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肘,是临床常见病。它其实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俗称。指的主要是位于肱骨外上髁这个部位的1-3根肌腱止点受到损伤后者过度牵拉、劳损形成的局部疼痛,伸腕抗阻疼痛。当然,严重的患者可以出现肌腱的撕裂,这种情况通常就需要手术修复治疗了。而对于生病时间还不太长(一般1-3个月)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自我保护、康复和治疗得到完全缓解的。当然,首先还是要找专业医生确诊,医生认为适合保守治疗后,才可以按照我下面介绍的方法自我治疗。自我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保护受伤部位不要受到进一步的损伤:(1)也就是说如果是因为过度用力或者反复劳损造成的有原因的损伤,就应该先避免继续重复损伤动作(病因),让损伤的肌腱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才是能够治愈的基础,否则,如果一直再重复损伤,又怎么可能顺利治愈呢?(2)最好再平时需要干活或者用力的时候(当然,应该尽量减少,但有时候的确没有办法),那就可以应用一个带有尼龙搭扣的护肘,(如图1,注意,护肘要戴在肘关节前面胳膊最粗的部位,也就是肌肉最多的部位,效果才最好)用来减少肌腱在用力时受到的牵拉力量。图1:2、 增加受伤肌腱相关的肌肉力量,增强其抵抗外界过劳损伤的能力:这主要就是肌肉力量练习,主要是抗阻练习,介绍几个经典动作给大家:(1)伸腕抗阻练习:是最主要的动作,也是直接增强受伤肌腱肌肉力量的动作。见图2: 注意,用来练习的哑铃重量一定要轻,我主张500克的就可以。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把握不好练习的强度,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加重。图2:左侧的箭头是指疼痛的部位,右侧箭头指的是腕关节用力的方向(2)屈腕抗阻练习:见图3, 因为屈伸腕关节的肌肉相当于一组对抗而且协作的两个力量来源,力量平衡才是最好的,所以屈腕肌力量也需要练习。图3:(3)腕关节侧向肌肉力量练习:见图4,为了增强其它腕关节肌肉力量,更有助于增强整个前臂的劳动能力,减少过劳损伤的发生。图4:箭头是指用力的方向但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练习是有方法和指标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每个动作做好能做3-4组,每组练习有效的指标就是肌肉感觉足够疲劳了。就可以休息1-2分钟,然后重复。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注意观察练习后疼痛部位的反应,如果越来越好或者短期内疼痛没有加重,都意味着可以继续如此练习。如果明显加重或者感到有加重的趋势,就应该暂停,找专业医生咨询,该如何正确练习。3、还是我要强调的,如果是比较近期的损伤,应该冰敷5-7天,应该有效果。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在每次练习肌肉力量以后,如果疼痛部位的疼痛有所加重,或者感觉到肿胀,就应该在练习后进行1-2次冰敷,可以使充血的组织收缩,以免肿胀加重,影响恢复。网球肘其他治疗本病又名肱骨外上髁炎,表现为肱骨外上髁疼痛。多见于网球、乒乓球等项目。本伤多因慢性劳损引起肱骨外上髁肌腱止点末端病,肌腱退行性变及其下的软组织炎,肱桡关节局限性滑膜炎,环状韧带等退行性改变。少数病人是直接撞击致病。临床上出现肘关节外侧痛,并向上下放射;手不能提重物,有失力症状;查体肱骨外上髁压痛;前臂伸肌痉挛硬韧;伸腕抗阻痛;Mill氏试验阳性。本病可采用手术及保守治疗。疾病早期,在治疗上应以制动或减少活动为主,同时尽可能避免引起损伤的动作,如拧毛巾及提拿重物等。必要时可以石膏固定2~3周,或前臂近端弹性绷带缠绕减少肌肉收缩牵拉刺激等。同时也可配合手法推拿按摩、理疗,如局部激光照射等,以及局部肌腱止点上下注射强的松龙类药物封闭治疗。迁延不愈的慢性劳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如肌腱止点松解、退行性变组织及炎性组织切除,效果良好。亦可采用关节镜微创手术清理。
局部封闭疗法在骨关节慢性疼痛人群中应用广泛,多数患者可以取得满意效果,是一种技术成熟,安全有效,费用低廉而又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然而在临床工作中,骨科医生经常遇到许多患者一听到要打封闭就“谈虎色变”,连连摆手拒绝,宁愿选择吃药甚至手术也不接受封闭治疗,与封闭这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擦肩而过。人们拒绝封闭的原因主要受社会上一些传说误导,主要包括:激素有严重副作用,封闭对神经有损伤作用,封闭只是临时止痛不能完全根治等等。那么事实真正如何?下面我们来逐步分析:1.局部封闭会出现糖皮质激素的严重副作用吗?封闭药物通常含有肾上腺糖类皮质激素药物,常用的包括曲安奈德、地塞米松等等。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导致股骨头坏死,免疫力下降,向心性肥胖的风险,上述风险是在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才出现,而封闭疗法一般一个疗程连续只打1~3次,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且注射剂量很小,有的人甚至封闭一次即可痊愈,基本不存在出现上述并发症的风险。2.局部封闭只是临时止痛不能根治?首先要说明的是,局部封闭的确有即时止痛的效果,因为局部封闭的药物里面含有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物。然而麻醉药也有长久治疗效果,一方面麻醉药物可以逐步提高疼痛阈值,打破疼痛的不良循环,从而实现长久止痛的效果,另一方面,麻醉药还可以使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吐故纳新,使局部病变组织获得休息、调整和修复的机会,实现完全恢复之目的。更重要的是局麻药物里面的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局部组织的炎症,使胶体电解质及细胞的渗出减少,减轻局部充血,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各种水解酶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炎症,实现长久止痛与根治的远期目标。3.局部封闭会引起局部神经坏死吗?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局部封闭引起神经坏死,纯属谣言!局部封闭药物里面的麻醉药只是对局部神经有临时的麻醉效果,完全没有诱发神经坏死的毒副作用。4.局部封闭注意事项有哪些?当然局部封闭属于有创操作,如果操作不当也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主要注意事项包括:① 患者拒绝接受封闭或对封闭异常有担心,切忌不可勉强让患者接受封闭治疗;② 封闭部位或附近皮肤有局部感染严禁做局部封闭治疗;③ 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不可做封闭治疗,否则有增加形成局部血肿的风险;④ 进行局部封闭时要坚持先回抽,确定注射器针尖没有进入血管再推送药物;⑤ 进行局部封闭前要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本文系管明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扭伤后脚上骨头突出了? 小李是一名地产从业人员,3周前带客户看房时下台阶不小心扭到脚,幸好只是轻度肿痛,自行冰敷后症状就逐渐缓解。最近两天又在一次看房过程中扭伤了脚,在家休息了一天也没缓解,而且感觉脚上有块骨头肿起来,心慌之下来了我院门诊就诊···· 到了医院,医生检查了小李的足踝,告诉她:踝关节内外侧的韧带都没太大问题,怀疑有“副舟骨综合征”,也是叫“症状性副舟骨”,并是不普遍说法的“崴脚”,根据医生的建议去拍了X线片。报告上写着:副舟骨形成····这···到底是个什么病??? 什么是副舟骨?部分人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部分骨骼的骨化中心未能融合,导致原来的骨头上多长了一块,被称为副骨。 Grogan 1989 年 报道副舟骨发生率13%; Kiter 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 正常情况下,维持足弓最重要的胫后肌腱大部分附着在舟骨上,但是当副舟骨存在时,胫后肌腱便舍舟骨而去,转而附着在副舟骨上,导致胫后肌腱相对延长,胫后肌腱力线异常,维持足弓的力量减弱,致使足弓发生塌陷,形成平足。 一般副舟骨多数合并有平足,但都不一定就会疼痛,很多人都是因为扭伤后去医院就诊时才发现自己有副舟骨。 什么情况下副舟骨会引起疼痛?1.足部扭伤时,副舟骨与舟骨稳定的纤维软骨连接受到破坏而出现不稳定,下地负重时,胫后肌腱牵拉副舟骨时,受伤的纤维软骨连结也收到牵拉而引起疼痛。 这种是最常见的情况,所以很多人足踝扭伤以后,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很快恢复了,但是足内侧长期疼痛,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2.副舟骨引起平足,又会继发胫后肌腱的过度牵拉,肌腱疲劳导致胫后肌腱炎,引发疼痛。 3.据文献报道:副舟骨发生率13%,出现后平均2年42%融合,副舟骨平均融合年龄13.3岁,换句话说就是在儿童的副舟骨有可能转化为无症状的3型副舟骨,所以在融合年龄前不要去切除副舟骨。 症状与体征症状: 以青年女性多见,常有扁平足表现。 久站或行走较长时,感觉足底部的足内侧疼痛。 舟骨内侧隆起,并有压痛。 局部可有滑囊炎。 有时可有胫后肌腱压痛。 部分患者因急性踝扭伤后发病。 检查: 足隆起部位压痛明显;有时在隆起的近端胫后肌腱部位压痛;抗阻力内翻时,足内侧疼痛加重。 X线平片显示舟骨内后方有小骨块,部分能够见到小骨块明显分离。 分型:I型又称为籽骨型,副舟骨为小的骨块,圆形或椭圆形,与舟骨不相连,通常情况下不引起疼痛; II型被称为假关节型,副舟骨与舟骨以纤维软骨相连,被称为“两分舟骨”,可引发疼痛; III型为融合型,副舟骨与舟骨形成骨性的桥梁,也不容易引起疼痛。 治疗:首先进行X线检查,确定分型,根据分型及临床表现进行治疗。 1.儿童时期发现平足、足外翻或副舟骨的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评估、必要时使用矫形足垫或矫形鞋。 2.保守治疗:疼痛症状较轻者,可使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局部理疗,穿定制足弓支撑鞋垫,减少胫后肌牵拉的疼痛,避免过度负重行走活动等,等待纤维连接的愈合。 3.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Ⅱ型痛性足副舟骨,一般扭伤后可导致舟骨与副舟骨间纤维软骨连接损伤,在行走过程中胫后肌腱不断牵拉副舟骨,间断刺激已损伤的纤维软骨连接,故病情常难以自愈,需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方式较多,主要有:Kidner手术、Malicky内固定融合术、对于合并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的还需结合以下几种手术:胫后肌腱重建、跟骨内移截骨、足外侧柱延长术、跖楔关节融合或楔骨背侧开放截骨、距下关节制动术等等。 文:阿文
最近几周在门诊接诊了几位2-4岁的小盆友,父母带着进来,小家伙一直喊着胳膊痛,又哭又闹,旁边的父母心急的不行。说小朋友一直不敢动胳膊还不停的哭,就连最喜欢的玩具跟糖果都不要,塞给他,也不拿着。 我详细询问了才发现: 有位小朋友是因为父母带着小孩外出过周末,在海边拎起他的双臂就旋转了起来。之后小孩就突然大哭了起来,直喊胳膊好痛,不能活动。有位小朋友是一觉睡醒之后就说胳膊痛,不敢活动了,再追问之后发现原来之前已经发生过几次类似情况了,这次是前一天小孩参加了舞蹈班,早上起床晚了,妈妈拉了一下手臂,之后就出现上述情况。 在诊室里,我认真地给小家伙查了体,发现是桡骨小头半脱位。 之后进行了特别简单又神奇的治疗,轻轻握住小朋友的前臂,旋转几下再一屈伸,立马不痛了,胳膊又能活动了!小朋友主动举手跟我拜拜~~~ 什么是桡骨小头半脱位?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又称小儿牵拉肘,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幼儿。由于桡骨头未完全发育,环状韧带松弛,不能很好固定桡骨小头。因此,当肘关节伸直,前臂内旋时,如果外力用力纵向牵拉,那就很容易导致桡骨小头从环状韧带下脱出。造成了肘关节没有办法正常运转。 脱位时有什么症状?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由于患儿没有办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况,当受伤时,孩子可能会哭闹不止,不能准确描述具体疼痛部位。受伤的肘关节处于稍微屈曲或伸直位,不能举高的情况,常常拒绝别人触动伤肢及拒绝检查。 哪些错误动作需要避免?儿童桡骨小头半脱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预防?哪些是错误的危险动作呢? 发生脱位之后怎么处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家长需尽快送小儿到医院检查,请专业骨科医生诊断,进行手法复位。一般情况下,桡骨小头半脱位经手法复位效果较好,简单、快捷。复位后,孩子会立即停止哭闹,伤肢可以活动,这个时候可以叫孩子抬手测试复位结果。复位后不需石膏等任何固定。但应注意防止再次牵拉孩子的患肢,以防形成习惯性脱位。6岁以上儿童,因桡骨小头发育,一般不易发生半脱位。 家长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1、牵手时,家长应将身体侧向孩子,让孩子的手自然地握搭在你的手心中。 2、不要过于用力牵拉孩子的手快速前行,不要牵拉孩子双手并将其提起。 3、不要让孩子的手臂过于的伸直,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意外缓冲保护。 4、给孩子穿衣服时不要用力伸直牵拉手部。 5、如果遇到孩子摔倒或其他紧急情况,家长不要直接牵拉孩子的手臂,而是双手托住孩子腋下,这样会更加安全。
文章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cFdbhwPOLkwc1IZ8iIU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