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提问:慢乙肝能治愈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大夫回复:目前认为慢乙肝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精准评估乙肝治愈的指标有:生化学指标——肝功能正常病毒学指标——乙肝病毒载量(HBV-DNA)抑制免疫学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组织学指标——肝脏组织病变改善影像学指标——没有肝硬化、肝癌慢乙肝治愈分3种类型: 慢乙肝经过抗病毒治疗后,目前可以达到的指标依次为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清除,即达到功能性治愈,也就是临床治愈。 在慢乙肝治疗过程中,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随访,病人不可自行停药。
一、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每年在世界各地均有传播,在我国北方通常呈冬春季流行,南方有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不同年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流行水平波动。 季节性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和乙型,如甲型H1N1和H3N2亚型。基于既往流行特点,不同地区或国家流行的流感优势株可能会存在差异,同一地区也会出现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的特点。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咳嗽等。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信息,每年流感流行可导致大量的病例,多数为轻症,全球每年约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导致300-500万重症病例和29-65万死亡。 二、儿童流感有什么特点? 在流感流行的季节时,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以及30%的学龄儿童容易得流感。 儿童流感常常突然起病,主要的症状为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40度,常伴有畏寒、寒战。孩子还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也可能会出现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这些感冒的症状,少部分可能会有消化道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等,而且这个症状多于成人。 婴幼儿流感的症状往往不像儿童那么典型,可能仅仅表现为发热、咳嗽。 新生儿流感相对比较少见,但往往会出现并发症,比如合并肺炎,呼吸困难等。 儿童流感引起急性的喉炎、中耳炎、气管炎、支气管炎以及肺炎等都比成人常见。 三、为什么儿童更易患流感? 儿童相对免疫力低,幼儿园、学校人员密集,所以更容易感染。 儿童是流感高危人群,5岁以下儿童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更应加强预防。 四、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流感普通流感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丙类传染病(按乙类管理)非传染性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不明显多高热(39℃-40℃),可以伴寒战不发热或轻、中度热、无寒战3-5天1-2天重,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少或没有可以出现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等罕见5-10天1-3天较高,死亡多由于引起原发病(肺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脏病等)急性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肺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等)较低 流感相对于普通感冒来讲,体温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全身症状更重,并发症和病死率也更高。 五、儿童患流感后如何用药治疗? 确诊流感后,应尽早服用磷酸奥司他韦。最好在发病48小时之内用药。对于病程超过48小时的患儿,服用磷酸奥司他韦也是有效的。一般情况下要服用3~5天,通常在吃药以后24小时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儿童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是安全的。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用于重症流感的治疗。 六、今年儿童患病后为什么病程特别长? 目前我国北方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现在流行的病毒除流感病毒外,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目前北方也是支原体感染的高发地区。病程长的儿童一般是由于混合感染造成的。 七、在家如何护理流感患儿? 1.注意降温、别捂着。对于3个月以上,体温>38.5度者可以口服退热药。对于体温低于38.5度儿童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 2.适当多饮水,饮食清淡易于消化且富有营养。 3.注意开窗通风、个人防护,如接触流感患者时戴口罩,接触之后洗干净双手等。 4.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八、如何预防流感? 1.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触摸眼睛、鼻或口腔后、外出回家后;尽量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动水洗净; 2.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 3.应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得不接触时需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家里有人感染流感,建议尽可能隔离,减少与孩子接触。 4.根据气温变化为孩子增减衣物、平衡膳食、加强锻炼、保证睡眠,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5.接种流感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方法,除特殊情况(小于6个月、对鸡蛋过敏及其他不适合接种的疾病等),建议在流感季节来临前、在医务工作者指导下为孩子接种疫苗。(供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来源: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4r/201801/62241057bff04c74b2ef16df092166c0.shtml)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离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和11个N亚型(N1~N11)。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H7N9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不同,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至65℃30分钟或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集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三、发病机制和病理人类上呼吸道组织和气管主要分布有唾液酸α-2,6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人类肺组织分布有唾液酸α-2,3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但H7血凝素与唾液酸α-2,3型受体亲合力更高,较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可持续复制,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3周以上。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如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和8(IL-6,IL-8)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可出现ARDS、休克及MODS。病理检查显示肺急性渗出性炎症改变,肺出血、弥漫性肺泡损伤和透明膜形成等。四、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一)症状、体征。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ARDS、脓毒性休克和MODS。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二)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2.血生化检查。多有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3.病原学及相关检测。采集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痰、气道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下呼吸道标本检测阳性率高于上呼吸道标本。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1)核酸检测:对可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宜首选核酸检测。对重症病例应定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核酸,直至阴转。(2)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检测: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型抗原快速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低。对高度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应尽快送检呼吸道标本检测核酸。(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H7N9禽流感病毒。(4)血清学检测: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三)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阴影。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常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四)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有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到过活禽市场,或者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密切接触史。2.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尚无病原学检测结果。(2)确诊病例:有上述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阳性。(3)重症病例: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病例。主要标准:①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②脓毒性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次要标准:①呼吸频率≥30次/分;②氧合指数≤250 mmHg(1 mmHg=0.133kPa);③多肺叶浸润;④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⑤血尿素氮≥7.14 mmol/L;⑥收缩压<90 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3.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1)年龄≥65岁。(2)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如心脏或肺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肿瘤、免疫抑制状态、孕产妇等。(3)发病后持续高热(T≥39℃)。(4)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5)CRP、LDH及CK持续增高。(6)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快速进展。(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鉴别诊断。六、治疗(一)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经鼻高流量氧疗、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三)抗病毒治疗。对怀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1.抗病毒药物使用原则。(1)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宜留取呼吸道标本。(2)抗病毒药物应尽早使用,无需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2.抗病毒药物。(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①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7天,重症病例剂量可加倍,疗程可适当延长。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宜选择儿童剂型)。②帕拉米韦(Peramivir):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人用量为300~6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常规疗程5~7天,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③扎那米韦(Zanamivir):适用于7岁以上人群。每日2次,间隔12小时;每次10mg(分两次吸入)。不建议用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者。(2)离子通道M2阻滞剂:目前监测资料显示所有H7N9禽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耐药,不建议使用。(四)中医药辨证论治。1.热毒犯肺,肺失宣降证(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病情轻者)。症状:发热,咳嗽,甚者喘促,少痰,或头痛,或肌肉关节疼痛。舌红苔薄,脉数滑。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参考处方和剂量:银翘散、白虎汤、宣白承气汤。金银花30g、连翘15g、炒杏仁15g、生石膏30g知母10g、桑白皮15g、全瓜蒌30g、青蒿15g黄芩15g、麻黄6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一次。加减:咳嗽甚者加枇杷叶、浙贝母。中成药:可选择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功效的药物。中药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参麦注射液。2.热毒壅肺,内闭外脱证(临床表现高热、ARDS、脓毒性休克等患者)。症状:高热,咳嗽,痰少难咯,憋气,喘促,咯血,或见痰中带血,伴四末不温,四肢厥逆,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暗红,脉沉细数或脉微欲绝。治法:解毒泻肺,益气固脱。参考处方和剂量:宣白承气汤、参萸汤、参附汤。生大黄10g、全瓜蒌30g、炒葶苈子30g、人参15g生石膏30g、栀子10g、虎杖15g、制附子10g山萸肉15g水煎服,每日1~2剂,每4~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至神昏谵语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肢冷、汗出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中成药:可选择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静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3.以上中药汤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不作为预防使用,宜尽早中医治疗。(五)加强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继发感染。一旦出现继发感染征象或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六)重症病例的治疗。采取抗病毒、抗休克、纠正低氧血症、防治MODS和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措施。对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给予吸氧及其他相应呼吸支持,发生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1.氧疗。患者病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氧疗:①吸空气时SpO2<92%。②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频率>24bpm),呼吸困难或窘迫。2.呼吸功能支持。机械通气:患者经氧疗2小时,SpO2仍<92%,或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改善不明显时,宜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可参照ARDS机械通气的原则进行治疗。ARDS治疗中可发生纵隔气肿、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应当引起注意。无创正压通气:出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氧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早期尝试使用无创通气,推荐使用口鼻面罩。无创通气治疗1~2小时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有创正压通气:运用ARDS保护性通气策略,采用小潮气量,合适的PEEP,积极的肺复张,严重时采取俯卧位通气。有条件的可根据病情选择体外膜氧合(ECMO)。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根据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途径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有创操作,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继发感染。具体措施参考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相关技术方案执行。八、解除隔离标准人感染H7N9禽流感住院患者,间隔24小时病毒核酸检测2次阴性,解除隔离。附件: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检早治流程图 (来源: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701/2dbdbc6e82dd4fdfa57508499f61cdfc.shtml)
重要事实 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 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据估计,有2.4亿人慢性感染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至少6个月)。 每年有超过68.6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一大职业危害。 但是,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现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它可造成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自1982年以来,已有一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乙肝导致的慢性疾病和肝癌发展的效果达到95%。地理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东亚,乙型肝炎流行率最高。这两个区域5%-10%的成年人口为乙肝慢性感染。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潜伏期平均达75天,但也可能为30至180天不等。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0至60天即可发现,可能持续存在并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分娩时的母婴传播(围产期传播)或水平传播(接触被感染的血液),特别是生命最初五年从感染幼儿传播给未感染幼儿。被母亲感染的婴儿和5岁前感染的婴儿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情况很常见。乙型肝炎也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感染血液和各种体液传播,以及通过唾液、经血、阴道液和精液传播。乙型肝炎也可能经性传播,特别是未接种疫苗的男男性行为者和有多个性伙伴或与性工作者有接触的异性恋者。5%的成人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病毒传播也可能发生在医疗保健场所或注射吸毒者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的情况下。此外,感染还可能在医疗、外科和牙科手术及纹身过程中发生,或通过使用被感染血液污染的剃须刀或其它类型物品发生。症状大部分人在急性感染期没有任何症状。但也有些人有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还有少数急性肝炎患者会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并导致死亡。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造成一些人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什么人面临慢性疾病风险?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成为慢性疾患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被感染时的年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6岁以下儿童转为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婴儿和儿童: 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约80%-90%婴儿转为慢性感染; 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儿童转为慢性感染。成年人: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低于5%的人转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的成年人中,20%-30%会发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诊断临床上不可能将乙型肝炎同由其它病毒因子引起的肝炎鉴别开来。因此,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来证实诊断。可通过若干验血方法诊断和监测乙型肝炎患者。可据此区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实验室主要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诊断是否感染乙型肝炎。世卫组织建议针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乙型肝炎检验,以确保血液安全,防止无意中传播给接受输血者。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存在乙肝表面抗原和免疫球蛋白M型(IgM)抗核心抗原抗体。在感染初期,病人血清中亦可呈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e抗原通常是病毒复制活跃的标记物。乙肝e抗原的存在表明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具有高度传染性。 慢性感染的特征是乙肝表面抗原(同时可伴有或不伴有乙肝e抗原)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乙肝表面抗原的持续存在是发生慢性肝病并在生命晚期发展为肝癌(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性标志。治疗急性乙肝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让身体感到舒服和保持足够的营养平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流失的液体。慢性乙肝可以使用包括口服抗病毒药物在内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癌发病率,提高长期存活率。世卫组织建议使用口服药物——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因为这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最有效的药物。和其它药物相比,它们很少导致耐药性,容易服用(每天一片),而且副作用很小,因此只需要有限监测。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治愈乙型肝炎感染,而只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大部分开始接受乙型肝炎治疗的人必须持续服药。在高收入环境下,可以考虑对一些人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这样可能会缩短疗程。但由于干扰素费用高而且存在重大副作用需要仔细监测用药情况,其使用在低资源环境下不太可行。在许多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很难获得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许多人在出现晚期肝病后才诊断出来。肝癌的发展很快,而且由于治疗方案有限,转归通常不好。在低收入环境下,大多数肝癌患者在诊断后数月内死亡。在高收入国家,通过外科手术和化疗,患者的寿命可延长几年。在高收入国家,肝硬化患者有时接受肝移植,成功率高低不一。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此后尚应接种2剂或3剂以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下两种备选方案可任选其一: 三剂法,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第一剂(单价疫苗),第二剂和第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分别与百白破疫苗的第一剂和第三剂同时接种; 四剂法,即在出生时接种一剂单价疫苗,此后接种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通常与其它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95%以上的婴儿、儿童和青年接种全系列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达到具有保护作用的水平。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可能终身免疫。因此,世卫组织不建议已经完成三剂接种程序的人补种。低度或中度流行的国家所有儿童和未接种疫苗的18岁以下青少年均应接种疫苗。在这些国家高危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受到感染,因此他们也应接种疫苗。其中包括: 需要频繁使用血液或血液制品者,透析患者,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 监狱内的囚犯; 注射吸毒者;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属和性接触者; 有多个性伴侣者; 医务工作者及其他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血液和血液制品者;以及 尚未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的旅行者在前往乙型肝炎流行区之前应接种疫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该疫苗具有卓著纪录。自1982年以来,全世界共接种了10多亿剂乙型肝炎疫苗。在许多曾有8%-15%的儿童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国家,通过接种疫苗,接种过疫苗的儿童中慢性感染率现已降至1%以下。截至2014年,184个会员国将为婴儿接种乙肝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的一部分,82%的儿童接种了乙肝疫苗。国家数大大高于1992年时31个国家的水平。当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建议在全球范围内接种乙肝疫苗。此外,截至2014年,共有96个会员国为刚出生的婴儿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另外,实行血液安全战略,包括对所有捐献的供输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有质量保证的筛查,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进行安全注射并消除不必要和不安全的注射也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尽量减少性伴侣的数目并使用屏障保护措施(安全套)等,也可预防传播。世卫组织的应对2015年3月,世卫组织发布首份预防、护理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指南。其中建议如下: 促进使用简单的非侵入性诊断检测法评估肝病的发展阶段和治疗的合适性; 优先治疗最晚期肝病和死亡风险最大的患者; 建议优先将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核苷(酸)类似物(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以及2-11岁儿童用恩替卡韦)作为一线和二线药物使用。上述指南还建议肝硬化患者终生用药,并定期监测疾病进展情况、药物毒性并及早发现肝癌。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首次通过了“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该战略强调了全民健康覆盖的关键作用。其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意在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具体目标是到2030年使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人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减少65%。该战略概述了各国以及世卫组织秘书处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而应采取的各项行动。为支持各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所确定的全球防治肝炎目标,世卫组织正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 提高认识,促进建立伙伴关系,调动资源; 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和收集数据,以便采取行动; 预防传播; 扩大筛查、护理和治疗服务。世卫组织还于每年7月28日举办世界肝炎日活动,以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了解。(来源:http://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编辑部 朱翠云 编辑)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黄热病毒。(3)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三)鉴别诊断。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登革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等鉴别。本病可与疟疾、登革热同时发生。七、治疗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一)一般治疗。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有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二)对症和支持治疗。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剂量解热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肝功能损害时,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严重出血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新鲜血浆等,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急性肾损伤时,必要时可予肾脏替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予质子泵抑制剂、凝血酶等治疗。出现脑水肿时,予渗透性利尿剂(3%高渗盐水或者20%甘露醇)脱水治疗。(三)中医治疗。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郁阻证(多见于感染期)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痛,骨节疼痛,羞明,厌食、呕、恶,烦躁、易怒,尿黄等。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浮数。治法:清热化湿,透表解肌。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茵陈、黄芩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苏梗、藿香、滑石、甘草等。(2)毒扰气营证(多见于中毒早期)临床表现:再次壮热,汗出热不解,神昏、谵语。眼黄,尿黄、短赤。皮肤斑、疹,烦渴,呕吐、上腹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濡或数。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黄芩、生地、连翘、紫草、栀子、青蒿、丹皮、水牛角、土茯苓、甘草等。(3)瘀毒入血证(多见于中毒期)临床表现:壮热不解,上腹痛,黄疸加深,可见躁扰不安或神昏不醒,肌肤瘀斑,吐血、衄血、便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少尿,舌暗红,苔薄或腻,少津,脉细数。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4)阳气暴脱证(多见于休克)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5)余邪未净证(恢复期)临床表现:倦怠无力,纳可,思饮,尿黄渐轻。舌淡、苔厚少津或少苔,脉细、数。治法:清利余热,益气养阴。参考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茯苓、泽泻、白术、石斛、麦冬等。2.辨证选择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八、出院标准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应符合以下条件:1. 体温正常,临床症状缓解。2.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者,病程不少于10天。九、预防(一)控制传染源。对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对来自黄热病疫区人员实施卫生检疫。(二)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本病的重要防控措施。(三)保护易感人群。前往黄热病流行区人员应在出发前至少10天接种黄热疫苗,同时采取个人防蚊措施。(来源: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604/9940aa0e0bee4e5eaaac03a21d18e7e9.shtml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朱翠云 编辑)
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1楼(近汉口路) (就是在外滩海关大楼);电话:80297302;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08:00-11:00,周一至周四下午13:00-15:00;市民要带好身份证、1张2寸证件照和70元钱,孕妇不能接种。黄热病疫苗10天起效,请赴疫区人士至少提前10天注射该疫苗。到非洲和南美洲相关黄热病流行区去旅游或者工作的人可以打疫苗预防。
输血四项是我们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筛查项目。因为这4种疾病有共同的或类似的传播途径,而且常常可以慢性化,不规范治疗,危害性极大。乙肝筛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两对半检查,如果表面抗原阳性,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的含量。丙肝抗体筛查,如果抗体阳性的话就需要查丙肝RNA的定量。梅毒我们常常需要做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再判断梅毒需要不需要进行是驱梅治疗。HIV,国内常常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恋人群之中,是需要进行监测的重点人群。艾滋病?经过抗病毒治疗以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病情稳定,寿命也和正常人选接近。需要积极筛查。手术之前和内镜之前进行这些检查都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保护医护人员,也同时保护患者。所以当医生给您进行相关检查时,并不代表怀疑您是高危人群。预防严重传染病的感染,促进人群健康,是感染科医生进行科普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工作。这4种疾病检测往往都有一定的窗口期。检测结果需要结合窗口期进行综合判断。
单纯感染:单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可以有各种非特异性症状,诸如:发热、咳嗽、鼻塞,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或不适等。老年人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可以表现为不典型性症状,可以没有脱水、败血症或呼吸急促的迹象。轻症肺炎:轻症肺炎,无重症肺炎表现。非重症肺炎儿童: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2月龄);≥50次/分(2-11月龄);≥40次/分且没有重症肺炎的症状(1-5岁)。重症肺炎:青少年或成人:发热或疑是呼吸道感染,合并以下其中之一:呼吸频率:>30次/分、严重呼吸窘迫、SpO2<90%(非吸氧情况下)儿童:咳嗽或呼吸困难,合并至少以下其中之一:中心性紫绀或SpO2<90%、严重呼吸窘迫(如:喘息、重度三凹征);提示危险的表现有:不能喂奶或饮水、嗜睡或意识障碍或抽搐。其他症状包括:三凹征、呼吸急促:≥60次/分(<2月龄);≥50次/分(2-11月龄);≥40次/分且没有重症肺炎的症状(1-5岁)。为临床诊断,胸部影像学可以排除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征:起病:首发或者原有呼吸道症状一周内进行性加重。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片,CT、肺超声)双肺纹理不透明(不能完全由肺积液、大叶性肺渗出、肺不张或肺部结节解释)。肺水肿原因:不能用心衰或者液体超负荷的解释的呼吸衰竭。如果没有其他危险的因素的话,则需要客观评价指标(如心脏超声)排除其他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肺水肿。(来源: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coronavirus)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冬春季节是本市流感的高发期。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是容易发生聚集性发病甚至暴发流行的场所。流感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 2-3 米左右,也可通过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进行传播。一旦感染流感, 1-7 天内会出现症状,通常在 2-3天内会出现以下症状:发热(体温通常≥38℃)、咳嗽、咽痛、肌痛、头痛和全身乏力,有时还伴有呕吐或腹泻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患者全身表现比较明显,一般数天后症状得到缓解和恢复,但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和鼻窦炎),严重者会出现死亡。预防流感应该做到:一、 勤洗手,正确洗手,做好手卫生;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二、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纸巾或手肘内侧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三、家里有人感染流感,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 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以及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四、 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五、 在流感流行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