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推进分级诊疗的北京“医联体”网络再入重磅成员! 2016年5月18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协和医院正式签订医疗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联合体在东城区挂牌成立。 都说“医联体”是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协和”牌医联体怎么是跟区政府签协议? 别急,看看协和医联体的组成架构,你就明白了! “1+5+1”医联体模式 核心:北京协和医院 二级医院成员:东城区区属的三甲医院北京和平里医院,北大首钢医院 清华玉泉医院,二甲北京市第六医院、普仁医院、和隆福医院、东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 社区网底: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等等!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可不是某一家具体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而是下辖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网络! 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成员 好吧,现在终于知道,“北京协和医院”牌医联体的覆盖面啦!在协和学术会堂举办的签约仪式上,东城区区长李先忠在致辞时如是说,“听说协和要组建医联体,大家(各医院)都抢着加入。” 北京协和医院在发出的新闻通告中也明确,这是全市首个由三甲医院与区政府签署的医疗合作协议,是东城区政府和北京协和医院为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统筹利用的具体举措。 框架搭好,下面去挖干货! 健康北京带你看看北京协和医院医联体能给普通公众带来哪些实惠—— 目标 大幅提升东城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效率 医疗机构规模适当、布局合理 在东城区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区域三级医疗服务网的完善发展,全面提升东城区的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应急处置、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在东城区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 怎么做? 东城区全面扶持协和医联体 东城区政府将依照区域医疗卫生规划,选择区域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从财政投入、政策倾斜、区域卫生信息化、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北京协和医院及医联体成员全面扶持。 协和医院组建知名专家团队 提高医联体成员服务竞争力 北京协和医院通过技术支持、指导和延伸服务,把加强东城区区属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目标,通过组建医联体知名专家团队、综合业务指导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区属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医联体成员的服务能力。 东城区居民能享受哪些“协和”服务? 1、协和医生到医联体成员机构出诊、会诊、手术、查房,提供综合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东城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协和品质”的就诊便利,逐步实现“首诊在社区、康复在社区”。 2、北京协和医院与医联体成员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逐步实现便捷的预约诊疗和顺畅的上下相互转诊,使患有复杂疑难疾病的东城区居民通过该绿色通道转诊至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同时,医联体成员机构积极接受协和医院患到医联体医院手术。 协和医联体成员有哪些“福利”? 协和医联体成立后,成员机构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将获得大力扶持。 各医院根据自身规划确定的重点学科,将与协和相关学科结成对子,以共建共享等方式开展合作;成员机构的医护人员到协和进修培训将更加便利;协和将发挥质控中心的作用,建立影像检查会诊机制,开辟辅助检查绿色通道,推进成员单位间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双方开放性联合,提升整个东城区域医疗资源的统筹利用率和纵向整合水平。 最后,希望协和医院在全科医学队伍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对推进分级诊疗、为社区培养合格“健康守门人”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协和老年医学科按照国际先进理念指导社区开展“居家看护养老”,将使更多东城百姓直接获益;协和多学科与医联体成员探索联合建立“慢病共管”模式,将对提高社区患者健康水平、推进分级诊疗提供新思路。 为保证医疗合作的顺利进展,东城区政府和协和医院联合成立了医疗卫生合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北京协和医院医联体管理委员会。 相关链接: 搜狐网 https://www.sohu.com/a/76263535_391346 光明网 https://www.sohu.com/a/76047716_162758 凤凰网 https://news.ifeng.com/c/7fcsMdAcgcJ
腰椎管狭窄症是什么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为腰椎狭窄综合征。 腰椎管狭窄症病因腰椎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有先天性的腰椎管狭窄,也有由于脊柱发生退变性疾病引起的,还有由于外伤引起脊椎骨折或脱位,或腰椎手术后引起椎管狭窄,其中最多的是由于脊柱发生退变性疾病引起的腰椎椎管狭窄症。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多隐匿,病程缓慢,好发于40-80岁之间的人群,患者长期腰骶部痛、腿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性,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其中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现束带感,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四肢瘫或偏瘫等。做腰部过伸动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为过伸试验阳性,是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轻型及早期病例以非手术疗法为主,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椎管减压+固定融合术。 预防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要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应先下蹲。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多做腰部活动,防止逐渐发生劳损,坚持腰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
如何高效安全的完成一台腰椎手术,融合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腰椎手术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安全有效的减压,二是高质量的植骨融合。减压保证了早期的效果,融合决定了远期的康复。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植骨融合那些事儿。我们都知道腰椎常规手术是要打钉子的,这是维持术后脊柱整体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但是钉棒只能作为短期固定,随着术后腰椎活动的逐渐增多,单靠钉棒会必然会有内固定移位甚至断钉断棒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植骨融合来进一步增加固定强度。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手术的钉棒就像是钢筋,而植入到腰椎的骨头就像是水泥,等水泥凝固了,房子才真正的结实;等植骨慢慢长上融合了,我们的腰椎才算真正的稳定,所以说植骨融合对于腰椎手术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图1)。图1.腰椎手术中内固定与植骨融合的关系。植骨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传统的方式是椎间融合,就是将椎间盘尽可能的清除干净,然后把骨头和cage放置到椎间隙中,约半年后中间的植骨和上下椎体就融合成一块骨头,实现了最终的稳定。对于某些腰椎滑脱、腰椎峡部裂患者,椎间融合是首选的融合方式,而对于许多常规的腰椎疾病患者,椎间融合的性价比较低,因为它存在诸多缺点,如操作复杂,技术性强;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中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费用昂贵等等(图2)。图2.传统的椎间植骨融合术需要切除大部分的椎间盘组织,手术出血多,创伤大,脊髓神经损伤的风险也更高。除了椎间融合之外,另外用的比较多的一种融合方式就是关节突融合,但是早期的关节突融合因为植骨量有限,融合率不高,更多的是作为椎间融合的补充。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精准微创的观念受到广大脊柱外科医师的重视,改良关节突融合的方式也应运而生。我们针对传统关节突关节融合开槽小、植骨少的缺点,使用高速磨钻代替骨刀处理关节突关节间隙(图 3)图3.改良小关节突植骨融合的操作区域远离神经,安全高效,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优质的融合。,磨除关节突间隙的软骨和皮质骨直至松质骨面露出,将关节突间隙制作成“U” 形槽。与传统技术相比,既增加了植骨床的面积,又保证了植骨床的质量,完美解决了融合率不高的问题。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改良关节突植骨的最终融合率可达96%以上,毫不逊色于传统的椎间融合。而改良关节突融合相对于其他融合方式,具有以下优点:1.更高效。传统的椎间融合因为要清理椎间隙,因此手术时间较长,处理每个间隙大约需要15-20分钟。而改良关节突融合操作简单,处理每个节段只需1-2分钟,极大的减少了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2.更安全。传统的椎间融合需在神经根周围操作,因此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且对神经长时间的牵拉刺激会导致神经根水肿,患者术后常出现下肢酸痛甚至是肌力感觉功能下降等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恢复。而关节突融合的操作区域远离神经根,避免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大大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过程。3.更微创。处理椎间隙过程会伴随大量出血,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也更大,而关节突融合的植骨槽制造过程完全在骨性表面进行,出血极少且不影响周围组织。4.更经济。单个椎间融合器的价格数千甚至上万,如果是多个节段,费用将会更高。而关节突植骨融合不需要融合器,可以为患者节省许多费用。 总而言之,我们的改良关节突融合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融合率高、安全性好的融合技术,无论是早期疗效还是远期康复,都具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已经为众多的患者解决了腰椎病痛。
我在门诊或者网上经常遇到病人的家属问:我的妈妈(爸爸)这么大的岁数能做腰椎手术吗? 首先,腰椎管狭窄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老化性疾病,通常做这个腰椎管减压手术的年龄普遍比较大,平均得在60岁以上。其次,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体健康更加重视,大部分人即使70-80岁身体普遍挺好。因此,只要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60-90岁均可以接受这个手术治疗。我做过大量80岁以上患者的手术,通常恢复都很快很好,所以不要一味担心风险而忍受疾病的折磨。
1.戒烟戒酒:抽烟容易导致咳嗽、咳痰。手术以前需要戒烟,避免了手术以后的咳嗽——震伤口不舒服。手术以后戒烟三个月,尼古丁容易导致骨头不爱长,术后三个月骨头已经长结实了,就可以抽烟了。40岁以后不强求戒烟,因为有的人戒烟副作用很大。少量的喝酒,是活血,多量的喝酒,是伤肝。围手术期,还是不喝酒为好。 2.手术前能否洗澡:手术前一天晚上或者手术日当天早上,应该认真洗澡1~2次,确保手术部位清洁,减少感染的可能性。术后一般拆线后2-3天可以洗澡。 3.忌口:没有。手术前应该好好吃饭,补充营养。术前一天应该清淡饮食,因为术后第2天才下地。术前吃多了,容易肚子胀。手术后,应该是清淡的、正常的饮食。手术后加强饮食,才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鼓励高蛋白质——肉、蛋、奶(一部分病人牛奶/豆浆/豆腐可能会胀肚子,鼓励喝酸奶)。鸡肉、猪肉、牛羊肉、鱼肉都没问题。注意不要吃怪/平时不吃的食品。不要因为补品很贵,就吃——不鼓励吃补品。患者吃平时爱吃的食品,就行——肉蛋奶即可。 4.手术之前6~8个小时不让从嘴里进东西,也就是常说的禁食水。如果手术时间比较晚,那么手术当天早晨6点可以喝一碗粥,手术前一天晚上正常饮食关系没问题。晚上10点喝水,吃一点东西,没影响。嘴干的话可以漱口,不要咽进去就行——麻醉师害怕患者麻醉时/麻醉后,半梦半醒的时候,呛咳进入气管。 5.鼓励手术前一天和当天早晨,鼓励排便/排尿。如果比较大手术,还会安排灌肠、插尿管。 6.术后两个小时比较清醒了,可以喝水先小勺喝一两口,没问题的话再吸管喝水。再没问题就可以喝稀粥,6个小时以后可以正常吃饭,稀的/软的/容易消化的,就行。还需要吃肉/鸡蛋/酸奶——需要有营养,长伤口。避免牛奶/豆浆/豆腐——容易胀肚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得发病原因是因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组成)的退变,同时纤维环部分货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基本。 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腰疼、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无力。重度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年龄在20—5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6):1。 患者多有长期弯腰劳动或坐位工作的经历,首次发病常在半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过程中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须及时就诊: (1)当患者出现腰部酸胀表现时(2)当患者反复出现腰腿痛症状时(3)如患者还伴有明显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时(4)当患者发生大小便异常、鞍区感觉异常等症状时。 怎样治疗?1、 非手术治疗,针对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包括生活管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包括:卧床休息,一般严格卧床3~4周,腰围保护、适当下地活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治疗等。 2、 手术治疗,针对症状重度患者,包括腰腿痛症状严重,反复发作,经三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有明显的神经受累表现者,如神经支配区肌力下降,足下垂等;有马尾神经综合征,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应及时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多吃一些含钙量高得食物 2、站或坐姿势要正确,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解除颈部及腰背肌肉疲劳。 3、适当增加运动,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可做如“小飞燕”动作(具体动作可翻看之前发表的科普文章)。 4、生活中药注意避免或减少弯腰,如提重物时不要弯腰,而是应先蹲下拿到中午,然后慢慢起身。
经常在门诊和网上遇到病友说:我某某邻居做了一个腰椎手术,起不来了,瘫痪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手术的进步,腰椎手术是总体上是安全且有效的,且与手术大夫的水平密切相关。术后导致瘫痪的几率微乎其微,本人完成一千多病例,1例都没有发生过。而且脊髓在腰1水平就没有了,解剖上来说,腰椎手术也不会导致瘫痪,所以要正确理解自己的疾病,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通过手术来解决,就需要接受手术,而不是讳疾忌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天气变热了,很多腰椎患者朋友特别关心这个问题。腰椎术后,通常术后拆线需要2周以后。拆线后,2-3天就可以洗澡了,洗澡切记不要搓,可以冲一下。
患者:李大夫您好: 我母亲现年65岁,患腰椎间盘突出已近十年了,期间曾不间断四处求医,也有一定疗效,但近大半年,一些保守疗法效果已不大。主要症状为:臀部及两条腿外侧不间断麻木,睡一宿更麻。累了腰、腿疼。 今年5月CT影像表现为:腰椎生理弯曲存在,各椎体边缘及诸小关节轻度骨质增生,腰3-4、腰4-5、L5/S1椎间盘向周围膨出,并边缘钙化,压迫硬膜囊,腰5-S1相应椎管矢状径约5mm。诊断:腰3-4、腰4-5、L5/S1椎间盘膨出并、L5/S1相应椎管狭窄。 请问李大夫:我母亲现在的病情严重吗?应怎样治疗呢?谢谢! 化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李政:你好,CT显示、L5/S1椎管狭窄很明显。结合她的症状,腰椎管狭窄症可以确诊,如果没有其他的严重慢性疾病,建议尽快手术治疗。手术后疗效一般都很理想。 祝您母亲早日康复!
腰椎手术包括腰椎管狭窄减压术、腰椎滑脱复位减压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等。手术顺利完成后,进入康复阶段,这种手术在脊柱外科属于常规手术。加强营养,主要需要补充高蛋白质食物,比如鸡蛋清,一天可以吃7-8个鸡蛋清,各种形式均可以。牛肉,鱼等食物。建议补充到至少2周,即伤口愈合拆线。前3周以多平躺为主,因为肌肉恢复需要静养,适当下地活动。下地活动需要佩戴支具。术后3周以后,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多走走,适当锻炼。伤口疼痛,所有腰椎术后都会出现伤口疼痛,这是正常反应,不要太着急。可以口服止痛药,比如乐松。术后2周拆线,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X线,如果一切正常,术后3个月可以去掉支具开始锻炼。
五点支撑,五点支撑法是一种简单的锻炼腰背肌肉方法,做法为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空中停留1分钟,连续20-30个(具体可以在网上搜教程)。慢跑。开始可以原地慢跑,适应后可以户外慢跑。距离和时间因人而已,自己掌握,感觉不适应或腰痛立即休息。循序渐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传统的开放减压内固定手术以及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微创技术,每种技术都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当然也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而以椎间盘镜、椎间孔镜为代表的内镜下微创手术虽然减少了创伤和出血,但是由于视野和空间的限制,操作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因此术后效果不佳、病灶残留复发的发生率较高,有报道孔镜术后的复发率可达20%,甚至更高。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应用。以上这些导致多数人在面对手术的时候往往是一种恐惧紧张、焦虑纠结的复杂心态。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治疗术式很多,除了椎间盘镜、椎间孔镜这些技术外,小切口术式同样是兼顾微创和疗效的绝佳选择。腰椎小切口技术融合了传统开放手术和经典孔镜技术的优势,采用微创的切口便实现了传统减压的操作理念,完美发挥了两者的长处,却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小切口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采用后正中切口,长度只有2cm左右,因此对肌肉组织损伤极小,这与微创手术类似;与微创手术不同的地方在于手术是在直视下进行的,术中通过佩戴有放大倍率的头灯,使得整个视野显露更加充分;比孔镜更充足的手术空间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使大夫只需去掉一小部分骨质便可实现减压需求;不但可以保证髓核摘除的完整性,降低未来复发的几率,而且也最大程度的维护了脊柱稳定性,其临床效果已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广泛肯定。目前我们团队以经开展了数百例的小切口手术,其中随访超过5年的患者大约100例,通过对随访结果的统计研究,我们总结了小切口术式的几大优势:1. 手术满意度高:96.1%的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或满意,患者的下肢VAS评分(评估疼痛的一种经典方法,按照疼痛程度分为0-10分,0分为一点也不疼,10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从术前的8.2分降至1分,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的5分降至0.5分,极少的腰背部肌肉破坏大大减少了术后反复腰背疼痛的困扰。2. 手术时间短:小切口手术讲究的是精准高效,就像巡航导弹一样,通过准确的定位,直击病变组织,不但免除了传统开放手术广泛剥离及置钉融合的时间,而且也不会因为孔镜技术视野太过狭小而发生迷失误判,手术时间不超过1小时,高效迅速,极大的减少了麻醉风险和对身体的损伤。3. 手术切口小:如果你对手术切口要求高,那么小切口手术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切口的平均长度只有2cm,并且采用美容缝合法,相对美观简洁,不易留疤。而且小切口减少了对后背肌肉组织的剥离和损伤,术后组织感染的发生率更低,传统开放手术的切口感染或不愈合率可达10%,而我们团队目前尚未发生小切口术式感染的情况。4. 术中出血少:许多人特别关注出血量,毕竟这是衡量手术微创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的小切口手术平均出血35ml,极小的创伤和出血使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耐受,而不必担心年老、体弱或其他合并症带来的手术风险,比传统的开放融合手术安全的多。5. 术后恢复快:在大家的印象里,腰椎手术后至少要躺个十天半个月的,恢复周期漫长而煎熬,饱受身心摧残。而做完我们的小切口手术第1天就可以下地活动了,一周左右就能恢复到术前的活动状态,避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血栓、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极大的提高了患者康复效率。6. 住院时间短,花费少:更快的康复决定了更短的住院时间,小切口手术整个住院时间包括术前准备只需3天左右,而住院费用只要传统开放手术的1/3,真正做到了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到小切口手术是一项兼顾疗效和微创的术式,具有孔镜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做小切口手术,对于双侧症状,或者合并严重狭窄、滑脱、不稳的患者,则还需要考虑稳定性、减压彻底、滑脱复位等更多方面因素,因此大家术前还是要多和医生沟通,制定最适合自身病情的术式。
有健康才有快乐。宝宝的骨骼健康也牵动着父母的心,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都有着非常高的警惕性,比如宝宝是不是臀纹不对称?孩子怎么走路八字脚?腿看起来有点不直?孩子坐姿总不对,难道是脊柱侧凸......?种种问题让家长们焦虑不安,操碎了心。关爱骨骼,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正值“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汇总了小儿骨科比较常见的一些疾病科普文章,以此向公众普及儿童骨骼知识,帮助大家科学认识、正确预防、早期治疗儿童骨骼疾病。青少年脊柱侧凸早发现早治疗尤为关键近年来,青少年脊柱侧凸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严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引下,教育系统制定并开展了中小学“骨健康促进”行动,将脊柱侧凸列为青少年重点筛查和监测的疾病。对于青少年脊柱侧凸,应尽量在早期发现脊柱侧凸的存在,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早期的保守治疗使弯曲的脊柱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从而避免手术。这个牵拽孩子的动作存在安全隐患当爸爸妈妈手牵着小朋友,蹦蹦跳跳的玩耍,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多么美好的画面呀。不过,这个动作可是存在不小的健康隐患,它可能造成手臂的“桡骨头半脱位”,民间俗称“牵拉肘”、“掉环儿”,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名称“环状韧带移位”。它是儿童常见的肘部损伤,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常见2-3岁。孩子扁平足需要治疗吗?儿童扁平足十分常见,是困扰广大家长的一个常见问题。事实上,绝大部分(99%)儿童扁平足都是生理性扁平足不需要任何医学干预,随着孩子生长发育,足弓慢慢会发育起来,只有极少部分(1%)儿童的扁平足是病理性扁平足,这部分孩子需要进行治疗。孩子走路八字脚需要治疗吗?内八字和外八字异常步态是平时儿童骨科医生最常被家长咨询的问题之一。6月龄到5岁期间,是人类行走功能和身体协调性发育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个年龄段也是内八字或外八字异常步态的好发期和自我纠正的关键期。孩子X型腿/O型腿正常吗?“X”型腿(膝内翻)或者“O”型腿(膝外翻)在孩子中是非常常见的骨科学相关问题,也有不少的家长会带着这类孩子找骨科医生就诊。然而,当中有很多孩子是生理性的,通常只需要观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殊处理。只有病理性的膝内翻或膝外翻需要进一步处理和干预。宝宝臀纹或腿纹不对称,一定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吗?如今,刚成为爸爸妈妈的年轻人,都会在网上看育儿健康科普。这让他们对很多发生在宝宝身上的疾病,都有着非常高的警惕性。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简称DDH),就是父母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宝宝下肢“皮纹不对称”过度焦虑,却是没有必要的。这个病,每5个爱运动的孩子,就有1个得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这个病,其实非常的常见,尤其是在9-14岁的儿童,特别是那些平时爱跑、爱跳、爱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们。舞蹈课的这个动作很危险下腰、劈叉,这些舞蹈课上常见的训练动作,实则对于孩子们稚嫩的脊髓来说,都可能非常危险。家长一个疏忽,当心孩子受到健康威胁我们经常看见不少家长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或摩托车接送孩子的情景。在车子前进的过程中,幼儿双脚无意地摆动,这样很容易出现脚或脚脖子一下别在车梁上,或卷进正在前进中的车轮辐条与车轮支架空隙中的情况,给孩子的脚部造成碾挫伤,医学上称之为“辐轮伤”。远离意外伤害!家长要教会孩子这样做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可能面对或者经历意外。如果意外带来了伤害,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那会是每个家庭都不能面对和承受的。虽然父母可以尽职尽责地保护孩子,但却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孩子身边。所以教会孩子们自我保护,能够识别和远离危险,才是最明智的举措。孩子书包怎么选?怎么背?多重最合适?书包虽小,在背书包这件事上的学问一点都不小。教导孩子养成保护脊柱健康的意识,让孩子能在保护脊柱健康的前提下正确背书包,避免肩颈疼痛的发生,教育孩子学会“自己的脊柱自己爱护”。含胸驼背,用“背背佳”真的管用吗?“背背佳”类仪态矫正带、塑身衣一直备受大众的关注,其实,依靠穿戴用品来支撑的脊柱,不是正常的健康的脊柱,只有通过自身的训练,身体的脊柱平衡有力强壮,才能在坐立时都能挺拔有型。
腰椎间盘突出就要睡硬板床”的观念在老百姓心中仿佛根深蒂固,但事实并非如此。太硬的床躺上去,床面几乎不会顺应身体的重量产生形变贴合,这样的话无论是仰面躺还是侧躺,人体的腰部下方都会形成真空区域,没有任何的支撑保护,这种悬空的结果就是腰部肌肉为了维持姿势,要一直保持紧张状态。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腰部肌肉、韧带、软组织的劳损,产生炎症刺激,同样也会加重腰突的病情。医生有句话说的很对,睡硬板床如果有好处,那干脆睡在水泥地板上,不是更好吗?!软硬适中的床垫最护腰软硬适中的床垫最护腰。睡下去的时候床垫应该给腰部一个支撑,使腰椎不至于悬空,以保持其生理的曲度。床垫不能硬到不变形,也不能变形太大。软硬适中的床垫选择有两个标准供参考:软硬度:记住3:1原则选床垫时不妨按照3∶1的原则进行,3厘米厚的床垫,手压下陷下去1厘米合适。10厘米厚的床垫也一样,稍微陷下去3厘米软硬较适中,以此类推。贴和度合适的床垫能使脊椎保持自然的伸展度,与肩、腰、臀完全贴合,不留空隙。平躺在床垫上,手向颈部、腰部和臀下到大腿之间这三处明显弯曲的地方往里平伸,看有没有空隙。再向一侧翻个身,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身体曲线凹陷部位和床垫之间有没有间隙。若手能轻易在缝隙中穿插,即表示床太硬。若手掌紧贴缝隙,就证明这个床垫与人在睡眠时颈、背、腰、臀和腿的自然曲线贴切吻合。具体到每个人的感受,合适的床垫有三个主观标准:1.睡到床上后不影响晚上的翻身,不会出现一人翻身,床上另外一人被动跟着翻身的情况;2.早上不会因为床垫过于软塌,起床困难;3.起床后腰部不会感觉僵硬和疼痛等不适症状。温馨提示:床垫用8~10年就该换新了床垫用久了也得更换。像现在用得较多的弹簧床垫,如果时间久了,弹簧失去弹性,承托力就会受到影响,再接着用下去,不利于维持人体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
您家娃,脊柱还直吗?颈椎不舒服靠按摩吗?如何远离腰椎间盘突出?护好身体“顶梁柱”从娃娃抓起脊柱是人体的“顶梁柱”,一旦出现畸形,不仅会影响人体外观,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腰背部疼痛,造成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和下肢疼痛,甚至导致心肺功能不良、呼吸困难等。 因为儿童时期骨骼发育不完全,所以小孩更易出现脊柱畸形。同时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若及时发现脊柱畸形,治疗效果也更好。若错过治疗时机,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也会加重。此外,患者老年时驼背也会更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脊柱侧弯不自知?一个动作,教您在家自测弯腰前屈实验,可自测脊柱是否发生侧弯。具体动作可参考上图,双膝伸直、双足并拢,身体向前屈曲90度。此时从测试者后方观察,如果后背两侧一边高一边低,则提示脊柱存在问题。从测试者侧方观察,如果发现后背隆起过高或者下凹,也提示存在脊柱后凸或前凸。答儿童及青少年由于骨骼发育不完全,长期背单肩包有可能导致高低肩、甚至发生脊柱畸形。成年人骨骼已经定型,长期背单肩包对脊柱影响不大。但是长期背较重的单肩包,也有脊柱畸形的风险。锻炼腰背肌,可以起到维持脊柱稳定的作用,“小燕飞”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家练起来吧!低头是颈椎的最大杀手当你低头的时候,颈椎也在默默地承受着压力。低头的度数越大,颈椎的受力随之增加,患上颈椎病的风险也就越高。手机放不下,颈椎还得护,怎么办?首先要注意低头时间,比如低头工作半小时,抬起头来放松一下;其次伏案工作的时候要调整姿势,比如把电脑或者手机放高一些,尽量平视屏幕;此外,还要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的高度要与单侧的肩部同高。答正规的按摩可以放松颈部肌肉,改善肌肉疲劳。但是颈椎病患者不能盲目按摩。日常可以通过“米字操”的方式锻炼颈部肌肉,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但做颈椎操不宜过快。坐姿不对腰椎受罪这些坐姿要不得!长期坐姿不当,会导致腰椎间隙变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甚至腰椎间盘脱出,进而出现严重的下肢疼痛甚至麻木。专家教您,这样坐!双膝放平,双侧大腿与地面平行,双侧小腿和腰部均要与地面垂直。如果椅子较高,可以在脚下垫个小凳子,或者调低座椅高度。答:腰疼急性发作,不适合练“小燕飞”,可以用热敷等方法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猫式伸展”也是不错的拉伸方式。答:腰托能缓解腰痛,但不能预防腰椎病。锻炼好腰部肌肉,才能更好地保护腰椎。
踝关节扭伤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伤害,所以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没关系。实际上如果恢复的不够彻底,很容易导致我们踝关节的慢性不稳定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产生终身性影响。01.认识踝关节扭伤完整的足踝部包括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承受着我们身体几乎所有的重量。踝关节损伤占所有运动损伤中的14%-21%,在篮球和足球运动中的发病率高达40%和25%。跑步中,脚踝所承受的压力能达到体重的三倍,如果脚踝疲软无力,就使得缓冲能力和动作效率下降,并增加踝关节、膝关节、胫骨的受伤风险。一般程度的扭伤会拉伤关节囊和韧带,严重点可能会导致韧带断裂,患处可出现紫色瘀斑。急性崴脚后如果处理不得当,很有可能留下以脚踝反复崴伤(脚踝不稳)和慢性疼痛为典型代表的后遗症。引起此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常见如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平坦的地面上运动、不合适的鞋、运动时精力不集中致发生意外等。足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活动时踝关节疼痛加重。据报道:尽管70%的患者在扭伤后的3--9个月内能够完全恢复功能,但是其他患者如果在初次扭伤后未接受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在持续几年的时间里受到遗留症状的困扰(比如疼痛、踝关节不稳定)。02.踝关节的损伤程度根据踝关节的损伤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度:I度表现为:轻度疼痛,外侧副韧带轻微不完全撕裂,可伴有外踝轻度肿胀,很少出现关节不稳;II度表现为:中到重度疼痛,伴有肿胀、僵硬和行走困难,部分可见足部瘀斑,外侧副韧带中度不完全撕裂,可伴有部分关节不稳;III度损伤最为严重,疼痛和肿胀常比较明显,足底常出现明显瘀斑,外侧副韧带完全撕裂,关节出现明显不稳影响正常活动。研究表明,扭伤过踝关节的人,再次扭伤的风险会增加两倍,也就是说,会形成“惯性崴脚”。主要原因是:(1)扭伤会对关节稳定结构造成破坏,虽然这种破坏大多能自愈,但不能做到完全恢复如初,不稳定的踝关节自然容易再次扭伤;(2)踝关节韧带中有感知活动速度、位置等的“本体感受器”,对运动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扭伤会对其造成损伤,从而增加受伤机会。踝关节扭伤后,第一时间要记得自测是否存在骨折。推荐应用渥太华原则(Otawaanklerules,OAR)判断是否有踝足部骨折的可能。具体内容:1)內踝及以上6cm范围是否存在骨性压痛;2)外踝及以上6cm范围是否存在骨性压痛;3)足舟骨是否存在骨性压痛;4)第五跖骨基底是否存在骨性压痛;5)是否能负重步行至少四步。扭伤后,如果按压以上部位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不能坚持行走一分钟,则需要高度怀疑是足踝部骨折。在简单的自我判断之后,记得及时到医院遵医嘱拍摄X线片,以排除骨折。03.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崴脚受伤当时处理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后期康复的效果。所以,崴脚后正确的急救处理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应当遵循“PRICE”原则。Protection:保护,可以使用石膏或者支具保护,使伤处不受进一步伤害。Rest:休息(制动)。停止活动,避免患侧下肢负重。Ice:冷敷肿痛部位(冰块、冰袋、冷制品等)10-15分钟,每天数次(可每2小时一次)。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可用毛巾隔离,避免冻伤皮肤。Compression:可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它可以阻止继续出血、预防严重的踝关节肿胀。踝关节在肿胀消退前不建议使用粘胶支持带包扎固定。Elevation:尽量将小腿和踝关节抬起高过心脏水平(比如,躺下并在腿下放置几个枕头)。正确的抬高下肢方法应该是:踝关节超过膝关节,膝关节超过髋关节,髋关节超过身体水平位。04.踝关节扭伤的误区 误区1:热敷消肿。崴脚后由于韧带软组织撕裂、小血管出血、组织液渗出增多,局部出现疼痛肿胀,且逐渐加重。有些人崴脚后,立即采用局部热敷的办法减轻疼痛,虽然暂时舒适些,但这样做反而造成出血及渗液增加,进一步加剧肿胀程度。正确的做法是24小时内应冷敷,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水肿,24小时后才能热敷。误区2:白酒擦洗。 民间不少地方有用白酒点火擦洗的做法,认为白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酒洗的同时采用局部按摩,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崴脚急性期应禁忌按摩,更切忌刚扭伤就马上用白酒点火擦洗。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会进一步加剧出血肿胀、皮肤瘀斑,甚至造成皮肤烧伤起水泡。误区3:不愿外固定。由于踝关节扭伤多为内翻损伤,所以80%以上的崴脚会导致外侧韧带的撕裂或断裂,致使脚踝两侧韧带的拉力不平衡。不少人认为崴脚后采用外固定很麻烦,影响行走活动,不愿固定。其实崴脚后固定制动有助于消肿、减轻疼痛,促进软组织损伤恢复。误区4:不及时就医一旦有骨折发生,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千万不要认为没什么大事,等到过段时间,发现症状没有改善,才想要不要拍一下X光片,结果发现骨折对位不好,这时再行治疗,就已经很难再完全解剖复位。发生骨折后,如果没有到专业的足踝外科医师那儿治疗,就有可能会发生骨折移位或成角。另外,少部分的细微骨折,其早期在X光片会显示不清。此时,患者应在损伤2周后再进行X光片复查。此时,医生会发现很多病人骨折出现移位。为了防止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第一时间到足踝外科医师那儿诊治,并接受必要的处治措施。误区5:不注意休息有的人伤后不休息,认为骨折后休息与否不重要。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不无道理。其中休息是踝关节韧带恢复的其中一个环节。崴脚较轻者尽量少走;崴脚较重者不应下地走路,还要抬高伤足踝;如果继续过多行走不利于肿胀消退和韧带的修复,会使损伤的外踝韧带拉长、松弛,愈合不良。因此,适当的休息,抬高伤足,有助于早日恢复正常功能。05.踝关节扭伤如何预防?对于疾病或者意外伤害,我们都知道有效的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关键是,怎样预防可能出现的足踝扭伤?1、合适的鞋子:鞋子是身体接触地面的中间媒介,缓冲下肢对地面之间的缓冲力,提供下肢的稳定性与对地面的贴合性。好鞋子必备的“素质”1)鞋的顶面柔软透气,前端宽,对脚趾没有挤压;2)鞋的前部与中部结合部位(鞋前帮与中帮结合部),有弹性能被弯曲(但是不能太软),便于行走时前脚掌蹬地推进活动;3)鞋子的中后部底面有一定的厚度,足够坚固,对足弓有良好的支撑作用;4)鞋底至鞋跟呈圆滑流线弧形,便于均匀分布承重时脚底的压力;5)错误观点:新鞋磨脚很正常,穿穿就好了。不同人群的选鞋建议1)女性:鞋跟高低适中。鞋跟太高,将导致前脚掌承受压力过大,容易引起疼痛(跖痛症),脚踝周围疼痛及崴脚;鞋跟太低,足弓将无法得到良好支撑,行走时不能有效缓冲脚底压力,容易出现脚部疲劳。建议鞋跟高度不要超过6cm,并且要尽量缩短穿高跟鞋的时间,尤其注意不要穿着高跟鞋跑动。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应尽量穿具有弹性的轻薄软底运动鞋。3)老人:老人的足弓塌陷,尽量穿鞋底呈圆弧流线型的、对足弓有坚固支撑的鞋。2、良好的场地:良好场地的维护往往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更重要,脚踝扭伤的祸首也往往仅只是一颗石头、一块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个坑洞。3、脚踝的保护:对于脚踝曾扭过伤的人来说,预防再度扭伤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贴扎或是护踝的方式来保护踝关节。4、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外在的保护永远不如自己有能力来控制预防脚踝扭伤的再发生重要,平时注意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5、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好的充分的热身活动对心脏、肺、关节和心理的调节都至关重要,更能对韧带和肌肉组织进行预热,最大程度的调动身体组织对压力和冲击的耐受性。06.踝关节的康复锻炼1.活动度练习脚踝绕圈练习2.本体感觉练习金鸡独立(睁眼)3.提踵练习平地+双脚+自重提踵提踵板+双脚+自重提踵4.跳跃练习踝关节扭伤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伤害,所以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没关系。实际上如果恢复的不够彻底,很容易导致我们踝关节的慢性不稳定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产生终身性影响。01认识踝关节扭伤完整的足踝部包括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承受着我们身体几乎所有的重量。踝关节损伤占所有运动损伤中的14%-21%,在篮球和足球运动中的发病率高达40%和25%。跑步中,脚踝所承受的压力能达到体重的三倍,如果脚踝疲软无力,就使得缓冲能力和动作效率下降,并增加踝关节、膝关节、胫骨的受伤风险。一般程度的扭伤会拉伤关节囊和韧带,严重点可能会导致韧带断裂,患处可出现紫色瘀斑。急性崴脚后如果处理不得当,很有可能留下以脚踝反复崴伤(脚踝不稳)和慢性疼痛为典型代表的后遗症。引起此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常见如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平坦的地面上运动、不合适的鞋、运动时精力不集中致发生意外等。足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活动时踝关节疼痛加重。据报道:尽管70%的患者在扭伤后的3--9个月内能够完全恢复功能,但是其他患者如果在初次扭伤后未接受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在持续几年的时间里受到遗留症状的困扰(比如疼痛、踝关节不稳定)。02踝关节的损伤程度根据踝关节的损伤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度:I度表现为:轻度疼痛,外侧副韧带轻微不完全撕裂,可伴有外踝轻度肿胀,很少出现关节不稳;II度表现为:中到重度疼痛,伴有肿胀、僵硬和行走困难,部分可见足部瘀斑,外侧副韧带中度不完全撕裂,可伴有部分关节不稳;III度损伤最为严重,疼痛和肿胀常比较明显,足底常出现明显瘀斑,外侧副韧带完全撕裂,关节出现明显不稳影响正常活动。研究表明,扭伤过踝关节的人,再次扭伤的风险会增加两倍,也就是说,会形成“惯性崴脚”。主要原因是:(1)扭伤会对关节稳定结构造成破坏,虽然这种破坏大多能自愈,但不能做到完全恢复如初,不稳定的踝关节自然容易再次扭伤;(2)踝关节韧带中有感知活动速度、位置等的“本体感受器”,对运动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扭伤会对其造成损伤,从而增加受伤机会。踝关节扭伤后,第一时间要记得自测是否存在骨折。推荐应用渥太华原则(Otawaanklerules,OAR)判断是否有踝足部骨折的可能。具体内容:1)內踝及以上6cm范围是否存在骨性压痛;2)外踝及以上6cm范围是否存在骨性压痛;3)足舟骨是否存在骨性压痛;4)第五跖骨基底是否存在骨性压痛;5)是否能负重步行至少四步。扭伤后,如果按压以上部位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不能坚持行走一分钟,则需要高度怀疑是足踝部骨折。在简单的自我判断之后,记得及时到医院遵医嘱拍摄X线片,以排除骨折。03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崴脚受伤当时处理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后期康复的效果。所以,崴脚后正确的急救处理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应当遵循“PRICE”原则。Protection:保护,可以使用石膏或者支具保护,使伤处不受进一步伤害。Rest:休息(制动)。停止活动,避免患侧下肢负重。Ice:冷敷肿痛部位(冰块、冰袋、冷制品等)10-15分钟,每天数次(可每2小时一次)。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可用毛巾隔离,避免冻伤皮肤。Compression:可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它可以阻止继续出血、预防严重的踝关节肿胀。踝关节在肿胀消退前不建议使用粘胶支持带包扎固定。Elevation:尽量将小腿和踝关节抬起高过心脏水平(比如,躺下并在腿下放置几个枕头)。正确的抬高下肢方法应该是:踝关节超过膝关节,膝关节超过髋关节,髋关节超过身体水平位。04踝关节扭伤的误区 误区1:热敷消肿。崴脚后由于韧带软组织撕裂、小血管出血、组织液渗出增多,局部出现疼痛肿胀,且逐渐加重。有些人崴脚后,立即采用局部热敷的办法减轻疼痛,虽然暂时舒适些,但这样做反而造成出血及渗液增加,进一步加剧肿胀程度。正确的做法是24小时内应冷敷,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水肿,24小时后才能热敷。误区2:白酒擦洗。 民间不少地方有用白酒点火擦洗的做法,认为白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酒洗的同时采用局部按摩,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崴脚急性期应禁忌按摩,更切忌刚扭伤就马上用白酒点火擦洗。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会进一步加剧出血肿胀、皮肤瘀斑,甚至造成皮肤烧伤起水泡。误区3:不愿外固定。由于踝关节扭伤多为内翻损伤,所以80%以上的崴脚会导致外侧韧带的撕裂或断裂,致使脚踝两侧韧带的拉力不平衡。不少人认为崴脚后采用外固定很麻烦,影响行走活动,不愿固定。其实崴脚后固定制动有助于消肿、减轻疼痛,促进软组织损伤恢复。误区4:不及时就医一旦有骨折发生,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千万不要认为没什么大事,等到过段时间,发现症状没有改善,才想要不要拍一下X光片,结果发现骨折对位不好,这时再行治疗,就已经很难再完全解剖复位。发生骨折后,如果没有到专业的足踝外科医师那儿治疗,就有可能会发生骨折移位或成角。另外,少部分的细微骨折,其早期在X光片会显示不清。此时,患者应在损伤2周后再进行X光片复查。此时,医生会发现很多病人骨折出现移位。为了防止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第一时间到足踝外科医师那儿诊治,并接受必要的处治措施。误区5:不注意休息有的人伤后不休息,认为骨折后休息与否不重要。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不无道理。其中休息是踝关节韧带恢复的其中一个环节。崴脚较轻者尽量少走;崴脚较重者不应下地走路,还要抬高伤足踝;如果继续过多行走不利于肿胀消退和韧带的修复,会使损伤的外踝韧带拉长、松弛,愈合不良。因此,适当的休息,抬高伤足,有助于早日恢复正常功能。05踝关节扭伤如何预防?对于疾病或者意外伤害,我们都知道有效的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关键是,怎样预防可能出现的足踝扭伤?1、合适的鞋子:鞋子是身体接触地面的中间媒介,缓冲下肢对地面之间的缓冲力,提供下肢的稳定性与对地面的贴合性。好鞋子必备的“素质”1)鞋的顶面柔软透气,前端宽,对脚趾没有挤压;2)鞋的前部与中部结合部位(鞋前帮与中帮结合部),有弹性能被弯曲(但是不能太软),便于行走时前脚掌蹬地推进活动;3)鞋子的中后部底面有一定的厚度,足够坚固,对足弓有良好的支撑作用;4)鞋底至鞋跟呈圆滑流线弧形,便于均匀分布承重时脚底的压力;5)错误观点:新鞋磨脚很正常,穿穿就好了。不同人群的选鞋建议1)女性:鞋跟高低适中。鞋跟太高,将导致前脚掌承受压力过大,容易引起疼痛(跖痛症),脚踝周围疼痛及崴脚;鞋跟太低,足弓将无法得到良好支撑,行走时不能有效缓冲脚底压力,容易出现脚部疲劳。建议鞋跟高度不要超过6cm,并且要尽量缩短穿高跟鞋的时间,尤其注意不要穿着高跟鞋跑动。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应尽量穿具有弹性的轻薄软底运动鞋。3)老人:老人的足弓塌陷,尽量穿鞋底呈圆弧流线型的、对足弓有坚固支撑的鞋。2、良好的场地:良好场地的维护往往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更重要,脚踝扭伤的祸首也往往仅只是一颗石头、一块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个坑洞。3、脚踝的保护:对于脚踝曾扭过伤的人来说,预防再度扭伤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贴扎或是护踝的方式来保护踝关节。4、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外在的保护永远不如自己有能力来控制预防脚踝扭伤的再发生重要,平时注意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训练。5、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好的充分的热身活动对心脏、肺、关节和心理的调节都至关重要,更能对韧带和肌肉组织进行预热,最大程度的调动身体组织对压力和冲击的耐受性。06踝关节的康复锻炼1.活动度练习脚踝绕圈练习2.本体感觉练习金鸡独立(睁眼)3.提踵练习平地+双脚+自重提踵提踵板+双脚+自重提踵4.跳跃练习平地+双脚+自重提踵+跳跃平地+单脚+自重提踵+跳跃5.脚尖脚跟走路踮脚尖走路脚后跟走路6.弹力带抗阻踝泵弹力带抗阻跖屈弹力带抗阻背屈7.弓箭步下蹲弓箭步练习
你计算过自己一天要坐多久吗?假设一天上班8小时,每2小时去一次卫生间,再除去移步至会议室、买饭取外卖等小范围活动时间。粗略估计,一天中待在座椅上的时间大概在6小时。但是,当下的社会,有多少人是可以上满8小时就离开工位下班的呢?网约车司机早上五六点出车,接近凌晨才回家,在车内,从天黑坐到天黑;程序员面对着堆积如山的需求,连卫生间都要卡点去,以座椅为圆心,胳膊为半径,从9点坐到9点;设计师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似乎就与座椅产生了无法割断的连结;考研人抱着书在图书馆抢到一个好位置,一坐就是一天;……他们,我们,每天的坐立时长,都超过了6小时。4月28日,柳叶刀子刊发布的一篇最新研究表明,久坐超过6小时,会增加12种疾病风险。图片来源:柳叶刀久坐增加12种疾病风险这项新研究共有360,047名参与者(54.5%为女性),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5.8±8.1岁,最小年龄37岁,最高龄者73岁,所有参与者的随访时间都持续到2020年。研究表明,每天久坐状态超过6小时,会提高包括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肾脏病、慢性肝病、甲状腺疾病、抑郁、偏头痛、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憩室病在内的12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1]到底什么算久坐?科学上对于久坐的定义,是指在清醒状态下长时间坐着、斜躺着或者躺着的低能量消耗行为。通常包括坐立工作、坐车、坐着看电视、躺着刷手机等一系列低能耗行为。2020年《世卫组织体育锻炼和久坐行为准则》中关于久坐行为的定义久坐,对心脏不好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下肢活动减少。久坐后下肢静脉血流回流时容易形成湍流,造成血液内脂样物质沉积,影响心血管健康。先前一项包括82,695名美国男性的研究表明,每天≥5小时的久坐时间与心力衰竭的高风险相关。[1]久坐,对关节不好风险增加的12种疾病中,关节炎、痛风都榜上有名。与运动状态不同,久坐时代谢率降低,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这会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这些生理状态的变化最外现的症状,就是炎症。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的患者而言,久坐会使炎症反应更为活跃,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反应会加剧关节疼痛、僵硬、功能受限等情况。久坐,还容易伤肾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的减缓,影响肾脏的代谢效率,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对慢性肾病的患者尤为不利。另外,久坐行为突出的人群中超重或肥胖的比例相应增加,也是慢性肾病发病的风险因素。发表在《美国肾脏病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相较于每天坐姿不到3小时的人来说,每天坐姿超过8小时的人,罹患慢性肾脏病的概率增加约30%。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班久坐看电脑,下班久瘫玩手机是常态,有什么简单可行的方法能「自我拯救」一下吗?动则有益,多动更好想要降低风险,有一些健康建议,从难到易,我们按可执行性分了3个程度,大家按自己的需求,酌情选择。有难度:运动一下一般:每天久坐不要超过6小时简单:缩短单次久坐的时间运动一下难度:⭐️⭐️⭐️在「健康」这件事上,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新研究中尝试将久坐中的1小时,替换成不同强度的运动。结果显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痴呆(dementia)的实验比对数据结果从12个风险疾病中单独拿出来看,在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群中,用中等强度的运动,替换1小时/天的久坐,痴呆风险降低了21%。或许可以说,多动动不但更健康,还有可能让大脑更厉害。如果你是不爱运动星人,或者,平时真的没有时间去进行中等强度、剧烈强度的活动,那么,就先努力将久坐时间缩短至6小时/天以内吧。每天久坐不要超过6小时难度:⭐️⭐️根据新发布的研究,如果所有参与者的久坐时间能减少到每天6小时以下,则可以减少3.7%~22.1%的病例。看着挺简单的对吧~不如我们先来看一下小明的一天:8:00小明出门上班,有幸在地铁上抢到座位,30分钟后,到站下车。8:40到公司,洗手、洗杯子、接水……一切准备就绪后,9:00开始打工。11:00小明下楼买饭,15分钟后,小明坐下开始吃饭,30分钟,饱腹,回工位午休,刷会儿手机,和同事聊一下今天的八卦。13:00继续打工。18:00比别的同事在工位上多卷了1小时后,小明下班回家。地铁上,小明没有抢到座位。18:30小明到家,打开外卖,并挑选一部综艺,下饭,饭后,打开timi,连跪5把后打开短视频软件,保持一个瘫坐姿势,翻阅到深夜。23:00小明洗漱睡觉。请问,小明今天久坐了几小时?通勤:0.5小时打工:7小时用餐及娱乐:5小时(友情提示,瘫在沙发上玩手机也算久坐)久坐合计:12.5小时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天,久坐时长居然高达12.5小时,是研究中久坐6小时的2倍还多。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今天一天准备怎么过~按照6小时规则,如果上班一直坐着,回家后就只能一直站着,站着看电视,站着打游戏,站着刷短视频,站着emo。如果不想在家中「罚站」,不如就尽量在办公时多多尝试站立的打工姿势。比如:早上上班先站立工作1小时;中午饭后,也可以尝试站立工作1小时;下午四五点,找个靠窗的小角落,看着落日,站立工作1小时;……需要注意的是,站立并不是真的站着一动不动「罚站」,避免久坐是为了让我们多活动四肢。如果实在无法将一天的站立总时长缩短,不如来试试最后一个办法。缩短单次久坐时间难度:⭐️所谓缩短单次时间,其实就是打断每一次连续久坐的时长,也就是,时不时站起来动动。我们准备了一些不那么明显的运动方式,可供选择:每1小时或半小时站起来走2分钟选择小容量水杯还可以多接几次水多上几趟厕所(一定要记得喝完了就续杯)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可以提前一站下车走一走如果距离近的话那就骑自行车上班吧楼层低的爬个楼梯楼层高的可以提前2层下电梯实在不行,那就抖抖腿吧(只要你的同事不介意)终于找到了 合理划水 健康上班的新理由了!在家的时间,也不能一直瘫着:烧个饭、刷个碗浇个花、拖个地换个床单、洗个衣服陪小孩或者宠物玩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促进亲密关系
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有强壮的肌骨,还需要具备智慧的大脑,而丰富均衡的营养是保持它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下面这4种食物,不仅对我们的骨骼好,同时还兼备健脑的益处,一起看看吧!1.鸡蛋强骨:鸡蛋中的营养素含量丰富,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鸡蛋蛋白质含量在13%左右,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非常接近。它含有的维生素种类也很齐全,钙、磷、铁、锌、硒等矿物质的含量也十分丰富。适量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和肌肉功能,有利于促进膳食钙的吸收,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并发症的风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建议,每人每日摄入蛋白质0.8~1.0g/kg体重。健脑:蛋黄中的卵磷脂对增强大脑活力,消除大脑疲劳,增强记忆力,以及修复受损伤脑细胞,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等均有一定好处。人体所需的外源性胆碱90%是由卵磷脂提供,每天摄入1000mg左右的卵磷脂就可以了,每枚鸡蛋的蛋黄中约含700毫克的优质卵磷脂。健康成年人每日吃1-2个鸡蛋(不弃蛋黄)就足够了,儿童长身体或患者术后需要补充营养的情况,每天可以吃2-3个。2. 鱼类强骨:每100克的鱼类含钙量大约在50~150毫克,是补充钙质的良好来源。在不便暴露四肢皮肤晒太阳的季节,我们容易缺乏维生素D,此时可以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鱼、鱼肝油等。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为40-75克。健脑:鱼类特别是深海鱼类,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包括EPA、DHA等。(1)DHA可以提高大脑的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防止脑细胞退化,延缓大脑的衰老。(2)EPA能帮助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促进体内饱和脂肪酸代谢。它可以防止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预防脑血栓、脑溢血、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2007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发现,每周食用3~4份包括鱼类在内的海鲜食品(约340克),可以显著提高出生后婴儿的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推荐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的鱼,主要是深海油性鱼,如鲑鱼(三文鱼)、鲱鱼、沙丁鱼、鳟鱼、鲭鱼、秋刀鱼等。3. 坚果强骨:坚果吃起来很香,因为它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另外,坚果中所含的蛋白质、纤维素类物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以及矿物质钾、镁、钙的含量都很丰富。所以,适量吃坚果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钙质,利于骨骼健康;更能降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还可以促进肠道代谢,预防便秘、结肠癌等问题。但它所含的热量较高,所以食用的前提是“适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平均每周吃50~70g,大概是平均每天吃约10g坚果。相当于每天吃7-8颗腰果或4颗夏威夷果或3颗碧根果;吃核桃2-3个就可以了;开心果大概20颗,松子大概40颗。健脑:这里推荐两种既便宜又营养的常见坚果,花生和核桃。花生:花生有“长寿果”的美誉,每100克花生约含20克~25克的蛋白质;其还富含卵磷脂和脑磷脂,是神经系统营养的重要物质,能够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脑血栓的形成。日常食用每次一小把即可。核桃:现代科学证实,核桃内的卵磷脂能促进脑神经发育,还能延缓脑细胞衰退,预防老年性痴呆症。核桃含有的ω-3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可以根据需要转化为EPA和DHA,对促进大脑发育、延缓大脑衰老有一定的作用。每天吃核桃3~5个就够了,多吃核桃并不会让我们的大脑“二次发育”,所以不必抱有靠其增强或提高智力的想法。4. 大豆和豆制品强骨:大豆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和维生素E等,其蛋白质含量约为30%-40%,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谷类蛋白缺乏的赖氨酸。此外大豆还含有如大豆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可防治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如女性骨质疏松,改善更年期症状。我国的大豆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豆浆、豆腐、豆腐干、豆腐脑等,不过豆豉、腐乳等发酵豆制品因为含钠量过高,要注意控制食用量。健脑:大豆和豆制品富含的优质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有助于增强脑血管的机能。大豆含有大脑和肝脏所必需的卵磷脂、丰富的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大豆脂肪中含有85.5%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又以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很多,它们可以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对中老年脑力劳动者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尤为有益。
问:尿酸高就是痛风吗?痛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疾病,它和高尿酸血症密不可分,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尿酸高就是痛风的另一个名字。真的是这样吗?高尿酸的确是痛风的前提,但高尿酸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痛风。在高尿酸血症人群当中,只有约10%的人会罹患痛风。这就好比是干柴烈火,血液中的尿酸就像是干柴,干柴如果没有被点燃,那么大家都相安无事。但如果干柴越来越多,就越有被点燃的机会,如果干柴被点燃了,就意味着痛风发作了。因此为了降低干柴被点燃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撤走干柴,也就是降低血液中尿酸的水平。临床上我们会把非同一天,两次尿酸水平平均都超过420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水平越高,越容易引发痛风。高尿酸不仅可以引发痛风,还会升高多种疾病的风险,比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等等。所以高尿酸人群即便没有痛风发作,也不要心存侥幸。您应该尽量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酒精及高嘌呤、高果糖饮食;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及奶制品,必要时服用降尿酸药物。对于无症状也没有合并症的高尿酸血症人群来讲,我们建议把血尿酸水平控制在420μmol/L以下;而对于有过痛风发作的人来说,血尿酸水平要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假如发作频繁,还有慢性合并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血尿酸水平就要控制的更低,需要到300μmol/L以下。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出,全民健身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运动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热爱跑步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便是“跑步是否伤膝盖”这个经典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不过近期,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医学权威期刊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曾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给这个争议话题定下来了结论。《系统性回顾与荟萃分析:健身跑步、竞技跑步与髋关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之间的联系》这篇文章指出,竞技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3.3%,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而健身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仅为3.5%。 因此,结论表明,过量和高强度的跑步可能会引发关节问题,但对于普通健身跑步爱好者来说,适量跑步相比于不跑步是有利于关节健康的。研究人员指出,长期的跑步——10年,15年,甚至更久,是一项健康锻炼,对膝盖的健康有好处。反而久坐或者不跑步的人膝关节炎风险将会提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跑步一定要适量,过量和高强度的跑步可能也会引发关节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跑步才会不伤膝盖?我们要怎么做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范跑步姿势建议采取小步幅、高步频的跑步姿势,可能屏幕前的你会说,我看电视里面那些专业运动员步幅很大啊,难道不应该是大步幅吗?可是就像你说的,他们是专业运动员啊,跑步是为了比赛取得成绩的。但是普通跑步爱好者是达不到专业运动员的那样水平,如果采用大步幅的跑姿,必然导致更高的腾空,而更高的腾空就意味着,落地的时候腿部肌肉、膝盖、韧带等等结构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力,这样会增加受伤的几率。相关的科学研究也表明:每增加10%的步距,就会增加6%的受伤概率。所以,采用小步幅、高步频的方式,更容易做到落地轻缓,减少冲击,更能保护我们的膝盖。 2.强化下肢肌群力量主要是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因为股四头肌是人类大腿最重要的肌肉群。它不但负责我们下肢蹲起等动作时的力量支持,还负责我们膝关节的稳定性,尤其是髌骨和膝关节前后向的稳定性。因此,当股四头肌肌力强了之后,膝关节也会变得更加稳定,所以跑步时发生膝关节受伤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3.跑前热身,跑后拉伸跑前热身,是为了提高心率,从而提高身体血液流速,让身体的肌肉,韧带等组织的血氧供应充足、提高肌肉,韧带等组织的代谢能力,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高强度运动,防止膝关节受伤。跑后拉伸,能有效有效地缓解肌肉、韧带、关节紧张,减少肌肉僵硬,增加血液微循环,加快代谢废物的排除,减少运动后的肌肉酸痛感,从而使膝关节更快地恢复。4.适当休息,控制运动量很多跑友刚刚开始跑步时,往往兴致很高,看着自己每天都能跑得更多,成绩一点点进步,恨不得每天都想跑步,甚至早晚各跑一次。但其实天天跑步,不适当休息的话,会很容易增加受伤几率。因为人体虽然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长期超负荷运动,不进行休息的话,膝关节的软骨来时不及修复的,日积月累就会积劳成疾,引起关节退变,甚至诱发膝骨关节炎。5.穿跑鞋,选跑道建议根据自己的脚型,选择合适的跑鞋。并且根据不同跑鞋缓震衰减特点,大约在跑步500公里-1000公里之后更换一次跑鞋,因为跑鞋是结合跑步这项运动的特殊性而采用和其他运动鞋不一样的设计,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减轻脚着地时的振动,减少跑步时对膝盖的损伤。跑道的话建议在塑胶跑道上跑步为佳,避免山地等坑洼路面。同时,大量长期的跑步也不建议使用跑步机,因为跑步机自身有固定的速度和频率,为了保持平衡,跟上跑步机的节奏,人们在跑步时的着力点大部分就会固定在较小的范围内,所以着力点周围的关节软骨等等组织也就会更快的被磨损,长期下来,就会对自己的膝盖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最后,作为骨科医生也同时作为跑友,希望每一名跑者都能循序渐进,科学跑步,充分享受到跑步带来的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