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不可以保守治疗,是否必须手术?答:首先,保守治疗无非控制活动量、控制体重、吃止疼药、加强肌肉锻炼,一定程度可以缓解疼痛症状,但是根本的骨头畸形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保守治疗只能一定程度延缓病情进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手术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疼痛、延长自身关节的使用寿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本身关节不疼,或者疼痛非常非常轻,可以暂且保守治疗。但是,如果关节疼痛比较频繁或者比较重,手术可能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方式。 问:保髋术后我的关节能用多少年?答: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影响关节使用寿命的因素太多了,比如手术时关节软骨磨损重不重、自身的软骨耐磨程度如何、自身的关节畸形重不重、手术医生的水平好不好、术后体重控制得好不好、术后关节保养的好不好。理论上讲,通过手术纠正畸形可以让关节的使用寿命尽可能延长,最好的效果就是用一辈子,当然,少术患者也有术后几年、十几年后出现关节磨损严重,进而换关节的。总体上讲,找一个靠谱的医生,术后自己好好保养,剩下的就交给天意了。 问:手术后我应该怎么保养自身的关节?答:手术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回归正常的生活。有的极端的患者,为了减少关节负重会走极端,比如坐轮椅,甚至少穿衣服,其实大可不必,该干嘛干嘛。如果可以的话,适当避免长时间重体力劳动或者剧烈运动。当然,如果你觉得运动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也不用刻意压抑,这一点国外是比较积极的,很多患者手术就是为了后续运动时不疼。当然,如果能把体重控制在理想的区间肯定是最好的。 问:我想手术了,术前应该做哪些准备?答:1、异地就医,提前进行医保备案,具体需要询问当地医保部门;2、准备一副拐杖,肘拐腋拐都可以,调整拐杖高度,练习拄拐单腿走路;3、术前可以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功能锻炼,改善肌力,加速术后康复;4、带着之前拍的片子及病历;5、酌情准备个人生活物品。 问:髋臼周围截骨手术风险高不高?答:这个手术确实难度很大,被誉为骨科的珠穆朗玛,手术的入门门槛很高,学习曲线很长,目前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医生可以做这类手术。记得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看过两个医生做这个手术,一个医生平均需要三四个小时,另一个医生需要6-8个小时。对于我们来说,绝大多术的手术可以在1小时出头的时间完成,手术不但做得快,质量也是绝对有保证。 问:手术需要输血吗?答:这个手术的出血确实偏多,但是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相关药物的应用,再加上手术中使用血液回收设备(可以将出血量的大概一般进行重新回收利用),目前在我中心手术的患者,90%以上的患者不需要异体输血。而且,我们中心现在术前不需要常规备自体血。 问:术后恢复期大概多久?答:手术中我们需要将骨头截断,调整好位置后进行固定,截断的骨头长好需要大概3个月的时间。所以,术后3个月内需要小心保护自己的髋关节,不要摔,一定要拄双拐,拄双拐,拄双拐!一般我会让患者术后6-8周内术腿不负重,6-8周后从0开始逐渐逐渐增加踩地的重量,注意,是匀速逐渐的增加,到3个月的时候可以负重身体重量1/3-1/2,具体以医生通知为准。过早扔拐,过早过多负重可能导致骨头移位,影响手术效果。3个月后门诊复查,评估骨头生长情况。 问:术后如何进行康复锻炼?答:康复锻炼很重要,锻炼不好,走路十有八九会瘸。我的患者我一般会给每人一个康复计划,由于每个人的手术不一样,畸形不一样,骨头质量不一样,所以方案不会完全一样,大家按照自己的方案去做锻炼即可。大家认真阅读锻炼资料,保证动作做对,一旦动作做错,就可能练错肌肉。3个月复查时人要过来,很重要,我会根据查体结果和骨头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复查方式参考:保髋术后门诊复查注意事项
说到做手术,就离不开手术室。为什么要写这篇科普文章呢?还要从前几天一个镜头说起。那天在手术室,病人在麻醉前看到我在看手机,非常诧异地看着我,然后问:“手术室可以带手机进来吗?”。镜头再回到几年前:一台非常复杂的手术在经历了漫长的操作终于顺利结束了,医生们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在手术室拍了张合影发到了网上,然后被众多老百姓骂得狗血淋头。大家都认为医生违反规定带了手机进手术室,这是严重的不负责。其实我在第一次进入手术室之前,一直也是被“蒙在鼓里”。绝大多数人对手术室的认识应该来源于电影、电视。还记得我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电视节目:一个小男孩的手被卡到绞肉机里了,他被送到了手术室。因为手无法从绞肉机里取出来,因此叫来消防队协助拆除绞肉机。而消防队需要专业工具对绞肉机进行切割。这就让手术室领导头疼了,带工具进手术室可以会污染手术室,不带工具又无法拆除绞肉机。大家从电影电视得到的信息很多是不全面的,再加上大家对这些信息的错误引申,就造成很多对手术室的错误认识。我认为,我很有必要给大家做个科普,给大家揭秘一下手术室。首先要明确的是,手术室确实比普通房间干净,但手术室里也是正常存在细菌的。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担心了:手术室怎么能有细菌呢,那不会引起刀口感染吗?这里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手术室的设计原理了。手术室有一套神秘的空气循环系统。在每个手术间房顶的中央都有一大片吹风口,经过过滤的洁净空气会通过这个吹风口进入手术室,使手术间内形成持续从上向下的气流,最后空气会从手术室四周墙壁的出风口排出。这种空气流动方向决定了地面及四周墙壁的灰尘不会被吹起来飘落到切口内。手术室正是借助着这种特殊的空气流动方式,使手术切口区域一直“浸泡”在干净的空气中,从而在空气层面降低感染的发生率。试想一下,普通空间的空气里到处都是漂浮的灰尘什么的,如果在这种环境下手术,感染的风险肯定要高很多。手术室空气层流示意图手术室里除了空气干净,其实其它方面的洁净程度跟外面没太大区别,无论地面、墙面、各种物体表面,都是有细菌的。更简单的,每个人,无论医生护士还是病人,身体表面都是有细菌的。所以很多人认为的“手术室里没有细菌”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至少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把一个房间内所有细菌都杀灭都杀灭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所有,包括手机在内的很多物品是可以带进手术室的。也许会有人要问了,医生摸了手机,手上有细菌,再给我做手术不会导致感染吗?这里就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另外一套预防感染的措施了。在麻醉之后,手术开始之前,医生护士要做很多重要的准备工作。首先,医生会用消毒液给自己的双手及手臂消毒。然后,医生再给患者手术区域及周边大片皮肤消毒,所以患者手术后身上很大一片都是黄色的,那都是消毒水的颜色。另外,病人消毒区域是不能穿衣服的,所以患者进手术室后会被要求“脱衣服”,这个也不用觉得羞涩,医护人员眼中的患者是“没有性别”的。提前给做截骨术的患者打个预防针,手术消毒区域要从胸部到脚,所以进手术间后是需要全裸的。患者皮肤消毒后,医生会用多层无菌的单子覆盖患者全身其它部位,只留出刀口区域的皮肤。然后,医生会穿上无菌的手术衣,戴上无菌的手套,所有手术中用到的器械也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灭菌的。整体上讲,手术过程中,医生手碰到的所有区域与物品(切口、铺单区域、手术工具、手术衣)都是没有细菌的。一张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骨科医生基本都是男性,那次,我居然有幸跟包括张洪主任在内的3名女骨科医生同台手术有个玩笑,如果你给男医生打电话,结果接电话是一个女的,那十有八九是医生正在手术,手术室的巡回护士帮着接听的。所以大家放心,手术过程中医生是不会触碰有菌的区域,包括手机的。那又有人要问了,既然做了这么充足的准备,为什么医生还会跟病人交代手术都有感染的可能呢?我大概捋了捋,有这么几个原因:1、手术室空气虽然经过过滤,但仍会残留很少量的灰尘,目前最高等级的手术间(百级手术间),每立方米空气中灰尘数量100左右;2、消毒可以杀死皮肤表面的细菌,但毛囊里的细菌杀不掉,那些细菌也可能导致感染;3、人体内,比如口腔、胃肠道、呼吸道,都是有细菌的,如果哪个细菌正好进入血液里,顺着血流到切口,也可能感染。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手术中和术后一般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杀细菌的药物,老百姓说的消炎药)。另外,人体免疫力也对抗感染至关重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带大家正确认识手术室,纠正一些广泛存在的错误观念。如有疑问可以留言讨论。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对髋臼周围截骨术有了初步的介绍,它是治疗青少年及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效的手术方式。对我们医院的骨科保髋组的医生来说,髋臼周围截骨术不是什么太难的手术,因为我们做得太多了,做得太熟了。但对于患者来说,这个手术还是挺大的,它需要把骨盆截开,然后再接上,而且手术出血也不少。因此,这个手术对患者来说确实是一次挺大的创伤。那么,问题来了,手术之后是不是应该好好“养”着呢?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毕竟,“养”对于身体恢复的观念已经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了。而这个“养”一般表现在两方面:卧床休息和加强营养。就拿大家非常熟悉的坐月子来说,老一辈人要求不能下床、不能吹空调、不能洗澡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毫无道理的,甚至可能会给身体造成损害。(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不让产妇吹空调导致产妇中暑的新闻吧。给产妇一个劲地补充营养,导致产妇体重飙升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吧。另外,产妇生完孩子后会出现腹部及盆底肌肉的松弛,如果长期卧床,这些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恢复进程会受到影响。而且,因为长期的卧床,整个下肢的肌肉也会出现退化,对后期的运动行走功能都会造成影响。相反,产后的下地活动和适当的核心肌肉锻炼反而会促进产妇的康复。通过坐月子的例子,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老的观念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是需要摒弃的。截骨术后到底应该怎么做?首先,术后鼓励患者多坐起来,坐起来的角度时间也没有严格的限制,多坐可以改善肺部功能,预防长时间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另外,我们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理论上讲,只要麻醉药物代谢差不多了就可以下地,也就是术后4-6个小时。前面我也说了,下地活动可以延缓下肢及核心肌肉的为萎缩。除此之外,下地活动也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减少腹胀、恶心等不适的发生。下地活动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这个血栓可是很危险的,大家不信可以去百度一下。还有,下地活动也就意味着患者可以去卫生间大小便,插尿管和床上大小便可是不好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截骨术后骨头是断开的,这就涉及下地过程中的安全性。为了保证安全,医生一般会要求患者术后6-8周内患肢不能负重,行走需要拄双拐,不能在床上主动抬腿,不能摔倒。下地的频次建议每天至少3-5次,每次根据自己体力决定每次行走的时间。术后除了下地行走,我们还给每位患者布置了康复作业,也就是患者需要在不同时期,完成不同的康复锻炼动作,从而最大限度恢复手术侧髋关节的功能。综上所述,截骨术后需要养,但一定不能天天卧床不起。老的过时的观念需要摒弃,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在介绍截骨术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什么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主要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如下图所示。正常的髋臼就像一个碗,能把股骨头基本包住,股骨头在髋臼里非常稳定,磨损速度也就非常慢。但是发育不良的髋关节,这个碗的深度就会变浅,甚至浅得像个盘子,这样,髋臼就不能完全包裹股骨头,关节的稳定性也就大大降低,关节磨损速度会明显快于正常。更多关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介绍,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髋关节发育不良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么什么是截骨术呢?简单讲,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截骨术就是用各种工具将髋臼从骨盆上“抠”下来,然后调整髋臼的位置,再进行固定的手术操作。截骨术其实包括很多种,比如髋臼周围截骨术、髋臼旋转截骨术、骨盆三联截骨术,不同的截骨术有所区别,但是根本的原理是类似的。截骨术是怎么起到治疗作用的呢?由于发育不良的髋臼包不住股骨头,真正参与髋关节承受重量的只有被髋臼覆盖的一小部分股骨头,这就好像工厂的好多工人了里就那几个人干活,其他人都偷懒,久而久之,干活的那几个人累出问题了。人到了成年以后,髋臼就不可能再发育了,也就是不能期待髋臼边缘再长出新的骨头来包裹股骨头了。因此,截骨术也就成了一种弥补性的手术。简单讲,截骨术只是单纯地改变了髋臼的位置,并没有使髋臼深度增加,说白了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但是,通过调整髋臼位置,我们可以把髋臼不负重的地方放到负重的地方,使股骨头上方有更多的骨头支撑住它。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个病例(下图),这名患者术前右侧(箭头)股骨头有好大一部分露在髋臼外面,关节不稳定,有了明显的半脱位。手术旋转髋臼后,股骨头的上方整个都有了髋臼的支撑,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由于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臼深度有限,虽然通过手术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但不能加深髋臼,所以不管手术做得再怎么漂亮,关节跟正常人比还是不一样的。这也不用担心,截骨术可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缓解症状,而且随着手术技术及临床科研的不断进步,手术的预后可能会越来越好。在众多类型的截骨术中,目前公认的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最好的手术方式是髋臼周围截骨术,也就是我们医院一直在做的。相比其它类型的截骨术,它的优势包括:术后骨盆环完整,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可以充分旋转髋臼,畸形纠正更彻底;不影响髋臼血运,术后发生髋臼骨坏死的可能性极小;对骨盆整体形态影响较小,基本不影响女性分娩。后续我还会推出更多科普文章帮大家答疑解惑,敬请期待。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我国的常见疾病,每1000个人里面,就有3-5个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与这个病发病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髋关节发育不良家族史、臀位出生(出生时屁股先出来的)、襁褓(婴儿时期包得跟粽子似的)、多胎妊娠(双胞胎、三胞胎等)、幼年时长期舞蹈杂技训练经历等。另外,一些有脑瘫、唐氏综合症、儿童股骨头坏死、幼年髋关节骨折的患者,发生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概率也比较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病虽然与遗传有关系,但并不代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的子女就一定会发病,但是需要额外关注,如有发现,早期治疗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呢?首先,大家需要了解一下髋关节的解剖结构。髋关节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臼相当于一个“碗”,股骨头相当于一个“球”,它们表面都覆盖有一层光滑耐磨的软骨,整个关节被关节囊包裹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日常活动中,这个“碗”将“球”包裹住,使它不会跑出去,而“球”在“碗”的包裹下,可以做各个方向的旋转,使得我们的髋关节有着比膝关节、踝关节等更灵活的活动度。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髋臼这个“碗”发育得没那么好,表现为这个“碗”不够深,有些发育得特别差的,这个“碗”甚至变成了“盘子”。所以,“碗”变浅了,对“球”的包容性必然会降低,“球”就有向“碗”外面跑的趋势。另外,“碗”变浅了,它和“球”的有效接触面积必然就减小了,也就是说,在支撑起同样身体重量的情况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压强就变大了(压强=压力/受理面积,初中物理都学过吧),髋关节的软骨磨损得也就更快了。幼年时期,大多数患者软骨还比较厚,身体代偿能力也比较好,往往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随着关节软骨的磨损,就会出现髋关节的疼痛。当然,不同的畸形程度、不同的体重、不同的运动量、不同的个人体质,都会影响着髋关节疼痛发生的时间。有的十岁左右就开始疼了,有的到了四五十岁才出现症状。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除了这个“碗”长得不好,很多患者同时伴有大腿骨头(股骨)的畸形。用专业术语讲,叫股骨颈前倾角异常,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大腿骨头像麻花一样“拧着”长的,如果我们把大腿的骨头平放到桌面上,发育不良患者的股骨头向上翘起的角度要更大一些。左边的大腿骨是正常的,股骨头轻度向上翘起;右边的是发育不良患者的大腿骨,股骨头明显向上翘起尽管大腿骨的这个畸形相比髋臼的畸形要次要一些,但是,如果这个畸形特别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走路姿势、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的异常,甚至可能加速髋关节的磨损,因此,在治疗中,有时单纯纠正髋臼的问题并不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还需要同时纠正大腿骨的畸形。此外,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有时还会合并一些其它的小问题,比如盂唇(关节里面特殊的软骨)的问题、股骨头形态的问题等,这些在治疗中也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关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方式,我会在其它文章中给予重点介绍,敬请期待。各位病友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请留言,我会尽快为大家解答。本文系肖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北京北郊长途客运站,我第一次乘上赴塞北冰雪小镇崇礼的长途客车。虽然已是春天,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化,河里的冰凌依然闪闪发光。这里有幸成为冬奥会的福地。空气当然比北京新鲜多了。感恩张洪主任将我从“神魂颠倒”的24小时住院医师的繁忙中全脱产出来,让我参加这个对患者非患者都十分重要的“福特纳斯国际运动康复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分分钟都在反复强调核心肌肉群的训练。关于核心肌肉群的训练,过去我们也强调了很多。但是,这次几周的学习班却使我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核心肌肉群的训练如此当务之急。过去我们已经对核心肌肉群如此的肯定与强调,但与国际接轨相差甚远,仅仅是个“小儿科”。首先,你的核心肌群到底是什么?核心肌肉群这一理念,近年来在国际运动医学领域越来越朗朗上口。但是,在既往人体解剖学的专有名词中,却找不到真正的核心肌肉群是由哪些肌肉组合而成的。要弄清楚核心肌肉群的理念,首先要树立起以脊柱骨盆为核心即以脊柱骨盆为动力链连接全身所有关节、骨骼的理念。树立起使脊柱周围即前胸后背及骨盆到全身每一块肌肉都紧紧包裹正确姿势的骨骼的理念,这种紧紧包裹脊柱的动态平衡状态“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核心肌肉群的内核心包括膈肌、腹横肌、多裂肌及盆底肌肉群。核心肌肉群的外核心包括腹直肌、腹斜肌、竖脊肌、腰方肌、臀部肌肉群等。核心肌肉群的关键词就是“核心”,就是以脊柱与骨盆为“核心”,唤醒临近肌肉群与所有肌肉群的包裹力,其作用就是激活深层肌肉的活力,从内向外爆发肌肉的“定力”,以充分维持身体的整体结实与稳定,充分保证我们的躯干既机警灵活又不会随四肢摆动而晃来晃去。如国人越来越喜欢的高尔夫运动,许多人只重视了“术”即挥杆动作是否好看是否到位,而没有上“道”即好好训练核心肌肉群,所以这个高尔夫的水平,仅仅是在摆摆样子的水平。真正的高尔夫高手在场上互相较劲儿,主要是“较”的谁的核心肌肉群训练更扎实更灵敏,这个全身肌肉裹紧的“轴”的灵活自如,才是高尔夫境界的真正体现的必由之路的重要训练环节。这个上“道”是以训练核心肌肉群为出发点,达到呼吸心灵与动作的高度和谐。所以,核心肌群的锻炼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重点,一个人无论看起来有多么强壮,如果其核心肌群薄弱,那终究只是个空架子。同样,核心肌肉群的训练也是我们关节外科所有患者和所有不是患者的国人的训练重点。这次在崇礼“福特纳斯国际运动康复培训班”上,就教了我们学员们好多怎样训练核心肌肉群的“招”,今天先教大家一招最好学的,不论年轻的年老的,不论患者非患者,从今天起Followme(跟我学)!坚持一周,坚持一月,坚持一年,坚持下去,你的肌肉群就“核心”了就上“道”了。下面视频为大家展示具体的锻炼方法,这一招最重要的“道”是要训练腹式呼吸,即气沉丹田鼓肚子呼吸,保持膈肌下沉,胸廓不动。同时,要保持腹部始终处于鼓起收紧的状态,这个感觉就跟我们咳嗽或大笑时腹部收紧的状态一样。此外,还要同时训练收紧我们的会阴(包括肛门及尿道)的所有肌肉的感觉。在做下面的动作时,我们也要尽量保证躯干不随四肢的运动而摆动,躯干一定要稳稳地压在床上。核心肌肉锻炼方法视频(点击连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视频)视频中为了节省时间,仅做了单侧锻炼的演示,大家锻炼时不要忘了两边都要锻炼啊。
2016年的春天,我两次光临美丽的冀北小镇崇礼。小镇崇礼因成为中国2022年冬奥会主赛场而一夜成名。主办方特地选择在崇礼这一福地,举办“福特纳斯国际运动康复培训班”。就连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感到沾上了冬奥会的福气,每一位学员内心都涌动着一种激情:为了让近14亿人口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沾上冬奥会的福气,我们要引领公众好好训练肌肉,好好端正姿势,好好呵护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次学习班传递的所有康复信号都具有领衔国际前沿的精准与纠错。有一个纠错的重要康复信号被授课老师反复强调,即如果你蹲错了,那么受害第一的就是膝关节。而且,只要你没有受过正确的康复训练,那你的蹲姿几乎都是错的。每天,我们都会下蹲。当我们的大脑接到或发出蹲下的信号时,很多人都会挺直腰板,直愣愣地往下猛地一蹲,这种脊柱呈90°的直蹲,会对膝关节产生突然的冲击力,使髌股关节压力瞬间上升,而髌骨周围的软骨会因为这种瞬间上升的压力增加而增加摩擦力,使关节磨损加剧。此外,如果下蹲过程中骨盆后倾,腰椎弯曲,时间久了,对腰椎也会造成损伤。请看下图,这就是错误的下蹲姿势:左图脊柱保持与地面垂直,容易损伤膝关节;右图看似躯干与大腿之间夹角比左图小很多,但是这完全靠骨盆的倾斜与腰椎的弯曲形成的,容易损伤腰椎那么,我们怎么就蹲错了呢?就连我这个关节外科医生都是第一次听说,都是第一次受到正确蹲姿训练的这个蹲姿,到底应该是怎么蹲呢?到底是怎么蹲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膝关节呢?正确的下蹲动作第一步:先挺直脊柱,收腹展肩,呈正确站姿;第二步:保持这个挺直的姿势,并且在微微绷紧中前倾;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撅腚”。就是将臀部向后顶,此时,弯曲的是髋关节,就是要以臀部的肌肉发力,让“腚”尽量撅起来翘起来,以减小髌股关节的压力;第四步:整个“撅腚”下蹲的落点,特别像我们平时坐到椅子上的感觉。有探一下再蹲下的感觉;第五步:保持这个“撅腚”的姿势往下蹲。蹲的时候仍然要注意继续“撅腚”。保持下蹲姿势不要呈双膝并拢状态(不要“X”腿)。正确的姿势是保持膝关节与第二脚趾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左图为正确下蹲姿势,右图出现了“X”形腿,易损伤膝关节我们关节外科每一位保髋术后的患者,都会在康复训练时被要求要每天训练下蹲,但是这个蹲姿是否正确,过去我们医生与患者都可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撅腚”下蹲的第三步到第四步时,可以保持这个悬在空中的蹲姿,会体会到臀部肌肉发酸的感觉,这个发酸的感觉对关节康复非常有利。开始从控制10秒开始,慢慢顺遂延时,最好能控制到1-3分钟。希望看到这篇微信的所有患者与非患者都“广而告之”,都加入到训练正确蹲姿的“撅腚”里来。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包括刚刚学走路的小baby,都要学会“撅腚”下蹲。本文系肖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我两次奔赴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冰雪小镇崇礼(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参加“福特纳斯国际运动康复培训班”。也许是沾了冬奥会的仙气,我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不但学习了更多下肢肌肉锻炼方法,还学会了一系列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手法。3周学习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是一个整体,牵一发动全身。任何“零件”出状况,都会发生影响其它部位的可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个关节外科医生,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第一次知道了足弓到底能不能充足地“弓”起来,对关节不论是有问题的还是没问题的,都太重要了。但怎样训练足弓,却是我们关节外科医生过去的盲区。不论你现在是“扁平足”或不是“扁平足”,都需要科学训练足弓(高足弓多由遗传病导致,这里不做讨论)。为什么要训练足弓呢?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踩地时,足的内侧并不是完全贴住地面的,它与地面之间有一个空隙,这就是足弓。在我们双脚的脚底板,有许多血管神经在下面埋伏着。有了足弓保护,在我们行走时,这些血管神经就不会被我们的体重过度压迫,这样,我们走路走好长时间都不会觉得累。可是,凡扁平足的人,走路时间稍长就会觉得特别累,也更容易出现多种足部疾病。而且足弓对维持下肢的力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足弓没有了,整个下肢也就跟着歪了,下肢的力线也就不正了,下肢所有的关节也就更容易出问题。许多髋关节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了X型腿,原因可能来源于足弓塌陷。正确训练足弓是关节健康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位髋部术后患者的当务之急。而且,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训练臀部肌肉特别是臀中肌,现在必须加上同时训练足弓。这两个训练相辅相成,对维持与修正下肢力线发挥“双棒儿”的重要作用。训练足弓主要是训练两块肌肉:腓骨长肌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的作用是使前脚掌内侧在走路时能够用力抓地。胫骨后肌则是让足弓最高点向上提。须两块肌肉相互协作,共同撑起这个“弓”。肌肉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建议肌肉锻炼每天至少进行3次,每次每个动作每次做3-5组,每组15-20个,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增减锻炼强度。胫骨后肌锻炼:第一阶段:用手稳定住膝盖,然后整个脚掌在不离开地面的情况下自外向内做旋转运动,保持膝盖不动,脚掌转到最内侧时回到起始位置重复做此动作。第二阶段:动作同上,通过增加了弹力带来加大锻炼的强度,弹力带力量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第三阶段:在保证内侧足弓抬起的情况下单腿站立保持平衡,尽量保持1-3分钟,站立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足弓高度,注意膝关节要向外侧顶,不然容易损伤膝关节。腓骨长肌锻炼:第一阶段:坐于椅子上,保持小腿与地面垂直,将脚后跟提起到最大高度,把下肢的重量集中在脚趾(主要是大脚趾),然后放下脚跟,重复此动作。第二阶段:在双脚站立的情况下做同样的动作,身体的大部分重量应集中在大脚趾上,刚开始可扶墙保持平衡,熟练后不用再扶。第三阶段:单脚进行上述动作,身体重量同样要向大脚趾集中,初期可以扶墙,后期可尝试不扶。
最担心术后会不会瘸的是年轻人。在“先髋”微信圈、QQ群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术后“瘸了”怎么办?在我们关节外科,每周都要进行好多台髋关节手术。术前,患者经常眼巴巴地看着我们问:大夫,我术后会瘸吗?人体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骼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分布广,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在这些骨骼肌中,有一块非常重要的肌肉,叫做臀中肌。臀中肌对维持正常走路姿势意义重大。在行走过程中,臀中肌能稳定住我们的骨盆,这样,我们走路时上身就不会晃动。如果臀中肌肌肉没劲儿,就拽不住骨盆,走路时就会晃得厉害,因为骨盆倾斜,就会觉得这条腿变短。术后“瘸了”,也就是术后跛行的患者,几乎都因为臀中肌肌肉力量的减弱,即“没劲儿”。为什么会瘸呢?截骨术后,原来在我们人体控制各关节活动,维持人体动态平衡的肌肉,因手术而变。术后,手术这一侧的腿,因为要预防截骨重新旋转后的髋臼位置的变化,在6-8周内不能负重,3个月内不能完全负重(6周后,骨头长上些了,但长得还不结实,能踩点儿地了,所以不能完全负重),因此,我们髋关节周围的肌肉,特别是臀中肌,会因为得不到使用而逐渐丧失原有的力量。那么,是不是臀中肌肌肉力量强大了,走路姿势就会好了呢?是的,大多数患者会有明显的改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臀中肌的肌肉力量呢?别着急,听我一步步道来。首先,我们先要知道臀中肌在哪。在我们大腿上方的外侧,能摸到一块突出的骨头,这块骨头会随着髋关节的活动而活动(摸不到,说明你该减肥了哦),这就是大转子(股骨的一部分)。在它的上方偏后一点点,就是臀中肌的位置所在。从下图可以看见,臀中肌呈扇形,挺大块儿挺厚实的。锻炼臀中肌,首先要激活它。就是要让臀中肌主动收缩。之前我们提倡的锻炼方式:反复强调患者取侧卧位,做侧抬腿练习,每次抬腿坚持10秒钟,早中晚各做几十个。但是,通过我近期的学习(最近,我全脱产参加了一个两位美国运动医学专家来北京办的学习班:福特纳斯国际物理治疗与运动表现交流公开课),我发现这种训练臀中肌的方式是有缺陷的。为什么会有缺陷呢?因为,当我们没有学会专门训练臀中肌的动作而做侧抬腿时,除了臀中肌在工作,还有两块肌肉也同时被激活,即腰方肌和扩筋膜张肌,这三块肌肉共同发力,才能使下肢抬起。在侧抬时,更多地使用了腰方肌和扩筋膜张肌,而最应该训练的臀中肌却发力最小。因此,这种缺陷主要就缺在盲目地做侧抬腿,没有充分锻炼臀中肌。如果我们学会专门训练臀中肌的动作,绝对是事半功倍。我就跟这两位美国运动医学专家学会了训练臀中肌的“绝招”: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来激活这块沉睡的肌肉。美国专家说:单纯臀中肌发力,足以使下肢高高抬起,只是我们大都不能很好地驾驭制它。美国专家的方法是:还是侧卧位,还是侧抬腿,但是,抬腿时腿要向身体后方伸,千万不能超过身体中线往前伸。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限制扩筋膜张肌的工作。同时,美国专家还教了我们用一个手的大拇指去触摸腰部,另外几个手指去触摸臀中肌,然后仔细体会抬腿时是哪块肌肉收缩了(收缩的肌肉会变硬)。然后慢慢寻找臀中肌收缩的感觉,同时让腰部肌肉尽量不去用力。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点耐心,但是这个寻找肌肉收缩感的体会非常重要,只有让臀中肌真正工作起来,训练效果才能显山显水。最后,美国专家又教了一个“绝招”中的“绝招”:您需要准备一副环形弹力带,然后保持侧卧位,双侧髋关节膝关节弯曲,脚跟并拢,双膝关节用一条环形弹力带套住。接下来处在上方的膝关节向上尽量翘起,保持脚跟并拢,身体不要向后仰,尽量收紧腹部,保持这个姿势1分钟。每天早中晚坚持各做20分钟。训练臀中肌的所有动作也适合没有关节疾患的健康人。本文系肖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问:你的钉子会断在骨头里吗? 答:钉子到底会不会在骨头里断掉?首先,这跟钉子的材料是否结实有关,还跟钉子与骨头长得结不结实有关。 一般来说,不锈钢材料的钉子要比钛材料的钉子结实。毫无疑问,越是结实的钉子就越不容易断。尤其是我们做髋臼周围截骨术用的长螺钉,钛钉就更容易断了。髋臼周围截骨术的发明人——瑞士Ganz教授,告诉我们,钢钉又便宜又结实,截骨术一定要用刚钉。我们关节外科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截骨术使用的内固定螺钉均为钢钉。钢钉一般为银白色,而钛钉的颜色则是多种多样的 此外,相比不锈钢钉,钛钉跟骨头之间更容易长得结实。这样,我们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将钛钉拧出,而在这拧的过程中,钛钉就更容易断。钛钉拧不动,术后手都磨出泡了 钉子到底会不会在骨头里断掉?还跟患者自身的体质与体重有关。有的患者,打进去的钉子和骨头亲和力强,长得又快又结实;有的患者,打进去的钉子却吃不上劲儿,长得又慢又虚空。如果患者是个大胖子,这个钉子肯定要承受更大的重力,会很容易影响钉子与骨头的力学结构,钉子因长时间过度负重,会产生疲劳断裂。 钉子到底会不会在骨头里断掉?也跟患者过早下地负重有关。如果骨头还没长好就负重了,骨头不能帮钉子分担力量,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钉子上,钉子就容易发生疲劳断裂。 钉子到底会不会在骨头里断掉?当然也跟手术者技术是否娴熟流畅严谨有关。 我们关节外科在取钉术前谈话时,在谈到钉子到底会不会在骨头里断掉这个问题时,还会特别强调取钉子时的“滑丝”(就是螺丝刀把钉子尾部扣给拧“豁”了)。这是取钉常见的风险与意外。这也跟钉子的材料及钉子与骨头之间的结合紧密程度有关。整体来说,钛钉比钢钉更容易滑扣(钛钉滑扣率大概5--10%)。滑丝与断裂的螺钉问:钉子如果断了怎么办?如果不取会在里面生锈腐烂吗? 答:这是一个取内固定时最令医生头疼的问题。不论是术前钉子就断了,还是术中取钉子取断了,处理的原则与方法都是一样的。 如果断钉的位置肯定不会影响以后的手术,断钉是可以不取的。这样医生少费劲,患者也少受罪。而且,目前所有的钉子(不论钢钉钛钉)留在体内都是安全的,不取不会在里面生锈腐烂。带着钉子做核磁也是安全的(部分钢钉除外)。只是断钉留在体内,片子上看着不好看,医生与患者看着心里都不舒服。所以,我们医生特别不愿意遭遇断钉。 但是,如果断钉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手术,即上期微信特别提到的髋臼周围截骨术后几十年可能再做全髋置换,这个断钉就应该且必须及时取出。这个取出对于我们关节外科医生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考验。要钻孔凿洞甚至劈开部分骨头。是手术里的“长征”。取断钉手术的最高纪录是7个小时。断钉取出后,患者还有再骨折的风险。想想,断了的钉子有多难取,何况人体还会出血所以,所有上骨科手术台的患者(不仅仅是我们关节外科),要好好阅读琢磨这两篇微信。 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只有医生患者团结起来,共同重视努力,断钉这个小恶魔才会消失。本文系肖凯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