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宽容是一个人心中的根,人们的宽容在心的深处徘徊而升华;宽容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宽容而改变。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学会宽容,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意味着人生更加快乐。心存宽容是人生重要的处世哲学。 人生重在修心,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快乐;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有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有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有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 宽容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宽容能使我们的心情愉快,宽容能让我们性情开朗,宽容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面对他人的不同观点或是过失,与其斤斤计较,争执不休,不如淡然一笑;面对别人的针锋相对,何不暂避锋芒,以免激化矛盾,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 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为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怨人之心怨己,这也是宽容。 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弘一大师曾说: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别人有此过失,倘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幸福美满的人生要靠自己来经营,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心灵就像一个储蓄罐,收藏美好,便拥有快乐;积攒不满,则带来不幸。心存宽容,快乐就会常伴你;心存真诚,平安就会跟随你;心存善念,阳光就会照耀你;心存美丽,温暖就会围绕你。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聪明的朋友善于选择,每天记取美好的事物,细数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念他人点滴的赐予与帮助,在感恩中,看见自己原来拥有这么多,身心如此富足,喜悦自然流露。 让我们心存宽容,让社会充满宽容,让你的、我的、他的宽容在这世间交融成一首优美的诗篇,朗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默默呈现在每一个举手投足之中。 让我们用宽容之心包容错误、包容他人、包容自然、包容一切,赠人鲜花手留余香,让我们做那朵留人清香的紫罗兰,抒写一首宽容之诗,永远萦绕于你我心头。 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常怀感恩之情,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点努力,少一点怨言;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挑剔;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 感恩之心是爱的升华,愿感恩成为鞭策我们成长的动力,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动。人生在世,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来修身养性,用一颗敏感心赖为人处世。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回报始于感恩,感恩终于回报。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以岁月做笺,在时光的隧道中播种美好,欣然每一个日出,用心感悟,释然每一个日落,用心聆听,抖落岁月的尘埃,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生在世,要知足,要平凡,要感恩。别人对你的好,要感恩,要记住。别人对你的坏,要原谅,要忘记。存感恩,贵人就会青睐你;心存大爱,崇高就会追随你;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于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着你。 人生的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感恩之心,人皆有之;感恩之人,世皆敬之。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让自己快乐,更让别人感到快乐!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更是一则芬芳的誓言;感恩是一种幸福;感恩更是一个永恒的支点。心中常存感激,心路才能越走越宽。生命是一种过程。苦和甜来自外界,体味幸福则来自内心。 学会感恩,学会满足,让快乐溢满生命的花篮。只要心是晴朗的就没有雨天。在追逐梦想和希望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更多舒适和愉悦,将舒适的心情和氛围带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彼此都能够积极的、感恩的心去享受我们的生活。
济医附院头痛门诊 头痛!想必您身边一定每天都有人喊着这句话,说不定您本身也正被“来历不明”的头痛困扰,而且头一痛起来,往往浑身酸软无力,精神没法集中,有的伴有恶心、呕吐,怕光怕声,严重地影响了生活、工作和情绪。新近出现的头痛可能是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疾病的表现。近年的研究表明,部分头痛与心脑血管疾病、脑白质病显著相关。不恰当的使用止痛药物,会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而“雪上加霜”。今天,大家可以来看看如何松松头痛“紧箍咒”。 简单鉴别自己的头痛 头痛的类别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建议医院就诊确定头痛类别,分类医治。头痛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疼痛。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如下: 1)偏头痛 发病率最高,在中、青年人群中发病尤其多,典型偏头痛病人多在青春期发病,大多数还有家族史。20%的偏头痛病人发作时有先兆,比如情绪低落、“眼前冒金星”等。表现为从一侧眼眶后部开始,逐渐加剧并扩展到半侧甚至整个头部。疼痛通常是脉搏式跳痛。当情绪波动、喝酒或月经来潮时特别容易诱发。维持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天。 2)紧张型头痛 通常在情绪焦虑或忧郁、紧张时发作,头、颈、肩胛的位置不当也会引发。疼痛位置大多在后枕部和颈部,有时是额头疼,呈持续性的钝痛,头部还可能伴有紧箍感和重压感,一般在起床后就会开始头部不适,头疼逐渐加重或长时间维持疼痛。 头痛的药物治疗及预防 提起头痛,大家首先想到止痛药物,止痛药物是缓解头痛急性发作是办法之一,但在不明确头痛原因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止痛药物,可能掩盖病情,失去诊治的最佳时机。即使使用止痛药物,也一定要遵循医嘱,不能随意乱服,因为止痛药物是很容易成瘾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 经过正规的治疗和预防,大部分头痛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头痛的非药物预防 1)头部穴位按摩 这种方法通常只对紧张型头痛有用,能够缓解局部肌筋膜的紧张,也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基本上头部的保健穴位都可以按,比如太阳穴、风池穴、印堂穴等,还可以揉捏后颈部,放松一下颈肩部肌肉。 2)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这一点对养生很重要,对预防头痛更加重要,如果您常常头痛,建议你从这一点开始做起,按时睡、按时起,会大大降低你头痛发作的概率,当然,如果哪一天你突然打破了规律,头痛基本上就逃不掉了。 3)保持周边环境舒适 长期处于让自己不舒适的环境中也会造成情绪焦虑和紧张,诱发头痛,一旦这些不舒适的情况解除了,头痛也自然就会缓解了。比如要常常开窗透气,避免室内氧气供给不足;留心周围有没有电流或电磁引起的高频音;去除刺鼻气味,太刺鼻的香气和臭气都会让人焦虑紧张。 4)让颈椎保持轻松 颈椎是否轻松舒适也与头痛相关,如果肩颈部长时间保持紧张,颈椎出现不适的话,很容易造成头痛,所以不管是从颈椎保健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缓解和预防头痛的角度来说,都建议大家每工作1小时就起身走动走动,放松和活动一下肩膀和脖子。尤其是宅男宅女们,一天对这电脑都不动,其实对脖子有很大损伤。 5)远离让你头痛的食物 头痛并不能依靠食疗来改善,但的确有些食物被证明会诱发头痛,比如咖啡、甜食和烟草,当然喝酒过量是一定会造成头痛的,如果你是容易头痛的人,建议你在日常生活中就尽量远离这些食物,“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头痛门诊 时间:每周三 地点:2号楼2层神经内科门诊5号诊室 网上预约热线:0537-2966666 预约网址:http://www.jyfy.com.cn
科学养生,贵在持之以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 植物油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影响 许多人认为,植物油不同于动物油,胆固醇没那么高,多吃点没关系。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植物油的热量是非常高的,相同重量的植物油所提供的热量要高出猪肉一倍多,是鳗鱼的4倍多。 过多食用植物油也有很大危害。如每天多摄入5克油而不被消耗掉,10年后则多长20斤。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油脂类在最顶层,每天不应超过25克(半两)。 误区二: 少吃就可以减肥 少吃只能影响免疫功能,而且体重还会反弹。科学的减肥,不是节食不吃,而是讲究科学搭配饮食,加上长期的坚持合理运动。靠走捷径减肥,那是得不偿失。 养生君插嘴:还记得以前推送的一周健康新闻么,16岁宁波少女,为了减肥,每天最多只吃一餐,饿了就吃水果充饥,甚至网购减肥药物服用,结果一个月后,引发猝死。 误区三: 蛋黄含有大量胆固醇 ,血脂高不能吃蛋黄 胆固醇是维持正常代谢必须的物质。80%的胆固醇是内源性的,从食物中来的外源性的只占20%。食物中的脂肪决定了胆固醇的吸收量。在肉类中脂肪含量最高的是猪肉,而鱼、虾等白肉中脂肪含量低。 鸡蛋中含有大量卵磷脂,是维持记忆和思维的物质。不吃鸡蛋或吃蛋清不吃蛋黄,会失去很多必要的营养素。建议正常人每天吃1个鸡蛋,低密度脂蛋白高、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者两天吃1个鸡蛋比较合适。 误区四: 水果是零食 ,可吃可不吃 中国人特别是男性,经常吃水果的比例偏低。他们认为,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其实,水果里含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矿物质,含具有强抗氧化作用、防止细胞衰老的维生素及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可溶性纤维果胶等。 建议由“先吃饭后吃水果”改为“先吃水果再吃饭”。将水果放在饭前,可以保证快速消化,有效帮助控制热量、补充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误区五: 每周一次大量剧烈运动也对身体有益 一次大量的剧烈运动不能替代其他几天运动所带来的健身结果。习惯静坐生活的人,突然做出大力气的体力活动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最大。锻炼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必须经常坚持。 误区六: 胖人需要运动,不胖不瘦不用锻炼 身体不胖不瘦,不见得健康指标就正常。有些不胖不瘦的人,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骨密度等指标都不健康。 如果不运动的话,你的人体结构是不健康的,肌肉和脂肪的比例是不对的,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七: 局部锻炼可以使腰围减少 锻炼是改变整个身体代谢的过程。锻炼首先消耗内脏脂肪,然后才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也是血流多的地方先消耗,如四肢、脸颊等。 只有做全身锻炼,才能消耗脂肪,而且一次必须超出20分钟。短时间的锻炼是不能减肥的,局部锻炼也不能减掉脂肪。 误区八: 大量出汗可以减肥 人体中的水分主要在体液和肌肉细胞中,而不在脂肪细胞中。大量出汗后会出现口渴感,导致大量饮水,而后迅速恢复原体重。 排出汗液的好处,是可以带走部分代谢废物,但不坚持适量运动,只想通过大量出汗实现减肥是不可能的。 误区九: 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人老腿先老,爬山的时候负重非常厉害,因为有一个腿从弯曲到伸直的过程,在伸直的过程会造成一些关节断裂,或者是关节软骨软化,过度负重活动会加速其退化和磨损。中老年人尽量少登山、爬楼。 误区十: 锻炼要“闻鸡起舞” 早晨空气里氧含量较少,特别是在树林里,因为植物在夜里是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寒冷会刺激身体,诱发血管痉挛,使突发事件增多。 另外,清晨血粘度高,血压容易升高,早晨还是中风、梗塞等疾病的“魔鬼时间”。下午4—5点是一天中最适合锻炼的时间段,而上班族最好在晚饭后2—3个小时锻炼。
控制餐后血糖,是让许多糖友头疼的问题:吃吧,血糖高了,饿着吧,血糖又低了。 每天都疲于应付上上下下的血糖,心情也跟着上上下下,真是心累。 一、治疗糖尿病,别让餐后血糖反应坏了事 剧烈的餐后血糖反应意味着血糖快速、急剧升高,这时身体就需要迅速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帮助降低血糖。这对糖友原本脆弱的糖代谢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可能导致「明明按时吃药/打胰岛素,可血糖就是控制不好」的情况。 因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在这之后,快速升高的血糖还会急剧下降,这会让身体更容易产生饥饿感,从而摄入更多的食物。所以,剧烈的餐后血糖反应还不利于控制体重。 此外,血糖峰值若超过 ≥ 10.0 mmol/L,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风险增加,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所以,保证餐后血糖反应平稳,对于糖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控制餐后血糖反应,最重要的是「管住嘴」 有大量研究表明,饮食是影响餐后血糖的重要因素。 餐后血糖反应剧烈,常见的原因包括: 食物搭配不当,比如只吃主食、吃得太咸; 缺乏睡眠; 血脂控制不好; 属于血糖难以控制的脆性糖尿病等; 使餐后血糖反应平稳的因素主要是良好的饮食搭配,包括: 在吃主食的同时吃点优质蛋白质,如肉、蛋、奶等; 摄入适量优质脂肪酸如豆制品、坚果等; 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如新鲜蔬菜; 吃饭时喝点水或者吃含水量高的新鲜食物; 也就是说,均衡膳食、健康生活是保证糖友餐后血糖反应平稳最关键的因素。 三、每个人的餐后血糖反应,都是「与众不同」的 常常有朋友这样留言: 为什么大家吃 XX 没事,但我一吃血糖就升得很高啊? 因为每个人的餐后血糖反应,都有自己的特点,是「与众不同」的。 有一项很著名的研究,详细记录了一群人的餐后血糖反应,发现即使摄入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会出现截然不同的餐后血糖反应;更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摄入同样的食物,餐后血糖反应也不同。 研究者还发现,餐后血糖反应主要和身体状态相关,例如,肠道菌群、血糖、血脂、血压、肝功能、突然的压力和应激等都会影响餐后血糖反应。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态是与众不同、而且动态变化的,所以,餐后血糖反应才会如此多变。 四、降低餐后血糖反应,两招致胜 降低餐后血糖反应,我们要注意两点:选择低血糖指数食物,坚持自我血糖监测。 1. 低血糖指数食物能最大可能的保证餐后血糖平稳 虽然餐后血糖反应是个体化的,但目前,升糖指数仍然是用来预估餐后血糖反应最简便实用的指标,而基于低血糖指数食物的糖尿病饮食能保证绝大多数糖友获得平稳的餐后血糖反应。 所以,食物的升糖指数是糖友安排食谱时需要关心的指标。 2. 自我血糖监测能了解自己个体化的餐后血糖反应 在家里监测餐后血糖反应时,测五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显然太麻烦了。我们常常测定餐后 2 小时血糖,来粗略估计餐后血糖反应。 监测餐后 2 小时血糖,应从进食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测定 2 小时的血糖,并记录出现高血糖、低血糖时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对于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来说,在医生建议的自我血糖监测模式的基础上,可以每周随机抽一次早餐后、一次午餐后、一次晚餐后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对于病情不稳定、平常血糖控制不太好的糖友,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增加监测频率,比如每天监测四次血糖(晨起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必要时,还可以加测餐前、睡前的血糖。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病友们常常存在这样两种误解:一种是一旦发现高血压,都要吃药来解决;另一种则是得了高血压,有了症状才吃药。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常常把高血压称为「生活习惯病」,那么,高血压既然是不良生活习惯所「养出来」的病,治疗的基石必然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只要改变了生活习惯,血压就都能降下来呢? 高血压,哪种程度该吃药? 一般说来,对于高血压 1 级(即血压 = 140~159 mmHg / 90~99 mmHg)并且尚未出现靶器官(心、脑、肾、视网膜等)损害的朋友,我们有时候会先让饮食和运动发挥作用,观察 3~6 个月,效果不理想再靠药物出手相助; 然而若是血压值达到高血压 2 级以上(即血压 ≥ 160 / 100 mmHg),或者从危险分层看属于高危和极高危的朋友,我们一开始就会考虑使用药物。 血压降到多少才合适?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要判断您手头的降压药物是不是「好猫」,价格、包装、宣传都不作数,您的血压是唯一的衡量工具。 有不少高血压朋友得病之后,认真吃饭了、用心运动了、好好吃药了,但发现自己仍旧没有把血压给调整到生病前的状态。这时候就开始灰心丧气,觉得自己没有了治疗价值。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平稳降压不代表一刀切,不是说所有的高血压病人,都只降到 140 / 90 mmHg 以下就可以,相对普通高血压人群,有靶器官损害的病人,降压标准更严格。 那什么才叫降压达标?高血压防治指南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1) 普通高血压人群血压应降至 140 / 90 mmHg 以下; (2) 糖尿病或伴有肾脏疾病的人群应控制在 130 / 80 mmHg 以下; (3) 肾病蛋白尿小于 1 g / 日者,血压应控制在 130 / 80 mmHg 以下; (4) 肾病蛋白尿大于 1 g / 日者,血压要控制得更严格些,应低于 125 / 75 mmHg。 参照这样的标准,您达标了吗? 降压药,到底应该咋调节? 降压药的使用中,医生还会遵循以下原则: (1) 在添加药物时,医生们往往会从较小的剂量开始,慢慢摸索着逐步增量,以期在获得最佳效果的同时,把副作用控制在最低; (2) 在单药使用效果不佳时,医生会考虑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的方式,合理使用,可使降压效果显著改善而减少不良反应; (3) 最好采用一天一次给药并且具有 24 小时持续降压作用的药物,这样做不仅方便了高血压朋友,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还能保证长时间的血压稳定,更有利于靶器官的保护 (4) 缓慢降压,以 2~3 个月达标为宜。降压过快,就会使得原本充盈的血管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人体器官得不到「习以为常」血液量的供应,这样反而可能诱发某些疾病。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个慢性病,在治疗上急不来。遵从医嘱,慢慢来,让血压降地更安全更平稳。
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飙升速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很多人开始在诊断心脑血管病后服用抗栓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七七八八的中成药。但有一种药物的使用却被很多患者所忽视,那就是他汀类降脂药物。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自己的血脂已经正常,就停用了他汀。在他们的眼里,他汀就是降血脂的,血脂正常为什么不能停药。 降血脂药 不能乱停 其实血脂正常的心脑血管病人,也不能擅自停用他汀类药物。 以冠心病为例: 冠心病一般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给心脏自己供血的冠状动脉内壁长出了斑块。这些斑块的生成和长大都和胆固醇密切相关,可以说胆固醇就是建造粥样斑块的原材料,因此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可以抑制斑块的生长。 但事情还没有那么简单。冠心病家族中的头号杀手——心肌梗死,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多人都认为心肌梗死就是粥样斑块慢慢长大,然后堵住血管造成。非也! 事实上,绝大多数心肌梗死的发生不是因为斑块太大了,而是因为斑块破了,诱发急性血栓,堵塞了冠脉。 那斑块为什么会破裂?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两点很重要: 粥样斑块中脂肪太多,斑块的部分就变成了馅大皮薄的饺子; 粥样斑块有炎症反应,包裹斑块的血管内层变得不稳定。 他汀类降脂药物不仅仅是降脂那么简单,同时还能稳定斑块、防止破裂,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是一个多面手。 因此明确有冠心病,尤其是发生过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都应该遵医嘱坚持服用他汀。 降血脂药 伤肝吗? 除了意识不到重要性之外,很多病人也担心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其中最主要就是肝脏方面的问题。 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病人问我「这他汀是不是对肝脏毒性很大」,甚至于有些病人因为担心他汀的肝脏安全性而拒绝服药。更夸张的是我几年前遇到一个冠心病病人停用他汀是因为卫生院的医生告诉病人他汀肝毒性很大,不能吃。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真相是: 与他汀相关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大约是 1.2/10 万,连「万一」这句话都算不上。 因为服用他汀发生的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只有 500 万分之一,目前认为是患者特异性体质造成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肝病(比如慢性乙肝)和代偿性肝硬化都是可以使用他汀的。 在服用他汀的过程中,如果肝酶升高在上限 3 倍以内,不需要停药,可以减量或继续监测。 有以下情况的病人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 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肝酶升高、任何原因的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3 倍、失代偿的肝硬化、急性肝衰竭。 最后,相关的指南推荐,建议患者在服用他汀前,以及服用后一个月检查一下肝功能,以后每 6~12 个月复查一次,防止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对于应该服用的人来说,他汀类绝对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药物,希望此文能消除大部分人对他汀不必要的顾虑,更好的规范用药。
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失眠」的困扰。 焦虑、抑郁、睡眠呼吸暂停、工作压力大、慢性疾病……失眠的原因和安眠药的品牌一样不胜枚举。 为了避免一些服用安眠药的误区、解答读者关于安眠药的疑问,丁香医生特别整理了下面的内容,不妨来看看。 失眠一定需要药物治疗吗? 不是所有的失眠问题都需要服药治疗。在全面检查、找到失眠的原因后,听听医生的建议。 若长期遭受失眠困扰,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建议一些药物治疗方案(不仅仅局限于安眠药)。 比如,长期失眠的人可能会伴有抑郁焦虑的情绪、高血压等,除了需要服用安眠药之外,还要解决精神、血压的问题; 若是某些由疾病导致的失眠,则还要重点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如果必须服用安眠药,有几点一定要注意: 应尽可能避免白天服用; 持续时间不宜超过 4 周; 尽量避免连续每天用药; 老年人或儿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老年人的失眠如何处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纪越大,睡眠需求会越少。所以判定中老年朋友是否失眠,还要参考睡眠时间之外的其他标准,如睡眠质量、醒后是否恢复精力等。 而且,因老年人常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加之肝肾功能逐渐退化,所以老年人使用安眠药应十分慎重,详细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很有必要。 自己在药店购买安眠药可行吗? 对于短期内出现的严重失眠问题,应该先至医院就诊,明确是否存在其他问题,以避免延误其他疾病诊治。 对于必须服用安眠药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切忌擅自购买安眠类药物自行服用。 在我国,一般的安眠药都属于特殊管制类药物,只有凭医生处方才能获得,而药店擅自售卖这类药物是违法的。 特殊情况能吃安眠药吗? 身体在特殊情况下,孕有了失眠问题,一定要找专门的心理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千万不能乱用镇静安眠药。比如怀孕。 常用的安眠药是安定类的药物,怀孕妇女服用这类药物会使胎儿及出生后的婴儿出现肌张力下降、低体温、呼吸困难等症状,容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发育受阻,还可能引起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十分危险。 因此,一旦孕期出现睡眠差或失眠状况,忌滥用安眠药,而应以生活调理为主来改善睡眠。 吃了安眠药还是睡不着? 对于入睡困难且容易惊醒的人群,一般医生会建议使用长效安眠药。这类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每晚最多服用一次。 单纯入睡困难的人,使用短效安眠药即可,这类药物起效快失效也快。如果你用的是短效药且离起床时间还早,可以再服用一次。 短效药通常作用 3~4 小时,再次服药时间取决于自己的日程安排。例如,打算早晨 6、7 点起床,那么凌晨 3 点前服药,早晨醒来时药物基本代谢完毕,不会影响白天的活动。 当然,每个人的用药效果可能会略有差异,可以询问医生,让医生结合检查结果和具体的情况,帮助调整服药方法。 短效类:佐匹克隆,唑吡坦,三唑仑,奥沙西泮; 中效类: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 长效类:地西泮,氟西泮,夸西泮,氯氮卓。 喝酒送服安眠药, 可以睡更好? 不建议这么做。 酒精和安眠药相互作用,有可能引起 —— 心跳变慢、头晕眼花、呼吸困难,最糟糕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停止。而且饮酒本身,就会降低睡眠质量。 那么喝酒多长时间之后,可以服用安眠药呢? 由于每个人代谢酒精的速度不一样,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答案。如果实在想喝酒就尽早喝,然后吃些不含酒精的食物,晚些时候服用安眠药,尽可能拉长饮酒与服药之间的时间间隔。 服用安眠药有什么副作用吗? 有时安眠药会让人在白天感觉疲劳,影响注意力、判断力和反应能力,所以服用安眠药期间不宜驾车或操作机器。 除此之外,另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耐药性。有的人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药物效果变差了,需要增大剂量才能达到之前的效果。如此长时间服用的话,会导致上瘾和依赖。 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建议告知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另外,青光眼患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严禁服用安眠药。 长期服用安眠药后 该怎么停药? 对于那些已多年服用安眠药的老年人,不可强行停药,这种情况下小剂量使用安眠药反而是必要的,而且减药的速度要慢。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医生可能会每周将药物剂量减少一半: 假设原先每晚服用某药物 10 毫克,可以尝试每晚服用 5 毫克,持续一周;下一周再将药物剂量减半,按每晚 2.5 毫克的剂量服用一周。如此逐量递减,直至最后彻底停药。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对半掰开,有些则不可以,比如缓释药物。具体的减量和服用方法,记得咨询医生。另外,有可能发生停药后睡眠质量再次变差的情况,这需要用几天时间来调整。如果仍旧睡不着就去看医生。 安眠药会导致失眠复发也是一些专家更青睐非药物的行为认知疗法(CBT)的原因。 什么是行为认知疗法(CBT)? 行为认知疗法(CBT)是指通过改变失眠患者对睡眠的看法、教授一些有助睡眠的技巧(比如改变睡眠的环境、限制睡前的活动等)来改善睡眠质量。研究表明对某些人群, CBT 可以和药物一样有效,而且还没有药物带来的那些副作用。 人们常常把暴躁易怒等一切负能量归罪于睡眠不足,把睡眠看得太过重要,反而导致睡不着觉。CBT 可纠正这种扭曲的想法。 当然,根据具体情况,有时 CBT 也需要联合药物。 「天然制剂」「安神保健品」 是否值得一试? 别抱很大的希望。 人体在睡眠时分泌的「褪黑素」,以及某些号称有安神作用的植物也许对睡眠有帮助,但目前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来证实它们的功效。而且某些非正规厂商生产的制剂,消费者并不知道其中添加了什么成分,其安全性甚至都要打一个问号。
膳食不均衡,容易营养不良 随年龄增加,身体的各项身体机能开始衰退、老化。尤其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相比以前更容易发生代谢紊乱,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等。 另外,中老年人常存在体力活动减少、牙齿松动、情绪不佳等问题,这些也可能导致食欲减退,营养素摄入不足。 在此情况下,若中老年朋友不注意营养均衡,拒绝吃某些食物,容易加快身体器官功能衰退,尤其在患有疾病时,更会让身体健康状况雪上加霜。 而肉,是均衡膳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畜肉、禽肉、鱼肉,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其中,红肉类还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对于预防缺铁性贫血有重要意义。 吃肉会导致胆固醇升高吗? 人体内的胆固醇有两个来源,大约 70%~80% 由肝脏合成,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来自饮食。 肉类饮食中的胆固醇对于升高人体胆固醇的作用并不大。 而且,食物中的胆固醇也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营养物质。它是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合成维生素 D、胆汁和部分激素的材料。 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吃肉就会导致胆固醇高。 吃肉,真正应该注意的是脂肪 虽然肉类中的胆固醇不用太担心,但很多胆固醇丰富的肉类,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和羊肉),依然要少吃。这类肉中的脂肪里往往含有大量不利健康的饱和脂肪。 简单来说,尽量吃瘦肉少吃肥肉,尽量吃白肉少吃红肉。 1. 白肉:鱼肉、禽肉为首选 白肉一般指禽类及水产品类的食物。 鱼肉、禽肉是老年人的首选肉品,它们的脂肪含量低,肌纤维短、细、软,更易消化吸收。建议每日的摄入量为 50~100 克。 海鱼和虾也是很好的选择。 2. 红肉:多吃瘦肉,少吃内脏 红肉包括猪、牛、羊、驴等家畜的肌肉、内脏及其制品。 建议每天的红肉总量控制在 50 克。 红肉含脂肪较高,应尽量选择瘦肉。动物内脏因胆固醇含量较高,老年人不宜过多食用。 建议每周只吃 1~2 次动物内脏,每次吃 50 克。 老年膳食「十个拳头原则」 为了方便大众评估自己的饮食结构,我国营养学会概括了「十个拳头原则」: 肉:粮:奶和豆:菜果 = 1:2:2:5(以烹饪前的的重量比计算的比例)。 建议老年人经常根据自己拳头的大小来粗略估计每天各类食物的进食量: 肉类:不超过一个拳头大小(包括鱼、禽、蛋、肉) 主食:两个拳头大小(包括粗粮、杂豆和薯类) 奶、豆制品:两个拳头大小 蔬果:不少于五个拳头大小.
控制血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天气变化、心情、身体状况,都会导致血压的波动,引起身体的不适。 这些不适,有些可以不处理;但有些则是不可忽视的预警信号。 比如,患者突发恶心、呕吐、剧烈头痛、胸痛、心慌甚至视线模糊等情况,同时伴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这种情况可能是高血压急症或其它的急性高血压危重并发症。 下面把几种常见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告诉大家。 1.如果高血压患者突发头痛、呕吐,还出现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瘫痪、意识障碍,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疾病。 处理:应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同时平卧。将头偏向一侧,防治呕吐物吸入气道,造成误吸,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如果患者突然心悸、气短、口唇发紫,出现呼吸困难,并咳粉红色泡沫痰,可能发生急性左心衰。 处理:急性左心衰的患者一般平卧困难,可以采取坐位,双腿下垂。同时应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如果有条件,立即吸氧。 3.在劳累或受到精神刺激后,患者突然发生心前区疼痛、胸闷、并放射至左肩或左上肢、面色发白、出冷汗,这可能是发生了急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处理:如果病人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感觉发作和往常没有区别,可以按照之前的方式进行处理,一般是安静休息,舌下含服 1 片硝酸甘油,并吸氧等。 如果没有过心绞痛发作,或者发作感觉和以前明显不同,应立即休息,平卧和坐着均可,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有条件可以吸氧。 4. 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前胸或胸背部持续性疼痛,感觉像刀割样,或者撕裂样,有时候疼痛还会出现在背部,尤其是两个肩胛骨中间,严重的甚至腹部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主动脉夹层间区向胸、腹部以及下肢等处放射,可能是主动脉夹层。 处理: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 5.如果有高血压,还被诊断过房颤的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口唇发紫、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等情况,要小心可能是肺栓塞。 处理: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不能起床或活动,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如果家有吸氧条件,应立即吸氧,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 一旦高血压患者出现诸如以上与高血压有关的急症,患者及家人首先要保持镇静,立即卧床休息或静坐,稳定情绪,尽量避免紧张,必要时服用适量的降压药物或其他急救药物(血压不可下降的过快、过低),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
我们知道,血糖控制不好,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比如增加患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容易导致肥胖和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等等。 因此,控制血糖,人人有责。但在生活中,有很多谣言和认识误区,我们先来看看,你都听到过哪些? 误区一:只要不吃甜的食物,血糖反应就会比较低 甜味的糖会升高血糖,但没有甜味的淀粉在消化之后也会变成葡萄糖。 所以,所有含淀粉的食物,比如米、面、杂粮、薯类等,也都有可能升高血糖。 误区二:糖尿病人要注意选择无糖产品 很多所谓的「无糖产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虽然不含有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仍然含有大量淀粉,有的甚至还添加了淀粉糖浆、葡萄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配料。 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毫不逊色于日常所吃的白糖,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误区三:糖尿病人绝对不能喝粥 糖尿病人绝对不能喝白米粥,但燕麦粒煮成的粥和杂粮杂豆占一半以上的杂粮豆粥可以喝,因为它们的血糖反应较低。 那种以精白米为主,少量点缀一点杂粮的所谓八宝粥,以及加了一点鱼片肉片蔬菜碎的广式白米粥,还是坚决不要喝。 误区四:所有杂粮都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 并非所有杂粮都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 在白米白面之外,以杂豆类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最慢,比如芸豆、豌豆、红小豆、绿豆等;其次是整粒燕麦和荞麦;然后是大麦、全粒小麦;接下来是黑米、糙米、小米、玉米等其他粮食。 玉米糊糊的血糖反应并不比白米粥低多少。 误区五:糖尿病人可以用鱼肉蛋类来替代一半主食 有人觉得糖尿病人不能多吃主食,为了控制血糖,可以大量吃鱼肉蛋来代替主食。 这完全是一个误解。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动物性食品应适量,并鼓励有部分日子用豆制品来替代肉类。 误区六:主食里加点油,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 做主食时添加油脂,做成烧饼、花卷、葱花饼之类,并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 油脂本身虽然不升高血糖,但油脂延缓血糖上升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过多油脂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此后的血糖控制能力下降。 误区七: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不能吃水果 需要控制血糖的人可以少量吃各种水果,其中优先选择那些升糖指数较低、甜味较低、以及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的水果,比如苹果、桃子、杏、猕猴桃、橙子、柚子、草莓、蓝莓、桑葚等。 荔枝、桂圆、葡萄之类含糖太高的水果,只可在两餐之间每次吃三四粒,而且需要相应扣减三餐主食。 误区八:糖尿病人不能喝牛奶和酸奶 有些人觉得,因为牛奶里含乳糖,酸奶含少量乳糖和蔗糖,所以不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其实,虽然牛奶里含乳糖,其血糖反应仍然比米饭馒头低得多,而且在早餐喝牛奶配合粮食类主食,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乳酸有延缓餐后血糖上升的作用,含糖酸奶血糖上升速度也比米饭馒头慢,无糖酸奶更无需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