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良性肿瘤为纤维腺瘤最多,约占良性肿瘤的3/4。病因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多发生于卵巢功能期。 高发年龄是20-25岁,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好发于乳腺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除肿块外,病人常无自觉症状。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月经周期与肿块大小无关系。 手术切除是治疗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妊娠可使肿块继续增大,所以妊娠前或妊娠后发现的纤维腺瘤一般都需要手术切除。常规送病理检查。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两种。前者多见,周围有完整包膜,后者少见,常不易与乳头状癌区分。多见于40岁以下妇女。 临床表现: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多为单发。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腺瘤生长缓慢,但当其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腺瘤可引起甲亢(发生率20%),和恶变(发生率10%)可能,顾故建议早期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肝囊肿是较常见的肝良性病变,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又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临床多见先天性,又分为单发和多发。 单发囊肿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4。肝右叶居多,大小不定。多发囊肿以40-60岁女性多见,囊肿大小不等,多累及全肝。 小囊肿无症状,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因压迫周围脏器出现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不适。 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CT可以明确囊肿大小,位置,形态和数目。 小的囊肿而又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大而出现症状者可予以适当治疗。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剖腹,腹腔镜下行开窗或去顶。多发性一般不主张手术,仅限于处理引起明显症状的大囊肿。
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病因主要为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突出的表现是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有时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重要的是乳腺癌和本病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应每隔两到三个月医院复查。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包括舒肝理气,调和冲任,及调整卵巢功能。常用如口服中药逍遥散,三到九克,每日三次。对于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今在月经后一周至十天内复查。对于没有消退者,若怀疑恶变,需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
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未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内痔无疼痛,部分病人可伴发排便困难,内痔好发部位为截石位3,7,11点。一度,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出血停止,无痔脱出;二度,常有便血,便时痔脱出,便后自行还纳;三度,偶有便血,排便,久坐,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需手法还纳;四度,偶有便血,痔脱出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 外痔,临床表现主要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有剧痛,血栓性外痔最常见,皮垂及炎性外痔也常见。 混合痔,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混合痔逐渐加重,呈环状脱出肛门外,脱出痔块在肛周呈梅花状,称为环状痔。 诊断:首先视诊,有脱垂者着最好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顺便直肠指诊,最后做肛门镜检查。 治疗:原则是1.无症状的无需治疗;2.有症状的痔重在减轻或消除症状,而非根治;3.以保守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只限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不适宜保守治疗者。 坐浴,应用痔疮膏或栓,做提肛运动。
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梨形。长5到8厘米,宽3到5厘米,胆囊壁厚小于0.3厘米。胆总管直径约0.4到0.8厘米。 胆囊结石主要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手术时偶然发现。临床主要表现有:1.胆绞痛,典型的发作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和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疼痛类与上腹部或右上腹。呈阵发性或者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骨和背部放散。首次发作后约70%的病人一年后那会再发作。2.上腹隐痛,常被误诊为胃病。3.胆囊积液。4.结石可进一步引起黄疸,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甚至胆囊癌。5.Mirizzi综合征。 诊断:首选超声。 治疗:对有症状和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以随诊或继续观察。有下列情况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结石直径大于等于三厘米。合并需开腹的手术。伴有胆囊息肉大于一厘米。胆囊壁增厚。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儿童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有心肺功能障碍。边远和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发现胆囊结石十年以上。 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开腹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困难时改行机器人辅助下胆囊切除。 本文系郭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也可发生在断奶时,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易致乳头损伤。病因主要为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 临床表现:感觉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随着炎症发展,病人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是不宜手术,但在脓肿形成后,需要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患侧停止哺乳,并吸奶器吸尽乳汁。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圆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危险因素直径>1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 手术指征有明显症状(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考虑手术。 无症状者合并上述危险因素,考虑手术。
BI-RADS即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目的是对所有检查的影像学正常及异常诊断报告进行规范。 1级,未见异常,常规体检(1年1次) 2级,良性病变(囊肿,脂肪瘤,纤维腺病),建议6个月到1年复查 3级,良性可能性大,可能恶性小于2%,建议3-6月复查1次 4级,4a可能恶性3-30% 4b可能恶性31-70% 4c可能恶性71-94% 建议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5级,恶性可能性大于95%,建议穿刺活检确诊后早期治疗。
既然胆囊结石会带来这么多严重的后果,看来这石头还真是疯狂,真像是一颗危险的炸弹呢,那还等什么,拆弹吧!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胆囊结石的治疗。 首先,我们说说什么样的结石需要治疗。如上文所说,并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都必须要治疗,一部分没有症状的,急性发作可能小的胆囊结石,是可以观察随访的。除了急性发作的患者,处于稳定期的需要治疗的胆囊结石概括来说分为三大类,一,胆囊失去功能的。二,有急慢性症状或者急性发作风险高的。三,一旦发作,后果严重的。再简单说,就是胆囊没用的,炸弹容易发生炸的,身体不扛炸的。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点: 1、结石大于2cm;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 3、伴有胆囊息肉; 4、胆囊壁增厚; 5、胆囊壁钙化或者瓷性胆囊; 6、儿童胆囊结石; 7、合并糖尿病或有心肺功能障碍; 8、边远或者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 9、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式,我们还是推荐目前最主流,最经典的方式——胆囊切除术。该手术方式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案。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痛苦小、恢复快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非常成熟。 又回到了很多朋友关心的话题,胆囊切除了以后有什么影响?我所收集到几种担心包括,会不会切了胆囊就没胆了,会很胆小?会不会切了胆囊就不能吃肉了?切了胆囊会不会容易胆管长石头?有人说切了胆囊容易得结肠癌,是不是真的。 我们来解释下。首先,切除了胆囊不会让人变得胆儿小,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其次,切了胆也不会不能吃肉,反而没有了胆囊结石的影响,大家可以痛快吃肉了。再有就是胆囊和胆管是两个系统,胆管结石的成因和其自身结构和胆汁循环特点有关,和有没有胆囊没有明确关系,反而没有了胆囊,也就没有了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的危险。至于胆囊术后好发结肠癌,更是没有科学的依据,无论是胆囊切后遗症研究还是结肠癌病因的研究,都没有类似结论。 胆囊切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影响的,胆囊的储存胆汁的“水库”功能,会被扩张的胆管部分代替。仅有很少数人切除胆囊会有一段时间不同程度腹泻的表现,但一般三个月以后就会恢复。综上所述,手术切除胆囊还是我们推荐的首先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拆弹”方案。 下面再说说保胆取石。无论医生怎么推荐解释,胆囊切除再安全有效,再微创便捷,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切除胆囊还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保胆取石术诞生了。顾名思义,保胆取石,就是保留胆囊,取出结石。听起来是不是更人性化,更微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保胆取石属于有争议的手术方式,很多主流的三甲医院,并不开展此类手术的,很多的肝胆外科专家对此也持否定态度。保胆取石的根本问题在于结石的复发风险。至于结石的复发率,和患者的结石成分,胆囊结构,胆汁特点有关系。如果患者选择了这种手术方式,应该做好面对结石复发的心理准备。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胆道镜技术的发展,保胆取石手术的微创性和取石的彻底性有了很大进步。 并不是所有的有保胆意愿的患者都适合做保胆取石术,什么样的结石可以尝试保胆取石呢? 概括如下,胆囊要有功能,胆囊没有用,保留没有任何意义;胆囊结石数目不宜过多,近期没有胆囊炎急性发作病史;患者自身强烈要求保胆,理解复发可能。同理,也就知道了什么样的患者不能考虑保胆取石。也就是说胆囊没有功能的,炎症明显的;结石数目多,体积小,容易落入胆管的;胆囊可能癌变的;有明确复发高危因素的,比如肝硬化等。 总之,保胆取石术目前属于探索性的尝试治疗方式,建议大家谨慎选择。即便有强烈的保胆意愿,也要权衡利弊,避免盲目保胆。 在很多人看来,不管是胆囊切除还是保胆取石,不管多么微创,只要是手术都是血腥而粗暴的。大家希望避免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兵不血刃的干掉胆囊结石呢?于是,溶石和排石成为大家追求的治疗方案。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遗憾的说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是建议大家谨慎尝试。下面说说本人对胆囊结石溶石排石的看法。 先说溶石。目前有科学研究支持的临床常用针对胆囊结石的溶石药物只有一种,即熊去氧胆酸,我们常见用舒逸,优思弗等都是这类成分。它指针对于胆固醇结石有效,对胆色素结石无效,作用机理简单说就是让胆汁中的胆汁酸饱和,胆固醇不饱和,胆固醇结石里的胆固醇被溶解,从而溶解结石。而且,该类药物肝损害较大,疗程最少半年,有效率仅仅20%。所以大家一定要根据医生建议谨慎选择。 至于排石疗法,本人更是建议大家不要轻易选择。所谓胆囊结石的排石,就是把结石经过胆囊管排到胆总管,在通过十二指肠镜乳头排至肠道。胆囊管及十二指肠乳头都是相对狭窄的部位,排石过程中可能导致结石嵌顿胆囊颈,引发急性胆囊炎发作。如果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则可引起急性胆管炎和/或急性胰腺炎,后果严重。 总有一些打着过国药准字,知名专家,国医圣手,祖传秘方的针对胆囊结石的中药溶石广告,基本都不可信,说白了,没有影像学检查,没有解剖手术基础,传统中医根本没有发现胆囊结石的途径,没有对这个结石的认识,怎么会出现所谓的溶石秘方,不符合逻辑。当然,我只说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情况不同,请不要混淆。 有些中医排石广告更是展示了一堆堆的结石,说是自己排石成功的标本,这瓶是张三的,那瓶是李四的,有的甚至跟鹌鹑蛋那么大,触目惊心啊,这丫要是能从胆囊排下来,估计鸽子都能把鸵鸟蛋下出来了。还有,这结石咋收集来的,想想吧,咦。。。恶心死了。所以遇到这种广告,千万要躲开。 中医中药对于胆囊结石的主要作用是消炎利胆、控制症状、减少胆绞痛发作等。 总结下,对于胆囊结石的患者来说,目前最规范,最可靠的治疗方案还是胆囊切除手术。对于强烈要求保胆,有保胆条件的患者,可酌情考虑保胆取石术。胆固醇性胆囊结石可尝试熊去氧胆酸溶石治疗,需要密切复查并监测肝功能。至于排石治疗,相当于虎口拔牙,建议大家不要选择。 建议胆囊结石于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听取并信任专业外科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祝大家身体健康。 本文系乔永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