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疼痛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也是我个人门诊遇到的较多的病种之一。很多病人来就诊时都认为自己得了“肩周炎”,并且在非专业人士的指点下进行了不正确的治疗或者功能锻炼,造成的结果是越来越痛,并且越来越重。在这里,需要特别让大家知道的是:肩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大家可能比较了解的“肩周炎”;但是从发生概率来讲,引起肩痛的最多的原因是“肩袖损伤”。“肩袖”是由四个肌肉(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组成的一个解剖结构,对肩关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比如外伤、年龄增大、肩关节反复活动或者劳作、肩峰撞击等,肩袖组织发生撕裂,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冈上肌的撕裂。“肩袖损伤”后的表现和“肩周炎”很像,并且相当一部分肩袖损伤病人会合并冻结肩/肩周炎。所以,在出现长时间不好转、反复发作的或者较痛的肩痛疾病,建议就医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往往需要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再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讲,我们专业上所说的冻结肩,或者老百姓所称的肩周炎确实是自愈性疾病,即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可以口服药物、关节腔注射,一小部分患者需要手术。肩袖损伤的病人在保守治疗无效后往往需要手术,手术的比例要大于冻结肩的病人,目前以肩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为主,恢复也很快,但术后仍需要专业的康复锻炼。其实,引起肩痛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肩峰撞击症等等,这些疾病还有时同时出现。所以,明确诊断对于肩痛的治疗至关重要,请大家不要仅仅知道“肩周炎”,更要想到其余疾病可能,当然最好找专业的医师帮忙。
一些老年人甚至年轻人会偶然间发现膝关节后方出现肿块。肿块有可能会逐渐增大,病人会出现膝关节肿痛情况,同时可能伴随走路疼痛的情况。这些肿块往往质地是“软”的。 这样的肿块叫“腘窝囊肿”。膝关节后方的那个区域叫“腘窝”。形成的肿块的性质大概率是囊肿。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滑囊与关节腔之间存在着水平裂隙样结构。裂隙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单向流通的机制,使得腘窝囊肿不断增大。这样的囊液来源于炎性关节液。 腘窝囊肿的诊断靠体格检查以及B超基本能够确诊。但是我们看到的腘窝囊肿这个囊肿并不是这个疾病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囊肿只是“表象”。一般腘窝囊肿的出现往往提示膝关节软骨磨损和(或)半月板损伤。因为只有膝关节内结构存在异常时才会产生大量的囊性液体往后集聚在腘窝处。所以,我们在治疗腘窝囊肿时要找到其“根本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性膝关节磁共振检查。 以往的腘窝囊肿需要大切口手术治疗,将囊肿切除。这样的手术方式创伤较大,手术切口长,恢复慢,也容易出现复发。现在大部分腘窝囊肿可在膝关节镜下微创切除,手术切口小;同时术中可解除腘窝囊肿的“单向活瓣”机制,大大降低了复发的概率。 因此,对于腘窝囊肿的诊治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根本病变;如需手术治疗,目前膝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是首选。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组成单位,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年门诊量超过10万人次,年手术量超过1万台。骨科分别三香院区和浒关院区两部分。现将三香院区骨科门诊及住院基本流程总结如下:一、门诊挂号:1. 医院门诊楼任何一个楼层及自助机均可挂当天号。2. 微信搜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公众号,关注后进入,点击下方“自助服务”,进一步点击“预约挂号”。3. 下载并安装“健康苏州掌上行”等APP挂号预约。二、门诊就诊地址1. 骨外科普通门诊及关节、脊柱、创伤专家门诊及专病门诊(肩痛专病、膝痛专病)位于门诊楼(1号楼)二楼B区。2. 手足外科普通门诊及手足外科专家门诊及专病门诊(足踝专病)位于门诊楼(1号楼)二楼A区。三、门诊检查、检验地址1. 磁共振、心超、肌电图等检查预约地址:门诊楼2楼中央的预约中心。上述检查需自行至预约中心预约,按照约定的时间检查。磁共振检查周六周日及晚上也正常检查。2. 抽血化验:门诊楼四楼。3. X线、CT检查:门诊楼1楼,部分CT需至2号楼1楼检查。4. 磁共振:2号楼1楼。5. B超:门诊4楼。6. 心电图检查:门诊3楼。四、办理住院、出院手续1. 凭门诊开立的住院证至13号楼(位于2号楼及3号楼之间)的小楼办理住院院手续,住院期间缴费、办理出院也在该楼进行。五、住院地点1.3号楼东十一病区关节外科2.3号楼西十一病区脊柱外科3.3号楼东十二病区手足及创伤外科4.日间病房,位于2号楼2楼,主要用于收住各科微创手术、相对简单的住院时间短的手术病人。六、病理科部分术后病人需要进行病理结果查询或者加做病理检查。病理科位于三号楼1楼,由1楼东门进入。七、停车院内停车场:门诊广场、3号楼地下负1楼、负2楼。院外停车场:若院内停车场已满,医院西边体育中心有大量的停车位,足够满足广大患者就诊停车需求。
半月板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结构,能够参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缓冲保护膝关节。因此,半月板的完整性和解剖形态发育对膝关节功能的发挥相当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运动的热爱以及诊治技术的提高,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并非所有的半月板损伤均要手术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半月板损伤,是“切除”还是“缝合”呢,这是广大半月板损伤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首先,半月板是不能够再生的,不能指望半月板像骨骼、毛发那样具备切除后的生长能力。其次,半月板的愈合能力也有部位的区别。从解剖上讲,半月板大致分为“红区”,即血液供应丰富的区域,这个部位的半月板愈合能力强;“红-白”区,血液供应-无血液供应的区域,这部位半月板具有一定的愈合能力,但较“红区”差;“白区”,这部位的半月板无法愈合。 那么对于半月板损伤,是“切”还是“缝”呢?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合并损伤、以及患者自我因素的考虑等。同时,半月板切除也并非完全切除,总会保留一部分半月板,也就是“成形手术”;缝合也是在切除了“白区”损伤的半月板基础上去缝合有愈合潜力的半月板。 1. 患者年龄:一般来讲年轻人会尽量缝合,这样能够尽可能得保留半月板;而老年人特别是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老年人在半月板损伤时以半月板成形(切除)较多。 2. 半月板损伤部位:“白区”损伤的半月板一般以切除为主,因为缝合了也无法愈合;对于累及“红区”的半月板有缝合的价值。 3. 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对于“桶柄样”、“放射状”一些比较复杂的半月板损伤在成形术后,如果病人年纪较轻往往需要进行半月板缝合。 4. 合并症:有时候半月板损伤合并交叉韧损伤等。这时候如果发生了半月板“RAMP”损伤,这时候需要缝合半月板固定。如果是半月板“后根”损伤,也必须缝合固定半月板,因为半月板“后根”损伤相当于“半月板全切”,整个半月板会失去作用。 5. 患者自我因素等:总体来讲,半月板成形术/切除的康复时间短,而半月板缝合的康复时间反而长。所以,有一些患者为了早日康复回到工作选择成形手术。 以上只是对于半月板“切”与“缝”的大致的个人观点和目前通用的原则。不能作为广泛的评判标准,具体还是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人要求综合考虑。
肩关节脱位俗称肩关节“错位”或者肩关节“脱臼”。肩关节是脱位发生率最高的关节,平均每年每10000个人中会出现24名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好发于10-20岁之间的青年男性以及50-60岁的老年人。大部分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具有摔倒受伤的病史。与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相比,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自由”的关节,这也是肩关节容易出现脱位的原因。肩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包括静态稳定结构及动态稳定结构。静态稳定结构主要包括:肩关节盂、盂唇、关节囊、喙肩韧带等,动态稳定结构主要包括:三角肌、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腱等。这些结构一方面起着稳定肩关节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脱位的时候也是容易损伤的结构。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骨折等损伤后,大部分的肩关节脱位都可以通过手法完成复位(有时候需要麻醉状态下复位)。复位后制动3-4周后可以逐步开始功能锻炼。但也有患者在肩关节脱位后即使经过长时间康复后仍出现以下问题:“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很容易再次脱位/复发性脱位”。出现以上问题往往是在肩关节脱位时候出现了相关结构较为严重的损伤,而这样的损伤通过保守治疗是无法痊愈的。比如出现了肩袖的损伤,盂唇损伤出现卡压会导致疼痛;若出现巨大肩袖损伤,或者脱位时导致了腋神经损伤会导致肩关节活动的功能障碍;另外脱位时可能出现肱骨头后方的压缩性骨折(Hill-sacks损伤)以及肩关节盂唇损伤(Bankart损伤)或者肩关节盂前下方的骨性损伤(骨性Bankart损伤),这样的损伤往往会导致患者肩关节再次发生脱位的风险增高(即轻微的外力或者用力就出现肩关节脱位,也叫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肩关节解剖、生物力学认识的加深,以及肩关节镜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对于肩关节脱位要进行“个体化”、“精细化”、“现代化”的诊治,再也不是复位后制动锻炼一个方案包打天下了。
“张力带钢丝”是固定髌骨骨折的最为常用的方法。贾鹏主任总结数百例复杂髌骨骨折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先提出用“张力带钢丝”对复杂髌骨骨折进行复位。该技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的次数,从而有利于髌骨骨折患者的手术顺利实施。该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ofOrthopeadicSurgeryandResearch上。
患者,男性61岁,摔倒致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7周入院。摔倒后到当地医院就诊,拍片未见明显骨性异常。回家保守治疗。后患者自觉右肩关节疼痛,夜间疼痛明显,肩关节活动受限。于我院门诊就诊,磁共振检查提示:右肩关节冈上肌全层撕裂,肩胛下肌撕裂,断端回抽。根据患者磁共振表现,该肩袖损伤属于巨大肩袖撕裂。行肩关节镜下微创肩袖修补手术,患者术后2天出院。术后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良好。所以,肩关节摔倒后,拍片无明显骨折、无肩关节脱位,若持续疼痛要考虑到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等可能,需及时就医检查。
概念及流行病学:早在1972年,肩关节大师Neer最早提出了“肩峰撞击症”这一概念,它是指由于肩峰下间隙狭窄导致的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肩袖、滑囊等)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它是最为常见的肩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占44%-65%之间。长时间肩峰撞击是导致肩袖损伤的重要原因。病因:引起肩峰撞击的原因很多,如局部血供问题、肩袖退变等。其中最为著名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病理基础就是著名学者Bigliani提出的肩峰分型,他根据肩峰的形态将肩峰分为三型,Ⅰ型肩峰是平直样,Ⅱ型肩峰呈弧形,Ⅲ型肩峰呈钩子样。其中Ⅲ型肩峰与肩峰撞击的发生密切相关,Ⅲ型肩峰的形成与肩峰骨质增生或者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会出现典型的“痛弧”征,即肩关节主要外展时0-60°时不会出现疼痛,60°-120°时出现疼痛,120°以上是疼痛又消失。影像学表现:可见肩峰下骨质增生/骨赘形成,肩峰下间隙狭窄(<0.7cm)。治疗方法:早期患者可选择口服非甾体药物、肩峰下局部注射等保守治疗。若症状持续,反复发作,尤其合并典型的肩峰撞击引起的肩袖损伤的患者可考虑肩关节镜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