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源自网络)很多耳鸣的朋友咨询我说:“盛医生,我耳鸣了,做过听力检查,听力没有下降,很多人说我是神经性耳鸣,没有办法治疗,也不用管它,就让我不要去想它,但它确实很让我烦躁…”请别再拿“神经性耳鸣”吓唬别人或自己!其实,早在10年前,国内的耳鸣专家共识就已经建议将“神经性耳鸣”这一诊断废除!很遗憾(痛心、甚至愤怒),如今还是常常遇到被“神经性耳鸣”这个诊断所吓到、甚至是吓倒的耳鸣朋友!首先,没有听力下降的耳鸣不一定就是“神经性”的耳鸣,哪怕已经通过耳部CT和磁共振排除了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引起耳鸣的原因也可能不是听觉神经的问题,而可能是听觉细胞的问题,特别是突然发生的耳鸣,虽然没有明显的听力下降,但听觉细胞还是可能受到了损伤。只是听觉细胞的损伤还不是很严重,但这种损伤已经导致它的电生理功能发生了异常,尤其是同时伴有听觉过敏者,一定要考虑到是听觉细胞损伤的可能,不可错过治疗时机!其次,即使不考虑听觉细胞损伤引起的耳鸣,就算是听觉通路上神经出现问题(往往是神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所谓“神经性耳鸣”,也绝不是没有办法治疗!耳鸣的产生一定有原因,往往在工作、生活、健康或者说是躯体、精神方面出现了异常的状态,需要针对性治疗或者调整。而且,即使对于慢性耳鸣(不管是否伴有听力下降),我们的专家共识也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耳鸣的综合疗法,“耳鸣没有办法治疗”的言论实在太不负责任!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提醒各位耳鸣的朋友,我们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神经网络与负责听觉的神经通路是有联系的,情绪的异常波动可能引起听觉通路上神经放电的异常增加,是诱发或者加重耳鸣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信有不少朋友有过情绪激动时发生耳鸣的经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电视剧《扫黑风暴》中的关于耳鸣的片段:孙红雷饰演的角色李成阳在出现紧急事件时多次出现耳鸣的情况。因此,即使出现耳鸣,也一定不能慌,耳鸣善于“欺软怕硬”,你越害怕,它就越嚣张;而你若是能勇敢乐观去面对,最好是不理睬它,它就不容易招惹你,配合科学合理的治疗,一定可以让你免于耳鸣的困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听力中心是国家卫计委新生儿听力筛查组长单位,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人工耳蜗植入定点手术单位,承担卫生行业重大科研专项项目及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卫计委新生儿听力筛查培训基地,临床听力学培训基地,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和技术最全面的听力中心。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下设机构之一,集临床、科研及教学于一体,国家教委听力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中心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听力测试、诊断和干预康复技术和设备,将致力于引领我国听力测试、诊断和干预康复技术的规范化。【服务内容】:从新生儿听力筛查、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和成人的听力问题到老年性聋,从听障的早期发现、诊断、干预康复到听力预防和遗传咨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和系统性的优质听力学服务,并针对特定疾病开设了耳科及听力门诊、眩晕专病门诊及耳内科病房。【优势特色】:人工耳蜗植入等人工听觉技术、儿童疑难听力障碍诊治、婴幼儿全频率段听力测试及评估、婴幼儿及老年人助听器验配、耳聋基因的测试诊断、小耳畸形的外形整复和听力重建听力干预效果的主客观评估以及各类眩晕疾病(包括耳石症、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等)的诊治和康复等。
经常有朋友问:“吃什么可以治疗耳鸣?”对于耳鸣,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去找出引起耳鸣的原因,然后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如果经过全面的病史分析和相关的检查后,确定无法明确病因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耳鸣(过去被笼统地称为“神经性耳鸣”),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1)如果不对工作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可以不予以特殊处理,不要千方百计去尝试各种食物或药物;(2)对于存在时间较长,给工作生活造成明显影响的恼人耳鸣,也不建议食物或药物治疗,但可以采取包括耳鸣相关的教育咨询、声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一提到梅尼埃病,不管是眩晕患者本人还是其身边的人往往都会立马紧张起来,还没开始治疗,就被吓坏了。其实呢,梅尼埃是一位法国医生的姓氏,这位名叫普洛斯波▪梅尼埃的医生最早(1861年)发现和描述了这种疾病,所以后来就将这种疾病命名为“梅尼埃病”。因此,万一遇到梅尼埃病,不必恐慌,医学界对它早有研究:1. 单纯的眩晕发作往往不是梅尼埃病梅尼埃病发作最难受的是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但其实它不仅引起眩晕,还会导致耳鸣、耳闷和听力下降,尤其是听力下降,可以在眩晕发作时出现,也可以在发作的间歇期出现,单纯眩晕发作,哪怕反复发作,也无法确诊梅尼埃病,需要跟耳石症等耳源性眩晕以及脑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晕相鉴别。 2. 梅尼埃病不是恶性疾病,只是耳内“积水”了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又包含了听觉细胞所在的耳蜗以及平衡感受器所在的前庭。当内耳出现缺血、异常免疫反应或者淋巴液循环障碍时就会导致内耳淋巴液的异常积聚,造成听觉细胞和平衡感受器的损伤,引起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和眩晕。临床上,这种内耳“积水”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证实。 3. 身体的疲劳和糟糕的心情是梅尼埃病发作的导火索梅尼埃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因此,合理的作息、适当的锻炼以及乐观的心态都是预防梅尼埃病发作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更年期的女性而言。 4. 梅尼埃病发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手段对于梅尼埃病,减少或控制眩晕的发作是患者和医生共同的首要目标,同时,尽可能保存听力,减轻耳鸣和耳闷胀感。急性发作期,脱水剂(如甘露醇)、抗晕药(如异丙嗪)以及糖皮质激素等都是控制眩晕的有力“武器”;而在发作的间歇期,除了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去面对疾病以外,还可以个性化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利尿剂以及局部激素等。对于保守治疗效果实在不佳,眩晕频繁发作的患者,则可以进行化学迷路切除(如鼓室内注射庆大霉素)或外科手术治疗。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了解了梅尼埃病的“身世”和特质以后,希望你即使不巧遇上了梅尼埃病,也能做到不乱章法、理智就医,与专科医生共同努力,击退“梅”病来袭。(还是要提醒一句:有眩晕、听力下降或者耳鸣耳闷的情况还是应该尽早就诊治疗哦!)
宝宝出生听力筛查未通过,医生告知需要在3月龄以前去医院做听力诊断,因为孩子存在听力损失的可能性。作为家长,此时要牢记六个字——“不紧张,不大意”。不紧张:每1000个孩子中筛查不通过的大概会有30~50个;而其中最终确诊有听力损失的大概会有2个;这两个孩子的听力损失可轻可重,但只要早起诊断明确,早期进行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的干预,就可以和正常听力的孩子一样学会讲话,正常交流。不大意:如上所说,虽然听力筛查不通过的孩子中最终确诊听力损失的孩子比例很小,但要是不及时诊断出来,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也就是错过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就会导致孩子言语发育障碍,重者“因聋致哑”,轻者说话“大舌头”。筛查不通过,不代表孩子一定有听力损失,不要太担心;孩子对声音有反应也不代表孩子听力一定正常,有可能是部分听力损失,因此,如孩子听力筛查没通过,即使对声音有反应,也一定要去做诊断性测试,千万不能大意!
随着被称为“解决听力重建最后一公里”的听觉脑干植入手术的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科吴皓教授团队于2019年首先在国内成功对先天性听神经发育缺陷儿童实施听觉脑干植入),理论上此后几乎所有先天性耳聋的患儿都有望得到听力重建,回归有声世界。在此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帮助先天性耳聋患儿重获听力的气导助听器、人工耳蜗以及人工听觉脑干植入这三种人工听觉装置的基本原理(还有其它一些人工听觉装置今后会陆续跟大家介绍)。关于听觉信号的基本传导通路还请回顾我之前所发的文章。 ? 一、助听器(hearing aids, HA) 常规的助听器(即气导助听器),就是一个放大声音信号的装置,它一般挂在耳廓上或放置在外耳道,将外界声音收集后,进行声学物理性放大,声音信号还是需要经过人体耳蜗进行声-电转换,“翻译”成电信号,因此,使用助听器的前提是耳蜗功能完好或者至少部分是可用的,也就是说适用于传导性聋或者程度不是非常重的感音神经性聋。 ? 二、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 CI) 如果听觉系统的电信号“翻译”过程出现严重问题(通常是由于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导致了耳蜗功能障碍),造成了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我们就可以使用人工耳蜗植入来重建听力。人工耳蜗装置是设计精密的电子设备,它可以代替正常耳蜗的功能,将外界的声音信号直接经过电子设备转为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入听觉中枢到达听觉皮层。佩戴前,需要进行手术植入,将设备的电极部分精准地放置在耳蜗结构中,然后通过外部的处理器与植入体进行通讯。外部的处理器收集声音信号后进行声学处理,通过通讯设备(线圈)传入植入设备;由植入设备将声学信号进行声电转换,最终的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入听觉中枢。 ? 三、人工听觉脑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ation, ABI) 当电信号传入到听觉初级中枢(位于脑干的耳蜗核)的通路出现故障,例如双侧耳蜗或听神经未发育,以及双侧听神经瘤手术后无法保留听神经功能,我们又能如何进行听力重建呢?人工听觉脑干设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的听觉辅助设备。它主要包括体外的声音处理器和植入的电极装置两部分,借助声音处理器,声音信号被“翻译”为电信号;经过电极装置,“翻译”的电信号绕过耳蜗和听神经,直接到达位于脑干的耳蜗核,刺激耳蜗核不同的感受神经元产生听觉信号,形成编码听觉信息的神经冲动,继续向上传递到大脑听觉皮层,形成有意义的听觉。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三四岁甚至更大的时候,说话口齿不清,有“大舌头”,但孩子平时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反应蛮好,没见听力有什么问题,就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想明确到底是什么问题。有的带孩子去儿科,有的带孩子去口腔科,但不管是儿科还是口腔科的医生,现在几乎都会建议家长先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或者听力专科去做听力检查,明确听力是否正常(过去因为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够,不少孩子被强制剪舌系带,十分可惜!)。 不少家长困惑了,明明孩子都听得见,为什么非要我们去查听力呢?别急!这种情况下,首先一定要给孩子检查听力,而且要认真地查! 我们过去我们常说“十聋九哑”、“因聋致哑”,主要是因为过去医学技术不够发达,重度以上耳聋的孩子从小无法听到言语声音,所以也就无法学习讲话,成为“聋哑人”。但是,听力的好差不是“全或无”的问题,听力损失是分不同的程度的,中度以上听力损失的孩子对于声音的反应往往容易被发现,但轻度听力损失,甚至有些中度听力损失孩子(特别是低频听力较好的),平时对声音的反应也还是不错的,家长从没感到孩子“听力不好”。 那为什么孩子有听力损失,甚至是中度听力损失,但平时对声音的反应不表现出明显的障碍,而讲话会出现“大舌头”呢?这跟我们听觉以及言语信号的特点有关。 我们听到的声音信号是有高低频之分的,主要在250Hz~8000Hz的范围内,同样的,我们的言语声也包含了从低到高各种不同频率的信号(“a、o、e”等元音属低频,“k、f、s”等辅音属高频)。元音信号一般强度(分贝)相对高,辅音信号相对低,而言语声中的声能量大多数都来自低频的元音。因此,轻中度听力损失的孩子虽然对言语声中多数能量(即低频信号)尚能感知到,却失去对辅音信号的接收识别,这样就使得孩子只学会“a、o、e”等元音的发音,而不会发“k、f、s”等辅音,这样也就形成了说话“大舌头”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以上讲的还是最基本的原理,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比如虽然属于轻度听力损失,但属于低频听力正常而中高频听力下降;又如听神经病,虽然对所有频率的声信号都能听到,但无法听懂完整的词句,在此暂不详细阐述,以后找时间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