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火锅、麻辣烫、烧烤会诱发结直肠癌吗?便血3个月没在意23岁女孩确诊直肠癌23岁的女孩小玉(化名),出现便血近3个月才去医院检查。她以为自己患了痔疮,就去医院买了一些外用药膏自治。“病情一再加重,直到出现食欲减退、消瘦、全身无力等症状,才来医院检查。用直肠镜一查,是直肠癌。”医生惋惜地说。生产时患上痔疮活检结果竟得了直肠癌另一个病例,来自扬州市中医院肛肠科。35岁的李女士(化名),生产时患上痔疮。半年前,她觉得病情加重了,就去外地一家医院做了一个痔疮切除手术。术后,她找了离家较近的中医院换药。谁知连续换药三个月,李女士的创口一直在滴血。医生为她换药时觉得很奇怪,简单做了一个肛门指诊,确实有异样,就立刻取了标本送去活检,结果显示是直肠癌。为何患上直肠癌爱吃火锅麻辣烫喜欢熬夜在医生向她们问及病史时,她们都提到了喜欢吃火锅、麻辣烫、烧烤,都喜欢熬夜玩游戏,看电视剧。医生说,“那个小姑娘告诉我,每周不吃个两三趟烧烤、麻辣烫,觉得馋馋的。最厉害的时候,晚餐吃完火锅,夜宵接着吃麻辣烫。”直肠癌在癌症当中并不算最极端的一种,如果是早期,只需要手术清除病灶,术后定期复查,调整提升生活品质规律,5年的存活期高达95%。专家都表示,“手术之后,如果5年之内不再复发,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痊愈。”但是,小玉和李女士必须要切除直肠和肛门,然后在肚上做一个人造永久性肛门来方便以后排泄。常食麻辣烫致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网上曾曝出过不少人因为经常吃麻辣烫而患病的事件。>>>>20岁女孩吃麻辣烫后胃肠穿孔2015年8月,来自吉林的20岁女大学生由于吃麻辣烫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而后病情反复,又经历了胃肠道出血、十二指肠穿孔、肠道回盲瓣处粘连等病症。据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顾中一介绍,麻辣烫当中含有高脂肪、高糖分以及辣椒素。在一定浓度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损伤。>>>>麻辣烫烧烤当主食,女白领胃癌晚期据媒体2014年7月报道,南京23岁的女白领小陆,由于拼命工作忽视了一日三餐,常常随手叫些外卖或者随便找一家街边小店就打发了一顿正餐。凉皮、麻辣烫、烧烤和沙锅,都是小陆个人菜单中的“主食”。此外,小陆早晨也不会正经地留足时间吃早餐,经常在路边摊上随手买些煎饼,成为一个上午的能量。后来,频繁的胃痛以及出现黑便的症状让她觉得不太对劲,因此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这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麻辣烫”致癌的例子不止一个了,一般都是年纪不大的人,在嗜食“麻辣烫”半年甚至几个月之后发现了癌症,以胃癌、食道癌、直肠癌为多。其实,与其说是“麻辣烫”致癌,不如说是已经有了癌症趋势的人,特别喜欢吃“麻辣烫”之类刺激性的食物,嗜食“麻辣烫”可以是致癌因素,也可以是癌症警报。很多人觉得,麻辣烫吃得越辣越烫越过瘾。其实,在食道癌、直肠癌的患者中,平时喜好热食热饮者占90%以上。这些人的食物或者饮料的平均温度为71-74℃,个别还达到了88℃。实验表明,吃75℃左右的食物或者饮料,食管上皮就会有反应。到了80℃左右,食管黏膜上皮会出现坏死、不典型增生。如果每天进行高温热食饮食一次,连续25天,就会出现食管黏膜上皮不典型性增生。这一现象一旦加重,就是食道癌的癌前病变了。>>>>“重口味”成直肠癌高发病因肠癌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是诱发肠癌的主要因素。胃肠道在消化高脂肪类食物时,需要更多的胆汁,多余的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容易使肠黏膜发生癌变。再加上都市人的运动量减少,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所有肿瘤的发生都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运动量少还会导致肠的蠕动比较慢,存储的宿便比较多,增加患癌几率。>>>>夜生活频繁,三餐无规律也是诱因长时间的夜生活、三餐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饮酒无度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诱发肠癌的发生,而这些生活方式一般都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这就导致了此类疾病的年轻化趋势。>>>>长期饮食品种单一,吃隔夜饭也是成因吃得太好容易得肠癌,而吃得太单一也会出问题。有老两口,老爷子76岁,被查出直肠癌,没过多久,老伴儿也因为直肠癌住进了医院。而老两口平时很注意饮食,荤腥食物吃得少,蔬菜吃得多,怎么还会得肠癌呢?原来夫妻俩每天都吃很固定的几样食物,几十年来几乎没有改变过。虽然蔬菜吃得多,但长期饮食品种单一,又习惯了节俭,吃隔夜饭菜等,都是患肠癌的诱因。专家建议这些人是直肠癌高危人群直肠癌是一种典型的“富贵病”,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有关。年轻人患结直肠癌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环境因素次之。1、家族性结肠多发性腺瘤病、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的人2、经常吃高脂高热食物、生活不规律、抽烟嗜酒、有熬夜习惯的人>>>>4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肠癌筛查肠癌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有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适或者腹胀,这使得很多人并不在意,还有的患者因为出现便血症状而误以为是痔疮,结果耽误了治疗。专家建议,大家应重视肠癌的筛查,健康人群45岁以上应每年做便潜血的检查。>>>>4个自测直肠癌的方法便血:便血色暗红,排粘液便,或者腥臭的脓血便。直肠刺激症状:大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里急后重。肠梗阻症状:开始时大便变形、变细,严重管腔狭窄时可以导致排便困难。伴随症状:晚期出现贫血、消瘦、乏力、恶病质等。
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王东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据统计,结直肠癌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37.63万,死亡病例约19.1万,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且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结直肠癌的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饮食习惯、遗传,结肠炎症等。结直肠癌可能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任何部位,并可通过淋巴、血液循环和直接传播传播到其他组织和器官。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进行根治性手术。那么,如何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呢?出现哪些征兆需要警惕呢?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便血便血是结直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主要是大便与肿瘤摩擦后极易引起出血。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对于这一症状,平时大家很容易与痔疮出血相混淆。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痔疮出血症状一般为手纸带血,或滴血,或呈喷射状出血。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建议大家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便血,都要由医生做肛门检查或做个简单的肛镜,以免贻误确诊时机。排便习惯的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的改变。由于肿瘤生长的刺激,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大便次数增多,或者交替出现便秘和腹泻的情况。部分患者以腹泻为首发和主要症状,这类腹泻一般会带有粘液。还有人会有肛门重坠,排便不尽的感觉,尤其是青年患者。随着病情的严重,还会引发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比如,大便变细或者突然像水一样。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发生以上症状,且正规治疗2周以上仍无效时,应当引起注意,很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征兆。腹部肿块腹部出现肿块可能是肿瘤本身,也可能是肿瘤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黏结的肿块。肿瘤本身的肿块形态比较规则,轮廓较为清楚;如果是结合的肿块,其形态不甚规则。肿块一般质地较硬,可以推动。一般右半结肠癌和消瘦比较明显的患者更容易触及肿块。腹痛或腹部不适当结直肠癌出现糜烂、继发感染时,由于相应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腹痛。部分患者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腹胀感。还有一些患者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贫血长期便血可产生继发性贫血。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随着肿瘤扩散浸润加重,肿瘤表面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也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乏力、消瘦等症状。如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也没有肠寄生虫病的人(尤其是男性),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考虑结直肠癌的可能性。肠梗阻相关症状造成肠梗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结直肠癌是肠梗阻的原因之一。当结直肠癌肿瘤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着肿块的增大肠腔就会越来越狭窄。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肿瘤就有可能完全地堵塞肠腔,造成肠腔完全的阻塞,食物以及粪便等无法在肠道中正常的通过,造成肿瘤性的肠梗阻。虽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但其实结直肠癌早期治疗效果十分好,完全可达到治愈。因此提醒大家,要随时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出现以上异常情况,一定及时去检查,有条件的更应请外科或肛肠科医生检查。来源: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中,内镜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胃镜、肠镜、无痛内镜等。那么,这些检查都适合哪些患者?哪些患者又不适合去做?检查之前和之后有什么注意事项吗?如何选择做那种内镜检查呢?下面就为您系统的介绍下:0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胃镜检查可以判断食管胃底是否存在静脉曲张,判断曲张程度及静脉表面有无红色征、糜烂和血痂及活动性出血的出血部位,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还可行镜下介入治疗,判断曲张的静脉有无出血征象和确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有无溃疡、糜烂、炎症和肿瘤等病变。适应证1.年龄40岁以上。2.家族中有胃癌或其它消化道癌的患者。3.原来反酸烧心,现在症状突然消失。4.出现吞咽困难、吞咽后胸痛、上腹痛、腹胀、呃气、反酸、消化不良、恶心、呕血或腹痛、腹泻(2周以上),排便困难或有包块。5.不明原因呕血样咖啡色或柏油样粪便、体重下降。6.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7.既往有胃病史,特别是慢性胃肠溃疡、息肉、萎缩性胃炎。8.出生在胃癌高发区,或曾在高发区长期生活过。9.本人患过其他肿瘤。禁忌证①.绝对禁忌1)严重心肺疾患,无法耐受内镜检查;2)怀疑有休克或消化道穿孔等危重患者;3)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内镜检查者;4)消化道急性炎症,尤其是腐蚀性炎症患者;5)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6)脑卒中患者。②.相对禁忌1)心肺功能不全;2)消化道出血,血压波动较大或不稳定;3)严重高血压患者,血压偏高;4)严重出血倾向,血红蛋白低于50 g/L或PT延长超过1.5秒以上;5)高度脊柱畸形;6)消化道巨大憩室。02肠镜检查结肠镜可以观察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至回肠末端的肠道黏膜,主要用于诊断大肠息肉;大肠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疾病。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2、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3、原因不明的腹部肿块,不能排除大肠及回肠末端病变者。4、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疼痛。5、疑有良性或恶性结肠肿瘤,经X线检查不能确诊者。6、疑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7、钡剂灌肠或肠系检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范围。8、结肠癌手术前确定病变范围,结肠癌、息肉术后复查及疗效随访。9、原因不明的低位肠梗阻。禁忌证除胃镜检查的禁忌症外,还包括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对肠道清洁剂成分过敏等情况。03无痛胃镜(肠镜)所谓无痛胃肠镜检查,就是麻醉胃肠镜,使用一种安全高效的镇静催眠药物,使患者在很短时间内进入浅睡眠状态,全身放松后再进行胃肠镜检查,几乎感觉不到任何不适,检查完成后,很快清醒,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即可离院回家了,整个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无痛胃肠镜的适应症和普通胃肠镜检查基本相似,对于那些恐惧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无疑是一个福音。相比于普通胃肠镜,它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无痛胃肠镜检查因患者处于睡眠状态,能很好的配合检查,使医生检查时间缩短,更容易到达敏感部位,有利于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无痛胃肠镜检查特别适应精神极度紧张恐惧者、对疼痛刺激特别敏感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老年人、不能自主配合检查的小儿患者。一、适应症、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术前准备同普通胃肠镜。二、检查后注意事项:1.检查后3小时内需有人陪护。2.检查后8小时内禁食辛辣食物,不能饮酒。3.检查后8小时内不得驾驶机动车辆、进行机械操作和从事高空作业,以防意外。4.检查后8小时内最好不要做需要精算和逻辑分析的工作。04胶囊内镜胶囊内镜检查是指患者口服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拍摄图像,从而了解受检者的消化道情况,对其病情做出诊断。适应证包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疑似小肠肿瘤、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检测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伤,及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还可用于监测并指导克罗恩病的治疗及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将通过手术取出。相对禁忌证: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痿管;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吞咽障碍者;孕妇。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王东风肠道息肉长在哪,会有哪些危害呢?肠道息肉病是结肠息肉或者直肠息肉病的总称。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四类,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绒毛膜性息肉。前两种息肉恶变率比较低,一般在比较安全,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观察;而腺瘤性息肉和绒毛膜性息肉恶变率比较高,一旦发现,应一律按常规切除,并且每年要注意复查。为什么有些人有息肉,有些人没有呢?第一,随着目前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肉制品种类的越来越多,发现息肉的发生率也会增多;所以一些高脂肪的饮食会增加息肉的发生,这是一个饮食因素。第二,一些慢性炎症对消化道的反复刺激;比如我们临床上遇到一些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因为炎症的反复刺激会引起息肉的增生。第三,可能跟一些基因遗传有关系。第四,一些病人患有糖尿病,有文献报道有糖尿病的病人跟肥胖的病人,这类病人息肉的发生率是明显高于没有糖尿病的病人;所以对一些饮食的控制、高危因素的控制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有利于控制息肉的发生和发展。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有息肉呢?肠道息肉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血便、黏液便等。该病可引起结肠癌,建议40-45岁人群将肠镜检查纳入体检项目。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大多与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有家族遗传倾向,为一种肿瘤性息肉,需及时发现、及时根治。如果直肠附近出现巨大息肉,可脱出肛门,于体表可触及。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要怎么处理呢?如若发现肠道息肉到底需要处理吗?为什么不处理?留着它过年吗?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一旦发现,即刻在肠镜下切除,切除方法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对于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以及息肉恶变伴蒂部有浸润或不能确诊癌浸润深度者应做外科切除术。做了肠道息肉的我该注意什么? 1、肠息肉数量少、直径较小者,术后2-3天进行半流质饮食,1-2周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2、肠息肉数量多、直径较大者,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住院治疗,术后1-2天内禁食,如无并发症,可逐步在医生指导下恢复饮食,2-3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并遵医嘱定期进行肠镜复查。息肉手术后就不用再管了吗? 当然,不可以!在我们将“肠息肉”摘除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需要密切随访复查。 相关建议如下:1单发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肠镜一次。如果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每3年复查肠镜一次。2多发性腺瘤切除,或腺瘤大小超过2厘米伴不典型增生,具备以下三项条件之一者即为进展性腺瘤,或高危腺瘤。①息肉或病变直径10mm;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样结构超过25%;③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就需要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如果第一次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就改为1年复查一次;如果连续2次复查均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就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3提请注意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如果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及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和贫血时,就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它们的亲戚关系是这样的 总的说来,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中一部分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却是大肠癌的“前身”,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肠息肉转变为“大肠癌”不是一蹴而就,通过二年、五年、十年时间慢慢长大,这个发展过程已经给人们提早治疗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 期间,很多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或诱发癌变。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常年高脂肪饮食;久坐、缺乏运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按时排便或习惯性便秘;吸烟、嗜酒等。 ★临床医生对于“肠息肉”是否属于“肿瘤性”的鉴别诊断,需要通过肠镜或外科手术下摘除息肉,由病理医生对息肉做进一步甄别。
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金标准。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王东风因为95%的大肠癌是由小息肉变坏的,所以,我们消化科医生一般建议年过40岁,无论男女,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以便发现息肉并切除这个祸根。是不是做一次就万事大吉了呢?或者说把息肉切掉就永远没事了么?真不是!因为息肉就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非常容易再长出来,所以,医生还总是叮嘱你要记得复查。网络上有的文章说,做一次可以保你5-10年没问题,有的甚至说17年都不用再做!事实果真如此吗?不!这要分情况!第一个问题:为啥要40岁做第一次肠镜?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一般经历这个过程: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大多数的肠息肉在人三十几岁就开始长了,到40岁左右就更多了,到了五、六十岁,超过1/3的人都有。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结肠镜检查才能发现。大肠癌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所以我们想要发现早癌及癌前病变,就必须赶到它变坏之前,那就是40岁以前,甚至35岁以前,做肠镜发现它!第二个问题:一次肠镜,到底能管多少年没事?2017年8月,英国多家机构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随访时间近20年的研究,研究发现,检查大肠可以让受试者群体在随后的17年内肠癌发病率降低近30%。2019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大型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肠镜检查能拯救生命。对比过去20年的筛查历史发现,结肠镜检查与死亡率降低61%有关,其中右侧结肠癌风险降低了46%,左侧癌症降低了72%。换句话说,40岁左右做一次肠镜,基本可以保你在5-10年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为最低了,但并不是100%安全。这是因为,你如果没有长东西,也没有其他异常,可以5-10年再做下一次;如果有东西,切掉后,还可能再长,还要复查,所以并非100%安全;只要你及时复查,即使癌变了也是早癌,也能跟容易被发现,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从这一点来讲,一次肠镜能保10年平安,并不为过。如果你的肠道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了,那就更要定期复查了!具体怎么复查看后面的表格。第三个问题:如何定期复查?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1)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2)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3)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5)大于1 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6)大于1 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吸烟,容易得结直肠癌!医生告诉你如何预防 吞云吐雾一时爽?你的肠道同意了吗?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男性癌症,第二大常见女性癌症。2018年全球有超过180万新发结直肠癌病例,88.1万人因此死亡。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和经济负担。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吸烟是目前已知的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肺、口腔、咽、食管、膀胱、肾、子宫颈和胰腺等器官的癌症。那么,吸烟与结直肠癌会不会也有关系?预防结直肠癌要不要戒烟?近期,一篇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最新研究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 吸烟:结直肠癌的元凶之一 该研究对吸烟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收集了1958年~2018年间发表的188篇原始研究,共计纳入383154例结直肠癌病例,提供了关于吸烟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关系的最全面、最新的证据。 1,吸烟会导致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与从未吸烟者相比,当前吸烟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14%(RR 1.14,95%CI 1.10-1.18),以前吸烟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17%(RR 1.17,95%CI 1.15-1.20)。 2,吸烟强度越高,患结直肠癌风险越大 与从未吸烟者相比,每日吸20支香烟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14%(RR 1.14,95%CI 1.06-1.23),每日吸40支香烟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31%(RR 1.31,95%CI 1.12-1.52)。 3,吸烟时间越久,患结直肠癌风险越大。 与从未吸烟者相比,有20年吸烟史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9%(RR 1.09,95%CI 1.04-1.15),有40年吸烟史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20%(RR 1.20,95%CI 1.09-1.32)。 4,累计吸烟量越多,患结直肠癌风险越大 累计吸烟量20包/年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10%(RR 1.10,95%CI 1.05-1.14),累计吸烟量40包/年的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20%(RR 1.20,95%CI 1.05-1.31)。 5, 及时戒烟有助于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吸烟者在戒烟后20年内结直肠癌的风险仍然高于从不吸烟者。但是,与目前吸烟者相比,在戒烟后10年结直肠癌的风险开始降低,戒烟后26年结直肠癌风险降低了12%(RR 0.88,95%CI 0.79-0.98)。 一言以蔽之,吸烟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就越高,而及时戒烟会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在座的读者们如果自己或者周围的亲戚朋友有吸烟的习惯,为了自己和他们的身体健康,请尽早戒烟哦~ 警惕!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结直肠癌 除了吸烟,还有哪些因素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有关呢?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结直肠癌的重要预测因素。有20%的病例发生在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中。与结肠癌或直肠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家族基因遗传,最常见的两种病症是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具有这些遗传病症的家族史的个体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WCRF) 是一个国际性联盟组织,是生活方式相关的癌症预防研究的权威组织。2017年WCRF更新的第三份专家报告中,总结了现有研究证据中生活方式与多种常见癌症之间的关系。 关于结直肠癌,WCRF总结了饮食、营养、体育活动等因素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系,主要包括: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 1、身体活动降低结肠癌的风险; 2、食用全麦食品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3、食用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4、消费乳制品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5、服用钙补充剂可降低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 6、食用红肉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7、食用加工过的肉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8、消费酒精饮料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9、超重或肥胖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10、个子高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有证据表明: 1、食用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能会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 2、食用鱼类可能会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3、维生素D可能会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4、食用多种维生素补充剂可能会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5、非淀粉蔬菜摄入量低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6、水果摄入量低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7、食用含铁食物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8、其他因素 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长期(五年或五年以上)服用每天至少75毫克的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绝经后妇女的激素治疗也可能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有关。 预防结直肠癌,这两句话一定要记住: 1、管住嘴,迈开腿 2、正如上文所说,生活方式会对结直肠癌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应当注意不要吸烟,减少红肉、加工肉类、酒精的摄入,多吃全麦食品、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和乳制品等,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重视结直肠癌早筛 4、结直肠癌的存活率取决于诊断的阶段,早期诊断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为90%,而晚期诊断仅为13%。 2012年,我国启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至2019年已覆盖26个省份54个城市,其中结直肠癌筛查就是重点筛查癌症之一。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尤其要注意进行遗传筛查,一旦被确定为异常基因的携带者,就需要医疗咨询和定期体检。此外,当发现便血、正常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近期腹部持续胀气或隐痛等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检查。
结肠镜检查中肠道准备是重中之重,虽然每次检查之前医生反复嘱咐,但是由于步骤繁琐,过程较长,还是有许多受检者无法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导致结肠镜检查时视野脏乱,影响病变的检出。 下面就用一幅图片形象地介绍一下结肠镜检查前的步骤,教你一图读懂肠道准备。
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已经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疾病负担沉重。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肠癌的预防,首选的手段是在45岁以前(不低于50岁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因为95%的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化而来的,此时做个肠镜检查,不仅能发现还能及时切除,从而阻断其癌变。 因此,预防肠腺瘤性息肉,也就是预防肠癌。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减少腺瘤的发生率。 1. 减肥 美国联邦医学院的 Lazarova 在2017年 8 月的 J Cancer 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推测: 肥胖降低了罹患结肠癌所需的突变阈值,导致结肠癌风险升高。 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11% 的结肠癌患者有肥胖,肥胖引起的疾病也可能升高结直肠癌风险。 2.减少红肉类的摄入 红肉是指牛肉、羊肉、猪肉等;加工肉是指经过腌制、熏制、化学防腐剂处理的肉制品。它们大多经过了高温加工, 更有可能含有大量的杂环胺和多环芳香烃,这两种物质都有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3.多吃粗粮少吃精细粮 有研究表明,一天吃90克全谷物, 如糙米、全麦面包, 能将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17%。 4.多吃蔬菜水果 应做到餐餐有蔬菜,顿顿吃水果。蔬菜与水果是预防疾病的最好良药。 5. 咖啡 2019年 8 月的 JCO 杂志上发表了美国研究者对 953 例 Ⅲ 期结肠癌患者在辅助化疗期间和化疗 6 个月后的咖啡饮用习惯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每天摄入 4 杯或以上的咖啡,复发或死亡率大大降低,总生存期也显著延长。而那些饮用非花草茶、去咖啡因的咖啡的患者复发或死亡率未改善。 6. 吃鱼 2019年 8 月,我国中山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是关于吃鱼和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纳入 1189 例患者,分析了摄入不同鱼类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摄入淡水鱼、海水鱼、新鲜鱼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而鱼干、咸鱼或干贝与预防结直肠癌关系不大。 7.戒烟限酒 高酒精摄入一直与大肠腺瘤的高风险相关。荟萃分析表明,大量饮酒的人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较高。多项研究中一致观察到的烟草与结直肠癌之间关系。烟草中的多环芳烃在人结肠粘膜中形成DNA加合物,表明这些可能是引发损伤的原因。 8. 维生素D 德国研究者2018年 1 月发表在 Gut 杂志上的一项对 338 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血浆中高 25(OH)D 水平可有效降低高免疫反应水平者的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虽然维生素 D 可有效降低高免疫反应水平者的结直肠患病风险,但注意前缀:「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力低可能就没有效了。所以还是要合理规律适量健康饮食、适当适量运动提高自己的体魄啊。 9. 叶酸 叶酸即维生素B9,对于结肠癌可谓是双刃剑,它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了「双重作用」。 未发结直肠癌,补充大量叶酸可以降低发病风险;得了结直肠癌,补充大量叶酸可以促进癌症进展。因此,在将叶酸作为结直肠癌预防的「保健品」前,需要先进行常规的癌症筛查,因为该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点是癌出现与否。 10. 阿司匹林 在美国,2016年4月11日的《Ann Intern Med》上发表了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用药的指南最终推荐认为: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50~69岁人群,应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病和结直肠癌。 该药已经被正式列为预防结直肠癌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用药。尽管长期服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50岁以上人群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100mg/天),服用3-5年以上的收益最为明显,可将罹患风险降低一半。
息肉一定会癌变吗? 很多人在体检之后,会被告知身体某个部位长了“息肉”,这些多余的“肉”,有的可能是癌症的前期征兆,有的却不用过多在意。那么到底哪些息肉需要警惕?又该如何治疗? 大肠息肉 与癌的关系:★★★★☆ 大肠息肉如果较小,几乎没有症状,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如果较大,则一小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便秘、腹泻腹痛、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等。 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其种类有关:非肿瘤性息肉(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有癌变风险。 腺瘤性息肉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癌变危险性较高: 1、息肉个数3个及以上; 2、息肉直径≥1厘米; 3、不论大小,病理报告出现“管状绒毛腺瘤”或“绒毛腺瘤”; 4、不论大小,病理报告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的数量、直径大小在“内镜检查”报告中会提到。而息肉是否属于“腺瘤性息肉”,只有“病理检查”报告才会告诉你,所以一定要关心病理结果。 胆囊息肉 与癌的关系:★★☆☆☆ 胆囊息肉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常在B超检查中发现。少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多在油腻饮食后出现。 “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基本没有癌变的可能。“腺瘤性息肉”则癌变率较高。 胃息肉 与癌的关系:★★★☆☆ 胃息肉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常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伴有其他胃肠道疾病时会出现如胃痛、腹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 胃息肉常见的有三种,癌变风险也不尽相同: 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抑制胃酸的药物有关,癌变率不到1% 增生性息肉: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有关,癌变率1%左右,息肉长大后癌变风险会增加。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直径大于2厘米的绒毛状瘤性息肉癌变率最高可达40%。 与大肠息肉类似,胃息肉的类型也需要做胃镜时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才能确定。 子宫内膜息肉 与癌的关系:★☆☆☆☆ 一般多数息肉没有症状,常在B超或宫腔镜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症状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绝经后异常出血等。还有一些患者可能由于息肉导致不孕。 总体来说,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的,只有少数会发生癌变。鼻息肉 与癌的关系:★☆☆☆☆ 小的鼻息肉一般不会特别的症状,但会慢慢长大。而发现时即为大的鼻息肉可能导致长时间流鼻涕、鼻塞、晚上打鼾等。还可能导致头痛、耳鸣、耳闷、听力减退、甚至鼻部变形等。 鼻息肉很少会癌变。但长大的息肉依然要重视并积极治疗。最后,需要注意的是: 1、息肉即使切除了,也可能反复发生新的息肉。所以,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2、大多数息肉没有症状,一定要养成规律体检的好习惯,才能及时发现。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尽可能预防息肉的发生。
掏出耳屎看一眼,挖出鼻屎看一眼……别不承认,绝不只你一个人。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拉出便便,更应该回头看一眼! 因为,便便虽说是身体排出的废物,但也可以反映我们的健康状况。 具体怎么看、看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便便,一探究竟! 便便的成分大多都是水 健康的便便,应该长这样 颜色正宗 金黄色 / 棕黄色的便便最正 频繁出现这些便便,就该去医院啦 便便发红 如果没吃红心火龙果,可能是痔疮、肛裂导致的便血 便便发白 可能是肝脏或胆囊有问题 便便发黑 如果没吃猪血鸭血或黑色食物,可能是消化道出血 便便发黄 如果不是主食、甜食吃得太多,就可能是溶血性黄疸 形状刚刚好 便秘 该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啦 腹泻 该及时补充电解质(运动饮料、补液盐),避免脱水啦 频率不多不少 每周 3 次 每周 21 次 都是正常的!!! 一天一次大便才正常 3 天一次 / 一天 3 次 都是正常的 早上大便是最好的 这些便便又代表啥? 便便特别臭 可能是吃了太多肉或气味重的食物,也可能是便便没有及时排出 便便里有泡沫 可能是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呆太久,产生了气体 便便粘马桶 不能代表是肠癌,可能只是吃得太油太肥 有之前吃的东西 正常现象,说明吃的东西富含膳食纤维,尤其是韭菜玉米金针菇 这样让便便更健康 补充膳食纤维 少吃甜食 多喝水 最后,分享一些便便冷知识 (惊喜在最后) 大多时候,蹲着比坐着更好排便 最佳的便便时长是 3 分钟 憋住的便便会被重新吸收 最后,便便吃起来其实是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