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会说,自己似乎有点强迫症,喜欢把东西摆放整齐,或者是有洁癖,喜欢检查门锁等等,但这些症状表现轻,时间短,行动的时候不觉得痛苦。而患有真正的“强迫症”,其程度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新闻曾报道,广东一名17岁的男孩,他每天洗手、擦嘴的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有时候吃完午饭就开始擦嘴,一直擦到晚上,嘴皮都擦破了。很苦恼但又无法自控,只得选择到医院就诊。在电影《飞行家》中,主人公著名航空工程师便是一个备受强迫症困扰的患者。他害怕接触到不洁的物体或细菌,于是便通过反复洗手来减低内心对不洁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强迫思维是反复出现在头脑中的想法,患者认识到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比如怕脏,怕细菌,怕病毒,过分关注小概率事件,反复回忆等。强迫行为一般在强迫思维之后发生,可表现为能观察到的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涤,检查询问,仪式动作,隐匿的重复心理活动,比如反复计数,反复祈祷等。尽管表现不尽相同,强迫症状的核心是重复和纠缠。重复:患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做一件事,达成的效果和付出的远远不成比例。纠缠:患者明明知道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显得过分或者毫无必要,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因为过分的恐惧和担忧,让患者无法控制,不得不去做。强迫症患者的行为症状频繁,反应强烈,往往承受着巨大痛苦,并且会逐渐影响社会功能,无法顺利完成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受损,生活轨迹受到影响。提高对强迫症的识别,及时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强迫症如何治疗?造成强迫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尚无定论,主要与家庭因素、教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系,个别还跟家族遗传有关。根据《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统计,我国多数患者在儿童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显露症状,但从症状被发现到最终确诊,平均间隔在17年之久,而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过治疗。很多人没有去求治,认为强迫症是正常现象;还有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强迫症是可以治疗的。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以及三种联合治疗,需要患者本人到精神科评估,由医生出具治疗方案。强迫症的治疗往往比较漫长,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形成治疗联盟,相互配合协作,共同面对疾病,大部分强迫症状通过规范系统的治疗都能有所缓解。青少年强迫症家长应该做什么?当孩子得了强迫症,家长需要与孩子一起积极面对。遵循医嘱之外,家庭也要积极提供一个适合康复的环境,这个同等重要。1、理解孩子,和孩子站在一起首先是家长不要当着孩子再反复提起孩子的“症状”,更不要严厉斥责,孩子内心已经很痛苦焦虑,如果家人再不理解,会更强化症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家长一定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感受,以温和且坚定的态度鼓励他、帮助他一起减少强迫行为。2、家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孩子被诊断为强迫、抑郁症、双相后,有些父母会情绪低落、焦虑沮丧及失眠。家长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才有精力照顾孩子。对待疾病要有信心,相信大部分强迫症患者在系统接受治疗后能够有所好转。同时要有耐心,对强迫的干预有合理预期,强迫不是那么容易的,可能有反复、徘徊,总体还是会好转。3、如何应对强迫症患者提出的要求?当孩子突然要求我们帮他完成一些强迫行为。判断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强迫症的要求,那么我们不要因为同情他的痛苦就失去原则,这个时候我们要以非常坚定又充满了对他的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拒绝。我们可以试着和他说:“我能理解你的痛苦,我知道你现在也很害怕,但是这件事我不能帮你去做。这是一种新的强迫行为,我们一起努力,试试看面对怎么样?”当发现一个新的强迫症的要求出现,将它扼杀住,温和且坚决地拒绝。4、如何帮助强迫症患者走出强迫行为?如果我们被卷入强迫行为中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就需要逐步退出才稳妥。比如,我们天天晚上帮他检查煤气,持续很久了,如果突然终止,会让他面临强烈的焦虑和不安,甚至情绪崩溃。此时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观察和了解实施强迫行为时的状态,留意一下强迫行为的次数和频率等,然后等他做完强迫行为、情绪逐步稳定下来的时候,再以他的感受为切入点,和他谈谈他是否意愿减少一些强迫行为,鼓励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一位由强迫症康复的男士认为,治愈强迫的关键在于接纳现状,不抗拒、不逃避、不纠缠任何念头和情绪,一切顺其自然。经历过强迫症的李宏夫说,回看从低谷走出的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生命本身都是在帮助我们把负面累积转化为正向和光明。
相信大家提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蓬头垢面”的傻瓜、“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子形象。你可能觉得他们会做出许多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杀人放火、人格分裂等等,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困扰。但事实上,真正有攻击性行为的患者并不太多,有人格分裂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每位患者的症状表现并不一样。由于不了解,精神病患者被永久地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人们对他们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害怕他们、污蔑他们,甚至进行嘲弄和敌对。这不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不幸。下面我们将带大家一起了解:什么样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有什么临床表现?又是如何治疗的?01. 什么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人人都听过,却不一定真正了解的精神疾病。(一)流行病学1%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遭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4500万至50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达780万。精神分裂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生,男性一般在17-30岁发病,而女性则在30-40岁发病。此时,正是病人构筑其生活道路的起始阶段。据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近50%的患者曾试图自杀,其自杀危险是无精神分裂症者的23.8倍;至少10%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此外,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体状况不佳,平均寿命缩短,遭受意外伤害的几率也高于常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性比一般人群的死亡时间要早20年,女性早15年。(二)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除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不常见外,还出现以下各种症状:1、感知觉异常最突出的表现是幻觉,特点是不切实际。幻听: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幻视: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事物。幻嗅:闻到别人闻不到的气味。幻味:尝到别人尝不到的味道,因而拒食。幻触:感到皮肤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蚁走感、针刺感、液体流动感。内脏幻觉:体验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脏器有异常感,如肺扇动、肝破裂、肠扭转。2、思维怪异最突出的特征是妄想,特点多为不系统、泛化、荒谬离奇。关系妄想:坚信周围环境中一些与他不相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如旁人谈话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是在针对他。被害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别人在迫害他及其家人,如被监视、被跟踪、被下毒等。影响妄想:自觉有一种被干扰、被控制感,如无线电、光波、某种射线等。嫉妒妄想: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与其他异性有不正当的关系。夸大妄想: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至高无上的权力、大量的财富等。钟情妄想:坚信自己受到某个或许多异性的爱恋,当遭到对方拒绝时认为这是在考验他,仍反复纠缠不休。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有严重的错误,采用各种方式来赎罪。疑病妄想: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因而到处求医。被洞悉感:称内心被洞悉或思维被揭露,坚信自己的思想未经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甚至众人皆知,闹得满城风雨。3、情感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迟钝,情感倒错或自笑(痴笑)。例如:对各种事物、甚至对他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事情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表现无动于衷。4、行为古怪离奇意志活动减退:少动、孤僻、被动、退缩,行为变得古怪、幼稚和愚蠢。5、自知力障碍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像是断片了。02.人为什么会精神分裂?(一)生物因素1、家族病史精神分裂是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的后代患病的概率越大一些,也就是易感人群。2、神经病变孕期病毒感染、某些躯体疾病和代谢障碍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发生精神分裂的几率比正常的明显偏高。(二)心理因素分裂性格:内向、性情孤独、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怕事、不爱与人交往,生活工作上较为懒散,这些个性特征导致的精神分裂症人数占总数的一半多。(三)社会因素在当今社会的条件下,压力过大、内心比较脆弱的人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容易患精神分裂症。例如,许多患者因为失恋、失去亲人、事业或情感受到沉重的打击而沉沦堕落。如果患者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而得不到好的疏导,就很容易患精神分裂症。03.如何正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减少精神不良刺激、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改善家庭社会环境为辅。要知道精神分裂症难以彻底治愈,所以治疗目的主要是消除或减轻症状,预防复发和回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一)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能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广泛应用于临床。一般推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等)作为一线药物选用。第一代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氯氮平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二)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适当的时候,也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大家不要觉得心理治疗没有用,它可以起干预作用,减少复发的可能性。1、个别心理治疗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理想的个人心理治疗最好以富于同情、善解人意的持续性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结合各种不同的治疗技术。其具体治疗目标应按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规划。较适合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技术有激励疗法和行为治疗等。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的形式很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治疗计划,发展社会性的互助作用,以及正确用药和处理不良反应。团体辅导中,应重点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应对技巧,包括应对精神症状的能力和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适于对有退缩倾向的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网络。3、家属/家庭咨询家属/家庭咨询的一条指导性原则是家属应尽最大可能参与并投入到心理治疗中。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及支持可使患者获益。家属/家庭咨询的目标包括降低复发、改善功能、减少家庭负担,以及提高家庭功能,所有方法均强调家庭参与治疗和齐心协力的重要性。一般采取心理教育及行为治疗,有条件时,也可进一步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帮助患者朝独立生活的方向迈进。(三)物理治疗1、电休克治疗法电休克治疗法是一种电击疗法,显效快,能应对紧急情况,主要是针对有严重情绪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经颅磁刺激技术经颅磁对前额叶皮质进行高频刺激可用于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反应、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对颞顶叶进行低频刺激可治疗幻听。3、体感音乐治疗缄默、孤独、木僵的患者,往往会对音乐做出反应,可以促使其慢慢与现实联系,使患者重新接触现实世界。04.日常调节方法(一)患者康复角度1、最重要的,坚持吃药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没有坚持吃药的病人复发率高达80%。因此,病人和家属要高度重视服药治疗。2、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无原因的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重现等。3、坚持定期门诊复查一定要坚持定期复查,不仅能使病情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也能及时得到咨询和反馈,从而解除患者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4、减少诱发因素一定要注意周围生活的环境不宜太过喧哗嘈杂,否则很容易导致精神方面紧张,容易产生某种冲动,从而使病情加剧,造成不必要的风险。5、对生活的和自己充满希望由于患者大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缺少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通常他们的社交能力都会不足,因此可以从事轻社交类的技术、学术、艺术、体力劳动。也由于患者大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通常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比常人更缺乏耐心,因此培养一两门兴趣爱好非常重要,甚至是康复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发现使命、找到生命的意义,也有利于患者找到人生的更大动力,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人生的乐趣。(二)家属陪护角度1、营造温馨氛围经常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对他的关怀与挚爱,态度专注而亲切,来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2、提供心理支持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要充分地加以鼓励,借此重建他的自尊。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3、鼓励坚持吃药突然的停药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行为,可能导致症状的恶化,你需要提高警惕,鼓励他遵循医嘱,监督他按时按量的服药。4、丰富日程生活帮助他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适当地为他提供社交的机会,并在他乐意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一个生活日程表。(三)大众预防角度1、健康快乐的心态做人要有宽广的心胸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凡事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将自己的生活目标定得过高,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将功名利禄全抛下。踏踏实实做人,安安静静生活,做到知足常乐。2、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俗话说“病由心生”,尤其精神病更是与个人的情绪、性格、处境等息息相关。要想预防精神分裂症,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不要对子女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使孩子们过早地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从而精神崩溃,这就叫“欲速则不达”。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得这种病与此有极大关系。3、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发现自己有了不健康的心理,就要及时找心理医生或自己想办法调整一下,不要等严重到了精神病这一步才去求助。 假如我们发现一个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我们不应该具有排斥以及回避的行为,应该正确的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们,开导理解他们。
#心理成长#倾诉烦恼有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们可能会感到羞愧和自责,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力,但这份倾诉带来的痛苦,是重生的涅槃。烦恼的调整,恰恰是在羞愧和自责中激发自我的改变,在绝望和无力中转变执着的念想
情绪是潜意识向表意识传递信号的信使,是照见自己的很好机会。比如,“恐惧”情绪可能是我们曾经没有力量去做自己的那个事件带来的感受依旧在,现在条件反射害怕自己不能面对,也看出曾经发生很多让自己委屈不已的事情;“愤怒”情绪可能是曾经发生的事情,当时的自己无力反抗,现在是为当时的弱小自己感到愤怒,这里还是依旧不能原谅自己。每个情绪的背后让我们去把曾经失去自己,去重新找回到自己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很难被发现,对于抑郁求助普遍延误。菁菁就是其中一员,她曾一个人忍受着抑郁的折磨,十分痛苦无助。因为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家长对于孩子的情绪、人际、学习方面的求助信号不敏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对心理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很多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菁菁希望自己的分享能让更多孩子和家庭了解抑郁症并及时治疗,早日走出阴霾。没有人在意我,活着真的很痛苦我在高一时确诊抑郁症,回想起来很早就有苗头。我的父母因为工作总出差,我隔几天就要到爷爷家吃住,爷爷非常重男轻女,好吃的给其他孩子,对我特别冷淡,我一直觉得很委屈。对比之下,我更不想回到自己家,父母不关心我,而且经常吵架,而且时不时动手,他们打架的晚上我会做噩梦,害怕一觉醒来两人都躺在血泊里。可能我本身比较敏感,总是容易多想,只要想到别的孩子都有幸福的家庭,就忍不住流泪。学习压力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中考前一年我几乎每天失眠,白天也容易走神,长期的压抑、忍耐,让我总是情绪崩溃,即便考上还不错的高中,我也没有开心的感觉。高一刚开学没多久,我坐在教室,突然“嗡”的一下,觉得老师讲的话都没有办法进入脑子,旁边的细小的声音突然放的无限大。后来,我能明显感觉到身体沉重,不想学习不想动,每天强撑着坐在教室,看不到希望。没多久班主任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我的情况,说我有抑郁倾向。“不愁吃也不愁穿,有什么好抑郁的。”爸爸的话让我心像针扎着一样痛。“我特别特别难受,一直都非常痛苦,为什么你们一点也不关心我。”我冲到厨房拿起刀扎进自己的胳膊,鲜血流出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快感。他们吓的不轻,妈妈赶快给我处理伤口,发现了我胳膊上的几道划痕。他们意识到我的情况非常严重,就送我到医院检查,确诊是中度抑郁。我开始按时吃药治疗,药物会让我有一些力量去生活,但是副作用剥夺了我的快乐,任何事情都不能让我情感波动,变得麻木,常常会回想过去的遭遇,想着想着,心情又陷入低谷。父母在医生的建议下让我做心理咨询,因此我来到安肯。在这里开始了我的疗愈之旅,父母吵架的无助,被同学排挤的痛苦,忍受抑郁的孤独,这么多年的辛苦终于有了出口,几次咨询下来我都忍不住哭泣。心理咨询师会理解我,肯定我,重塑我的自信心,也让我意识到要好好照顾自己。当我的情绪改善,状态也明显好转,父母也愿意参与到家庭咨询中,他们不再吵架,不再说一下“想开点”之类的话,我们能好好聊天,一起出门散步,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亲密,这是我不敢想象的。我逐渐放下过去的伤痛,和抑郁和平共处,父母正在学习如何照顾我,我们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转变,非常感谢安肯,也很感谢我的父母和所有关心我的朋友。抑郁症最大的敌人就是爱,我经历了很多黑暗,也幸运的迎来了阳光。青少年时期身体快速成长,心理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个阶段被称为“青春期”或“叛逆期”。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青春期时内心存在矛盾与冲突,容易存在各种困惑和烦恼,如果未能正确引导及疏解,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家长可参考以下内容,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留心孩子发出的信号。您的孩子是否有以下症状:1、情绪持续低落、觉得活着没意思,自卑,对原本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2、担忧害怕,如考试、发言、上学、参加社交活动等,出现回避行为。3、沉默寡言,不和他人交流,行为退缩,或出现怪异行为,自言自语,自笑。4、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完成作业困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或一直低下。5、体重明显下降,进食时回避他人。6、入睡困难,早醒或夜醒多。7、经常存在人际冲突,易怒,行为冲动。8、遇到突发事件后,难以适应,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9、存在医学检查难以解释的身体不适症状。10、性困惑或性行为异常。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行为表现,并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定位心理问题,尽快解决心理困扰,以免延误治疗。
近期,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抑郁症,不再是某个人、某个年龄段的问题,是我们都需要正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因为TA极有可能是我们的同事、朋友、家人,甚至是我们自己。一般来说,我们都觉得抑郁离自己很远,好好过日子就行,遇事想开点就好,好端端的,怎么会抑郁呢?就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无奈,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拥有顽强求生的力量,对生命的渴望、对所爱之人的眷恋,所有这些都能让自己咬着牙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才知道,抑郁离我们并不遥远。真相1:我们一直以为抑郁就是悲伤。其实,抑郁是让你失去生活的活力。40岁的张娟一直是一个非常坚韧的人,从小到大都很独立,上学成家遇到过很多困难,但都咬牙挺了下来。她从来没有想到“自杀”这个词会和自己联系起来。直到那一年——高强度的工作让她体力严重透支,一周晕倒三次;等她下决心给自己请了一个月的病假好好休息时,母亲却查出了癌症,她便开始寸步不离的照顾妈妈;妈妈还没有好转,她的身体承受不住了,被强迫住院手术治疗。那一年的夏天,她都在医院里度过,在医院经历难熬的治疗时,她也没有让自己停下来,考了心理咨询师。后来,母亲的癌症日渐平稳,她的身体在术后也恢复得一天比一天好,工作可以正常运转,一切终于开始顺利起来……她的状态却越来越不对劲。她不想动,不想说话,也不太饿,每天只想睡觉,感觉好像一千年没有睡过觉了一样。有一天,她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着太阳从东边一点点的爬上来,又缓慢的一点点的移向西方。整个世界好像凝固了一般,一个念头突然从她脑海闪现:如果从这片阳光中,冲破玻璃从11楼跳下去,感觉一定非常的不错!刹那过后,她被自己的念头吓住了!她知道自己可能抑郁了。原来,当抑郁来敲门,不会因为你拥有世俗中的“成功”,而受到偏爱。真相2: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抑郁的时刻。抑郁是情绪低迷的一种表现,而情绪低迷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应对。抑郁后,我们会对自己有极其负面的认知,其核心想法和信念是:自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也不值得被爱,感到非常的无助、挫败,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实,停在一个无能为力、无助的状态。抑郁的人不仅对自己有这样自动化的想法,对于别人和未来也全都是负面的,他会认为周围的人都很冷漠,没有人会关心我,没有人爱我,未来是没有希望的,未来也不会好起来的。如果你感到抑郁,不要责怪自己,也不要觉得世界是灰暗的,人心叵测、不可琢磨。真相3:一般来说,抑郁是长期没有遵循自己内心的愿望生活、工作的结果。做由心而发的事,是根除抑郁的核心。我们可以向内探寻,究竟失去了什么,静静的倾听内在的呼唤和需求,你会在静谧中看到未来的方向。实际上,无法遵循内心的意愿生活是恐惧害怕使然。绝大多数的恐惧害怕是过去经历造成的内心投射。每个抑郁和焦虑的背后,都有你记得或不记得的创伤的影子或痕迹。抑郁或焦虑不会通过对抗、压抑、逃避完全化解,需要面对、探索、放下伤痛、重新建立与世界、他人和自己的相处模式而化解。抑郁的盟友是孤独,抑郁的天敌是与人链接。真相4:在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最难跨越的是“接受”这一关。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事实,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海蓝博士在大学期间,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失恋期,用了5年的时间才走出抑郁症的阴霾。很多人曾问过海蓝博士,为什么你会从抑郁到拥有今天的成长和状态?她的回答是:因为慢慢的,当我碰到问题时,不再想为什么不行、不能,开始想为什么可以和能够时,我的生命就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充满快乐和自由。亲爱的,不管你此时的感受多么不好,要相信,每个人真正的自己都是充满智慧、力量和爱;所有的困扰都是暂时的,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有更多的色彩,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索、理解、和体验人生百态,使我们能够知己知彼,体谅彼此。抑郁和焦虑都只是一种情绪状态,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只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部分,需要被理解、被了解、被化解、被转化的部分。所以,不要让抑郁、焦虑、内疚、自责、愤怒定义你是谁。请记住:你原本美好无缺,你需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美好无缺。抑郁是一段生命的旅程,也是一段黎明前的黑暗。一切都可以改变,它会把你带向生命的真正归途,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绽放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状态。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对事情担忧、紧张遇到事情自我怀疑、拖延、不知道怎么办即使没做什么也感到非常疲惫,打不起精神这些就是精神内耗的一些表现形式。精神内耗也叫心理内耗,会影响个人情绪、降低生活质量、降低信心,甚至恶性循环以至心理失衡。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心理非常疲惫,无法有效应对外部事物。了解内耗产生的原因,减少内耗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内耗是怎么产生的?从进化的角度,人类有三重大脑,分别掌管不同区域。爬虫脑——主宰着我们呼吸、心跳、内分泌等,我们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理智脑——掌管认知功能,包括控制、判断、决策、记忆等。情感脑——负责感受系统,比如欢乐、悲伤、痛苦等情绪体验。理智脑和情感脑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意识,相互协同发挥作用。有研究表示,为了减少身体耗能,生活中有90%的时间大脑是自动导航模式,只有10%的时间会采用理智控制模式。在自动工作模式下,核心是依据情感脑来指挥行动,依据感受来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当情感脑被理智脑压迫,将负面情绪压抑下来,就会导致我们自我怀疑,感受到沮丧、无意义。常见的场景有“为了维系关系/顾全大局而忍耐”“做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不能消极/放弃,我必须振作......”当理智脑和情感感开始冲突的时候,专注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会受限,处理问题时身心能量不足,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疲惫感。了解大脑的运作模式,我们会知道,看到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快速行动起来,把心理资源用在解决问题上,可以有效减少内耗。减少内耗注意你的心理能量信号心理能量指的是你的大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下,保障日常信息流通和进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早上出门的时候觉得精神很足,经历了一个小时的堵车,到公司又开始了一个紧急的会议,这些结束后,精力就减少了,等到忙完一天的事情,回到家再照看孩子,能量更低了。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能量是如何波动的,倾听身心发出的信号,有助于让自己保持良好状态。如果平时好好睡一个晚上,或者休息一两天就能让自己动力满满,说明心理能量比较充足。当感觉疲惫、工作效率降低,对事物的兴趣减少、不想和朋友往来,可能心理能量正在减弱。如果处于这个状态,需要做出调整。当你做什么事情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经常焦虑、有胡思乱想的念头、睡眠质量很差,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要及时寻求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随着心理能量的变化,身体层面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肩颈酸痛,背部坚硬、腹泻、肠胃不适、性欲减退等。以上只是参考,帮助对自己的心理能量进行简单评估,具体的心理能量情况因人而异,同时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也很关键。心理能量越往下滑,症状会越多,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有些人被确诊抑郁等心理疾病后不敢相信,可能是因为心理能量消耗得非常慢,慢到自己甚至无法意识到,实际上已经精疲力竭了。每个人的心理能量就像一块电池,能量足的人抗压能力强、内耗少,而能量低会让一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加大了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记得多为自己充电,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提升心理能量我们可以这样做你可以试试这些小事,或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一个清单,看看做哪些事会让心理能量消耗,哪些事能给自己充电,找到自己的界限,尽量维持在界限之上。睡眠:如果你可以在23:00点前睡觉,就尽量早睡,睡前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让自己拥有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这是保持良好精力的基础。锻炼:对于长期坐在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体验锻炼是非常有效的放松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感兴趣且容易开始的运动,只是走一走或者伸展运动,也能让自己状态更好。信息摄入:留心自己在看的媒体内容,可能会有夸大的成分,减少那些过度刺激(担心、焦虑、恐慌)的内容,他们会不知不觉消耗心理能量。放松时间:当你觉得特别疲惫,状态很差时,及时让自己休息放松,可以接触大自然,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幸福回想:回想一下你所经历的让你开心、兴奋、感动的瞬间,把它们视觉化。你会重新感受到当时好的感觉,这会让我们更有力量。心理学家海灵格说,在每一个当下时刻,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允许,全然地经历,全然地享受。减少内耗,享受自己的生活,把幸福放在手心里。
什么是网络成瘾?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具体表现为:无法控制游戏的频率、强度、时长等,玩游戏放在首位,优先于其他正常兴趣爱好,在出现消极影响后,依旧继续加大游戏行为的力度,以致个人、家庭、社会等领域遭受巨大损害。我们需要注意爱好和上瘾的区别,爱好是能让人愉悦的行为,对身心有益的活动,如果孩子有自控力,生活各方面照常,只是通过玩游戏来放松,无需过于干涉。如果难以控制时间,不顾及各种后果,导致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身心造成了一定伤害,则属于上瘾行为。关于网络成瘾的几个误区想要戒除网络成瘾,应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网络成瘾是怎样的?以下是比较常见的误区。误区一:认为戒除网瘾就是在上学期间不能使用网络这样的想法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可能不用手机、不用网络。就算在使用网络方面没有很多变化,但是孩子和家人的关系变好了,开始正常的社交,能够投入学习中,这些都是改善网络成瘾的标志,真正的戒瘾并不是完全戒断,而是减少伤害。误区二:认为网瘾是道德问题,是一个人堕落的表现一提到整天玩游戏的孩子,大家可能会认为他们不求上进、自甘堕落,还可能会贬低、指责、否定他们。家人如果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就有可能动不动指责或打骂孩子,甚至做出很多伤害彼此关系的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瘾是一种精神障碍,根本不是道德问题,和抑郁症一样,成瘾是心理生了病。行为有问题,而不是人有问题。行为有问题,改变行为即可,要对人进行保护。误区三:认为网瘾需要通过严厉的惩罚才能戒掉成瘾者的家人往往会抱有这样的看法,进而对成瘾者采取高压手段,断网、没收手机。瘾之所以会发生,通常与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亲密关系有关。比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家庭中没有得到温暖和关爱等,就通过网络来补偿他在现实中亲密关系的不足。严厉惩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从推向更孤立、无助的境地。越是给予关爱,孩子越容易摆脱网瘾。孩子网络成瘾,家长怎么办?网络成瘾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成瘾者的现实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转而利用网络或到网络中寻求满足。因此,戒除网络成瘾的重点是满足成瘾者在现实中的合理需求。1、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大部分沉迷网络的青少年都经历过学业失败、心理空虚、缺乏自信,并长时间怀有孤独感。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家庭是否存在问题,还应去了解孩子学校的人际关系及周边环境。关于网络使用的时长、场景、条件等,家长可以与学校、孩子,三方制作管理规则,共同帮助孩子走出网络成瘾。2、增加陪伴和关怀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一定从拉近关系开始,如果孩子热衷于玩游戏,家长也可以通过游戏开始沟通,慢慢让孩子敞开心。多给与孩子认可和鼓励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亲近自然,或者让加入某些兴趣爱好俱乐部,认识更多朋友,发现网络之外的精彩,转移对于网络的依赖。3、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有家庭对孩子的期待较高,认为孩子一定要怎样做,把孩子逼到网络中,孩子也会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故意选择沉迷网络来宣战。家长降低期待,放下“我对,你错,所以你应该听我的”的姿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家长的态度变了,孩子就好转了。4、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网瘾背后牵涉很多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一旦形成,就会比较顽固地在一个人身上保留下来。当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试了很多方法,也不清楚如何帮助孩子,可以找专业人士的帮助,满足成瘾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摆脱网络,比如,求助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让孩子摆脱网瘾没有具体的标准,也没有一个万能的方法,基本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温和而坚定,给孩子充足爱的滋养。
小岳曾被确诊轻度抑郁,在安肯完成半年的心理咨询后,她已摆脱了抑郁的束缚,在临别之际,小岳希望将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呼吁家庭不再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真正看到孩子,接纳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她告诉我们:“我从小就是别人眼中听话懂事的乖乖女,学习从来不让父母担心,尽管父母没有对我有很高要求,但是我会给自己施压,觉得只有努力,将来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在家中显得成熟稳重,不给父母增加任何负担,总是压抑自己,渐渐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而且很容易陷入情绪漩涡,直到对一切都失去兴趣。经过咨询后,我才发现抑郁就像是一个契机,我终于可以卸下面具表达我自己,不用再考虑任何人的感受。”在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群体中,很多都是像小岳一样,是从小不需要父母操心,特别懂事的孩子。事情发生的毫无征兆,甚至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之前一直好好的,怎么忽然生病了呢?从小“听话”的乖孩子为什么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父母看来,听话不是一件坏事,父母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就可以在很少事情上少走弯路。但一味的让孩子“听话”,孩子未必会真的优秀,还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忽视真实的自己,身心不能健全发展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像弹簧,如果父母管控过度,势必会出现反弹,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规矩、十分懂事,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就变成完全相反的坏孩子,打架、骂人、欺负同学等,他们用这样的反叛来补偿内心世界的失衡,问题很严重。还有的孩子会绝对的服从,为了迎合主流的价值观,获得大人们的夸奖和喜欢,孩子会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变得“讨好”。然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委屈求全,在同伴关系中也并不会受欢迎,会叠加心理创伤。“小时候我一直很想吃糖,从没开口要过”,听话的孩子会将内心的渴望和需求被压抑下来,小孩子都会有心理诉求,只是考虑到父母的期待,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慢慢的连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长大后容易迷茫无助,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都具有攻击性,这是活力和创造力的来源,很多人的攻击性体现在向外的,比如在学业事业上的追求,如果总是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攻击性就会受阻和压抑,转向内部变成自我攻击,体现为自我批评、自卑。“我很喜欢踢足球,可是父亲说踢足球没有出息不让我玩”,当孩子养成了听话的习惯,父母不允许的、不喜爱的,就不去尝试了,当被剥夺了太多可能性,在这个鼓励创造力的社会,他们的创造力却已经被扼杀了,又怎么能期待取得成就呢?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无法拥有幸福因为“听话”,表现好,才能被父母表扬,孩子会觉得被爱都是有条件的,潜意识中为了得到别人认可而改变自己,按照世俗的价值观来行事,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内心会因为冲突而失衡。“你要多考虑别人的想法,不能总是想着自己,别人才喜欢你”,听话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判断力弱,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从来不会说“不”,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别人也不会给与尊重。拒绝“听话”标签,培养孩子的健全个性,要怎么做?如果你的孩子平时表现的很好,但是有以下几种表现,需要开始警惕: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羞怯、敏感,很难拒绝别人过分担忧、焦虑,紧张不安超出同龄孩子的成熟,做事追求完美这些是心理问题的信号,提醒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上做出一些改变,让孩子重获积极、快乐的天性。在生活实践中,很多不怎么听话的孩子,往往自我意识都很强,反应敏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等特点,这些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父母需要珍惜孩子身上这些宝贵的特质,好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引导表达情绪和需求,压抑情绪不能让情绪消散,家长需耐心指引,帮助孩子准确表达及释放情绪,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及社交能力都会有很好的帮助。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在安全的氛围下,让孩子大胆地尝试,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信息,供他评估和判断。从小赋予孩子决策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比如在穿衣方面先询问征求孩子的意见,都是在赋予孩子决策权,让孩子慢慢懂得自己想要什么,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听话”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多尝试、多接触,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家庭教育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为出发点,让他们拥有自我管理能力,将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积极帮助。
你是否经常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做出后悔的决定?明知道发脾气经常会伤害关系,怎么也控制不住?不希望总是胡思乱想,可是没有办法克服?我们每天都会与情绪相伴,而情绪状态又深切影响着人际关系、工作效率、家庭幸福。一旦陷入情绪风暴中,不仅不能有效地处理人或事,还会轻易把事情搞砸。想减少负面情绪,不受情绪的影响,却总会被一些小事触碰到情绪按钮,不断在相似的剧本里循环。情绪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究竟怎样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一起来看一下。情绪是什么?情绪是生理系统、认知系统的综合,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头脑中的负面思维愈演愈烈,同时伴随着肾上腺素升高,呼吸急促,胸口堵塞感,整个人难受极了,想让自己快速平静下来。很多人缓解情绪的方式是压抑或者表达(宣泄),压抑会暂时恢复平静,可是由情绪产生的激素仍然留存在细胞中,长此以往将导致各种疾病发生。而宣泄的方式,对人际关系是有破坏性的,强烈的情绪发泄之后,可能处于紧张、内疚、后悔中,又导致新的情绪起伏。情绪是能量,不会消失也无法被压制,我们必须理解和接纳它。痛苦不是情绪带给你的,是基于我们的认知系统,以及对于外部事件的自动化反应。我们如何看待事件才真正决定了我们会有多愤怒、沮丧,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反应的ABC理论解释了这一点。A:激发事件(Activatingevent),具体的人或事B:信念(Belief),是我们对于事件的认知、解读C:行为后果(Consequence) ,感受和行为通常我们认为影响我们的是某个具体事件,导致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或行为,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我因此而生气。这不是真的!“不写作业是不对的”的看法让你生气,而不是这件事本身,对事件的解读才是关键,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就找到了管理情绪的开关。5种非理性思维决定我们是否产生负面情绪的是我们的认知,下面介绍几种非理性思维,看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陷入其中,让自己情绪起伏过度。①绝对化的要求认为一个前提,必然导致一个结论的思维,绝对化思维一般会带有绝对、一定、必须、只有等词,比如,开外国车就是不爱国。②过分概括化即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伴随着“从不、总是、几乎没、一无是处”等词语,比如,他从来不会帮我分担家务。③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会非常糟糕堪比灾难的想法。伴随着“万一……怎么办”、“不容易、一团糟、毫无希望、困难重重”,比如,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毁了。④应该化绝对论者思维倾向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我必须、我应该、我只能……”诸如此类。我应该更有吸引力、更聪明、更机智、更受欢迎、更具有行动力、应该赚更多钱......可能受到电视广告影响,和他人比较,或者外界对自己的期望,总之用这种应该化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⑤合理化反应合理化就是弱反应。这是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一回事。“谁会当回事?、那又怎样?、没什么大不了”。面对无法教育的孩子“我不管了,任凭自暴自弃吧”经历失恋后,“没什么,一个人也很好”等安慰自己合理化可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骗自己接受自己的行为,但遮掩、否认不能缓解情绪,情绪一直都在,还会以其他方式提醒自己。练习示例:让你的合理化和借口作废练习示例:对你的合理化做法及借口进行反制当我们产生类似的情绪及想法时,可以根据以上模板逐个击破合理化借口,开始有意义的行动。情绪管理四步法引发负面情绪的真正引发原因可能是现实客观存在,也可能是我们内心思维方式受到冲击,甚至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更有一些是我们不愿意接受,拼命逃避的原因。情绪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让情绪影响我们理性的决策,在有情绪的时候好好关照自己,可尝试以下几个步骤。1、觉察情绪当你陷入情绪中时,要全然的感受和体会你的情绪。去看到“发生了什么,我怎么了?”此时头脑会开始编故事,关于“可怜的我”和“可恶的别人”,尽量不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漩涡,而是像一个旁观者,抽离出来看待整个事件。2、接纳情绪如果你总告诉自己,不要生气,不要难过,我得赶紧好起来,否认情绪就是在否认自己,情绪就像橡皮筋,越对抗崩得越紧。允许自己有消极的情绪,告诉自己我可以生气,我可以难过,我可以让自己表现的不好。允许不是让情绪过度放大,而是不过分对抗,当你接纳了情绪,它的能量就减弱了。3、转化情绪在情绪强烈的时候先把手上的事情放一放,安抚好自己,再处理问题。首先,在一个只有自己的空间,说出自己的感受,“你感到难受吗?”、“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不断引导自己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他这样和我说话我觉得很受伤,我想要被尊重......”可以反复的讲,直到自己觉得自己平静下来。切记,这个过程不去反思、指责、抱怨,只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对自己坦诚,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4、反思与行动当情绪缓和,思考让自己不开心的原因很重要,避免在相似的事情上重复受伤。“老公说好今天放学他去接孩子,结果迟到了1个小时,我觉得很生气,他做事怎么这么不靠谱,对这个家不重视,为什么不能替我分担一些......”可能面对这件事,这位妈妈一下子会有很多抱怨,但是内心深处最核心的感受是不被爱,不被支持,如果她能意识到的话,可能之后告诉老公想让他帮忙做什么,这样做能让自己感受到被支持,平时也注意多关心自己的感受,给自己力量,就不再被同样的情境扰动。其实在所有情绪的背后,都有我们每个人很在意的核心信念,“我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爱、被信任、被接纳......”在你平静下来后,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我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代表了什么?面对这样的感受,我之后怎么做?鼓起勇气面对吧,每一次负面情绪都是帮助你靠近真实的自己。如果您正面临情绪困扰,长期焦虑、抑郁,出现睡眠问题,精力耗竭等,找不到原因且无力改变,安肯资深心理咨询师卢老师愿意给予专业的心理支持,陪您一起渡过难关。情绪急救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会经历强烈的情绪冲击,极度愤怒、悲伤、委屈,身心面临着极大考验,无法思考也无法从情绪中走出来,可以试试以下方法,从认知、身体、能量层面改善,暂时阻挡情绪冲击。转移注意看你周围的事物,看到什么就默念物品的名字,“水杯、沙发,白色的窗帘,桌子......”,可以帮助你从负面思维中抽离出来。运动做家务,跳绳、俯卧撑等都可以,让身体立刻动起来,可有效远离情绪风暴。或者创意利用情绪的能量,生气的时候跑个步,把一直拖延的事情做一下。深呼吸深呼吸可以激活人体中的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率、放松身心,释放能量。慢慢吸气5秒,心中数数,再持续呼气5秒种,呼气时,要想象心中的不快随之被呼出,反复做几组,心情会平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