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部(Oropharynx)包括扁桃体、舌根、软腭、咽侧壁和咽后壁等几个亚结构,向上毗邻鼻咽(Nasopharynx),向下毗邻下咽部(Hypopharynx),是上消化道的一部分,随着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吸烟率的高居不下,我国口咽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HPV相关口咽癌远高于预期。研究表明,HPV是决定口咽癌疗效的关键因素和长期生存预测因子。因此在治疗前确定是否伴有HPV感染对于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都十分重要。以往,我国的口咽癌被认为与西方国家的发病原因不尽相同,西方国家60%以上为HPV慢性感染导致,而我国主要是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数据显示,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评估了华东地区的170个口咽癌组织中p16蛋白(表明HPV感染的指标)表达发现,在总体人群中,口咽癌HPV感染率可达57.6%,但值得注意的是,原发肿瘤的部位是影响HPV感染率的最重要因素,在扁桃体癌中,阳性率为68.8%;在舌根癌中,阳性率降为41.9%;而在软腭及咽侧壁中,仅为33.3%;咽后壁癌中,无一例发现HPV感染,证明HPV感染在口咽癌发病中的致癌作用是具有显著的部位特异性的。原发肿瘤部位p16表达 (n=170)p16- (%)p16+ (%)所有病例72 (42.4)98 (57.6) 扁桃体34 (31.2)75 (68.8) 舌根25 (58.1)18 (41.9) 软腭10 (66.7)5 (33.3) 咽侧后壁3 (100.0)0 (0)
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近一半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发生在中国[1],因难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超过八成患者初诊时已经为局部区域晚期(以下简称局晚期)。在二维放射治疗时代,局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是同期放化疗[2] 。随着调強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经综合治疗的患者局部控制率可达90%以上[3-9],然而对淋巴结负荷较大(N2-3)的患者,远处失败率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10]。据统计,约30-40%的N3患者治疗后会出现远处部位的转移[3,11],并且出现转移的高峰时间在3年之内[10]。 从既往的研究中我们获知,淋巴结负荷大的患者(尤其是N3)是局晚期鼻咽癌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淋巴结最大径大于6cm和伴锁骨上转移是两个独立预后因子。N3患者治疗后远处失败率高,生存时间短。Cheng等[12]发现3年DMFS率在N0-1、N2及N3亚组中分别为92%、84%和56%(P=0.003)。Liu等[13]的研究中N1-2患者的3年OS为85%,而在N3患者中则断崖式下降至58%(P=0.046)。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的手段,对于降低远处转移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对于这一群体的患者而言,化疗的参与显得更为重要,如何选择最佳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模式来最大程度上降低远处转移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辅助化疗对大淋巴结负荷患者(N2-3)的潜在作用在于能进一步消灭微转移灶,从而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以及延迟转移出现时间。然而两项早年和一项近期开展的关于辅助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均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Rossi[14]等将229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和放疗+辅助化疗组,经6个周期的VCA(VCR, CTX, ADR)辅助化疗方案,两组RPS为(RT, 55.8%, RT + VCA, 57.7%, P =0.45),OS为(RT, 67.3%, RT + VCA, 58.5%, P =0.13),两组治疗失败的情况相似,而远处转移占了治疗失败原因的50%,另一项研究中Chi等[15]入组157例IV期(M0)的患者,辅助化疗方案为(DDP 20 mg/m2+5-Fu 2200 mg/m2+CF 120 mg/m2)×9个周期,放疗+辅助化疗组和放疗组5年OS和RFS分别为60.5%和54.5%(P=0.5)及49.5%和54.4%(P=0.38),辅助化疗同样没有提高生存率。而马骏教授的研究[16]将同期放化疗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为同期+辅助化疗,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关于辅助化疗的前瞻性III期研究,但遗憾的是,辅助化疗组仍然没有显示出获益。 事实上,作为金标准的同期放化疗也并非对所有局晚期患者都是足够的。来自香港的NPC-9901研究[17]入选的是T1-4N2-3M0患者,尽管对比单纯放疗,CCRT降低了局部复发率(92% vs 82%, P=0.005),但两组的无远处转移率DMFS(76% vs 73%, P=0.47)和OS(78% vs 78%, P=0.97)均未显示出差异。另一项台湾的研究[18]中,肿瘤负荷大的高危患者同样未从CCRT中获益(5年OS为55.8%和46.3%, P=0.176),但这组患者中低危亚群则获益显著(5年OS为83.2%和59.7%, P=0.004)。这些研究所存在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没有将患者根据不同危险因素进行分层。 不难理解,并非所有局晚期患者都会有相同的远处转移机率,原发灶T3/4的失败模式主要是局部复发,而颈部淋巴结N2/3的主要失败模式才是远隔部位的转移,我们认为,将患者根据淋巴结负荷进行分层后开展研究将更有助于选择出真正能从辅助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人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早年采用二维放射治疗时[19],N3期患者单纯放疗疗效差,较早出现远处转移而死亡,但在局部控制率方面并未表现出与综合治疗的差异;单纯放疗、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51%、68%、71%(χ2=15.44, P=0.001),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77%、88%、93%(χ2=2.34, P=0.505),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17%、54%、72%、80%(χ2=19.28, P=0.000)。对N3期患者而言,局部失败并非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原因,提高化疗强度对降低远处转移率价值肯定,并有转化为总生存率获益的优势。多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及治疗方式均为OS及MFS预后因素,T分期、治疗方式为DFS预后因素,而T分期为RFS预后因素。随着IMRT的普及,局控率得到进一步改善,因而远处转移成为当前鼻咽癌治疗失败主要原因,尤其是N3期患者,其转移风险并未得到任何改善。项目申请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在IMRT时代,辅助化疗显著改善了N3患者的4年无远处转移率(67.0%和80.3%, HR 0.413, 95% CI 0.194-0.881, p=0.022),并转化为了总生存率的获益(70.1%和85.6%, HR 0.398, 95% CI 0.187-0.848, p=0.017),且采用TPF和GP方案有优于传统的PF方案的趋势(89.3%,86.8%和71.6%, P=0.157),而辅助化疗完成的周期数则与疗效无显著的相关性[20]。我们认为,为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辅助化疗对于N3期鼻咽癌是必要的。但以上结果均来自于回顾性数据,患者的选择难免存在主观偏移,且除辅助化疗以外的其他治疗模式种类不统一,使得研究结论存在较多地不确定性,亟需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予以验证。既往的研究显示,多药联合静脉辅助化疗毒性反应较大,患者的耐受性不佳,在INT0099研究中[1],辅助化疗的完成率仅为55%,而马骏教授的研究中[16]完成率也仅为63%,完成率低将导致其价值被低估。而维持治疗的作用在于可在肿瘤负荷达最小时继续增加细胞杀伤作用,减少微转移灶在局部定植的可能性,尽可能以及延长远处转移出现的时间及降低其出现的几率。尤以单药维持化疗能兼顾毒性以及疗效,将有望改善高远处转移风险患者的预后。然而在鼻咽癌中,维持治疗能否确切地降低远处转移及最佳的维持治疗方案目前没有共识。Zhang等的回顾性研究发现[21],N3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后采用替吉奥维持3年OS,DMFS,LRC和PFS分别为 86.4%,84.1%,97.7%和81.8%,显著优于历史数据。无独有偶,台湾的回顾性研究[22]同样发现对淋巴结>6cm;锁骨上窝转移;颅底/颅内侵犯+颈部多发转移;颈部多发转移伴最大径4cm以上的高危患者采用口服替加氟维持治疗亦可显著改善OS和DMFS,甚至治疗后EBV-DNA转阴的患者采用维持治疗仍有获益。相较于氟尿嘧啶类药物,吉西他滨在初治或复发/转移鼻咽癌一线化疗中的价值更为确切[23-25],可显著改善生存,而采用吉西他滨维持治疗在其他肿瘤中已有先例,Brodowicz等[26]的研究中共352例IIIB/IV 期NSCLC随机接受吉西他滨单药(1250mg/m2 d1,8,每21天为一周期)维持化疗或是最佳支持治疗,两组TTP分别为6.6月和5月(P<0.001),但两组OS无差别(P=0.195),维持组未显著增加3/4级毒性反应。另一项肺癌III期随机研究[27]更进一步比较了完成4周期一线GP(吉西他滨+DDP)方案化疗后最佳支持治疗、连续性(吉西他滨)维持治疗和转换性(厄洛替尼)维持治疗间的差异,最终结果表明PFS无论是连续性(吉西他滨)维持治疗组(中位时间, 3.8月vs1.9月; HR=0.56; 95%CI, 0.44-0.72; P<0.001)还是转换性(厄洛替尼)维持治疗组(中位时间, 2.9月vs 1.9月; HR=0.69; 95%CI, 0.54-0.88; P=0.003)均较最佳支持治疗组有显著提高,且毒性反应可耐受。因此对N3期鼻咽癌患者在标准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基础上采用吉西他滨单药维持化疗将很有希望通过远处转移风险来提高总生存率。参考文献1.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 68: 394-424.2. Al-Sarraf M, LeBlanc M, Giri PG, et al. Chemoradiotherapy versus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asopharyngealcancer: phase III randomized Intergroup study 0099. J Clin Oncol. 1998;16:1310-1317.3.Lai SZ, Li WF, Chen L, et al. How Does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Versus Conventional Two-Dimensional Radiotherapy Influence the Treatment Result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1;80:661-668.4.Lee N, Xia P, Quivey JM, et 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update of the UCSF experience.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2;53:12-22.5.Kwong DL, Pow EH, Sham JS, et 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early-stag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prospective study on disease control and preservation of salivary function.Cancer.2004;101:1584-1593.6.Wolden SL, Chen WC, Pfister DG, et 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for nasopharynx cancer: update of the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experience.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6;64:57–62.7.Wolden SL, Chen WC, Pfister DG, et 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phase II trial 0225.J Clin Oncol.2009;27:3684-3690.8.Tham IW, Hee SW, Yeo RM, et al. Treat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using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The 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experience.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9;75:1481-8.9. Ng WT, Lee MC, Hung WM,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and patterns of failure afterchemoradiotherapy plus S-1 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curative effect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3 stag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ncer Manag Res. 2018;10:1705-11.22. YC Liu, WY Wang, CW Twu,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high-risk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Oral Oncology.2017;64:15-21.23. He X, Ou D, Ying H, et al. Experience with combination of 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chemotherapy an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2;269:1027-33.24. Zhang L, Huang Y, Hong S, et al.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 versus fluorouracil plus cisplatin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Lancet. 2016;388:1883-92.25.Zhang Y, Chen L, Hu GQ, et al.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19;381:1124-35.26. Brodowicz T, Krzakowski M, Zwitter M, et al. Cisplatin and gemcitabine first-line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maintenance gemcitabine or best supportive care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hase III trial. Lung Cancer. 2006;52:155–63.27. Perol M, Chouaid C, Perol D,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 of gemcitabine or erlotinib maintenance therapy versus observation, with predefined second-line treatment, after cisplatin-gemcitabine induction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J Clin Oncol. 2012;30:3516–24.
四分之三鼻咽癌患者首诊为晚期鼻咽癌是东南亚、我国南方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鼻咽癌发病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八位,发病呈明显的地域性,在广东地区发病率尤其高,所以鼻咽癌又辛酸地被称作“广东癌”。鼻咽癌的发病率在地理上由南到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广东地区男性鼻咽癌发病率达25/10万,女性为12/10万;在上海男性为5.1/10万, 女性2/10万。鼻咽癌的发病率从18岁开始升高, 在40-60岁成为鼻咽癌“高危期”。有研究表明,这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环境与饮食及遗传因素明显相关。目前,放射治疗是应对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且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证实,鼻咽癌I期病例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II期病例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也可达75%以上。遗憾的是,人们对鼻咽癌的认识不够充分,往往疾病发展到晚期才能够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有资料显示,目前大约有75%的患者在首次治疗时就已经为局部晚期(III、IV期),对于这些晚期的鼻咽癌患者,单纯放射治疗的效果较差,治疗效果仅有50%,需要采取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但即使采用放化综合治疗,疗效提高的幅度有限,而治疗毒性反应明显加重。因而,早发现、早治疗成为提高鼻咽癌疗效的关键。识别鼻咽癌的“忽悠”症状鼻咽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鼻咽部位的癌症。鼻咽的位置深而且隐蔽,故而发病时很难被发现。鼻咽癌多发于咽隐窝,鼻咽癌发生于咽隐窝时,容易侵及破裂孔而进入颅内。有时鼻咽癌肿块会压迫到咽鼓管而导致听力下降,容易被误诊为中耳炎;肿瘤突破鼻炎黏膜导致出血,也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面对鼻咽癌诸多的“忽悠”症状,应该如何怎样认清它的“真面目”呢?(一)鼻咽癌的九大典型症状1. 颈淋巴结肿大,无痛性增长需警惕:60%-90%的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时存在淋巴结肿大,肿块位于上颈部,无痛性逐渐长大,单个或者数个,质地较硬。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会误认为是淋巴结发炎,但经过抗炎治疗淋巴结肿块效果往往不明显。2. 清晨回缩性血涕:深吸吐痰,带有血丝。尤其是早晨起床后痰中经常带有血丝。3. 耳闷、耳鸣不一定是炎症:肿瘤堵塞咽鼓管口时,在早期造成耳朵嗡嗡作响,继续发展造成听力下降,很容易误诊为中耳炎。经中耳炎常规治疗后,后期还会出现听力下降。4. 头痛:晚期鼻咽癌患者经常会有头痛的症状,这是因为肿瘤侵犯颅底骨质或颅内引起痛感。5. 长时间鼻塞应谨慎:鼻咽部肿瘤较大,堵塞后鼻孔时,患者经常会感觉到鼻塞。很容易误认为是伤风感冒,然而鼻咽癌引起的鼻塞症状往往进行性加重,不会像感冒那样时好时坏。6. 面麻、复视:肿瘤向颅内生长,压迫神经导致面部麻木、咀嚼困难。患者经常会有面部痛觉过敏或者蚂蚁在脸上爬行的感觉。当肿瘤压迫动眼、滑车、外展神经时,患者向侧方向看会出现重影。7. 眼睛活动受限:肿瘤向颅内侵犯压迫滑车神经或者外展神经,导致患侧眼球向外下或者外侧平移困难。8. 伸舌偏斜:鼻咽癌晚期时,癌细胞可以侵犯舌下神经,导致舌肌失神经支配,起初是舌肌肥厚,后来萎缩,伸舌头的时候会发生偏斜。9. 张口困难:鼻咽肿瘤向侧方扩散到面部肌肉时,患者会有明显的张口困难症状。(二)鼻咽镜检查“锁定”鼻咽癌纤维鼻咽镜或者间接鼻咽镜检查室确诊鼻咽癌的常规方式,通过内窥镜查看鼻咽部的状况。若发现肿块或鼻咽部异常,可以直接提取异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样的方式可有效发现鼻咽部异常状况,操作简便易行。当然,鼻咽癌病理诊断结果是确诊鼻咽癌的最重要依据。当怀疑为鼻咽癌时,可以在鼻咽镜辅助下从鼻咽取得组织或者用一根中空的细针穿透黏膜取出组织,制作成标本,在显微镜下对组织细胞进行病理学诊断。通过病理诊断,病理科医师不仅可以确诊是否为癌,还能够准确确定鼻咽癌组织分型,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个“金标准”。个体化放疗“杀灭”鼻咽肿瘤鼻咽位于面部的中央,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灶周围往往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与脑组织极为接近,在治疗鼻咽癌时,必须要避开这些重要的组织,外科手术往往不能实现完全切除鼻咽部癌变组织。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的鼻咽癌细胞对放射极为敏感,通过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癌细胞,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因而放疗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放疗医师通常用CT等影像学设备重建肿瘤三维结构,建成一个与肿瘤一致的放射线3D立体靶区,射线从不同方向对肿瘤照射,用计算机控制放射线的剂量,使得较高剂量的射线精确集中在肿瘤上,用放射线最大程度的杀灭肿瘤细胞,而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免受过高剂量的辐射,实现精确制导,精确狙击。此外,适形强调放疗(IMRT)配合化疗等治疗手段,根据影像学(磁共振MRI)显示患者所得肿瘤的分期进行“对症下药”,可实现对鼻咽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对早期的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局限、未出现颈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单纯放射治疗就足够,采用外照射或外照射加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III、IVa期(局部晚期,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可以采用放射治疗加化疗的方法,以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从而提高总生存率。化疗的方案目前标准治疗为同期放化疗,即在放疗期间同时辅以每周或每三周一次的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对于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加用诱导化疗(放疗前的化疗)或辅助化疗(放疗结束后的化疗)或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但目前尚无定论。对于已经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则以化疗为主要姑息手段,必要时也可行姑息性放疗。正视放疗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放射治疗杀灭肿瘤细胞,但放射线也不可避免会对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影响,而且病灶部位经过“照光”也有一个“死亡”的过程。因而,在经历了放疗之后,人体会出现一定的放疗副反应。肿瘤患者应当正视放疗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担忧。放疗副反应可能是全身反应,也有可能是局部反应。全身反应主要有乏力、胃纳差、进食无味、恶心、呕吐、白血球下降等;局部反应包括口腔黏膜反应、口干、咽痛、照射区域皮肤反应、鼻腔黏膜反应、放射性中耳 炎、放射性龋齿、放射性面、颌、颈部皮下水肿等。放疗后皮肤出现红斑、色素沉着和干性脱皮反应的患者,应保持照射区皮肤的清洁,干燥。勿用肥皂水擦洗或使用刺激性药物涂抹;避免物理性刺激(如不穿粗糙或硬高领衣服)。皮肤灼热或瘙痒时不应冷敷或抓搔,以免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局部可用安抚剂(如冰片、薄荷滑石粉)撒抹。出现湿性脱皮反应时应暂停放射治疗,外涂比亚芬软膏可以减少皮肤骚痒,对干湿性脱皮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定期随访是检查鼻咽癌治疗后的控制情况、有无远处转移、放射治疗反应及后遗症的重要过程。一般而言,在治疗后第1-2年每2-3月进行一次随访,第3年以后可以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5年以上可以每年来随访一次。
一.放疗准备阶段1. 面罩制作及模拟定位(1号楼B2模拟定位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许婷婷根据与医生约定的时间到达模拟定位室门口,由于每天需定位的患者众多,医生会在定位室内排队,患者只需在门口附近座位上耐心等候,待主管医生通知后方可进入定位室。定位过程包括面罩制作(固定体位,保证每次摆位的可重复性)和CT模拟扫描(用于设计放疗范围,制定放疗计划)。定位结束后请根据主诊医生的嘱咐返回所在诊区进行患者信息的登记,描定位线,并留下病史资料及片子用于放疗计划的制定。2. 医生为每位患者制定放疗计划此过程大约需要1-2周,时间长短因个人放疗计划的难易程度而不同,医生会为每一位患者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优化的放疗计划,请耐心等待电话通知。3. 放疗计划完成,再次复位(1号楼B2模拟定位室)根据电话预约好的时间再次到定位室门口等候复位。4. 拍摄验证片拿到放疗计划单后至1号楼B2放疗预约中心预约拍摄验证片的时间。5. 开始放疗验证片拍摄完成后放疗服务台会与每位患者预约开始放疗的时间。二.开始放疗阶段常见的放疗反应(放射治疗期间需每周至主诊医生处复诊评估放疗反应)— 皮肤反应: 色素沉着、红斑、水泡、干性脱皮、湿性脱皮、毛细血管扩张— 口腔、口咽粘膜反应:咽部疼痛、下咽痛、进食差, 鼻咽、鼻腔、口咽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白膜形成,放射性溃烂。— 味觉改变:进食时有苦涩感、咸味— 口干:由于放射治疗影响唾液腺功能引起唾液分泌减少— 脱发:主要位于照射野内枕部局限性的脱发放疗期间的饮食 首要基本原则:营养均衡、充足 合理的饮食,是获得足够营养素的自然途径,而合理的营养却能增强患者的体质 主要包括: 不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粗糙食物 不吃霉变食物,避免重盐饮食,少吃盐腌食品; 少吃烟熏、油炸和烘烤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牛奶; 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食物不过烫; 进食不过快,进食时情绪愉快; 不饮烈酒,不吸烟等; 如有口腔粘膜溃疡、口干、咽痛等症状应吃半流质,少量多餐,并坚持三餐后漱口 胃纳差、腹泻者应以易消化,清淡,低纤维食物为主,少食油腻食物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下降者,可适当增加补血类食物,如红枣赤豆汤、花生衣,还可用黄鳝骨头熬汤,同时增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 半流质包括:米粥、面、馄饨、蛋羹、藕粉、面包等 流质包括:牛奶、各种果汁、鱼汤、肉汤、菜汤等如何保持口腔清洁 多饮水,可选择绿茶(如出现贫血时勿饮,以免影响铁的吸收),也可西洋参或枫斗煎汤饮,泡饮金银花、菊花、麦冬等清热解毒的茶以减轻口腔反应 可选择富含维生素C水果或果汁,避免碳酸饮料及刺激性食物 饭后漱口、正确刷牙,以防口腔感染,选择含氟牙膏、软毛牙刷放疗区域的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放疗期间及放疗后一月,勿用肥皂和沐浴露清洁局部皮肤,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物— 衣着绵软,低领,尽可能暴露照射区域,避免摩擦,抓挠及阳光照射,,冬季颈部围丝绸围巾— 剪短指甲,使用电动剃须刀,以免不经意损伤皮肤— 定时通风,保持房间内温度25度左右,避免放疗区皮肤出汗— 放疗过程中可用医生开的药涂抹皮肤,不要擅自用药— 皮肤出现脱皮时,请勿撕拉,以免皮肤损伤出血感染— 若出现皮肤渗液,请尽量让皮肤处于通风处利于收干,必要时将暂停放疗功能锻炼— 张口锻炼:可用软木塞放入上下牙齿间,也可自行反复多次张口练习— 舌、齿运动:舌前伸后缩,并向左右转动各30次,上下齿相互叩击30次— 按摩颞颌关节— 颈部活动化疗常见的副反应— 乏力、 脱发、发热— 骨髓抑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故每周需要验血常规2-3次—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等— 肝肾功能损害— 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导致的组织损伤— 口腔炎、口腔溃疡如何看血常规报告三.治疗结束阶段出院注意事项— 对于接受过化疗的患者,根据医嘱,放疗结束后休息3-4周,至医院检查决定是否进一步化疗— 休息期间每周1~2次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或血小板等指标低于正常,一定要至医院予以处理,切不可掉以轻心!放疗结束后不良反应— 放疗结束后可能出现颜面部、颈部皮肤肿胀,不必惊慌,这是放疗导致的淋巴回流不畅引起,3-6个月后才能逐渐恢复正常。— 放疗后照射区域皮肤变黑症状一般能在1-3个月内缓解。— 放疗后头发脱落属于正常现象,可以很快长出新的头发。— 放疗后喉咙疼痛,痰多症状可能要持续1-2个月才能有所恢复。— 放疗后口干部分可以恢复,需要自己多饮水,保持口腔卫生。—放疗后口味觉改变需3-6个月才能逐步恢复。— 鼻腔黏膜干燥,容易出血,少量血丝不必惊慌,若出血次数多,量大则需及时至医院检查。— 放疗后可能无法食用干硬的食品,要进食软食、半流食。— 放疗后颈部照射区域皮肤纤维化,变硬。— 放疗后牙齿可能逐渐松动,牙冠脱落,一般需3年以上才能拔牙。患者治疗后随访-目的— 评价治疗效果— 监测复发转移— 评价治疗的副反应— 饮食营养指导— 积累经验,造福患者治疗后随访-内容— 病史及查体,2年内每3个月一次,3-5年内每半年一次,之后每年一次— 视情况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全套、外周血EBV-DNA检查— 鼻咽MRI— 腹部B超— 胸片/胸部CT— 有不适症状及时至医院复诊复查时需携带哪些资料?— 病历本 磁卡— 患者本人身份证— 出院小结或治疗小结— 治疗前及(或)治疗后外院的MRI/CT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