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感染:单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可以有各种非特异性症状,诸如:发热、咳嗽、鼻塞,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或不适等。老年人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可以表现为不典型性症状,可以没有脱水、败血症或呼吸急促的迹象。轻症肺炎:轻症肺炎,无重症肺炎表现。非重症肺炎儿童: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2月龄);≥50次/分(2-11月龄);≥40次/分且没有重症肺炎的症状(1-5岁)。重症肺炎:青少年或成人:发热或疑是呼吸道感染,合并以下其中之一:呼吸频率:>30次/分、严重呼吸窘迫、SpO2<90%(非吸氧情况下)儿童:咳嗽或呼吸困难,合并至少以下其中之一:中心性紫绀或SpO2<90%、严重呼吸窘迫(如:喘息、重度三凹征);提示危险的表现有:不能喂奶或饮水、嗜睡或意识障碍或抽搐。其他症状包括:三凹征、呼吸急促:≥60次/分(<2月龄);≥50次/分(2-11月龄);≥40次/分且没有重症肺炎的症状(1-5岁)。为临床诊断,胸部影像学可以排除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征:起病:首发或者原有呼吸道症状一周内进行性加重。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片,CT、肺超声)双肺纹理不透明(不能完全由肺积液、大叶性肺渗出、肺不张或肺部结节解释)。肺水肿原因:不能用心衰或者液体超负荷的解释的呼吸衰竭。如果没有其他危险的因素的话,则需要客观评价指标(如心脏超声)排除其他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肺水肿。(来源: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coronavirus)
病人提问:慢乙肝能治愈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大夫回复:目前认为慢乙肝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精准评估乙肝治愈的指标有:生化学指标——肝功能正常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载量(HBV-DNA)抑制免疫学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组织学指标——肝脏组织病变改善影像学指标——没有肝硬化、肝癌慢乙肝治愈分3种类型: 慢乙肝经过抗病毒治疗后,目前可以达到的指标依次为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即达到功能性治愈,也就是临床治愈。 在慢乙肝治疗过程中,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随访,病人不可自行停药。
病人提问:1.甲肝能治愈吗?治愈后还有传染性吗?2.甲肝会复发吗?会遗传给下一代吗?3、得过甲肝,得其他肝病的几率会更大吗?4、想知道甲肝时候痊愈,需要做哪些检查?5、日常生活要注意哪些?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大夫回复:甲肝多为急性的,都能完全康复,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因此患过甲肝后,不会再患甲肝。查一下肝功能,如肝功能正常,甲肝就已完全恢复。治愈后就没有传染性。甲肝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还会感染上其他肝炎,如乙肝、丙肝、戊肝等,感染概率与是否患过甲肝无关。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未煮沸过的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熬夜,不饮酒过量。
重要事实 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 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据估计,有2.4亿人慢性感染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至少6个月)。 每年有超过68.6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一大职业危害。 但是,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现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它可造成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自1982年以来,已有一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乙肝导致的慢性疾病和肝癌发展的效果达到95%。地理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东亚,乙型肝炎流行率最高。这两个区域5%-10%的成年人口为乙肝慢性感染。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75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可能持续存在并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分娩时的母婴传播(围产期传播)或水平传播(接触被感染的血液),特别是生命最初五年从感染幼儿传播给未感染幼儿。被母亲感染的婴儿和5岁前感染的婴儿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情况很常见。乙型肝炎也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感染血液和各种体液传播,以及通过唾液、经血、阴道液和精液传播。乙型肝炎也可能经性传播,特别是未接种疫苗的男男性行为者和有多个性伙伴或与性工作者有接触的异性恋者。5%的成人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病毒传播也可能发生在医疗保健场所或注射吸毒者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的情况下。此外,感染还可能在医疗、外科和牙科手术及纹身过程中发生,或通过使用被感染血液污染的剃须刀或其它类型物品发生。症状大部分人在急性感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也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还有少数急性肝炎患者会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导致死亡。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被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6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婴儿和儿童: 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 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成年人: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低于5%的人转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20%-30%会发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诊断临床上不可能将乙型肝炎同由其它病毒因子引起的肝炎鉴别开来。因此,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来证实诊断。可通过若干验血方法诊断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可据此区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实验室主要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诊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世卫组织建议针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乙型肝炎检验,以确保血液安全,防止无意中传播给接受输血者。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存在乙肝表面抗原和免疫球蛋白M型(IgM)抗核心抗原抗体。在感染初期,病人血清中亦可呈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e抗原通常是病毒复制活跃的标记物。乙肝e抗原的存在表明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具有高度传染性。 慢性感染的特征是乙肝表面抗原(同时可伴有或不伴有乙肝e抗原)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乙肝表面抗原的持续存在是发生慢性肝病并在生命晚期发展为肝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性标志。治疗急性乙肝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让身体感到舒服和保持足够的营养平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流失的液体。慢性乙肝可以使用包括口服抗病毒药物在内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癌发病率,提高长期存活率。世卫组织建议使用口服药物——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因为这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最有效的药物。和其它药物相比,它们很少导致耐药性,容易服用(每天一片),而且副作用很小,因此只需要有限监测。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治愈乙型肝炎感染,而只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大部分开始接受乙型肝炎治疗的人必须持续服药。在高收入环境下,可以考虑对一些人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这样可能会缩短疗程。但由于干扰素费用高而且存在重大副作用需要仔细监测用药情况,其使用在低资源环境下不太可行。在许多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很难获得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许多人在出现晚期肝病后才诊断出来。肝癌的发展很快,而且由于治疗方案有限,转归通常不好。在低收入环境下,大多数肝癌患者在诊断后数月内死亡。在高收入国家,通过外科手术和化疗,患者的寿命可延长几年。在高收入国家,肝硬化患者有时接受肝移植,成功率高低不一。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此后尚应接种2剂或3剂以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下两种备选方案可任选其一: 三剂法,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第一剂(单价疫苗),第二剂和第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分别与百白破疫苗的第一剂和第三剂同时接种; 四剂法,即在出生时接种一剂单价疫苗,此后接种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通常与其它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95%以上的婴儿、儿童和青年接种全系列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达到具有保护作用的水平。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可能终身免疫。因此,世卫组织不建议已经完成三剂接种程序的人补种。低度或中度流行的国家所有儿童和未接种疫苗的18岁以下青少年均应接种疫苗。在这些国家高危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受到感染,因此他们也应接种疫苗。其中包括: 需要频繁使用血液或血液制品者,透析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 监狱内的囚犯; 注射吸毒者;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 有多个性伴侣者; 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血液和血液制品者;以及 尚未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的旅行者在前往乙型肝炎流行区之前应接种疫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该疫苗具有卓著纪录。自1982年以来,全世界共接种了10多亿剂乙型肝炎疫苗。在许多曾有8%-15%的儿童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国家,通过接种疫苗,接种过疫苗的儿童中慢性感染率现已降至1%以下。截至2014年,184个会员国将为婴儿接种乙肝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的一部分,82%的儿童接种了乙肝疫苗。国家数大大高于1992年时31个国家的水平。当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接种乙肝疫苗。此外,截至2014年,共有96个会员国为刚出生的婴儿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另外,实行血液安全战略,包括对所有捐献的供输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质量保证的筛查,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进行安全注射并消除不必要和不安全的注射也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尽量减少性伴侣的数目并使用屏障保护措施(安全套)等,也可预防传播。世卫组织的应对2015年3月,世卫组织发布首份预防、护理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指南。其中建议如下: 促进使用简单的非侵入性诊断检测法评估肝病的发展阶段和治疗的合适性; 优先治疗最晚期肝病和死亡风险最大的患者; 建议优先将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核苷(酸)类似物(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以及2-11岁儿童用恩替卡韦)作为一线和二线药物使用。上述指南还建议肝硬化患者终生用药,并定期监测疾病进展情况、药物毒性并及早发现肝癌。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首次通过了“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该战略强调了全民健康覆盖的关键作用。其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意在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具体目标是到2030年使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人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减少65%。该战略概述了各国以及世卫组织秘书处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而应采取的各项行动。为支持各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确定的全球防治肝炎目标,世卫组织正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 提高认识,促进建立伙伴关系,调动资源; 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和收集数据,以便采取行动; 预防传播; 扩大筛查、护理和治疗服务。世卫组织还于每年7月28日举办世界肝炎日活动,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了解。(来源:http://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编辑部 朱翠云 编辑)
重要事实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该病毒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感染,其严重程度从持续几周的轻微病症到终身严重疾病不等。 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常见感染方式为:不安全注射做法;对医疗器械的消毒不够彻底;以及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全球有1.3亿至1.5亿人受到慢性丙肝感染。 大量慢性感染者会出现肝硬化或者肝癌。 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 抗病毒药物可使90%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从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险,但诊断和治疗可及性较低。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丙肝病毒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通常没有症状,且仅在十分罕见情况下才会导致危及生命的疾病。约有15%-45%的感染者不经任何治疗即可在感染6个月之内自行清除病毒。其余55%–85%的感染者会发生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在这些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20年内出现肝硬化的危险为15%–30%。地理分布丙肝见于世界各地。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为非洲、中亚和东亚。在一些国家,丙肝感染可集中出现在某些人群中(比如注射吸毒者);和/或普通人群。丙肝病毒存有多个毒株(或者基因型),其分布情况在地区间存有差异。传播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为: 以共享注射器具方式注射毒品; 在卫生保健机构中,重复使用或者未彻底消毒医疗器械(尤其是针筒和针头); 输入未经筛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丙肝病毒也可通过性方式传播,并且可从受到感染的母亲传给其婴儿,然而这些传播方式并不常见。丙肝不会通过母乳、食品或水传播,也不会通过与感染者拥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饮料等偶然性接触传播。症状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起初受到感染后,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出现急性症状者可能会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尿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痛和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筛查和诊断由于急性丙肝病毒感染通常没有症状,因此在急性期很少有人得到诊断。对于那些发展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而言,感染状况也往往得不到诊断,因为感染者在获得感染后的几十年内依然没有症状,直至出现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的继发症状时才会得到诊断。分两步对丙肝病毒感染作出诊断:1. 利用血清学检测来筛查抗丙肝病毒抗体,这可确定已经受到病毒感染的人员。2. 当对抗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呈阳性反应时,就需要对丙肝病毒核糖核酸进行核酸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这是因为约有15%-45%的丙肝病毒感染者可在不必进行任何治疗的情况下通过强有力的免疫反应自动清除感染状况。尽管感染已不存在,但对抗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测仍然会呈阳性反应。当得到慢性丙肝感染诊断后,感染者应当接受肝脏受损程度评估(纤维化和硬化)。这可通过肝脏活检或者多种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来评估。此外,这些人应当接受实验室检测,以确定丙肝毒株的基因类型。丙肝病毒有6种基因型,它们对治疗的反应不尽相同。另外,人们可能会受到一种以上基因型的感染。可以利用肝脏受损程度以及病毒基因型来指导治疗决策和疾病处理。接受检测早期诊断能够预防可能因感染带来的健康问题并防止病毒传播。世卫组织建议筛查可能存在较高感染风险的人员。丙肝病毒感染较高风险的人群包括: 注射吸毒者; 滴鼻药使用者; 在感染控制做法不够充分的卫生保健机构中接受了血液制品或者创伤性操作的人; 由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生下的儿童; 有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性伴侣; 艾滋病毒感染者; 囚犯或以往被监禁者; 有纹身或者穿孔的人。(来源: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64/en/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翠云 编辑)
预防一级预防尚没有针对丙肝的疫苗,因此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依赖于在卫生保健机构、在高危人群中间(比如注射吸毒人员)以及通过性接触降低病毒接触风险。以下清单属于世卫组织推荐使用的一级预防干预措施的有限举例:手部卫生:包括外科手消毒方法、洗手以及使用手套;锐器和废弃物的安全使用和处置;向注射吸毒者提供综合性减轻危害服务,包括提供无菌注射器具;对捐献的血液进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毒和梅毒)的检测;对卫生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促进正确持续使用安全套。二级和三级预防世卫组织建议丙肝病毒感染者应:接受与保健和治疗方案有关的教育和咨询;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预防这些病毒合并感染,以保护其肝脏;及早接受适当医疗管理,包括接受适当的抗病毒治疗;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及早诊断慢性肝病。丙型肝炎感染者的筛查、关护和治疗2014年4月,世卫组织发布了《丙型肝炎感染者筛查、关护和治疗新指南》。这是世卫组织制定的用来解决丙肝治疗问题的首份指南,它对现有预防包括丙肝病毒在内的血液传播病毒感染指南做了补充。该指南面向决策者、政府官员以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工作的其它人,这些人员在制定丙肝病毒感染者筛查、关护和治疗规划。这些指南将有助于将治疗服务扩展到丙肝病毒感染病人,后者同时在这些方面提出重要建议并讨论实施考虑因素。重要建议概述丙肝病毒感染筛查建议1. 筛查确定存在丙肝病毒感染的人员建议对属于丙肝病毒高流行人群或者具有丙肝病毒危险接触/行为史的人员进行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2. 何时确定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诊断建议除了为判定是否启动丙肝病毒感染治疗所作的丙肝病毒核糖核酸检测外,当出现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反应时,直接进行用以检测丙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核酸检测,以确立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诊断。丙肝病毒感染者关护建议3. 筛查酒精使用情况并为减少中等和高等程度的酒精摄入提供咨询建议对所有存在丙肝病毒感染的人员进行酒精摄入评估,随后向中等到高等酒精摄入人员提供减少酒精行为干预方法。4. 评估肝脏纤维化和硬化程度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用来评估肝纤维化的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或者FIB4检测,而不用其它需要花费更多资源的非创伤性检测法,比如弹性成像或者Fibrotest。丙肝病毒感染治疗建议5. 对丙肝病毒治疗进行评估包括注射吸毒者在内的所有患有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成年人和儿童都应当得到抗病毒治疗的评估。6. 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建议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合并利巴韦林对丙肝病毒慢性感染进行治疗,而不用标准性非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7. 用特拉匹韦或波普瑞韦进行治疗针对基因1型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建议采用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特拉匹韦或波普瑞韦同时合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而不是仅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8. 用索非布韦进行治疗建议对基因1型、2型、3型和4型丙肝病毒感染使用索非布韦,并联合使用利巴韦林另加或者不加聚乙二醇干扰素(取决于丙肝病毒基因型),而不是仅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或者对不能耐受干扰素的人员不加治疗。9. 用simeprevir进行治疗对于存在基因1b型丙肝病毒感染以及没有Q80K多态的基因1a型丙肝病毒感染者建议采用Simeprevir,并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而不是仅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说明:提出建议8和9时并没有考虑到资源利用问题,这是因为在制定这一建议时除了美国尚不能获得其他国家的定价信息。世卫组织做出的反应世卫组织正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努力防控病毒性肝炎:提高认识,促进建立伙伴关系,调动资源;为协助采取行动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和收集有关数据;预防传播;提供筛查、关护和治疗。(来源: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64/en/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翠云编译)
治疗由于一些人产生的免疫反应可将感染清除,因此丙肝并不总是需要治疗,而且有些慢性感染者并未出现肝损害。需要治疗时,丙肝治疗目标是治愈。治愈率取决于若干因素,包括病毒毒株以及所采用的治疗办法。丙肝的治疗标准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直到最近,丙肝的治疗以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疗法为基础,这需要每周注射药物,为期48周。约有半数病人可以得到治愈,但会经常出现不良反应,有时会致命。近期,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它们被称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这些药物比老式疗法更有效、更安全且耐受性更好。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法可使大多数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且治疗时间更短(通常为12周)、更安全。尽管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生产成本不高,但在许多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仍很昂贵。在一些国家中,主要在一些低收入国家中,由于引入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仍需开展大量工作,确保这些进步使全球更多人得到治疗。预防一级预防尚没有针对丙肝的疫苗,因此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依赖于降低在卫生保健机构、在高危人群(比如注射吸毒者)以及通过性接触而暴露于该病毒的风险。以下是世卫组织推荐使用的一些一级预防干预措施: 手部卫生:包括外科手部消毒方法、洗手以及使用手套; 锐器和废弃物的安全使用和处置; 向注射吸毒者提供综合性减轻危害服务,包括提供无菌注射器具; 对捐献的血液进行乙肝和丙肝(以及艾滋病毒和梅毒)的检测; 对卫生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促进正确持续使用安全套。二级和三级预防世卫组织建议丙肝病毒感染者应: 接受与保健和治疗方案有关的教育和咨询; 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预防这些肝炎病毒合并感染,以保护其肝脏; 及早接受适当医疗管理,包括接受适当的抗病毒治疗; 进行定期检查,以便及早诊断慢性肝病。丙肝感染者的筛查、关护和治疗2016年4月,世卫组织更新了《慢性丙型肝炎者筛查、关护和治疗指南》。该指南补充了现有预防包括丙肝病毒在内的血液传播病毒感染指南。该指南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决策者、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士使用,以协助他们制定丙肝病毒感染者筛查、关护和治疗规划。它在这些方面提出重要建议并讨论了实施考虑因素,这将有助于扩大治疗服务,进一步治疗丙肝病毒感染病人。重要建议概述丙肝病毒感染筛查建议1. 筛查确定丙肝病毒感染者建议对属于丙肝病毒高流行人群或者具有丙肝病毒危险接触/行为史的人员进行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2. 何时确定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诊断建议当出现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反应时,应该对丙肝病毒核糖核酸进行核酸检测,以确定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诊断。此外,为判定是否启动丙肝病毒感染治疗,也应该对丙肝病毒核糖核酸进行核酸检测。丙肝病毒感染者关护建议3. 筛查酒精使用情况并为减少中度和高度的酒精摄入提供咨询建议对所有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酒精摄入评估,然后向中度到高度酒精摄入者提供减少酒精行为干预方法。4. 评估肝脏纤维化和硬化程度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用来评估肝纤维化的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或者FIB4检测,而不用其它需要花费较多资源的非创伤性检测法,比如弹性成像或者Fibrotest。丙肝病毒感染治疗建议5. 评估是否需要治疗所有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成年人和儿童都应当得到抗病毒治疗评估。6. 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世卫组织建议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所有丙肝患者,但仍可使用干扰素疗法为几个特定人群提供治疗(作为基因5型或6型感染者以及基因3型丙肝病毒感染并伴有肝硬化者的替代疗法)。7. 不应再使用特拉匹韦和波普瑞韦世卫组织在2014年指南中推荐使用这些第二代直接抗病毒药物,同时合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但现有证据显示,与最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法相比,它们的不良反应较为频繁,而治愈率较低,因此世卫组织已不再推荐使用特拉匹韦和波普瑞韦这两种药物。8. 世卫组织根据基因类型和肝硬化状况推荐采用较适宜的或可替代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疗法指南编写小组审查了一切现有数据(200多项研究),以确定针对6个不同基因型的每一型,哪些疗法最为有效和最为安全。世卫组织的应对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首次通过了“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该战略强调了全民健康覆盖的关键作用。其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意在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具体目标是到2030年使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人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减少65%。该战略概述了各国以及世卫组织秘书处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而应采取的各项行动。为支持各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确定的全球防治肝炎目标,世卫组织正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 提高认识,促进建立伙伴关系,调动资源; 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和收集数据,以便采取行动; 预防传播; 扩大筛查、护理和治疗服务。世卫组织还于每年7月28日举办世界肝炎日活动,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了解。(来源: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64/en/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翠云 编辑)
推荐一: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人体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以上。推荐二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吃和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天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推荐三: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经常吃豆制品,每天相当于大豆25克以上,适量吃坚果。推荐四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吃畜肉应选择瘦肉,瘦肉脂肪含量较低。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推荐每周吃鱼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克。推荐五: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我国多数居民目前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烹调油25~30克。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发生的风险,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水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足量饮水。建议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推荐六 :杜绝浪费,兴新食尚勤俭节约,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按需选购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保障饮食卫生。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创造和支持文明饮食新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承优良饮食文化,树健康饮食新风。(来源:http://www.cnsoc.org/content/details_60_20270.html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翠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