了要及时到专科去看,不要拖延,不要瞎担心,祝各位身体健康!
脾脏位于我们的左上腹,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储血器官,质地比较脆,所以外伤容易导致脾破裂,引起大出血,尤其是脾脏增大的时候。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下面我们讲一下脾大的原因。 脾大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一)感染性 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二)非感染性 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病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嗜酸性肉芽肿。 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 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常见疾病 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病、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嗜酸性肉芽肿、戈谢病、尼曼-匹克病、脾脏肿瘤、脾囊肿等。 既然脾脏肿大有这么多的疾病,所以明确诊断就非常重要,而且有时候也存在误诊的情况。我们是乙肝大国,遇到脾大的时候往往会诊断为肝硬化,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或者先天遗传性疾病。所以如果体检发现脾大,就要认真寻找原因了,只有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康复痊愈!
之前我们说的多的是血细胞减少的情况,但是世界阴阳两极,有少必有多,也会有一些血细胞增多的情况,今天我们说一下血小板增多的情况。 血小板增多大的分有两种情况,即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属于骨髓的疾病,它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骨髓增生太旺盛所致,涉及到的基因主要有JAK2,CALR,MPL,患者可以表现为血小板增高,同时也会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增多,合并有脾大,因为是慢性病,往往是因为体检或者是意外查血常规发现的。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就是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有血液病,也有非血液病,非血液病因素有慢性感染,肿瘤,缺铁性贫血,风湿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和MDS/MPN等,要仔细鉴别。 所以如果体检发现血小板增多,且多次查仍然增高或者进行性增高,就要到血液科就诊明确原因。需要做的检查就是骨髓穿刺和活检,相关基因,和一些排除其他病的检查。血小板增高会导致血栓的形成,有个病人2年前就发现血小板增高,脾大,考虑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增高,但是没有进一步检查,这次就是以脑梗塞收住的,而且血小板也比原来的高。如果诊断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没有血栓的高危因素,既往血栓的病史给予治疗。 有病及时去看,别给耽误了。祝大家身体健康!
其实呢,好多朋友到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去看血液科。首先呢,我觉得应该要清楚血液科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室。经常有患者朋友会搞错,因为是其他科的问题会看到血液科,而且挂号处的工作人员对血液科或者其他科室也不是太了解,就会挂错号。比较容易混淆的几个科室。 第一个就是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看的是心脏和心脏血管的一些问题,比如说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等。而且经常有朋友会说我血压高着呢,怎么会有贫血,其实血压跟贫血是两回事。 再一个跟血管外科也容易比较混淆。 血液内科是属于内科,他看的是骨髓造血的疾病,血管外科看的是全身血管的一些疾病,比如说动脉瘤啊,血栓什么的。它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手术,外科一般都是通过手术治疗。如果你做手术的话就属于外科,不做手术的话属于内科。 那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会看到血液科呢?如果你查的血常规有问题了,就应该看血液科,血常规里头我们查的主要有三种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不管是增高或者是减低,或者是比例异常,都应该去血液科去咨询一下。 如果患者朋友有一些症状,比如老是感冒,经常感染,或者是经常觉得乏力,有贫血或者是出血的症状,这个时候可能是血常规出现问题了,应及时看一下或者是查一个血常规,到血液科就诊。 血液科的一些疾病呢,可能会在我们身体上有一些表现,比如说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可能会是有什么感染或者淋巴瘤之类的疾病,也可能要跟白血病来鉴别,所以也要看血液科。另外肝脏和脾脏的肿大,尤其是脾脏肿大,其实也是一些血液病的表现,比如可能患有淋巴瘤或者是先天遗传性疾病,有可能跟血液科有关系,也要看血液内科。 通过讲解呢,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到血液内科,也知道它跟其他科的一些区别,不要搞混淆了。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去看血液内科。归纳起来,如果有以上所说的一些症状,或者血常规有问题了,不管是高了还是低了,只要是有问题,都应该到血液内科去咨询一下,专科医生会给你详细解释。希望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开开心心的!
骨髓增殖性疾病是由于骨髓增殖太旺盛导致的,它是有基因突变引起来的,涉及的致病基因包括JAK2, MPL和CALR,骨髓增殖性疾病它以前有好多的称呼,以前叫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加CMPD,又叫MPN骨髓增殖性肿瘤,其实叫肿瘤就是因为它有基因突变,大家不要一听肿瘤就害怕。从这些名称上来看呢,我们都知道这个疾病经历了好多的认识。但终归来说它是一个慢性的疾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或者肿瘤,那这些疾病包括什么呢?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这是三个经典的MPN。与骨髓增殖性的疾病相对应的就是骨髓衰竭性疾病,造血衰竭的疾病,比如说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CMPD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什么呢? 它主要表现的就是骨髓增殖,一系两系或者三系增生,导致外周血中红细胞和/活血小板,白细胞的增多。所以说有骨髓本身增殖的问题造成的这种血细胞增多,我们往往会称之为是真性或者是原发性,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的就是继发性,继发于其他原因,我们说这种是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以及反应性白细胞增高。 如果细胞高了会有什么危害呢? 红细胞如果增高了的话,它会影响到我们血液的流动,增加血液粘滞度,会表现为头晕,头痛,还有一些病人会表现为高血压,这种情况吃降压药的效果并不好。血小板板增高的话往往有两方面的危害,一方面可以导致血栓的形成,因为我们知道血小板是参与止血的,如果血小板太高了,它会导致血栓。另一方面血小板增高也会导致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增高,这个增高的血小板,其实它是有功能的缺陷的,它不是正常的血小板,所以也可导致出血。那白细胞增高呢,一般这种病人的白细胞不会特别高,你比如说它不像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他的白细胞会达到三四百,而MPN的白细胞通常就是10或者20这样子。白细胞增高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多的一些症状。 所以说今天讲的这个疾病,不管是叫骨髓增殖性疾病MPD,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还是CMPD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果血常规有问题,尤其是表现为血细胞增高,就要考虑到这些疾病。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些疾病的发展是缓慢的,所以才叫慢性病。之所以叫肿瘤,是因为它有基因突变,这些疾病的预后怎么样呢?一般来说原发性小板增多症要好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好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这些疾病最终的一个结局,就是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者是急性白血病。一旦诊断这种疾病呢,接下来就是治疗,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把细胞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这种疾病还不能治愈,但可以像慢性病一样去控制。
通常在健康体检时也包括血常规化验检查,可见其重要性。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变化,为进一步判断疾病提供有用线索。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化验单上一排排的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就像天书一般,很难读懂。下面简明扼要地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项目和意义,当您再面对它时,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看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一、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二、 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等。②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以及严重感染如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④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影响,如磺胺药、氯霉素、抗肿瘤药、化妆品、不合格装修材料等。白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叶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丹毒、急性阑尾炎、白喉等。②明显的白细胞升高应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肿瘤可致白细胞升高。④外伤或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等。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会相对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剥脱性皮炎、肠道寄生虫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应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波动,如餐后、剧烈运动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仪器测量误差。因此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时不必过于惊慌,至少要复查一次,尽早到血液科就诊。三、 血小板计数(PLT)PLT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血小板升高常见于血液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后、运动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药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检验方法,报告单中的项目比较多,所以在看报告单时,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项,必须把各项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医生也会根据你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诊疗处理。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性状改变,常规检查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以反复腹痛、腹泻、便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身心疾患,常因精神焦虑、心情紧张、饮食不规律诱发,是肠道对刺激的反应过度或反常所致。肠胃作为人体“第二大脑”,任何差错均可对精神、情绪产生。患者常除了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的消化道症状外,还伴有如头痛、腰背痛、心悸、尿频、尿痛、性功能障碍、焦虑、抑郁等的肠外症状。大多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或医院却无法根治,可谓苦不堪言。研究显示IBS的发病率为11.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我国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其治疗主要是遵循个体化对症处理原则,治疗目标是消除患者顾虑,减轻或缓解症状,减少发作的频率及程度,提高生活质量。1. 一般治疗,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理解患者痛苦,安慰患者,给患者以希望。2. 饮食治疗,避免或减少诱发症状的食品3. 药物治疗便秘治疗药物(聚乙二醇、乳果糖、卢比前列酮等);腹泻治疗药物(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4. 益生菌对IBS患者有益,调节肠道菌群,增强粘膜免疫功能,恢复粘膜屏障功能等。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酪酸梭菌(米雅).米雅无毒性,无耐药性,无侵袭性,还能增强肠粘膜屏障,且能促进有害物质代谢,对功能性腹泻、便秘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