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常有患者问:椎间盘镜手术(MED)和椎间孔镜手术(PELD)有什么区别?其实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甚至很多非脊柱专业的外科医生也不一定能搞的很清楚,因此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明白。但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人心,患者确实有了解这两种手术的迫切要求。思索良久,决定从患者的实际疑问出发,尝试将这一难懂的命题以通俗的方式解释给大家。 一、 椎间盘镜技术(MED)和椎间孔技术(PELD)的兴起与发展 椎间盘镜手术(MED)是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将传统的开放椎间盘摘除技术与内镜技术有机地结合, 是传统腰椎间盘手术的微创化和内镜化。其特点是在内窥镜辅助下通过一个直径1.5~450px的工作通道完成全部手术操作,依靠透镜的成像、放大以获得清晰的图像,从而能将深部微小病变清晰地显示于监视器上,配合专用的手术器械,切口小,剥离组织范围小,出血少,正常组织破坏较小,能直视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并在直视下操作, 神经根减压精准、彻底, 能在获得满意而可靠疗效的同时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体什么类型的突出适合做椎间盘镜手术,得咨询你的主管医生了:))。 椎间孔镜技术(PELD)其实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Anthony Yeung教授首创(杨氏技术)的,但当时的这一技术由于自身的一些限制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随后德国的Thomas Hoog Land 教授在杨氏技术基础上发展出了Thessys技术,并得到脊柱领域学者的广泛认同,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椎间孔镜技术。该技术除了跟椎间盘技术一样能将深部微小病变清晰地显示于监视器上,从而进行精准的手术操作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创伤更小(切口只有MED的一半),因此更加微创,目前已经成为脊柱微创领域的标志性技术。那么椎间盘镜技术(MED)与椎间孔镜技术(PELD)又有哪些不同呢? 二、 椎间盘镜技术(MED)与椎间孔镜技术(PELD)的区别 首先,这两种技术都是脊柱微创的标志性技术,都是通过内镜的辅助将深部微小病变清晰地显示于监视器上,从而进行精准的手术操作,都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两者又有所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切口大小不一样 虽然都是微创小切口,但椎间盘镜技术的切口约为37.5px而椎间孔镜的切口一般只有其一半约17.5px。与椎间盘镜技术相比,椎间孔镜技术更加微创; 2.麻醉方式不一样 椎间盘镜技术采用全麻(有些单位采用腰麻),手术过程患者完全无痛苦,感觉“睡了一觉”手术就做完了。而椎间孔镜技术则采用局麻的方式,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全程有感觉,有时会感觉有些不舒服,偶然还会感觉比较痛(尤其是在放置通道前磨关节突的时候)。因此,就手术过程的体验来讲,椎间盘镜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苦,体验似乎更好一些; 3.手术入路不一样 椎间盘镜手术是从后路进行手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的入路相似,因此椎间盘镜技术对于医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掌握;而椎间孔镜手术则从侧后方进行手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的入路完全不同,因此对于医生来说,该种手术方式的技术难度更高一些。当然随着技术的进展,目前也发展出了从后路手术的“经椎板间入路”的椎间孔镜技术。 4.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手术的适应症讲起来有些太专业了,很难一下子讲明白。但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年轻人、新鲜的病变相对来说更适合做微创手术,至于究竟是椎间盘镜手术还是椎间孔镜手术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极外侧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更适合做椎间孔镜手术,而腋下型的椎间盘突出则椎间盘镜技术更容易治疗。 最近,椎间盘镜技术中发展出一种可行融合手术的VISTA系统。利用该技术,一些以往需要开大刀、“打钢钉”、“融合”的手术也可以在椎间盘镜下进行。从而避免了“开大刀”,达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代表了目前脊柱微创领域的最高水平。 在治疗效果方面,椎间盘镜技术与椎间孔镜技术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两者相比差别不大。 5.术后恢复时间 椎间孔镜(PELD)术后理论上几个小时就可以下地活动,但在临床实际中,也常常要求患者第二天再下地活动。椎间盘镜(MED)手术由于是全麻,所以术后需要卧床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麻醉的彻底清醒,不过一般几个小时就足够了,常规第二天就下地活动了。因此,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恢复都非常快,均远远好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如果一定要比较哪个恢复的最快,那么椎间孔镜手术由于切口更小且是局麻其恢复速度会更快一些。 5.复发率 这也是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其实这两种技术与传统的开放手术(单纯摘除术)一样,都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率约为4%-8%。但具体到某个患者哪个会复发,哪个会复发,这个真的不好说。总的原则跟年龄、个人体质,具体的病情等都有关系。 6.费用 椎间孔镜手术由于需要使用特殊的“刀头”(射频电极),因此椎间孔镜手术的花费比椎间盘镜要高(具体数额不同地区有差异,要咨询主管医生了)。 总之,椎间盘镜技术(MED)和椎间孔镜技术(PELD)是脊柱微创领域的两大标志性技术,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在具体的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要手术治疗吗? 什么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两条绝对手术指证:1,马尾综合症【即臀部后方皮肤麻木,感觉减退,或大小便功能障碍(便秘,或失禁)】;2,单根神经根麻痹(即足的拇指背伸,屈曲障碍,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这两点是绝对手术指证。 其他相对手术指证:1,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保守治疗无效;2,巨大间盘突出;3,保守治疗3月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 对于腰突的绝对手术适应症,我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的,必须手术治疗,这两条也是目前学术界的共识。 至于什么时候需要做手术呢?手术的时机是什么呢?我的观点是,一旦确诊马尾综合证,需要马上手术治疗,这个也很好理解。打个比方,突出的髓核压迫马尾神经,就像是地震,房屋塌了,把人砸在底下,你说是需要马上把人救出来好呢?还是拖很长时间,才救人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需要马上救人,也就是需要马上摘除髓核解除马尾神经的压迫,否则,如果晚了,神经的症状不容易恢复,很可能遗留后遗症。 关于第二条相对适应症,很多患者朋友就迷惑了。我是不是一定非得需要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3个月或者半年呢? 我对“相对适应症”的观点是:主要看症状和自己的需求! 对于手术的相对适应症,保守治疗3个月到半年,这是很早以前制定的一个标准。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微创技术,比如说椎间孔镜技术。而开放手术造成的损伤比较大,所以说决定是否要行手术非常慎重,而现在随着微创技术如椎间孔镜手术的成熟,可以做到日间手术,当天出院或者是第二天出院,花费也不高。所以说,腰突患者要问一下自己的内心,能否忍受这样的痛苦这么长时间?现在工作或者学习竞争这么激烈,有没有人给自己机会保守治疗这么长时间?如果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效果还不好,这时候再做手术,所付出的时间和忍受的痛苦自己内心能够接受觉得值,自己认可就可以了。 当然,大部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还是可以的。这部分因为不是手术的适应症,所以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1、什么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1、绝经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中老年人: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此外,消化功能降低、户外运动减少等都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2、如何防止老年人骨质疏松? 老人骨质疏松,预防重于治疗,重点要防止骨质进一步快速流失,要保护好脆弱的骨质。而维护一副质量完好的骨骼,就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 1)适当参加体育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能增进肌肉的张力和弹力,增强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流血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骼的老化。老人参加运动要注意掌握好运动量,运动要适量,太多,太少都不适宜;并且要注意安全,运动的时间应该选择在光线充足的时段。其次要选择好运动的场地,应以熟悉的环境为宜,不要选择同时有青年人在进行剧烈活动的场所,以免受到冲撞而造成损害。 2)注意合理营养: 钙是骨骼维持强度所必需的要素,富钙食品有助于钙代谢平衡,利于骨矿物质沉积,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形成。 老年人饮食中钙量常常不足,这与食量减少,食欲差,消化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注意富钙食品的摄入,如牛奶、鸡蛋既能提供优质蛋白,又含有丰富的钙、磷。其他还有绿色蔬菜、豆类及豆制品、鱼虾、海产植物、贝类等。各种维生素的摄入对防治骨质疏松 也很重要。 3)防止跌倒: 老年人的骨骼因为疏松而变得脆弱,但只要保护得好,就像一个玻璃杯那样,不坠地碰撞也不会碎,因而防止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重要措施。 4)培养良好习惯,预防 骨质疏松:吸烟能增加血液酸度使骨质溶解;饮酒过多、过频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质从尿中丢失,都属禁忌之例。心境乐观、畅达,动作、思想也会敏捷起来,有助神经反应和平衡功能的加强,从而减少骨折的发生。有病痛应及时就医,许多内分泌疾病、骨髓瘤、白血病都可引起骨质疏松。有些药物能促进骨质溶解。如强的松、肝素之类要合理慎用。 衰老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骨组织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疏松起来,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保健,就完全可以延缓和减轻骨质疏松的发生。
很多人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屁股靠腰部之间酸痛,好久不见缓解,要么是拍片没检查出什么问题,要么是被告之是腰肌劳损或者是坐骨神经痛,再者说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如此之多的说法哪个正确? 其实上面说的几种情况都会引发腰臀部疼痛,此外以下几种情况也会引起腰臀疼痛: 一.梨状肌综合症可致臀部疼痛 梨状肌综合症 梨状肌起于第2、3、4骶椎前面,分布于小骨盆的内面,经坐骨大孔入臀部,止于股骨大粗隆。此肌因急、慢性损伤,或加上解剖上变异,致易发生损伤性炎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而产生腰腿痛,称为梨状肌综合症,也称股神经盆腔出口综合征。 病人主诉臀部及下肢疼痛,多为慢性,有时有急性发作,走路或活动后加重,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卧床休息减轻。 二.坐骨神经炎可致臀部疼痛 坐骨神经炎 发性坐骨神经痛:即坐骨神经发生炎性病变,或坐骨神经受到直接损伤(臀部注射、手术)。起病较急,疼痛沿坐骨神经的通路由臀部经大腿后部、窝向小腿外侧放散至远端,其疼痛为持续性钝痛,并可发作性加剧或呈烧灼样刺痛,站立时疼痛减轻。 有人突然感觉一侧臀部一阵剧痛,连带着同一侧的腿和足部也阵阵发麻,随后疼痛慢慢消失。 三.根性坐骨神经痛可致臀部疼痛 根性坐骨神经痛 多由于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骨关节炎、脊柱骨肿瘤及黄韧带增厚等椎管内及脊柱的病变造成。发病较缓慢,有慢性腰背疼痛病史,坐位时较行走疼痛明显,卧位疼痛缓解或消失,症状可反复发作,小腿外侧、足背的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足及趾背屈时屈肌力减弱,踝反射减弱或消失,这类病变可做X光片检查以协助诊断。 四.臀部脓肿可致臀部疼痛 脓肿有深浅之分,一般皮下软组织形成的脓肿称为浅脓肿,而位于深筋膜下以及肌层,深层组织空隙形成的脓肿称深部脓肿。臀部肌肉发达分数块,其中最大的是臀大肌,如果该肌或肌间出现化脓性感染,就会形成深部脓肿。 五.坐骨神经鞘膜瘤可致臀部疼痛 神经鞘瘤发生于感觉、运动或混合末梢神经鞘膜细胞,多见于颈部及四肢神经,大小一般约为3cm,少数有10cm以上,坐骨神经鞘膜瘤臀部隆起,扪及较深处有一巨大包块,手术是本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六.臀上皮神经炎可致臀部疼痛 臀上皮神经炎又叫“腰脊神经后支痛”,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如椎间小关节病变、骨质增生、脊神经后支卡压、后支慢性无菌性炎症等。因为臀上皮神经来自腰1~腰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分布于臀上外侧皮肤,疼痛常出现于腰、臀、大腿部,很少超过膝关节。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作出综合性判断。在髂嵴最高处下方3~5cm处有压痛及软组织条索样硬物。 七.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可致臀部疼痛 以骨质硬化为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有高度致密的骨硬化现象,尤其以髂骨下2/3更为明显,但关节间隙则无改变。有复发性下腰痛,有时可向下放射至两侧臀部和大腿。 八.假性坐骨神经痛可致臀部疼痛 臀部的臀小肌冻伤后肿胀,压迫坐骨神经引起了疼痛。假性坐骨神经痛引起的屁股痛,是腰部不痛而臀部最痛,且有压痛感。 避免疼痛的方法是 坐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因人而异,感觉不适应随时直立)。 最常引起疼痛的工作原因是坐长途小汽车和长时间坐软垫椅子。生活原因是长时间坐沙发和小凳子。坐小车的人,应该在半小时下车一次。做软垫椅子或沙发的人,应该半小时直立一次。 经常变换体位,对不论是哪一种来源的腰臀疼痛都是有益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在门诊,我们经常碰到,患者拿着腰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说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报告单上写的清清楚楚:腰4/5椎间盘突出;再仔细问,偶尔劳累后有腰痛,没有其他明显症状。这些患者是不是真的患腰椎间盘突出症?需不需要进一步治疗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 腰椎间盘突出只是影像学的概念,换言之,是指经腰椎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有椎间盘突出。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显然,两者中最显著的区别是是否有“临床症状”。如果只是腰椎间盘突出,则无需治疗,更不需要所谓的“微创”手术,即使影像上看到有明显的间盘突出,只要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其实临床疾病诊断中根本没有“腰椎间盘突出”这一名词,它只是影像上的描述。与之相似的是“骨质增生”,也是影像上的描述,并不是疾病名称。既然不是疾病,当然无需任何治疗。 当然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即使没有症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完全不重视。腰椎间盘突出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腰痛和/或腿痛),那时就可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了。因此,早期发现间盘突出,就需要积极预防,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避免久坐、做矮板凳、做软沙发、弯腰搬重物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引起腹压增高,比如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等,因为腹压增高可能导致椎间盘压力增高,加重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