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孩子的免疫力吗?——儿童免疫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人类的免疫系统在个人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细菌、毒物等致病因素的侵害;同时又维持自身稳定和行使监视功能,从而防止过敏、自身免疫和肿瘤的发生。而对于一些遗传免疫性疾病患者,他们的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近年来针对此类疾病,科学家们加大了研究力度,但是还是有许多未解之谜。我把每一个病人的数据和血样存储起来,就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笔财富,为以后的研究和运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寻找免疫缺陷疾病的终结之道。”——陈同辛关注陈老师好大夫网站的爸爸妈妈们大多是对自己宝宝免疫力有所疑问,儿童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父母有耐心、在孩子治疗期间也需要精心护理。每一个患有免疫性疾病的孩子都像一个瓷娃娃,需要家长精心、耐心呵护。专注儿童免疫力的陈同辛教授被小患者亲切地叫为“陈爷爷”的陈同辛教授从事儿科临床疾病诊疗36年,研究方向为儿科临床免疫学,尤其擅长反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过敏性疾病和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他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分型和基因诊断,并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脊灰病毒携带的调查,促成上海市少儿住院基金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治疗专项基金的城市。2006年,他利用造血干细胞治愈了中国首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患儿,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免疫力差是不是病许多家长都有疑问,孩子从6个月起到3岁期间,总是反复感冒,打针吃药,眼看着孩子逐渐消瘦,家长既焦虑又无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孩子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的免疫力非常重要,就是人体的‘保护神’。”陈同辛说,在一般人眼里,常常分不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等名词的特定含义,以致混为一谈,有的还因此延误治疗。所谓免疫功能低下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医学上将它细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正常的生理性免疫低下,不属于病态,随着婴幼儿的发育成熟而完善;另两种情况分别为先天性免疫低下和后天继发性免疫低下,均属病态,需要特殊治疗。先天性免疫低下,也称免疫缺陷,是指免疫系统的某个或多个组分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而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发生免疫低下。这类患儿的比例较少,一般得病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后天继发性免疫低下,是出生后由外界因素诱发的免疫低下,是引起小儿免疫力低下的主要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00至1/5000,中国每年出生约1600-1700万新生儿,其中最少应有2500个左右可能患上此病,目前中国累计存活的免疫缺陷病儿童应有3万-8万名,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部分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没有被发现。了解宝宝的免疫力就看这一本免疫力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医学话题,一句说不清楚,两句讲不明白,再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医学名词和术语,让父母望而生畏,想了解也无从下手。陈同辛教授团队联合出版社策划了一本浅显易读的有关免疫力科普书(尽力说明白一些医学术语)——《宝宝不生病的秘密——儿童免疫性疾病的认识与防治》。给家长讲明白免疫力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有哪些喜好?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免疫功能暂时低下,但的确有些孩子是需要可能存在免疫缺陷,这样的宝宝更要早发现、早治疗。陈教授将晦涩的医学知识转用生动的形象,让年轻的爸爸们更容易理解。尤其是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免疫缺陷病患儿家长亟待了解的知识,有详细的解答。该书已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目前正在其微店和其他淘宝店预售中(搜索“宝宝不生病的秘密——儿童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就可以找到)。
小米3个月了,近1周,小米都会在夜间莫名其名的哭闹,喂奶、抱起、更换尿布都没用,有时哭的时间长达1小时,直到哭累了,就睡着了,米爸米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放心,带到医院检查,血常规、大便、B超均无异常,细心的门诊医生发现小米的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于是建议看一下过敏免疫科。过敏免疫科医生仔细询问了小米的病史并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小米的血常规结果,初步怀疑小米的这种表现可能是过敏所致,对小米而言,首先考虑牛奶蛋白过敏。当医生告知米爸米妈医生的判断后,米爸米妈疑惑了,小米自生后一直是纯母乳喂养,从未吃过牛奶或者奶粉,怎么会牛奶蛋白过敏呢?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疑惑,为什么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纯母乳喂养也会出现过敏的表现呢?什么是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有哪些表现呢?牛奶蛋白过敏应当如何治疗呢?带着以上问题,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牛奶蛋白过敏。1.什么是牛奶蛋白过敏?牛奶蛋白过敏是机体对一种或几种牛奶蛋白质发生的免疫学反应。通俗的讲,就是敏宝宝对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发生的过度的免疫反应,使宝宝出现一系列不舒适的临床表现。2.牛奶蛋白过敏有哪些临床表现?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全身的过敏反应,因此表现多种多样,累及很多系统,常见的临床表现有:1)皮肤黏膜:1岁以内宝宝最常见的为湿疹,又称为奶癣,皮疹多发生于头面部、颈部以及躯干,多为斑丘疹,重者可渗出、结痂甚至伴发感染,瘙痒明显,严重影响宝宝睡眠,时间久了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部分患儿表现为口唇红肿以及风团样的荨麻疹。2)消化道:消化道表现较多,如腹泻、便血、便秘、腹痛、婴儿夜啼、吐奶、拒食、生长发育迟缓等;3)呼吸道:可表现为流清水鼻涕、打喷嚏、鼻塞、揉鼻子、揉眼睛、夜间及晨起的慢性咳嗽、喘息,部分宝宝出现夜间打呼、张口呼吸,反复多次扁桃体发炎或反复中耳炎。4)急性过敏综合征:由于短时间内大量过敏介质释放,导致机体出现急性过敏综合征,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以及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3.敏宝宝有哪些特点?敏宝宝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鼻根部青筋、肥胖、聪明好动、活泼开心、易出汗,往往有过敏的家族史。4.牛奶蛋白过敏的原因是什么?1)遗传因素:父母双方均有过敏表现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荨麻疹等),宝宝过敏的可能性为50-70%,父母一方有过敏者,宝宝过敏的可能性为20-40%,父母均无过敏者,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为5-15%,因此遗传因素是过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环境因素:近年来,全球环境恶化,尤其是国内雾霾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是导致过敏的重要原因之一。3)分娩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选择剖宫产,研究发现,剖宫产宝宝过敏的发生几率较顺产宝宝明显增加。4)喂养方式: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品。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过敏的几率远远低于服用配方奶的宝宝。好多宝宝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母乳喂养,是导致过敏发生的另一原因。5.为什么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纯母乳喂养也会出现过敏的表现呢?很多家长会疑惑,所谓牛奶蛋白过敏一定是对牛奶过敏,为何也会对母乳过敏?这是因为,母乳和牛奶中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研究表明,95%以上的哺乳妇女的母乳中含有牛奶β-乳球蛋白,所以,牛奶蛋白过敏在纯母乳喂养婴儿中也会出现。6.牛奶蛋白过敏如何诊断?对临床怀疑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或者牛奶蛋白特异性IgE检测确定宝宝是否对牛奶蛋白过敏,最终的确诊标准是食物激发试验。7.牛奶蛋白过敏如何预防和治疗?1)预防:对于有遗传背景的宝宝,无法纯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可应用部分水解或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替代。2)治疗:对于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由于情况复杂,每个宝宝过敏的严重程度不同,或者宝宝的喂养方式不同,比如有的宝宝母乳喂养,有的宝宝配方奶喂养,因此建议过敏免疫科就诊,获得专业建议。8.羊奶或豆奶是否可作为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替代奶粉?羊奶作为婴儿的唯一食物来源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并且存在交叉过敏的危险,因此不建议用于已被证实或怀疑为牛奶过敏的婴儿;牛奶过敏的婴儿对大豆蛋白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因此,豆奶通常不建议使用于婴儿和儿童。本文系金莹莹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辅食添加的时间既往,国内外很多指南均建议高过敏风险婴儿延迟添加辅食以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大样本研究显示,延迟添加辅食并不能降低该食物过敏的发生,因此,不建议高过敏风险婴儿延迟添加辅食,建议在4-6月适时添加固体辅食,以诱导口服免疫耐受,尤其是花生过敏高发区或者有花生过敏家族史的婴儿,在生命早期(4-11月)的膳食中应包括花生制品。4-6个月时期是生命早期建立口服耐受的关键时期,口服耐受是变应原驱动的免疫过程,生命早期的关键窗口期常规的食物抗原的常规暴露是建立口耐受的关键。4-6个月内添加固体食物对过敏具有保护作用。过早添加辅食易发生食物过敏,延迟添加辅食又错过了建立口服耐受的关键时机,食物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2、辅食添加的顺序过敏宝宝添加辅食可先加含铁米粉、蔬菜等,逐步过渡到肉类食物、鸡蛋、海产品(表1所示)。如果同时需要进行从氨基酸配方奶到深度水解配方转换时,则暂停添加新辅食,先进行转换,对于非IgE介导的过敏患儿鼓励尽量尝试多种食物。表1过敏宝宝辅食添加的顺序ABCD①蔬菜(非豆科类)胡萝卜、南瓜、甘薯、土豆、豆角、西兰花、生菜、芦笋②水果(非柑橘类/非热带水果)苹果、梨、桃子、李子、杏子、油桃、葡萄、葡萄干③蔬菜番茄、芹菜、黄瓜、洋葱、大蒜、其它蔬菜①柑橘类水果橘子、葡萄柚、柠檬②热带水果香蕉、猕猴桃、凤梨、芒果、木瓜、石榴、牛油果③瓜类白兰瓜、哈密瓜、西瓜④浆果类草莓、蓝莓、树莓、樱桃、蔓越莓⑤谷类大米、小米、藜麦①豆类青豆、鹰嘴豆、白/黑/红豆②谷类燕麦、大麦、黑麦,其它谷类③肉类猪肉、羊肉、肌肉、火鸡鱼/贝类玉米豌豆花生小麦牛肉大豆鸡蛋牛奶备注:A→D,过敏原性逐渐升高
一、儿童反复口腔溃疡的常见原因1、免疫系统不成熟或紊乱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易因感染(如感冒、疱疹病毒等)或过敏导致免疫力波动。潜在免疫疾病:如周期性发热-口疮-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PFAPA综合征)、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原发性免疫缺陷(如高IgM综合征、固有免疫缺陷、自身炎症性疾病等)。2、营养缺乏维生素B12、叶酸、铁、锌缺乏:儿童挑食、偏食或消化吸收不良(如乳糖不耐受、乳糜泻)易导致营养不足。缺铁性贫血:与口腔溃疡复发密切相关。3、局部刺激或创伤机械损伤:咬伤、尖锐食物划伤、牙套或矫正器摩擦。不良习惯:啃咬玩具、铅笔等硬物,刷牙用力过猛。化学刺激:含SLS的牙膏、酸性饮料(如橙汁、碳酸饮料)。4、感染因素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HSV-1)引起,多发于唇部及口腔黏膜,伴随发热、牙龈红肿(需与普通溃疡区分)。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16或EV71感染,口腔疱疹样溃疡伴手足皮疹。5、过敏或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牛奶、鸡蛋、坚果、巧克力、草莓等常见过敏原可能诱发溃疡。口腔接触性过敏:某些牙膏、漱口水中的成分(如香料、防腐剂)。6、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孩子患病风险增加。7、其他诱因压力或情绪波动:学业压力、家庭环境变化(如入园、入学适应期)。睡眠不足:熬夜、作息不规律影响免疫力。二、家长需警惕的“危险信号”若儿童口腔溃疡伴随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疾病:溃疡持续超过2周不愈合,或面积大、深度深(>1cm)。反复发热、皮疹(如手足口、PFAPA综合征)。伴随腹泻、腹痛、体重下降(警惕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眼部红肿、生殖器溃疡(警惕白塞病)。三、家庭护理与预防建议1、减少局部刺激避免给孩子食用过烫、辛辣、酸性食物(如番茄、柑橘)。选择软毛儿童牙刷,使用无SLS的儿童牙膏。矫正器或牙齿问题导致的摩擦,需咨询牙医调整。2、均衡饮食与营养补充增加富含维生素B12(瘦肉、鱼类)、叶酸(绿叶菜)、锌(南瓜籽、豆类)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复合维生素或锌剂(避免自行盲目补充)。3、改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学龄儿童每日9-12小时)。鼓励多喝水,保持口腔湿润,减少细菌滋生。通过游戏、运动帮助孩子缓解压力。4、对症缓解疼痛外用药物:儿童专用口腔溃疡贴(如含透明质酸)、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漱口液:淡盐水或儿童专用无酒精漱口水(6岁以上可用)。避免使用含激素或麻醉剂的成人药物(如地塞米松贴片)。5、就医排查潜在疾病若反复发作,建议检查:血常规、血清铁、维生素B12、叶酸水平。过敏原筛查(尤其有湿疹、哮喘等过敏史儿童)。必要时排查乳糜泻(需查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四、常见误区提醒误区1:溃疡是“上火”,喝凉茶即可。→儿童体质敏感,盲目清热可能伤脾胃,加重营养不良。误区2:溃疡会传染。→普通复发性溃疡不传染,但疱疹病毒或手足口病引起的溃疡具有传染性。误区3:溃疡是缺维生素,补了就好。→需先确认是否缺乏,过量补充可能中毒(如锌过量导致恶心、腹泻)。五、何时需要看医生?溃疡每月发作≥3次,或1年内发作≥6次。溃疡严重影响进食、说话或情绪。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
门诊碰到很多小朋友ASO升高,在打长效青霉素的小朋友来咨询,需要打多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ASO。ASO通常指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O),是人体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如化脓性链球菌)后产生的一种抗体。它是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主要用于判断近期是否发生过链球菌感染,或评估与链球菌感染相关的疾病(如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ASO的临床意义1.链球菌感染的标志 -A组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后,患者血清中ASO水平会升高(通常在感染后1-3周达高峰,持续数月后逐渐下降)。2.辅助诊断风湿热 -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ASO升高是其诊断标准之一(需结合临床表现,如关节炎、心脏炎等)。3.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部分患者感染链球菌后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ASO升高可帮助追溯病因。检测注意事项-假阴性:部分患者可能因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状态,导致ASO不升高。-假阳性:高脂血症、肝炎等疾病可能导致非特异性升高。-动态监测:单次检测意义有限,需结合病程动态观察(如感染后2-4周复查)。ASO与其他指标联合应用-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反映炎症活动程度。-抗DNA酶B抗体:与ASO联合检测可提高链球菌感染的诊断敏感性。-若患者出现关节痛、发热,怀疑风湿热→需要做相应的检查,来判断小朋友是否符合风湿热的诊断标准,若符合,制定风湿热的长期治疗方案(包括长效青霉素、激素、阿司匹林等)。-儿童血尿、水肿,怀疑链球菌感染后肾炎→ASO升高+补体C3下降→提示链球菌相关肾炎。若ASO检测结果异常,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是单纯ASO升高就需要定期长效青霉素治疗,很多时候可能只是链球菌感染后留下的印记,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诊治。
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样皮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慢性荨麻疹跟很多因素相关,家长一看到荨麻疹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小朋友会不会有过敏,但是,慢性荨麻疹往往跟过敏关系不大,除非宝宝既往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报告往往是阴性的,慢性荨麻疹还可能与自身抗体有关,有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之一可能是对体内的自身抗体产生的过敏反应,因为很多慢性荨麻疹会有抗核抗体阳性,这个时候需要医院就诊,排查是否有风湿病的可能,如果风湿病其它指标都是正常的,且没有结蹄组织病的临床表现(如面部蝶形红斑、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痛等),仅仅有ANA阳性,可以随访,不需要太担心和焦虑。关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一般口服抗过敏药可以控制,但是时间要长,采取慢慢减量的方案,若仍控制不住,抗过敏药可以加至正常剂量的4倍,若仍无效,则可能需要生物制剂治疗。
今天聊一聊ANA与斑秃,门诊上经常碰到斑秃的小朋友家长拿着ANA阳性的化验单来就诊,ANA滴度往往在1:80-1:320之间,家长非常担心,焦虑,会不会小朋友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呀?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分别了解一下ANA是什么?ANA阳性与斑秃的关系如何?ANA阳性:ANA是抗核抗体的缩写,这些抗体针对的是细胞核内的成分。ANA阳性通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然而,ANA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健康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人可能呈现ANA阳性,这部分人往往是低滴度阳性。斑秃: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局部或广泛的头发脱落,通常表现为头皮上的圆形或椭圆形秃斑。斑秃的发生与免疫系统攻击毛囊有关。ANA与斑秃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斑秃患者中ANA阳性的比例较高。这可能提示斑秃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在某些情况下,斑秃可能是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伴随症状。进一步检查:对于ANA阳性的斑秃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免疫学检查,如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补体水平测定等,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NA阳性与斑秃之间的关系需要个体化的评估和管理。如果怀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
中医讲:望而知之谓之神。我们都希望医生能够看到一个人就能知道得了什么病,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我们过敏性疾病中,确实会有一些线索提示宝宝可能是过敏体质。1.山跟青筋:山根是指鼻梁与额头交界处。如果宝宝的山根部位有明显的青筋,这可能是过敏或体质较弱的表现。中医认为,这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或体内有积滞的表现。2.眼下淤青:宝宝眼下出现淤青或黑眼圈,可能是过敏体质的表现之一。这种情况可能与过敏性鼻炎或其他过敏反应有关,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3.地图舌:地图舌是指舌头上出现不规则的红色斑块,周围有白色边缘,形状像地图。这可能是过敏体质的表现之一,也可能与消化系统问题或营养缺乏有关。这些特征对过敏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是并不一定意味着宝宝一定有过敏。如果宝宝有上述三种情况,怀疑宝宝有过敏问题,建议咨询儿科医生或过敏专科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过敏原测试或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具体的过敏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
新冠疫苗为灭活疫苗,按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接种疫苗的原则,灭活疫苗可以接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种类繁多,一方面有缺陷,另一方面有亢进,很多疾病合并自身免疫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议咨询免疫科医生后决定。
灭活的可以,活疫苗需慎重,有接种卡介苗后发生播散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