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如果发现了高血压,除了遗传肥胖内分泌等其他因素以外,一定要记着做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前一段时间接诊了一个14岁的青少年,也比较胖,几年前学校体检就发现高血压,就吃了些降压药,没做特殊的处理。最近出现心慌胸闷,心脏彩超检查是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并重度关闭不全。左心显著扩大。前几天做了换瓣手术,目前病情平稳。提醒大家,如果遇到有类似的情况,一定记着心血管外科就诊排查主动脉瓣疾患和主动脉血管疾病。
对宝宝心脏进行手术修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心脏的一次“伤害”。目前认为,先心病应该归入慢病管理,因为需要长期监视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因此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宝宝术后均应严格长期随访,以便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术后并发症,避免错过治疗时机。 常见先心病术后复查需要注意什么? 先心病术后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残余分流或梗阻、瓣膜问题、心律失常、切口疤痕及胸骨畸形等。一般建议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需要根据每次复查的问题调整复查时间。常规做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片检查。一般建议在手术所在医院复诊,如条件不允许可以选择具备先心病专业治疗条件的医院复诊,进行专业评估确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如病情有变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复查频次和检查内容。
爱佑基金会调整了童心项目的资助额度,调整后的资助标准为:【非湖北籍患儿】非复杂先心报销后全额资助,2万上限;复杂先心不变,还是报销后60%资助,5万上限。【湖北籍患儿】非复杂先心报销后全额资助,2万上限;复杂先心还是报销后全额资助,5万上限(湖北籍患儿的这个救助标准周期还是先按照原来计划,不过额度目前可以追加到100万,要求不少于30个患儿)。
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是当下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而且该疾病已经霸占该排行榜榜首的位置已经很多年了。 虽然人们对此的相关医学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人们对于这种疾病还是很难用“简单”“有效”的方式来根除。 因为该疾病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作息习惯等息息相关。 而且这种疾病因为是长时间缓慢形成的,所以,很多人对这种疾病并不会很“上心”。 比如,我们常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都被认为与心脑血健康有密切关系。 而其中,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机制,叫做血管的粥样硬化。 今天,这篇文章将详细阐述粥样硬化是怎样产生的。 血管内壁损伤是粥样硬化的起因 正常的血液可以很通畅地在血管内流淌,可以高效地将养分运往人体的各个部位。 但是,人如果长时间保持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吸烟的话,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出现损伤。 正常情况下,血管内壁细胞可以修复这种损伤。 但是,如果上述危险因素长时间没能得到有效解除,这种损伤最终会在血管壁上造成显著的“伤害”。 而它则是开启“血管粥样硬化”的钥匙! 低密度脂蛋白“浸入”血管内壁 损伤后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不够紧凑,于是,血浆中的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分子就可以顺着这些“空隙”钻进血管内壁的组织。 尤其是有高血脂的人,本身血液中就含有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所以该过程就会更加迅速。 免疫细胞的“浸入” 当血管内壁细胞损伤之后,位于血浆中的免疫细胞——白细胞——在例行检查时,当伸出它的受体与该损伤细胞的受体进行接触时,于是,就给了白细胞一个信号:血管内壁里面有“敌人”。 得到该信息的白细胞则会将自己变形,以爬进血管的内壁组织。 爬到血管内壁的细胞就开始在该部位寻求制造“炎症”,它们会释放出自由基,而自由基是一种非常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于是,自由基就不可避免地与低密度脂蛋白进行了结合。 而这一结合,就产生了“异物”。 白细胞迫不及待地吞下它,最终因为吞下太多,导致白细胞的死亡。 死亡的白细胞,给了机体一个信号,“血管内壁处有很致命的敌人”! 于是,位于血浆中更多的白细胞被召集浸入到破损的血管内壁。 浸入其内的白细胞则会一面吞噬着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同时自身又产生自由基,与不断涌入的低密脂蛋白形成新的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 最终,该过程在破损的血管内壁处,不断地循环进行,产生更多的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异物,通过也“浸入”更多白细胞。 “斑块”形成 位于破损血管内壁的白细胞,勤勤恳恳地吞下被氧化的形成的异物。 而平滑肌细胞也随后加入到了这份“工作”之中。 但是,在长时间的“吞噬”行为之后,白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开始失去正常的功能,而死亡。 它们死亡之后,体内的“异物”又被释放出来,同时又召集更多的“难兄难弟”前来支援。 而难兄难弟们,又继续重复该过程。 最终,它们也会死在这,而它们死后又召集新的一批白细胞等来支援。 于是,这里就好比是个“坟场”,白细胞吞噬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之后,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而是,一批批细胞被埋在在这里,最终堆砌成小山。 而随着血浆中的钙盐等无机物也相继加入到这里,一块巨大的“没有弹性”“脆弱”“随时可以破裂”的斑块就形成了。 堵塞心脑血管造成危机事件 当然,上述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花费很多年。 当问题持续存在,得不到纠正,血流一分一秒地流经此处之后,位于血管内皮下的组织的斑块,开始慢慢“长大”。 这些斑块最终会导致血管腔的空间被“缩小”,影响了正常的血液供应。 甚至,当斑块实在太大了之后,可以完全堵塞血管,人体就出现缺血、缺氧的状况。 而这种状况,则直接导致血管滋润下的组织细胞快速死亡。当然,也包括血管组织自身。 而血管堵塞事件,又可以通过复杂的机制,影响和加快血管的粥样硬化进程。 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人体组织血管的供应不是只有一条血管来完成的。 机体很少会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事。 但是,当人体经过长时间的“润物细无声”之后,血管们最终都败下阵来,这就预示着危险的到来。 一般的器官,它们受到血管粥样硬化的侵害之后,可能还不至于死亡。 但是,供应心脏、大脑的血管如果出现了这种问题,则将导致心脏无法正常跳动。 可以导致人猝死! 而脑组织拥有广泛的神经元细胞,神经元细胞属于不可再生细胞。 即它们如果死去了,就再也无法通过其他细胞的增值来补充。 而脑是控制人运动、说话、思考等活动的器官,中枢神经元细胞的死亡,意识这些功能很可能因此丧失。 所以,很多人得了"脑中风““脑卒中”之后,即便保住了命,往往遗留下了后遗症,比如偏瘫、吞咽障碍、言语障碍、甚至认知障碍。
幽门螺旋杆菌(Hp),估计大家都不陌生,我国大多数人都曾经感染或者正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但对于这种“常见病”,困扰也不小,不少人都有疑问!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一定会致癌吗? 幽门螺旋杆菌这么常见,是不是可治可不治? 爸妈相继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会被传染吗? 为什么幽门螺旋杆菌久治不愈,还易复发?日常如何防治? …… 给大家全面地科普一下幽门螺旋杆菌! 1、正确认识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生存能力极强,它可以寄生在胃粘膜,藏在胃小凹中,既能避免胃酸环境的影响,也不易随着食物排出体外。 但它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破坏胃粘膜,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等疾病,逐步发展为胃溃疡甚至胃癌。 1、Hp是1类致癌源 早在1994年,幽门螺旋杆菌就已被列为了人类胃癌的第一类致癌源。 也有数据统计:67-80%的胃溃疡、95%的十二指肠溃疡都与它有关,且能增加4-6倍的胃癌风险! 2、Hp感染≠100%得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展到胃癌,还需要经历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四个阶段。 因此,只要我们及时阻断肠上皮化生及之前的病变,同时清除幽门螺杆菌,就能阻止胃癌的发生。 3、没有禁忌症,须杀灭Hp 既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不一定会得胃癌。估计不少人都会松了口气,甚至认为治不治疗都没关系。其实不然。 首先,要明确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级致癌物; 其次,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的危害不局限于胃部,还会增加消化道溃疡、肝脏病变、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风险; 而且,2017年最新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癌发病率降低39%;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重度癌前病变人群和老年人也有预防胃癌的作用。 因此,一旦查出幽门螺旋杆菌,只要没有杀菌的禁忌症,都建议杀灭,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 ①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患者; ②早期胃癌、胃大部分除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者; ③胃MALT淋巴瘤患者; ④活动性胃炎患者; 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者; ⑥有明显腹胀等症状,或主观杀菌意愿强烈者。 2、7亿人感染Hp,3种传播途径得切断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胃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7亿人受其感染,与传播途经密切相关! 1,饮食不卫生,爱吃生食 不少人常流连于路边摊等卫生情况得不到保证的饮食场所,容易增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机会。 而且这类人常青睐于刺激性饮食,包括辛辣、烟酒、浓茶等,可造成胃的抵抗能力下降,让幽门螺旋杆菌有机可趁。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喜食三分熟牛排、生鱼片、生蚝等,甚至饮用河水、池塘水,也暗藏危机。 2,口腔、唾液等口口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胃——食管反流进入口腔,广泛存在于牙齿、唾液中,所以有家族聚集性。 如果餐具不洁,食用了受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都有可能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风险。 外出就餐时,建议使用干净卫生的餐具,吃火锅时要用公筷,且涮肉完全熟了后再食用。 家庭中若有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为避免全家感染,也建议“分餐制”,患者本人可以使用容易消毒的不锈钢筷子,牙刷等个人生活用具更不宜共用。 此外,对婴幼儿喂食时,切忌成人舌头试温、嚼碎后喂食。而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更将畅通无阻。 餐具消毒的正确方法 ① 要用流水洗碗; ② 用100℃的热水浸泡餐具10分钟左右,也可以将餐具放进锅中煮几分钟; ③ 有条件的话,可以配置一个高温消毒碗柜。 3,粪-口传播 处于蜗居的人,尤其是与多人共寝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较大。 当粪便中存活的幽门螺旋杆菌,污染了水资源或是食物,会增加传播机会,包括家里没有抽水马桶也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但大多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口臭、胃痛、上消化道出血时,一定要警惕。 3、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与根除治疗参考 Hp不仅易传染,还有易生存的特性,且有一定的耐药性、复发感染等特点,所以科学检查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Hp 检查 如果自我怀疑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通过c14呼气试验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您是否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即便是治愈群体,也需要适时复查。 但如果您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别忘了做一个胃镜,特别是45岁以上从来没有做过胃镜的人群,甚至有家族胃癌史的人,明确胃里是否已经出现了早癌,再决定日后随诊和复查胃镜的频率。 当然,如果有家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建议其他家庭成员也进行检查。 根除治疗 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都建议接受治疗。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10-14天不等。部分可参考以下表格,但一定要遵医嘱,别盲目自行服用,切记! ▲ 只供参考,具体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比较隐匿,口服用药又会受到胃酸、粘液等的影响,很可能降低药效。如果患者自身的依从性差,如:不按要求治疗、不按时服药、减少用药、盲目停药等,都可能导致根除治疗失败。 相对来说,首次根除较为简单,但若首次根除失败,一般需要个体化治疗。 中医辅助治疗 除西医的治疗方法外,中医里也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预防胃癌发生的方法: 半枝莲、山慈菇、白花蛇舌草配合使用有消炎、抗癌、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对肿瘤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如果配合黄连,则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效果非常好。 有需要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切不可擅自用药保健,以免出现意外
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是什么?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不过从医学上来说,答案永远只有两个:心和脑。 在医学上,对于人的死亡只有两种判断,如果心脏停止跳动,则宣布其死亡;如果大脑停止工作,则称为脑死亡。 大脑需要心脏的供血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而连接这两个最重要器官的通道,就是颈动脉。人体供应脑部的血管包括一对颈动脉和一对椎动脉,其中两条颈动脉供应大脑前部血供(掌管人的感觉、运动及语言等重要功能)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 那么,如果这道生命之桥出了问题,会出现怎么样的后果? 当发生颈动脉狭窄时,脑供血明显减少,一旦颈动脉狭窄部位斑块碎片脱落,就会顺血流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塞,导致中风。据统计,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20-30%与颅外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有关。 中风、心梗、肿瘤,这三大疾病大家一点都不会陌生, 因为在中老年人身上太常见。全国约 1/5 的人死于脑血管疾病,而中风占了绝大部分。 即使中风没有导致死亡,其结果也常是失语、肢体瘫痪、丧失行动力、卧床不起…… 当然,面对如此凶险的疾病,我们仍然可以去预防、去治疗。 临床上根据颈动脉狭窄是否产生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颈动脉狭窄的症状主要包括: 1. 脑部缺血症状: 包括:耳鸣、眩晕、黑朦、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 2. 眼部缺血表现: 包括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在眼科寻求医生帮助之后,别忘了到“中风预防门诊”再评估一下。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 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多数在1小时内完全恢复,少数在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头颅CT和MRI(核磁共振)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4. 缺血性中风(脑梗死): 常见的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严重出现昏迷等,这在我们之前的科普文章中已经反复讲过。同时,具有对应的神经系统的体征和影像学特征改变。 许多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上述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这种类型称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有时仅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径处闻及血管杂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以快速发现这种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如今,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所谓的“无症状”,或许仅仅是因为没有仔细询问、缺少一双能够“识别症状”的眼睛!任由颈动脉斑块发展的结果就是:广大颈动脉狭窄患者静静等待着中风的到来!千万不能因为“没有识别”,就消极干预,等待中风的发生! 从源头上了解到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和症状,以及颈动脉斑块会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才能更好的帮助你加深颈动脉狭窄导致脑卒中,造成严重后果的认知,让你从颈动脉狭窄的角度,对中风有一个新的了解。 如何应对颈动脉狭窄,预防脑中风? 颈动脉狭窄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颈部表现,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肥胖、高龄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容易造成冠状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重要血管疾病。 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中风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研究表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使接受规范药物治疗,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颈动脉狭窄是脑梗的主要原因,它的发生悄无声息,带来的后果极易致残致死,所以,也被称为“沉默杀手”。 而时值春天,天气忽冷忽热,近期经历了几轮降温升温过程,幅度可达到十度以上。在这种忽冷忽热,气温不稳定的时候,正是脑中风的高发时期。存在中风高危因素的颈动脉狭窄人群,该如何防控和治疗呢?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无非就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病人的时候,绝对不是单单的药物治疗或是手术治疗这么简单。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往往和很多因素有关,比方说是否有症状,症状性的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性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双侧颈动脉狭窄和单侧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双侧颈动脉狭窄先做什么手术后做什么手术也是不一样的。 其实如果接受了颈动脉狭窄的手术,那么手术以后也必须要用药物来预防再狭窄,预防支架内的血栓形成,这也是我们预防脑中风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没有接受手术,我们用哪些药物、轻度狭窄怎么用药、中度狭窄怎么用药、重度狭窄怎么用药,这也会是你比较关心的问题。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医生、专家,他们提出了一种叫最佳药物治疗的概念,但是最佳药物治疗往往是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有些病人说波立维是一个好药但是会对波立维产生抵抗,有些人对阿司匹林副反应特别强烈,所以药物的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有些病人尤其是在颈动脉放完支架以后,需要做一个叫血栓弹力图,通过这个血栓弹力图来看一下他(她)对什么样的抗血小板药物很敏感,根据这个再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干预颈动脉狭窄,预防中风防胜于治。 我们很少见到有哪一个人因为中风(比方说偏瘫、失语、不能动),通过药物治疗、再手术又可以下地活动、又恢复了这种功能的情况极少。这种往往是因为缺血还没有造成坏死,是一个“分水岭梗死”,介于好和坏之间时通过手术、药物来使它恢复到了正常。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增加一些锻炼,达到预防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的目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中风。 一旦真正发生脑中风、坏死,往往就是不可逆的,所以建议颈动脉有狭窄的病人积极地治疗,防止脑中风的发生。
前河南女排队长、曾入选过中国女排的霍萱,因心梗抢救无效在郑州去世,年仅28岁。霍萱身高1.90米,曾是河南女排的绝对主力兼队长,主攻、副攻、接应多个位置都能打,技术非常全面。据悉,霍萱的疾病与以前去世的四川男排国手朱刚一样,是马凡氏综合征。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又名蜘蛛指(趾)综合征,发病率约0.04‰~0.1‰,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病变以骨骼畸形最常见,全身管状骨细长、手指和脚趾细长呈蜘蛛脚样。而疾病以心脏大血管改变最为致命。患者多体型颀长,柔软度超人,但如果不经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32岁。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通常拥有异于常人的体格,似乎是上天给予他们的礼物,令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出色,所以患此病者在某方面可谓“天才”;又似乎是对他们开的一个玩笑,使这份“礼物”总是被早早“收回”。 优秀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身躯瘦长、关节柔软、手指纤长。比常人长的手指和柔韧的关节是他的天赋,使他能在演奏的过程中应用种种对常人来说几乎不可能的技巧,倾倒众生,被誉为“小提琴魔术师”,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而他留下的曲谱没有几个人能顺利演奏。经考证:这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是马凡氏综合征患者。 美国的女排名将海曼,身材高瘦,手指特长,叱咤排坛多年,最后猝死在球场上,年仅33岁不到。据尸检结果,海曼也死于马凡氏综合征。 “菲鱼”菲尔普斯可谓是一枚游泳天才,一度有传闻称是马凡氏综合征帮他称霸体坛。菲尔普斯在泳池中的辉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包括他的教练和他自己都怀疑这是“马凡氏综合征”的表现。菲尔普斯在自传中写道:“如果你伸直双臂,比划成字母T的样子,而你的臂展比你的身高长,那么你就有可能得了这种病。我的数据一直非常接近临界点。”那么,菲尔普斯是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吗?咱们先来了解马凡氏综合征的典型特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忍不住研究起自己的手脚四肢了?说好的长腿欧巴、纤手细臂,竟然有可能是马凡氏综合征?第一次为自己的身高、体型感到窃喜,不过貌似“菲鱼”中招了? 身材修长,体格细高、臂展大于身高,身高193cm的菲尔普斯,有长达2.01米的惊人臂展,要知道普通人臂展与身高几乎相等。四肢及手指脚趾尤其长,在电视上看过菲尔普斯的人,都会对他的“大手大脚”印象深刻。面部特征异于常人——长头、高颧骨、小下巴、大耳朵,由于下颌发育不好,他们语言表达往往受影响,看看“菲鱼”那张让人过目不忘的脸,听听他那含混不清的赛后采访,真是越来越像“马凡”了。 虽然身材瘦高是马凡氏综合征的一个特征,但是“菲鱼”并不是非常瘦弱,他的身材还是比较匀称的,而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身材大多不太匀称。“菲鱼”的上身比下身长,但这一点并非是判断马凡氏综合征的标准。另外,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有高度近视,而目前并没有信息表明菲尔普斯是个高度近视者。 在1996年修订的马凡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在骨骼、眼睛、心血管、肺、皮肤及体包膜、硬脑(脊)膜、家族遗传史等方面,分别列出了几项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其中,骨骼系统诊断有8条主要标准,而菲尔普斯只有“上部量/下部量的比例减小,或上肢跨长/身高的比值大于1.05”这一条稍微能挨上一点边,而作为一项标准,这项表现中必须至少有4项吻合才行。 看来,“菲鱼”暂时摆脱马凡氏综合征的嫌疑了。 事实上,临床诊断马凡氏综合征,除了关注骨骼肌肉系统异常外,眼部异常、心血管异常、遗传性也不容忽视,一起来系统回顾马凡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骨骼肌肉系统 主要有四肢细长,蜘蛛指(趾),双臂平伸指距大于身长,双手下垂过膝,上半身比下半身长。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皮下脂肪少,肌肉不发达,胸、腹、臂皮肤皱纹。肌张力低,呈无力型体质。韧带、肌腱及关节囊伸长、松弛,关节过度伸展。有时见漏斗胸、鸡胸、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脊椎裂等。 2、眼 主要有晶体状脱位或半脱位、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剥离、虹膜震颤等。男性多于女性。 3、心血管系统 约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主动脉进行性扩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于主动脉中层囊样坏死而引起的主动脉窦瘤、夹层动脉瘤及破裂。二尖瓣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亦属本征重要表现。可合并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等。也可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房颤、房扑等。 4、遗传性 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一般表现为男性遗传,或会表现为隐形遗传或隔代遗传。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家属也应提高警惕,可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诊断是否患病。 讲了这么多因马凡氏综合征而“陨落”的天才以及其临床表现,相信大家更想了解马凡氏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马凡氏综合征的主要危害是心血管病变,特别是合并的主动脉瘤。目前针对马凡氏综合征并无特效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成功率在90%以上。要知道,马方综合征的手术治疗牵涉到很多学科,比如眼科,骨科,心脏外科和胸外科等。 手术是救命,不能根治。马凡氏综合征危害最大的是心脏和大血管的病变,常见主动脉夹层和瓣膜病变,手术方式是置换人工血管和心脏瓣膜,手术方式有很多种。鸡胸,漏斗胸,需外科矫治;眼科的问题主要是晶状体脱位或者半脱位,也可以手术治疗。 总的来说,马凡氏综合征无特殊疗法,眼异常可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药物治疗。主动脉病变时可服用普萘洛尔(心得安),使其心室排血和压力减低,减轻主动脉壁承受的冲击,因此,可延缓主动脉根部扩张的发展及防止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生。对青春期前的女性患者,可服用雌激素及黄体酮以提前进入青春期,防止因生长过快造成脊柱侧弯畸形严重胸廓。脊柱畸形患者、中度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或主动脉根部明显扩张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如此看来,虽然马凡氏综合征又被称为“天才病”,在一些体育运动中,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凭借其身体上的特殊之处,占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篮球、排球比赛中,身材瘦高、手臂修长就会在较量中占优。但这毕竟是一种疾病,和天才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关于它的手术种类多且复杂,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各种身体不适,这与不同的心脏疾病和手术方法有关。其中,肩膀关节和周围组织变得僵硬就是表现之一,术后适当做些肩部锻炼,有助缓解不适。 心脏手术后,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运动评估,制定下一步运动方案。因冠心病接受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大部分是从右上肢桡动脉做的,术后手术穿刺点需要加压包扎,患者会感到右手臂肿胀麻木。这类患者可用左手按摩右手臂,解除加压包扎后,避免右手剧烈活动,也不要用右上肢提重物,可做轻抬上臂及肩部环绕运动,活动时间及频率要循序渐进,强度适中,不适情况一般1~2天后可缓解。还有一部分患者手术是从下肢股动脉做的,根据情况穿刺侧下肢,需要制动12~24小时;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患者可缩短卧床时间。如果患者情况较好,3~5天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一般可每周运动3~5次,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及柔韧性训练等,如散步、慢跑、游泳、举哑铃、打太极拳等,每次持续30~90分钟为宜。 因慢性心律失常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需要卧床24小时。患者可取平卧位或高枕卧位,根据植入的被动电极或主动电极,适当增减卧床时间。部分患者因术侧上肢制动而出现肢体麻木、肿胀等症状。加上活动量少,还会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下降等。建议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一般在1周拆线后即可开始锻炼,早期可能会有轻微的切口疼痛,这属于正常现象,出院后仍应坚持。锻炼不可操之过急,应逐渐加大幅度做抬臂、扩胸或“爬墙”等运动,直到手臂可举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垂。但要注意,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大幅度地外展、上抬及患侧肩部负重、从高处往下跳等动作。一般,术后3个月可参加打网球、羽毛球等需要肩臂大幅度活动的运动。 因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一般是从股动脉或股静脉做的。股动脉穿刺后需卧床休息12~24小时,股静脉穿刺卧床4~6小时即可。有时,需要同时穿刺右侧颈内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4小时后头颈部、肩部即可自由活动。静脉穿刺后,长时间卧床不动,容易出现血栓,建议尽早下床活动,上肢和肩部也可尽早活动,上举、环绕、拉伸等动作都可以做,有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血栓性疾病。 心脏外科的冠脉搭桥、换瓣等手术,可看到患者胸骨正中的切口,切口需要2周才能愈合。术后,患者可被动按摩颈肩部,2周后可做小幅度的颈肩运动。原则是缓慢锻炼,根据患者的心功能、伤口等情况,决定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可以散步,但不能举重物。由于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要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等,术后可用胸带固定3个月,3个月后可参加跑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
微创心脏瓣膜手术: 可以常规开展微创小切口瓣膜手术,先心病手术,可以做到微创小切口先心病手术治疗,双瓣置换术,微创小切口瓣膜置换加房颤射频消融术,微创小切口瓣膜置换加冠脉搭桥术。 切口小,引流少,拔管早,恢复好……值得你推荐与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