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营养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防止营养不良及肿瘤恶液质的发生,增强患者的体质、改善生存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肿瘤患者却陷入了以下常见的饮食误区。 误区 1 多喝汤即可补充营养 在有些人的传统观念中,煲汤是一种「大补」。家属为患者煲汤,如乌鸡汤、牛尾汤、鱼汤、海参汤、猪蹄汤等,并嘱咐患者,「精华都溶解在汤里了,喝汤就行,汤渣可以扔掉」。 实际这是错误的。 汤里面的营养成分很少,鱼肉类食材,汤中含有非蛋白氮、嘌呤、肌酐、少量游离氨基酸、少量的钾、钠、钙、镁等离子,营养密度低,所以,煲汤不是人体营养成分的良好来源;大量喝汤,会影响其它食物的摄入,膳食单一,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 如果吞咽困难、咀嚼困难、发热、卧床等肿瘤患者需要进食流食的话,可以将各种食材,如粮食类、蛋类、奶类、肉类、鱼类、豆制品、蔬菜类等,分别制备软烂,单独或混合用匀浆机(豆浆机)打碎,制成糊,熬成粥,这样既便于吞咽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误区 2 吃得越有营养,肿瘤会长得越快 一些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以素食为主,并认为「得了肿瘤不能吃太营养的食物,否则会肿瘤会长的快」,甚至一些医生有时也会要求患者限制饮食。 事实上,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跟患者吃多少营养并无关系。 肿瘤细胞直到人死亡前,都在抢夺正常细胞的养分,即使患者营养不良,癌细胞依然会增长,饥饿只会让患者身体消耗的更快,加速疾病恶化。 肉类、鱼类、蛋类、奶类、豆制品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是组织细胞修复的重要原料。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研究的结果:癌症患者膳食热量至少应比平时增加 20%;目前无证据显示人体增加营养,会使癌细胞成长更快,反而有许多患者因营养状况良好、无恶液质而长期存活。 营养状况好的患者在对治疗的耐受性和预后方面都明显要好于营养状况差、消瘦的患者。癌细胞可以「饿死」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误区 3 「发物」助长癌细胞,吃素比较好 所谓「发物」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说法,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或新疾加重的食物,如有记载豆芽、韭菜、苜蓿、鹅肉、鸡肉、狗肉、牛肉、海鲜等属于发物。许多患者虽想食用,却又担心引起肿瘤复发,敬而远之。 关于「发物」与肿瘤的关系其科学性还有待考证。 然而能否引起肿瘤的复发,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至少到目前为止未见明确因食用发物而导致肿瘤复发的病例,因此,这些信息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误区 4 盲目依赖抗癌食品和保健品 许多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互相交流饮食经验,盲目跟从别人的做法,如盲目补充所谓的抗癌食品、抗癌保健品,价格昂贵。这些靠谱吗? 某些营养素或植物化学物具有抗癌作用,也是在其所含的天然食物在发挥作用,补充营养素及某些植物化学物制剂作为抗癌食品和保健品,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其抗癌作用。 其实,这种补法对疾病本身的稳定和康复不利,肿瘤是一个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过程,忽视正常饮食,花高价吃所谓的抗癌食品是错误的。 误区 5 癌症患者忌食「辛辣」等食物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似乎成为对任何疾病患者的饮食要求。 但实际上这是缺少依据的:国内很多地方吃辣已经成为习惯,然而并没有在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方面高于其他地区;吃辣会刺激肿瘤生长加速更是没有任何根据。 辣只是人的味觉,和酸甜苦等并无特殊差别,很多患者只有吃辣食物才有食欲,而得了肿瘤之后,因为这样误解,则被要求完全忌口。 这样一来,肿瘤本身以及放化疗都会引起食欲减退,再改变吃辣饮食习惯,往往会让患者更加没有食欲,这样对患者的康复也就没有任何好处。口味偏重会增加患者的食欲,刺激消化液分泌,有助于进食量,过于清淡没有意义。 误区 6 只要能打营养针,不吃饭也没关系 当肿瘤患者食欲不振、食物摄入不足时,有的患者、家属、甚至于个别医生认为不吃饭静脉营养也能满足营养需要。这是错误的。 人体通过胃肠道进食是自然状态,食物进入肠道吸收,如果长时间不进食,肠黏膜就会萎缩,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屏障作用被破坏,从而也易感染。 大量研究证实,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进食障碍,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建立起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通道,只要肠道有功能,就使用它。 正确识别肿瘤患者的饮食误区,指导科学饮食,使患者达到感觉良好、保持体力和能量、减轻治疗副作用、降低感染风险、更快恢复健康的目的。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是学习、工作、社交还是日常生活,那双总是湿漉漉、冷冰冰的双手给他们的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并且长期潮湿的手部常会造成脱皮、湿疹等皮肤性疾病,令他们十分苦恼。原来,困扰着他们的这种疾病称为“手汗症”。 手汗症看什么科?很多人误以为手汗症应该看皮肤科,但其实,手汗症的罪魁祸首在于胸交感神经,因此手汗症患者应到胸外科就诊。 手汗症的治疗也不是从手开始,而是在胸腔部进行手术,即通过手术的方式切断胸部的交感神经链。 什么是手汗症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人体体温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通过出汗释放体内多余的热量,让身体保持正常的体温。而手汗症,则是一种局部的异常多汗,可分为原发性手汗症和继发性手汗症。 原发性手汗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是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国外报道,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95%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小于15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越半数的患者有家族史。而继发性手汗症是由于一些自身疾病导致的出汗增加,比如甲亢、结核、内分泌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导致的手掌出汗增加。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原发性手汗症。 根据出汗程度,一般将手汗症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手掌潮湿 2)中度:手掌出汗时湿透一条手帕 3)重度:手掌出汗时呈滴珠状 手汗症的治疗手汗症的治疗比较多样,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但是疗效都不确切或容易复发。目前,手术是治疗手汗症惟一有效且持久的方法。目前,胸腔镜下行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因其技术成熟,切口美容,手术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 手汗症住院流程术前一天入院,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 如近期有感冒、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需推迟手术。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腋下做一个1cm左右的切口,一般术后不留置胸管,清醒后即可进食,术后一天复查胸片,无明显液气胸即可出院。 哪些人群适合手术?年龄在12-50岁之间 中、重度手汗症患者 无严重心动过缓、胸膜肥厚或既往胸腔手术史者 1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手术治疗
研究背景作为一名胸外科医生,经常会被患者问到“医生:我手术后可以坐飞机吗?”,呃~~~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我们通常会说:“理论上来讲没问题”。但是来自美国Mayo Clinic 的Stephen D. Cassivi等开展了一项研究以回答该问题,该研究用于回答解剖性肺切除术后空中旅行(坐飞机)是否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研究方案该研究纳入Mayo Clinic(2005-2012)接受解剖性肺切除术的患者,对这部分患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回访,问题为术后返乡的交通方式是什么,这次旅行期间或之后不久是否出现并发症。 包括肺炎,医院再入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特异性胸膜并发症(气胸,脓胸或胸管放置)。研究者比较常规地面交通(GROUND)与空中旅行(AIR)返乡患者的结果。 该研究共向1833例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其中817例患者给出了答复(44.6%)。 研究结果96(11.8%)例患者答复采用AIR(中位距离:1783km;范围:486-9684km),而GROUND 为278km(p
胸痛是胸外科的常见疾病,占到胸外科门诊的三分之一。对于胸痛的诊断,主要是排除一些致死性的病因,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 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是:左侧胸部剧烈疼痛,疼痛可以放射至左侧颈部、肩部,偶尔也可表现为牙痛或上腹痛;对于既往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一旦发现疼痛程度较前加重,持续时间长,不要犹豫,立即拨打120! 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是: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咯血以及胸痛”,称为肺梗三联征。患者大多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比如久坐、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肿瘤、肥胖等,该疾病可导致患者猝死,也是需要紧急救治的。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患者突然出现刀割样或者撕裂样疼痛,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患者多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史,该疾病也可导致患者迅速死亡,需要立即救治。 张力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患者突然出现针刺样或者刀割样疼痛,疼痛可很快缓解,随之出现胸闷,且进行性加重,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气急,大汗淋漓、出冷汗等,患者多为瘦高体型或长期吸烟的COPD患者,该疾病也需要立即就诊穿刺引流,否则也会导致患者死亡! 当然,这些致死性的胸痛仅占所有胸痛患者的一小部分,但是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因为一旦漏诊,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大多数门诊就诊的胸痛患者都是一些非急症胸痛,这类胸痛的主要特点是患者疼痛位置比较模糊,多表现为一块区域,症状时轻时重,发作时间不一致,多可自行缓解,又反复发作。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疾病; (1)胸壁神经、肌肉、骨骼等引起的疼痛: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剧烈运动或搬重物等诱因,胸壁局部可触及肿胀或压痛点,疼痛可自行缓解,但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多为肋骨炎、肌肉组织损伤、胸锁关节炎等。年轻女性可表现为第二肋骨与胸骨连接处疼痛,多考虑肋软骨炎。还有部分患者胸壁可见红的疱疹样病变,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多考虑带状疱疹。 (2)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胸痛:疼痛多为持续性,呼吸、咳嗽时加重,胸壁无明显压痛点,常伴发热、咳嗽、痰血等不适。常见于肺炎、胸膜炎、肺癌等。 (3)消化系统疾病:疼痛常与进食有关,可伴吞咽困难或吞咽痛,可伴有返流,表现为烧心感。常见于:反流性食道炎,贲门失弛缓;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引起的疼痛常在右上腹部,偶也表现为胸部。胃溃疡病、胰腺炎等亦可表现为胸痛症状。 (4)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情绪有关,情绪激动会诱发,病人常合并焦虑症状,叹气常可缓解,运动后可缓解。 综上所述,胸痛的病因五花八门,所以一旦您发生胸痛,不要过度惊慌,也不要不当回事,最正确的做法是前往当地医院,进行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排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什么是气胸?答:正常人胸膜腔由胸膜脏层和壁层构成,是一不含空气的密闭潜在性腔隙。气体进入胸膜腔 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随着胸膜腔内气体量的增加,压力也会随之增加,挤压患者的肺部,最终导致肺脏被压缩萎陷。大多数情况下,肺组织仅局部发生萎陷。发生气胸后,患者呼吸过程中肺部无法正常膨胀,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胸痛。 气胸是怎么引起的?答:导致气胸的常见因素包括: (1)肺大疱破裂:肺大疱是肺泡互相融合,在肺部形成的含气囊腔,平时无症状,破裂后空气泄漏可造成气胸。 (2)胸部外伤: 例如肋骨断裂或刺伤。 (3)肺部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囊性纤维化和肺炎导致的肺损伤。 气胸也可能在没有任何损伤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气胸有哪些危险因素?答: (1)性别:一般来说,男性的气胸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2)吸烟: 即使没有肺气肿,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和吸烟数量的增加,发病风险也会不断上升。 (3)年龄: 肺大疱破裂最有可能发生在20~40岁年龄段,尤其是身材很高而体重偏轻的人群。 (4)遗传学因素:某些类型的气胸呈现家族倾向性。 (5)肺部疾病:伴有某种肺部基础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更有可能发生气胸。(6)既往气胸病史: 曾经发生过气胸的患者是再次发生气胸的高危人群,通常在首次发病的1~2年内可能再次发病。 气胸有哪些症状?答:气胸的症状轻重取决于患者肺萎陷的程度、肺部疾病和原本的心肺功能状况。轻症患者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气胸。而病情严重的患者,症状会严重且进展迅速,甚至可能导致休克。 患者的症状可能包括: (1)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从轻度到重度不等,这取决于肺萎陷的程度。 (2)肺萎陷一侧出现突然、严重和尖锐的胸痛。 随着海拔的变化(如:乘坐飞机、坐地铁或水下活动),症状可能会加重。 气胸会危及生命吗?答:有的气胸可危及生命。当存在张力性气胸时。此时胸膜裂口类似一个单向活瓣的作用,患者吸气时裂口张开, 空气进入胸膜腔,而呼气时裂口关闭,腔内的气体不能排出,因此胸内压迅速升高形成正压,抽气至负压后不久又回复到正压状态。当以上情况发生时,胸膜腔内的正压压迫心脏与血管,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有时还会因纵隔发生移位或摆动而出现窒息, 如果不及时处理减压,可能会导致患者猝死。 因此当发生气胸时,临床建议及早诊治。 气胸如何就诊?答:一般来讲,气胸属于急症,可以前往就近依云急诊科就诊,急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进一步分诊到呼吸内科或者胸外科治疗。 气胸需要做哪些检查?答:气胸一般靠体格检查(患侧呼吸音消失)及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检查明确诊断。 气胸了该怎么治疗?答:少量的气胸不需特殊处理,予吸氧、卧床休息,等待气胸慢慢吸收。中等量以上的气胸就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术或者胸腔闭式引流术抽气治疗。 哪些气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如何?随着胸腔镜手术技术及手术器械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气胸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治愈。文献报道,气胸保守治疗情况下,有30-40%的患者可能复发,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复发率小于10%。对于肺大疱破裂导致的自发性气胸,在胸腔镜下切除肺大疱并行胸膜固定,手术效果好,恢复快,已经成为目前的标准治疗方式(具体可向我咨询)。具体来说,有以下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1)复发性气胸。 (2)气胸持续漏气超过3天,患肺无法复张。 (3)自发性血气胸(气胸并出血)。 (4)双侧气胸。 (5)某些特殊职业患者(潜水员、飞行员、长途司机等)。 怎样预防气胸复发?答: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气胸的发生: (1)积极预防原发性肺部疾病。 (2)戒烟。 (3)有肺大疱和之前曾患气胸的人群需要格外留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避免用力屏气动作。 (4)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平衡,适度锻炼。 本文系郭晶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