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精神病患者大多在青壮年期发病,故不少家属都为患者能不能结婚、会不会遗传而发愁。 精神病人是可以结婚的,但有两个条件:一是精神病已经痊愈,病人能适应礼会生活和恢复正常作、学习。病人是否痊愈,应南精神科医师判定。另一个是一年以上没有复发。值得注意的是,在病人结婚之前,应让对方了解到病人曾患过精神病,使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完全自愿的基础结合,这样对精神病人结婚后的生活、工作及病情稳定才有好处。有不少人在结婚前向对方隐瞒了患病的事实,婚后怕对方知道自,不敢着爱人的面服药,故而减药其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这是有沉痛的教训的:婚姻法对此也是有相应规定的,在发病期结婚或者向对方隐瞒而婚后又复发可以视作无效婚姻,而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在下列情况下,精神病患者不能结婚:正处于发病期间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患者,应禁止结婚。因为他们在发病期间已经失去理智.常难以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会危害社会治安。所以,让这样的病人结婚,不仅对病人本人无好处,也会给对方造成不幸。第二是发病期虽然巳过,但精神症状尚未彻底缓解或正在治疗中的病人也不能结婚。因为此时病人对生活中和婚姻上挫折的承受能力尚差,往往使他们在热恋中,或新婚之夜,或婚后不久病情加重,再次住院。所以,那些想用喜事冲一冲来治疗精神病,或担心儿女患了精神病,影响终身大事,而给他们匆忙物色对象,草率结婚的做法是错误的,不仅难以达到目的,甚至还会因此而酿成悲剧。因此,精神病人的婚姻问题,家属一定要慎重、合理地给予解决至于遗传问题,精神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它又并非完全由遗传所决定,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所以,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并已结婚的精神病人,还要去向医生咨询遗传风险度,如果风险度太高,则最好不要生育:对于处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患者,暂时是不宜生育的。有些精神药物有致畸胎的副作用.在服药期问也不宜生育,具体情况应综合个人的病情、所服用的药物种类、家族精神疾病史等情况来决定。
孕产妇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母亲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的和睦。产后抑郁主要是指产后一年内发作的抑郁。发生的高峰期是在产后6周至产后3个月之内,此后发生率越来越低。国内外报导的产后抑郁发病率差异很大,高者达54%,主要与各国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在发展中国家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更高。那么产后出现情绪不好,忧伤,哭泣、烦躁,是不是就一定是产后抑郁呢,肯定不能这样一概而论。那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产后心境不良。产后心境不良比产后抑郁更多见,程度轻,持续 时间短。发病率为40-80%。一般出现在产后第3天,症状持续1周左右渐渐平复。产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对人的情绪是会产生影响的。此时新妈妈们经历分娩的紧张、痛苦、恐惧后常会感到身心疲惫,不自觉地会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流泪、食欲减退、头痛、失眠等现象,其中还有40%的产妇没有能在感情上及时进入妈妈的角色,对新生儿没有产生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爱的感情而感到困惑、苦恼;还有的产妇会为新生儿有缺陷、性别不合家人和自己的心愿而自责。这种不愉快情绪往往容易被家人忽略。如果新妈妈的上述不良情绪持续2周以上,情绪低落,消沉沮丧,精力、体力不支,疲惫而无力照顾婴儿,哭泣,忧伤,极度焦虑,后悔自责,强的无助感、孤独感,甚至觉生活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考虑妈妈是否得了产后抑郁。现在大多数新妈妈都是80后甚至90后,都是独生女一代,比起上一代人可能确实多了些娇气,出现产后情绪不好,很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太娇气了,心理不成熟,别人都能行 为什么就你不行而受到责怪。家人会开导说“要坚强,要有毅力克服困难,你就是思想病等等!”这里要说明一点,产后抑郁跟抑郁症一样,不是思想病,靠自己克服是行不通的。患抑郁症的妈妈往往表现为对孩子的健康过分关注,或者自认为对孩子照顾不周或母乳不足而责怪自己,甚至个别产妇产生消极的念头。有些患产后抑郁症的妈妈, 虽然能强迫自己克尽职守地照顾宝宝的生活,如喂奶、换尿布,但始终感觉自己对孩子爱不起来,似乎丧失了爱的能力,麻木,没有热情,似乎只剩下身体这一空壳支撑着自己,内心空洞。 有的对孩子有负面感受。此时,妈妈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负罪感。产后抑郁的原因。其实具体病因并不十分清楚。生物学因素主要与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有关。那么 什么样的人更易患产后抑郁呢?这里要特别 强调的是,既往有抑郁史(特别是当伴有产科并发症时,如流产、早产,胎儿异常发育的,有出生缺陷的,母亲有妊娠并发症的)的,最近会诊的两个产后抑郁患者都是伴有产科并发症。产妇的母亲有产后抑郁史的, 产妇在怀孕期间出现抑郁者50%会将抑郁带到产后。心理社会因素对发病也有很大影响。1、意外怀孕,孕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了宝宝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担心自己的发展计划、理想等都将受限,心理落差很大。2、被迫怀孕。耐不住自身年龄及双方老人的催促等原因而怀孕生子。3、分娩过程本身也是对新妈妈身心的考验。心理素质脆弱的母亲对分娩的恐惧。4、育儿经验不足。新妈妈角色的突然转变,没有育儿经验,身体虚弱,又要对新生儿进行呵护和照顾,繁琐的喂奶、换尿布等的辛苦,再加上孩子的哭闹影响睡眠,困倦,疲劳等加重了新妈妈的紧张、焦虑、烦躁;5、对孩子性别及身体缺陷的不满意。来自家庭的压力,想要男孩结果生了女孩,孩子的出生缺陷等,导致夫妻关系不和,家庭关系不融洽,缺少家人的关爱和支持,使本来就已脆弱的妈妈更加雪上加霜,导致抑郁的出现甚至家庭悲剧的发生。6、育儿观念及生活习惯的冲突。小宝宝出生了,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婆婆或妈妈帮忙照顾产妇及宝宝的生活,不可避免发生育儿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在老人强势的情况下,产妇更多的是压抑自己,如果还得不到丈夫的支持,产妇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以致发展为抑郁。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产后抑郁症是一定要治疗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治疗效果都很好。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同时心理治疗及家庭支持。药物治疗是以SSRIs类抗抑郁药为主,服药期间建议停乳。治疗期间,必要时母婴分开,特别是晚上,家人多多给予支持、理解、帮助。
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问我,这样那样的情况属于心理科不,是否需要到心理科看病呢?是否所有心理问题的都到心理科看,儿童可以来吗?睡不着觉的可以来吗?我做了一些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种情况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的不想活、心烦闹心、啥也不爱干、容易发脾气、生闷气、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没有精神、头疼头晕、心慌胸闷、胃肠不适等。又或者情绪特别兴奋、总想说话、总干这干那,使劲花钱使劲玩,觉也不睡觉得自己精力旺盛等等。以上这些症状可以只有其中的一两条,也可能有很多项。 第二种情况是就是反复多次的睡不着觉、入睡费劲、总醒、后半夜醒了就睡不着,越睡不着合计事越多。睡眠问题就是属于心理科的疾病,心理科的治疗可以有效解决睡眠不好。 第三种情况是异常比较明显的:觉得别人的眼神表情都是针对自己、敏感多疑、觉得别人都在讲究自己、有人要害自己和家人、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说的都是没发生的事、自己跟空气对话骂架、自言自语、自己没原因的笑、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控制不住,又或者不说不笑不吃不睡,说啥都没反应,啥也不干,在床上一天一天的躺着,等等。以上这些可以只有少部分症状,也可以有很多表现。 第四种情况是在各大医院看过很多科的,做了很多检查也没查出啥明显病来,可是身体就是难受,可能就是哪个部位长时间的疼痛,可能总是心慌气短、严重的时候都憋得一点气喘不上来、觉得自己要不行了、甚至要去急诊,也可能总是打嗝胃胀、腹泻或者便秘,可能只是身体酸痛肌肉无力、也可能身体各个地方都难受。自己就认为自己是身体有病,反复看病花了不少钱。其实这样的真就应该上心理科,这可能是神经失调带来的各种反应,并不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 第五种就是儿童青少年的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方面我会单开一个文章来讲。 第六种就是在家呆着,上不了学、上不了班,跟谁也不爱交往,话也少,也不爱出门,在家靠家人养着,这也是心理问题,不是养着休息就能解决的。 第七种是遇到重大生活刺激的带来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害怕、睡不着觉、做噩梦、冲动、总想上外边走去等等。 第八种是反复来回想一些没必要想的事或者做一些没必要反复做的事,控制不住,不想不做就难受,控制不住。或者对各种事情都很担心,担心的事都没发生也还是担心,担心安全、担心身体、担心家人。又或者对一些别人根本不害怕的事物或场景不合理的害怕,比如害怕高、害怕进电梯、害怕进商场等等。 第九种:老百姓所谓的中邪了,情绪变化非常大,说了一些从来不说的话、冲动,还有些有身体的活动不良、记忆丧失等等,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还有很多上面没涉及到的比如产后抑郁、智力发育障碍、酒药成瘾、厌食或暴食、性功能异常、特殊性偏好等等都属于心理门诊治疗的范围,欢迎有相应困扰的朋友前来咨询治疗。本文系吴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临床上失眠者很多,失眠是一个症状,见诸于很多躯体疾病、心理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看到很多患者长年累月服用镇静催眠药,似乎成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可是失眠仍如梦霾缠身,无法摆脱,深以为苦。对于我看过的失眠患者,在明确诊断,给予相应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总是会悄悄罗嗦若干生活调整的操作事项,在患者和家属的合力帮助下,鲜有无效的。一、“顺其自然”心态。睡得着就睡,“躺下就是休息”,我的师父这样说的。使劲想睡着会适得其反。二、早晨到时间起来,不管夜里睡眠怎样。三、白天不睡、不打盹、不闭目养神。四、白天有氧运动,年轻人体力强可以剧烈一些运动,其他人慢跑、快走等,要出汗才算。五、从早上起来到下午3时之前可以喝茶、喝咖啡提神。过后不可。勿饮酒。晚饭吃干的。六、推迟1小时上床睡觉。床只用于睡觉,不要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工作。七、睡前1小时洗热水澡、泡脚。上床前大小便排空。八、上床前不想烦心事或高兴事。九、上床不想事。有对象的性生活一次,无对象的不想对象。十、上床放松训练:关灯,闭目。注意肚脐下腹部,慢慢吸气,同时腹部鼓起,鼓到最大限度;屏住气,默数1,2,3;然后慢慢呼气,同时腹部瘪下,呼出全部;再吸气….,如此重复,直至入睡。不要着急,掌握要领是“慢”。不用管效果,保证见效。上述从早到晚十项每日坚持。
问这个问题的人,我想他所指的“精神病”应当是“重性精神病”的了,当然,我的回答是可以治的。我国历史悠久,中药治疗源远流长,治疗精神病一说,古书中早有记载不用我多言。“文革”前以及“文革”中我多次下乡巡回医疗或防汛救灾,每有亲眼见过和多次听说过用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有效,是有例为证的。我并不讳言其诊断的不明确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治疗的是精神性疾病是无疑的。近年来,我有机会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常有人向我问起,你们中医能治精神病吗?我就反问他,你说呢?他们许多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于青年医生来说,他们无所知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一些专家来说,那就不好理解了,这些人中大多年龄不小,在学术界他们都身居高位。上海的一位专家,他只承认圣约翰草(一种贯叶连翘或称为金丝桃)可以治疗抑郁症;天呀!这明明是西方人的发现吗?如果说:“合欢蠲忿,萱草忘憂”那才是中医的内容啊!另一位湖南的专家则对我说,中药治疗精神病是假的,他补充说那药里面是加了西药的,我想他一定是把江湖术士或庸医与有一定素养的中医给弄混淆了,我曾对他说,那你相信电休克疗法与胰岛素休克疗法吗?他说他当然相信,那就对了!你想,在50年代以前,中国的西医治疗精神病不就只有“三大治疗”吗?即休克疗法、睡眠疗法和发热疗法,也有人用戊四氮抽风疗法的,若是以抽搐或休克而论,那中医药不都有能力办到吗,我对某些专家权威说过:中药中的一些剧药与毒药给病人吃后引起了惊厥、抽搐或者引起上吐下泻,发生了低血糖休克,其病理生理反应过程不也就类似于西方人的休克疗法吗?至于发热疗法一说,其实发高热时也会使人抽风或休克的,中医治疗抑郁症是大可用“温热药”的,也是有文献可查的,当然中药的热药并不一定使体温升高,也不一定引起休克;过去,我的一位亲属患抑郁症就是由善用温热药的四川名医补晓岚给治好了的。现在,某些人不加调查全盘否定中药不能治疗“精神病”是信口雌黄啊!在久远的年代,西医药不发达的农村,不也有许多精神病人是用中医药治好的吗。三、四十年前我参加农村巡回医疗,不止一次的听到乡下农民对我说,“医生只能治你的病,治不了你的命”虽然带有些宿命论的思想,可是这是一种纯真的语言,朴实的乡下人意思是说,医生是有割股之心的善人,虽然可以治疗疾病,如果万一病重不治身亡,那是怪不得医生的。我想,那时的医患关系是何等融洽与和谐啊!两者无猜。试问,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西医为了避免医疗纠纷或出现医疗险境,日渐远离了低血糖疗法。噫!中医又如何胆敢冒风险,取用剧毒中药治疗精神病?然而,中医治疗某些精神病,非不能也,是不敢为也!我想中医药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也不只是以休克疗法作为基础的,应该还有其他药理作用存在,真是要上一层有一层之见,下一层就不得而知之啊!中医药名目浩繁,拿中药来说,常分为官药和草药,除炮制有别外,两者用法更是不同,加之同名的品种也很众多,又有产地的各种区别,药性与药效也各异;我在青年时代,由于有下乡采药的机会,曾采得百余种中药标本放在家里,如今因为多次迁居,标本已尽失,再也无从获得了,目前,我已老耄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更深一层学习中药知识了,但我希望后学有人!本文系肖代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常见误区一:坚持服药症状就能全部消掉,疾病就能痊愈,不需要复诊?事实上:每个患者都接受个性化的治疗,即便不同患者使用的药物种类相同,剂量也可能不同,每一次复诊,医生都会根据你好转的速度和程度调整药物使用剂量或调整药物种类。所以,禁忌患者自行服药,因为坚持自行服药不一定能够让患者痊愈。想要临床痊愈,定期复诊很重要。常见误区二:我第一次到医院明确诊断并给予药物治疗方案了,坚持服药或通过好大夫等平台反馈情况就可以,无需到医院就诊?事实上:互联网医疗平台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医患交流平台,在医生愿意牺牲工作之外的时间的情况下,确实给患者带来方便,但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暂时无法完全取代门诊面诊,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貌。互联网医疗平台能解决一些小问题,如药物不良反应等。常见误区三:吃药会吃傻?不能长期吃药?事实上:心身医学科常用药物不会让人变傻,大家的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没有必要。退一万步讲,如果药物真会让人变傻,国家药监局一定会第一时间对药物进行重新定义,不会让他继续在市面上出现。另外,有些患者表现得表情呆板或动作笨拙,这与以下因素有关:有些药物有些镇静作用,同时,有些重型精神疾病本身对高级认知功能也会有影响,上述多种因素让患者病后给人感觉没有那么灵光。而抗焦虑、抑郁等药物则只让患者状态越来越好,一定不会让患者变傻。常见误区四:吃药症状就不波动?事实上:不管是哪类精神疾病,在用药过程中,都是可能出现症状的波动的,尤其是在患者接受治疗的早期。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引起情绪波动很正常,只要能够很快调整过来,多半是对事件的正常反应,无需要太担心。因为患者患病后常对自己精神状态变得更加关注,很容易往疾病这块靠,导致患者认为症状波动了。当然,部分患者在坚持服药的情况下,仍可能出现症状的波动。所以,服药期间偶尔出现一些小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太紧张,如果症状变化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到医院找医师复诊,由医师根据你的情况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药物治疗方案。常见误区五:孩子吃药闭经了,要不能吃?事实上:闭经是抗精神病药物较为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与患者体内雌激素、泌乳素水平等变化有关。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给予中药和性激素治疗。如果长期闭经,可以选择更换对泌乳素影响小的药物。面对药物副作用,及时就医复诊,医师也会综合考虑患者在病情及其身体状况来考虑是否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比如: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鼓励病人多参加体力活动,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等,减少药物副作用对个体的影响。常见误区六:辅助检查结果正常就没有病?事实上:精神障碍与器质性疾病不一样,多为功能性疾病。迄今为止,功能性精神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为排他性诊断,是无法通过检查来确诊的,进行各项检查的目的是帮助排外器质性疾病,以免耽误器质性疾病的治疗。大部分功能性疾病不会要人性命,但是,器质性疾病严重时可能要人命。临床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可以涉及全身及各个系统,多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但是,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证据。焦虑症患者可感觉心跳加快、胸闷、呼吸不畅、窒息的濒危感、尿频、尿急、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痛经、肌肉紧张、收缩性或挤压性头痛、震颤、抽搐、食欲下降、感觉口干难耐、嘴里无味,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等、心慌、心悸、头晕眼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前区疼痛难耐并且伴有局部压痛感等。抑郁症患者可有头痛、胸痛、背痛、慢性关节痛、肢体痛、胃肠功能紊乱、疲劳、乏力、精力不足、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常见误区七:我到底是焦虑了还是抑郁了?事实上: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每个人都可能有,贯穿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焦虑症或抑郁症。要诊断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抑郁症是最多伴有焦虑的疾病,当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楚时,应先考虑抑郁症的诊断,以防延误抑郁症患者自杀等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在不同的横断面,同一个患者可能相继被诊断为焦虑症或抑郁症,其实,是不冲突的,也是情有可言的。在治疗上,焦虑症或抑郁症都可以选择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绝大多数药物都有抗焦虑的作用,而真正抗焦虑药物对焦虑症的改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常见误区八:中药副作用少?事实上: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大众认为中药是没有副作用的。首先,中药往往都会是由很多种药材组成,所以副作用往往比较隐藏,有的也都是些经验之谈,是从成百上千年的积累中得到的,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一般的只要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的,只不过是副作用大小的问题了。西药一般是化学药,人们对其研究得比较透彻,治疗作用和副作用也相对清楚,因此,药物副作用说明书上清楚说明。其次,大家必须正确认识中药药物副作用。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主要为以下三类药物: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柬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和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砒石、砒霜、雄黄、红矾、朱砂、升汞、轻粉、铅丹和明矾等)。再次,关于西药副作用问题,相比老一代的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一代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且很多副作用和药物剂量不成正比,不一定药物剂量越大副作用就越明显/越多;当然,药物副作用存在个体差异,与个人体质有关(比如;过敏性皮疹),这个是无法预测的。常见误区九:医师给我用最好的药物,这个药物效果最好?事实上:说到选择药物,几乎每个患者都喜欢和医生说给自己或家人用最好的药物,但是,其实,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反应有差异,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疗效。即同一个药物,有些患者用则效果很好且副作用很小,而另外一个患者则可能药物效果差或副作用很大。在临床上,每个患者的症状都有其自身特点,个体对药物反应也有自己的特点,患者在接受医生给的最佳方案后效果到底如何,只有用到患者身上才知道。也就是说,所谓的那个药物效果最好,只有患者使用后才能确定。常见误区十:各项检查均正常,就是心慌、胸闷等不适,到我们当地心血管内科看了,医师说我没有病,家人就说我想多了,可是我并没有多想啊,医师,我是不是想多了?我这个到底是啥问题?事实上:严格意义上讲,那个医师说的没有病是指的没有器质性疾病,并不代表没有疾病。其实,功能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形式障碍等)都可能有躯体不适症状。如果您确实有身体不适,但是,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可以到综合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不要认识是自己想多了,因为症状有以下特点:该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一旦出现则很难通过患者主观控令其改变或消失;症状的内容多与周围客观环境多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多数情况下患者因症状而感到痛苦。本文系卢和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说起看病就医苦不堪言的就是挂号要等好久好久关键等了还不一定挂的上好消息!通过山西挂号不仅可以实现网上预约挂号还可以挂当天号手机一键支付,不再排队下面就听小编给您介绍山大一院的预约方式与流程吧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预约全指南预约挂号一、1、预约挂号渠道手机App:山西挂号官网:山西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微信预约:山西挂号微信公众号电话:12580、118114、12320、96511支付宝窗口:山西挂号2、预约取号须知(1)未进行在线支付:凡预约成功的患者,如未进行在线支付,需凭本人身份证(儿童患者需提供户口本)和预约号,在预约就诊时间前30分钟到门诊二楼预约挂号专用窗口取号。所有预约号源均为计算机自动控制,过时视为自动放弃,此号将现场挂出;(2)已完成在线支付:如果在线支付了挂号费用,在各楼层自助机上凭本人身份证取号,取号后直接到相应科室按序就诊即可。3、退号退费须知因号源有限,预约后如您不能按时取号就诊,请务必在就诊前一日24:00之前拨打座席电话(12580、118114、12320、96511)、登录山西挂号App或者使用其他预约渠道取消,否则累计3次爽约或者连续10次取消预约将被列入黑名单,在此后的3个月内您将无法享受在线预约挂号服务。退费说明:若您已在线支付了预约挂号费用,您在就诊前一日的24:00之前,取消了预约,您的挂号费用将在15个工作日内自动退回您的支付账户;若已到就诊当天或者提前打印了挂号凭证,则须到医院携挂号凭证到二层人工窗口进行退费。4、预约注意事项1)每日16:00放第7日最新号源。00:00-16:00可预约6日内门诊号源(不含当日),16:00-24:00可预约7日内门诊号源(不含当日)。周六、日部分科室可以预约,法定节假日不能预约;2)患者须使用真实姓名预约挂号,对于同一科室或者同一医生,同一患者当天只允许预约一个号;不同科室医生,同一患者当天最多预约两个号。3)每天23:40至00:10为结算时段,请避免在此时段进行支付操作,以免出现受理失败的情况。挂当天号二、1、挂号渠道手机App:山西挂号微信预约:山西挂号微信公众号2、取号须知凡在线挂号成功的患者,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支付,否则系统将会自动取消您的挂号单。您可以选择在线支付或者窗口现场缴费,如果未进行在线支付,需要凭本人身份证(儿童患者需提供户口本)和预约号在门诊一楼预约挂号窗口进行缴费取号;如果在线支付了挂号费用,在各层自助机上凭本人身份证取号,取号后直接到相应科室按序就诊即可。3、挂当天号注意事项1)每日上午7:00--11:00可挂当日上午号源,当日下午号源可在17:00前进行预约。2)患者须使用真实姓名预约挂号,对于同一科室或者同一医生,同一患者当天只允许预约一个号;不同科室医生,同一患者当天最多预约两个号。温馨提示:若您支付成功后忘记携带身份证,可以到二层人工窗口进行取号。扫面下载山西挂号,从此挂号无忧!
抑郁症为高复发性疾病,故倡导全程治疗策略。全程治疗具体分三期,第三期又分首发和复发。一、急性期治疗——推荐6~8周。目标是①确定治疗方案;②控制急性期的重度症状,如自杀想法、企图和行为;③改善患者重点关注症状。大多抗抑郁药物在2~4周开始起效,如果治疗4~6周无效,在检视诊断无误后可考虑换用相同机制其他药物或者不同机制的药物。二、恢复期治疗——也称巩固期治疗,推荐4~6个月。目标是①在急性期治疗的基础上微调药物剂量及品种,继续缓解症状,获取预期疗效,即临床痊愈;②观察、防范病情波动,防止复燃。③药物使用上力求达到“最少品种、适宜剂量”,进入维持期。三、维持期治疗——不维持/6~8个月/1年/2~3年/长期维持。单次发作的抑郁症,50%~85%会有第2次发作,因此需要维持期治疗防止复发。维持期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但应该密切检测复发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原治疗方案。对于维持治疗的意见目前意见不一。1、WHO早期推荐单次发作、症状轻、间歇期长(≥5年)者,可以不进行维持治疗。2、目前已经达成基本共识,首次发作需维持治疗6~8个月(我国推荐)。3、美国最新指南则推荐维持治疗期延长至1年。4、复燃是在维持期或者终止治疗3个月(另有认为6个月)内症状再现,一旦复燃维持期延长至1年。5、有2次发作,尤其是5年内2次发作,维持治疗2~3年(我国推荐)。6、对于首次发作的以下情形,如青少年发病,伴有精神病症状,症状多且重,自杀风险大,有明显家族遗传史的患者也建议维持治疗2~3年。7、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说明:1、参考中华医学会《抑郁障碍防治指南》-07年第一版版,第35、36页的5.2.2 “抗抑郁药物的治疗策略”。2、可能今明年更新后的《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就要面世了,哦,就是第二版了。估计一些新成果、新认知会在新版中体现。3、Stefen M Stalh等对于联合用药的新看法是不是能被中国同事认同,有多少能反映在新版指南中也值得观察。
【述评】我国睡眠医学的现状与展望原创 2017-02-14 师乐 陆林 中华精神科杂志文章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年2月第50卷第1期作者:师乐 陆林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率为9%~15%,每年因睡眠-觉醒障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在我国约有31.2%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长期睡眠紊乱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癌症、抑郁症等。因此,重视和发展睡眠医学是保障全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睡眠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内容涵盖睡眠的生物学机制和各类睡眠-觉醒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评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国际上睡眠医学的学科建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睡眠医学学会,如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欧洲睡眠研究会、亚洲睡眠研究会及国际睡眠研究会等。此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还设立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中心,并分别于1996、2003、2011年发布国家睡眠障碍研究计划。2007年美国内科医师考试委员会设立了睡眠医学专业考试,这标志着睡眠医学已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独立单元。一、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现状我国的睡眠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基础薄弱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限制,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当时的睡眠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翻译国外论著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睡眠研究事业渐有起色,但多局限于病例报告和基础实验。1981年,刘协和教授在四川医学院精神病学研究室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精神科多导睡眠图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睡眠障碍和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睡眠研究。1994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正式成立,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刘世熠教授担任第一届理事长。中国睡眠医学在随后的20年里有了长足进步。1989年至2015年,我国学者发表与睡眠相关文章的数量逐年增加,相关研究涉及睡眠的基本生理功能,如睡眠状态下脑功能的改变、睡眠对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睡眠剥夺和睡眠限制对正常生命过程的影响、与睡眠障碍相关的遗传和影像学研究等;睡眠状态下无痛、无创治疗病理性记忆相关疾病等自主研发治疗方法、生理性过度觉醒型慢性失眠增加高血压发生率的研究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客观日间嗜睡增加高血压发生率的大规模临床样本研究得到了国际学者的认可。同时,我国政府对睡眠研究的财政投入也逐渐增加,从2010年至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批准150余项睡眠相关的课题项目,总金额达7 500余万元,2015年首个睡眠领域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睡眠脑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获得批准。在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推动下,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多地区的睡眠障碍临床研究的协同网络,为睡眠研究的开展提供平台和支撑。自20世纪80年代黄席珍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创立国内第一家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中心至今,我国现已有二千多家医院建立了睡眠监测室。以往对睡眠-觉醒障碍患者的诊治以呼吸科和神经内科医师为主,近年来精神心理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心血管科、消化科以及医学影像科医师也参与进来,形成学科交叉、相互促进的局面。睡眠医学中心不仅诊治各种睡眠-觉醒障碍患者,也开展睡眠医学培训,向基层医师传授睡眠诊治的理念和技术,向公众传播睡眠健康知识。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5版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第3版、《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第4版)》等为睡眠-觉醒障碍的规范诊断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发布及《睡眠与睡眠障碍相关量表》《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现代睡眠医学》《临床睡眠疾病》《睡眠医学精要》《睡眠障碍》《中医睡眠医学》《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基础与临床》《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诊疗学》《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逐次访谈指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手册》《睡眠呼吸疾病诊疗技术》等专著的出版为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我国睡眠医学未来发展建议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培养睡眠医学专业人才。临床睡眠医学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科,临床医师诊断睡眠-觉醒障碍往往需要依靠多导睡眠监测报告,正确识别多导睡眠图上的异常事件可帮助明确睡眠-觉醒障碍的诊断,因此不仅需要专业的睡眠医师、睡眠护师,还需要有经验的睡眠技师。而我国目前从事睡眠诊疗的医务工作者多是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精神科等学科的医生,并非睡眠医学专业背景,对睡眠疾病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可见睡眠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睡眠医学中心的建设是规范睡眠诊疗、加强睡眠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政府和医院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大经费投入,以促进临床睡眠医学相关机构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发展。而将睡眠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是保障睡眠医学发展的必要途径。建议开设独立的睡眠医学课程,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目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已开设睡眠医学课程,主要讲授国内外睡眠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本领域的主流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对睡眠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扩展临床常见睡眠障碍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2. 创建新型诊疗模式。《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问题,虽然部分人群没有达到就医标准,但也显示出睡眠-觉醒障碍在我国人群中的普遍性。由于现有睡眠医学中心数量和承载能力有限,多数睡眠障碍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诊疗技术亦有限,对一些罕见的睡眠-觉醒障碍缺乏辨别能力,易造成误诊。因此,创建新型诊疗方式更显重要。美国睡眠医学科学院发布的意见书推荐使用睡眠远程医疗技术(sleep telemedicine)解决医患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睡眠远程医疗技术是利用互联网、实时视频传输等途径对睡眠障碍患者,尤其是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诊疗的方式,其操作简便、可行性高。但对这一新兴医疗模式的治疗效果、依从性、花费方面等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探索,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方式。3. 完善睡眠医学研究体系。近些年我国多地开展了睡眠医学相关方面的研究,但睡眠研究体系仍不够成熟。目前,我国睡眠研究开展较好的团队主要有香港中文大学的荣润国教授课题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唐向东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韩芳教授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殷善开教授课题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叶京英教授课题组以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陆林教授课题组等,这些课题组对睡眠这一特殊状态或围绕某一睡眠疾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揭示睡眠的生理机制和睡眠疾病的发生原因提供了客观的实验证据,研究成果获得国际睡眠医学领域同行的认可。其他地区的睡眠研究虽然也在开展中,但还没有形成体系的研究模式,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更多的是集中在现象学的分析或重复验证他人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国际研究热点和睡眠医学领域的研究难点,对问题的阐释不深入具体。为促进我国睡眠研究的发展,地区之间需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发展基于全国多地区协作的睡眠研究体系是实现睡眠医学的大数据研究、睡眠医学转化研究等的基础。4.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搭建转化医学平台。目前,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工作仍跟随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脚步,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睡眠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睡眠有助于脑内代谢废物的清除以及学习后脑内突触的形成,解释了睡眠对于记忆巩固的作用机制,使我们对睡眠脑功能有了更深刻和系统的认识。此外,国外学者重视开发和探索睡眠的新功能,美国西北大学和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研究显示,睡眠状态下靶向激活记忆后,清醒时空间记忆和情感记忆表达水平发生改变,提示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我国学者也应注重开发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新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睡眠医学领域存在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得不到临床转化。我国大多数临床医生缺乏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而从事睡眠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临床诊疗方面的突出问题把握不够准确,研究内容往往脱离临床实际。鼓励和发展睡眠相关研究的成果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国内外还没有从事睡眠研究临床转化的专业机构,但一些医学转化的模式和思路可以为睡眠医学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目前国外较好的转化医学机构往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转化医学中心,实现研究成果应用的最大化。如在美国,政府为鼓励医学转化工作的实施,成立国家科研资源中心的专门机构,以发布战略计划和提供经费资助,并为实验室科学家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创造环境和提供设备,同时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为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之间搭建桥梁;苏格兰政府与惠氏制药公司合作,投资约5 000万英镑,在苏格兰启动了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我国现在虽然还没有国家级的医学转化机构,但国家已投入约10亿元人民币,拟在上海创立第一家国家级医学转化中心,预计在2017年可投入使用,期望该医学转化中心的成立可以协助推动我国睡眠研究领域转化医学的进步。三、结语近年来,中国睡眠医学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科学家注重自主研发,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在临床实践方面,我国不仅有多家高水平的睡眠疾病诊疗中心,也注重培养睡眠医学专业人才并已出版多部睡眠专著,可见我国睡眠医学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更需把握未来方向,认清不足,突破现有瓶颈,为使我国睡眠医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参考文献(略)
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反应。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痛苦的境遇,产生抑郁情绪是常见的现象。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正常情感变化还是病理性抑郁症状呢?(1)正常抑郁情绪是基于一定客观事物背景的,即“事出有因”。而病理性抑郁通常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条件,或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释临床征象。(2)一般人情绪变化有一定时限性,是短期的,人们通常通过自我调适,可重新保持心理平衡。而病理性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缓解。一般心理健康者抑郁情绪变化不应超过两周。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数月,则属于病理性抑郁症状。(3)正常的情绪低落程度一般较轻,病理性抑郁程度严重,并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可产生严重消极、自杀的言行,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4)抑郁症常可反复发作,仔细分析和追溯病史,既往常有类似病史,而且每次发作的症状具有相似性。(5)典型的抑郁症有节律性症状特征,表现晨重夜轻的变化规律。许多患者叙述每天清晨时是心境最恶劣、最难熬的时刻,至下午3至4时后,心境逐渐好转,到了傍晚后症状大为减轻,次日清晨又陷入病理性抑郁之中。(6)抑郁症患者家族中常有精神病史或类似发作史,而正常情绪低落者则无。(7)持续性、顽固性失眠,多种心理行为同时阻滞、抑制,如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等,也是病理性抑郁常见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