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则宣 黄任之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410011(如蒙贵刊采用,请务必注明作者单位“湘雅二医院”,谢谢)心蓝曾经是个睡美人,源于她人生得美,又喜欢睡眠。每晚,头一落枕就很快地香甜入梦。而立之年,她尝到了一种无法睡眠的愁滋味。她非常悔恨,不该心血来潮去参加什么毕业十周年的同学聚会。那天,人潮涌动,衣香鬓影,大家都喜笑颜开地交换着近况。心蓝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寒碜,做着一份没地位的薄薪工作,买不起昂贵的珠宝时装。老公也很卑微,连房子的首付都还没有着落。同学们大多都有房有车,有人甚至将生意做到国外,资产千万。想到自己先前在校园里也算个风流人物,而如今却是最让人感叹的穷人。没等聚会结束,敏感的心蓝悄悄地离开了会场。无法坦然面对得失,心蓝染上了失眠症。无论是数羊、吃苹果、喝牛奶,还是到后来的安眠药,都无法解除这种大睁眼睛,等待天亮的痛苦。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并影响到日间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只要每晚的睡眠时间少于3个小时,就可以判断为失眠。从持续时间上看可以分为:暂时性失眠,只维持几天,大多数人可自发地调整过来。短期性失眠,持续数天到三周的时间,在人患有严重疾病或个人遭受巨大压力时常会发生。长期性失眠,可维持数年之久,形成了一种应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显然,心蓝的失眠与心理因素有关,她自述,聚会上的尴尬场景在脑海里翻来覆去地翻腾着,让她体会到强烈的自卑感和羞耻感。这就是心因性失眠的诱发途径:生活负性事件引起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诱发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情绪波动带动生理警觉水平提高,越担心睡不着,越容易产生一种期待性失眠。失眠对身心的损害极大。如今,心蓝变得面色无华,形容枯槁,发落如僧。耳鸣,呓语,深夜里能听到各种细小的声响。胸部像被压上了一个磨盘,心跳迟缓而沉重,血液粘稠地流动着,还患上了高血压症。心病还须心药医。心蓝可考虑到焦虑失眠门诊接受心理治疗。总的来说,在药物辅助的同时,心蓝需要认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淡化失眠,不要过分强调睡眠的价值。学习一些睡眠卫生的知识,了解睡眠只是大脑休息的一种模式,如果没睡好,第二天冲个热水澡,锻炼一下身体,都也算是休息。不要整天就想着如何才能睡得着。否则,睡觉就成了一件有负担的艰难任务。有研究表明,受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的干扰,75%的人都会在一生中出现失眠的现象。所以,不要夸大睡眠的效用来增加自己的情绪困扰。第二、获得一些支持性治疗。心蓝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人际对比所引发的失落,如果有强大社会支持系统,心蓝的失衡的心就容易找情绪的宣泄途径。比如,在丈夫肩膀上哭泣一回;或者在朋友面前倾诉,将生活的不如意带来的烦恼和苦闷抛洒。通过亲友的劝慰,心蓝能够更多角度地看待自己的生活,虽然生活清苦,但亲友都很关爱自己;自己在事业上也是能独当一面,也能获得认同和赞许。第三、接受心理分析,找出强烈失落的心理根源。心蓝如此在意他人的成功,而对自己暂时处于下风的处境而郁郁寡欢,难以安眠,这必然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或许,通过自由联想等技术,心蓝能够追溯到先前成长过程,寻找出某类由金钱引发创伤事件等。在相似的环境内,是否唤醒了创伤体验,体会到难以消弭的焦虑、愤怒、悲伤、羞耻等混合的复杂情绪,这些情绪记忆导致睡意全消?四、带着失眠,坚持继续工作和生活。坚持尽可能地工作和学习,在睡意来临时,卧床休息,不要强迫自己去补觉。发现自己不能安静下来的时候,学一点保持身心宁静的松弛疗法,因为自我暗示也可以达到类似睡眠状态。首先是全身肌肉的松弛,来促使自律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致亲爱的朋友们:您好!李则宣和黄任之博士会不定期地更新相关的科普文章,欢迎您随时访问和浏览。这些科普文章都是发表在《健康报》、《家庭医生报》、《健康时报》、《大众卫生报》、《心理与健康》、《大众医学》、《家庭医生》、《健康博览》、《大众心理》、《校园心理》、《心灵世界》、《心理医生》、《中华养生与保健》、《网易健康》、《湘雅二医院报》等各类媒体,内容的专业性是有足够的保障。如果您身边有同类的心理案例,或者你曾经或正在经历某种心理困扰,欢迎在评论区里留下您的感受和想法!我们期待与您有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
在日常诊疗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病人和家属这样询问:“医生,精神病能不能根治?为什么电视上不少广告宣称能包治、根治精神病?中药是不是能够根治精神病?为何有一些精神病人经过治疗后不复发,而我家的病人停药以后就复发?长时间服药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面对病人和家属的种种疑问,我这个当医生的只能耐心地解释——所谓包治、根治精神病完全是欺骗性的宣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广告上声称的疗效只不过是暂时的,并不能真正断根。在临床中,我们见到不少轻信者上当受骗后后悔不已。当然也不可否认,经过正规治疗后确实有部分病人终身不会复发,这个比例约为20%。但这种不复发并非是使用某种药物或疗法的结果,而是疾病本身决定的。 至于长时间服药对身体是否有影响,回答是肯定的。任何事情都要看到其主要的方面,维持治疗对患者的益处远大于副反应对身体的影响,况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恰当地掌握维持治疗的剂量,既能有效地防止复发,又能把药物产生的副反应控制在最低限度。 另外要注意的是,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虽有明显效果,但这种治疗是对症性的,停药后容易复发,且停药时间越长,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有研究显示,停药4周,复发的可能性为25%,停药半年为51%~75%,停药1年则为73%~95.4%。国外曾有人做过研究,对1018例患者不予维持用药治疗,结果698人复发,复发率为65%;而2127例用了抗精神病药巩固治疗,只有639人复发,复发率仅为30%。用药维持与不用药巩固复发率至少有2倍的差异。 由于科学界目前对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复发的确切原因也未明了,对精神病的治疗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从病情演变的总趋势来分析,维持治疗是控制病情复发的关键一步,患者万万不可随意停药。
咨询的父母多数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能让我患病的孩子出去工作,哪怕能够自立也行呀,我们已经不求他能够做出什么成绩,可是他做什么事情都超不过一个星期,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孩为什么要逃避,为什么要躲起来。在我做咨询中,成功的也是老师和医生的孩子,还有的是父母文化不高,在工作事业有成就的一群人。同时失败也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尽管没有统计过,当时这个群体的孩子精神问题发病的占有很大一部分。我想一个教师和医生都是严肃的行业,特别是老师的孩子,她忘了自己首先是一个母亲,然后才是老师,自己把自己固定到老师这个形象,对自己的孩子同样严肃。当一个家庭失去感性,那么这个家庭就如死水一潭,死水怎么会有活鱼呢? 问题是父母的条条框框太多,有一个小孩想要到沙滩上玩沙,母亲说:不行,因为沙很湿,你可能会弄脏衣服。那个小孩想要去水边玩水,母亲说:不行,绝对不行!那里很滑,你或许会跌倒。那个小孩想要在附近跑跳,母亲说:不行,你或许会在群众里走失。那个小孩说要吃冰淇淋,因为卖冰淇淋的小贩就在附近,母亲说:不行,吃冰淇淋常常会引起喉咙痛,而且对健康不好。然后,她问一个站在旁边的人说:你有没有看过这么神经质的小孩?很多人看到这件事一笑了之,可是那个家长没有做过这些呢。 这里说的是,孩子有病的根源在父母,可是这些父母都会装聋作哑,他们都在逃避责任。你一个正常人都逃避责任,你还要求那个不正常的孩子承担问题。想想可能吗?父母才是压力源,才是孩子恐惧的根源。认清这一点咨询才有用,认不清这些,自己不想改,还指望孩子走出来,不是自相矛盾吗? 所以要想让病人走出来,还要重建一个温暖,慈悲与滋养的环境,不要着急让他出去工作,不要让他为自己人生负责,明白他真实的想法,陪伴他去过吃喝玩乐快乐的生活,慢慢的在舒适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的自信会慢慢建立,但是家长一定要允许他做他自己,你一干涉,他就会躲回原来的世界,就像扇贝一样的,有人一触碰,他就合上了自己的硬壳。所以要允许她的脆弱,用时间陪伴,即使他出去要学什么东西,也别动心,实际上他是干不了什么的。一定要明确告诉他,我们原来错了,我们约束你太多了,你不用努力,我们也一样爱着你,你不用证明给我们看,你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我们会陪着你。 家长和心理咨询师共同的配合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治疗精神疾病,一定要家庭成员集体疗愈,偏执要求完美的的父母,做事严肃的家庭,争强好胜,出人头地,望子成龙的所有期望。我消除家长的恐惧不安全感,孩子就会永远得不到安宁的环境。所以想把父母疗愈了,他自然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爱的环境。这样的咨询才会成功,不逃避父母才会有一个不逃避的孩子。当父母承担起责任,孩子自然也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受伤的父母一定要疗愈好自己,我们才会懂孩子的心。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受伤的小孩,所有的父母都是百分百爱孩子,可是因为我们不懂什么是爱,才会造成互相伤害。 所以要多引领、鼓励、表扬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只有正确的引领、鼓励和恳定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要学会平静的和孩子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使孩子。强制打压只会带来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和反抗;要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因为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1.来精神科就诊请尽量带好以前的病历,因为医生不认识你。您想想,就算介绍对象,也得有知根知底的先介绍一下吧? 2 来精神科就诊请带好您所吃药物的盒子,不想带照张相手机给医生看。千万别说吃一个大黄片三个小白片半个粉长片……。药物剂量不同,按片说医生没法计算药量,耽误您自己。 3.千万别问医生我这是病吗?我怎么能得精神科病?不得病您来医院干吗?太阳就一个,照在不同的玻璃上颜色当然不一样了,你怎么就不能是得病的那块呢? 4.如果您和医生说"他们说的药物有依赖,吃药会成瘾,吃药会变傻…" 那您找他们去!这种不负责任的话就像冬天的雪,冷了医生的心同时,也把患者治愈的希望降到了冰点! 5.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可上学可工作可结婚生子!但就医时必须改掉不带病历、不带药盒、不信治疗和道听途说的坏习惯。天地之大,容得下你我就容得下精神疾病患者,有病科学就医,争取早日治愈。
2023年4月,Research.com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Research.com全球领先的学术研究门户网站之一,其前身为Guide2Research,自2022年2月起改版为Research.com,每年发布最佳科学家排名。学者被纳入顶尖研究人员排名的标准是是基于D-index、在特定研究领域内的贡献比例以及研究人员的奖项和成就。D-index(学科H-index)学者排名指标,仅包括被调查学科的论文和引用值。根据官网介绍,D-index细分为化学,电脑科学,数学,法律,材料科学等26个细分领域。在神经科学领域,该网站对多达27,400位研究人员进行了分析。如果一个学者的大部分出版物是在神经科学领域,那么接受评估的D-index门槛被确定为30。该领域顶尖研究学者排名中包括107位在中国单位任职的学者。其中,中国科学院蒲慕明院士位列第一、北京师范大学的贺永教授位列第五、杭州师范大学的臧玉峰教授位列第十四。这里小编提供了医学前20位中国单位任职的学者,完整名单见:https://research.com/scientists-rankings/medicine/cn本次排名是Research.com改版后第二次发布,基于包括OpenAlex和CrossRef在内的各种数据来源进行评选,用于估计引文指标的文献计量学数据截至于2022年12月21日。研究人员排名是名单是通过对从各种文献计量数据来源中发现的166,880名科学家进行全面研究而创建的。资讯来源:https://research.com/
所谓正确的服药姿势,到底是什么?根本来讲,就是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服药、配合治疗。医学上称之为服药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差(即患者不能按医生的医嘱坚持服药)是精神疾病复发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精神科医生和家属共同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因此,服药的正确姿势将大大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从而减少疾病的负担。1依从性差的后果有研究表明,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精神疾病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危害如下:1. 损害患者健康疾病的反复发作对患者本身是一种极大的损害,尤其是对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的损害。精神疾病的每一次发作,都会给大脑造成无可复原的伤害,及时在继续坚持吃药的情况下,认知功能也很难达到以往的水平。2. 影响治疗效果为了达到疾病的缓解状态,药物治疗需要经过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而疾病的复发则意味着将以往的治疗归零,达到的缓解状态可能低于正常情况时的状态表现。3. 增加经济负担疾病复发也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没有医保报销的情况下,复发往往意味着换药、药物联用等,花费大量不必要的花销。2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对疾病的认识一方面是对疾病本身症状的认识。如抑郁症的患者应该了解自己的情绪低落、悲观的情绪是由疾病因素导致的。只有认识疾病本身,患者和家属才能接受接受「服药」的观念。正如糖尿病一样,人人都知道得了糖尿病需要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精神疾病亦如是,认识了自身不舒适的症状是由疾病带来,患者才有可能主动求医治疗。另一方面,对于精神科的疾病,还需认识到其服药特殊性和规律性。事实上,精神疾病的病程长,需要长期服药,只有在某些疾病中,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渐停药。精神疾病在发病时需要药物治疗,这一点医患之间通常能达到共识,但是急性期之后仍需要药物的巩固和维持,以免疾病复发,却是许多患者和家属所「忽略」的。家庭支持患者的规律服药,实际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的支持。一方面,患者在医院住院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时候都在家吃药,因此家属需起到督导的作用。在患者还没形成服药习惯的时候,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如,吃完饭便该吃药了,长久以往,便也形成了习惯。另一方面,家庭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极其关键。尤其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时时强调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家庭的支持和关怀能让患者感觉到温暖和关爱,也愿意为自己的康复付出努力。社会支持许多还能坚持工作的患者,由于担心同事和上司的异样眼光,因此不得已而辞掉工作,或者只能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吃药。能为精神疾病的患者创建一个不评判、温暖的工作环境,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3服药的误区1. 听信民间偏方常常会有患者在来到精神科就诊之前,以前把民间能打听到的偏方尝试了遍,甚至平时不笃信迷信的人,为了家人也必须赌一把;有些患者和家属病急乱投医,相信在网上搜索到的无名医院,做了各种烧钱却没意义的检查,最后把钱花光了,才愿意走进正规医院的「精神科」。2. 自行减药、停药家属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足,常常会导致减药和停药,尤其是见到患者的病情稍有好转,家属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其停止服药,其后果常常是复发。通常情况下,家属和患者都是担心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实施上,药物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以及复发的严重后果,药物却是一个「趋利避害」的结果;另一方面,常常有家属担心药物的「依赖性」,这一点实际上是对精神科药物的误解,大部分的精神科药物并不存在依赖之说。4提高依从性的服药姿势认识疾病正如前文所述,认识疾病与患者服药性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表现,详细地讲解疾病发病时的症状表现和缓解期的表现,使其明白治疗疾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服药的规律性,使其明白治疗的目的和服药周期,强调服药的定量、定期和系统性。同时也帮助其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消除服药疑虑和恐惧。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培养患者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十分重要。家属应做到:提醒患者按时吃药—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康复—主动和医生保持沟通,定期复诊—保护有自杀或伤人、伤物行为的患者。精神科疾病不仅为个人、家庭增加了负担,同时也为全社会、甚至全球增加了经济负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疾病复发有莫大的关系。在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减少复发、尽快达到缓解上,除了需要他们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创建一个世界,能对他们温柔以待。注:本文为青年心理行为研究苑约稿。欢迎个人及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青年心理研究苑专业 | 咨询 | 疏导 | 科普本公众号由一批精神病学,心理咨询等专家,博士 等专业人员联合发起。以为青年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精神障碍问题提 供全方位的服务。欢迎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我们的行列。联系微信号:caoweishibendan咨询投稿:qingnianyanjiu@163.com
对于绝大部分精神科口服药物而言,偶尔漏服一次的处理原则如下: 若发现漏服时,距离本该服药的时间<正常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则立即补服。 若发现漏服时,距离本该服药的时间>正常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则不予补服,下次正常服药即可。 无论如何,不可为了把漏掉的剂量补上,而在下次服药时服用双倍的剂量。绝大多数情况下,单次漏服的危害小于一次服用双倍剂量。 需注意,锂盐的情况有所不同:除非发现漏服时距离下次服药的时间已不足2小时(如正常应于晚8点服药,晚6点之后才发现前一次漏服),否则均应立即补服。 节选改编自精神科医脉通文章
原创 2017-02-21 大话精神 许多二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可引起泌乳素升高的副反应,目前对此症尚无标准解决方案,本文描述了使用阿立哌唑治疗帕利哌酮引发泌乳素升高的几个案例,并讨论阿立哌唑降低抗精分药物引起的高泌乳素水平的临床应用。 例1 一名17岁表现精神病症状的双向情感障碍男孩,身高低于平均值。一年来使用帕利哌酮6mg/bid,同时每日早上、睡前分别服用600mg、900mg锂盐,情绪稳定。检测泌乳素水平达185.2ng/mL(正常为1.9-14.5ng/mL),睾酮降低至34ng/dL(正常为158-826 ng/dL),皮质醇和促甲状腺激素正常。内分泌医生建议应快速降低患者泌乳素水平,并注射生长激素以助长高。 一个月后,帕利哌酮减量替换为阿立哌唑,停用3周后泌乳素值为124ng/mL(-33%),但是情绪和精神病症状恶化。此后数周出现头和舌头的运动障碍,伴随妄想与幻听。泌乳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5.2ng/mL),主治医生决定重新使用原来治疗方案,2周后运功障碍和精神病症状消失。此后,患者每天同时服用2.5mg/d阿立哌唑+帕利哌酮6mg/bid。采用帕利哌酮和阿立哌唑双联治疗两月后,泌乳素水平为90.5ng/mL,睾酮值上升为45ng/dL。 例2 一名30岁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12mg/d帕利哌酮和3mg/d劳拉西泮。巡检时,告知已闭经3个月,检测泌乳素水平达141ng/mL。随后将帕利哌酮减量至9mg/d,但阳性精神病症状恶化。而后,加5mg/d阿立哌唑,维持治疗4周后,泌乳素水平降为37mg/mL。 此外,发表在《Psychiatry research》上的一项针对汉族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比研究显示,对使用利培酮或帕利哌酮治疗4周后出现泌乳素显著升高的30名患者联用5mg/d阿立哌唑8周后,相比没有联用阿立哌唑的患者,泌乳素水平显著降低(如图)。这表明,低剂量的阿立哌唑能够改善利培酮或帕利哌酮引起的泌乳素升高,同时不会增加其他不良反应。 讨论 高泌乳素血症是抗精神分裂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泌乳症、闭经、男性乳房发育以及性功能障碍。2013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meta分析,比较15种抗精分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表明帕利哌酮和利培酮是仅次于氨磺必利的可导致泌乳素升高的高风险药物。有研究表明,服用利培酮引起男性乳房发育症的风险升高4倍,而在15-25岁青少年中风险高达5倍。 虽然,临床统计上利培酮和帕利哌酮引起泌乳素升高现象不分伯仲。但是,引起此副作用的锅应该由帕利哌酮背。帕利哌酮(9-羟利培酮)是利培酮主要经CYP2D6酶代谢后的活性产物。事实上服用利培酮后,9-羟利培酮的血药浓度可达利培酮的10倍左右。研究表明,帕利哌酮阻断结节-漏斗DA通路上的D2受体,引起泌乳素脱抑制性释放,表现为高泌乳素血症(血浆泌乳素水平≥20 μg/L)。服利培酮病人的血浆泌乳素水平与血浆利培酮浓度无显著相关,而与血浆帕利哌酮浓度显著相关,提示利培酮的代谢物帕利哌酮对升高泌乳素水平起决定性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相比利培酮,帕利哌酮更难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导致的。 由于阿立哌唑相比利培酮或帕利哌酮具有更高的多巴胺受体亲和性,使其能够竞争并抑制利培酮或帕利哌酮;其独特的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特性,使其能够在泌乳素升高时,能够激动多巴胺受体,抑制泌乳素释放。 另有临床研究证实,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阿立哌唑。两种药物都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功能指标,均具有耐受性。帕利哌酮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大于阿立哌唑(66.7%),两者具有相似的锥体外系副反应。青少年使用帕利哌酮,要考虑体重增加的风险。 综上,临床上使用抗精分药物,在治疗效果相似时,为避免出现泌乳素升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可优先考虑阿立哌唑;如果使用利培酮或帕利哌酮出现泌乳素升高,可考虑联用低剂量阿立哌唑以减少泌乳素水平。 参考文献(略)
由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主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也在现场揭晓。徐勇、唐劲松、陈俊、何红波、郭文斌成为最终获选者,还有来自全国多个知名综合医院精神科、精神专科医院的6位青年医生获得提名奖。他们以丰富的学识、卓越的专业能力、以及对事业的热爱,致力于促进学科进步、人才培养、向社会传播精神卫生知识,成为推动国家医学进步的强劲后力。获奖仪式奖牌奖杯
服用我科药物有下列注意事项:1、药物起效时间在2-3周左右,不要想一服药就见效。2、服药前几天有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反应,不需要处理,继续服药。3、服药可能有嗜睡的反应,不要紧,待病情稳定后会给你调整。4、服药可能改善食欲,请控制饮食、适当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