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因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相对较大。母乳中维生素D的水平较低。维生素D既可由膳食供给,又可经适宜阳光照射皮肤合成。家长应该尽早抱孩子到户外活动,接受适宜的阳光照射。但是在寒冷的北方冬春季和南方的梅雨季节,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的制剂对预防维生素D缺乏尤为重要。对于早产儿、双胞胎、冬节或梅雨季节出生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如果小婴儿缺乏钙,同时也缺乏维生素D,那么就出现骨质软化症和佝偻病,表现为多汗,易惊甚至出现手足搐搦。久之骨质软化导致乒乓球头颅,肋缘外翻,串珠,手镯,X,O腿。根据2007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维生素D的摄入: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根据研究表明,平均初乳每升的维生素D含量为16.9国际单位,成熟乳中每升母乳含维生素D平均26国际单位。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季节和南方的梅雨季节,因为孩子户外活动少,不能进行日光浴,单纯依靠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孩子发育所需要的维生素D,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引起孩子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孩子会出现精神方面以及骨骼的变化。因此母乳喂养的孩子必须每天额外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于出生后1~2周开始每天需要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南方的婴儿如果梅雨季节每天需要补充400~600国际单位。北方婴儿在寒冬季节每天需要补充600~800国际单位。早产儿也要加至每天600~800国际单位。对于每日口服维生素D有困难者,每月可一次给婴儿口服维生素D5万~10万国际单位。具体如何补充:0~6个月纯母乳喂养儿:在生后7~14天,开始每天给予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南方梅雨季节每天400~600国际单位,北方寒冷的冬季每天600~800国际单位)。7~12个月母乳喂养儿:每天需要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但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添加辅食,一般婴儿食品厂生产的食品都强化了维生素D等一系列的营养素,因此也要计算上所吃辅食中维生素D的含量,不足的部分才是需要补充的。1~3岁仍然吃母乳的话(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可以到2岁或以上),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从食物中获取,另外是就通过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人体皮肤后合成维生素D3。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量的多少与季节、年龄、性别、纬度、照射面积、照射时间、紫外线强度、皮肤颜色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裸露皮肤面积比较大,如裸露头、后背、臀部半小时的阳光照射就能产生一定量的维生素D。但是通过完全依靠晒太阳并不能满足每天宝宝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要,更何况让宝宝晒太阳晒得太久,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灼伤孩子的皮肤,晒太阳时,注意保护好孩子的眼睛,由于紫外线和红外线通常可以被角膜和晶状体所吸收,一般不会接触到视网膜。而阳光中的蓝光则会穿过角膜和晶状体并且接触到视网膜。伤害孩子正在发育中的视网膜和黄斑。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午时间和晴空万里时最好不要晒,天空有点云彩时比较适合,因此选择上午8至10时和下午4时至7时最为适宜,且尽量裸露孩子的皮肤。美国儿科学会并不主张通过晒太来满足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求,还是建议每天要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如果妈妈在饮食中大量补充维生素D,宝宝是否可以从母乳中摄取到一定量的维生素D?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研究:如果在阳光中暴露有限的情况下,即使妈妈每天摄取维生素D600~700国际单位,她分泌的乳汁每升的维生素D的含量为5~136国际单位,平均为26国际单位,如果按每升26国际单位计算,要达到每天需要量的400国际单位,孩子必须每天吃母乳15升,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妈妈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将不能维持宝宝血液中正常生理发育需要的维生素D的量;如果妈妈每天摄入维生素D2000国际单位,可以提高母亲和宝宝血液中的维生素D的含量,但是提高的量有限,如果母亲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0国际单位,则能够提高母亲和宝宝体内维生素D的量,但是这样做法可以引起妈妈体内维生素D蓄积中毒,有损于妈妈的身体健康。因此不能通过妈妈大量口服维生素D来达到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求。对于人工喂养的孩子,具体如何补充:0~6个月人工喂养儿,如果吃的是某厂家一阶段配方奶粉,每天摄入配方奶总量是800毫升。此奶粉每100毫升奶含有维生素D48国际单位。因此这个孩子从配方奶中获的维生素约D400国际单位,基本可以满足孩子每天的生理需要量,如果遇到北方的寒冷冬季或者南方的梅雨季节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不足的部分、7~12个月:如果吃的某品牌二阶段配方奶粉,每100毫升含维生素D46国际单位,每天摄入配方奶的总量约600~800毫升,孩子户外活动2小时,就不需要再补充钙和维生素D了。1~3岁,如果吃的是某品牌三阶段配方奶粉。每天的奶量为400~600毫升。每100毫升中含有维生素D是63.2国际单位。因此孩子从奶中获得钙400~600毫克,维生素D是252~379国际单位。不足的部分可以从膳食中和外出日照中获取。如果孩子的饮食不合理或者光照的时间不够,可以另外补充维生素D。因此,明白了补充维生素D的科学道理,就不会对这次315央视晚会的维生素D的问题产生误解了。
作者: 李靓莉 2016-05-12 关于维生素 D,可能不少爸妈都很困惑。一方面,听说它能促进钙的吸收,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一直说出生后就要给宝宝补,但补到什么时候呢,各种说法不一:中国的指南中建议补充到 2 岁,而美国建议持续整个儿童青少年阶段。到底该听谁的?丁香妈妈请来专业营养师,解决爸妈们关于维生素 D(简称 VD)的困惑。补充维生素 D 必不可少首先,爸妈们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建议,都建议:2 岁以内的婴幼儿都建议补充 400 IU/d;VD 制剂(即 VD 补充剂)是补充 VD 的重要途径。疑问 1:纯母乳的婴儿需要额外补充 VD 吗?母乳中 VD 含量极少,约为 20 IU/L。因此纯母乳婴儿必须额外补充 VD。而且,纯母乳喂养的婴儿都在 6 个月以内,对于这个年龄的婴儿,日照并不是最佳选择(可能会晒伤),补充 VD 制剂才是最佳选择。小贴士: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12 个月以下的婴儿应一直呆在阴凉处。疑问 2:配方奶喂养的孩子需要额外补充 VD 吗?按照我国《婴儿配方食品》中规定,配方奶中 VD 含量(D3)范围是 40~100 IU / 100 kcal,而配方奶热量基本在 60~70 kcal / 100 mL,这样算下来,婴儿每日配方奶奶量差不多要达到 1 L,才能满足约每日所需的 400 IU 的 VD。因此,如果宝宝每日喝的配方奶达不到 1L,还是需要酌情补充 VD 制剂的。疑问 3:添加辅食后需要额外补充 VD 吗天然食物中 VD 含量极少。除非你能这么吃,才可以考虑不额外补充 VD:每天吃 16 个荷包蛋;每天吃 1 斤多的鸡肝;每天吃 1 个油浸金枪鱼罐头;每天吃 1 斤奶油;......可以这么说,靠日常饮食,几乎不可能满足 VD 的需求量。因此,妈妈们应结合配方奶的量,酌情给宝宝补充 VD 制剂。疑问 4:以前都是推荐靠晒太阳补充 VD 的,为什么现在不推荐呢?日照的原理是依靠紫外线照射,激发人体自身合成 VD3。虽然少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 VD,日照也是预防佝偻病的重要措施,但过度暴露于紫外线,可能伤害到我们皮肤、眼睛和免疫系统。而且,日照与 VD 合成之间尚没有量化关系,所以家长很难掌握日照的时长和强度。加之众所周知的大气污染问题和可能的晒伤,所以我们并不推荐晒太阳作为孩子补充 VD 的首选。我们鼓励的,是在天气晴好时适当地进行户外锻炼,并做好相应的防晒措施。疑问 5:我家孩子已经和大人一起吃饭了,还需要补充 VD 吗?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对于所有 18 岁以内的未成年人来说,维生素 D 的推荐摄入量都是 400 IU。正如之前说的,天然食物中 VD 含量极少,按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想要靠一日三餐来满足 VD 的需求几乎是奢求。所以还是得补充 VD,那该如何补充呢?最简单粗暴的办法:VD 制剂或鱼肝油。摄入 VD 强化的食品,例如强化 VD 的乳制品、油浸金枪鱼罐头(大马哈鱼或虹鳟鱼罐头)、动物肝脏等。户外锻炼(视情况做好防晒措施)。疑问 6:听你这么一说,的确存在 VD 缺乏问题,但现实真是如此吗?我国还没有大规模、全国性的 VD 营养状况的调研。但从目前小样本量和局部地区的研究来看,VD 营养状况堪忧。南方的情况比北方好一些,春夏季也比秋冬季情况好。可以这么说,VD 缺乏的确是我国居民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疑问 7:市面上补充 VD 的产品有很多种,我该怎么选?从 VD 的结构上来说,VD 补充剂有两种,来自植物的 VD2 和来自鱼类等动物的 VD3。选择时可参照如下标准:VD3 优于 VD2;单独 VD3 滴剂,优于维生素 AD(鱼肝油);胶囊型滴剂每粒定量(400 IU),优于溶液型滴剂,且不易氧化变质。小贴士:鱼肝油中含有 VA,虽说里面 VA 的量也不至于导致 VA 中毒,但对于不缺乏 VA 的儿童,并没有必要补充。鱼油不是 VD 补充剂,鱼油不是 VD 补充剂,鱼油不是 VD 补充剂!重要的话说三遍。千万不要搞混!鱼油主要补充的是 DHA 和 EP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结综合来看,我国居民普遍存在 VD 缺乏现象,而传统的饮食结构无法满足每日的需要量。所以建议:从孩子出生后 2 周开始,每天补充 400 IU VD 直至青少年甚至成年,首选维生素 D3 胶囊。
患者 男 72岁,鼻梁右侧黑斑5年。 5年前患者发现鼻梁右侧出现黑色斑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半年来觉皮损明显增大。 查体:鼻梁右侧黑褐色斑,约0.3×0.2厘米大小,边界较清楚,边缘不规则,表面粗糙,无破溃。 基底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病因不清,好发于老年人头面部。 起病隐匿,早期皮损较小,无明显不适,应注意与色素痣、日光性黑子、脂溢性角化病、光线性角化病、黑素瘤等鉴别。 组织病理是诊断基底细胞癌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应用于面部有一定局限性。皮肤镜作为在体观察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无创伤等优点,对于早期皮损筛查和鉴别有重要意义,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本例患者皮肤镜表现典型,为采取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对于类似的面部皮损应避免草率进行冷冻或激光治疗,皮肤镜检查可明显降低误诊率,并有助于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