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吃1~2盒和吃10盒的区别,看完恍然大悟! 2017-12-01 消化界 在益生菌行业工作多年,你要问我买益生菌的有多少人?具体数量记不清了,但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有两类人。 第一种人:“先买个1-2盒, 吃了有效果再买” 第二种人:“我买10盒,按照疗程吃试试” 根据多年来的经验,这两种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结局…… 买了1、2盒的人吃完会说:“没用,幸亏自己买的1盒,要不被骗了!” 、“吃了不见效,反而加重了!”、“吃了有副作用吧,怎么大便不正常了,吃了半盒就扔了!” 而买了10盒的人却往往赞不绝口:“这益生菌真是不错,我这肠胃老毛病多年,中西药吃了不少也不见效,益生菌才吃了1个月,肠胃就有好转,身体也感觉轻松了不少,精神头好多了。” 看到这里,不少人内心独白(OS)是这样的: 吃同样的益生菌,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呢?益生菌到底要吃多久呢?今天,跟大家聊聊益生菌服用不同阶段对健康的影响,看完以下解释,你会恍然大悟。 服用益生菌后情况的改善是一个渐变过程,临床效果绝不是立竿见影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如果按疗程服用定量的益生菌,则这些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内有如下的生长变化过程: 1-4周,竞争期 在开始服用益生菌的1-4周内,益生菌会和肠道内已经存在的有害菌及中性菌展开竞争,包括竞争营养、竞争生存空间、竞争能在肠道壁上附着的位置。这也是细菌们在肠道里战争的惨烈阶段。有害菌死亡时会释放大量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抑制益生菌生长及对人体造成不适,吃进去益生菌也会大量死亡。 因此,吃的时间短的人会出现“无效”“有副作用”这样的情况。其实不是益生菌没效或者有副作用,而是它们打败有害菌需要时间,而大量有害菌死亡可能造成腹泻、便秘等不适,这反而是益生菌初步起效的表现。 4-8周,优势期 由于坚持服用益生菌,这相当于在战争中不断补充援军,在4-8周这个阶段,益生菌会逐渐占领上风,这时肠道内的有害菌数量已经远远低于益生菌,有害菌释放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的量也被大大减低,同时外来的益生菌也会帮助体内原有的有益菌生长起来,和体内原有的有益菌进行协同作用,维护肠道健康。所以这个时候人体会开始感受到病症的改善。 8-12周,巩固期 继续坚持服用益生菌,益生菌和体内原有有益菌一起协同作用,在肠道内的比例越来越高,有害菌的比例越来越低。人体对病症的改善的感觉也可能越来越明显,但这时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害菌的生存力也是极其顽强的。只有坚持服用,才能彻底将它们打败! 所以对于肠道菌群严重失调或者胃肠病病程长的人服用益生菌一定至少要坚持到12周(即3个月),使益生菌和体内其它有益菌的优势最大化。 12周以上,稳定期 当益生菌和有益菌在体内占有足够优势后,各种益生菌带来的正面效果才会逐渐体现出来。为了巩固这一效果,防止体内的少量有害菌(有害菌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健康人体内仍然存在少量有害菌)卷土重来,健康专家建议在服用过12周的益生菌之后,可以将益生菌摄入量减到一半(其实不减半对身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是多花钱了而已),用来巩固益生菌的效果。 来源: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关注消化,肠享胃来! 阅读原文 阅读 21304 126投
胆道闭锁术后需要长期随访,及早发现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自体肝生存率。 一般来讲,术后恢复顺利的患儿,2个月之内胆红素可降至20umol/L以下,这是胆道闭锁术后退黄的标准,有些人把这一标准放宽至术后6个月。因此在这2个月之内应每周复查肝功能、血常规、CRP等,监测退黄情况及炎症情况(这段时期也是胆管炎的高发期)。 对于成功退黄的患者半年内也行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我们的建议是每月复查。半年后复查时间可以延长至2-3个月,应注意血小板,肝功能,凝血项,肝脏超声等;对于血小板低于正常值的患者尤其不能疏忽。
肛周脓肿为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生后3个月之内,男孩多发,多以母乳喂养合并母乳性腹泻的患儿易患,而且许多患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目前认为,这类患儿很多合并肛瘘。 治疗上急性期以局部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尽量不用尿不湿,并保持局部暴露)、治疗腹泻为主,如无其他感染症状,建议不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以免加重腹泻;可以温水坐浴,可加少量高锰酸钾,或者中药坐浴;局部结节较硬者可以外用百多邦等局部抗炎,如局部已有波动,提示脓肿形成,则应切开引流,并每日换药;如急性期不能治愈,则可择期手术。 近期发展很多免疫异常患儿新生儿或小婴儿期间曾患肛周脓肿,因此对于迁延不愈的肛周脓肿患儿建议除外免疫系统疾病。 本文系张志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腹股沟疝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疾病,男孩多见,早产儿更多见。 胎儿发育过程中腹腔与阴囊之间有一管状结构,叫做腹膜鞘突,正常情况下出生时这一管状组织已经闭合,如果持续开放,腹腔内容物就可通过这一管腔突出,表现为腹股沟区甚至阴囊区时大时小的包块,俗称疝气。管腔直径较粗则肠管可以突出,较细的管腔则有腹腔液溢出,如为女孩疝出的也可能为卵巢。 目前最新的观点认为疝不能自愈,因此主张早行手术,而我们中国人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一般希望孩子长大再做手术,不管如何选择,只需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嵌顿一定及时就诊,避免疝内容物受压坏死,影响患儿健康和发育。
在胃和食管之间有防返流机制,新生儿这些机制发育的不完善,而且新生儿吃流食,因此胃内食物极易返流至食管和口腔内导致呕吐。大多数这类返流导致的呕吐不会影响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会随着发育逐渐好转。 有些呕吐是需要治疗的,如呕吐导致生长发育受限、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食管炎等,此时应到医院就诊。 导致新生儿出现这类严重呕吐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胃食管返流,肥厚性幽门狭窄,食管裂孔疝等,其中肥厚性幽门狭窄引起的呕吐比较有特点,常常为生后2到4周开始出现渐进性、喷射性的呕吐,呕吐物多为奶或奶块混合胃酸,另两种呕吐多不典型,常常需要上消化道造影确定诊断,而肥厚性幽门狭窄超声即可诊断。 有些呕吐物中含有胆汁及粪样物的新生儿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本文系张志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梗阻性黄疸主要需鉴别的两个疾病是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二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截然不同,诊断常规包括: 肝功能 病毒抗体 肝胆超声 MPCP 试验治疗也是诊断的重要过程,包括保肝、利胆、激素等 经过这些检查和治疗,如果胆红素不降,影像检查提示或高度怀疑胆道闭锁,则应及时行肝外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造影,这是确定诊断的最终方法,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应行胆道冲洗,术后继续前阶段治疗,多预后良好,对于胆道闭锁则应行肝门空肠吻合术或肝移植手术。
黄疸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健康问题,需要到小儿外科治疗的黄疸多为梗阻性黄疸-即直接胆红素升高,因此对于黄疸的患儿来讲,单纯测量经皮胆红素是不够的,需要鉴别是直接胆红素升高还是间接胆红素升高。 对于直接胆红素升高的患儿,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80%以上者,可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应注意大便颜色,此时应到小儿外科就诊。 本文系张志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