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涵盖了产前咨询、产时保障、产后转诊、重症监护、远期随访一体化的诊疗模式。在妊娠早期就为产妇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尽早发现先心病潜在危险因素,提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减少产妇和新生儿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转诊和周折,提高先心病宝宝的救治率和成功率。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妇产医院及福建省儿童医院利用三院融合的优势,率先在省内提出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模式。他们是如何为先心病孕产妇及宝宝提供最优质的诊疗服务,为他们保驾护航的呢?海都记者邀请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心外科执行主任罗凯,同大家说说。
预防接种一直是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对于单纯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血管环等)的宝宝,其心功能、肺功能相对正常,如平时没有明显的气促、呼吸困难、吃奶费力、生长发育落后等症状,术前常规预防接种并不会加重先心病病情;而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狭窄等)的宝宝,存在一定程度心肺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口唇青紫、吃奶费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注射疫苗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因此不建议预防接种。而对于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先天性心脏病宝宝如何进行科学的预防接种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在请教了我院感染科预防接种门诊的专家后,笔者对2016年出版的北美地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预防接种指南》进行简要解读,并结合本院经验,以供家长参考。一、疫苗的种类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疫苗。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成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疫苗等。1、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将培养出的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完全灭除活性之后制作成疫苗接种至人体内,从而达到预防作用,包括狂犬疫苗、流感疫苗等。2、减毒活疫苗:是指将具有免疫原性的减毒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保留下来所制作成的一种疫苗,接种在人体后可以激活免疫抗体。具有代表性的减毒活疫苗有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卡介苗等。3、类毒素:又称减力毒素或变性毒素,主要是指一些经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毒素,其制作成的疫苗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细菌。较为常见的疫苗类型有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等。4、重组亚单位疫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病毒蛋白、毒素或其他表位,其只含有病原体中的抗原部分,不含“活”的成分,如乙肝疫苗和乙脑疫苗等。5、重组载体疫苗:将减毒活病毒、减毒活细菌作为载体,并将其部分基因进行替换,再作为疫苗注射进人体,使人体产生抗体,比如新型冠状病毒疫苗、m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等。因此,根据疫苗是否具有活性,我们可以简单的将疫苗分为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重组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及重组亚单位疫苗)。二、围手术期预防接种 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围手术期多数需要用到血液制品(全血、红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免疫球蛋白及白蛋白等)。因此,在使用活疫苗必须注意以下事项:1、计划手术术前3周及术后7个月内患儿不能接种活疫苗(如麻疹、水痘疫苗等),轮状病毒疫苗除外;建议计划手术术前2周内不能接种灭活疫苗。2、围手术期输注其他血液制品可能会影响活疫苗疗效,建议术后8个月再行接种。6个月以上患有严重心脏缺陷尚未接受手术治疗或右长期阿司匹林服药史的儿童应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建议所有与此类儿童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接种流感疫苗。此外,还建议对12个月以下患有严重心脏畸形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儿童进行帕利珠单抗治疗。三、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接种1、同时或任意间隔时间先后在不同部位注射接种免疫球蛋白和灭活疫苗,不会影响机体免疫反应。2、如果患儿已经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接种活疫苗需要11个月的等待期;而接种活疫苗至少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期预防接种指南的简要解读,如有疑问欢迎留言咨询,也可至我院预防接种评估门诊咨询专科医生。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类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畸形,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出生缺陷。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95%以上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得到根治,患儿术后能够恢复至正常人水平,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均不受影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与恢复是一个综合过程。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患儿在经历医护外科治疗后,同样需要家属的精心照护。而大部分家属并非医学专业,在面对宝宝术后出现的不同状况时总会表现得手足无措,焦虑不安。作为一个与先心病打了10年交道的外科小咖,在此我将针对照护过程中最常见且关心的一些问题,把自己所学所思的知识与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发热是先心外科术后最为常见的症状,它的出现通常还会引起精神不佳、胃纳减少及心率增快等不适。术后发热大概可以分为3类:应激吸收热、炎性感染热以及机体脱水热。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处理方式。应激吸收热:无菌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手术应激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首先先心病手术是无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组织水肿,腔隙积液等情况,术后创伤性应激、局部水肿消退及自身积液吸收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均存在产热过程,从而导致患儿体温升高,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持续3-4天左右,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异常。由于这是自身机体的正常反应,因此无需特别处理,物理降温即可。炎性感染热:先心术后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手术伤口感染、深静脉感染以及纵膈感染等。当发热超过38.5℃,持续时间超过4天时,通常考虑为炎性感染热。细菌感染时复查血常规报告会显示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此时我们会使用药物退热(包括口服或肛塞的药物),并升级静脉用抗生素,进行手术伤口换药并观察伤口及引流液情况(是否存在渗出、开裂等感染表现);当发热超过7天时需要拔除深静脉并进行血培养,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还可静脉加用丙种球蛋白3-5天;3天复查一次血常规直到体温正常,白细胞下降至正常范围内。病毒感染时血常规报告多数未见明显异常,部分会显示淀粉酶升高。由于大部分病毒感染本身存在自限性(3-5天可自愈),且并无特效药物,一般只需退热(退烧药物)补水(口服饮水或静脉补液)等对症处理即可。机体脱水热:为了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先心术后常规应用利尿剂(一种或多种),并严格限制液体进量,每天计出入总量,量出为入以保证一定程度的负平衡。术后早期(1周内)一般要求每日液体摄入上限(固体食物不用计在内):体重10公斤内为100ml/kg/d,例如体重5kg,每日24小时摄入液体总量为500ml;10-20kg者基础量为1000ml(10100),超出10kg部分为50ml/kg/d,例如15kg,每日摄入总量为1250ml(1000+550);20kg以上患者基础量为1500ml(10100+1050),超出20kg部分为20ml/kg/d,例如25kg,每日摄入总量为1600ml(10100+1050+520)。当摄入量达标时,24小时出量达到入量的60%以上即可,如果患儿出汗较多,出量达到50%以上也可接受。但当摄入量不够或出量过多后,患儿会出现轻度脱水引起全身低热,主要症状表现眼窝或囟门凹陷,口唇干燥,精神不佳及小便偏黄等,此时处理尽快补充液体(饮水或饮奶),超过38.5℃可使用退烧药物,体内液体补足后体温会逐渐下降。出院回家照护过程中常见后两种类型发热,家长可以首先观察宝宝的出入量,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果短时间内体温下降则无需特别处理;如果持续高热(38.5℃)或反复发热应尽快至医院查血常规,明确是否存在炎性感染,积极对症治疗。以上就是先心术后几种类型发热的处理方式,如果各位家长还有术后照护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可以给我留言咨询。
“医生,我没有听错吧。我们家孩子才十几岁,就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了?”家长焦急地问道。“是的,您没听错。以目前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来看,孩子心脏主要的冠状动脉里面已经长满了血栓,心肌缺血很严重,已经到了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的程度了”。外科医生如是回答。病程追溯回8年前,小燕(化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持续多日发热伴有全身散在皮疹,经过抗炎及退热治疗后并无明显改善,后期又出现结膜充血、手指蜕皮等表现。超声心动图及心脏CT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扩张。小燕最终被诊断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川崎病是由日本儿科医生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报道,是儿童时期一种病因不明,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血管炎。川崎病好发于亚裔人群,尤其是东亚人群,90%为5岁以内患者,男女发病比率约为1.5~1.8:1。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是诊断KD的主要依据,发热持续5天以上,同时具备以下主要症状者中的4条可确诊。1.肢体末端变化:急性期掌跖有红斑,手足硬性,亚急性期(2-3周后)手指、脚趾、甲床皮肤移行处有膜样脱皮;2.多形性红斑;各种皮疹均可见,以多形性红斑多见,急性期可出现肛周蜕皮;3.双眼结膜非渗出性充血,不伴疼痛和畏光,无水肿或角膜溃疡; 4.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和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通常是单侧,不伴红肿及波动感。如果上述5项中符合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冠状动脉损害,也能够诊断为川崎病。川崎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目前治疗已形成规范:1.急性期治疗主要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缩短病程和预防或减轻心血管并发症)、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以及糖皮质激素(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等;2.一般对症治疗包括支持治疗,补液、保肝、保心肌、控制心力衰竭和纠正心律失常等;3.注意口腔护理及皮疹清洁,避免感染。川崎病急性期治疗为1-2周,以控制急性炎症为主,后续仍需维持用药6-8周。小燕经过治疗后症状很快消失,身体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据统计,约25-30%未治疗及3-5%治疗后川崎病患儿会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冠脉主干近端,以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和右冠脉。冠状动脉瘤多在病后第2周出现,3~8周发展到最大,约半数可在2年内消散,1/4的瘤体有所减小,余下1/4则逐渐增大发展成巨大冠状动脉瘤(>8mm)伴瘤内血栓(图1)。小燕的情况就属于后者,在症状消失后,家长并没有让她继续足疗程服药,也没有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情况。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损害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膜纤维增生、中层纤维板断裂以及血管外壁增生膨出。简单来说,就是病变段冠状动脉纤维组织堆积形成血栓并由内向外增生,造成冠脉内径狭窄但外部扩张,血流经过此处流速明显减慢并形成内部涡流继而沉积下来进一步加重狭窄,最终影响心肌灌注。 小燕本次就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胸闷胸痛,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甚至发生过一次晕厥。门诊心电图提示ST段上抬,T波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左侧冠脉巨大动脉瘤。入院后进一步心导管检查显示左侧冠状动脉主干瘤样扩张伴血栓及钙化形成,回旋支近端闭塞。心脏外科、心脏内科及影像科等多学科会诊讨论认为:小燕的左侧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回旋支近端接近闭锁,造成左心室心肌缺血,收缩功能也明显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46%,正常值为55-65%),需要尽快行心脏搭桥手术。心脏搭桥手术,又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图2),主要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当一条或多条冠状动脉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狭窄、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时,手术利用自身血管作桥通道跨过冠状动脉狭窄段,为远端心肌供血。手术中外科医生切除了小燕左侧冠脉主干上的巨大动脉瘤,选择生长潜能较好的胸廓内动脉作为桥血管与冠脉远端进行搭桥,使左心室心肌恢复正常血流灌注。术后7天小燕恢复良好,顺利出院。出院后规律服用半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预防桥血管血栓。术后1年复查,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超声心动图显示桥血管及远端冠脉血流通畅,左心室收缩功能也恢复正常。目前川崎病的诊疗流程已十分规范,大部分患者经过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均可完全恢复。但症状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阿司匹林在急性期可以预防血小板聚积,防止病情进展;在病情稳定后不建议立刻停药,需逐步调整剂量,继续维持6-8周;如果超声心动图提示已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应维持原有药物剂量直至冠脉恢复正常以后再开始减量。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一经出现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需尽早进行干预治疗,避免长时间心肌缺血造成心功能进一步损害。心脏搭桥手术是治疗儿童期及青少年期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段。
“快来人啊,足球场那边有人晕倒了”一声惊呼打破了高中校园的平静,晕倒的人正是校足球队队长小戴(化名)。小戴今年16岁,身高超过1米8,练习足球超过10年了,身体素质比同龄人要强出很多,经常代表班级和学校参加校运会及各级别足球比赛。今天的比赛刚刚开始10分钟,小戴突发心脏骤停晕倒在球场上,生命危急,万幸比赛场边备有专职医务人员,大家一边心肺复苏,一边联系120救护车。到了市人民医院后,医护人员立即开通绿色通道,紧急为小戴安装了人工膜肺(ECMO)辅助循环。经历了近一个月的辅助循环,小戴顺利撤离ECMO装置,虽然命是保住了,但病因却迟迟未找到。当地医院的心彩超检查显示小戴的心脏结构及大血管并没有明显异常,但是心脏收缩功能却只有正常人的一半。眼看着病情没有好转,焦急的家属联系救护车将小戴转诊至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经过心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小戴被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anomalousaorticoriginofacoronaryartery,AAOCA)。最终经过冠脉移植手术,小戴顺利康复出院。那么什么是AAOCA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冠状动脉。人体各个组织脏器的功能发育都需要稳定的血供,心脏作为人体发动机将氧合后的动脉血收集后泵入主动脉,再通过全身的动脉血管进入组织脏器。而冠状动脉就是营养心脏自身的血管。正常心脏的冠脉分为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均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瓣窦,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前部的右冠窦,左冠状动脉则起源于主动脉后方的左冠窦,两支冠脉发出分支走行于心脏表面,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液、氧气及营养物质。而在AAOCA的人群中,其一支或两支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主动脉瓣窦,即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窦(anomalousaorticoriginofleft coronaryartery,AAOLCA)、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左冠窦(anomalousaorticoriginofright coronaryartery,AAORCA)。当冠脉主干从对侧的瓣窦发出后,其走行的路径和方向会发生改变,造成冠脉开口及主干相对狭窄。患者平时可无症状,但当剧烈运动或劳累时,人体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突然增加,主动脉搏动增强,加重冠状狭窄导致心肌供血突然减少,进而出现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情况。AAOCA较为罕见,其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26-1.3%,其中AAORCA的发病率约为AAOLCA的6倍,但是AAOLCA患者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明显却高于AAORCA。研究证实:AAOCA是青少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仅次于肥厚性心肌病。50%以上的AAOCA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症状者在短时间内亦可自行缓解,因此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日常生活中,当没有基础疾病的青少年频繁出现劳累或运动后胸闷、胸痛、晕厥甚至休克等表现时,应引起高度警惕,及时至医院就诊。AAOCA虽然起病凶险,但是诊断和治疗并不困难,冠脉造影是诊断AAOCA的金标准,其能完整展示冠脉的起始、走行、狭窄部位,以及与两大动脉的关系;符合手术指征者应尽快接受冠脉移植手术,解除狭窄,改善心肌灌注。AAOCA患者远期预后良好,术后随访过程中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如果显示冠状动脉血流良好,无缺血表现,可逐步恢复正常的体育运动。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等一系列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散发红疹、咽部不适,眼框淤肿、反复喷嚏、剧烈咳喘及呼吸困难等。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后随着机体内炎性反应增多及体免疫能力降低,恢复过程中接触敏感物质易诱发过敏反应。根据过敏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输血过敏:先心术后由于术中出血或者自身体质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贫血,当血常规或血气分析中提示血红蛋白低于90g/L及红细胞压积低于30%即存在输血指征。输血过程中一般持续1-2小时,如出现心跳加快,面色潮红、皮肤红疹等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监测生命体征,予地塞米松静推或肌注缓解过敏症状。2. 药物过敏:先心术后用药包括多种静脉药及口服药,当根据患儿症状加用某种新药后患儿出现过敏表现时,立即停止输注静脉药物或停服下一次口服药,予口服开瑞坦、仙特明或苯海拉明等药物抗过敏治疗,过敏严重者需推注地塞米松。3. 食物过敏:先心术后早期患儿应尽量避免过早添加新食物,包括之前为食用过的奶制品、肉类、海鲜及水果等,食用食物后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该食物,轻微皮肤红疹,可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或地塞米松霜等外用,如红疹不退,需加服开瑞坦、仙特明或苯海拉明口服抗过敏药。 存在过敏体质或术后出现过敏反应的宝宝出院带药会包含抗过敏药物,如在家中出现过敏症状,可自行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使用外用药或口服药治疗,如出现红疹加重、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症状,需尽快到医院治疗。
绝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心脏及大血管水平存在异常分流,体循环血液会通过心内缺损或未闭的动脉导管分流至肺循环,造成肺内血流明显增多,引起肺动脉高压及频繁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喘憋及喂养困难等;而体循环血流的减少则会影响生长发育。在外科手术修补关闭心内及大血管水平左向右分流后,中远期随访患儿抵抗力及生长发育水平均会明显提高,但术后早期仍会出现咳嗽咳痰症状,这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1.插管刺激: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为全麻手术,需在气管插管下进行;部分大缺损合并重症肺炎的患儿可能在术前就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插管刺激气管会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及气道高反应,拔除气管插管后患儿会出现一系列应激性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以及喉咙发痒等。此种情况一般只需随访观察,严重者予药物止咳并加用激素消肿,短时间内即可恢复。2.长期卧床:先心术后患儿由于呼吸机插管、引流管留置及术后疼痛等原因需长时间卧床,自身活动量的减少会引起肺部活动力下降,导致痰液蓄积难以排出。临床治疗上予药物祛痰,辅以雾化稀释痰液,同时建议家属多给患儿翻身拍背进行物理排痰,鼓励大年龄患儿早期自行下床活动。3.肺部感染: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术前即存在肺部感染,手术及体外循环亦是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在手术及体外循环过程会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术后医护每天查房会听诊患儿肺部情况,常规予雾化吸入并指导家属翻身拍背进行物理排痰。定期复查胸片及血常规,观察炎症指标情况,咳嗽咳痰严重者可取痰液培养,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出院带药常规会带口服的止咳化痰药物,食疗可服用梨水或蜂蜜水润肺止咳。术前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术后不能自主排痰的患儿儿,建议家中自备雾化器,每天2-3次雾化后拍背排痰,症状缓解后(1周)雾化减为每天1-2次,直到症状消失。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指人体在胚胎发育时期(即母孕早期8-12周)由于心脏及大血管形成障碍而导致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先心病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出生缺陷(约占出生人群总数的7-8‰),每年约新增12-15万患有先心病的新生儿。随着国家“优生优育”及“开放三胎”等政策的不断落实,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产前诊断的重要性。目前胎儿期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分为三步,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第一步为产前筛查,又称“大排畸”检查,包括系统产检超声筛查及实验室筛查等。建议孕11-14周孕妇常规接受NT检查(又称颈后透明带扫描),通过产检超声观察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带厚度,正常情况下nt应该小于2.5-3.0mm之间,目前国内标准为界定为NT值小于2.5mm为正常范围,NT值>2.5mm提示胎儿异常,应考虑行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或无创DNA检测基因进行唐氏筛查,研究显示半数以上的唐筛阳性产胎儿合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第二步为产前诊断,对于孕早期筛查中存在胎儿先心病高危因素的孕妇,需尽快安排胎儿心彩超检查。目前胎儿心彩超检查时间多为孕20-28周之间,最佳检查时间为孕24-26周,此阶段胎儿心血管系统基本成型,且胎儿体型尚小在宫内活动度较大,便于多角度动态观察患儿心脏发育情况,对解剖异常作出诊断。对于心彩超检查存在心外大血管异常者,还可以同期接受胎儿心脏MRI检查明确大血管发育情况。根据我中心临床数据显示:结合胎儿心彩超及心脏MRI检查,胎儿先心病产前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5%以上。第三步为产前评估,由于胎儿期仍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且检查需通过母体及羊水等干扰环境下进行,因此仅能作出定性诊断,具体的定量分析还需出生后进一步检查。但产前检查的结果对于家属及先心外科专业医生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资料判断评估宝宝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与家属充分沟通,为宝宝出生后的治疗与随访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概念不必过于恐慌,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95%以上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得到根治,患儿术后能够恢复至正常人心功能水平,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均不受影响。本人目前在线上(好大夫在线平台)及线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周四上午心胸外科普通门诊)均已开通孕期胎儿先心病及出生后新生儿先心病筛查咨询服务,有需要的朋友可随时与我联系就诊。
先天性心脏病为无菌手术(即手术部位没有细菌感染),其术后伤口均为清洁伤口,包括手术部位伤口(胸骨正中,右侧腋下,左侧背部),胸腔及纵膈腔引流管伤口,腹膜透析管伤口,深静脉穿刺点等,术后伤口护理应注意以下几项要求。伤口换药:清洁伤口换药不宜过于频繁,一般建议一周两次。住院期间周一和周四常规手术伤口及引流管伤口换药,其他换药时间点包括拔除引流管后、复查心彩超后以及出院前,具体操作为伤口消毒及无菌敷料更换。部分复杂先心患儿术后为了避免胸骨压迫水肿期的心脏,选择延迟关胸,术后三天关闭皮肤伤口时多采用间断缝合。延迟关胸伤口感染概率高于正常关胸伤口,因此换药操作也相对特殊。一般要求术后一周内隔天伤口换药,存在渗液的伤口需要每天或隔天药物湿敷以减少渗出,一周后可过渡为一周两次换药。伤口拆线:引流管伤口拆线常规为拔除引流管后10-14天,手术部位伤口拆线可与引流管伤口拆线同时进行。手术部位伤口缝合多为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伤口段无需拆线,伤口两端皮肤如有线头冒出用无菌剪刀紧贴皮肤剪除即可。延迟关胸伤口为间断缝合,拆线时也需间隔拆除(即第一次拆除第1、3、5针,3天后拆除第2、4、6针)。居家伤口护理:出院后可以在医院或药店配备伤口换药材料(消毒药水及无菌敷料)居家自行换药,换药前需清洁双手,皮肤消毒三遍,伤口干燥后再更换无菌敷料,一周两次直至伤口拆线。如伤口有渗液渗出,可至药店配支百多邦软膏外涂在手术伤口部位(一天三次),如3天后伤口渗出仍无好转,需尽快至医院处理。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如何提供营养也是患儿家属比较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先心术后患儿如果不伴有消化道并发症,在拔除呼吸机插管后6小时即可少量饮水,12小时后即可饮奶或者进食半流质,进而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先心术后饮食通常不需要额外补充,保证营养均衡即可。对于小年龄患儿(6个月内),尤其是新生儿,食物主要以母乳或奶粉为主,保证每天的奶量尤为重要。由于术后一周治疗中会用到部分静脉药物(液体量需计在每天总入量中),患儿每天奶量需求为80-100ml/kg/d,以体重5公斤为例,每天奶量最好保持在400-500ml之间。如果患儿不能完成额定奶量,可以进行静脉补液(葡萄糖、维生素等)或选择一些高热卡奶粉,在奶量偏少的情况下保证每天所需热量。对于大于6个月的患儿,在保证奶量之余,可以增加一些辅食(米粉、果泥、酸奶等)以丰富宝宝的营养摄入。3岁以上患儿可进食正常食物,建议以固体食物为主,液体食物为辅。固体食物可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米饭、面食、蔬菜,水果均可),避免油腻、发物及易诱发过敏的食物。固体食物总量不需严格限制,但液体摄入总量仍需限制(计量包括奶、水、粥、果汁、饮料及含水分量大的水果等)。出院后的饮食也应注意管理,对于小年龄患儿,奶量根据患儿的每日需求量和出量可逐步增加,当宝宝每日24小时出量能达到入量60%以上就符合标准,可以逐步加奶量,以3小时喂养一顿为例,每顿加5毫升或隔顿加10毫升奶,每天总量增加40-50ml,持续3-5天观察每日出量,如果同样达标,可继续增加,逐步恢复至正常饮奶量。大年龄儿童需丰富营养清淡饮食,限制液体量,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及发物等,尽量在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