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同舟云 全球学者库 2022-10-1711:07 发表于北京本排名是基于"全球学者库"的海量论文数据,整理分析了最近十年精神疾病领域中国学者在海外发表的相关论文,建立基于论文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然后计算每位学者每篇论文的得分,将其2012-2022年的全部论文累加获得每位学者的总积分,按总积分由高到低排序得到百强排名。(本排名仅分析中国学者,如读者希望查看精神疾病领域境外学者、华人学者及境内外机构、期刊、主题词等全方位的分析结果,请查看本期微信副标题“Newpubmed文献分析系统:2021年度精神疾病领域全球学术论文分析”)。
原创同舟云全球学者库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郭文斌本排名是基于"全球学者库"的海量论文数据,针对精神疾病领域,广泛采集中国学者在海外发表的相关论文,建立基于论文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然后计算每位学者每篇论文的得分,将其全部论文累加获得每位学者的总积分,按总积分由高到低排序得到百强排名(参见文末具体计分排名规则;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输入网址:https://www.globalauthorid.com 限时查阅、导出排名中学者的全部论文)。各学科领域学者百强系列排名是依托于北京同舟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强大的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独立开展的公益性研究项目,旨在为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提供一种公益性公共信息服务,帮助公众了解某个学科领域的学术专家、追踪领域的研究前沿。在排名表研制过程中,所有数据来源均真实可靠,并可追溯核实,排名不受任何外界环境和经济因素所影响,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在论文评估计分过程中,我们将Metrics 期刊评分、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类型、作者署名排位(论文贡献度)、作者H指数、学术活跃度、学科专业聚焦度等多种反映论文-作者学术影响力的潜在重要因素综合考虑,设置权重,力求透过论文的诸多核心因素精确评价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规避了当前社会上普遍采用的基于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简单表面指标评价学术影响力所带来误差失信的风险。排名规则:1、学者的每篇论文积分=(作者排序位置积点*期刊积点 + 作者排序位置积点*被引频次积点 + 基础分*期刊积点 + 基础分*被引频次积点)*论文的文献类型积点。暂未对撤稿及引起争议的论文特殊评分。2、专业聚焦度=学者发表本领域论文数/学者总论文数。3、学术活跃度=学者最近3.n年论文数/学者总论文数。4、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排名首次纳入了港澳台地区的精神卫生领域专家。但两院院士及学术活跃度低于20%的学者依然不在排名之列(陆林院士、贺林院士,Michael R,Phillips教授、蒋春雷教授、朱熊兆教授及其他学术活跃底低于20%的学者请查看“精神疾病相关领域其他重要专家推荐”)。5、学者最新发表的论文,系统可以通过算法自动收集,但对其评分要滞后一个月。6、本排名以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深度分析结果作为核心的评分依据,所有作为评分依据的论文均可追溯核实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尽管当前社会对仅凭论文评价学者综合竞争力多有非议,但本排名所做的是基于论文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而非综合竞争力排名,而且“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与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够认可的正确逻辑。本排名中没有考虑学者的职称、职务、荣誉称号、奖项等其他指标,与当下社会推崇的综合多种指标的,“破四唯”的学者或学科评价方法有出入,这是本研究项目的局限性。但是,“破四唯”不是说完全抛弃论文,而是强调要以学者的代表性论文或创新性成果作为评价依据。由于我们在建立基于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论文与作者学术竞争力的内在关联性,科学地对论文进行了多种深度分析和量化,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学者的学术竞争力。而且通过我们数学模型和算法,能够方便地分析挖掘出学者的代表性论文和创新性成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排名结果可以供各级机构单位在人才评价,特别是特定学科的人才评价中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7、如果您对排名表中的论文数据、评价指标、计分方法、排名规则等存有异议、质疑或意见建议,还请批评指正!
在精神医学的领域里,有一群愿意守护不被世人理解的“特殊群体”、并为其驱逐黑暗的“白衣天使”。“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让我们看到精神科医生一个个心怀温暖与希望的故事。---------来自丁香园的报道从事精神卫生临床工作已有21年的郭文斌教授对学科现状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大内科的所有分支中,精神医学算得上诊疗难度较高的学科之一,不仅发病机制复杂,异质性强,而且诊断多依赖医师对临床症状的主观判断,基础研究短板显著。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他认为,临床与科研应当携起手来,以疾病诊疗的客观指标为重点方向,助力精神医学实现突破。郭文斌教授在门诊站上再攀高峰的新起点近年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变化的同时,中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精神卫生问题成为影响国家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但由于我国精神卫生学科起步较晚,底子较薄,有诸多短板有待补强,突出表现在精神科医生的数量与诊疗需求存在较大落差,而且地域差距也十分显著。作为湖南省高层次医学人才「225」工程精神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南大学升华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优秀青年人才(首届,2019年)、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郭文斌教授表示,为了能让远道而来的患者看上病看好病,医生只有尽可能地从内部挖潜,自己和同事加班加号已司空见惯。为此,他呼吁社会能对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加大资源的投入力度,更好地开展知识普及,改变并扭转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从而为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以及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在他看来,“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不仅宣扬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青年精神科医生的风采和担当,而且还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临床与科研两手都要硬对于自己的成功当选,郭教授谦逊地授表示,杰出青年医生的称号既是荣誉,更是鞭策,自己离杰出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需要继续向前辈及优秀同行学习。特别是对“杰出”二字的理解,他更强调对于医生而言,只有临床与科研工作都要过硬,才是真正优秀,才称得上杰出。在科研方面,郭教授长期致力于精神疾病的脑影像学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2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平均IF:3.85),应邀担任Neural Plasticity的客座主编、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Associate Editor、Frontiers in Neurology的Associate Editor。与其他科室的疾病相比,精神疾病的诊断缺乏客观依据,多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不同医院不同区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易导致精神疾病的误诊和漏诊。郭文斌教授认为,寻找精神疾病的客观诊断指标是当前亟待突破之处。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高通量测序成本的大幅下降,针对高风险人群建立大样本精神疾病队列,深入探索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寻找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客观生物标志物,加快新型精神科药物的研发,最终可为精神疾病的精准治疗奠定基础。郭文斌教授访学美国郭文斌教授访问马来西亚依靠科研解决临床疑问谈及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做好科研时,郭教授坦言,拥有出色临床科研成果是成为一名杰出医生的必由之路,这其中既需要做好取舍和平衡,也应当掌握好方法与技巧。他认为,年轻医生开展科研时,首先要在主观上认可做科研对自身成长的帮助,对临床工作的帮助,而且做科研必然会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相当的决心,难免顾此失彼,很难坚持下去。其次,科研思路要注意从平时的积累中提炼,对领域前沿要长期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敏锐的科研嗅觉,才能发现好的科研选题。最后,临床科研是一个需要长期深耕才能产出的活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确定科研方向后,应当长期坚持,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郭文斌教授与他的爱徒们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令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公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将出现较大幅度增加。郭文斌教授表示,期待整个社会都能携起手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精神卫生体系建设,支持和推动针对全人群的精神障碍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相关链接:1、原报道链接2、郭文斌教授招聘博士后(长期有效)3、郭文斌教授受聘为Neural Plasticity杂志特刊的主编
由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主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也在现场揭晓。徐勇、唐劲松、陈俊、何红波、郭文斌成为最终获选者,还有来自全国多个知名综合医院精神科、精神专科医院的6位青年医生获得提名奖。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卓越的专业能力、以及对事业的热爱,致力于促进学科进步、人才培养、向社会传播精神卫生知识,成为推动国家医学进步的强劲后力。获奖仪式奖牌奖杯
湘雅二医院郭文斌教授等受聘为Neural Plasticity杂志特刊的主编作者:傅潇雅近日,Neural 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杂志邀请我院郭文斌教授担任其特刊“Neural Plasticity and Neuroimaging in Suicide and Self-harm”的主编,负责论文的组稿、分配编辑、指派审稿人、评定审稿意见、定稿等工作。编辑团队包括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刘志芬教授和意大利Titano临床诊断影像部(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Imaging, Titano Diagnostic Clinic, Italy)教授Roberto Esposito博士。该专题旨在阐明自杀、自伤行为的神经可塑性及神经影像学特征,并探索其在自杀、自伤行为缓解、维持或发展过程中的改变。Neural Plasticity是Hindawi出版集团旗下SCI收录的一本跨学科杂志,最新影响因子为3.093,主要出版与神经可塑性各方面相关的文章,特别强调其在行为和精神病理学中所反映的功能意义。专题描述: Neural Plasticity and Neuroimaging in Suicide and Self-harmSuicideand self-harm are both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issues, with high rates of self-harm and also suicide being a significant cause of death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mong key population groups worldwide. Suicide and self-harm are related but distinct behaviors. Individuals with self-harm and independent of suicidal intent have higher rates of suicide attempts and are more likely to die from suicide, which indicates self-harm may be the strongest risk factor for subsequent suicide. Thus, preventing suicide and self-harm is a global health priority. However, the neuropathology underlying both suicide and self-harm still remains unclear. The study of neuroplastic changes in suicide and self-harm, especially during its interventions, not only helps to discover its potential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but also may help to explore better therapeutic targets, so as to develop more effective clinical interventions for suicide and self-harm.The aim of this Special Issue is to elucidate the neural plasticity and neuroimaging characteristics in suicide/self-harm and to explore neurological modifications during the remission,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uicide/self-harm. We welcome original, high-quality research,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longitudinal designs, as well as review articles within this scope. Besides, we encourage research using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uch as neuroimaging (e.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etc.), and molecular biology (e.g., gene knock-out, etc.). Potential topic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s: 1. Investig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neural plasticity responses in suicide and/or self-harm. 2.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suicide and self-harm in neural plasticity. 3. Study on suicide/self-harm and neural plasticity in different neuropsychiatric conditions, such a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Bipolar Disorder(BD), panic disorder (PD), schizophrenia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4. Changes of neural plasticity associated with suicide/self-harm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pharmacotherapy, psychotherapy(e.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etc.) and physical therapy(e.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 etc.). 5. Using EEG dynamics, source modelling and connectivity as useful tool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patie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differen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6. All in-depth andrelated reviews, commentaries on existing publications and perspectives.重要链接:1、投稿链接(https://mts.hindawi.com/submit/journals/np/npnss/)2、郭文斌教授博士后招聘通知(长期有效)3、郭文斌教授受聘为精神病学前沿的副编辑
一、课题组简介1. 团队学术带头人:郭文斌教授,男,就职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UMass Medical School高级访问学者、精神医学与现代影像研究室主任。Neural Plasticity(IF=3.093)的客座主编(Lead Guest Editor)、编辑(Editor),Frontiers in Psychiatry(IF=3.532)的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IF=3.877)的特邀编辑(Topic Editor)。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课题等近20项科研项目的资助下,迄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约450,被国内外杂志和专著引用超过3000次。参编英文专著和教科书17部,包括作为第一编者编著的英文电子书《Brain and Somatization Symptoms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已经由Lausanne: Frontiers Media出版(ISBN: 978-2-88945-886-8)。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湖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4年、2016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等科研奖励。团队与国内外众多学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在读博士生4名、硕士生3名,团队开拓进取、每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以上,在医院居前列(2019年发表SCI收录论文居医院第5名)。2.主要研究领域:精神疾病的脑影像学研究。3.具体研究方向:(1)精神分裂症诊疗的脑影像学标志物研究;(2)精神障碍超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的脑机制;(3)抑郁障碍的认知偏差的脑机制;(4)焦虑障碍的情绪环路异常的脑影像学研究;(5)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跨诊断的脑影像学标志物研究。二、招聘岗位及条件1.招聘岗位:博士后(2-4名);2.任职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思想政治素质优良,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且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三年;(2)国内毕业的博士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过JCR 2区及以上SCI收录论文1篇;国(境)外博士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过1篇及以上的SCI收录论文。三、相关待遇全脱产博士后按在职职工管理,人事档案、工资关系等全部转入我院,年薪20-30万,合同期内福利、保险等按医院正式在职职工同等对待。博士后工作期间科研成果奖励按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课题、论文、成果奖和专利管理与奖励办法》执行。博士后在站期间以执行博士后导师科研项目为主,科研经费主要由导师提供。医院为博士后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此外,可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四、岗位管理博士后一般在站工作时限为2年,根据工作需要,经审批可延期2年,但工作时限最长不超过4年。五、招聘程序:全年接受入站申请,具体招聘程序:(1)个人申请,应聘者填写个人博士后申请,并连同将简历发送至邮箱 rlzyblsm2019@163.com。邮件主题请注明“To郭文斌老师+博士后申请”;(2)人力资源部资格审查;(3)博士后导师面试;(4)按学校程序办理进站手续。其他事情,可联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人力资源部人才办高老师,电话:0731-85294052,18974898311。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人力资源部 2020年7月18日
好消息,我科门诊将于2020年4月13日恢复正常运行!请大家关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服务号”,查询排班与预约挂号。本人的门诊时间如下:星期一 上午(精神科门诊专家号,预约,78元,地点:精卫楼6楼精神科门诊)星期二 上午(焦虑抑郁门诊专家号,预约,78元,地点:精卫楼6楼焦虑抑郁门诊)星期三 上午(精神科门诊专家号,预约,78元,地点:精卫楼6楼精神科门诊)星期四 上午(精神科门诊专家号,预约,78元,地点:精卫楼6楼精神科门诊)。备注:1、实在挂不到号的老患者可找我加号,不要高价买号贩子的号。加号的老患者需等正号患者看完后才能看,并将诊疗卡中预充有挂号费用100元。2、根据上级部门及医院的要求,今后门诊最多只能开1个月的药物,请大家周知。如果大家确实有困难,需要多开药,请大家自备多张就诊卡,1张就诊卡最多只能开1个月的药物!!!
服用我科药物有下列注意事项:1、药物起效时间在2-3周左右,不要想一服药就见效。2、服药前几天有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反应,不需要处理,继续服药。3、服药可能有嗜睡的反应,不要紧,待病情稳定后会给你调整。4、服药可能改善食欲,请控制饮食、适当锻炼身体。
识别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征兆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家人仔佃观察分析,一般都能发现有一些早期征兆: 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 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 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诡秘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 敏感多疑:对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而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饭、睡觉。 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 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等。 语言表达异常: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的内容缺乏中心或在谈话中说一些与谈话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等。
在生活紧张和工作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失眠现象相当普遍。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失常,常见的失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上床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二是入睡后容易惊醒,醒后很难再行入睡;三是睡眠较浅,时睡时醒,自觉很难恢复疲劳。据调查,成年人中女性失眠的比例远较男性为大。 造成失眠的原因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情境性失眠,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失学、失业、失恋、离婚等,常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二是失律性失眠,生活节律的变更,使人体生物钟一时无法调节过来,从而导致的暂时性的失眠;三是假性失眠,这种失眠是一种良性失眠,当事人常有失眠感,事实上他并不缺乏睡眠;四是药物性失眠,有些失眠者常借安眠药来使自己睡眠,虽有一时之效,但用药后的睡眠只是抑制性或麻醉性的睡眠,不是真正良好品质的睡眠,且长期应用易形成药物依赖。 对于一般人日常生活的轻度失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走出失眠的困扰。 一是树立信心 对生活中偶而的失眠,不要过分担忧,相信自己能自然调节适应。一个月一两次失眠是正常现象,不会对自己心身造成很大损害。 二是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机体的供氧和用氧能力,使个体动作灵活而协调。每天应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运动,但睡前宜避免剧烈运动。 三是生活规律 养成按时就寝和起床的良好习惯,避免睡懒觉。 四是睡前放松 临睡前听听轻音乐,想象自己躺在温柔的沙滩上晒太阳等等,将自己的心身放松,有助于睡眠。 五是饮食适度 临睡前可适度进食,但不宜过饱,也不宜进食咖啡、茶、可乐、酒等刺激性的食物。一旦上述建议不能生效,建议您仍保持按时上床的习惯。如果实在难以入睡,可起床做一些舒畅的活动,如看书、看报,待到欲睡时再上床入睡。对于受失眠长期困扰的人们及因疾病而导致的严重失眠者,建议您们及时就医,切忌未经医师诊治而自行购用安眠之类的药物。 (该文发表于“中老年自我保健”杂志2001年3期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