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保守治疗,其内容基本相似。本篇讲述非药物治疗的基本措施:1. 减肥现在的中老年人普遍超重或者肥胖,使下肢关节长期超载受损,还有很多全身危害,所以减肥是最重要的,把超重的体重尽可能降到标准体重,要控制进食的总量,要少吃,使摄入低于活动与代谢所需。每天只能吃三餐,餐与餐之间不可进食任何的零食、点心、水果与饮料,但可以大量喝白水或者茶水。每餐的总量,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减少1/3到1/2,稍微有一点点饱腹感就应该马上停食,注意这里讲的是进食总量,而不是仅指面饭等主食。糖尿病人的控食要比较和缓,谨防低血糖反应,建议从减少20%左右开始,必要时还应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更为安全。减肥是一个心理问题,一定要增加饥饿的时间,饿的时候要感觉很开心,因为只有饿的时候才能燃烧脂肪,才能减肥。如果饿的受不了的话可以喝水,这样胃肠的负担也减轻了。饿得没力气时,就坐一会,等机体缓过劲来再活动,这时候是在燃烧脂肪提供能量了,是真正减脂的时候。这样慢慢养成习惯,就很快能够减肥了,目标是要每周至少减1~2斤。 2. 保暖关节部位的保暖非常重要,尤其是膝关节。夏天的时候要注意避开空调电扇,要穿长裤,不要穿短裤和裙子,不要把膝关节光腿露在外面。护膝是很好的保暖措施,注意要选用保暖型的,而不是运动型的,夏天可以带一个薄的护膝,冬天的时候要带一个厚点的护膝。可以白天配戴,晚上不戴,让皮肤可以休息。无论冬夏,晚上睡觉都要穿长的睡裤。 3. 避免不良活动要注意避免给髋关节和膝关节带来高负荷的那些动作。不要蹲,不要跪,不要爬楼,不要爬山,不要背重的东西,不要抱着孩子走路。要避免重体力劳动,不要蹲上蹲下去练膝关节。步行距离较长时,要适当停顿休息。 4. 合理活动与运动日常生活活动与体育运动锻炼是两种不同能量级别的活动。关节炎发作时,肯定是需要暂停运动锻炼,并减少生活活动,增加休息时间,症状越严重,越需要减少活动量。在症状缓解期,可以逐渐地少量增加活动量,循序渐进地先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再慢慢恢复运动锻炼。在无症状期,我们鼓励病人进行低负荷的低活动量的有氧运动,比方说平地散步,快走,慢跑,游泳,不剧烈的跳舞,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都是可以的,都是鼓励病人做的。年轻病人也可以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等非对抗性运动,一般建议每周2-3次比较合理,具体原则可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于2017年8月10日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可以分次进行日常活动与运动,间断休息,慢慢提高活动总量,长期坚持,就能逐渐提高总体的活动能力。合理活动与运动的“范围”或者“量”把握:可以让你的关节告诉你,合理的活动量是指在自身关节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或者运动,其结果是使关节感到舒适而不是疼痛,不能够因为活动量的增加而诱发或者加重髋膝关节的疼痛与不适的感觉。在各种运动锻炼当中,个人比较推荐太极桩,对下肢的肌力有很大帮助,也有益于整体的身心调养,每天都可以少量多次地进行训练,从每次3-5分钟慢慢增加到15-30分钟,长期坚持,慢慢就会有效果。其他的诸如八段锦、五禽戏、广播体操等,这些比较均衡柔和的动作都是比较适合于中老年人的。具体的锻炼方法,可以搜索微信、抖音或者小红书,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教学视频,慢慢学。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社畜在财富自由的道路上拼搏之余总会考虑怎么让自己的身体不跟着蹉跎的岁月一起“衰老自由”。“我有没有骨质疏松”成了骨科医生常常会听到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介绍一种工具,能够快速的让你知道你会不会有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的骨质疏松风险1分钟测试题是一个科学有效的工具,可以有效的为我们进行骨质疏松风险的初筛,帮助医生筛选出真正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的人。具体题目如下表:IOF骨质疏松风险1分钟测试题上述问题, 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建议进行到正规医院的骨科或者骨质疏松专科进一步检查。
最近,门诊出现了一批年轻的新面孔,他们大多是因为颈痛、脖子僵硬等不适来医院就诊,拍片后报告都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也有一些是因为单位体检拍了颈椎X光片,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的人觉得休息后症状能缓解并不在意,有的则忧心忡忡甚至出现焦虑的状况。那么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是否需要治疗呢?首先要说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影像学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通俗来讲就是脖子变直了,指的是在某些诱因(包括长期的不良姿势、外伤、感染、退变等)导致的颈椎原本向前凸出的弧度减小甚至消失,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颈椎反弓(形成向后凸出的弧度)(如图所示)。患者多表现为颈部疼痛,颈部肌肉僵硬等不适感,这些症状可因劳累,颈部受凉等因素加重,严重者可有手部放射痛、麻木等神经症状。也有一些患者除了偶尔的颈部不适外,并没有太多不适。我们应该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而不是治疗生理曲度改变本身,病因纠正了,生理曲度改变自然不会再进展,甚至好转。一、改变姿势是基础,功能锻炼是核心!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最多见的原因便是长期不良姿势导致颈部肌肉劳损、韧带松弛、椎间盘髓核脱水弹性降低,以至于无法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因此纠正生活不良姿势习惯、颈部肌肉的锻炼十分重要。在生活中要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注意坐姿(如图所示),减少手机及电脑使用时间,不使用过高枕头。同时在症状缓解期适当进行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比如做做颈椎健身操、麦肯基疗法等。进行功能锻炼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协助判断自身是否适合功能锻炼,以免因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导致病情加重。正确的坐姿扫码观看中青年颈部肌肉放松和锻炼健身操扫码观看老年颈部肌肉放松和锻炼健身操二、理疗穿插做支撑,结合锻炼效果好!其次也有理疗(包括热疗,电疗,磁疗和光疗等)可供选择,这些治疗的主要原理之一是促进颈部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如乳酸(导致肌肉酸痛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等排出从而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感。但由于这些治疗方式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因此结合上述改变姿势以及功能锻炼才能使疗效更加突出。三、药物治标不治本,但有时也必不可少当然,短期缓解症状的药物也有很多,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扶他林等),肌松剂(如妙钠),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或贴膏等等。如果出现影响睡眠的疼痛,那么局部封闭也可以作为治疗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这一疾病,如果不去除诱因,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会反复发生。四、哪些情况需要手术干预?单纯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并不需要手术,通过改善生活和工作习惯,配合适当的锻炼,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极少数情况下,比如出现后凸畸形,或合并颈椎间盘突出和颈锥管狭窄并产生了神经和脊髓压迫症状的时候,就需要手术纠正畸形和神经脊髓减压。总之,颈椎变直无需惊慌,找准诱因,根据医生建议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脖子!但是,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却是颈椎向主人发出的无声的警告,提醒主人需要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否则长此以往,颈椎老化速度可能会加快,更早出现颈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邹琰培 李熙雷 李娟 指导:董健
膝关节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口服药物治疗:用药原则: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退变性疾病,本质上无法治愈,需要长期用药。长期用药的品种,目前仅有维固力这一款药物。这是唯一一个具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长期治疗有效性的药物,但其对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则还没有足够的有效性证据,所以,对于膝关节患者,这应该是一个必选项,而对髋关节患者则是一个可选项。骨性关节炎还会经常短期发作或者加重,其内在本质是炎症发生、发展、达峰、减弱、暂停的周期律,因此短期用药需要覆盖整个炎症发作周期,在刚开始时要用较大的剂量,待炎症得到控制后再减小剂量,一般需要连续用药2-3个月左右。如果把炎症比喻成一团火的话,那么短期用药的策略,就是灭火一开始就要用大力,火势控制后可以减小剂量,但仍需持续用药,待灰烬完全冷却后方可停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管控本次发作的火势,还有助于减少死灰复燃的频率。短期用药的品种,包括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和微循环促进药。这些药物在京东或者美团上都可以买到。上述用药组合仅代表个人偏好,具体患者还需根据病情适度调整。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炎症是疼痛与疾病进展的根源,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达到镇痛的目的,并进而影响疾病的长期进展速度,是骨科临床最常用的药物。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常被许多病人误解为“止痛药”、“有成瘾性”而不愿服用,但它们其实、确实不是止痛药、不是止痛药、不是止痛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适合于短期用药,每次疗程宜持续2-3个月。都是饭后半小时服用。以下是个人比较推荐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选一个即可,禁止两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同时服用,也不建议短期内不停换药。这些药物在东京或者美团上都可以买到。①西乐葆:高选择性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是同类药中全球处方量最大的品种,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相当可靠。首选,但略贵。开始剂量每天早晚饭后半小时各吃一颗,连续服用3~4周,等症状明显好转之后,减量为每天服用一颗,再服用1-2个月左右。强调要连续服用,总疗程大概在2-3个月上下,视病情控制情况而定。发作时症状较轻的病人,也可以直接从每天一颗开始服用,持续2-3个月,或者到症状完全缓解之后继续服用2-3周再停药,以确保疗效,减少复发风险。②乐松:效果明显,副作用亦少,性价比高。安普洛:是品质较高的国产洛索洛芬同类品,很多医院有货。乐松和安普洛的用法用量是一样的:都是饭后半小时服用。起始时可以用较大的剂量,最大剂量可以用到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一粒,适用于症状严重的病人。中等症状的病人,可以早晚各一粒。轻症的病人,每天早上一粒即可。③莫比可:也是副作用小,性价比高,治疗效果很好的高品质药物。起始剂量:每天早晚各一粒,饭后半小时服用。3-4周后,若症状控制良好,可减量为每天一粒,持续2-3个月。2.微循环促进药此类药物多为植物提取物,作用于小静脉与淋巴管的管壁,促进微循环,在炎症期间减少渗出、促进回流,从而帮助抑制炎症反应,其作用温和,副反应小,且不同的药物作用位点不同,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①葛泰:饭前后均可服用,起始剂量可以每天早晚各2片,3-4周后,若症状控制较好,可以减量,每天早晚各1片,持续2-3个月。京东上有不同数量片剂的包装,认准南京正大天睛药厂出品的即可。②威利坦可选,用法用量同葛泰,饭前后服用均可,一个疗程总时长约为2-3个月。肿胀严重者可与葛泰合用。症状严重时每天早晚各2粒,3-4周症状控制后减量为每天早晚各1粒。③迈之灵可选,用法用量同葛泰,肿胀严重者可与葛泰合用。3.慢作用改善病情药改善甚至逆转骨性关节炎的病情进展,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曾经有不少药物被寄予厚望,但到目前为止,维固力是唯一的一款有微弱的此类作用的药物。维固力:营养关节软骨,并有一定的抑制软骨炎症反应的作用,为慢作用药物,建议长期连续服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用较为明确,对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证据欠佳。每天的总剂量为1500mg,饭前后均可。目前国内线上线下都必须自费。这是我国大陆地区的包装与剂量版本,每颗剂量为250mg,每盒装20颗,每天需服用6颗,可以分成早晚各三颗服用。每个月需要购买9盒。这是我国香港地区的维固力包装与剂量版本,每颗剂量为500mg,每罐装500颗,注意这两个500的不同含义。可在京东国际上购买,需要上传身份证。每天只需一顿服用3颗就可以了,饭前后均可,一罐可以用5个半月,比较方便,日治疗费用也更便宜,大概不到10元/天。这是个人比较推荐的款式。请不要购买任何“氨糖”、“软骨素”之类的产品,那些都是保健品,没有用的。
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腰腿痛,严重者还是要及时就诊否则可能会大小便失禁瘫痪哦!
经常有朋友愁眉苦脸的拿着CT或MRI检查报告来门诊,说得了“腰突症”,我看检查报告确实写着“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但通过对其问诊症状和检查体征,发现其中多半并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因为腰突症是临床诊断的一种病症,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仅仅是一种影像学表现。每个人的脊柱随着年龄和不良工作生活习惯多少会发生衰老退变。随着人们年龄增长,脊柱退变的程度会越来越重,大部分情况下这是属于正常的老化现象。只有少部分人会因为脊柱退变而引发腰腿痛,从而患上腰突症。对于上点年纪的人来说,由于他们脊柱退变的发生率比较高,如果给他们做腰椎CT或者MRI,多数都会在图像中看到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表现。但是,他很可能完全没有任何不适,每天健康地生活着。这就不能算得了腰突症。诊断腰突症不仅是CT、MRI报告,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症状包括腰痛症状,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严重者甚至出现马尾神经症状。体征包括一般体征和特殊体征。一般体征如腰椎侧凸,腰部活动活动范围受限制,腰部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压痛。特殊体征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能出现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其他体征还包括躯体的感觉减退、麻木、刺痛和肌力改变。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再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三者吻合才能明确诊断腰突症;如果临床症状体征明显而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那么腰突症的诊断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影像学检查并不是100%准确(通常来说,CT能达到80%准确率,MRI可达到95%准确率);如果单纯影像学检查发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而没有相对应的腰腿痛症状和体征,则不能诊断腰突症,当然有明显的退变了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需要注意腰椎的保养,否则很有可能最终发展成真正的腰突症。
颈椎病的诊断需要症状、体征、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相结合进行判断。常用的辅助检查有:颈椎X线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肌电图检查。 颈椎X线摄片虽只能了解骨性结构,仍有重要意义。可以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例如生理前凸减小、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特殊体位还能显示颈椎节段不稳定。随着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颈椎始终处于过屈的强迫体位,颈周韧带和肌肉受力不平衡,出现颈椎动态不稳。然而这种动态不稳在颈椎正侧位片,乃至颈椎MRI都难以发现。在常规摄片的基础上加拍过屈过伸位片对该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颈椎过伸过屈位片是指患者在极度屈曲伸直颈部拍摄的颈椎X线。过屈过伸位片主要适用于颈椎不稳的诊断。 CT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钙化,黄韧带骨化,颈椎管矢状径变小,脊髓受压。CT基本原理建立在人体各组织对X线不同吸收能力上。CT用X线对待检部位进行投射,通过接收器接受投过的X线,再经电子计算机数字化处理,用不同的灰度值表示接收到的X线量,重新构建成这一检查部位的断层图像。颈椎CT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及硬脊膜受压情况。还可以显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椎管或侧隐窝狭窄等情况。CT对骨的成像比MRI清楚,所以在显示椎间盘钙化和后纵韧带骨化方面较核磁共振(MRI)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CT对脊髓和软组织的显示没有MRI清楚,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 MRI可显示致压物引起的硬膜囊间隙消失,脊髓损伤在脊髓内出现高信号区。MRI利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运动质子的密度不同,应用磁共振的原理,在外磁场中对人体发射无线脉冲,使质子发生共振现象。当脉冲停止后,通过接收释放的能量转换成数字信号,重建成不同灰度的磁共振图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非常高,而且能从多个角度对待检部位进行成像,因此在软组织清晰度和灵敏度上都优于CT,也没有放射性,对人体无害。MRI在颈椎病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阳性率可达99%以上。较之CT,可以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和斜面),解剖结构细节显示更好,对组织结构的细微病理变化更敏感(如脊髓变性、脊髓空洞),由信号强度可以确定组织的类型(如脂肪、血液和水),对软组织病变的分辨率更敏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对于椎管内肿瘤及其他疾病如结核等的鉴别更有帮助,所以对颈椎病的检查,MRI最有优势。 肌电图检查可以明确神经损伤的数量、位置,以及鉴别其他神经相关疾病,例如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等。肌电图是对周围神经与肌肉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可用于观察并记录肌肉在静止、主动收缩和支配其的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的电活动,同时也可用来测量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在颈椎病的诊断上,肌电图主要通过检查双上肢肌肉的兴奋性来反映相应神经根的状态,并根据异常电活动的分布范围来判断椎间盘突出和神经根受压的节段。在鉴别颈椎病与胸廓出口综合征、肘管综合症、尺管综合征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准确率>90%,但与MRI相比并不是首选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辅助诊断和判断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同时也是和神经内科疾病鉴别的重要参考依据。它也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治疗后神经恢复情况的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