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定植于胃粘膜上皮表面的一种螺旋形或弧形的微需氧革兰阴性菌。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有什么症状呢?有什么危害呢?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胃腺癌的发病关系密切,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发生胃癌只是少部分,是否发病与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基因、生活方式和饮食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多无症状,引起上述相关疾病时可以表现为有反酸、烧心、上腹不适、隐痛、嗳气、饱胀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非特异症状。 3、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感染上的? 大多数情况下,首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都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多在10岁以前),成人之后的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存在)。而主要的传染源可能来自于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途径,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食物和饮水都有可能传染。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城市饮用水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达4%,而且在蔬菜等食物表面也能检测到。一旦感染上了,如果不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陪伴您终生。 有部分人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复发,而且复发率有地区、种族差异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复发率很低,平均每年的复发率仅为2-3%左右,而在欠发达地区,复发率可高达每年10-13%。这里说所的复发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根除不彻底,残留在体内的少量细菌死灰复燃,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治疗成功后的1年内;第二种情况是再次感染了新的幽门螺旋杆菌。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在发达国家,以前者为主,在欠发达地区,通常是后者占主导地位。 4.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1)侵入性方法:需通过内镜获取活组织,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等进行检测。 (2)非侵入性方法:不需进行内镜检查,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血清Hp抗体进行检测。 上述检测方法中除了血清Hp抗体检测外如果结果阳性均为现症感染,血清抗体阳性也可能是既往感染,但如果从未进行过Hp根除治疗者也可视为现症感染。 5.哪些人群需要治疗?怎么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三联疗法一般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是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再联合铋剂,疗程我国目前推荐的疗程10-14天。根除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比如药物过敏史、伴随疾病、既往用药史等在消化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的同时,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选择一些抑菌牙膏,灭菌漱口水等,并注意分餐。 6.根除幽门螺杆后需要复查吗? Hp根除方案的根除率并不是100%,治疗结束之后需要复查,一般在停药4周以后进行尿素呼气试验复查比较简便易行,如果仍然为阳性,需要在消化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制定复治方案。 7.怎样预防感染及复发? 如何预防感染及复发呢?根本的办法是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及卫生条件,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做的,主要有几点: 第一,前面提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染很常见,所以如果有条件,家庭成员应同时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第二,初次治疗时就选用疗效好的药物和方案,尽量彻底治疗。 第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还存在于人体口腔中,所以在治疗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应同时检测并治疗口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用漱口水漱口即可)。 第四,治疗后定期复查幽门螺旋杆菌,如果复发,可以再次治疗。 本文系王海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世界顶级肿瘤临床杂志报道:2015年中国癌症总发病429.16万例,总死亡281.42万例,肺癌和胃癌位居全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的前两位。且男性癌症发病率保持稳定(+0.2%),女性癌症发病率显著增加(+2.2%)。而上海市疾控中心近期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属于胃癌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例约为40.5万例,约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的42.5%;每年死亡病例约为32.5万例,约占全球胃癌死亡病例的45%。 早期胃癌的诊断主要靠精细的胃镜检查,经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后5年存活率可达到95%以上,甚至绝大多数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长期生存,但我国目前诊断率仅20-30%左右,大多数胃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其5年存活率不足30%,且要接受对身体损伤极大的放疗、化疗,还要面临着随时复发或转移的风险,痛苦不堪。 什么是萎缩性胃炎? 医学上有一个“胃癌三部曲”的说法:胃炎-胃溃疡-胃癌,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被认为是胃癌的“邻居”。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医学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就像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腺体的萎缩也是老化的一部分。 有的胃病患者做胃镜还查出“肠上皮化生”,这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当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也就是说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正常胃黏膜的分泌功能改变为肠道的吸收功能。由于胃黏膜对吸收的东西无法解毒,天长日久,在部分患者胃内局部形成致癌物质,因此“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一起并称胃的癌前病变。近年来,“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越来越多,已占胃肠病患者的一两成,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在精神压力较大的都市白领人群中更明显,这和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都可能有关。 很多胃炎患者惶恐地询问“胃炎会不会发展到胃癌”。 得了胃炎以后,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变?癌变率有多高?这个问题就像乙肝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发性肝癌一样不好回答。胃炎发展到胃癌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现更名为“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几个过程。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表明CAG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很多人觉得这个比例并不高,但是每200个患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就有1-2个会变成胃癌,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癌变呢。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的任务就有两大块:1.发现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去除病因及危险因素,保护胃黏膜,延缓其癌变的脚步;2.早期诊断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尽早进行内镜下治疗,以期达到早期治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