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英国研究者的建议,胆囊息肉患者的随访策略应依据息肉的大小来制定,息肉的大小会影响预后和癌变可能。 直径较大(7mm)的息肉与直径 5mm 的息肉相比,更容易在随访期间增大。 直径大于 10mm 的息肉更可能是恶性的,或有癌变的可能。 大部分胆囊息肉倾向于恶性的,仅有少数是腺瘤样的。此外,超声诊断胆囊息肉仍有难度,许多诊断为胆囊息肉的其实是胆囊壁的结石或胆固醇性息肉。 小于 5mm 的息肉“几乎可以忽略”,而大于 10mm 或进行性增大的息肉应行胆囊切除,对 5 到 10mm 之间的息肉应给予随访。 建议年轻的患者若不能保证长期坚持随访监测,则小于 10mm 的息肉也需行手术切除。 最后,研究者提出,“所有显示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都需要肝胆学科小组举行会议讨论,以加强和规范该种情况的治疗方案”。 本文系段斌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首先,这里的肝癌指的是原发性肝癌,也就是由肝脏本身发生了恶变长出来的肿瘤。我国是乙肝大国,每年乙肝相关肝癌患者30-50万,占所有肝癌的90%左右。这也提示广大乙肝患者,不管是大三阳、小三阳还是乙肝携带者,定期到医院检查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早期发现,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如果你是乙肝患者,常规体检时发现肝脏有一个包块,那么就一定要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如何诊断呢?这里必须说明,肝癌诊断是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诊断的,而不必须病理学诊断,也就是没必要进行肝脏穿刺活检,这样导致种植转移的风险更高。因此,一旦超声发现肝脏占位,就必须做一个增强CT(必须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最好是薄层CT扫描,或者增强MRI。大部分原发性肝癌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即所谓的“快进快出”,再结合乙肝病史,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基本就明确了。那么,原发性肝癌诊断明确了,该怎么治疗呢?必须明确,可以达到根治的方法目前只有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和肝移植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的适应症是不同的,当然也有交叉,这篇文章主要说一下哪些人适合手术切除?首先,肝切除术的基本原则: ① 彻底性,最大限度地完整切除肿瘤,使切缘无残留肿瘤;② 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组织,降低手术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其次,患者没有心肺等严重疾病,能够耐受手术,没有肝外转移,肝储备功能良好。根治性肝切除须满足下列条件: ① 单发肝癌,表面较光滑,周围界限较清楚或有假包膜形成;② 多发性肿瘤,结节<3个,且局限在肝脏的一段或一叶内。< p="">最后,鉴于我国肝癌患者的特点,对于合并血管癌栓的患者也可考虑行手术切除,同时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延长患者生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系段斌炜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国胆囊结石发病率约为10%~15%,其中50%~70%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彩超是胆囊结石首选的诊断方式。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是否需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个人认为结石直径>3 cm、胆囊壁钙化、老年人合并糖尿病、合并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息肉建议手术切除胆囊。发现胆囊结石但未切除的建议半年左右复查一次彩超。 胆囊结石表现为右上腹痛、发热等急性炎症时,建议手术切除,手术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术);手术最佳时间是发病3天内,超过3天胆囊周围水肿粘连严重,腹腔镜手术难度加大,易中转为开腹,甚至只能行胆囊造瘘术,手术风险较大,最好是先用抗生素消炎治疗缓解症状,1到2个月后等炎症消退再行择期手术(若消炎治疗3到5天无好转,仍有发热、腹痛、白细胞高、复查彩超提示胆囊体积明显增大等仍需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最佳检查方法是彩超。胆囊息肉体检发现率约为6%,其中最常见的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性息肉,目前认为无癌变可能。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也无癌变倾向。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胆囊腺体和平滑肌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能否恶变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癌前病变,但癌变率较低。 胆囊息肉多无腹痛等症状。手术切除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术)。胆囊息肉公认的手术指征是:1.息肉直径≥1 cm;2.胆囊息肉直径<1 c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亦建议手术治疗;3.胆囊壁厚>3 mm 时,无论息肉大小,均建议切除;4.胆囊壁无增厚时,息肉直径≥1 cm,或短期内迅速增大(>3 mm/6 个月),建议手术切除。其它情况时可间隔半年到一年复查彩超,定期监测息肉变化情况。 单纯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对肝功能影响一般不大,如胆红素明显升高(大于30),需考虑合并胆总管结石(需联合CT和磁共振检查判断,这种情况往往为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此时不能行单纯的胆囊切除手术,术中需打开胆总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或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ERCP胆总管取石。 预防胆囊结石、胆囊息肉首先要规律饮食,清淡为主,忌不吃早餐。胆囊结石患者可考虑适当口服消炎利胆片治疗(但对绝大多数患者无用,不能排出结石)。主要是定期复查彩超,半年左右一次。出现症状时行胆囊切除手术,胆囊结石不建议行保胆手术(基本上数年内都会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 本文系邹恒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上次谈到如果胆囊已经有了明显的炎症和结石,而且又有发作的症状,但是只将结石取出,而保留炎症明显的胆囊,将会有什么后果?作为一名从事肝胆外科临床的医生,我以自己30多年的经验明确地告诉大家,那将可能出现以下三种严重的后果:1.慢性炎症会经常发作,仍然会折磨大家。从某种角度讲,人体在一定程度上对胆囊结石能够抵抗和耐受,保持一种平衡,既没有明显的胆绞痛发生,也没有明显的胆囊炎症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静止性结石”,如果属于这样的情况,的确不需要积极的治疗,更不需要手术。但是一旦有发作,说明身体与胆囊病理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对身体的不利影响已占据上风,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取结石保留胆囊,可以说是“养胆为患,贻害自身”;2.因为慢性炎症致使胆囊功能减弱,胆汁排空障碍,很大一部分人将会重新长出胆囊结石。坦率地讲,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曾经通过做过保胆取石手术的临床观察,尽管手术都很成功,但是相当多的病人2-3年后又陆续出现结石复发的情况,这种教训记忆犹新,这是我们坚决反对保胆手术的原因之一;3.如果胆囊慢性炎症长期存在,而且逐渐加重,尽管发生率并不是很高,但有可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即导致胆囊肿瘤性的病变。目前在我国胆囊肿瘤发生率逐年增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慢性炎症和结石的不良刺激导致。因此,请大家切记,如果胆囊炎胆囊结石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手术,那么手术的方式一定是胆囊切除手术,绝不是保胆取石手术!本文系郝胜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集教学、医疗、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健全的体制、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和一流的医疗设备。借助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河南省卫生厅批准,于2009年2月在该院成立了高起点、高水准的“河南省肝移植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肝移植工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在张水军教授带领下的肝移植团队成立了河南省唯一一家肝移植实验室,并成功进行了大量犬肝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此实验基础上,于1997年成功进行了河南医科大学首例临床肝移植,这在国内是较早进行的肝移植手术。同年,该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死亡供体肝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并于1998年成功实施了河南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此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团队在张水军教授的领导下,不断学习先进的移植技术,与国内多个大的移植中心加强合作交流,派出包括肝胆外科、手术室、麻醉科、ICU、消化内科、B超、CT等各个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参加国内外移植学术会议,跟踪国内外移植的前沿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与理论水平。2005年以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连续实施了500余例原位肝移植,成功率100%,患者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5个月,目前所有患者均已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2007年在器官移植准入制度实施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卫生部批准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准许开展肝脏移植的医疗机构。河南省肝移植中心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4名及多名住院医师。中心成员皆为博士和硕士以上学历,业务素质高。该中心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体外转流设备和自体血回输设备,全套肝移植专用手术器械和材料,充足的术后监护和治疗设备。同时借助医院已有的许多先进设备和设施(如64排CT、磁共振成像、彩色多普勒等),为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诊断及治疗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肝移植中心的工作还得到了众多兄弟科室的鼎力支持,如麻醉科、手术室、呼吸科、心内科、ICU、消化科、放射科、超声科、药剂科和营养科等,在肝移植病人的康复治疗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我科的诸位外科专家一起,共同形成了我院诊治重症肝炎、终末期肝硬化的强大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