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食。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也是最难的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的一日三餐大馒头的情况很少见了,伴随而来的是饮食的多样化,从而出现了很多体重超重的人。减重成了目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伴随着出现了很多相关的产业:健身房,减肥团,减肥餐等等。据统计我国现在人均的食用油消耗每年递增,即便是吃青菜、萝卜也伴随着大量的油脂的摄入。回到清水煮白菜的年代也不现实,饥饿感在美食的诱惑下能把人折磨疯。对于体重略高的人可以通过饮食及运动的调节来达到减重的目的,但是对体重严重超标的人限制饮食等同于给他们“上刑”。近些年来国内日渐盛行的切胃手术从某种程度上是限制饮食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通过切除大部分胃减少胃的容积限制食物摄入,而且由于大部分胃的切除后人的空腹饥饿感降低,从而减轻了节食带给人的痛苦的感受。2019年我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发布,明确了手术的适应人群:(1)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手术;27.5≤BMI<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2)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3)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注:(1)代谢综合征组分(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包括:高三酰甘油(TG,空腹≥1.70 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男性空腹<1.03 mmol/L,女性空腹<1.29 mmol/L)、高血压(动脉收缩压≥130 mmHg或动脉舒张压≥85 mmHg,1 mmHg=0.133 kPa)。(2)合并症包括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内分泌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男性性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变形性关节炎、肾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2型糖尿病(T2DM)等慢性并发症。(3)对BMI为27.5~<32.5的病人有一定疗效,但国内外缺少长期疗效的充分证据支持,建议慎重开展。(4)如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Android脂肪含量与腹部脂肪及内脏脂肪分布相关,如Android脂肪含量显著升高提示中心型肥胖。或MRI对腹部内脏脂肪含量进行评估。
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医院成了感染的高发地。为了避免入院患者的交叉感染,全国各地均对择期或限期手术的患者采取了严格的入院筛查甚至延期手术的政策。由于直肠癌疾病的特殊性,国内绝大多数医院采取的是国际上推崇的(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的“三明治”方案。对于现在还没有进行手术的患者现在大都在家里口服着化疗药物,焦急的等待着医院的通知,那么现阶段采用的这种“不得已”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怎么样呢?是福还是祸呢?目前关于直肠癌的治疗,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使得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获得了很好的控制,但是患者远期发生转移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欧洲的一些研究者甚至质疑术后辅助化疗的有效性。基于此,近几年来国外有些研究中心设计了把术后的辅助化疗放到手术之前的治疗方式-全程新辅助治疗也获得了不错的研究结果。所谓全程新辅助治疗方式大体上分两种: 1.化疗→放化疗→手术;2. 放化疗→化疗→手术。目前这些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大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术后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常规的新辅助治疗(病理完全缓解:术后病理检查切除的标本中未见癌细胞,此类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存在肿瘤细胞残留的患者)。在2018年国际顶级杂志JAMA发表了美国顶尖癌症中心MSKCC(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的一项关于全程新辅助治疗的近期研究结果,全程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新辅助治疗(35.7% vs 21.3%),而在这些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在术后的1年里没有一例发生复发或转移。 对于我国来说,这一治疗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开展,但是突发的疫情使得直肠癌的患者不得已推迟手术的时间,无论是已经接受了放疗的患者还是没有放疗的患者,当下口服化疗药物的同时无形中就采用了全程新辅助治疗的方案。纵观国际上已发表的关于全程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几乎都或多或少的取得了治疗上不错的结果,大胆推测一下我国这些患者,待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时必将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Cercek A, Roxburgh CSD, Strombom P, et al. Adoption of 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J]. JAMA Oncol,2018, 4(6): e180071. DOI:10.1001/jamaoncol. 2018. 0071.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常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麦氏点压痛,患者自感恶心呕吐,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据统计,急性阑尾炎常占综合医院中急腹症之首位,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10-15%。目前急性阑尾炎的死亡率虽较以往已大为降低,但仍有0.1%-0.5%,所以不能够掉以轻心。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诊断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不单单是靠传统的体格检查和抽血化验,腹部CT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而且能够明确阑尾炎的病因。2009年至2012年在芬兰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于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行腹部CT检查,根据CT表现把阑尾管腔内无粪石嵌顿的认为单纯性阑尾炎,而这部分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即抗生素治疗,最终研究发现78%的患者症状获得好转免于急诊手术治疗。随后研究者针对这部分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密切随访了5年,进一步发现66%的患者急性阑尾炎没有复发,仅三分一的患者因为反复发作进行了阑尾切除术。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床位不足或患者没有时间等)一些患者也采用了非手术治疗,而这些患者大都数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对于腹部CT明确阑尾管腔内无粪石嵌顿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以考虑行非手术治疗。那么对于之前急性发作过阑尾炎,又担心再次复发的患者怎么办呢?可以考虑在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之后3个月后再行手术治疗。因为急性期过3个月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肿消退,此时手术难度低,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使得阑尾切除变得更加微创,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部只需开三个5mm-10mm的切口即可完成,术后不影响进食,住院时间短,术后无需拆线,瘢痕不明显。在一些有条件的医院正在积极开展阑尾的日间病房,即当日入院手术,当日出院。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时间来进行手术治疗。
有些阑尾炎一发现就形成脓肿,分辨不出阑尾在哪里,强行手术只会造成更多肠管损伤。三个月后,炎症消散,阑尾清晰可见,再做手术创伤小,恢复恢复快。
目前疫情严重,国家号召大家宅在家里,医院也成了重灾区,本人普外科医生一枚,已在三甲医院普外科工作8年余,愿在这非常时期在线上接受大家咨询关于医学问题,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