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一般的就是,应该说是一种宏观上的一个描述,病人不能够,它主要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就是一种昏昏沉沉,头重脚轻,是这么一种感觉,有些病人描述了我头闷,头部不适,走路感觉到就是说想闭上眼睛,就不想睁眼。 而眩晕他是感觉到自身或者外界都有一种旋转感觉,常常描述就是天旋地转,地都要下沉了,自己也往上飘,就感觉那种飘的感觉,晃的感觉。 这种眩晕的患者常常在临床上会伴有恶心、呕吐、大汗,这些植物神经紊乱的一些症状。 头晕常见原因:血压过低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循环脑供血不足,小脑脑干疾病,贫血,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睡眠质量不佳,贫血,发热,感冒,焦虑抑郁状态,躯体化障碍,持续性姿势感知型头晕,眼科疾病等等。 眩晕常见原因:耳石症,美尼尔病,前庭神经元炎,前庭阵发症,前庭性偏头痛,小脑脑干脑血管病,神经性耳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脑炎,miller fisher综合症。 一旦出现头晕眩晕症状,务必要刨根问底
焦虑是癫痫最常见的共患病之一。焦虑严重降低了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癫痫患者自杀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为推动我国临床医师对癫痫伴焦虑的规范化诊治,中国抗癫痫协会共患病专委会组织专家讨论,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证据,就癫痫伴焦虑的诊断治疗相关原则达成共识,形成《癫痫伴焦虑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意见一癫痫患者伴焦虑十分常见且易被忽视,危害极大,焦虑降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应重视对癫痫患者中焦虑症状的筛查与干预(I 级推荐,A 级证据)。专家共识意见二癫痫患者如存在焦虑相关症状,建议使用GAD-7量表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还需依据诊断标准进一步评估诊断;对明确癫痫伴焦虑的患者,建议同时进行抑郁障碍的筛查(I 级推荐,A 级证据)。专家共识意见三癫痫伴焦虑的治疗应以积极控制癫痫发作治疗为主,焦虑治疗并重为主要原则,全面评估患者,针对不同病因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治疗,特殊情况应转诊精神科诊治;注意抗焦虑药物合理的疗程和缓慢撤药(I 级推荐,B 级证据)。专家共识意见四丙戊酸钠、加巴喷丁等药物同时具有抗惊厥和抗焦虑的作用,在其能有效控制癫痫症状的前提下,推荐优先使用此类药物治疗癫痫伴焦虑的患者(I 级推荐,C 级证据)。苯二氮类如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适用于短期使用(I 级推荐,B 级证据)。抗抑郁药物优先考虑使用 SSRIs 中的帕罗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或 SNRIs 中的文拉法辛(I 级推荐,B 级证据),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推荐初始剂量为药物推荐起始剂量的 1/4~1/2。专家共识意见五认知行为治疗(CBT) 可作为癫痫伴焦虑的首选心理治疗方法;CBT 中的过度通气不适用于癫痫患者的惊恐障碍(I 级推荐,B 级证据)。专家共识意见六CBT 是儿童和青少年癫痫伴焦虑的首选治疗;建议多学科团队协同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癫痫伴焦虑(I 级推荐,C 级证据)。癫痫伴焦虑的治疗3.1 治疗目标以积极控制癫痫发作治疗为主,合理干预焦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复发。3.2 治疗原则3.2.1 全面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行性 包括癫痫本身及抗癫痫药物(AEDs) 的影响,焦虑原因、严重程度以及抗焦虑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依从性及安全性等。3.2.2 判断患者焦虑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病因个体化治疗 ① 对围癫痫发作期焦虑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② 对癫痫发作间期焦虑的治疗同焦虑障碍的治疗; ③ 对癫痫疾病误解造成的焦虑可通过教育干预;常见的焦虑原因有癫痫诊断后对疾病的焦虑、担心下次癫痫发作、担心 AEDs 副作用等,可以通过医学知识宣教、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癫痫疾病、加强医患沟通等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④ AEDs 所致的焦虑也须引起重视,部分 AEDs 可能引发焦虑的不良反应(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拉莫三嗪等),应明确是否为上述药物所致并及时调整 AEDs;另外,减停某些具有稳定情绪作用的 AEDs(丙戊酸、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可能导致焦虑,减药过程中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3.2.3 干预治疗措施 ① 首先以积极控制癫痫发作为主,优先选择同时具有稳定情绪、抗焦虑作用的 AEDs;② 轻度的焦虑症状,或存在明显心理社会因素,药物治疗依从性差,或躯体状况不适宜药物治疗时可首选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或计划怀孕者也优先考虑心理治疗;③ 无明确诱因且病程持久、焦虑程度较重,或伴有失眠、精神痛苦严重、且躯体症状与情绪相关、伴药物滥用、既往有焦虑障碍发作史等优先考虑抗焦虑药物治疗,反复发作或者慢性病程持久者建议心理和药物两者联合治疗;心理治疗时应注意,如果治疗 6 周症状无改善或治疗 12 周症状缓解不彻底,则需考虑换用或联用药物治疗;④ 以下情况应转诊精神科诊治:需要精神科进行心理治疗者;抗焦虑药物规范治疗 6~8 周后无效;抗焦虑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焦虑伴有严重的抑郁、冲动或有自杀风险的癫痫患者。3.3 注意事项① 应考虑抗焦虑药物与 AEDs 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部分抗焦虑药物潜在的致癫痫作用;②需注意 AEDs 与抗焦虑药物共同的不良反应,服药同时需特别注意患者是否过度镇静、体重增加、恶心呕吐等症状,以便及时调整药物;③ 抗焦虑药物治疗急性期疗程为 6~8 周,巩固期应该维持有效药物剂量,酌情持续 4~6 个月;④ 停药时应缓慢减量,减停药时间与药物种类和使用时间长短有关,应酌情处理,防止撤药反应。3.4 专家共识意见三(见上文)3.5 用药选择目前缺乏药物治疗癫痫伴焦虑的临床试验证据,但总体来说抗焦虑药物治疗癫痫伴焦虑的疗效与治疗单纯焦虑障碍的疗效相似。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丙戊酸钠能有效缓解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加巴喷丁可改善惊恐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另外,非对照试验表明卡马西平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部分病例报道支持奥卡西平治疗惊恐障碍的有效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现,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对单纯焦虑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故被国外指南广泛推荐应用于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有学者基于循证方法总结了癫痫合并焦虑的抗抑郁药物选择,惊恐障碍选用 SSRIs;广泛性焦虑障碍首选普瑞巴林,其次为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社交焦虑障碍选用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临床常用的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inhibitors,SNRIs)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有非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文拉法辛能缓解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此外,目前对于单纯焦虑障碍,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据证实 SNRIs 的疗效较好;但多个荟萃分析表明,SNRIs 的安全性不及SSRIs。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苯二氮类(Benzodiazepines,BZD)能够有效地治疗广泛性焦虑。临床常用药物如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但BZD 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且较易引起药物依赖性,故一般适用于症状严重时的短期治疗。此外,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也可有效地缓解广泛性焦虑障碍症状。3.6 专家共识意见四(见上文)3.7 非药物治疗癫痫伴焦虑的非药物治疗具有重要地位。心理治疗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或单独应用,具有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心理治疗需个体化,目前缺少癫痫伴焦虑的心理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据,但可借鉴单纯焦虑障碍的循证依据。系统性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精神动力学治疗(Psychodynamic therapy,PDT)、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rapy,IPT)等。荟萃分析显示 CBT 推荐作为焦虑障碍患者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基于网络在线的CBT 与传统面对面的临床 CBT 治疗同样有效。CBT 中的过度通气不适用于癫痫患者的惊恐障碍。PDT 对焦虑障碍的疗效明确,与 CBT 放松训练、精神药物治疗相比同样有效。IPT 缓解焦虑症状,耐受性好,可能需要改进现有的人际关系治疗技术以提高疗效。
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睡眠时间是不同的,应按照自己的年龄科学睡眠。 关注睡眠问题,扫码关注张硕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睡5.5~7小时 老人应在每晚12点前睡觉,晚上睡觉的时间有7小时,甚至5.5小时就够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每晚睡眠限制在7小时以内的老人,大脑衰老可推迟2年。而长期睡眠超过7小时或睡眠不足都会导致注意力变差,甚至出现老年痴呆,增加早亡风险。 建议:老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是多梦和失眠。多梦是由于老人脑功能退化;失眠多因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所致,褪黑素是体内决定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专家建议,晚间睡眠质量不好的老人,最好养成午休习惯,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否则,大脑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促使脑中血流量相对减少,体内代谢减慢,易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甚至更困倦。 30~60岁成年人:每天睡7小时左右 成年男子需要6.49小时睡眠时间,妇女需要7.5小时左右,并应保证晚上10点到早晨5点的“优质睡眠时间”。因为人在此时易达到深睡眠状态,有助于缓解疲劳。芬兰一项针对2.1万名成年人进行的22年跟踪研究发现,睡眠不到7小时的男性,比睡7~8小时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6%,女性高出21%;睡眠超过8小时的男性,比睡7~8小时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4%,女性高出17%。 建议:这个年龄段的人若缺乏睡眠,多与脑力减退,或压力导致的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有关。专家提醒,除尽可能缓解压力外,还可以在就寝环境上下点工夫,如减小噪音、通风换气、适当遮光等,并选择10~15厘米高、软硬适中的枕头。仍然睡不够的人,也可以通过午休1小时的方式补觉。 13~29岁青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通常需要每天睡8小时,且要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则,保证夜里3点左右进入深睡眠。平常应保证最晚24点上床、早6点起床,周末也尽量不睡懒觉。因为睡觉时间过长,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导致精神不振,影响记忆力,并且会错过早餐,造成饮食紊乱等。 建议:年轻人多习惯熬夜,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且易使皮肤受损,出现暗疮、粉刺、黄褐斑等问题。长期熬夜还会影响内分泌,导致免疫力下降,感冒、胃肠感染、过敏等都会找上门,更会出现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精神症状。因此,年轻人最重要是规范自己的生活,入睡前1小时不要吃东西,中午小睡半小时,对身体更有益。 4~12岁儿童:每天睡10~12小时 4~10岁的儿童每天睡12个小时是必要的,每晚8点左右上床,中午尽可能小睡一会儿。年龄再大一些的儿童睡10小时,甚至8小时就足够了。首都儿科研究所儿保科副主任医师李海鹰告诉记者,孩子如果睡眠不足,不仅会精神不振、免疫力低下,还会影响生长发育。但她提醒,睡觉时间也不能过长,若超过12小时,可能会导致肥胖。 建议:儿童基本没有睡眠障碍,只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就行。睡前不要吃东西,卧室不要有过亮的灯或较刺激的音乐;最好与孩子一起定个时间表,督促他们按时睡;睡前让孩子做些准备工作,如刷牙、洗脸、整理床铺等,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在对孩子暗示“该睡觉了”。 1~3岁幼儿:每晚12小时,白天两三个小时 幼儿每天夜里要保证12小时睡眠,白天还需再补两三个小时。具体的睡眠时间,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睡眠节律而定,比如有些宝宝习惯在接近中午时和下午晚些时候各睡一觉。 建议: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容易因玩得太兴奋而影响睡眠。有时候,他们进入了睡眠状态,脑子却还在活动;睡着了,还常磨牙、踢被、尿床等。这些都会影响宝宝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因此,建议父母在宝宝睡前1小时先给他们洗个温水澡,放松全身;讲个小故事或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等,也有助入眠。 1岁以下婴儿:每天16小时 1岁以下婴儿需要的睡眠时间最多,大概每天16小时。睡眠是小月龄婴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段,因此,睡眠时间必须要保证。 建议:婴儿的睡眠问题大多是由于缺钙、白天受惊吓、消化功能紊乱造成的;也有孩子晚上睡不好是因为白天睡觉过多。对此,家长应注意给孩子补钙,科学喂养;还需尽量保证婴儿夜晚睡眠的完整,不宜夜间频繁喂奶或换尿布,尤其是后半夜,因为小月龄宝宝在后半夜分泌激素最快。 睡前做的这些事伤肝 01. 睡前喝红酒。 有人认为睡前来一杯红酒,不仅是自我格调的展现,也是一种保养方式。但这种方式并不是人人合适。 首先,患有慢性肝病的人不适合喝酒,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脂肪肝等。红酒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酒精,如果饮酒会加重病情。 此外,中医认为,人们晚上睡觉时,是养肝的最佳时间,此时若喝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因为酒精大部分是在肝脏代谢的,人在休息时肝却在加班,达不到养肝的目的。 02. 睡前吃油炸食物。 油炸食品对肝脏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堆积导致了脂肪肝。常吃油炸食品不仅不利腰围、让胆固醇水平升高,而且有损肝脏。吃油炸食品一个月,对肝脏的损伤即类似肝炎。 03. 睡前玩手机。 很多人想着睡觉前刷刷微博,刷刷朋友圈,结果一摸上手机就根本停不下来,常常变成了熬夜一族。熬夜伤肝,夜晚是肝脏休息的时间,中医认为夜晚是肝脏养肝血的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会伤肝血。 04. 睡前吃药太多。 《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称,长期服用止痛药等药物,会加大肝脏解毒负担,导致肝脏损伤。新研究负责人、英国爱丁堡皇家医院专家肯尼思·辛普森博士表示,有多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容易引起肝脏损害,导致药物性肝炎(简称药肝)。
通俗的讲,躯体化障碍就是患者存在疑似器质性疾病的症状表现,如头晕头痛,面部麻木,胸腰背痛,乏力,出汗,心慌气短,肢体疼痛麻木,不能正常呼吸,胃肠不适,睡眠紊乱等等。其实际上是心理疾病躯体表达。躯体化障碍是一个连续疾病谱,从症状发生于潜意识层面、不由意志控制到症状发生于意识层面、可受意志控制。这个疾病谱包括躯体症状及其相关障碍、和疑病心态。在这个疾病谱中,患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躯体症状上,但一般治疗,无法得到缓解。因此,躯体化通常导致患者症状多样,感觉痛苦,他人很难理解,患者并试图检查找寻病因,通过一系列其他治疗改善症状,但大部分患者都没有意识到而神经心理科治疗的重要性。 焦虑抑郁状态伴发的躯体化障碍症状多种多样,可以说是“五彩斑斓”。 躯体症状障碍 及其相关障碍特征表现为持续的躯体症状,往往使患者生活痛苦,影响工作学习,损害其社交能力及其他社会功能。躯体症状及其相关障碍包括转换障碍、疾病焦虑障碍、心理因素影响加剧躯体症状障恶化。 如果您出现了躯体化障碍,请不要有负担,或过分紧张,充分认识躯体化相关症状,放松心情,加强认识,对病情缓解有很大帮助。 临床上,无明显情绪改变的焦虑和抑郁症伴发躯体化障碍患者,往往在综合性医院的内,外科多个科室轮番就诊,并且以大部分检查均已不能解释相关症状而收场,由于基层医院及某些非精神心理科医生对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认识不足,使部分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早期识别神经心理疾病相关的躯体化症状至关重要,如能针对性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预后。 人的神经心理情绪与自主神经 生理性内环境依靠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稳定。 自主神经(旧称植物神经)遍布人体各脏器组织,不受人的自主意识支配,是生理上用来维持机能、平衡内环境的神经系统,当自主神经系统正常工作时,各器官的功能稳定。 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生理状态下,二者相互平衡制约,在人体不同状态时,可被激活抑制。当情绪激动,紧张,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会起到主导作用,导致警惕性加强,心跳呼吸加速、发汗,血压升高,气管扩张,胃肠道蠕动减慢,入睡困难。当躯体放松,休息时,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表现心跳呼吸减慢,警觉性下降,容易入睡,消化能力增强,稳定的生理环境是两者协调,达到稳态。 焦虑状态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情绪、自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主要症状如下: 过份焦虑:经常无缘无故感到心烦;心慌气短,紧张,坐立不安,睡眠障碍(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易怒,对事物的预期心态难以平顺,难以描述的痛苦心境。 过份担心:总是感到不能安定,过度担心一些小事或身体不适,部分患者存在强迫症表现。 在医院中常见的焦虑表现形式为:现实焦虑(境遇性焦虑),手术前焦虑等(严重时转化为病理性焦虑),躯体疾病所致(伴发)焦虑,脑卒中-焦虑状态-器质性焦虑障碍(神经内科),抑郁伴发的焦虑,惊恐发作(心血管门诊多见)。 出现焦虑症的主要诱因有:对健康的过分关注;疑病、不相信医生的诊疗;慢性病程;对死亡或残疾的担忧;器质性原因;内分泌异常;社会压力 - 病耻感,名誉受损,现实性疑病(如艾滋病,癌症,性病,危重心脑血管疾病),完美化人格,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精神障碍;工作学习经济等现实负担;人格因素。 抑郁状态 抑郁是多种因素诱发引起的,明显且持久的情绪消沉,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或心理情感障碍。抑郁患者有强烈的压抑、沮丧感,压抑不仅仅是伤心,同时使患者有难以振奋的心境,其症状如下: 情绪变化可以体现为:情绪低落,失去一般事物的兴趣,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缺乏自信,无助感,自卑,轻度记忆障碍,思维不活跃,注意力下降,不思饮食,闷闷不乐,易激惹,应激能力下降,部分患者存在社交恐惧,甚至有自责自杀倾向。 它的躯体症状为:头痛头晕 ,纳差疲乏,睡眠障碍(多表现为早醒或多梦,睡眠片段化),皮肤不适感,肢体躯干疼痛,胃肠道消化不良,月经及性功能紊乱。 抑郁焦虑状态的共同症状为:躯体化障碍症状,躯体精神运动性激惹,注意困难,内分泌系统症状,纳差疲乏,睡眠障碍 客观检查不能解释的,焦虑抑郁状态伴发躯体化障碍可能存在的临床表现如下: 神经系统:全身肌肉酸痛、发僵、持续性肢体疼痛或麻木感、紧张性头痛、头晕;头昏、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持续的疲劳、乏力。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食后上腹不适、消化不良;无饥饿感,舌头麻,口干、口苦、口中异味或口臭;恶心、腹痛、便秘。 心血管系统:心慌、心动过速,胸痛、背痛或心前区痛;胸部的压迫感或紧缩感;血压波动。 呼吸系统:胸闷、憋气、气短、喜长吸气或叹气;可有气管、咽喉头或胸部的压迫感。 内分泌及生殖系统:怕冷,体重减轻或肥胖,性欲减退、性快感丧失、早泄阳萎或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外阴瘙痒、月经不调等; 运动系统:肌肉关节疼痛,肩膀酸痛、四肢乏力、发冷、感觉异常等; 皮肤:皮肤干躁、毛发改变或脱发,手心和脚底多汗。 五官科:眼睛:疲劳、睁不开、流泪、视物模糊等;耳朵:耳鸣、耳塞、听力下降等;口部:口干、口腔痛、味觉异常等;喉咙:喉咙发痒、吞咽困难、异物感等; 其他:全身倦怠、容易疲劳、漂浮感、不明原因发热等; 精神方面: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等。 总之,早期识别、早期治疗焦虑抑郁的躯体化障碍在临床诊疗中至关重要,临床不应完全否认患者存在真实性器质性疾病。但是,如果患者症状多种多样;症状存在夸大化表现;所有症状不能用一个病来解释,这时需要多种神经心理科量表联合评估,确定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状态,并确定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早期治疗,让患者尽快找回正常的工作学习状态,回归家庭,健康生活。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患儿,癫痫控制症状已经一两年了,将逐渐药物减量的时候,患儿癫痫再次发作,家长手足无措,前来寻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患儿再次癫痫发作呢? 儿童期癫痫是神经科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给孩子和家庭带来较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但是,幸运的是,约30%的原发性癫痫患儿可自发缓解,余下50%的患儿经正规治疗后可终身不再发病,因而多数患者儿不需长期或终身服药,如学龄期发作的失神发作,在经过规范治疗,在青春期前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在青春期前完全治愈癫痫完全不会影响孩子的身体成长及后续生育。 一般来说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强直性发作,肌肉痉挛性发作完全控制2~3年后,失神发作完全控制半年后可考虑停药,但停药前是一个缓慢减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不少于1~1.5年。但例外的是,有自动症的患儿可能需要服药时间更长才能考虑减量。 儿童癫痫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可能会再发抽搐或癫痫发作,那么究其原因,可能有哪几种可能呢,下面和大家一同分析一下。 第一,临床儿童癫痫常用德巴金(丙戊酸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妥泰(托吡酯),利必通(拉莫三嗪),曲莱(奥卡西平),这些药物均不能突然撤药,减量也必须规范有序进行。一些家长在患儿控制癫痫发作几个月后,自认症状消失,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突然大幅度减少癫痫药物量或者是突然撤药了,但这很可能诱发癫痫再次发作,导致前功尽弃,需要从新计算症状停止时间。抗癫痫药物减量停药,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在1~1.5年且抗癫痫药物的增减,调整规划必须在神经内科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建议您每月至少和您的医生沟通,以确定目前治疗方案。 第二,孩子在生长发育期,体重增加,包括肝肾功能代谢能力都相应会增加,部分药物如德巴金,卡马西平等代谢较快,药代动力学会相应改变,药物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导致药物不能产生治疗预防癫痫效果。患儿应至少每半年通过化验血药浓度,确定药物浓度是否在正常的范围,同时应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评估长期用药是否产生不良反应。 第三,患者可能出现新的癫痫类型或转化为难治性癫痫,因此目前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可能无效。单一药物治疗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这一情况在婴儿痉挛中比较常见。而实践证明合理的多药联合治疗,可以使50%以上的难治性耐药性癫痫患者发作明显下降。 联用药物时应注意不同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抗癫痫作用是否同一途径,比如,奥卡西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以及苯妥英钠都是通过钠离子通道抑制癫痫的发作,一般不联合使用。在这一点,左乙拉西坦(开浦兰)可视为“万金油”,可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且左乙拉西坦与其他抗癫痫药物没有相互作用。 第四,对于高热惊厥(一种特殊的癫痫发作),必须查找发热的原因,积极控制发热的发生,体温大于38.5摄氏度必须用退热药物退热,高热惊厥必须是先发热再出现惊厥。 反复抽搐,如果和发热没有先后关系,那么必须排除是不是癫痫,那么应该完善头部磁共振和视频脑电图。对于幼儿来说,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神经系统对高热,炎症反应不耐受,高热时常常有惊厥发生,一般不会有什么事,学龄后一般发热也不会再发生惊厥了。如果6岁后还有高热惊厥,需要系统查一查。 第五,如果孩子症状不典型,目前的情况可能不是癫痫发作,这种情况需要做视频脑电图来排除。孩子可能在发育期间有一些认知,行为,活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容易有情绪化表现,这不一定是癫痫发作,一般来说,除非癫痫持续状态,长时间超过5分钟的发作,且有情绪化,戏剧化的表现很有可能不是癫痫发作。必要时使用智能手机等录像设备记录孩子异常表现,供您的医生参考,确定癫痫可能性。 对于家长来说,应该保持与医生沟通,密切观察患儿的日常表现,生活能力,生长发育,精神活动等情况,如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就医,提供完整发作视频资料,必要时完善动态长时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监测抗癫痫药物需要浓度,和医生及时沟通,为癫痫患儿的完全治愈,康复做好良好的基础。
神经内科 急性缺血性卒中预防及诊治健康教育(患者版),图文并茂,生动易解,供患者学习。
每年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及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估计有4680万痴呆患者,中国有近1000万确诊患者,占全球四分之一!平均每10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症!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痴呆病例990万! 平均每3.2秒将新增1位痴呆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为特点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衰亡平行病程约8-10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症状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失智症,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其特点为进展性痴呆,其症状包括混乱、短期记忆丧失、情绪波动和使用语言的困难。最终,大脑损坏严重引起身体机能受损,进而导致死亡。死亡通常发生在诊断后十年内。阿尔茨海默病通常攻击65岁以上的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可以影响65岁以下的人,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它会影响到年轻人。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还无法治愈,当下预防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1.坚持睡午觉,睡好晚觉 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会降低40%。人体除夜晚外,白天也需要睡眠。在上午9时、中午1时和下午5时,有3个睡眠高峰,尤其是中午1时的高峰较明显。日间午睡一刻钟左右为宜,最好别超过半小时。如果午睡时间过长,反而会出现醒着却反应迟钝的感觉。 适当水平的褪黑激素在你的一生可以帮助防止引发痴呆的老年斑块的形成。而褪黑素只有在夜间分泌,所以试着每天晚上在同一时间去睡觉。睡觉的时候,在你的房间中关掉所有的光源。要确保每晚你至少睡 7 个小时。 2.每周至少吃一条鱼 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一定要多吃鱼。鱼中的欧米伽-3 脂肪酸已经表明可延缓疾病的进展。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欧米伽-3 脂肪酸的三种主要形式之一。富含欧米伽-3 脂肪酸的鱼类有三文鱼、鳟鱼、沙丁鱼等。你也可以在核桃、鸡蛋和亚麻籽中找到它们。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别吃油炸的鱼,高温油会破坏鱼肉含有的Omega-3脂肪酸。每周至少吃一次非油炸鱼,有助于改善脑部健康,提高记忆力。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鱼虾类50—100克。一项研究表明,DHA 被证明在减少阿尔茨海默病得病与进展方面特别有效。 3.适度运动,感受阳关空气 大自然能让人平静放松,有助于注意力集中。而晒太阳也能让心情愉悦,身体懒得动,大脑更辛苦。参加集体户外散步就能明显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并减轻生活压力,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有氧运动对心脏健康有好处,有些动作需协调四肢,可以活化大脑,促进思考,提高认知和信息处理的速度。60岁以上的人,一周3天,每次步行45分钟以上,可预防痴呆。从健身角度讲,健步走本身就是一种花钱少、低风险却很方便的有氧运动方式。穿一双轻便运动鞋,每天早晚出门走几圈,双腿稳步前行,双臂摆动起来,心血管系统也因此受益。如果遇到清晨雾霾天气,户外不适宜锻炼时,子能家不妨选择在家做瑜伽,或是去健身房进行锻炼。家中也可购买质量可靠的空气净化器,让家中的空气更为清新。户外活动可以增加皮肤日照,一项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的研究发现,摄入高水平的维生素 D3 和吃欧米伽-3 脂肪酸,可以帮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发现人们摄入高水平的这两种营养素能够清除他们的大脑中的淀粉样斑块。这种斑块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相关。想得到更多的维生素 D最简单的方法来是走到太阳下。你也还可以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 4.尝试多聊天,社交软件来帮忙, 当几个人在一起闲谈,看似闲聊,其实对体力和脑力都是种锻炼。聊天是一个动脑过程,老年人与人交流过程也是锻炼反应和语言能力的脑部训练。随年龄增长,老年人身边不断有人离世,这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而有些老人离开熟悉环境与儿女同住,加之老年人对自己评价往往偏低,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因此子女要经常陪父母聊天。要积极参加家庭活动、多与朋友相聚、参加俱乐部活动、也可教授父母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增加沟通途径。多沟通交流也可能会发现患者变得孤僻,特别是如果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记忆出现问题时及时就医。 5.培养业余爱好等都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好方法。 多动脑是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表明,参加业余爱好可以帮助改善记忆,延缓与年龄有关的智力衰退。尤其应要注意做一些智力活动,学习新的技能,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说,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除此之外,读书看报、朗诵诗歌,都是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 同时,老年人在培养业余爱好的同时,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人交往,多培养几种兴趣爱好,对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改善心情、保持乐观心态都有积极的作用。 6.玩游戏,挑战记忆力 脑子越用越聪明的老话是有科学根据的。退休后脑力劳动越少的人,失智发生率就越高。因此,经常做些挑战记忆力的游戏和活动可延缓大脑衰老。这些活动通常包括填字游戏和短的数字游戏。玩游戏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它也可以保持你的大脑敏锐。视频游戏相比读书会提供更多的心理刺激。去找找需要各种心理过程的游戏:拼图、益智和角色扮演等都是好的视频游戏活动。 7.买菜做饭,勤做家务事 很多人觉得做家务琐碎麻烦。其实,家务做得好,大脑的规划统筹能力也好,把东西收拾还原,也能减缓记忆力衰退,对放松和锻炼大脑都有好处。比如,晒棉被、衣服需伸展身体,将肮脏油腻碗盘洗净、脏乱房间整理清洁,会给人很强的成就感,为大脑带来快感。 8.多喝新鲜果汁,享受绿茶咖啡 坚持饮用至少三种水果和蔬菜汁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76%。科学家们推理:此结果可能来自果汁中的维生素以及多酚抗氧化剂。你可以在果汁、茶和红酒中找到多酚。早晨喝咖啡可以帮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每天喝 3—5 杯咖啡可以降低 65%风险。同时,它可延迟阿尔茨海默病发病2—4年。 8.健康的体重指数 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与较高的体重有相关性。40岁以上的人一定要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体重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正常的体重指数为18.5—23.9。 9.冥想 只需每天 12 分钟,坚持超过两个月,即可改善老年人血液循环。这将有助于提高大脑的血流量。冥想还有其他更多的好处,如降低压力水平、平衡情感和情绪及增进精神和身体交流。 10.减少糖、盐、油的摄入量 一些科学家提到阿尔茨海默病为Ⅲ型糖尿病。胰岛素与脑功能有直接关联,摄入过量的糖可以产生胰岛素抵抗。当脑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老年斑块可能形成并增加,进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临床研究中发现,人若在轻、中年时期经常摄入大量的糖、盐、油,到老年后就易患老年痴呆症。因此,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平时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尽量少吃含糖、盐、油多的食物。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引起眩晕的最常见的疾病,但是人们普遍不了解。这样的患者往往是,睡觉或起床时、或者床上翻了一个身就突然天旋地转,感觉房顶要塌下来、床都要翻过来了,伴随剧烈恶心、呕吐、出冷汗,持续几秒、十几甚至几十秒钟。只要变到一定体位就发作,反复出现,严重担心患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引起偏瘫、危及生命。内心充满恐惧,害怕翻动,害怕睡觉,甚至不敢上床,非常苦恼,严重影响生活。匆匆就诊医院,由于恐惧要求医生查CT、MRI及验血,往往还不能明确诊断。实际上,这样的病情很可能患了耳石症。 当您有以下表现时,提示您可能患有耳石症: 长期卧床或运动缺乏的人,在躺下或起床,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转头时出现眩晕,持续的时间很短暂,几秒钟、十几秒钟,最长一般不超过1、2分钟;可以伴有恶心或呕吐,不伴随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怀疑患有耳石症怎么办? 您应该到医院的眩晕门诊或耳鼻喉科门诊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经医生询问病史、专科查体及体位实验初步明确诊断,必要时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头部CT、核磁共振、脑血流等检查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耳石症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耳石复位手法治疗,有的患者还需辅助一些药物治疗。耳石复位治疗的有效率为90%以上,大部分患者一至二次治疗即可解除痛苦。 耳石复位治疗后要注意什么? 研究表明,中老年妇女耳石症与骨质疏松有关,这样患者需查骨密度,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复位治疗后,患者要心理放松,适当运动,但避免头部快速、大幅度的运动,如猛地低头、抬头、转头或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复位后2周内部分患者可能感觉头昏或晕晕乎乎的,这也是复位治疗后的后续反应,是正常的,可配合药物治疗使之逐渐缓解。耳石症患者复位后耳石仍有可能再次脱落而再次发作眩晕,如果再次出现明显眩晕,有可能是耳石症复发,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明确为耳石症复发可以再次行复位治疗。 那么耳石症为什么会造成眩晕呢?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我们平日所看到的“耳朵”其实只是耳廓,属于外耳的一部分,在耳道的深在部位,还有中耳与内耳。尤其是内耳,结构上非常精细和复杂,其中的耳蜗具有我们所熟知的声音感知功能,而前庭和半规管则具有掌管人体平衡的功能。在每侧内耳,均具有三个互成直角的管状结构,被称为半规管,管内充满了液态的淋巴液。在转头、躺下、跑动等状况时,产生头部运动,继而产生淋巴液的跟随流动。就像水流冲击发电机的叶轮一样,流动的淋巴液带动了前庭毛细胞的纤毛摆动,毛细胞将运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入大脑,大脑据此做出运动感受。当半规管自身发生病变时,前庭毛细胞产生了异常的电信号传入大脑,诱发大脑做出了并不符实的运动感受,也就是产生了眩晕现象。 正常状况下,半规管中的淋巴液表现为均质的流动性。当发生蛋白变性等情况时,淋巴液中形成了细小的颗粒状物质,漂浮于淋巴液中,这些颗粒状物质即是所谓的“耳石”,并可随着淋巴液的流动而发生移动。由于物理学上的惰性运动原理,耳石运动落后于淋巴液的流动,并可对毛细胞的纤毛产生更为剧烈的碰撞,从而刺激毛细胞短时间内大量放电传入大脑,产生剧烈的异常运动感受,亦即形成眩晕。由于这种刺激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所诱发,因此此病也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英文缩写为BPPV,或称为耳石症。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导致眩晕的病因,所幸的是,在明确诊断后,大多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头痛指的是眉弓、耳廓上部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即通常说的头颅上半部的疼痛。 可能每个人都曾有过头痛的经历,但头痛的分类很多,病种也很多,在诊断头痛时首先要区分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再就是需要医生详细的询问病史。 原发性头痛的常见类型 原发性头痛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有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有调查显示紧张性头痛的发病率最高,依次为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原发性头痛多为慢性且反复发作性的头痛,所以是门诊就诊最多见的头痛类型。 1、紧张性头痛 发病时疼痛较轻,多为双侧紧箍感、胀感和压迫感,发病时往往患者处于精神紧张及应激情况下,如工作学习压力大、熬夜等情况下。 患者常常自诉头部要爆炸的感觉,每次发作时可以持续半小时到一周左右甚至长达数月,且一般不会伴随其他症状。 2、偏头痛 可有先兆或无先兆症状,发病时疼痛较重,多为单侧搏动性疼痛及钝痛,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成人每次发病可以持续4~72小时,儿童及12~17岁的年轻患者每次发病可以持续1~72小时。 具有先兆症状的偏头痛可以出现闪光、暗点及黒矇感,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如麻木、针刺样感觉异常。 3、丛集性头痛 是三种常见原发性头痛中疼痛最重的疾病,疼痛多位于单侧眼眶、或沿着一侧的面部或头部,疼痛的性质也多种多样,如尖锐性、烧灼性及撕裂样剧烈疼痛,持续15分钟~3小时左右。 它与上述两种疼痛的鉴别点还有发病时常常在疼痛部位的同侧出现眼睑肿胀、鼻塞、流鼻涕、面部出汗等症状。 以下情况要考虑继发性头痛 1.突发性剧烈疼痛: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疼痛加重伴发热: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肿瘤、鼻旁窦炎、中耳炎等。 3.伴人格改变:脑血管意外、脑肿瘤、功能性头痛、神经性梅毒等。 4.新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外伤、脑血管病等。 5.电击样痛:除三叉神经痛外还应考虑颈源性头痛等。 6.搏动性头痛:除血管源性头痛外,要考虑代谢性疾病、酒精中毒、药物性头痛、发热、CO中毒等。 7.疼痛随体位改变而改变:低颅压性头痛、后颅窝病变、脑室系统病变等。 8.头痛发生在运动时:颅内高压性头痛、脑血管病、动脉瘤破裂、颅内出血等。 9.有原发病灶:鼻源性头痛、眼源性头痛、牙源性头痛等。 10.伴随眩晕症状:后循环供血不足、脑瘤、小脑受损等。 10.外伤史 11.药物过度使用史 继发性头痛的诊断往往需要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等检查的辅助,所以诊断和治疗上也较原发性头痛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