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具有腰椎的局部制动和腰椎稳定性保护作用,常推荐用于腰椎疾病急性期及腰椎手术后的病人。在佩戴腰围时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腰围:腰围规格应与自身腰的高度、周径相适应,其上缘须达肋下缘,下缘平臀裂,后侧不宜过分前凸、一般以平坦或略向前凸为宜。不宜使用过窄的腰围,以免腰椎过度前凸;腰围长度应足够长,不要使用过短的腰围,以免腹部过紧。(2) 注意腰围佩戴的时间:佩戴腰围的时间与病情相适应,腰椎疾病急性期,症状较重时,如无不适感,可经常戴用,不要随时取下;病情较轻时,可间歇使用腰围,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睡眠或休息时需要解除腰围;症状消退后,应去掉腰围,逐渐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一般来说,腰椎疾病病人佩戴腰围时间为4-6周,手术后患者佩戴时为6-12周,不宜过长,最长不应超过3个月。若果持久佩戴,腰部肌肉长时间不运动、缺乏锻炼,肌肉容易萎缩、功能下降,反而减弱腰椎稳定性,加重病情。(3) 腰围佩戴后仍应控制腰部活动:腰围对腰部活动的制动是有限的,仅限制了前屈、后伸等方向的活动,而不能减小纵向重力。因此,佩戴腰围活动时仍应注意对腰部的保护,避免下蹲、弯腰等不良活动,避免腰部过度活动,一般以完成日常生活、工作为度。本文系钟招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国际脊柱侧弯研究学会(SRS)对脊柱侧弯定义如下:应用 Cobb 法测量站立正位 X光像的脊柱侧方弯曲,如角度大于 10度则定义为脊柱侧弯。脊柱侧弯的分类如下:[1] 特发性脊柱侧弯 因其发病原因不明,故称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弯类型,约占总数的 75%~80%。 根据其发病年龄,分为婴儿型(0~3 岁)、幼儿型(4~10 岁)及青少年型(10 岁后),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最常见。发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年龄越小,畸形越严重;到青春期,由于骨骼发育加快,畸形发展快,所以一定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2] 先天性脊柱侧弯 根据脊柱发育障碍分三种类型:(1)形成障碍,有半椎体和楔形椎。(2)分节不良,有单侧未分节形成骨桥和双侧未分节(阻滞椎 bloc vertebrae)两种。(3)混合型:兼有形成障碍和分节不良。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先天性脊柱侧弯为进展性的,只有 10%-25%患者不进展。因此,此类患者不要任其发展,应早期融合。[3]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 SRS 将神经肌肉型侧弯分为神经源性疾病和肌源性疾病二类,其中神经源性疾病又包括上神经元病变和下神经元病变,大脑瘫、脊髓小脑变性、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脊髓外伤合并脊柱侧弯为上神经元病变,而脊髓灰质炎、其他病毒性脊髓炎、创伤、脊髓性肌萎缩、Riley-Day 综合征为下神经元病变。肌源性疾病包括多发性关节挛缩、肌营养不良、纤维比例失调、先天性肌张力低下、肌萎缩性肌强直病等。[4]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弯 有高度遗传性,约占总数的 2%。特点是皮肤有六个以上咖啡斑,有的有局限性橡皮病性神经瘤。其特点是畸形持续进展,甚至术后仍可进展;假关节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植骨融合,治疗困难。[5] 间充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弯 马方综合征及埃当二氏综合征均属于间充质病变。马方综合征的病人中,约有 40%—75%的病人合并脊柱侧凸。特点是侧弯严重、常有疼痈,有肺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瘦长体型、细长指(趾)、漏斗胸、鸡胸、高胯弓、韧带松弛、扁平足及主动脉瓣、二尖瓣闭锁不全等。埃当二氏综合征特征为颈短。[6] 骨软骨营养不良合并存柱侧弯,包括弯曲变形的侏儒症、粘多搪蓄积病,脊柱骨髓发育不良等。[7] 代谢性障碍合并脊柱侧弯,如佝偻病、成骨不全、高胱氨酸尿症等。[8] 脊柱外组织挛缩导致脊柱侧弯,如脓胸或烧伤后等。[9] 退变性脊柱侧弯[10] 其它本文系钟招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