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良性肿瘤为纤维腺瘤最多,约占良性肿瘤的3/4。病因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多发生于卵巢功能期。 高发年龄是20-25岁,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除肿块外,病人常无自觉症状。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月经周期与肿块大小无关系。 手术切除是治疗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妊娠可使肿块继续增大,所以妊娠前或妊娠后发现的纤维腺瘤一般都需要手术切除。常规送病理检查。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两种。前者多见,周围有完整包膜,后者少见,常不易与乳头状癌区分。多见于40岁以下妇女。 临床表现: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多为单发。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腺瘤生长缓慢,但当其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腺瘤可引起甲亢(发生率20%),和恶变(发生率10%)可能,顾故建议早期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肝囊肿是较常见的肝良性病变,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又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临床多见先天性,又分为单发和多发。 单发囊肿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4。肝右叶居多,大小不定。多发囊肿以40-60岁女性多见,囊肿大小不等,多累及全肝。 小囊肿无症状,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因压迫周围脏器出现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不适。 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CT可以明确囊肿大小,位置,形态和数目。 小的囊肿而又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大而出现症状者可予以适当治疗。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剖腹,腹腔镜下行开窗或去顶。多发性一般不主张手术,仅限于处理引起明显症状的大囊肿。
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病因主要为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重要的是乳腺癌和本病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应每隔两到三个月医院复查。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包括舒肝理气,调和冲任,及调整卵巢功能。常用如口服中药逍遥散,三到九克,每日三次。对于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今在月经后一周至十天内复查。对于没有消退者,若怀疑恶变,需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
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未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内痔无疼痛,部分病人可伴发排便困难,内痔好发部位为截石位3,7,11点。一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停止,无痔脱出;二度,常有便血,便时痔脱出,便后自行还纳;三度,偶有便血,排便,久坐,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手法还纳;四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 外痔,临床表现主要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血栓性外痔最常见,皮垂及炎性外痔也常见。 混合痔,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混合痔逐渐加重,呈环状脱出肛门外,脱出痔块在肛周呈梅花状,称为环状痔。 诊断:首先视诊,有脱垂者着最好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顺便直肠指诊,最后做肛门镜检查。 治疗:原则是1.无症状的无需治疗;2.有症状的痔重在减轻或消除症状,而非根治;3.以保守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只限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不适宜保守治疗者。 坐浴,应用痔疮膏或栓,做提肛运动。
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梨形。长5到8厘米,宽3到5厘米,胆囊壁厚小于0.3厘米。胆总管直径约0.4到0.8厘米。 胆囊结石主要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手术时偶然发现。临床主要表现有:1.胆绞痛,典型的发作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和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疼痛类与上腹部或右上腹。呈阵发性或者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骨和背部放散。首次发作后约70%的病人一年后那会再发作。2.上腹隐痛,常被误诊为胃病。3.胆囊积液。4.结石可进一步引起黄疸,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甚至胆囊癌。5.Mirizzi综合征。 诊断:首选超声。 治疗:对有症状和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随诊或继续观察。有下列情况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结石直径大于等于三厘米。合并需开腹的手术。伴有胆囊息肉大于一厘米。胆囊壁增厚。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儿童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有心肺功能障碍。边远和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发现胆囊结石十年以上。 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开腹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困难时改行机器人辅助下胆囊切除。 本文系郭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也可发生在断奶时,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易致乳头损伤。病因主要为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 临床表现:感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随着炎症发展,病人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是不宜手术,但在脓肿形成后,需要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患侧停止哺乳,并吸奶器吸尽乳汁。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圆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危险因素直径>1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 手术指征有明显症状(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考虑手术。 无症状者合并上述危险因素,考虑手术。
BI-RADS即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目的是对所有检查的影像学正常及异常诊断报告进行规范。 1级,未见异常,常规体检(1年1次) 2级,良性病变(囊肿,脂肪瘤,纤维腺病),建议6个月到1年复查 3级,良性可能性大,可能恶性小于2%,建议3-6月复查1次 4级,4a可能恶性3-30% 4b可能恶性31-70% 4c可能恶性71-94% 建议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5级,恶性可能性大于95%,建议穿刺活检确诊后早期治疗。
环境缺碘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初期因缺碘时间短,增生扩张的滤泡较为均匀的散布在腺体各部,形成弥漫性甲状腺肿。随着缺碘时间延长病变逐渐发展,扩张的滤泡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形成结节性甲状腺肿。有的结节应血液供应不良发生退行性变,还可引起囊肿或纤维化、钙化等改变。有些青春发育期,妊娠期或绝经期的妇女,由于甲状腺素需要量暂时性增高,可发生轻度弥漫性甲状腺肿,叫生理性甲状腺肿。 女性多见。甲状腺功能和基础代谢率,除了结节性甲状腺肿可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为,大多正常。病程早期,甲状腺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随吞咽上下活动。随后,在肿大腺体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多个(或单个)结节。 1.生理性甲状腺肿,宜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 2.20岁以下弥漫性单纯性甲状腺肿病人可口服小剂量甲状腺素。30-60mg,每日2次,3-6月一个疗程。 3.有以下情况者,及时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受压迫者;胸骨后甲状腺肿;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症;结节性甲状腺肿怀疑恶变者。 本文系郭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