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是一种理念,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小创伤,是每个外科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但微创并不是特指某种手术方式。 PPH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英文简称,简单说就是用吻合器将痔疮上方的直肠黏膜环形切除一周,特别适合于环形痔和脱出痔。因为外面创口较少,所以可以实现比传统痔切除术痛苦小的优点。 但是它也有缺点,由于直肠黏膜的血管丰富,手术后出血的风险会增加,有的甚至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还有少数的病人术后长期肛门部有异物感,坠胀感等。换句话说,伤口在里面,也有在里面的缺点。 如果痔疮本身就非常严重,特别是外痔非常明显的话,无论是做pph还是传统的痔切除,创面都不会很小。 因此,到底适合做哪种手术,还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并且病人自己也要对手术的风险性有一定的了解。
看过我的上一篇文章,有的人终于鼓起了勇气,去查了结肠镜,但是,却不幸发现了结肠息肉。其实,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前期表现,大部分结肠息肉,如果任其发展,在三到五年就会发展为结肠癌。 可是有的人发现了肠息肉,却又陷入了纠结,有了0.5cm的肠息肉,我是切还是不切呢,切了吧,为了个这么小的息肉,又是住院,又是禁食的,感觉好麻烦,还要花好多钱;不切呢,我又怕它癌变。其实,作为医生,我非常理解这些病人的感受。有的病人,年年查肠镜,年年有息肉,年年切,又年年长,很无奈。但是没办法,息肉长在我们的肠道内表面,你不能像看体表的痣或者脂肪瘤一样,每天看到它,它变成什么样你也不知道(大部分肠道肿瘤甚至到了中晚期都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唯一能观察它,处理它的方式还是令人纠结的结肠镜。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找到更多不通过肠镜这种有创检查,就能区分肠道良恶性肿瘤的办法,使我们能做到像看到我们脸上的痣一样去监视我们肠道里的息肉。那样,我们也许就不会那么纠结了吧?
有的人肠胃不好,大便不成形,甚至有便血,总是担心自己是不是肠道里有问题,甚至怀疑自己得了肿瘤,去医院咨询医生,医生一般都会建议做个结肠镜检查。可是他们一听到要做结肠镜,又陷入了纠结,毕竟结肠镜检查太痛苦了,首先要提前一天喝泻药,有的人很难接受泻药的味道,上吐下泻,非常不舒服。检查更是令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光是想一想就不免菊花一紧。所以,有的人就想向医生“求情”:能不能不做结肠镜啊?答案当然是能。可是如果你想两全其美,又想不做肠镜,又要让医生明确地告诉你,你肠子里面没有事,可以放心了,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有些严重的肠道疾病的早期症状非常不典型,不通过肠镜很难与良性病、功能性疾病鉴别。传统的检查手段,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视触叩听,都做不到通过体表的观察就能诊断疾病;CT检查能发现较大的中晚期肠癌,可是对小的结肠息肉也是无能为力,而且做CT还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射线,其强度要远远大于普通X线;现代的技术也在努力开展一些通过血液或者粪便中标志物的检查来诊断肠道疾病的,但是都不能取代结肠镜的作用。而且,这些检查的费用一般也都比较昂贵。也许我们只能期待将来能有更易于接受的检查方式被发明出来了。 其实,换个角度看,肠镜的推广,也是让以前不能被早期发现的肠癌被更早地发现了。一些更难发现的,发展更快的肿瘤,可能发现了就是晚期了,比如肝癌,胰腺癌等。相较于肠癌,它们是更为狡猾的敌人,没有类似于肠镜的检查方式在早期就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肛肠科医生,对结肠镜检查的一些看法。您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