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方加胜教授、霍雷教授、伍军副教授、宋涛副教授带领的治疗团队为一名患者完整切除了侵犯鼻腔、蝶窦,破坏穿透颅底斜坡骨质,压迫脑干,包绕基底动脉的脊索瘤,同时完美的保护肿瘤周围血管和神经。在石赞华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和照顾下,患者于12月21日康复出院。据悉,20多年来郭女士一直被严重的头痛、头晕所困扰,多处寻医问药无果。近日,郭女士头痛头晕愈发严重,难以忍受,经多方打听,获悉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在相关治疗领域颇有建树,于是下定决心来湘雅医院求医。在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门诊,专家接诊后,详细询问病史并系统检查,发现长期以来困扰郭女士的问题是颅内脊索瘤,手术的病理结果证实了专家推断。据宋涛副教授介绍,颅内脊索瘤是较少见的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肿瘤,多起自斜坡中线部位,位于硬脑膜外,呈缓慢浸润性生长。其向前可生长到鞍旁或鞍上;向下突入鼻腔或咽后壁;向后可突破硬脑膜至颅内,累及一侧桥小脑角区,甚至沿中线向后发展而压迫脑干致命。考虑到郭女士的肿瘤位于颅底,与重要神经(如视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等)、血管(如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等)及脑和脑干紧密相连。肿瘤部位深在,传统的手术入路不能完全暴露手术区域,一旦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受限的手术区域,亦不能达到将肿瘤完全切除的效果。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手术创伤,减短患者的恢复周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充分保护郭女士肿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霍雷教授、伍军副教授、宋涛副教授带领的治疗团队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决定采用微创立体定向下经鼻神经内镜下肿瘤切除。手术过程中,专家发见郭女士鼻腔、蝶窦已被大量肿瘤组织侵犯,颅内斜坡区域骨质完全破坏穿透,肿瘤向颅内方向压迫脑干组织,并包绕基底动脉。在神经内镜的帮助下,充分暴露了手术区域,彻底切除了郭女士的肿瘤,磨除被侵犯斜坡骨质,并用自体鼻中隔骨质填补缺损骨质,尽量做到解剖学的完美复位,并运用了新的颅底修补方法避免了颅底手术常见的脑脊液漏的难题,即:人工硬膜一层,自体阔筋膜瓣一层,鼻中隔骨片一层,鼻腔黏膜一层。术后,郭女士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是一代名相眼中的岳阳天下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朝老臣的赤忱家国志。悠悠千载,岳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用它的灵气与风骨为湘雅医学院孕育了一代名医——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方加胜教授。稚童垂髫初立志,大医精诚镌心头谈到为何学医,方加胜教授提到小时候背诵的第一篇文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我背诵的第一篇文章是伯父教给我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千金方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若为普通人家垂髫稚童,大约很难理解其间奥义。方加胜教授幸有一名作郎中的伯父,伯父专治跌打损伤,医德医术远近闻名,方圆几十公里的乡亲只要是有病有伤就会往伯父家送。彼时尚年幼的方教授闲来无事时便会跑到伯父家中帮忙,耳濡目染,学了不少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小小年纪,更是从伯父出诊看到病人重伤时皱起的眉头与痊愈时舒展的笑脸、伯父为乡亲垫付药费时的爽朗笑声的行医点滴中对《大医精诚》有了一番见解。时光荏苒,当方教授成长为一名主刀医师之时,不曾忘记《大医精诚》的一字一句,并将其一一实践。“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地位,你现在来找我看病,你就是我的病人。病人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方加胜教授常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全国各地许多患者慕名来到湘雅医院寻求方教授的帮助,术后,方教授还经常与当地医院的医生联系,即时指导,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询问病情。曾有一岳阳患者,手术后回岳阳后手机欠费停机。为了与家属取得联系,方教授亲自给患者手机号码充值了100元话费。“他有一颗善良而热情的心,像他这样知名的教授,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对病人如此关心、如此负责,实在难得!”患者家属感激地说。怎样才能更好的救治更多的患者,是方教授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在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的过程中,他从科研中得到了答案——方加胜教授课题组关于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分析的研究,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的机理之谜,并因此获得了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最高奖——KANNO医学奖。谈到荣誉,方加胜淡然地说:“搞临床研究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救人。”有人说搞学术研究很枯燥,他却说:“只要想到研究出来可以救人,这就有动力了。”读书不觉天欲晓,博文约礼手成春在湖南医学院就读期间,湘雅人,湘雅精神,成为方教授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如今,当方教授看到步履匆匆赶回宿舍的学生,总会想到求学时,在严格的学习要求之下,为了更好的掌握与消化知识,常常在十点熄灯后,经防空洞由湘雅北院到南院,只因那里路灯彻夜长亮。微灯赛月明,长夜比梦遥,同学们拥着书,拿着笔,砥砺前行。而当知了唤来炎夏,为了争取更多学习时间,同学们索性寻一两块纸板,放在路灯边,读书困了便躺在纸板上休息。谈到学习,方教授笑着想起了当时练习口语的经历——为了更好的练习英语口语,几个相好的同学相约同去华天酒店,捧着一两本英语教材,看到从酒店进进出出的外国友人,微笑着走上前去聊天。第一次难免会紧张,时而也会碰到礼貌的拒绝,更多的是碰到友善的外国友人,在聊天中练习口语。当时英语学习的要求远不如今日之高,但湘雅学子正是出于严格的自我要求,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奋发前行。正是这份严谨的治学态度,造就了湘雅数代学子扎实过硬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了无数湘雅大师。湘雅之严也体现在对人才的选拔制度上,方教授回忆当时全班一百四十余人,最终只有他一人留校。湘雅在当时人才相对匮乏的年代,依然恪守着高标准的人才要求——成绩上必须名列前茅,年龄上不能超过一定年限,求学期间没有恋爱经历。方教授解释道,当时湘雅学风是不鼓励恋爱,三年制的医学本科教育意味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加之湘雅医学院恪守的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很难兼顾学习与感情。方教授解释那时候湘雅毕业生是名副其实的抢手货,实习往往安排在不同医院,常常在实习过程中,湘雅学子就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实习医院的认可,并被实习医院主动提供留下来工作的机会。方教授引用了老校长张孝骞的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每一个细节湘雅人不得不严。方加胜教授的认真负责人尽皆知,他不允许任何一名医生敷衍了事。如果病职业和家庭地址没写清,或者初始诊断记录出现半点差错,他一定会不留情面地当面指出。可以说,“严”字之精髓潜移默化,遂有“公勇勤慎,诚爱谦廉”之做人精神,遂有“求真求确,必遂必专”之做事精神。湘雅故事,离不开湘雅之严,也正是这份严格,成就了一位位医学大家。杏林春满成大业,薪火相传铸辉煌“求真求确,必邃必专”,老一辈湘雅人不仅以此要求自身,更是将这样严谨治学的态度渗透于教学的点滴中,扎扎实实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湘雅青年,让湘雅精神薪火相传。身兼数职的方加胜教授每周除了给研究生、博士生上课,还要给本科生上课。医学知识浩瀚如海,学习过程永远不能止步于考试与检测,他对学生反复强调:“医学上的东西容不得一点错,必须认真对待。”同时,在方教授看来,“人品是第一位的,医术还可排在第二位”。他给学生上的第一课一直以医德为主题,平时教学过程中,偶尔发现学生中有人对病人态度不好,他会直接斥责。严师出高徒,在方加胜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大多成长为全国多家大医院的骨干力量。尽管平时医务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他们都喜欢到长沙找方老师一聚。一名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发给方加胜的短信中这样写道:“方老师,在您面前,您严厉管教;现在离开了您,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孤儿。” 作为老师,方教授教育学生尊师敬长;作为昔日的学生,他以身作则守护恩师。十五年如一日,他细心关照恩师们的生活和健康。老师虞佩兰教授、曹美鸿教授每年冬天都要去广州的女儿小住。考虑到二老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方教授每年亲自送二老去火车站,一坚持就是十五年。 因为医术、学术、人品都备受称赞,方加胜曾被选任湘雅附二医院副院长。然而他不习惯被行政事务包围,还是一心扑在科室和病房里:“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我就是个医生,只喜欢治病救人。”方加胜教授要求自己的学生对待每一个病人都要既当做科研对象,也要当做医疗对象。方家胜教授说。学生的家长把学生托付给自己,他就要让学生成才,如果不能成才那他就是罪人。方家胜教授说,做好一个医生就必须要牺牲自己的时间,他有时为了教学凌晨三点才能睡觉。张学良说白发催人,所以他劝自己的学生,珍惜每一天。湘雅医院,一直潜行者孔子仁爱思想的理念: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少一分计较,不以他人之举对人。回春妙手担大义,济世悬壶暖人间2006年4月30日,长沙海关缉私局7名办案民警在云南瑞丽执行任务途中,不幸遭遇特大交通事故,3位同志当场牺牲,4位同志身负重伤。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力救治伤员,防止伤亡扩大,积极做好各项善后工作”。由于事发边陲,伤员伤势严重,长沙海关紧急求援,请求派出专家亲临现场实施救援。方加胜教授不顾在外地抢救病人连续42小时未休息的疲劳,甚至来不及带上换洗衣服就踏上了征程。赶到瑞丽人民医院已近凌晨,方教授顾不上喝一口水,一边向卫生部和云南卫生厅汇报情况,一边立即会同当地医生会诊,指导抢救。由于抢救及时,救援有力,伤员伤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鉴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伤员急需进一步转院治疗,方加胜教授同海关总署缉私总局刘晓辉副局长,昆明海关张治洲关长、长沙海关郑汉龙副关长等现场指挥人员一起熬更守夜,制定周密的转院方案,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四名伤员需分四个航班经昆明转机回长沙,路途护理任务繁重,方加胜教授果断决定从长沙调派其所带的三名博士赴云南执行任务,自己亲自负责伤势最为严重伤员的路途护理工作,即便是上下飞机,方教授都亲自抬扶担架护送伤员。四名伤员顺利回长沙后,方加胜教授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妥善安排,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医疗救助,并亲自主刀重伤员周南同志的头部手术。伤员出院后,方教授还多次进行了跟踪回访,为伤员提供身心方面的咨询。为此,长沙海关还特地向海关总署专文为方加胜教授请功。2008年大年三十的下午,长沙市一位值班公安干警76岁的母亲在黄花镇遭遇车祸,导致胸椎压缩性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病情十分危急。方加胜教授接到紧急电话后,没顾得上与家人吃年夜饭,立即带领自己的几名博士生赶到现场组织抢救,终于使这名公安干警的母亲得到了有效救治。刚从湘西考察慰问归来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得知此事后,亲笔为方教授提写了新年贺卡,上书:“方教授:辛苦了,全家新年好!”并派专人送到方教授手中。方加胜教授与采访同学合影
2017-06-13大公报大公剥洋葱大公报湖南讯(记者 李银明)后脑长出一个罕见大“山包”的湖南岳阳市平江县农村15岁初二学生黄伢子,已在湘雅医院安全排除颅内重磅“炸弹”,于日前治愈出院。该医院专家与其母亲进行电话随访时,她对医院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治儿子深表感谢。据了解,2013年初夏,黄伢子突然向父母诉说自己头痛、背痛。随即,父母带他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颅内囊肿,但不能确定。于是,到另一家三甲医院检查,诊断为“后脑松果体占位”。2014年3月,黄伢子在这家医院做了手术治疗。因术中出现大出血,不能用钛网对其手术创伤颅骨进行修补,后来就出现了黄伢子后脑“山包”越长越大的奇特症状。他们一家东拼西借,前前后后花了十多万元也没治好黄伢子的病。经上网查询,黄伢子父母今年5月初带他慕名来到湘雅医院就诊。该医院组织全院技术力量和邀请全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方加胜教授为其进行大会诊,并制订稳妥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案。5月8日,该医院组织精干的神经外科专家队伍和麻醉科专家为黄伢子施行显微镜下微创手术。专家们首先对长在黄伢子颅内后脑干周围的大“山包”构成物质进行分隔清理;紧接着,稳妥排除高达200毫升以上的巨量占位脑积液;并釆取独特技术措施,防止产生脑积液再度在后脑内形成占位;而后釆用钛网对后脑缺失颅骨进行精心修补和大面积头皮缝合。通过6个小时紧张有序的精心操作,手术圆满成功。方加胜教授接受记者釆访时介绍,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这里血管和神经密布,一是像黄伢子这种长在此部位的重磅“炸弾”大“山包”,如果不尽早清除,一旦造成压迫颅内神经和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二则手术中稍有不慎,碰及神经和血管,后果也不堪设想。这例国内罕见的颅内排除重磅“炸弹”手术的成功,表明湘雅医院医院在我国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领域又创造了一项新的奇迹。记者了解到,已上初二的黄伢子,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和进一步康复,下学期就可重返课堂学习了。
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 点击次数:297次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2日 作者:刘微 石柳韵本网讯 4月10日上午,即将康复出院的曹女士带着笑容向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9病室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以方加胜教授为首的湘雅专家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解除了她的病痛。来自益阳南县的曹女士今年47岁,一年前,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舌头有些麻木,在当地医院按颈椎病、冠心病等治疗却没有明显效果。半个月前,曹女士又出现了头胀、左侧肢体麻木发软等症状,经当地医院头颅CT检查才发现,自己的脑子里竟长出了一个瘤子。曹女士慕名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方加胜教授接诊后,为曹女士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患者脑内肿瘤为左侧顶叶占位,周围水肿明显,他认为“脑膜瘤的可能性很大”。长期以来,开颅切除手术被认为是脑膜瘤的标准治疗方案。虽然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但这台手术难就难在肿瘤生长在矢状窦和横窦交界的地方,周围血管、神经密布,血运丰富,手术中极易出现大出血,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人瘫痪甚至死亡。想要精确地将肿瘤切除干净,又不影响到周边密布的神经与血管,手术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3月30日,经过术前认真详细的讨论与准备后,由方加胜教授和伍军副教授、宋涛主治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为曹女士实施了显微镜下幕上深部肿物切除术。术中,专家们发现肿瘤起源于矢状窦左侧及临近大脑凸面,呈灰红色,约4.3×3.6×3cm大小,瘤体质地较软、血运丰富,矢状窦壁已部分瘤化。于是,方教授等人先沿大脑镰向深部烧灼,小心翼翼地离断肿瘤与矢状窦的附着处,将瘤子分块切除减压后,再沿肿瘤周边渐次分离肿瘤与脑组织的粘连,将残余肿瘤全部切除。同时为了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专家们还将矢状窦外侧壁瘤化部分予以切除分离,并重建窦壁。“时间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显微镜下5分钟之内就得修复上矢状窦,一旦对大脑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就有可能导致患者成为植物人。”方加胜教授回忆术中那一幕时,仍能感觉到当时的紧张。整台手术非常成功,在石赞华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精心照顾下,曹女士术后恢复良好,肢体无力的症状得到了改善,目前已经顺利康复出院。
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4日作者:伍西明刘玉君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用国产手术显微镜开展神经外科显微手术;80年代,第一个在中南地区开展帕金森病和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90年代,“液压性颅脑损伤装置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填补国内空白;进入21世纪,在国内首次成功分离和培养出脑肿瘤干细胞,为研究脑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008年,关于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分析的研究,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的机理之谜,并由此获得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最高奖——“KANNO医学奖”。然而,深深触动记者的并不是这些响当当的第一。为了随访一名出院后的患者,他给患者欠费的手机号充值100元话费;15年如一日,他过问并照顾恩师的生活和健康……这些手术台以外的点滴,成全了一个苍生大医的精诚之心。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只有一个——种上庄稼。我一辈子只在自己的地里种了一种庄稼——做一名好医生。只要我还做得动,我会这样继续下去。不是做给任何人看,而是要对得起这份职业。——方加胜。我背诵的第一篇文章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小时候,方加胜伯父是远近闻名的赤脚郎中,专治跌打损伤,方圆几十公里的乡亲只要是有病有伤就会往伯父家送。方加胜没事的时候就跑到伯父家帮忙,耳濡目染,也学了很多外伤的基本知识。“我背诵的第一篇文章是伯父教给我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千金方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对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一知半解,冥冥中命运似乎就在方加胜的心里栽下了学医行医的种子。苍生大医,要有济世之才,更要有济世之德,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方加胜的“妙手”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其“仁心”,则从他的为人处世中可以看出来。为患者充值手机话费“不管你是来自农村,还是某位领导的熟人,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地位,你现在来找我看病,你就是我的病人。病人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方加胜教授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2009年12月,岳阳患者方芝涛在当地医院查出患有垂体瘤,医生建议到湘雅医院手术治疗,并推荐了方加胜教授。家人与方加胜联系后,方教授很热情地为患者安排住院,并亲自主刀给患者做了垂体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出院回家后,由于患者有糖尿病,伤口愈合慢,伤口出现感染和剧烈疼痛。方教授与当地医院联系后认为是颅内积气,建议立即手术。手术次日凌晨2:30,患者家属接到方教授的电话,询问患者情况。术后,方教授还经常与当地医院的医生联系,即时指导,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询问病情。不久,因患者家属留在病房的是在长沙使用的手机号码,回岳阳后手机欠费停机。为了与家属取得联系,方教授亲自给患者手机号码充值了100元话费。“他有一颗善良而热情的心,像他这样知名的教授,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对病人如此关心、如此负责,实在难得!”患者家属感激地说。海关为方加胜教授请功2006年4月30日,长沙海关缉私局7名办案民警在云南瑞丽执行任务途中,不幸遭遇特大交通事故,3位同志当场牺牲,4位同志身负重伤。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力救治伤员,防止伤亡扩大,积极做好各项善后工作”。由于事发边陲,伤员伤势严重,长沙海关紧急求援,请求派出专家亲临现场实施救援。方加胜教授不顾在外地抢救病人连续42小时未休息的疲劳,甚至来不及带上换洗衣服就踏上了征程。赶到瑞丽人民医院已近凌晨,方加胜顾不上喝一口水,一边向卫生部和云南卫生厅汇报情况,一边立即会同当地医生会诊,指导抢救。由于抢救及时,救治有力,伤员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鉴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伤员急需进一步转院治疗,方加胜教授同署局刘晓辉副局长,昆明海关张治洲关长、长沙海关郑汉龙副关长等现场指挥人员一起熬更守夜,周密制定转院方案,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四名伤员需分四个航班经昆明转机回长,路途护理任务繁重,方加胜教授果断决定从长沙调派其所带的三名博士赴云南执行任务,自己亲自负责伤势最为严重伤员的路途护理工作,上下飞机,亲自抬扶担架护送伤员。四名伤员顺利回长后,方加胜教授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妥善安排,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医疗救助,并亲自主刀了重伤员周南同志的头部手术。伤员出院后,方教授还多次进行了跟踪回访,帮助伤员解答身体、心理咨询。为此,长沙海关还特地向海关总署专文请求为方加胜教授请功。张春贤亲笔题写贺卡:“方教授:辛苦了,全家新年好!”2008年大年三十的下午,长沙市一位值班公安干警76岁的母亲在黄花镇遭遇车祸,导致胸椎压缩性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病情十分危急。方加胜教授接到紧急电话后,没顾得上与家人吃年夜饭,立即带领自己的几名博士生赶到现场组织抢救,终于使这名公安干警的母亲得救。刚从湘西考察慰问归来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得知此事后,亲笔为方教授提写了新年贺卡:“方教授:辛苦了,全家新年好!”并派专人送到方教授手中。对病人,容不得半点闪失方加胜认为,一名医生,对病人负不负责,事关病人生死。著名医学教育家张孝骞说过一句话:“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恐诚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方加胜不允许任何一名医生敷衍了事。如果病人的年龄前后写得不一致、职业和家庭地址没写清,或者初始诊断记录出现半点差错,方加胜一定会大发雷霆,有关医生会被训得灰头土脸。方加胜认为,对病人,容不得半点闪失,否则病人会留下终身遗憾。也正是因为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精益求精,方加胜练就一双“妙手”,让无数病人重燃生活希望,创造和改写了神经外科史上一项又一项记录。严师出高徒,在方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都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对此,学生们事后都心存感激,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王非在发给方加胜教授的短信中这样写道:“方老师,在您面前,您严厉管教;现在离开了您,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孤儿。”如果把病房看作战场,护士就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协同作战才能打赢每一场战役。刚搬到新医疗区的时候,由于护理人手不够,方加胜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都要帮忙量血压,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护理压力。新区39病室成立的时候,做为病室负责人,方教授邀请大家K歌庆祝,一曲《二泉映月》让大家领略了他洪亮的歌喉,感觉他不但学术高深,内心世界也同样丰富多彩。陶子荣护士长与方教授共事20余年,她说,方教授从不摆架子,会诊时都是随喊随到。无论多忙,每个请方教授做手术的病人,术后的当晚他都会来病房查看后才放心地离开;有时候为了患者,他一个星期都呆在病房,饿了吃个盒饭,困了就睡在总住院休息室。73岁的权元慧是位老病人,因大面积脑溢血术后神志障碍9个月,在外院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慕名找到方加胜教授后,经过促醒药物治疗、预防感染、四肢按摩等综合康复训练,患者恢复了神志。由于长期卧床,患者皮肤抵御力非常薄弱,很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和压疮。但在方加胜的指导下,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抹洗,使患者皮肤保持完整。“像这样长期卧床的老病人,身上无异味,没有褥疮,都是我们护士的功劳!”在患者家属称赞方加胜教授的高超医术时,方教授却把功劳让给了正在为患者做护理的护士。患者的儿子告诉记者,“我父亲上个月在病房度过了73岁生日,做寿都是方教授提议安排的,医护人员为我父亲送来了生日蛋糕和鲜花。方教授那和蔼的样子,感觉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亲切……”科研探索是临床医生提升水平最好的催化剂1992年,方加胜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外科系从事液压颅脑损伤博士学位课题研究,回国后他研发的“液压性颅脑损伤装置与弥漫性軸索损伤动物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他指导研究生开展了对颅内恶性肿瘤致癌与抑癌基因的研究,2002年又开展了对高颈段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的修复研究,建立了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动物模型。2003年他相继进行了神经干细胞修复脑出血内囊损伤、视神经损伤等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他开始运用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因脑溢血、脑梗死、脑外伤、脊髓损伤、视神经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取得了成功。方加胜将临床科研的主攻方向定位在脑肿瘤干细胞上。由于颅内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胶质瘤就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脑肿瘤。方加胜决定从研究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以及它的耐药性入手,探索脑肿瘤的诊疗新途径。他带领3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分别从脑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与分子药物筛选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2003年,国际上Singh和Hemmati两位学者成功地从人类脑肿瘤中分离培养出了肿瘤干细胞,而在这3个月之后,方加胜的“人类脑肿瘤研究”课题组首次在国内成功分离和培养出了脑肿瘤干细胞,他们发现了脑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找到了脑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原由,进而在国际上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耐药机制之迷。这一重要发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使方加胜教授成为国内脑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领跑者。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现年91岁和90岁的曹美鸿、虞佩兰教授是目前湘雅医院最年长的一对夫妇,也是医院脑外科的权威。作为二老的学生,方加胜在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一照顾就是几十年。曹教授和虞教授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年冬天,他们都会去广州的女儿家住一段时间。考虑二老行动不便,方加胜每年担负着送二老去火车站的工作。“最近15年,大部分都是他或者安排人送我们,人家说‘十年如一日’,他坚持15年了,不简单啊!”虞佩兰教授说。在方加胜教授的办公桌上,记者无意中发现了一张虞佩兰教授10月13日写给他的感谢信,大意如下:“几十年来,您一直对我们关心备至。前几天因心律不齐,自觉要“不跳了”有点着急。承您与大家前来,并亲自送来20盒“参松养心胶囊”,服后的确有效,好了很多,非常感谢!谢谢每年有机会参加您研究生的论文修订工作,从中学到新知识,防老防痴。也发现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您很有几位有“创新性研究的论文”,对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为湘雅做出了贡献,祝贺您!”原来,国庆节期间的一天,虞佩兰教授在公园游玩时突发室性早搏。在外会诊的方加胜教授获悉后立即指派他的三名博士赶到现场,并于第二天一早携带药物风尘仆仆地赶到虞佩兰教授家里看望。面对老师的感谢,方教授谦虚地说:“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何况我是他们的学生,更加应该关注老师的健康!”如今,功成名就的方加胜教授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和院外急救的战线上。每天工作12-16个小时,每月做20余台手术,没有节假日可言,但他仍旧乐此不疲。“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我只求问心无愧,为了他人的健康,为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我还会这样继续下去。不是做给任何人看,而是要对得起这份职业。总之一句话:凭良心当好一名医生!”方教授说。
方加胜,男,医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外科主任。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最高奖——“KANNO医学奖”得主。方加胜1952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1976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医疗系,并留校任教行医,师从国际知名脑科专家曹美鸿、王茂山教授。历经30余年打拼,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院长,湘雅临床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1年来,在恩师与前辈们的培育与关怀下,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受医院指派,带领学生们曾先后赶赴新疆、喀什、罗布泊,云南昆明、芒市,湖南张家界、永顺、岳阳、株洲、湘潭、武冈、常德等地市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等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在95%以上。1980年第一个用德国表式颅压计,进行颅高压的临床研究(指导研究生)。1979年,第一个用国产镇江生产的手术显微镜进行显微手术。1984年在中南地区第一个开展脑立体定向颅内异物定向摘除,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以及选择性扣带束加胼胝体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等新技术。1986年在国内第二个进行肾上腺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疾病。1991年,应邀赴香港与加拿大进行访问考察。1992年应邀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外科系从事液压颅脑损伤博士课题研究,次年学成回国。1996年“液压性颅脑损伤装置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经国内著名同行专家盲审,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起,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对颅内恶性肿瘤致癌与抑癌基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0年开展高颈段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的修复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开展神经干细胞修复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的实验研究,建立了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术后一个月恢复括约肌和双下肢的运动功能。2003年相继进行神经干细胞修复脑溢血内囊损伤、视神经损伤等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2003年国际上Singh和Hemmati两位学者从人类脑肿瘤中成功分离和培养脑肿瘤干细胞之后3个月,方加胜教授率领课题组在人类脑肿瘤研究中,在国内首次成功分离和培养出脑肿瘤干细胞,为研究脑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重要发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在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新浪网站等重要媒体都有报道。2008年第七届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大会上传来消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方加胜教授课题组宣读的论文《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分析》受到与会的20多个国家300多名医学专家高度关注。该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的机理之谜,是肿瘤医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被会议授予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最高奖——“KANNO医学奖”。方加胜是这次会议授予的两个神外医学大奖获奖者之一,另一获奖者为巴基斯坦医学家。目前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4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多篇,主编或参编专业论著7部,获省部级以上奖4项。正是由于他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1994年,方加胜教授被选入《中国名医名药》、《中国中西名医大词典》、《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等书籍中。担任世界神经外科学会会员,《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内窥镜杂志》、《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等9种杂志的常委编委或编委,并担任中国脑移植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南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方加胜教授等,开展全脑移植实验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全脑移植也就是“换头术”,即把一个人的头颅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上。这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前苏联、美国和东欧的一些国家早已在这方面开始了研究竞赛。6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首次“狗头移植”;1996年初,瑞士曾为一对遭遇车祸的恋人作了一次“换头术”——将男方的头颅移植到女方的身体上,这位“合并人”存活了一个月。美国凯斯大学罗伯特博士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前不久,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方加胜、刘运生教授等,指导研究生陈风华、刘劲芳,在脑组织低温保护、脊髓吻合再生、血管快速吻合以及中枢神经细胞离断后功能重建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开展全脑移植动物实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来源:光明日报
感谢信中的救人故事:方大夫辗转八个月省总工会退休干部雷电驰和妻子方芝涛住在岳阳。2009年12月的一天,方芝涛在岳阳市一医院查出患有垂体瘤。到哪里去诊治呢?雷天驰感到无所适从。此时,岳阳市一医院神经外科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他,到湘雅医院找方加胜教授,并把方教授的手机号码写在一张处方纸上。第一次听说“方加胜”的雷电驰忐忑地给方加胜打电话。没想到方加胜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方加胜热情地为方芝涛看了病,并安排她立即住了院。在做了术前必要的处理后,方加胜为她做了垂体瘤切除手术。住院不到十天,方芝涛基本康复,主动要求出院。然而出院第二天,方芝涛因头部剧痛难忍被送进岳阳市一医院。在这里,她的病情不但无法缓解,而且疼痛加剧。不知所措的医生,只好请援方教授。方教授对远在岳阳的医生们说,患者表现的应该是颅内积气,再也不能等了,必须立即行颅内减压手术。此时的夜已深,在长沙的方教授还在为岳阳市一医院上“遥控”咨询班。次日凌晨2点半,在得知病人病情稳定后方教授才睡去。然而,岳阳市一医院医生感到后期治疗难以应对,建议方芝涛还是转到湘雅医院去为佳。来到湘雅医院,方教授诊断后认为,伤口需要进一步修复,但更适宜在耳鼻喉科治疗。在耳鼻喉科住了十来天,方芝涛生命体征基本正常。此时,春节临近,方芝涛便出院住在长沙的家里。也许是第一次匆匆出院引发的后遗症或外因诱发,方芝涛在家又发起了高烧,神志模糊,大小便失禁。雷电驰不得不打电话给方教授。正月初五,方芝涛又住进了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此次在湘雅医院的一个多月里,方教授主持了两次全院大会诊,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从而使方芝涛又回到了人生的正常轨道上。4月25日,方芝涛又出院住到岳阳去了。回到岳阳不久,方芝涛病情再次复发。在方教授的不断指导下,住在岳阳三医院的方芝涛的病情明显好转。但由于脑积水严重,不得不做脑积液分流手术。方教授便冒着八月的酷热,到岳阳三医院为方芝涛做了手术。当雷电驰虔诚地把手术费奉上时,方加胜却分文未收,还搭上了自己的往返费用。回到长沙后,方加胜给雷电驰打电话,发现他手机欠费,知道长沙卡电话费不能在岳阳缴纳,便给他在长沙续交了100元话费。雷电驰接到方教授的电话很感动。他想,用什么表达感激之情呢?送红包,他不收,就给他买了两条烟。第二天,雷电驰以还钱的名义带了两条烟专程跑到湘雅医院去找方教授。可抽烟的方教授只收了那100元钱。雷电驰感激之情无以表达,只好给学校写了这封“推荐一位白求恩式的好大夫”的感谢信。这个故事情节九曲十八弯的,读者看着看着都厌烦了,可主人公方加胜在斗转星移中辗转其间,救人不厌,久而不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雷电驰说,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白求恩精神!作为病人的方芝涛的故事也许不再持续了,但作为大夫的方加胜的故事还在持续。三个场面映射方教授:让“久昏”病人苏醒10月19日下午,在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9病室,我们见到了正在指导研究生阅片的方教授。我们要他谈谈救治方芝涛的个中艰辛,他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习惯了。”然后,他带我们去病房看了三个“惨不忍睹”的病人。第一个:39岁的的闻晓洁。他是闻一多的后裔。他父亲说,6月29日,闻晓洁因患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I型”住进桂林当地医院;7月1日接受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术后一直昏迷;7月6日CT显示,大面积脑水肿;7月9日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生命垂危。在这危急关头,我们得知湘雅医院的方加胜教授是国内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后,紧急求援邀请方教授会诊。方教授赶赴桂林查看病情,提出了新的治疗意见。闻晓洁的脑水肿因此很快消除了,但依然昏迷不醒。我们求救国内多家大医院,均“宣告不治”。8月24日,患者昏迷近2个月后,我们再次求救方加胜教授,方教授没有拒绝,毅然将闻晓洁收治入院。在方加胜教授的指导下,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了药物促醒、抗感染和高压氧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10月10日,闻晓洁昏迷101天后苏醒过来了!目前,闻晓洁已恢复意识和部分肢体功能,并能与家人进行简单的对话。第二个:43岁的罗善明。因“开放性颅脑外伤+双额叶脑挫裂伤+头部多发伤”及双眼球破裂伤,双眼眶骨折,双眼内眶内异物,于10月3日在永州人民医院行左眼球摘除,颅内血肿清除术+颅底重建术,术后患者持续昏迷。患者弟弟罗友明说,10月2日,视力不好的罗善明放烟花时,因引线过长,以为没点燃,便凑过去看个究竟,突然烟花连环爆炸,来不及躲闪的他被连环炸中左眼,顿时左脸颊被炸得血肉模糊,人也休克过去……急送入当地医院,检查发现罗善明脑组织外溢,左眼球完全破裂,颅底面部多处骨折,病情危重。后经人推荐,与方加胜教授取得联系。当时方教授正在岳阳抢救一名81岁的脑溢血病人,便委派霍雷大夫赶赴永州医院抢救。此时已是深夜。他查看患者伤情后向方加胜教授汇报。考虑到病情危重,方教授指示霍大夫立即将患者转到湘雅医院。患者于10月3日凌晨5时到达湘雅医院,方加胜教授早已安排病房医护人员做好了抢救准备,并制定初步治疗方案。在方教授的治疗下,病人脱离了死亡的威胁。由于患者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困难,方加胜教授便号召病房医护人员为患者捐款,并带头捐款2000元。第三个:73岁的权元慧。他儿子说,父亲去年因大面积脑溢血在某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一直昏迷不醒,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9个月后,慕名找到方加胜教授。方教授对症予以促醒药物治疗、预防感染、四肢按摩等综合康复训练,目前老人已恢复神志。由于长期卧床,皮肤抵御力非常薄弱,很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和褥疮,但在方教授的指导下,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使老人的皮肤保持完好无损。一年多的时间,医护人员日日如此,不厌其烦,真不容易做到啊!所以,他们非常感谢方教授。方教授在30多年行医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很多病人因接受各种大手术或外创时而使大脑受到损伤,以至久昏不醒状态,甚至成了植物人,如何尽可能地让这些病人尽快苏醒过来呢?这位开颅技术精湛的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又攻入了与神经外科相关的脑组织损伤的修复领域。他要让昏迷病人尽快苏醒,把生命的一丝曙光放大!来源:中南大学
日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方加胜教授课题组的论文《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分析》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的机理之谜,是肿瘤医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被会议授予“KANNO医学奖”。据了解,方加胜教授在首次成功发现和分离出脑肿瘤干细胞的基础上,于2003年成立课题组,对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攻关。通过一系列研究,课题组终于发现了脑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找到了脑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原由,进而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之谜。在上述基础上,课题组又在国际上提出了脑肿瘤干细胞基因靶向治疗的理论依据,为攻克脑肿瘤医治难关探索出了新途径,也为肿瘤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来源:2008/07/03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站”,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组向媒体证实,他们已经发现了"肿瘤干细胞".这一重大发现将可能成为根治癌症的突破口.主持这项科研项目的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方加胜教授告诉记者,肿瘤干细胞的发现是一种意外收获.他们这个课题组原本是通过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来修复被破坏和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但他们在对多位患有脑瘤的患者研究时意外地发现,在他们的脑瘤中一个神经球,而且这个神经球不断在扩增,经过反复分析和判断,确定它是"肿瘤干细胞",即癌症的母细胞.上个世纪国外医学专家曾推测,癌症肿瘤中一定存在一种可以不断自我更新的母细胞,即"肿瘤干细胞",方加胜教授则带领几位专家在探索中证实了这个假想.他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脑瘤细胞是由一种名为"肿瘤干细胞"的物质分化而来的,脑瘤细胞不断地包裹,扩散就形成了团状的脑瘤.而只要找准这种"肿瘤干细胞",并对它实施医学打击,就可能从根本上摧毁癌细胞的母体,那么母体周围的脑瘤细胞就会陆续凋亡,整个脑瘤团也会随之溃散.用方教授的话说,只要摧毁了"肿瘤干细胞",就可使癌细胞全部死亡.方教授还认为,别的部位的癌症的发生,也应当是同样的道理,即有一个母体繁殖,扩增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只要对癌细胞的"母体"打击,那么对癌症的治疗有可能会更加有效.目前他们准备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学术发布,并展开临床实验研究.(来源:生命科学研究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