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李医生收到病人家长的微信“李医生,打扰了,我的女儿可以走路了!”,超级开心!!!虽然回到自己科室(风湿科)不久,病人不多,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看到自己的小病人之前好几个月不能走路,现在能下地走路了,特别欣慰。这个小病友所患的疾病就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开始时老说腿痛,家人以为是生长痛,不予重视,后来越来越严重,出现关节肿胀,连走路都出现困难,辗转反复去了好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前来到我们科,确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现在正规治疗还不到1个月,就能下地走路了。开心!!!今天风湿科小李医生就带你了解一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什么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英文简称JIA) 是一种慢性疾病,以持续的关节炎为特征,典型的关节炎的表现是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一般常见于16岁以下小朋友,女孩子比较多见,儿童发病率大约为80-90/10万,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造成小儿残疾或失明,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什么原因导致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呢?其实和大多数风湿免疫病一样,JIA也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活化,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如关节滑膜的炎症因子和抗体所致。众所周知,我们的免疫系统是用来保护人体免于感染(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外来的和潜在的危险,并能区别于自己的组织,对外来组织予以清除。但在JIA发病中,免疫系统部分成份丧失了区别“外来”和“自己”细胞的能力,误把自己的关节滑膜当成外来危险物质进行破坏,从而导致关节炎症的发生。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跟遗传有关吗?答案是有一定关系。JIA并不是由父母直接传到孩子的,但却存在一些遗传因素导致对该疾病易感,目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即使存在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很少见同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患病。除外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因素也非常重要,也会导致疾病发生。什么情况下需要考虑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当碰到小朋友发病年龄小于16岁,关节疼痛、肿胀持续超过6周,甚至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排除了其他感染、生长痛等,简单总结一句话即“儿童期发病的原因不清的持续性关节炎”就需要警惕这种疾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也分类型JIA可以根据否存在全身症状,如发热、皮疹、心包炎(全身型JIA),以及受累关节的数量(少关节炎型和多关节炎型JIA)进行分类。全身性JIA主要除外关节炎还存在全身性的表现,包括高热、皮疹以及其他脏器的损害,比如肝脾淋巴结增大、心包炎、胸膜炎等。关节炎常常是多关节炎,即5个或5个以上关节受累,可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全身性JIA约占所有JIA的不足10%。多关节型JIA是指炎症受累的关节为5个或5个以上,无上述提到的全身型的表现。其包括类风湿因子(RF)阴性和RF阳性两种类型。RF阳性JIA比较罕见的,占所有JIA病人的5%以下,常常表现为对称性关节炎,最初主要影响手和脚的小关节,然后发展到其他关节,好发年龄小于10岁,女孩多于男孩。RF阴性JIA占所有JIA病人的15-20%,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风湿免疫病。少关节型JIA.是指受累关节少于5个,无上述提到的全身型的表现,主要累及大关节比如如膝关节和踝关节,非对称性,有时仅为一个关节受累(单关节型)。少关节型发病年龄常常小于6岁,女孩多见,预后相比于其他类型相对较好。小李医生的小病友就属于这一类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要警惕眼部并发症 JIA 中一部分病人可能并发一种重要的眼睛并发症,即前色素膜炎。如果没有诊断或治疗,前色素膜炎可以进展,引起非常严重的眼睛损伤甚至失明。因此早期意识到这种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患前色素膜炎时并没有眼睛充血,孩子也不感到视力模糊,因此该病并不可能被父母或一般医生认识到。所以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孩子,进行定期的眼睛检查非常重要,每3个月一次由眼科医生用裂隙灯检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怎么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关节、预防或减轻滑膜发炎,避免关节变形和永久破坏,让小朋友能正常地学习与生活。目前首选的治疗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这类药物虽能缓解症状,减轻部分炎症,但并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及后续的关节破坏。近年来新兴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使用,JIA的治疗效果也较之前大幅度提高。但小李医生的导师孙尔维教授认为不管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还是生物制剂,只是针对已经产生的炎症进行消除,治疗的根本应该控制免疫系统,抑制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阻止炎症因子和自身抗体的持续释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进展。但由于小朋友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非常谨慎。因此如果患上这种疾病,需转风湿科专科大夫进行治疗、随诊,精准靶向用药。患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针对JIA小病友,日常生活中非常关键的是关节保养。一般急性期疼痛期,主要是卧床休息,关节制动,并注意体位,尽量避免关节受压,保持关节功能位,以防畸形。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穿衣、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防止肌萎缩、关节变形。到了缓解期,可以在能力耐受范围内多进行户外运动锻炼,比如游泳都是行之有效的锻炼方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关节保暖至关重要,比如冬天气温比较低,可以给小朋友坚持温水泡脚,或是买个保暖护膝,不仅能减轻关节疼痛、促进肌肉放松外,还可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耐力。饮食方面主要是不要吃生冷、油炸烟熏的食物,研究发现长期吃油炸烟熏的食物会激活体内炎症小体,导致无菌性炎症的发生。
生物制剂的问世,解决了很多风湿免疫病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痛苦,但很多患者对生物制剂的印象只限于“起效快、不便宜、要打针、副作用少”这些印象,至于为什么要用生物制剂?适合用哪些生物制剂?使用生物制剂需要注意什么全然不知,为此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为什么要用生物制剂?想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其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和抗体,误把关节滑膜当成有害微生物进行攻击,导致滑膜发炎,因此药物治疗的中心思想就是“抗炎”,减少攻击滑膜的细胞因子和抗体。传统的抗风湿药物比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主要就是减少免疫细胞数量,但该类药物起效慢,需长期使用,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而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制剂则是扫清攻击滑膜的细胞因子的“黑科技”,其能精准靶向清除某种细胞因子,减轻滑膜炎症,防止关节破坏。适合用哪些生物制剂?生物制剂价格昂贵,但近年来随着药价的下降以及部分生物制剂进入医保,越来越多的类风湿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能力选择生物制剂治疗,但目前市面上生物制剂种类繁多,有针对不同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介素-6或白介素-1β抑制剂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TNF-α抑制剂,因为所有免疫细胞活化均会分泌大量的TNF-α。TNF-α抑制剂主要分为融合蛋白类和单克隆抗体类,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融合蛋白只负责清除免疫细胞分泌外细胞外游离的TNF-α,而单克隆抗体不仅可以清除游离的TNF-α,同时可攻击细胞膜上的TNF-α,从而导致免疫细胞死亡,因此相对来说单克隆抗体副用相对较大,因为免疫细胞如果死掉太多,就不能有效保护我们身体免受有害微生物入侵。因此建议大家选择融合蛋白类,融合蛋白类即依那西普,进口叫恩利,国产的有益赛普、强克、及安百诺,目前益赛普和强克均进入医保报销系统,因此可优先选择这两种。
1、哪些症状提示有可能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侵犯脊柱关节及附近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为主,其病程缠绵,且易造成残疾,故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16-25岁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如出现下述症状,则应特别警惕有无强直性脊柱炎可能。(1)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无明显外伤史、扭伤史。(2)腰痛、腰僵3个月以上,经休息不能缓解。(3)反复发作的膝关节或踝关节肿痛,关节积液,无明显外伤史、感染史。(4)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无外伤史的胸部疼痛及束带感,胸廓活动受限。(5)突然发生的脊柱及四肢大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6)反复发作的跟骨结节肿痛或足跟痛。(7)反复发作的虹膜炎。(8)脊柱疼痛、僵硬感、甚至活动功能受限,无明显外伤史、扭伤史。(9)双侧臀部及髋关节疼痛,无明显外伤史及劳损史。2、强直性脊柱炎是遗传病吗?目前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很多,但其确切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其致病原因当中,90%是内在遗传因素,也就是内在基因所致,比如HLA-B27基因,另外约10%是外在环境因素。所以说强直性脊柱炎是所有风湿病当中遗传集聚倾向最大的疾病之一。假如患者查出了HLA-B27阳性,期父母或兄弟姐妹也可以去查一下,但即便他们查出来是阳性,也不一定会致病,毕竟HLA-B27只是致病基因之一,还受其他因素影响。3、强直性脊柱炎偏爱男性?一直以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男性,其男女发病比率为9:1,但实际上,无论男女,其患病的概率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是因为男性发病症状往往比较严重,而女性病人的症状相对较轻,所以很多女性病人并没有发现或早期诊断出来。4、HLA-B27阳性一定是强直性脊柱炎吗?临床研究发现,亚洲正常健康人群中有5~10%左右携带HLA-B27基因;这部分人群中每200-300人中只有1人会发生强直性脊柱炎,所以并不是所有HLA-B27阳性人群都会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但是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90%会携带HLA-B27基因,还有10%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人HLA-B27是阴性的,所以我们不能说HLA-B27阴性就排除强直性脊柱炎。5、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有哪些表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情到了晚期,就会出现有一定特点的颈椎病变症状,如患者在生活中会忽然有明显的颈椎疼痛,并可向头后及上肢放射,颈部强直和活动受限,低头仰头、转动的功能受限,回头时须连同身体一起转动。此外还会出现胸椎表现,主要的有背痛,前胸、双胁疼痛,胸扩受限,呼吸痛,憋气,易造成驼背畸形。所以强直性脊柱炎强调早期治疗,不仅疗效好而且费用会少很多。6、怀疑强直性脊柱炎,需要做哪些检查?一般来说,怀疑强直性脊柱炎,首先抽血查HLA-B27基因是否阳性;其次完善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一般首选磁共振检查,并且强调一定要做增强扫描,其次选择X光片,一般不建议做CT。X光片一般能看到晚期骨质侵蚀破坏表现,但不能发现早期的骨髓水肿、滑膜炎性改变。所以建议早期患者务必行磁共振平扫+增强。最后需结合实验室的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7、确诊了强直性脊柱炎,如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起病初期主要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阻止疾病的进展。比较常用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塞来昔布、洛索洛芬、美洛昔康等),柳氮磺砒啶、甲氨蝶呤和羟氯喹也常被用来抑制免疫细胞,控制病情的进展。近年来生物制剂尤其是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药物出现,能够有效地中和强直性脊柱炎患友病变部位的炎症,阻止慢性炎症对于韧带、关节囊及骨质破坏,在临床上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运动的重要性的确不亚于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越运动越好。经常有患者,一旦发现这个疾病,又是休学,又是卧床,这是一个根本性错误。运动可以缓解症状,防止脊柱和关节残疾,增强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提高生活质量。已有研究显示,经过6个月运动还能明显提高自信心和关节灵活性,改善关节功能。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运动要谨慎而不间断的进行。首推的运动方式是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对脊柱及四肢关节都有很大帮助,一来可以活动关节,二来又不会对已发病关节造成过多磨损,不过要注意的是游泳最好选择温水泳池,避免水温过低,水感冰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炎症,同时强调游泳完后立即擦干身上水珠,避免受凉。除了游泳之外,简单的散步、体操动作、太极拳、八段锦甚至是广播体操,只要每个动作尽量完成,都能够帮助预防和矫正脊柱畸形,对症状的减轻大有裨益。
这篇文章转自导师孙尔维教授,该文细致的讲解了风湿免疫的发病与治疗规律,值得广大风湿病患友认真阅读。遇到不少患有风湿免疫病的患者,很难坚持长期用药。门诊见到每一例患者,都要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解释,什么是风湿免疫病,为何风湿免疫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仍然有不少患者对长期服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要疼痛一消失,症状一好转,就不来就诊了,或者自己减药,或者自己停药,以致疾病复发、加重,甚至难以治疗。有些患者辗转很多医院,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丧失治疗信心,有些患者甚至不治疗。看到这些状况,真是心痛不已。为了使广大患者朋友更好地认识风湿免疫的发病与治疗规律,这两天我给大家画了一张图,以解释风湿免疫病的治疗规律,说明风湿免疫病不应该如何治疗,应该如何治疗。我把风湿免疫病的治疗过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治疗不当型”(见附图A)。这类患者往往起病的时候不是很重,只是一些关节痛、肌肉痛,少数部位皮疹,或者是反复发热等等,到医院检查,异常的指标也不是很多。这时候很多病人在一些诊所或者小医院的非风湿免疫专科治疗。给一些消炎止痛药后“好了”:即关节不痛了,或者其它症状消失了。患者也就不在意了,药也不吃了。但是这种情况其实疾病并没有好,只是用消炎止痛药控制了症状,但是这个时候一旦有其它诱因,如受凉、劳累尤其是长期不睡觉的加班、暴晒太阳等,很容易就诱发疾病了(见图A的C1到C2阶段)。疾病再次复发的时候很可能比初始的时候症状更重,医生可能会加大药物控制症状。但是,不少患者反复发作的时候,还是仅仅满足与止痛治疗,只要不痛了,没有什么症状了,又不吃药了。如此反复的话,发作就会越来越频繁,受累的器官越来越多,病情就会越来越重,医生不得不用很大剂量的药物才能控制病情,但是药物的副作用随之增加,医生往往不得不在药物的作用效果与副作用之间反复权衡。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差,最后真成为不治之症了(见图A的C3到C5阶段)。第二类是“正确治疗型”(见附图B)。风湿免疫病起病后,不管症状是轻还是重,根据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90%以上的患者医生都是有办法控制病情的。关键的差别是控制病情后,一定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不擅自减药或者停药。有些朋友担心副作用,因为“看到说明书上写了好多副作用,我好怕”。其实不必那么担心,虽然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是只要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之下,定期复查,副作用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其实,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副作用没有写明的药物,患者朋友误以为就没有副作用了,长期服用伤肝伤肾还不自知。如果能够按照专科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持之以恒,即使有什么诱因导致疾病的再次复发,由于有药物的控制,病情也不会太重,医生也是容易控制的(见图B的D1到D2阶段)。慢慢地由于药物的长期控制作用,疾病的症状慢慢消失,没有器官的受累或者受累程度小,药物剂量减低了,副作用就没有了,就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了,这时的人生有多快意啊(见图B的D3到D5阶段)!这两张图可以说是我多年治病的体会,我每天门诊的时候老是给患者朋友画这两张图,希望大家能直观了解,深刻认识,并严格执行(也请注意保护我的原创呵,^_^)。当然我们医生也要做一些努力,以更好的帮助患者。因为很多医生实在太忙了,他们往往病人整天看不完,因此往往只是注重治疗当前的病人,病人出院后或者离开门诊后病情发展如何,是不是按时服药,什么时候该来复诊,就无暇顾及了。为了帮助患者朋友,我们在门诊专门配备了一台电脑收集患者的资料。因此,到我们这里就诊过的朋友,每次就诊记录,化验记录,用药记录都会在我们的电脑里存着,您下次来就诊时我们就可以方便地看到您以前就诊的情况。即使您忘了带病历,我们可以方便的为您看病了,即使您在外地,想要我们这里门诊就诊的情况也可以,只要给我一个Email,我就可以寄给您了。当然,病历是患者朋友的重要资料,希望大家还是要妥善保管,每次就诊时都带来。希望大家能够看一看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是不是有自己擅自停药的情况,有没有长期的风湿免疫专科医生照顾。是病情越来越重,还是病情可控制越来越好。希望大家能在论坛上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就医的经验教训,早日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增强我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共享人生的精彩与神奇。
提到强直性脊柱炎,大家很可能会想到两位明星,一位是80、90后的偶像歌手周杰伦(PS:李医生以前超级迷他,他的歌基本都会),还有一位就是演员张嘉译。周董罹患的是遗传性强直性脊柱炎,除他外还有叔叔与他同病相怜,周董采访时曾说强直疼痛的时候走路都困难,有时候演唱会需要靠止痛药,一步一步挪到台上。而演员张嘉译,大家都知道他的招牌走姿,即弯腰弓背,走路一摇一晃,还冠为“网红社会步”,网络上很多人竞相模仿,殊不知他这走姿是因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AS),是一种格外青睐15~40岁中青年男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属于风湿病范畴。强直性脊柱炎经常被误诊为椎间盘突出或是运动扭伤。起病初期,病人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腰背痛,多以腰骶部关节痛为主,伴有明显的僵硬感,偶尔也可以表现为颈肩痛或髋膝关节疼痛。这种疼痛最大的特点是夜间明显,特别是凌晨或晨起时。起床适当活动以后疼痛反而减轻。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常常习惯保持弯腰曲髋的姿势,这样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随着病情的进展,慢性炎症在破坏肌腱韧带等骨附着处的同时也激活了成骨细胞,伴有身体的自我修复,脊柱关节逐渐出现骨质的增生,关节间隙逐渐消失,关节活动度逐渐丧失,日积月累,脊柱和关节就慢慢僵在了固定的位置,从而出现身体活动受限:累及颈椎,出现转头、抬头、低头都困难;累及腰椎,会有弯腰、转身受限;累及髋关节、膝关节,因为关节粘连蹲不下来,蹲厕所都成为了一个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炎症性疾病慢慢减轻,疾病慢慢自愈,疼痛不舒服的感觉会逐渐减轻和消失,但是脊柱和关节的活动能力却会永久丧失,有的患者不能活动,身体完全笔直,也有的患者严重驼背畸形。强直性脊柱炎在起病初期主要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阻止疾病的进展。比较常用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塞来昔布、洛索洛芬、美洛昔康等),柳氮磺砒啶、甲氨蝶呤和羟氯喹也常被用来抑制免疫细胞,控制病情的进展。近年来生物制剂尤其是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药物出现,能够有效地中和强直性脊柱炎患友病变部位的炎症,阻止慢性炎症对于韧带、关节囊及骨质破坏,在临床上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坚持运动康复治疗会锦上添花,那么生活中如何运动才是收获预期的效果呢?首先强调的是,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健身等高强度运动是不推荐的,在家自我锻炼是比较实际、可行的方法。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锻炼要分时机和阶段,在病情发作的急性严重期,不必强求运动,可以让疼痛部位先进行局部休息,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让疼痛尽快缓解,控制病情。等到了病情稳定的阶段,进入恢复期,运动量及强度应该以个人耐受度为标准,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坚持每天运动。活动前注意尽量不加量服用止痛药,以免活动过量过大损伤关节。首推的运动方式是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对脊柱及四肢关节都有很大帮助,一来可以活动关节,二来又不会对已发病关节造成过多磨损,不过要注意的是游泳最好选择温水泳池,避免水温过低,水感冰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炎症,同时强调游泳完后立即擦干身上水珠,避免受凉。除了游泳之外,简单的散步、体操动作、太极拳、八段锦甚至是广播体操,只要每个动作尽量完成,都能够帮助预防和矫正脊柱畸形,对症状的减轻大有裨益。推荐以下几种运动方式:1.呼吸康复训练:患者最大限度进行深呼吸练习,同时做扩胸运动,以增大胸廓活动范围,促进膈肌运动;2.头颈部康复训练:头部尽量前屈、后仰、侧弯、旋转、圆形运动;3.腰部康复训练:腰部尽量前屈、后仰、侧弯、旋转、圆形运动,活动开腰部之后,扩散到整个背部。功能锻炼强度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开始时可每次10-15分钟,之后逐渐延长至30分钟,如果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可找他人协助。另外确诊强直后,坐、立、睡姿等都需要注意,要保持身体直立,避免长期弯腰、屈曲,避免久坐,避免跷二郎腿,不能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注意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若有颈椎受累,睡觉时应去枕平卧。
临床上很多年轻的风湿病患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年纪轻轻,又没有骨质疏松,为什么要查维生素D?多年来,人们对于VD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上。大家认为,除了预防骨质疏松和佝偻病,改善我们的骨骼健康,VD还能干啥?其实不然,VD给健康带来的益处远远超我们的想象,总结归纳以下几点:1)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2)促进肌肉组织蛋白质合成,改善肌无力和肌肉疼痛,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发生。3)促进癌细胞分化和凋亡,降低癌症发病风险。4)降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5)促进胰岛素合成,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除外上述功能,今日重点讲讲VD在风湿免疫病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都表明,VD缺乏与风湿免疫病息息相关。临床上发现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狼疮患者血清中VD水平普遍偏低。一项调查对象年龄为≤50岁的风湿骨病患者,风湿免疫疾病组的患者维生素D缺乏明显低于骨病组的患者。究其缘由,考虑以下原因:1)风湿免疫疾病中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可介导骨破坏发生。2)很多风湿病的患者为了控制疾病使用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骨量减少的发生。3)随着病情进展和年龄增大风湿病患者容易导致贫血的发生,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这些都影响钙和VD的吸收。4)风湿免疫病患者体内炎症可能提高VD的分解代谢以及抗VD抗体也可导致VD减少。同时VD本身其实一种类激素物质,在风湿免疫病可发挥抗炎作用。VD主要活性物质为1,25-二羟维生素D3,在人体内通过与V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不仅可以调节骨钙磷代谢改善骨质疏松,同时可以通过调控树突状细胞和T、B淋巴细胞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7、干扰素-γ等的合成,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狼疮等患者免疫调节。外源性补充活性VD可阻止类风湿关节炎、狼疮病程的进展。因此,年轻的风湿病患友们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何要给你定期查维生素D水平,同时要口服药物补充VD。当然除了口服药物补充VD外,还需从生活习惯入手,比如多晒太阳,多运动,减少碳酸饮料和咖啡的摄入,同时应适当增加摄入VD含量较多的食物,如蛋黄、肝脏、蘑菇和一些含脂肪的鱼类(如鲑鱼、金枪鱼和野生鲭鱼等),减少维生素D的缺乏。本文系李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提起“风湿”就“色变” ,认为“风湿病是不死的癌症”,“得了风湿病就会残疾” ,其实这些都是错误观点。 风湿病免疫病的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以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包括数百种具体疾病,大致可分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含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皮肌炎、血管炎和干燥综合征等)、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及骨性关节炎等十大类。但这数百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归纳起来确是如出一辙,即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致自身抗体及炎症因子产生。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各种免疫细胞)把我们正常组织细胞当成外来的病毒和细菌进行攻击,杀死自身健康组织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如抗环瓜氨酸抗体)或分泌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及白介素-6)攻击自身关节滑膜成纤维细胞,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其他脊柱关节病就产生了;免疫系统攻击各种大血管、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等,血管炎就随之产生;免疫系统攻击我们唾液腺、泪腺等分泌腺,干燥综合征就会应运而生;同样免疫系统如果攻击我们的皮肤、黏膜,硬皮病、系统性硬化这两种疾病就产生了;如果攻击我们的肌肉就会得肌炎。此外免疫系统如果同时攻击我们的皮肤、血管、肾脏、肺脏及大脑,那么狼疮、狼疮肾、狼疮肺及狼疮脑就随之而来了。 因此,风湿免疫病虽然表现多种多样,有发烧、关节肿痛、口腔溃疡、皮肤疹子或溃疡、肚子痛、贫血、出血、血尿、蛋白尿,甚至胸闷、气憋、头痛等,但归纳起来起其发生主要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了针对自己健康细胞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最终导致组织细胞坏死,进一步释放炎症。因此“炎症和免疫”是风湿免疫病的核心,只要能够控制炎症因子和免疫细胞,就可以减轻甚至治愈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免疫病为什么治疗要尽早?如前所述,炎症是风湿免疫病核心之一, “炎”是俩个“火”字叠加,如果把机体炎症比作“火”,治疗药物及措施比作救火的“水”。那么风湿病患者早期体内炎症较为轻微,只是一点点零星小火苗,这时候只需要一小杯水即少许药物就可以将其浇灭,但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火苗越烧越大,所需要的水也就会越来越多,即所用的药物也就越来越多,剂量也越来越大,费用相对来说也会越来越多。如果火势再不控制达到足以燎原的程度,此时再多的水也无济于事,再有钱也无能为力。 因此,建议广大的风湿病患友治疗要尽早,早期治疗效果好,费用少!本文系李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几天门诊来了一位阿伯,77岁老年男性,双足明显肿胀,疼痛剧烈,局部皮温明显升高,完全不能行走,由女儿推着轮椅入院。一进门就诉苦说刚从其他医院才刚出院两天,两只脚就变成这样。后来详细询问一下病人病史,这位阿伯4月前因右踝关节肿痛就诊外院,查血尿酸升高,明确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止痛治疗后疼痛缓解,之后并没有按照医生指示规律降尿酸治疗。10天前患者再次因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于某医院骨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对症消炎止痛处理,疼痛基本缓解出院,出院后该医院医生给患者开了别嘌醇、苯溴马隆口服,吃了两天就出现了上述双足红肿疼痛情况。入院后立即予抽血查血尿酸150μmol/L,阿伯表示很惊讶,为什么尿酸那么低,这次痛风发作却这么严重?其实,痛风治疗过程中,血尿酸不能降得太快、太低,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其他不良后果。痛风治疗提倡“平稳降尿酸”大家都知道,解决痛风的根本问题就是降尿酸,如果尿酸长期降不下来,痛风就会频繁发作,甚至在身体各个关节或肾脏出现痛风石,导致关节炎、肾脏损害。但是如果再降尿酸过程中出现尿酸水平的剧烈波动,比如吃海鲜和啤酒导致尿酸突然升高,又或是像上述阿伯那样同时口服两种降尿酸药物导致尿酸突然猛降,此时,沉积在关节等处的尿酸盐结晶会快速溶解,产生一些“微晶体”,刺激关节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尿酸降得越快,析出的“微晶体”就会越多,就会出现关节红肿疼痛,甚至不能活动。因此在降尿酸过程中提倡“平稳降尿酸”。尿酸降得太低会致痴呆、骨质疏松具体尿酸下降到多少合适呢?在降尿酸治疗中,我们强调要把尿酸降到目标值,没有痛风石的病友降到360μmol/L以下,有痛风石的降到300μmol/L以下,但也不提倡降尿酸降得太低,与目标值相近即可。因为血尿酸过低可能会引起老年痴呆,或致骨质疏松。英国一项针对59204名痛风患者和238805名非痛风患者的研究发现,痛风患者中有309个老年痴呆症病例,约占总数的0.5%,非痛风患者当中有1942个病例,约占总数的0.8%。不管是否正在接受痛风治疗,痛风患者得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比另一组低24%。其他相关研究也发现尿酸与大脑组织的退行性病变有关,尿酸低于正常值就可能引起老年性痴呆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其具体原因是什么?目前尚未知晓。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血尿酸水平和骨密度的关系。该研究纳入了150名50岁以下的男性(可排除年龄和性激素影响),同时排除服用别嘌醇,非诺贝特,β阻滞剂和利尿剂病史的患者。结果显示150名男性中17例(11.3%)病人有高尿酸血症,血钙浓度在尿酸较高组更高(p=0.004)。腰椎骨密度随着尿酸增加而增加(p=0.033)。腰椎骨密度与血清尿酸有正相关趋势。尿酸低组比尿酸高组有更低的骨密度。该研究结果发现高尿酸与高骨密度相关,而低尿酸则更容易出现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综上,尿酸过高或过低都有害处,建议大家通过合理饮食或规范治疗将尿酸维持在200μmol/L到360μmol/L之间。这样我们既可避免高尿酸血症带来的痛风、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也避免低尿酸引发的老年痴呆与骨质疏松。本文系李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抗"O"究竟是什么指标?链球菌溶血素"O"是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经感染后2~3周,病人血清内即能产生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医院检测的抗"O"(ASO)。因此检测出病人血清中抗"O"效价增高时,即可认为受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般来说,链球菌感染1周后抗“O”开始上升,4~6周达高峰,第2个月开始下降,6~12个月恢复感染前水平。抗"O"升高意味着什么?血清抗"O"效价与地区、气候、年龄等都有一定关系,一般成人正常值在250单位以下,超过400单位即可认为已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对该指标必须多次检测,如果效价逐步升高,提示病情处在活动期,如果恒定在较高数值,则为非活动期,效价逐步下降,说明疾病已趋缓解。但并不是血清抗"O"高就意味着存在链球菌感染,许多正常人体内也存在低效价的抗"O",主要由于A组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们经常与之接触。此外罹患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时血清抗"O"会明显升高,少数肝炎、结缔组织病、结核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也会出现血清抗"O"增高。儿童抗"O"高就意味着会患风湿热或风湿性心脏病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1)抗"O"的抗原成分是链球菌体外产物,不能提示自身免疫反应。(2)抗"O"高的链球菌感染儿童中发生风湿热仅占0.5%。(3)约30%正常儿童的抗"O"也增高。(4)少数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性疾病抗"O"也可增高。
风湿免疫病是免疫紊乱所致的一种慢性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多种药物,而且大多数为免疫抑制剂,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病友们想要了解所患的疾病是否得到控制或是有所加重?所服用的药物有无毒性?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是否需要加药或者减药?这些都需要通过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进行判断。 风湿免疫病患者需定期复查什么指标呢?因风湿免疫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同免疫抑制剂有不同的毒副作用,除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了解药物基本毒性外,还需要针对性复查相关指标。长期口服环孢素或者他克莫司的患者需定期查药物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药物剂量;长期服用甲氨蝶呤患者至少数月检查血叶酸水平;长期口服羟氯喹患者每年检查一次心电图和眼底;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至少数月检查一次血压、血脂、血糖、电解质和骨密度等;长期服用非甾类抗炎药的患者至少需要每月检查一次大便常规和饮血,每年定期复查一次胃镜了解胃肠道情况。如果上述指标出现异常要针对性减药甚至停药。此外需针对某种风湿免疫病病情活动性指标进行复查,了解疾病是否还在活动,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其他脊柱关节病如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需定期复查C反应蛋白、血沉及关节彩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需定期复查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需复查骶髂关节MR了解关节滑膜炎、骨髓水肿等情况。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则需定期复查抗ds-DNA抗体、补体C3、补体C4、血常规等评估疾病有无活动;皮肌炎和多肌炎患者病情活动指标除常规查肌力外,还得关注肌酶变化。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D-二聚体、狼疮抗凝物、凝血指标、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等等。那么复查间隔的时间多长呢?刚起病时,针对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基本指标可1-2周复查1次,如果未发现副作用,则间隔时间可以逐步延长,从21月一次到3个月一次,最长不超过半年。而针对疾病活动性指标建议一般1月复查1次,如病情稳定,可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最长也不超过半年。一些特殊检查比如眼底检查、胃肠镜检查如没有相应的症状可以1年复查1次。如有病情变化,需及时联系主管医生,及时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