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房颤,它分为哪些种类?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脏是一个空心的肌性器官,由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组成,心房和心室跳动的节律规整,频率一致,心房比心室跳动的早0.1到0.2秒,如果心房失去规则有序的收缩,变成快速而不规律的颤动,心房率常常大于350次/分,这就是房颤。房颤常常导致心室也快速跳动并且极不规律。所以患者常常会感觉到心慌、胸闷等不适。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10%。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一般可将房颤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24 h,多为自限性,就是说可以自己恢复正常。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己恢复正常,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2.房颤的危害有哪些?房颤的危害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房颤患者常常会有心慌、心悸、胸闷等不适,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二,房颤会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房在泵血的过程中发挥了大概20%至25%的作用,房颤的患者由于心房快速的颤动,心房失去了泵血的功能,患者的心功能就会下降,特别是对于原来心功能就不好的患者,心功能下降带来的影响会更明显。在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中,房颤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活动时更明显,严重的甚至不能平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第三,房颤患者容易发生动脉栓塞,比如脑梗塞、肾动脉梗塞、肠系膜动脉梗塞、下肢动脉梗塞等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因为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收缩功能,心房内血液流动缓慢,左心房有一个组成部分,叫左心耳,在左心耳内有许多梳状肌,内腔狭窄形状不规则,加上血液流动缓慢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堵住动脉血管就会发生栓塞。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梗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6倍,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的几率是正常窦性心律患者的17倍。脑梗塞是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常常会导致残疾,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第四,特殊情况下房颤可能会引起室颤,室颤时心室快速的颤动,失去射血功能,也可以说是心脏骤停,如不能及时抢救成功,患者就会死亡。房颤的病因有哪些呢房颤的病因很多,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脏外科手术、心力衰竭、心肌病、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也有关系。房颤有哪些临床表现呢?临床症状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患者会感到心慌,有些患者会有胸闷、气短甚至胸痛、疲乏、头晕和黑矇等症状。房颤患者的症状与发作时的心室率、心功能、伴随的疾病、房颤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永久性房颤患者的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部分房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有些在发生房颤的严重并发症如脑梗或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有心慌不适时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得了房颤呢,万一得了房颤如何进行评估呢房颤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和相关检查,体格检查发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常提示存在房颤,确诊至少需要一张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记录予以证实。对房颤患者的初次评估包括判断房颤的类型,明确原因,寻找与房颤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因素,以及以前诊治的情况。如评价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在初步评估中,所有房颤患者需要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房和左室内径以及室壁厚度,并除外瓣膜病、心肌病和心包疾病。评估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有助于指导抗心律失常和抗凝治疗的方案。经食道超声检查可发现左房内的血栓。X线胸片能评价心脏大小和肺脏情况。得了房颤之后应该怎么办呢?得了房颤之后不要紧张,也不能轻视,应该进行正规的治疗。1.治疗原则(1)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2)控制快速心室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梗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梗的发生。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有可能会自行消失。具体来说一下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律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氟卡胺、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对于无法转复的房颤患者或者暂时不能转复的患者,如果心室率过快就要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洋地黄、胺碘酮等。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心慌不适症状,降低心脏的负担,减轻对于心脏功能和电活动的不利影响。药物治疗第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抗凝治疗,房颤的一个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脑梗塞,可以导致严重后果,对于房颤患者有下列情况时就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梗塞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外周动脉栓塞性疾病。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临床常用的药物是华法林,它价格便宜,效果确切,缺点是需要经常检测,代谢容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目前国内上市的有一些新型抗凝药,比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它们疗效也很好,而且不需要经常检测,但是缺点是价格昂贵,当然,如果对于可以通过治疗将房颤转成正常心律的患者,并不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临床治疗是可以考虑使用的。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手段,那就是非药物治疗。3.非药物治疗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1)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2)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这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应用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疗效比较好,对于阵发性房颤,成功率大概可以达到80%,对于持续性房颤,成功率大概可以达到70%,而且技术还在不断的进步,这是目前房颤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3)冷冻球囊治疗,适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目前国内外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省也是在国内较早开展这项技术的省份之一。(4)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较大。房颤的非药物治疗主要有这四种方法。预后前面讲过,脑梗塞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梗塞发生率是正常人的6倍,瓣膜病房颤脑梗塞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梗塞后果更为严重,但是只要坚持正规的治疗,房颤通常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何预防房颤呢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作息规律,适当活动,避免过分紧张和劳累,一些病人可能需要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或激动传导异常。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ECG)、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心律失常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一、心律失常的常见检查方法心电图(ECG):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可以显示心脏搏动的电活动。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频率、节律等特征,可以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心电图的方法,可以发现间歇性或持续性心律失常。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明确诊断。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诊断价值。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心脏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对于心律失常的病因诊断(如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具有重要价值。心内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是通过导管插入心脏,记录心脏内各部位的电活动,以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和传导途径。心内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复杂心律失常和指导消融治疗的重要方法。负荷试验:负荷试验是通过运动或药物刺激增加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对于某些患者,负荷试验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预后。二、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降血压药物等。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心律失常、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定期复查以调整治疗方案。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对于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导管插入心脏,找到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并通过射频能量消除异常的心肌细胞,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长QT综合症等),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可以有效预防心脏骤停和改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等),外科手术是根治性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可以纠正解剖结构异常,恢复心脏正常功能。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某些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可以有效改善心律失常症状和预后。心理干预: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心律失常,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电生理研究和射频消融、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外科手术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干预也是心律失常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或激动传导异常。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搏动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当这些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症状,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更为常见。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心脏的功能,还可能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从而影响我们的健康。一、心律失常对心脏的影响心脏功能减退: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使得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这可能导致疲劳、乏力、气促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长期的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心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电生理异常,如心电图改变、心脏结构异常等。这些异常可能增加患者发生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心脏瓣膜损伤: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可能导致心房内血流速度减慢,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进入体循环,堵塞血管,导致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二、心律失常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大脑: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肾脏: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引发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疾病。此外,心律失常还可能加重已有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肺部: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肺循环受阻,引发急性肺水肿、肺栓塞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咳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胃肠道: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胃肠道血流减少,引发消化不良、胃痉挛、腹痛等症状。长期的心律失常还可能加重已有的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三、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诊断: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心脏超声等检查方法。此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调整心脏的电生理特性来恢复正常心律。电生理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等,通过消除异常的心电信号或改善心脏的电生理环境来恢复正常心律。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四、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适量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戒烟限酒,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总之,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症状,对我们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心律失常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有心律失常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心脏的瓣膜是保证血液正常前向流动的重要结构,如果发生瓣膜功能或者结构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二尖瓣狭窄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可以引起二尖瓣狭窄,风湿热是引起二尖瓣狭窄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果二尖瓣发生明显狭窄,则血液不能顺利通过瓣膜,就会淤积在心房和肺部,产生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痛、声音嘶哑甚至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多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甚至导致残疾、威胁生命安全。 二尖瓣球囊扩张是目前治疗二尖瓣狭窄最先进的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它的方法是使用特制的器械,将带球囊的导管经股静脉上行至心房,穿过房间隔、左心房到达狭窄的二尖瓣,然后充气,扩张球囊,使瓣膜粘连处分离,瓣口面积扩大,接近正常,从而使二尖瓣以及心脏的结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适应证:1. 有明确临床症状,心功能为NYHAⅡ~ Ⅳ级者。2. 二尖瓣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3. 瓣膜无明显钙化,形态适宜;4. 不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其他瓣膜病变;5. 左心房内无附壁血栓、无风湿活动;
冠心病介入治疗通常是指在狭窄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处置入金属支架,介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1. 出院后严格按照医嘱规律服药,特别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阿司匹林、波立维(或倍林达)。波立维或倍林达至少在支架置入后一年内持续服用。如有血小板降低或多发皮下出血、持续黑便等情况请及时到附近正规医院就诊或到原住院医院就诊。2. 出院2周后查肝功能、血常规、血脂、心电图,如检查无异常,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可于1-2月后复查以上项目。如检查无异常,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可于半年后再复查以上项目。如肝酶升高3倍以上需要停用降脂药,需到医院就诊调整药物。如果置入支架较多或者置入部位特殊(如在分叉处或主干等)通常需要置入支架一年后复查造影,具体情况请咨询原主管医师。3. 成功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如果心功能正常,无其他严重疾病,平时活动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则日常工作生活体育锻炼不受影响, 对于心梗后的患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康复。对于多数非大面积心梗的患者,多数可以在出院1-2月后恢复正常的工作(轻体力活动的工作)和生活。4. 出院后的体力活动要采取逐渐增加的方法,早期应有人陪同。5. 平时饮食要适当清淡,低盐低脂饮食,瘦肉鱼肉可以少量食用。戒烟限酒,烟要戒掉,酒如果不能完全戒掉则应尽量控制饮用量,具体饮食方案应根据每个人的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方案,最好咨询主治医师或到医院就诊。 以上注意事项适用于多数冠心病成功冠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对于有特殊情况如合并其它疾病或出现并发症或出现明显病情变化等情况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本文系陈晓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有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冠状动脉痉挛。痉挛通常发生在有粥样硬化基础病变的血管。冠心病的类型有1.心绞痛型;2.心肌梗塞型;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隐性冠心病);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5猝死型。哪些人易患冠心病:1.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2.高脂血症患者;3.高血压患者;4.糖尿病患者;5吸烟患者;6肥胖者;7静坐不动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者;8有冠心病的早发家族史者。冠心病患者有那些症状?典型的心绞痛位于胸部正中处,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割样痛。可伴有左肩、左臂内侧痛、小指、无名指痛。不典型的心绞痛可以仅仅表现为胸部不适感、后背疼、颈部的紧缩感,或者牙疼等症状。心绞痛多持续3-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之内缓解。如果自己或者周围的亲友同事等有这种症状或者体发现心电图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就诊。目前常用的检测手段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ECT、心肌灌注显像、64排CT、冠脉造影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方面诊断冠心病。其中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最准确的方法,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如果患者有典型的症状,发作时有心电图的改变,排除其他疾病就可诊断冠心病,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可以行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等诊断,如果通过这些方法仍无法确诊,就可以行64排CT或冠脉造影检查。64排CT准确性不如冠脉造影,对于害怕手术者可以做为筛查试验,如果没有问题,可以不再进一步检查,如果有中度以上病变,还是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处穿刺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是目前国际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做冠脉造影术只需局部麻醉,目前主要以经桡动脉为主。因为血管及心脏内均无感觉神经,病人只在局麻时感到轻微疼痛,其余过程无明显不适。风险极小、相对安全、几乎无痛苦。如果确诊为冠心病,也必要紧张焦虑,只要通过积极正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冠心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适当活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相关疾病。药物治疗主要是抗血小板、抗凝、减低心肌耗氧量、扩冠脉血管、解除痉挛、降血脂等。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其他(如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 多数需要终生服用。介入治疗治疗主要是通过特殊的导管到达心脏冠状动脉,使用特制的球囊扩张狭窄的病变,在严重狭窄的病变处植入支架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治疗冠心病。目前已广泛开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治疗效果好。外科治疗即常说的心脏搭桥手术,是指从自身的其他部位截取一段血管,移植到心脏,跨过严重狭窄病变处,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常用于治疗非常严重的冠心病。本文系陈晓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