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男,反复眩晕3年,外院B超,显示双侧颈动脉斑块,右侧斑块导致狭窄;DSA检查显示右侧颈动脉狭窄90%。 这种狭窄的结果,将导致脑供血不足,严重导致急慢性脑梗塞、危及生命! 我们该做些什么? 颈动脉狭窄有2种手术方式:1是颈部做个切口,颈动脉斑块直接手术剥离,再将血管缝合,手术彻底,又称CEA,再狭窄复发率低;其2是不开刀,介入手术,用支架撑开血管,俗称CAS,创伤小,但复发率与并发症高。 怎么选择? 在国内的现状:此类疾病看内科医生比较多,多数都会选择做支架,总觉得不开刀就是“微创“! 在国外,欧美国家多选择CEA,手术可以将并发症控制在很低程度,目前死亡率是1%,一半还是因为心脏病发作所致! 中国恰好相反,80%的病人做了介入手术。主要是内科医生说了算,近期远期效果到底如何,缺乏大宗的临床对照研究。 我们选择了CEA,当然,我们有术中电生理监测,随时掌握脑组织的耐受力! 术后:建议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对侧还有斑块)。一周出院。
今天75岁的贺老爷又来门诊复诊了,生活状况良好,语言表达清晰,自由行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做过脑部大手术的病人。 记得他是72岁时因突发癫痫就诊的,在内科照片发现是个陈旧血肿,DSA阴性,CTA也没有看到瘤子,经我仔细会诊,考虑为巨大血栓性未破裂脑动脉瘤。 治疗方案:1.由于血栓闭塞性动脉瘤,出血风险不大,可以保守治疗;2.伴癫痫,原因可能为动脉瘤刺激额叶导致,切除病灶有利于癫痫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家属和贺老决定接受手术。 手术顺利,术后已经3年了,贺老生活质量可以说非常好,每次来复诊,我都给他免了诊费!
前段时间应脊柱外科主任邀请,切除了一例罕见的脊髓肿瘤:70岁女性,大小便失控1月入院。 给予手术治疗,手术中发现患者圆锥下极占位,约3-1.5Cm的黑色肿瘤,质地脆、边界存在,血运丰富。非常容易出血。其周边2-3Cm的的蛛网膜都有黑染,仅90分钟,手术全切肿瘤 术后病理诊断: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号称“癌中之王”,即使放化疗其效果仅10%。但是,目前,可以使用到最新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依托这些新药的综合治疗,可以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018年,随着帕博利珠单抗在中国的上市,成为恶性黑色素瘤领域的第一个PD-1单抗,中国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入免疫治疗新时代。
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是所有颅内动脉瘤位置最深的动脉瘤,被众多血管神经遮挡,然而它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非常高的,较之开颅手术,介入治疗是个很好的办法,但费用高昂,复发率仍然比较高,对于那些家境不好的患者,开颅手术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 上个月完成一台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手术,效果不错,并术后作图分享: 动脉瘤被夹闭,血管神经保护完好
很多脑动脉瘤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当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后,自然非常高兴,慢慢可以吃饭了、可以走路了,逐渐做起了家务,回归生活,美好的明天重新开始。 然而随访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患者刚开始还很听医生的话,坚持用药,降血压,降血脂治疗,时间久了便又随意起来,忘记吃药,或者看血压好就不吃药了。 这里再强调一下,高血压的存在是导致动脉瘤再发复发的因素之一,也有的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危及生命或致残,所以有高血压的患者必须终生吃药,正常了可以吃少一点也别断药。
随着CT和磁共振检查等先进检查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经过检查后诊断为“颅内蛛网膜囊肿”,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过无数蛛网膜囊肿的患者,十几岁以内的少年居多,而且男孩子多于女孩。蛛网膜囊肿是否一经发现就应该手术治疗?怎样的情况可以不予治疗?治疗的办法都有哪些?效果又会如何?......毕竟开颅手术是大手术,选择正确治疗方式和时机,关系到患者的未来。下面就蛛网膜囊肿的诊疗提供以下建议:蛛网膜囊肿是脑或脊髓实质外囊性占位性病变,不是肿瘤。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常位于脑裂及脑池部,如颞叶囊肿、外侧裂囊肿、枕大池囊肿等。它有蛛网膜样囊壁及脑脊液样的囊液, 个别蛋白含量高于脑脊液,或外观微黄透明状。囊肿多位于脑表面,个别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实际上是脑池的巨大扩张,也有的是周围的蛛网膜下腔无交通。蛛网膜囊肿表面和深部由一张透明的蛛网膜形成,与脑内的脑室隔绝。体积大者可同时压迫脑组织及颅骨,可产生神经症状及颅骨改变。本症多见于儿童,男性较多,左侧较右侧多见。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及感染后蛛网膜囊肿三型。分述于后:(一)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常见类型。 1)外侧裂蛛网膜囊肿 外侧裂扩大,有时可伴有颞叶前部及额下回缺如。常见于几岁至20岁以下青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常有头痛、癫痫发作(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颞部骨质隆起,少数有同侧突眼,晚期可有视乳头水肿及对侧轻偏瘫等症状。本病无任何症状,或轻微头痛,或在偶然体检时意外发现者不少。 2)大脑凸面蛛网膜囊肿 见于婴儿或成人,婴儿常头颅进行性增大,两侧不对称,透光试验可见囊肿边界,有时有癫痫发作。 3)大脑纵裂蛛网膜囊肿 常无临床症状,约半数伴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4)鞍区蛛网膜囊肿 位于鞍上或鞍内。鞍上者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囊肿与视交叉池之间可相通或不通。囊肿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破坏蝶鞍,压迫垂体、视神经交叉及室间孔,产生视觉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阻塞性脑积水等。鞍内囊肿多无症状,亦可通过扩大的鞍膈孔向鞍上发展,形成空蝶鞍综合征。 5)四叠体区蛛网膜囊肿 囊肿与四叠体池相通或不相通。早期可压迫导水管产生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征。 6)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 早期有神经性耳聋、角膜反射减退,晚期有小脑征及颅内压增高症状,个别可有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 7)小脑蛛网膜囊肿 可位于小脑半球、蚓部或枕大池部。临床常有颅内压增高症状,部份病例有小脑受损体征。对于最常见的颞底和外侧,幼儿患者可出现颞部颅骨隆起,颞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大多仅轻微头痛,或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体检时发现,或直到成年才产生症状。症状多样化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小囊肿可无任何症状。(二)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或蛋白含量较高的液体成分。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临床可表现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症状。视交叉池部囊肿可产生视觉障碍,其他部位者亦可产生局限性症状。儿童常有头颅增大。 诊断依据有脑膜炎史及颅内压增高征。应用CT扫描可确诊。但有时与先天性蛛网膜囊肿较难鉴别。多发性囊肿不宜手术,但可切除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囊肿。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者可作脑脊液分流手术。(三)损伤后蛛网膜囊肿 又称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疤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手术时机的选择:因此,只有不断增大引起症状的囊肿才需要治疗。如果不引起症状,不逐渐增大,只能看作先天性的结构异常,和胎记的性质一样,是不需要治疗的。但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判断诸如头痛、头晕的症状是否因为“囊肿”引起。因为头痛头晕的发病率很高,原因复杂,很多脑子里不长囊肿或肿瘤的人也会头痛。那么如何判断呢?下面的几点可供判断:①囊肿引起的头痛头晕往往逐渐加重,有“恶化”的趋势。如果是每年或者每月多次发作,总体程度差不多,往往就不是因为囊肿引起的②头痛还伴有脑子压力增高的其它症状,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脑积水、意识障碍等,这样往往是因为囊肿病变引起的③客观证据:如多次检查CT或MRI发现囊肿逐渐增大;囊肿有显著的占位效应(需要医生帮助判断,如枕大池囊肿引起梗阻性脑积水,颞叶囊肿压迫脑组织引起癫痫,鞍上池囊肿引起视力逐渐下降、透明隔囊肿引起脑积水等);脑子压力升高检查时发现视乳头水肿(需要医生看眼底,因为脑子压力高导致视乳头静脉回流不好,眼底的视乳头肿起来)现在,CT或者MRI报告枕大池囊肿(位于两个小脑之间)、透明隔囊肿(位于大脑的侧脑室之间)的很多,其实这样的报告不一定正确,我看到的很多来就诊的人被这样的报告所困,其实多数报告枕大池囊肿的只是扩大的枕大池(正常结构),透明隔囊肿也只是少见的第五脑室(也可认为是正常结构)。蛛网膜囊肿应与脑穿通畸形及颅内上皮样或皮样瘤鉴别。前者为脑组织缺失,脑脊液充填空腔,故腔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自由交通,CT扫描可以鉴别。颅内上皮样或皮样囊肿,为实质性肿瘤,CT扫描与本症相同均示低密度区,但前者边缘锐利,一般无占位效应。因此,简单的说,引起症状加重,有逐渐增大的蛛网膜囊肿才需要治疗。手术方式(一)开颅囊壁切除囊肿开放术用于囊肿较小的患者。开颅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二)囊肿分流术用于囊肿巨大者,手术简单,风险相对较小(三)神经内窥镜下囊肿-蛛网膜下腔沟通术较为复杂,部分患者术后长期可出现交通口愈合,囊中再现。总之,蛛网膜囊肿早期检查发现,根据囊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临床表现,决策手术治疗与否,以及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及时诊断,正确治疗,会取到良好的效果,对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极为有益。本文系何宗泽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听神经鞘瘤仍需要定期检查,一般术后3月,1年,需要检查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观察有无复发,以及神经功能。今天周四的门诊随访:1.听神经瘤术后1年,无复发无面瘫,保留听力,效果杠杠滴!术前肿瘤巨大
一、停药事项: 2年无发作,复查脑电图正常 2种联合用药的停药:如左乙拉西坦(国产)平时0.5G,2次/天,丙戊酸钠0.5,8小时一次; 停药顺序:左乙拉西坦,每2个月停0.25G(国产1片,进口半片,大概半年可以停下来) 丙戊酸钠在上述停完药2月-3月后,开始减少(0.25G,国产1片、进口的半片),3个月减一次 注意事项:一旦有癫痫发作,立即补充到正常用量。 禁烟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禁熬夜,饮食清淡! 二.??用药服药注意事项: 1.初次用药前需要抽血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一般住院期间都会查),2.用药1周建议复查并加做血药浓度检验;3.用药时间必须准时,规律;4.用药能控制70-80%癫痫发作,不能保证完全控制,必须保持复诊复查。 参考文献: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无癫痫发作患者停用抗癫痫药指南,2021年12月
近日接诊的一位患者,因行走不稳1月来看我的门诊。仔细追问病史,还伴有2年的耳鸣,一年多的听力下降,既往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检查闭目难立等共济失调阳性。我的思维立马就有了初步定位诊断,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印证了诊断:听神经鞘瘤! 治疗方案:开颅手术,在电生理监测下保护面神经,目前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由于手术技术的熟练,手术相关死亡率是1%以下。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保护面神经,由于肿瘤与面神经耳蜗神经都来自内听道,受肿瘤压迫,很多患者术后面神经麻痹,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每一位患者神经都得到了解剖保留!在此基础上,保护听力是我们的另一个目标,当前包括世界顶级神经外科医生对听力的保留,也只有20%,这与肿瘤大小以及个体化差异有关。 该患者顺利完成开颅肿瘤切除手术。肿瘤的表面布满静脉,动脉,必须区分那根是异常哪根是正常的血管,去除异常血管,保留正常的,然后确认面听神经,进行保护,在内听道的肿瘤充满在骨孔隙,分毫不差的磨除少量骨质,这时候,需要用非常轻巧的技术手法,将内听道的肿瘤挖出来而不伤及神经!这样,整块肿瘤被一丝不剩的切除,神经血管被丝毫不损地保留下来! 肿瘤完整切除神经完美保留。 听神经瘤的效果与肿瘤大小有关,不少患者对于听力下降、耳鸣没有警惕,没有检查,以至于肿瘤生长到巨大才就诊,如有以上症状,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是首选筛查项目。 在加强疫情防控体系的大环境下,静下心来、苦练内功,加强技术创新,惠利于民!加油?!
前不久接到朋友的电话,一亲戚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人已经昏迷!到底是做介入微创还是开颅手术?做介入至少15万的手术材料费,开颅又担心70岁的老人家受不了、犹豫不决! 我给她推荐了一款既省钱又微创的方法,锁孔开颅手术! 就是在额头开一道3-4Cm的小口子、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而且基本不会复发,花费至少省一大半! 看看我们能做到吗? 术前CT,蛛网膜下腔出血多,4级 左侧眉弓手术,将切口隐藏在额头皱纹,术中取下约3厘米骨瓣,并做侧脑室引流 术后病人逐渐苏醒,拔除头部引流管,回到病房,能正常饮食,四肢有力 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与介入手术,到底如何选择?需要根据病人的动脉瘤部位,出血多少,病人体质、家里经济能力 更重要的、还有手术医生的经验,对手术安全、质量控制的能力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