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称“生蛇”“蛇缠腰”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疾病。疱疹经过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一般在1~2周内结痂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因此,生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蛇缠腰后蹦遗留下的神经痛,因为这种神经痛痛起来“真会要命”啊。首先,这种疼痛会让你吃不下饭,睡不了觉,其次,如果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一旦患上这种疼痛真有可能发生意外的。 其实生活中生蛇的人很多,从20-30岁的年轻人到80-90岁的老人都有,但很多人疱疹好了基本上就不痛了,什么样的人可能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并有可能遗留神经痛呢? 第一, 年龄愈大的老年人,出现神经痛的可能性愈大; 第二, 发病时疱疹面积越大,疼痛越重的患者; 第三, 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冠心病等合并症的老人; 第四, 有类风关、红斑狼疮或强脊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 第五, 有肿瘤或癌症的患者 如果有上述情况的老年人一旦出现蛇缠腰需尽快来医院就诊。深圳市南山医院疼痛科肖礼祖教授认为,蛇缠腰的治疗除了抗病毒外,关键是要尽快消除神经痛,如果偿试过药物保守治疗镇痛效果不佳,则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办法,尽快把患者的疼痛消除或减轻到患者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以免留下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它和三叉神经痛一样,是疼痛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疼痛科治疗这种神经痛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常用的药物治疗外,还有局部皮内注射,肉毒素注射治疗,神经阻滞,脉冲射频,神经电刺激等微创治疗。每一个患者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但如果患者年老体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封闭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及副作用,肖礼祖教授认为,脊髓电刺激相对来说是一种更安全也有效的治疗方法。 据肖医生介绍,脊髓神经电刺激,俗称“镇痛起搏器”, 是一种效果立竿见影的方法,其作用原理是通过电刺激的办法来减轻疼痛,实际上是一种纯物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就是在患者柱的硬膜外间隙放植一根直径仅有1.3毫米的刺激电极,通过激发出一种舒适的异常感觉(通常为酥麻感)从而取代感觉神经传入的痛觉,达到阻断痛觉传到大脑中枢的目的,同时电刺激神经还可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从根源上缓解神经性疼痛。 从2003年至今,深圳市南山医院疼痛科已开展了神经电刺激治疗,已为大量疱疹性神经痛及其它顽固性疼痛患者缓解了疼痛。肖医生还主译了一本有关神经电刺激的专著于2012年在全国出版发行。目前在该技术在国内很多医院的疼痛科开展了,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几乎无副作用、无成瘾性、可逆性、有长效的治疗效果,这种技术越来越得到广大患者及医生的认可并欢迎。 研究表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在脊髓电刺激治疗后,疼痛症状及睡眠质量均得到了有效改善。手术后,病人的疼痛几乎立刻就能得到改善,而且,术后会根据病情及神经进行调节参数,从而寻求更好的镇痛效果。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常规治疗方法难以治愈、或缓解的情况下,都值得去尝试这种新技术,早治疗,早获益。 总之,这种神经痛的治疗原则是,越早治疗疗效越好,花钱越少,治疗时间也越短,反之亦然。 典型病例: 为成千上万的疱疹性疼痛患者解决了病痛,今天来送锦旗的黄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个病例,他是因右侧胸背部疱疹后疼痛一个月,因服用药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又合并糖尿病,神经性疼痛非常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后来采用神经根电刺激方法,放置一根电极疼痛当天就缓解80%,经过二周治疗基本消除了疼痛,像黄先生这样的病例不计其数。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行手术治疗的不在少数,尽管手术很“成功”,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腰部或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甚至丧失劳动力,临床上称之为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 腰椎术后综合征是指腰骶椎手术后腰臀部疼痛仍持续存在或复发,伴或不伴有坐骨神经痛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可达10%到40%。尽管外科技术在不断发展,其发病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对个人及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主要为:(1)腰骶部疼痛,主要为慢性钝痛,部分患者则表现为火烧、针刺样痛的神经痛特征。(2)下肢疼痛,主要为放射痛,多从臀部放射至小腿或足部,部分患者可有下腹部或腹股沟区疼痛。(3)疼痛部位伴有麻木、肌无力等表现。 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原因是什么?手术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原因复杂,很难简单以“手术没做好”来解释,其病因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及手术相关因素,而明确病因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有重要意义。 病人相关因素:1、翻修手术,局部组织(如肌肉、末梢神经)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加重疼痛等。 手术相关因素:1、术中因素,如椎间盘碎片难以完全去除、黄韧带增生钙化等;2、术后因素,如硬膜外瘢痕粘连、术后腰椎滑脱、椎间隙下沉、小关节错位病变等。 如何治疗?深圳市南山医院疼痛科肖礼祖主任医师指出:由于腰椎术后综合征通常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微创介入治疗:如脊神经后支射频或切断、硬膜外神经根粘连松解术均是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可行办法。当腰腿痛表现为火烧、针刺样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或以上治疗手段无效时,脊髓电刺激则是治疗顽固性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有力“武器”。脊髓神经电刺激,俗称“镇痛起搏器”, 是一种有效率高且受到国际公认治疗方法,其作用原理是通过电刺激的办法来减轻疼痛,方法是在患者柱的硬膜外间隙植入一根直径仅有1.3毫米的刺激电极,通过激发出一种舒适的异常感觉(通常为酥麻感)取代感觉神经传入的痛觉,达到阻断痛觉传到大脑中枢的目的,同时电刺激神经还可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从根源上缓解神经性疼痛。从2003年至今,深圳市南山医院疼痛科已开展了神经电刺激治疗,已为大量腰椎术后综合征及其它顽固性疼痛患者缓解了疼痛。肖礼祖主任主译的一本有关神经电刺激的专著于2012年在全国出版发行。脊髓电刺激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它是一种纯物理的治疗方法,具有副作用小、无成瘾性、可逆性、长效的治疗效果等优点,这种技术越来越得到广大患者及医生的认可与欢迎。 手术治疗:手术翻修是腰椎术后综合征治疗中不得已的选择,因为翻修手术对治疗该病的成功率低,且成功率随着翻修次数增加而降低。如果患者确实存在椎间盘再突出、节段性不稳、神经根挤压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再次手术解决。
当人们感到腿脚冰冷、乏力甚至疼痛时,常会想到“不通则痛”、“人老先老腿”等为人熟知的生活经验,而泡脚、推拿等方法因能舒缓症状而被广泛接受。但是,腿脚为什么会冰冷、疼痛?除了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疾病等病症外,“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及或糖尿病足”就是不可忽视的常见疾病之一。周围血管闭塞主要是由于高血脂、高血压或高血糖等因素引起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的疾病,肢体缺血就会导致腿脚冰凉、乏力、疼痛等症状。 周围动脉疾病离我们有多远?研究显示,全球约2亿人罹患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疾病,其中50岁以上人群每十人就会有一人受到周围血管疾病的困扰。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变化,患病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有什么危害?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因血管狭窄、堵塞而导致肢体缺血表现,轻者四肢冰冷、乏力,重者可出现肢体疼痛、麻木,甚至四肢溃疡、坏死,以至于截肢的可能。此外,周围动脉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研究指出,约60%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会患上缺血性心脏病,约30%的患者会患上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均可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健康,需要引起重视。如何识别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尽管该病的形成是多因素的,但95%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至少有一项心血管方面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糖尿病为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水平等。因此,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需多加留意。 症状:大部分周围动脉疾病患者是没有症状的,仅在超声检查等体检项目中偶然发现动脉狭窄,此时动脉血供减少但仍可满足四肢生理需求。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早期症状,如下肢皮肤温度低、怕冷、活动后易疲劳等,这是下肢组织自行调节以适应减少的血流量的结果。而周围动脉疾病典型症状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间歇性跛行:即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肌肉疼痛或烧灼感,休息数分钟后可明显缓解,这种不适不应在静息或体位变化时加重。以上提示下肢血供已不能满足行走时肌肉增加的耗氧需求。 (2)慢性肢体缺血:包括超过2周的下肢静息痛(休息时仍感到疼痛)、下肢溃疡、坏疽。提示血供已经减少难以满足组织最基本的需求,是疾病的终末期,若不得到有效治疗将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3)急性肢体缺血:有别于上述几点表现的急性症状,包括突发的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麻痹、极度冰冷感以及突然恶化的跛行(“6P”征)。 如何处理呢?当有上述危险因素或可疑周围动脉疾病症状时,需到医院的血管科或疼痛科进行详细的检查,若已明确为周围动脉疾病时,需积极治疗。 一般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控制血糖、血脂等;监护下运动可改善运动耐力;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减少血栓形成;血管活性药物可改善动脉血供从而提高运动耐量。 手术治疗:下肢血流重建术是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即通过植入支架、人工血管等方式使严重狭窄的动脉再次扩张以改善血运。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接受这类治疗,因为这些手术本身就可导致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血流重建术多适用于慢性/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当病变血管广泛而细小(微循环病变),血流重建术则难以施行。面对这种情况,肖礼祖医生介绍说,疼痛科是有些很有效的治疗手段来缓解症状,改善肢体的微循环,缓解甚至逆转病情的发展,降低截肢率,提高生活质量。 典型病例有位88岁的谢阿婆,因“右下肢疼痛并活动受限3年,加重3月于2014后11月找到肖医生就诊,经过询问患者有10余年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仔细查体,发现阿婆右小腿稍肿胀,皮肤颜色暗淡,皮温明显低于左侧,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疼痛程度达8分(0~10分),不能行走,余无明显异常。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伴多节段狭窄。双侧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中下段及远端足背动脉闭塞可疑。双下肢动脉CT检查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伴多节段不规则狭窄,右胫前动脉中下段及远端足背动脉闭塞(如图)。 肖医生与血管外科医生商量后,考虑先采用血管外科的血管介入治疗,如果不成功再采用疼痛科的技术来处理,结果阿婆的远端血管闭塞太严重没法行介入治疗,保守治疗半月后疼痛没有缓解,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阿婆要面临截肢命运。随后阿婆在疼痛科采用腰交感神经阻滞及神经调控等治疗,疼痛明显缓解,已恢复行走如图,随访3年,阿波已91岁高龄,状态非常良好。 肖礼祖主任医师介绍说,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是因为供应脚的血管堵塞,导致缺血缺氧出现腿脚疼痛,就像“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疼痛科采用微创治疗来调节神经系统,扩张细小血管,改善血供,从而缓解疼痛。这种技术适用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早、中期,可以减少截肢的风险,一旦肢体出现缺血坏死就难以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