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人,肺癌为220万人,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2020年全球确诊癌症患者人数达1929万人,近10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男性为553万例,女性443万例,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癌症,每8位为男性和11为女性中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汪波主任介绍说,目前,全球发病率前十位的癌种分别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宫颈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膀胱癌,而肺癌的死亡率为全球第一。由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癌症新发和死亡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我国新发癌症为457万例,占全球23.7%,约50%的新病例为胃癌、肝癌、食管癌,癌症死亡人数为300万,占全球癌症死亡总人数的30%。 2020年我国癌症死亡病例数前十位的分别为: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神经系统癌症、白血病、宫颈癌,这十种癌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83%,我国癌症的主要特点是近几十年发病率比较稳定,癌症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癌症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从30.9%增加40.5%,农村癌症发病率低于城市,但死亡率高于城市。肺癌是我国第一大癌,过去几十年中,国内肺癌死亡率增加了34倍,已取代了胃癌,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国内所有癌症死亡的27.3%,世界卫生组织公认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乳腺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的快速上升,肥胖和缺乏运动是直肠癌和乳腺癌两大主要危险因素,城市比农村更加普遍。而直肠癌(Ca)、乳腺Ca、前列腺Ca、膀胱Ca在城市中发病率更高,食管Ca、胃Ca、肝Ca、宫颈Ca则在农村发病率较高。肺癌的死亡率一直占恶性肿瘤之首。戒烟预防肺癌效果已显现,早期筛查为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汪波说:乳腺癌的致Ca因素尚不明确,怀孕、生育、哺乳等因素影响其发病风险。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也会升高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应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数据显示胃癌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发,Hp感染诱发胃黏膜炎症,吸烟、饮酒、食用加工肉制品也会增加Ca的发病风险。定期做胃镜检查可早筛查早发现。结直肠癌高收入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率是低收入人群的5倍。常吃水果、蔬菜、全麦、魚类、海产品等食物,多运动可降低患胃Ca风险。常吃红肉、加工肉、甜食、喝甜饮则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大便隐血试验和定期肠镜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肠Ca。宫颈癌主要由HPV高危险毒株感染引起的,HPV-16/18感染筛查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HPV疫苗接种可预防宫颈癌。汪波建议,每年最少做一次全身体检,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科学防治,让体检成为健康保障的防线。(刘畅)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18732093/rmh18732093
年轻小伙李某身上有个“看不见的肿瘤”,辗转前往深圳、美国的医院求医,专家无法确诊肿瘤来源。日前,李某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就诊,医院通过多学科诊疗,为李某量身定制了一套抗肿瘤方案。经过治疗,李某身上的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多次复查病情稳定。近年来,我国肿瘤患者日趋年轻化,每年新增肿瘤患者约350万例,死亡近250万。2019年7月,李某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长了个包块,当即前往深圳某医院就诊。经PET-CT、穿刺活检等多项检查,医生初步考虑为颈部转移性肿瘤,但不清楚患者原发病灶来自何处。对于肿瘤来说,在原发病灶不明确的情况下,意味着医生无法精准选择治疗方案。2019年11月,李某在家人的陪伴下,远赴全球癌症专业排名第一的美国某知名癌症中心治疗。入院后,他再次接受一系列大型检查。遗憾的是即便是美国顶级肿瘤专家以及高端检测手段,也无法确诊肿瘤来源。无奈李某只能听从专家的建议,在美国开始了经验性抗肿瘤治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专家们得出一致结论——肿瘤病灶不明。“临床上大约有5%~10%的恶性肿瘤即使通过详细的病史、完善的辅助检查也不能确定原发位点,这些肿瘤称之为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UP)。世界范围内,CUP位列最常见的十大癌症之一,死亡率排名第4位。CUP中位诊断年龄约为6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汪波主任说,对于出现原发灶不明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评估。同时要做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免疫组化技术、基因检测,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2020年1月,李某中断了美国的治疗,返回深圳接受治疗,汪波主任为李某量身定制了一套抗肿瘤方案。经过2个周期的治疗后,复查CT提示肿瘤病灶明显缩小。目前,李某多次复查病情稳定。【读特新闻+】新闻链接:https://www.dutenews.com/p/1199096.html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是现代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MDT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可以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生、科室和医院的共同提高。国内很多大型医院早已打破以治疗手段分科的旧机制,建立起以病种为单位的“一站式”多学科诊治中心。不少医院的肿瘤科、放疗科在各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搭建起多学科诊疗平台,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从根本上降低医疗费用,大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编辑 高原(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刘畅)
近年来,我国肿瘤患者日趋年轻化,每年新增肿瘤患者约350万例,死亡近250万。患者李某是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2019年7月,他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长了个包块,当即前往深圳某医院就诊。经PET-CT、穿刺活检等多项检查,医生初步考虑为颈部转移性肿瘤,但不清楚患者原发病灶来自何处。对于肿瘤来说,在原发病灶不明确的情况下,意味着医生无法精准选择治疗方案。2019年11月,李某在家人的陪伴下,远赴全球癌症专业排名第一的美国某知名癌症中心治疗。入院后,他再次接受一系列大型检查。遗憾的是即便是美国顶级肿瘤专家以及高端检测手段,也无法确诊肿瘤来源。无奈李某只能听从专家的建议,在美国开始了经验性抗肿瘤治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专家们得出一致结论——肿瘤病灶不明。“临床上大约有5%~10%的恶性肿瘤即使通过详细的病史、完善的辅助检查也不能确定原发位点,这些肿瘤称之为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UP)。世界范围内,CUP位列最常见的十大癌症之一,死亡率排名第4位。CUP中位诊断年龄约为6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汪波主任说,对于出现原发灶不明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评估。同时要做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免疫组化技术、基因检测,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2020年1月,李某中断了美国的治疗,返回深圳接受治疗,汪波主任为李某量身定制了一套抗肿瘤方案。经过2个周期的治疗后,复查CT提示肿瘤病灶明显缩小。目前,李某多次复查病情稳定。(刘畅)新闻链接:“看不见的肿瘤”危害大,如何应对有妙招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是现代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MDT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的同时,可以有效推进学科建设,实现医生、科室和医院的共同提高。国内很多大型医院早已打破以治疗手段分科的旧机制,建立起以病种为单位的“一站式”多学科诊治中心。不少医院的肿瘤科、放疗科在各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搭建起多学科诊疗平台,实现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诊治质量。从根本上降低医疗费用,大大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更新一:奥西替尼首次成为IB-IIIA NSCLC EGFR突变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推荐。ADAURA研究结果提示奥西替尼辅助治疗降低83%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更新二:两大EGFR靶向联合方案进入晚期EGFR肺癌患者的一线用药,级别上升。FDA批转雷莫芦单抗+厄洛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19del/L858R)的转移性NSCLC。NEJ026研究的OS数据提示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实现生存期获益。更新三:ALK领域布加替尼级别上升,一线地位改变更改为有限推荐,与阿莱替尼并驾齐驱。FDA基于ALTA-1L研究结果正式批转布加替尼用于一线ALK+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更新四:恩曲替尼成为ROS1一线二线脑转移优先推荐,颅内有效率获得肯定。更新五:BRAF靶向治疗方面达拉单药被移除,维莫非尼级别降低,双靶方案成为一线唯一优先推荐。Impower110研究首先证实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完胜化疗。更新六:PD-L1高表达晚期NSCLC T药为一线优选推荐,O+Y双免推荐级别升至1级。相关双IO临床试验提示O+Y药使晚期NSCLC获益,且不受PD-L1表达限制。更新七:MET高水评扩增被列为潜在靶点,用药推荐新增卡马替尼。CEOMETRY mono-1研究证明卡马替尼不仅对MET14突变患者有效,在MET扩增倍数GCN≥10的患者中,也表现出可观的疗效。更新八:DS-8201被添加至HER2突变肺癌的用药,HER2靶点被ADC型药物占领。今年ASCO一项研究提示DS-8201治疗HER2阳性和HER2突变NSCLC的ORR为73%,中位PFS14.1个月。
免疫抑制剂在多个癌种种的开展大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尽管免疫治疗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却存在着不同于传统抗肿瘤药物的应答模式,以至于临床医生可能对免疫疗效产生误判,过早地终止免疫治疗。假性进展就是其中的一种,指的是在接受免疫治疗初期,肿瘤体积先增大或出现新病灶,而随后肿瘤负荷下降。针对该现象的发生,越来越多研究开始阐明其相关机制、发生概率或者鉴别方式,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准确地对假性进展加以识别,确保癌症患者的获益。以下课件为对免疫治疗假性进展进行简述,若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日前,由深圳市医师协会主办,中山七院肿瘤科承办的“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后简称专委会)在中山七院召开。本次大会旨在活跃深圳地区淋巴瘤诊治的学术氛围,期待通过与国内外淋巴瘤临床与科研专家的线上或线下学术活动,推动深圳市淋巴瘤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为患者的诊疗工作带来福音。 会上,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叶春杉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经民主选举决定,产生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8人、常务理事37人以及委员264人。中山七院肿瘤科主任汪波当选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陈善义、陈艳、郭智、孙志强、王钧、王炜、尹为华、周泽强等当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元建鹏、罗招凡、陈伟红等担任常务理事。 杨卓欣会长为汪波颁发主任委员聘书 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在大会致辞上表示,淋巴瘤发病率、死亡率日益升高,成立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工作,期望专委会能带来精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以改善患者预后,造福广大百姓。 何裕隆院长致辞 深圳市医师协会杨卓欣会长在致辞中指出,专委会的成立,是因为有了基础理论、强大的临床技术、设备设施及人才队伍的支撑。希望专委会在汪波主任的带领下,通过各级委员的密切探讨与交流,深圳的淋巴瘤诊治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从而在临床、科研、健康科普等方面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卓欣会长致辞 汪波就专委会的筹备工作、未来规划进行了详细汇报。他指出,专委会由2019年底发起,经过10个月的精心筹备,至今已召集从事肿瘤内科、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及基础研究等300名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日后将在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培训、疑难病例讨论、淋巴瘤学术前沿的跟进、开展继续教育等相关工作上,充分运用中山大学基础及临床系统淋巴瘤诊疗的技术力量,着力于提高深圳市淋巴瘤诊疗水平,提升淋巴瘤科研水准,争取与国内外淋巴瘤先进临床与科研团队接轨。 汪波主任委员发表讲话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饶慧兰教授等分别从临床及科研角度对各类型淋巴瘤诊疗进展进行详细解读,在场委员就各个热点展开了热烈讨论。
近日,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专委会召集了从事肿瘤内科、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及基础研究等 300 名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未来将在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培训、疑难病例讨论、淋巴瘤学术前沿的跟进、开展继续教育等方面提高深圳市淋巴瘤诊疗水平,提升淋巴瘤科研水准,争取与国内外淋巴瘤先进临床与科研团队接轨。 在深圳市医师协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承办的 " 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大会 " 上,经民主选举决定,产生主任委员 1 人、副主任委员 8 人、常务理事 37 人以及委员 264 人。中山七院肿瘤科主任汪波当选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卓欣会长为汪波同志颁发主任委员聘书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指出,淋巴瘤发病率、死亡率日益升高,成立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工作,期望专委会能带来精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以改善患者预后,造福广大百姓。 市医师协会会长杨卓欣表示,专委会有基础理论、强大的临床技术、设备设施及人才队伍的支撑,希望通过各级委员的密切探讨与交流,深圳的淋巴瘤诊治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从而在临床、科研、健康科普等方面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圳新闻网10月27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陈圆圆 通讯员 戴惠如)近日,深圳市医师协会主办,中山七院肿瘤科承办的“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后简称专委会)在中山七院召开。深圳市医师协会杨卓欣会长、叶春杉秘书长以及王亚帆部长,中山七院何裕隆院长等领导代表及专委会拟任委员等参加会议。 叶春杉秘书长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王亚帆部长主持专委会选举工作。经民主选举决定,产生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8人、常务理事37人以及委员264人。中山七院肿瘤科主任汪波当选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陈善义、陈艳、郭智、孙志强、王钧、王炜、尹为华、周泽强等当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元建鹏、罗招凡、陈伟红等同志担任常务理事。 中山七院何裕隆院长为大会致辞。他指出,淋巴瘤发病率、死亡率日益升高,成立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工作,期望专委会能带来精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以改善患者预后,造福广大百姓。 杨卓欣指出,专委会的成立,是因为有了基础理论、强大的临床技术、设备设施及人才队伍的支撑。希望专委会在汪波主任的带领下,通过各级委员的密切探讨与交流,深圳的淋巴瘤诊治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从而在临床、科研、健康科普等方面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汪波主任就专委会的筹备工作、未来规划进行了详细汇报。他指出,专委会由2019年底发起,经过10个月的精心筹备,至今已召集从事肿瘤内科、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及基础研究等300名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日后将在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培训、疑难病例讨论、淋巴瘤学术前沿的跟进、开展继续教育等相关工作上,充分运用中山大学基础及临床系统淋巴瘤诊疗的技术力量,着力于提高深圳市淋巴瘤诊疗水平,提升淋巴瘤科研水准,争取与国内外淋巴瘤先进临床与科研团队接轨。 在学术交流环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及中山七院科研中心的资深教授分别从临床及科研角度对各类型淋巴瘤诊疗进展进行详细解读,在场委员就各个热点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大会的举办,活跃了深圳地区淋巴瘤诊治的学术氛围,期待通过与国内外淋巴瘤临床与科研专家的线上或线下学术活动,推动深圳市淋巴瘤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为患者的诊疗工作带来福音。
近日,深圳市医师协会主办,中山七院肿瘤科承办的“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后简称专委会)在我院召开。深圳市医师协会杨卓欣会长、叶春杉秘书长以及王亚帆部长,我院何裕隆院长等领导代表及专委会拟任委员等参加会议。叶春杉秘书长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王亚帆部长主持专委会选举工作。经民主选举决定,产生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8人、常务理事37人以及委员264人。我院肿瘤科主任汪波同志当选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陈善义、陈艳、郭智、孙志强、王钧、王炜、尹为华、周泽强等同志当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元建鹏、罗招凡、陈伟红等同志担任常务理事。杨卓欣会长为汪波同志颁发主任委员聘书中山七院何裕隆院长为大会致辞。他指出,淋巴瘤发病率、死亡率日益升高,成立深圳市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工作,期望专委会能带来精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以改善患者预后,造福广大百姓。何裕隆院长致辞深圳市医师协会杨卓欣会长在致辞中指出,专委会的成立,是因为有了基础理论、强大的临床技术、设备设施及人才队伍的支撑。希望专委会在汪波主任的带领下,通过各级委员的密切探讨与交流,深圳的淋巴瘤诊治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从而在临床、科研、健康科普等方面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杨卓欣会长致辞汪波主任就专委会的筹备工作、未来规划进行了详细汇报。他指出,专委会由2019年底发起,经过10个月的精心筹备,至今已召集从事肿瘤内科、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及基础研究等300名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日后将在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培训、疑难病例讨论、淋巴瘤学术前沿的跟进、开展继续教育等相关工作上,充分运用中山大学基础及临床系统淋巴瘤诊疗的技术力量,着力于提高深圳市淋巴瘤诊疗水平,提升淋巴瘤科研水准,争取与国内外淋巴瘤先进临床与科研团队接轨。汪波主任委员发表讲话在学术交流环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饶慧兰教授、张玉晶教授、黄慧强教授、夏忠军教授、蔡清清教授、黄河教授、李志铭教授以及中山七院科研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澂明教授等分别从临床及科研角度对各类型淋巴瘤诊疗进展进行详细解读,在场委员就各个热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学术交流现场本次大会的举办,活跃了深圳地区淋巴瘤诊治的学术氛围,期待通过与国内外淋巴瘤临床与科研专家的线上或线下学术活动,推动深圳市淋巴瘤诊疗水平与国际接轨,为患者的诊疗工作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