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室缺+室壁瘤,循环不稳定,室颤一次抢救成功。今日董念国主任团队在DSA下通过股静脉-房间隔途径置入左心引流,通过腋动脉缝合人工血管途径置入灌注管,完成微创体外左心室辅助装置置入。病人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立刻降低12mmHg,静脉压降低10cmH2O,尿量明显增加。稳定循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拔除气管插管等待急性期度过后再做冠脉搭桥+室缺修补+室壁瘤切除修补手术。把棘手的心外科难题变成一道常规的题,这就是机械辅助的魅力所在。能够把心室辅助做得更微创,是董主任领导下的协和心外不断的追求。感谢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等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克利夫兰诊所心血管中心14年的随访数据(超过2200名患者)表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患者早期接受外科手术与较晚接受手术相比,生存率明显提高。原文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pdf/10.1161/JAHA.120.016210
最近在朋友圈转发很多的那条讲述心外科最伟大手术之一的Blalock-Thomas-Taussig分流手术(B-T分流)发明人Vivien Thomas的故事的文章,故事很感人,但标题有问题。 BT分流不是第一例心外科手术,下图是我为留学生讲心外科专业课的时候做的ppt,里面有部分心外科发展史,下图(也许还不全)都是发生在BT分流之前的心外科手术。 在那样的年代,外科医生经历了多少痛苦,多少患者失去了生命,才给今天心外科高速发展之路打下了基础。 以图3-5的Dr. Friedrich Trendelenberg为例,他是肺动脉血栓剥脱手术的发明人,早在1920年代他就尝试去治疗这个疾病,然而他未能成功,他的学生首次成功完成这一手术已经是1924年 图4-5是外科学年鉴上描述的这一手术的情形:由于这一手术死亡率太高,只有在患者濒危时才进行:濒死患者(心跳已经停止)在无麻醉情况下开胸切开肺动脉进行取栓,虽然本例患者活过手术并成功恢复意识,确在术后第二天早上迅速恶化死亡…… 1920-1930年代总共只记录了三例成功的肺动脉血栓剥脱术术,直到1957年总共有300例报道的肺动脉血栓剥脱术,总共存活12例…… 直到今天肺动脉血栓剥脱术仍然是高风险高死亡率手术,需要多次深低温停循环,全球也只有少数中心开展。难以想象当年的Trendelenberg是怎样敢于去尝试这样一座高峰的。 谨以此纪念心脏外科的先贤们,无论他们成功或失败,都值得尊敬。 在此力荐李清晨《心外传奇》,带你走入心外科那个神奇的年代。虽然书里没有包含我上面那个充满血泪的故事[呲牙][呲牙]
重庆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吃辣的可以减少盐的摄入:他们用PET-CT来观察人在进食不同口味食物后的脑部活动,发现高盐饮食可以增强岛叶和眶额前叶的活动,而辣椒素+低盐饮食也可以起到相同作用。同时经常吃辣的人群比不吃辣的人群血压要低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辣提高了人对盐的敏感度从而减少了盐摄入量而降低了血压。 不过也有不吃辣的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这只是个相关性研究,吃辣的人比不吃辣的人血压低并不能说明辣椒本身能够降低血压。 是不是菜场里辣椒该涨价了?赶紧屯几箱老干妈去!
机械瓣膜是人工心脏瓣膜的一大类,指的是用全人工材料制作的瓣膜,也被称为“金属瓣”,这个“金属瓣”第一可能来源于最早期的机械瓣膜有金属支架成分,第二可能是由于机械瓣膜在体内会随着心跳发出金属撞击的声音。机械瓣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笼球瓣:最早期的机械瓣膜是笼球瓣,如下图,顾名思义是一个金属的小笼子装着一个金属小球。顺向血流可以推开小球使得血流通过,逆向血流将小球推向瓣口从而堵塞瓣口避免血液返流。武汉协和医院曾经完成一例33年的笼球瓣膜再次置换手术:武汉三代医生接力监护,美国人工心脏瓣膜“服役”33年。单叶机械瓣膜:也叫侧倾碟瓣,如下图,瓣膜的开闭由一个侧向打开的碟片来实现:顺向血流可以打开瓣叶,而逆向血流则会关闭瓣叶以避免返流。比较笼球瓣膜,单叶侧倾机械瓣膜体积更小,瓣叶开闭需要的力量更小,血流动力学更好。但随着更新的机械瓣膜的问世,目前单叶机械瓣膜也已经基本上退出市场。双叶机械瓣:双叶机械瓣膜是单叶机械瓣膜的改进版本,也是现在主流的机械瓣膜形式,几乎所有的机械瓣膜都采取双叶瓣的形式:因为双叶瓣膜可以使得瓣叶在开放时达到90度,获得最大的开口面积和最小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目前几乎所有的机械瓣膜都是由热解碳材料或钛包裹热解碳材料制作的双叶瓣膜,外周有聚四氟乙烯或者涤纶材料的缝合圈。植入体内后自体的内皮组织会覆盖在缝合圈上,而热解碳材料是惰性材料,不与身体组织产生反应,所以机械瓣膜不存在所谓“排斥”反应,也不需要服用抗排斥药物。机械瓣膜在体外实验的环境下工作寿命很长,其耗损主要是机械磨损,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目前的机械瓣膜磨损率很低,基本上都在几十年以上,因此机械瓣膜的寿命会很长。但是机械瓣膜在心脏内是要和血液接触的。而血液和异物接触时会产生凝血反应形成血栓。血栓对于机械瓣膜而言是致命的麻烦,通常血栓容易聚集在瓣膜的关节处,导致瓣叶活动障碍,这时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极大的影响,患者可能发生突然的心衰或者严重者发生猝死。或者血栓脱落可能引起中风或者肢体栓塞。瓣膜上的血栓见下图因此行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必须终身口服抗凝药物即华法林。口服华法林会使得血液不那么容易凝固,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过多的华法林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严重的可以导致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甚至危及生命或导致残废。因此口服华法林必须长期监测凝血功能,定期监测,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华法林用量。总体而言,机械瓣膜的特点是使用寿命长,但需要终身抗凝。一般来讲更适宜于年轻的没有抗凝禁忌的患者。本文系陈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脏瓣膜,实际上就是心脏的入口和出口处的单向阀门,其作用是保持血流的单向流动。心脏就像一个不停收缩的泵,通过收缩把血从动脉挤入肺部(肺动脉)或者身体(主动脉),而之后通过舒张再从静脉系统(肺静脉,腔静脉)把血液回到心脏。而心脏上有四个瓣膜,分别处于左心室的入口(二尖瓣)和出口(主动脉瓣),以及右心室的入口(三尖瓣)和出口(肺动脉瓣)。在心脏收缩时,两个心室的出口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打开,而入口瓣膜关闭(二尖瓣,三尖瓣),这就使得血液只能从心室向动脉方向流动,血液从这两个瓣膜口流向肺部和身体,而入口的瓣膜关闭则防止了血液倒流(返流)向静脉系统。而心脏完成收缩进入舒张时,出口的瓣膜关闭,使得动脉内的血液不会倒流回心室,入口的瓣膜则打开使得静脉系统的血液补充进入心室内以便其再次收缩把血液泵出。通过心室和瓣膜的协同工作使得血液能在血管内呈单向流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心脏的无用功。所谓心脏瓣膜病就是指心脏的这些单向阀门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出了问题,不能很好地执行单向阀门的作用,造成血流动力学功能的损害。瓣膜病的病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狭窄,导致血流不畅;一种是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倒流。这两种病变均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和有效的血流不足,病变晚期均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常见的瓣膜病多累及的是左心系统即体循环系统的两个瓣膜即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如前面所介绍的那样,二尖瓣是左心室的入口,主动脉瓣是左室的出口。如果二尖瓣出现狭窄病变,则血流无法顺利进入左心室而淤积在肺静脉里面;如果二尖瓣出现关闭不全病变,则进入左心室的血流会随着左心室收缩不进入主动脉而从二尖瓣口返流到左心房,从而也引起肺静脉淤血。而如果主动脉瓣出现狭窄病变,则没有足够血流进入主动脉内供应身体,会加重左心室负担;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则左心室泵出的血液会倒流回来,同样加重心脏负担。心脏瓣膜病的主要表现:瓣膜病的表现根据不同的类型有所不同,有心慌、喘气、胸闷、胸痛、头晕或晕厥、乏力、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咳嗽咳痰、腹胀下肢水肿等等,有些特殊类型的瓣膜病比如二尖瓣狭窄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脱落造成栓塞比引起中风、肢体坏死等严重后果。心脏瓣膜病的首选诊断方式是心脏彩超。严重的瓣膜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为瓣膜的功能异常属于机械故障,只有通过手术方式解除瓣膜的狭窄或者返流才可能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如果您被怀疑有瓣膜病或者确诊瓣膜病,可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向医生了解相关诊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