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6官方统计的数据报表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平均每13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或者更多的,是徘徊在抑郁症边缘的,待疗愈疏导人群。当我们心理状态不佳时,当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感到抑郁或者难过、迷茫等感觉并不好时,我应该做什么?以及一定不要做什么?下面,是一份为所有人准备的——《抑郁必备手册》。情境一,当我们遇到,心情抑郁的朋友。如果朋友对你说:我觉得我抑郁了。你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回答?会不会下意识地回答: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你很聪明又很漂亮……其实,此时更正确的反应是,先问问朋友为什么?问问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自己的认知、思想都是自己控制的,我们怎么被情绪影响成这样个样子呢?其实,有时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还真的不小。有的抑郁患者,总结出一个规律:高兴的时候,想到的大都是乐观的事,悲伤的时候想到的大都是悲观的事。高兴的时候,由于头脑和身心都被当前的事物占据了,对于事情负面方面感觉比较麻木,不敏感。悲观消极的时候,对于事情积极的方面感觉麻木,而对消极的方面敏感,所以想到的是事情的负面方面。这些,不是有意控制的,而是不由自主的。情境二,当抑郁的朋友对我们说:我早晨都起不来床。你的第一反应会不会是希望朋友改变现状,所以忍不住回答:别这么懒惰,整天躺在那里没有用。其实,此时更好的回答是:为什么有这种感觉,今天有什么令你担忧的事情吗?抑郁患者,生命能力很低,显得很懒,不想动。原本勤快利索的人,现在变得无所事事,不想做事、不想上学、不想上班、不想活动。不要以为,他真的就是懒散,其实那是疾病的症状。情景三:当抑郁的朋友对我们说:我太累了……想到朋友一整天都没有怎么动弹的你,会不会下意识地说:你不是一整天都在那儿坐着吗?其实,这时候更理解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回家吧,我给你做好吃的,然后聊聊今天的经历。我们一般人,在工作疲惫时,往往会选择洗个热水澡、上街散个心等方式来缓解,最多就请个假,休息一段时间就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但是,抑郁症患者却无法靠休息恢复精力,如果此时继续高强度的工作,对病情将更为不利。所以,当他们说累了,那就是真的累了,那是身体的疲惫不堪和心累!情境四,如果你抑郁的朋友或亲人说:我可能要去找个医生看看,你会如何回答呢?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别告诉别人,你不想被别人当成异类吧。其实,这样的回答,会深深刺痛抑郁患者的心。如果开放地回答:如果这有帮助的话,就快去吧——这样的鼓励,会让抑郁患者治疗的信心倍增。当抑郁的人,觉得自己有病,作为亲人和朋友你应该感到庆幸。至少,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有病,就有去医院治疗的可能,离康复也就不远了。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已经抑郁的人,拒绝接受自己的现状,拒绝就医,拒绝面对和疗愈自己。所以,如果他有主动疗愈的意愿,一定要支持他!情境五,有一天,你抑郁的朋友或亲人忽然说:有时候我真的不想活了。该怎么办?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着急,忍不住回答:别这么说!你知道父母做了多少努力才有你的今天吗?其实,这样的反应会加重他们的自责感。更合适的回应是:你对我太重要了,我无法想象没有你的生活。随着抑郁的加重,很多人会经历从“不开心”到“不想活”的一个转变。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变得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出现认知、情感、交流方面的障碍,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果不治疗,病情将从“不开心”发展到“过不下去”,甚至“不想活”。这个时候,除了给予理解以外,主要的还是帮助其治疗。情境六,当你的抑郁朋友说:我压力很大,很迷惘,而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又应作何反应呢?也许你觉得这是人生寻常,随口回答道谁都这样。其实,更好的方式是给予他们支持感,可以这样说:你不是孤身一人,我会给你建议。对抑郁症患者而言,轻如鸿毛的精神负担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些压力,对于寻常人不过尔尔,但抑郁症患者实在没有力气来对抗这些。哪怕,极度轻微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把他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处。不要逼他们,去做任何事情,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情境七,如果抑郁的朋友对你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即使我知道,我也不懂得如何争取。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帮他们找些成功例子?你可能会说:看看你的兄弟姐妹就知道了,他们成功又幸福。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告诉抑郁的他们:只要你坚持做真实的自己,总会找到答案。需要理解的是,抑郁症的患者,常常会对身边的人或事表现得漠不关心,其实最为贴切的形容是有心无力。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和能量去关照、关心他人了。与他人的对比可能会加深他们的抑郁。情境八,当一位抑郁的朋友打电话给你,却又只是叹口气说声嗨,你会如何反应呢?也许你忍不住关心他的生活进度,因此问他,你吃饭了吗?去健身房了吗?工作如何?其实,这样往往会加重他们的挫败感。更好的交流方式是:你今天过得怎么样?除了经常不想说话外,时常会忍不住情绪失控、脾气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失控,抑郁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恼。这个时候,请不要给予更多压力,他们需要的是关爱和理解。抑郁症的对面,更多的是“活力”,是身体被病困住了,导致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体内的精力好似被榨干了,导致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这种话。导致他抑郁的,并非心情,开心一点、想开一点并不会减轻他的病痛,更何况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对抑郁症患者,多一份理解,就会减少一分他们的痛苦。曾经,一位抑郁的朋友告诉我:当我感觉不好时,请不要用“比较”和“规则”告诉我应该快点好起来。我更希望,你可以陪伴我,倾听我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感到我不是一个人。也许坚持以上的方式,有一天,抑郁的患者会告诉你:我正在经历一些事情,希望你们知道,你们是我最好的朋友/亲人,我需要你们。这时,请坦然地回答他们:我们可能很难懂,但我们会听,而且,我们爱你。多一分了解,就多一份疗愈的力量。我们身边,如果遇见抑郁的朋友,愿您能给予合适的帮助,一直用关爱陪伴着每一位抑郁的朋友。
“我现在一站起来就头晕,晕的我不会走路,腿软,最厉害的时候整天都只能在床上待着,头疼,也说不上具体哪儿,就是疼,胃也难受,感觉里面有东西顶着,拧着,吃不下去饭。去协和、宣武、同仁都看了,做了一堆检查,头的片子、血管超声都做了,都没啥问题,说是美尼尔,可治了半年多一点效果也没有,后来胃也不好了,恶心,去做了胃镜,做胃镜可真是太受罪了,医生说没啥事儿。心脏有时候还难受,一纠一纠的,难受起来就想往厕所跑,就差做冠脉造影了,已经约了肠镜。后来还去看中医,喝汤药也没啥用,一身一身的出汗。后来一个协和的大夫看我查了这么多就让我来六院看看,大夫你说我这还能是啥病…BLABLA” 说出这番话的是带着碎花头套和颈托,满面愁容的张阿姨。 在综合医院的心内科、消化科和神经内科,活跃着这样一群患者,不是这儿疼就那儿不舒服,各个科室到处看病,对检查依从性极好,甚至一般的检查都满足不了,做冠脉造影的大有人在,根据报道北京市和湖南省的三甲医院躯体症状群检出率约为27~37%,内科医生把他们的病症叫做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 在过去的报道中,这类患者多为女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些患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认真细致,没得过什么大病,非常紧张身体不舒服,还喜好研究百度和药品说明书。有经验的内科大夫,在看到这类患者的时候,通常会建议他们到精神科就诊,家人有时候也发现他们的身体不适好像时好时坏,说来就来,跟一般生病不一样。疾病学特点 早在上上个世纪80年代,精神病学家W.Stekel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描述过类似的病例,可能经历了严重的生活事件之后开始出现身体不适,而对所经历的精神痛苦彻底遗忘。从DSM-3(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开始这个诊断分类首次进入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叫做躯体形式障碍,主要包含躯体化障碍、疑病症、分离转换障碍、做作障碍4个大类。 随着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根据最新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改名为躯体症状障碍(Sematic Symptom Disorder),主要包含躯体症状障碍、疾病焦虑障碍、转换障碍和做作障碍。只要存在躯体不适的感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痛苦程度无法用身体疾病完全解释,很难接受医生的建议;诊断限制也从过去的成年早期起病,至少持续2年,变更为无起病年龄限制,持续6个月以上,即可满足本疾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病因的理解也不再是简单的心身二分法,而将大脑视作一个整体,一个整合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生成行为指令的器官,是人的中央处理器。这个病虽然表现为身体不适的感觉,但归根结底可能是司令部的功能出现了异常。干预策略 对于这类疾病首先要达成的目标是让患者接受到有效的治疗,早日脱离苦海,不要纠结于“到底为什么”。有质性研究总结患者具有以下特点:对疾病理解程度低,否认躯体症状由心理疾病导致,担心药物副作用或成瘾性,难以坚持长程规律服药,沮丧无助的负性情绪明显;以上特点均可能对治疗依从性造成潜在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接诊的内科医生和家属来说,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患者接受精神卫生服务。分享一个三步法,手把手教您怎么把TA带到精神科:第一步:聚焦痛苦,加深理解 认同TA的痛苦感受。注意,这里的痛苦,指的是感受,而不是引起不适的疾病诊断名词或者症状。我们不需要同意TA对于自己生了重大疾病这个想法。试想一下第一次失恋的感受,心脏疼;还有歌曲里唱想念是会呼吸的痛;打工人看到总是做不完的工作,头又疼了起来。引起我们难受的并不是那个部位,而是与之相关联的很多过往经历带来的万千“虚拟”痛苦“实体化”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我们大脑作为司令部处理超负荷痛苦的一种正常程序,并不稀奇罕见。因此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身体的痛苦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感受的来源不完全是所在身体部位的疾病引起的,而且不受我们主观意志的支配。它不是靠“想”就出现的,也不能够靠“不想”就解决。第二步:解析痛苦,分而治之 如何正确的求助呢?首先需要分析一下这些痛苦的感受来源是什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身体不适本身,一部分是对“身体不健康”产生的负性预期。对于第一部分,身体不适对应的部位已经进行了反复多次检查,多名医生一致表示问题不大。如果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作比喻,就是硬件没大事儿,软件有问题。那么频繁检查硬件的必要性就没有那么大了,不仅花钱折腾活受罪,还解决不了问题,事倍功半。 那么要彻底放弃对身体的关心吗?倒也不用这么决绝,统计研究发现,有0.1%~0.5%的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真的存在严重躯体疾病。至于这其中的因果关联,仍然是科学没有了解清楚的领域,怎么办呢?降低频率定期体检就好了,比如6个月检查一次。 另外一部分就是负性预期带来的精神负担,通俗点理解就是“心态崩了”,是不是真有病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对于疾病后果的担心害怕带来了加倍的痛苦,如果查出来的毛病能产生1分的难过,担心害怕占了剩下的9分,而与之相伴的焦虑抑郁情绪能把这个分数翻倍到99分。如何应对焦虑抑郁情绪,如何恢复好心态?那就是精神科的看家本领了。第三步:消除顾虑,逐级诊治 很多人,特别是上岁数的老人,会有这样的担忧,觉得看精神科就代表成了精神错乱的人,名声不好。其实,精神科看很多疾病,比如睡眠不好,心情不好,智力不好以及说不上来哪里不好。发动周围有过就诊经验的亲朋好友,现身说法。如果解释和陪同仍然不能消除TA的顾虑,现在很多三甲医院都设有心理科,可以到心理科进行评估和处理。 希望上面三招能够帮到你。至于张阿姨,经过4周系统规律的药物治疗,一步步摘下了颈托,摘下了头套,头不晕了,走路也有劲儿了,目前还在坚持服药,坚持定期复诊。 躯体症状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如果有这方面的心理困扰可以联系我们中心,进行专业的评估诊疗服务。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1.心理咨询是什么?有人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就像医生一样,通过问诊,确定大概是什么问题,然后给予诊疗方案和治疗建议,解决问题。 也有人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就像老师一样,通过循循善诱,感化来访者,让来访者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消失。 还有人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就像教练一样,通过各种言语和行为训练,让来访者能变成符合标准的样子。 很多人抱着各自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来到了咨询室,急切的想要改变,那个让自己感到痛苦的环境或他人。自己搞不定,于是想让咨询师帮助自己搞定,那个痛苦源。 认为咨询师是医生的,就会要“解药”,认为咨询师是老师的,就会要“教育”,认为咨询师是教练的,就会要“训练”。而真正的心理咨询,会从看见并接纳来访者的情绪开始,逐步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提升来访者对自己的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的觉察,扩展看问题的多元视角,促进自我成长,让来访者从内发生变化,进而外在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心理咨询中,也会制定咨询方案,并且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必要时也会有心理教育,认知重建和行为训练,有点像医生、老师和教练,但又不完全是。而一切的方法和技术最终能否有效,前提都在于是否建立了信任的咨访关系。 心理咨询师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并陪伴着来访者从内而外获得顿悟与成长,活出蓬勃丰盛的生命。 2.得了精神病才需要做心理咨询吗?很多人会误以为得了精神病才需要做心理咨询,提到做咨询,就会本能的回避,担心别人知道后觉得自己不正常。 其实,得了精神疾病需要的是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则更适用于精神心理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来访者。 就像我们的身体平时会酸软无力一样,我们的精神和心理也会出现一些小状况,如倦怠、失落、无聊、焦虑、抑郁等。在学校中,孩子可能会出现厌学、考前焦虑、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冲突、早恋、身份认同问题等,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出现职业适应困难、职业转型、职业倦怠、职场关系紧张等,在家庭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恋爱、失恋、结婚、婚外情、离婚、亲人离世、产后抑郁、家暴、性虐待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心理咨询则可以支持我们更快的从这些“坑”中爬出来,拍拍身上的灰,积蓄力量,继续开始新生活。 如果你感觉心累,想找个人倾听一下你的烦恼,疏通心里的郁结,更好的生活,不妨约心理咨询师聊聊。 3.孩子有问题,父母需要做心理咨询吗?经常有父母反馈,“我觉得孩子有问题,需要做心理咨询,可是孩子不愿意来,我也很愁。 ”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会把注意力聚焦到孩子身上,觉得是孩子一个人出了问题。其实,孩子是会和环境互动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孩子的表现也会不同。例如,平时在学校很乖巧的孩子,可能在家脾气很大,平时在外人面前很礼貌的孩子,可能在家很不守规矩。原因就在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不同,接触的人与相处的方式也不同。 当孩子的情绪行为和以前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学业和人际交往也出现困难,往往和环境变化息息相关。这时候,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咨询,父母是可以单独来做咨询的。 父母比孩子更有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更有能力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走出成长困境,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能更快更好的实现这一点,避免问题变得更严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孩子反馈,“我主动和父母说需要和心理医生聊聊,但父母觉得我没事,没必要看心理医生。”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和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孩子肯定是觉察到了自己的异样,才想要向心理医生求助,为了避免问题发展得更严重,父母很有必要和孩子一起来和心理医生聊一聊,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尽快解决问题。4.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风格匹配,一般在首次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会分别对对方形成初步印象,感受风格是否匹配。如果进展顺利,可进一步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主要是情绪疏导,在第2-4次咨询中,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讲述个人故事,以了解困扰来访者的问题和相关背景,并疏导来访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具体需要的次数根据情况而定。 第三阶段主要是问题干预,通过逐步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困扰,推进咨询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阻抗和突破可能会反复出现。具体的咨询次数根据咨询情况和流派类别而定,可能是短程咨询,也可能是长程咨询。 第四阶段主要是咨询总结,确定咨询目标完成的情况,咨询师会带领来访者回顾咨询过程,总结体验,确保来访者已能够安全的离开咨询关系,继续自我成长。 5.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心理咨询起作用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咨询师会以来访者为中心,与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给来访者提供抱持的环境,让来访者感到安全,从而愿意逐步暴露自己最真实最隐秘的样子。 咨询师会积极关注、倾听来访者分享自己的故事、想法和感受,并在适当的时候共情来访者,让来访者感到自己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 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并将其显化,让其看到自己的潜意识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升来访者对自己的觉察。 咨询师有时候也会挑战来访者固有的对自己、他人和事物的不合理看法,拓宽其新的视角,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的情况就逐渐好转。 6.如何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咨询效果的好坏,所以,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咨询师很重要。 在找心理咨询师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量: 一是看咨询师的从业背景,优先考虑医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的心理学流派培训的咨询师,有定期接受督导和个人体验,有一定量的咨询时数,并且擅长的领域与自己的困扰相符,比如婚姻情感、亲子关系、职业规划、人际冲突、厌学、游戏成瘾等。 二是看咨询师的咨询风格,有的咨询师温柔细致、有的条理清晰、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睿智犀利……可以在首次咨询时感受咨询师的风格,如果感觉比较适合自己,再尝试和咨询师进一步建立更深入的咨询关系。 三是看咨询师的咨询方案,有的咨询师倾向于做短程咨询,有的倾向于做长程咨询,这与咨询目标相关,也与咨询师所学的咨询流派有关系,在首次咨询时,就可以和咨询师探讨咨询目标和后续的咨询方案,看看自己能否接受。 7.需要做多久心理咨询才会有效果?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先和来访者明确咨询目标,并且根据目标的难易度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在衡量心理咨询多久才会有效时,则主要看多久才能达到咨询目标。如果想解决学业和职业发展问题,一般1-4次咨询就能见效。 如果想缓解学习和工作中的人际冲突,改善家庭关系等,一般4-5次咨询会有明显变化,8-10次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如果想解决婚姻情感、亲密关系类问题,一般6-8次咨询会有明显变化,如果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则需3-6个月的咨询。 如果想完善人格发展,一般需要长程咨询,短则半年,多则数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8.做完心理咨询会有什么变化?来访者一般会因为现实困境产生的压力,而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层面出现一些变化。 例如,在生理层面,头昏、胸闷、吃饭没胃口、睡眠质量变差、早上起来感觉很累、耐力降低等; 在心理层面,焦虑抑郁、烦躁、容易发脾气、自我怀疑、不自信、意志力减退、对生活失去热情等; 在社会层面,不想上学、不想上班、对人际关系很敏感、经常卷入争执纠纷、社交退缩等。这个时候,来访者倾向于寻找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在做完心理咨询后,来访者一般能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压力源,对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也会有更多的觉察,焦虑抑郁情绪能得到缓解,并且学会管理情绪的有效策略。同时,也能认识到人际冲突的本质,并看到关系中双方的想法、期望和情感需求,学会建立人际边界,减少人际冲突对自己的影响,学会有效的人际交往策略。并且,对学业和职业发展也能抱有更合理的期望,学会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恢复学习和工作动力。总的来说,心理咨询能帮助来访者增强社会适应性,建立并巩固一套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完善人格发展。促进来访者自我实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创造力;促进来访者享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体验,收获幸福和快乐。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社恐“自救”指南出门害怕,见人恐。同是天涯社恐人,相逢不敢打招呼。社恐全称“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明显影响人际功能,对于社交感到焦虑害怕的一种心理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诊断标准 F40.10A.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注:儿童的这种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与成年人互动时。B.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C.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D.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E.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F.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G.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H.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I.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J.如果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存在,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则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过度。社交恐怖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1)一般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怖。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怖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这两类社交恐怖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颤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社交恐怖也是一种强迫观念,患病率较高。患者对与人接触感到苦恼。当然,谁都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怖,但发展成神经质症的症状时,其恐怖、痛苦程度非常之深,以至于回避与人接触,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社交恐怖又可细分为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赤面恐怖 一般人在众人面前时,经常会由于害羞或不好意思而脸红,但赤面恐怖患者却对此过度焦虑,感到在人前脸红是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着下来,则非常畏惧到众人面前。患者一直努力掩饰自己的赤面,尽量不被人觉察,并因此十分苦恼。患者惧怕到众人面前,在乘公共车时,总感到自己处在众人注视之下,终于连公共车也不敢乘。如有位赤面恐怖的学生患者,对上学乘公共车感到痛苦,便总是在别人上车完毕,公共车快开时才匆匆上车,以此方法避开人们的注目。因为坐下会与别人正面相对,便干脆站在车门口来隐藏自己的赤面。又如一位学生患者,因赤面恐怖不能乘公共汽车,只好坐出租车或干脆步行。在必须乘公共车时,就事先喝上一杯酒,使别人认为他脸红是喝酒所致,以此自我安慰,或拼命奔跑急匆匆上车,解开衣服的纽扣,用什么东西煽着风,让别人相信他脸红是由于奔跑所致,以掩饰赤面。另一患赤面恐怖的医生,为了掩饰赤面,便佩带红色领带,还有人为了缩小赤面的面积,而留起了胡须。有一位著名的雕刻家,在与人谈话时感到赤面,便借故小便暂时离开座位。这一类患者甚至连向别人问路也感到不便,宁肯自己一个人躲在在无人处拼命查看地图,就是多花费时间也甘愿如此。 上述症状在正常人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对患者来说却象落入地狱般痛苦不堪。他们觉得不治好赤面恐怖症状,一切为人处世等都无从谈起。视线恐怖 患者主诉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儿才好。患者一味注意视线的事情,并急于强迫自己稳定下来,但往往事与愿违,终于不能集中注意力与对方交谈,谈话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往往失去常态。 有的视线恐怖患者与许多人同在一个房间时,主诉不能注意自己对面的人,而强迫得注意旁边其他人的视线,或认为自己的视线朝向旁边的人而使其感到不快。结果患者的精力无法集中于对面的人。有的学生患者在上课时,总是不能自已的去注意自己旁边的同学,或总感到旁边的同学在注意自己,结果影响了上课,并给自己带来无比的痛苦。表情恐怖 患者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对此慌恐不安。表情恐怖多与眼神有关。患者认为自己眼神令其他人生畏,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毫无光彩等。有一位表情恐怖患者,他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眼睛过大,黑眼球突出,这样子被人瞧不起,又认为自己的表情经常是一副生气的样子,肯定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他冥思苦想,竟然使用橡皮膏贴住自己的眼角,认为这样就会使眼睛变小,但眼睛承受极大的拉力,非常痛苦,也很难持久。最后,患者下决心动手术,当然没有一个眼科医生会给他做这样的手术。还有一位患者,他认为自己总是眼泪汪汪,样子肯定很丑,竟找医生商量是否能切除泪腺。另有一位公务员,他认为自己说话时嘴唇歪斜,给人带来不快,竟因此而考虑辞职。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笑时是一副哭丧相,有的患者则认为自己眉毛、鼻子长的象病态的样子等。有个女同学在和别人开玩笑时,听别人说自己的脸长的像一副假面具,从此他对自己面孔被加注意,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甚至不愿见人了。异性恐怖 主要症状与前几种情况大致相同,只是患者在与异性或者自己领导上级接触时,症状尤其严重,感到极大的压迫感,不知所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则不存在多大问题。口吃恐怖 口吃恐怖可归类于社交恐怖的一种。患者本人独自朗读时,没有什么异常,但到别人面前时,谈话就难以进行,或开始发音障碍或才说到一半儿,就说不下去了,患者对此忧心冲冲,因不能顺利地与人交谈而感到自己是个残缺的人,终于因此而非常苦恼。社恐“自救”方法:1.想象暴露:您可以闭上眼睛,试想一下现在自己站在一个讲台当中,台下有4-5位观众,正在注视着自己。可能自己会感到一些紧张,试着深呼吸把自己放松下来,当自己足够放松的时候。想想看门外再进来3-4位观众,自己再深呼吸把自己放松下来,逐步增加想象的人数。直到慢慢达到自己的目标。备注:想象暴露是通过想象让自己社交担心的场景,让自己逐渐适应焦虑场景,达到对焦虑场景脱敏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2.系统脱敏:把自己感到焦虑的社交场景/物品,从低到高分为十级。然后从低级开始适应,比如说上街为一级(最低级),则从上街开始,逐渐耐受焦虑到平和的状态。3.认知调整:了解我们对于社交焦虑过程中的想法,通过对想法的调整,改变对社交焦虑的焦虑情绪。比如:他看着我,是不是因为我脸上有东西?改为,他无意看了我一眼,没有关系。4.放松训练:深呼吸,吸气4秒,闭气4秒,吐气4秒。逐渐感到自己放松下来。社恐是一种心理障碍,如果有这方面的心理困扰可以联系我们中心,进行专业的评估诊疗服务。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参考资料:(1)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2)社交焦虑障碍百度百科
“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月亮不睡我不睡,你是秃头小宝贝”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常态。人们常常会因为聚会、游戏、或因白天工作繁忙,家庭压力等所致的“报复性熬夜”,想找补回白天的缺失。熬夜离不开真香定律,既知道有伤害,但是却又忍不住,那么到底熬夜会有哪些损害呢?熬夜危害:1.记忆力减退:交感神经在夜里需要休息,如果长期23点以后睡觉,交感神经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白天容易出现精神不振、疲劳嗜睡,记忆力减退等问题。2.皮肤变差:长期熬夜,缺乏睡眠,会导致内分泌失调,造成皮肤水分的流失,使人皮肤暗黄、粗糙,容易导致皱纹出现、长暗疮、黑眼圈加重等问题。3.体重增加:仅熬夜一次就会引发人体时钟基因的表观遗传改变,导致肌肉减少和脂肪增多。4.视力下降:熬夜不仅会导致“熊猫眼",更重要的是长期熬夜,超负荷用眼,会导致视力功能性减退。5.焦虑、抑郁:熬夜伤身也伤神,许多年轻人晚上不睡白天发困,容易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6.容易脱发:经常熬夜会使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紊乱,降低头皮毛囊生命力,进而使头发大量脱落。7.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熬夜时人的精神往往得不到放松,处于紧张状态,可造成血管收缩异常,容易诱发高血压或者加重病情。8.增加患癌风险:熬夜会让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使得细胞代谢异常,导致细胞突变,增加患癌的风险。9.胃肠道问题:经常熬夜的人,胃肠道被剥夺了休息的机会,容易导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消化性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情况。“自救”方法:1.补充营养:熬夜后的早餐补充营养,可以多吃牛奶、鸡蛋、橙子等食物,补充营养,有助于改善情绪,降低缺觉对大脑的损害。2.补充水分:熬夜之后应该多喝水,因为熬夜的时候人的身体代谢速度会变慢,会导致体内垃圾毒素堆积的情况,此时补充足够的温白开水可以促进促进身体代谢,对熬夜带来的损伤有减轻作用。3.科学补觉:如果熬夜时间短,建议次日上午或中午短时补觉30分钟到1小时;如果熬夜时间较长,建议次日上午充分补觉,午饭后保持清醒状态,以免影响当天晚上的睡眠。4.缓解视疲劳:熬夜后注意做一做眼部保健操,也可以使用滴眼液来保护眼睛、缓解视疲劳。5.适当运动:熬夜后,可以在音乐辅助下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瑜伽、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在补觉时快速入睡。同时对于顽固熬夜的朋友,也要考虑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可以联系我们门诊进行专业心理睡眠诊疗服务!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序睡眠,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大脑神经活动的部分,是大脑皮质内神经细胞继续兴奋之后产生抑制的结果。当抑制作用在大脑皮质内占优势的时候,人就会睡觉。人们生活中,有工作,有休息;在神经活动中,有兴奋,有抑制。抑制是为了保护神经细胞,以便让它们重新兴奋,让人们继续工作。然而,如果一个人长期睡眠不足,导致记忆细胞无法健康生活,则容易产生某些健康问题,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尤其是精神疾病,诸如抑郁症、焦虑症...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1/3的时间,它的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与否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睡眠对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睡眠的质量决定着生活的质量。那么,在这本手册中,将会帮助您正确地认识睡眠和失眠,揭示睡眠与失眠的基本规律,解决大家常见的失眠问题,希望您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睡眠。第一章正确认识睡眠睡眠的定义?睡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甚至在无脊椎动物,如果蝇中也有这种现象。睡眠的特征?睡眠的特征包括:减少主动的身体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增强同化作用(生产细胞结构),以及降低异化作用水平(分解细胞结构)。睡眠的作用?第一、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因在睡眠期间胃肠道功能及其有关脏器,合成并制造人体的能量物质,以供活动时用。另外,由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及部分内分泌减少,使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使体力得以恢复。第二、保护大脑,恢复精力睡眠不足者,表现为烦躁、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长期缺少睡眠则会导致幻觉。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这是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能量贮存。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第三、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对侵入的各种抗原物质产生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而将其清除,保护人体健康。睡眠能增强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睡眠还可以使各组织器官自我康复加快。第四、促进生长发育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且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速度增快,因为睡眠期血浆生长激素可以连续数小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第五、延缓衰老,促进长寿近年来,许多调查研究资料均表明,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均有一个良好而正常的睡眠。人的生命好似一个燃烧的火焰,而有规律燃烧则生命持久,若忽高忽低燃烧则使时间缩短,使人早夭。第六、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短时间的睡眠不佳,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而长时间者则可造成不合理的思考等异常情况。第七、有利于皮肤美容在睡眠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循环增多,其分泌和清除过程加强,加快了皮肤的再生,所以睡有益于皮肤美容。按时上床;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和适宜温度;坚持睡前的习惯性活动;晚上尽量少吃难消化或油腻或有刺激味的食物,睡前2小时不可喝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睡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不要带着问题上床,上床即睡,不睡不要在床上躺;睡前洗个热水脚,会使你感到更舒适并有利于身体保健;睡前活动应与白天的主要活动相反,如体力劳动者睡前应看点书报或听些音乐,脑力劳动者则可进行些轻微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做操等。第二章失眠的疾病基础————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的表现形式?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日间残留效应(diurnal residual effects):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失眠的分类?依据病程分类:一次性或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短期或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月长期或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月依据严重程度分类:轻度失眠:偶尔发生,对生活质量影响小中度失眠:每晚发生,中度影响生活质量,伴有一定的症状(易激惹、焦虑、疲乏等)重度失眠:每晚发生,中度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症状表现突出(易激惹、焦虑、疲乏等)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原发性失眠:1.适应性失眠2.心理生理性失眠3.异相失眠4.睡眠习惯不良所致失眠5.儿童行为性失眠6.特发性失眠继发性失眠:1.药物或酒精导致的失眠2.躯体疾病所致失眠3.精神障碍所致失眠适应性失眠:最常见的失眠类型,由机体对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引起的,(有某一明显的可确定的外界压力或导致情绪应激的环境改变,或某些生活事件引起。当情绪反应化解时,睡眠恢复正常)心理性失眠:是持续性原发性失眠的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持续性或慢性的获得性阻睡联想维持的躯体应激的紊乱。由于反复多次入睡困难的消极睡眠经历,使患者对于入睡困难过度关注,产生后天获得性条件反射异相失眠:又称睡眠知觉障碍,是指患者住宿有失眠症状,但客观睡眠实验结果显示无明显的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哪些?1.环境原因:睡眠环境突然改变;强光、噪音、温度异常;2.生活行为原因:不良生活行为;不良睡眠习惯;3.躯体原因: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各个系统疾病;与睡眠有关的疾病;4.精神原因:抑郁症、焦虑症等;5.药物原因: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安眠药或酗酒者的戒断反应。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精神障碍是失眠的首要原因失眠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近年来,我国失眠障碍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约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已经成为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仅次于头疼。1、失眠是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较高的影响人类的健康的疾患2、2005年中国北京等6城市普通人群调查表明,成年人在过去12个月中失眠患病率为57%。广州最高,天津最低3、最主要的失眠症状为睡眠维持困难(44%)其次为入睡困难(33%)4、约39%的患者日常功能受到影响;其中又以职业活动受到影响最多5、焦虑、关节痛、体重增加、高血压、抑郁等常伴有睡眠障碍6、失眠患者仅21%就诊,其中仅少数求助于精神、心理和神经科等专科医师7、73%的患者从未服用药物或采用其它环节方法改善睡眠失眠易患人群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失眠的比率达38.2%女性,女性患失眠的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曾经发生过失眠的人群,患病率约是普通人的5.4倍有家族史的人群生活压力大、生活上有重大事件发生的人群性格焦虑、完美主义的人群对环境敏感的人群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约70%~80%的精神障障碍患者同时有失眠的症状有慢性内科疾病的人群失眠主要危害1、失眠可导致职业受挫、事故高发偶尔的失眠带来的是第二天的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的人预示有职业行为不佳,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工作力不从心,脑功能下降心,事故发生几率较睡眠正常的人高2倍。2、失眠可导致精神障碍有研究表明,持续1周失眠的人会变得急躁、恐惧、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定向障碍或共济失调。连续失眠还会使人白天精神萎靡或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进而影响社会功能。3、失眠可导致自杀率增大失眠可能导致病患出现易激惹、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自我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缺乏兴趣、性欲减退、伴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此外,失眠人群患抑郁症的人数为正常人的3倍,遇有抑郁症伴严重失眠的病人,他们中的自杀率大大增加,近年来,中、青年和大学生的自杀率有增无减,成为家庭、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4、失眠可诱发其他疾病失眠与躯体疾病关系密切,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等身心疾病,实践证明手术后的病人睡不好,明显延长响伤口愈合的时间,如病人的基本睡眠得不到满足,他们身体康复的希望几乎微乎其微。5、失眠导致身体发育滞缓和亚健康儿童如患有严重睡眠不足,可影响其身体发育。因为在睡眠时特别在深睡期脑内分泌生长溦素最多,是促进孩子骨骼生长的主要物质。生长激素还能使皮肤细胞加速新陈代谢,燃烧体內脂肪,维持人体代谢于“年轻”状态,故睡眠充足的人容颜滋润靓丽、身材匀称。6、失眠可导致巨大社会损失睡眠不足间接引起的经济损失和危害性更是触目惊心,由于白天身体疲劳、精神萎糜大大增加了工作时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不仅自己丧命还危及他人性命,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有资料表明,在美国由于失眠造成的车祸,占整个车祸发生率的7%。伴随失眠的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病、睡眠呼吸暂停、帕金森病、不宁腿综合征REM、精神疾病(抑郁焦虑等)、行为异常、反流性疾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呼吸疾病、免疫性疾病、肾脏病、关节炎、前列腺疾病、夜尿症。第三章失眠与抑郁焦虑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伴有相应认知和行为改变为特点的一类最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临床上的主要分类躯体疾病伴抑郁产后抑郁季节性抑郁儿童青少年抑郁老年抑郁等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核心症状:心境低落、兴趣缺乏、疲劳乏力为特征症状精神症状:思维迟缓、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病性症状躯体症状:睡眠障碍:早醒、入睡困难、多梦、个别睡眠增多各种疼痛症状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性感缺乏、阳萎消化系症状: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口干、便秘心血管方面:心悸、胸闷内分泌紊乱:闭经、月经紊乱什么是焦虑症?焦虑症是以持续广泛性焦虑或反复惊恐发作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的紧张不安和惊恐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者其程度与现实事件不相称。临床上的主要分类: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社交恐怖症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核心症状: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担心的对象不明确,程度不相称)精神症状:无法控制的担心、注意力差、敏感性增髙躯体症状:身体:肌肉紧张、各处疼痛、疲劳、静不下來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恶梦自主神经:出汗、发抖、口干、吞咽梗阻感、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悸、脸上发红发热或苍白、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尿频、头晕、全身特别是双腿无力明显可以看出,抑郁焦虑与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低落---抑郁---失眠敏感度增高---焦虑--失眠第四章失眠的治疗治疗目标: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睡眠时间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失眠相关的心境障碍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后续负面效应干预方式:病因治疗:原发或伴随疾病治疗非药物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心理行为治疗等药物治疗其他疗法: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疗法和松弛疗法......心理行为治疗治疗方式:认知治疗:纠正患者的功能紊乱理念及关于睡眠和失眠的认知治疗错误理解。放松训练:上床后避免盯着时钟,减少患者在睡觉时产生生理和认知的唤醒。方法:逐渐放松肌肉、冥想、练瑜伽和生物反馈训练睡眠限制:通过限制躺床的时间来促进睡眠的连续性刺激控制:仅将床/卧室联系为睡觉的地方兼药物治疗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Ds,non-BZDs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镇静性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抗组胺药其他安定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次日晨起头昏,想睡又睡不着,四肢无力/精神不振,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起伏大(低落/容易生气)/服药后不能停药,一停药又睡不着/服药刚开始一片甚至半片见效,慢慢的两片甚至更多才能见效/打鼾的人不能服用睡眠卫生教育1.睡前几小时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咖啡、浓茶、抽烟等)2.睡前不要饮酒,酒精可干扰睡眠3.规律的体育锻炼,但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4.睡前不要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5.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6.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7.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8.如果上床后20分不能入睡,不强迫自己躺在床上,起床简单活动会,等到有睡意的时候再继续睡觉。预后失眠可能对白天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导致交通事故等,需要及时干预。通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可以恢复正常睡眠,达到醒后精神充沛。治疗4周后,需要再次就医,评估治疗效果观察失眠的症状是否消失或好转。对于短期失眠者,需要消除失眠诱因,避免短期失眠转化为慢性失眠。失眠症状复发的高危时期是中止治疗后6个月,曾经发生过失眠的人群,再次发生失眠的可能性比普通人更高,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地预防失眠。第五章康正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针对失眠患者的睡眠问题,康正医疗研发出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全面为睡眠来访者解决各类睡眠问题,整体调节来访者全身心健康状态。康正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为改善睡眠开辟了一条迄今为止最佳解决途径,它集生物电子学、中医经济学、心理运动学、生物磁学、音乐疗法、饮食疗法等科学于一体,采取个性化、量身定做的原则,形成一套独特的“快乐睡眠”管理系统,使得传统的单一方法上升到睡眠管理系统,倡导目前最为人性化、无副作用的健康绿色综合治疗方法,对长期睡眠障碍患者、短暂性失眠障碍患者、老年性失眠障碍患者、内分泌失调性失眠人群以及脑力劳动者都有很好的催眠安神作用。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适用人群1、核心人群:长期睡眠障碍患者、短暂性失眠障碍患者、老年性失眠障碍患者、内分泌失调性失眠人群。2、主力人群:白领职业经理人、教师、学生等脑力劳动者。3、美容需求人群:尤其适合于25岁以上伴有睡眠不足的女性。4、青少年人群:饱受“考试综合症”困扰的广大考生。5、社区家庭人群:目前国内大小医疗机构缺乏研究治疗睡眠相关问题的专科和专业队伍,康正快乐睡眠体系,建立家庭睡眠管理咨询服务中心,服务社区居民千家万户。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涵盖疗法药物治疗 睡眠领域专家在经过深度问诊与严格诊断后,在必要情况下,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来访者的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问题。认知疗法治疗心理治疗为您的睡眠困扰提供专业咨询与支持。认知疗法有助于降低来访者睡眠时的紧张和过度警觉,帮助来访者改善对失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建立起对睡眠积极、合理的观念。物理治疗 康正心理睡眠诊疗中心使用超低频经颅磁仪等仪器,调节神经递质功能,改善认知功能。安全有效,无创无痛,对抑郁症、失眠问题等有显著疗效。饮食治疗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为失眠的来访者提供各类饮食方案,根据来访者睡眠情况及自身身体体质,提供饮食建议及调理失眠的养生食谱。音乐治疗音乐治疗运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有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睡眠目的。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通过白噪音、纯音乐等各种结合冥想的模式,为来访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睡眠音乐,引导失眠在音乐治疗下逐渐改善并得到良好干预。运动治疗快乐睡眠健康管理体系,通过个案概念化,对来访者的生活习惯进行评估,为来访者选择最适合且能够长期坚持的运动方式,选用适当的功能活动与运动方法对患者进行训练,对来访者进行全身心的调节与康复。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脚步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遇到的烦心事也越来越多,逐渐产生的一些不良情绪和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显著地景响着睡眠质量。其实,失眠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常见的,也并不可怕,只是需要您正视它,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您的睡眠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希望这本手册能让您在面对失眠的情况下有所启发,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失眠,解决睡眠问题,找回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说起青少年抑郁症,很多家长都觉得,小小年纪,能有什么烦恼呢?但是目前来说,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正面临发病年龄降低、发生率上升的局面。青少年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容易带来自杀、应激性犯罪等风险隐患。如果您的小孩出现了以下的的情况,那么家长可以留意一下孩子是否具有患上抑郁症的风险。第一,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学习,工作动力不足,心灰意懒,以往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电影电视等,现在感到平淡乏味,还有就是闷闷不乐、不愿意说话、自我封闭甚至不愿意吃饭等。第二,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但是做了很多检查,始终找不具体的原因,或者尝试过治疗依然没有任何好转。不同的孩子可能症状会不一样,有的孩子可能会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喉咙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影响吃饭;有的孩子可能会说自己头痛头昏等等。第三,心态异常悲观绝望,有时候遇到小小的挫折,例如,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甚至觉得人生没意思,甚至还利用各种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 如果存在以上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下方面去缓解孩子抑郁的情况。 第一,我们可以多尝试和孩子沟通,询问他是否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需要对孩子多鼓励,给予孩子信心,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觉得他是被接纳的。 第二,多陪伴孩子,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例如外出旅游或者参加户外活动。当孩子面对美丽的风景时,可以暂时把心里的烦恼先放一边,可以很好地缓解孩子的抑郁情绪。 第三,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活动,例如运动、课余活动俱乐部、绘画、舞蹈或者音乐等等。在孩子重新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认识到新的朋友,可以重新捡起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第四,如果孩子的抑郁的情况,已经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建议可以寻求专业的医生的帮助,医生根据孩子的情况采用物理、心理、药物等治疗方式,让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是社会单位中最敏感脆弱的部分,在社会的剧烈变化中,孩子也是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部分。虽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导致抑郁倾向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家庭和家长永远都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的心理睡眠健康保驾护航!
序生命的过山车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失败和挫折,您可能曾经经历了失业、离婚、失去亲友等各种不幸,也可能在一些突发事件后忽然感到自己的状态有些不对劲。在一些普通的日子,您可能感觉比平时兴奋,想不停说话表达自己,或冲动之下消费,仿佛坐上了云霄飞车;而在另一些日子里,您可能感觉郁郁寡欢,仿佛一下子跌入了低谷,所有的快乐都离自己远去。如果情况如此,您可能患了双相情感障碍。在这本手册中,将会为您讲述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识,并介绍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和相关知识。第一章认识双相情感障碍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时,典型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旺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与心境低落、兴趣减少、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反复或交替发作。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一些患者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双相情感障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得的心理疾病,与个人的道德、智力、人品、意志无关,就像并不会因为你为人正派或意志力坚强就不会得感冒一样,双相情感障碍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感冒”,与普通感冒拥有相似的特征:可以治愈,可能复发,可以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常见吗双相情感障碍在全世界非常常见。据调查,世界上每5~6人就有一位属于已患、正患或将患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每20人就有1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但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很高,复发率也高。据估计,有75%~8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多次复发。双相障碍具有低龄化和慢性化等特点,首次发作常在20岁之前,终生患病率为 1.5%~6.4%。双相情感障碍都有哪些表现我们可以把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归纳为忽高忽低:双相病程具有“发作性、波动性”等特征;患者时而健谈或言语急迫、思维奔逸、过度自信或夸大,时而又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情绪高涨表现为:易激惹、自大为特征的极端心境状态,不同心境状态之间快速改变;活动增多或主观体验到精力旺盛。同时,有出现与平时一贯行为方式或主观体验不同的其他临床症状:更健谈或言语急迫;意念飘忽、联想加快或思维奔逸;过度自信或夸大,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患者中,可表现为夸大妄想;睡眠需要减少;注意力分散;冲动或鲁莽行为;性欲增强,社交活动或目的指向性活动增多等。情绪低落表现为:抑郁心境:愁容满面,表情少或者僵硬,笑不出来,无故流泪。喜欢独处,一个人发呆,不喜与人来往,回避社交活动。快感缺失:失去享受快乐的能力,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缺乏:患者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难以思考问题,反应迟钝,无法联想,难以保持注意力。感到头脑中充满了思绪,新思绪不断涌现导致思维紊乱。思考最简单的事情也犹豫不决,甚至没有反应。话说得少,讲得慢,声音低沉、压抑,动作迟缓。意志消沉,外出活动减少,不关心工作和生活,难以上班或料理家务,生活中普通的小事都感到困难。严重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失去自理能力。双相情感障碍会并发哪些其他问题焦虑是双相情感障碍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体会到不安的预兆,好象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同时,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口干、心悸、发抖、出汗、面部潮红、胃部不适、窒息感、呼吸困难、头晕眼花等。激越指运动不安的严重焦虑。总想做什么,又不知道做什么。易激惹指当面临挫折时,产生烦恼和愤怒的阈值降低。表现:自我压抑、争吵、争辩、吼叫、情绪失控、毁物、暴力行为等。疑病认知障碍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或幻觉自杀观念和行为双相情感障碍与躯体病有什么关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常会表现出躯体化症状,且患者往往因不自知而前往内科、中医科等非精神科室治疗,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者延误治疗。躯体化的临床表现多样,涉及人体多个系统部位,常见的有:*睡眠障碍:失眠、早醒等*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心血管系统:胸痛、胸闷、心悸等*消化系统:腹胀、食欲差、腹痛、消化不良、恶心*运动肌肉系统:肌肉酸痛、发麻、乏力及疲倦感*各种不明原因疼痛 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迄今为止,双相情感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病前性格,不良的生活工作事件,遗传,压力等,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遗传因素:与患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生化因素: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额叶、基底节、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相关神经环路功能异常;多种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神经肽等功能异常与心境发作有关;细胞膜离子通路(如双相障碍患者钙离子通路存在功能改变);双相障碍患者也常出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性腺轴等神经内分泌异常改变。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也参与了双相障碍的病理过程。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哪些人更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性别: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倍年龄:初发年龄往往在20岁之前婚姻状况:分居和离婚者的患病率较高家族史: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的危险度为没有家族史的1.5~3倍性格特征:有缺乏活力、不安全感、内向、缺乏自信、依赖性强等性格的人更易患双相情感障碍地区:城市的患病率高于农村童年经历:11岁前失去双亲是患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生活在恐怖的、敌对的及充满焦虑、抑郁等情绪环境的家庭的儿童,成人后易患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压力: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前,发生精神刺激的比例明显增高,尤其是老年人更易在生活事件及躯体疾病情况下产生双相情感障碍亲密伙伴关系的缺乏:亲密异性关系缺乏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危险因素如何进行简单自我识别是否患双相情感障碍?根据过去两周的状况,请您回答是否存在下列描述的状况及频率,请看清楚问题后在符合您的选项前上画√每选择一次“是”计1分。MDQ量表的评分规则及治疗建议双相情感障碍自测使用指导1、如果您曾存在上述情况中的七项或更多,其中至少有两项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存在,而且因为这些情况导致中度或重度社会功能损害,临床上建议进行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评估、诊断和治疗。2、本量表也为包括自我怀疑可能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正在使用抗抑郁药担心会转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已经诊断为双相障碍希望评估疗效的患者、有自主减药乃至停药打算又担心复发的患者等提供一个加深自我理解、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管理的工具。3、最后提醒,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卫生法》规定需要进行发病报告的六种严重精神障碍之一,进行相关诊断要持极为审慎的态度。第二章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并不可怕人们往往对双相情感障碍“讳疾忌医”,其实双相情感障碍一点也不可怕,它是可治、可防、可控的。在我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遇到精神问题时都不愿意面对和谈论,更不愿意接受诊治。实际上,与感冒、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一样,双相情感障碍只是一种情绪上的疾病,并不会成为负面人生的标签。但是如果患者和家属不听医生的意见,不配合治疗,要想恢复正常就比较麻烦。 对待双相情感障碍,应该像对待感冒或其它疾病一样,坦然、主动地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就可以帮助您早点解决痛苦,您和家人不必再受煎熬,也不至于引发严重的后果。积极治疗,坚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先应培养积极治疗的心态,撇掉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负面认识。诸如头痛头晕、周身疼痛乏力、郁郁寡欢等均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若延误治疗,则会导致病情日益严重。此外,专家们强调,一旦开始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就定要遵医嘱、足剂量、足疗程地坚持治疗,否则病情不但会反复,还可能长期难以治愈。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诊断一旦确立,即应制订合理的整体治疗方案。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可能最有效。特别是对于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可以用来相对迅速地减轻双相情感障碍状,而心理治疗则教会患者如何减少自己的双相情感障碍状。当抗抑郁药物不能足够有效地减少双相情感障碍状时,电休克治疗常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用于躁狂发作治疗的药物,包括锂盐、丙戊酸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帕利哌酮、利培酮、齐拉西酮和氯氮平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等)可作为二线选择。综合考虑对治疗起效时间的需求、 患者既往单药治疗的效果、躁狂发作严重程度、对联合治疗的安全性 与耐受性、患者个人意愿等因素,选择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在治疗 1~2 周后应评估疗效及耐受性,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若患者拒绝服药、激越症状严重或口服治疗无法安全可靠给药,可以考虑短期肌内注射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类药物。可使用锂盐和丙戊酸盐,应监测血药浓度,急性期治疗建议有效血锂浓度为 0.8~1.2 mmol/L、丙戊酸浓度为 50~100 ug/ml。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很大误区与疑惑,稍微好点了,就擅自减量,停药,最终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提醒广大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合理用药才能使疾病痊愈,为了您的健康,当您对用药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咨询身边的医生。 服用双相药物,要注意“足量治疗、足够剂量、足疗程”的原则。任何精神类药物治疗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疗效,因此在这期间需要耐心等待。 明显好转时,重要的是维持服药。否则,有反复的危险。医师将告诉您应该何时停用药物。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我调养和延缓恶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容易认为,自己情绪的好转,精神的复苏,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这种情况下,自我调养、自我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延缓病情恶化十分有帮助。比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以主动找一件以前一直很喜欢,但很久未做的事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完成它,逐渐增加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学会跳舞,学会摄影等等。依此下去,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坚持,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可能做到的事情很多,其中固然有失败的瞬间,但生活依然有乐趣。第三章我能帮郁症患者做什么(写给患者的亲友)当我爱的人患了双相情感障碍当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越来越多,已经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亲友患了双相情感障碍而感到恐慌和疑惑。然而你会发现,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亦非易事。即使是再亲密的人,他们的内心仿佛有一道透明的围墙,禁止任何人进入。我们要做的,不是被这样的现实所打击,反而应该下定决心,用爱来帮助他们,主动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知识,不要责备患者,用心照顾好患者的日常起居和饮食营养。对于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不要将药物交给患者自己保管,并亲眼看到他们服下去。双相情感障碍会好吗双相情感障碍宛如一场心灵的感冒,我们大可不为此而感到惶恐。“双相情感障碍只是个短暂的现象”,这样的认识对我们有好处,对患者也是有用的。目前,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效果明显,再配合以心理治疗,能够使60%~70%的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但是,我们应知道,双相情感障碍即使康复后,也不大可能彻底恢复如初,作为亲友,我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接纳患者的变化。 此外,无论我们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关系有多么亲密,都不要认为治愈其双相情感障碍是自己身负的责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他们走过这段历程,无论是陪他们说话,还是陪他们沉默。重新安排好你们的生活照顾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是一件苦闷而枯燥的事情,甚至可能令我们感到筋疲力尽。作为亲友,我们应有这样的心态,认为:帮助身边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康复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不要忘记让自己也获得休息和调整,更要注重身体健康。要相信自己是完全能够做到的。防范双相情感障碍复发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许多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或多或少仍存在一些残留症状,包括疲劳感、焦虑、性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等。 残留症状对预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复发,工作能力的损害以及悲观的情绪。有残留症状的患者,复发几率高于治疗痊愈的患者。 因此,应该时刻注意你身旁的患者,观察他们的残留症状,并督促其进行治疗,防范病情的复发。照顾老年人和儿童老年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良好。为了使其更好地度过晚年,避免孤独、寂寞,老年患者应尽可能与儿女们住在一起,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同住,儿女们应做到经常看望老人。可以让老年患者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把晚年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在冬季和阴雨季节,老年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更容易发作,此时,应通过室内照明缓解其症状。照顾儿童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首先要改变对孩子不正确的态度,通过关怀、开导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家长是理解他们的,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不要过度管束和打骂,创造愉快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思想,知晓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学会在同龄人中寻求共处,在生活中寻找欢乐。对于伴有危及生命的消极言论的孩子,应予以高度警惕,严密监护以防其自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助假如您正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首先要到正规专业医院或专科进行确诊并遵从医嘱治疗。同时你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更好地帮助自己。 向家人和朋友敞开心扉,或多花些时间和朋友或家人在一起。也许您不愿见每个人,但是假如您不逃避这些,您将感到更好些。 努力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如咖啡、茶和一些含咖啡因的苏打饮料,因为它们会使您感到更焦虑。 尽可能避免应激性场景多放松自己,认识到双相情感障碍只是一种医学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一旦这种疾病有效地得到治疗,您的行为会恢复如常。 尽量获取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更多信息,与您的医生联系,也有一些书籍可帮助您更好地了解疾病。 结语拥抱希望! 双相情感障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可怕和不可告人,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其亲友,面对这一反复而痛苦的疾病,充满信心将是其战胜疾病的关键。不要在意旁人的眼光,世界的美好是靠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的。只要我们坚持治疗,积极努力去康复,很快,我们就能重见希望的彩虹。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早在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给全人类提出了一个“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然而事实上如今的孩子是否都健康呢?各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逐年递增!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全球发生率在12%-28%, 并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约为5%~30%(数据来源于《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但是家长们却一味地强调学业教育,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然而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健全的躯体,更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心理,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下面来看看目前儿童青少年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看看您家孩子有没有沾边吧。考试焦虑症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不少考生在考前出现了考试焦虑症。其表现为上课心不在焉,十分焦急,烦躁不堪。见到任何事情都有发火的欲望,总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浪费时间。2.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但无法摆脱,为此深感焦虑和痛苦。3.恐学症恐学症是少年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是指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恐惧感而拒绝上学的现象。这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尖子生的心理障碍,过高的期望和要求、过重的负荷、不合理的比较和绝对化的思维,是催发这种心理障碍的土壤。4.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临床治愈率高的精神障碍,但由于老百姓对该病认知不足,导致坚持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较少,因此也有接受治疗率低、复发率高的特征。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有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可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话少甚至不言语、少动甚至不动等。暑假来临,建议家长可以看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父母养育方式、亲子沟通以及和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相关的科普书,比如《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成长》等。通过阅读,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习应对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律性的方法,给孩子树立榜样。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读物。低龄的孩子可以看一些关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饮食睡眠以及自我管理的绘本,让孩子在阅读中掌握一些简单的科普知识,学会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同伴关系,学会自我管理,养成生活节律,以及高效地做事情。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睡眠不足再也不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专利了。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研究中发现,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由此可见我国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都知道睡眠不足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睡眠不足对儿童青少年都有哪些危害呢?第一,影响身高及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体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同时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睡眠时高峰分泌的生长激素超过白天分泌的5-7倍。如果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生长激素分泌达不到高峰,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高。所以,儿童青少年想要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第二,影响的身体免疫力睡眠其实也是身体修复的一个过程。如果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抗感染的能力也会下降,因此容易出现感冒、呼吸道感染、消化功能紊乱的情况,导致患病风险的增加。第三,对大脑记忆力及学习的影响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如果睡眠不足,那么我们大脑日常接收到的信息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随之出现的就是记忆力下降。同时,如果睡眠不足,那么在第二天的学习中,孩子们就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甚至出现上课打瞌睡的情况等等。第四,对情绪、心情的影响睡眠不足与抑郁症存在着某种因果关联。研究表明,与每晚睡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每晚睡眠时间经常只有5小时或更少的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要高71%,产生自杀念头的概率要高48%。当睡眠不足时,我们往往很容易出现情绪暴躁和情绪低落的情况。特别是当儿童青少年的阶段,心智还不稳定,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悲剧的发生。 要缓解孩子睡眠不足这个情况,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要想孩子睡得好,家长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始改善。首先,要想孩子睡得好,睡眠环境是关键。晚上家里最好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视、电脑、手机等荧光屏,因为这些特别容易让孩子上瘾,不想去睡觉。可以把灯光调暗,关闭电视机,大人们也不要聊天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前环境。第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计划,记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计划,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须几点睡,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约定好时间后,平时到了这个时间就必须得去睡觉。比如约定好9点半要上床睡觉,那么9点的时候,就要试着让孩子静下来,进行睡前准备了。 第三,成长期的孩子适量进行运动,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康都是有益的,但是运动的时间和量要把握好。白天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跑步、打篮球之类的户外运动,晚饭后就要避免剧烈运动,不然导致孩子大脑过度兴奋,从而不能早睡。 其实,家长也不需要每天为孩子的睡眠问题而过于焦虑,偶尔晚睡不必太紧张。有些已养成晚睡习惯的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这时候更不能急躁,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做调整。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的心理睡眠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