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约占全球癌症发病率的 10%,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 608,000 人死于直肠癌,是第二大女性常见癌症和第三大男性常见癌症。而随着我国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名中结直肠癌位列第三,且发病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作为消化道的癌症,很多人都考虑其发病与饮食尤其肉类食物关系密切。2015年10月一则新闻“援引英国《每日邮报》消息称:世界卫生组织预计26日将宣布,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即致癌程度最高的物质,与香烟、砒霜“为伍”。”再次将肉类食物推上了致癌因素的风口浪尖。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称,有可信的证据显示食用加工肉类是引致大肠癌的原因之一。加工肉类是指人类经盐腌、烟熏或加添了防腐剂来保存的肉类,包括腌肉、 热狗肠和其他香肠。更有数据显示,无论进食多少加工肉,都会增加患上大肠癌的风险。因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一个人每周食用的红肉(包括牛肉、羊肉和猪肉)不应超过500克,即勿进食超过700克的生肉。根据WHO下属的负责致癌物审查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最新消息:新鲜红肉被划为大肠癌2A组致癌因素,就是很有可能导致人类大肠癌;还发现与胰腺癌和前列腺癌存在一定相关性。加工肉为大肠癌1类致癌因素,就是确定为大肠癌的致病因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乃至新鲜红肉这类日常食物致癌,在普通民众看来的确属于“噩耗”。但其实,在医学界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主要是可以增加大肠癌风险。多肉、富含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被认为是现代人患癌低龄化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每天喝45g酒,大肠癌风险提高至1.41倍;吸烟提高大肠癌风险1.2倍;肥胖的人大肠癌几率是正常体重人的1.45倍。食物中红肉比例太高,比如猪肉、牛肉、羊肉,或加工肉太多,也与大肠癌息息相关。食物纤维太少,也会提高大肠癌的几率。但食肉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首先,红肉是人体必需的铁、锌、维生素B12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体所不可或缺的。实践中的纯素食主义者往往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或者某些营养成分缺乏。因此,面对人体所必需的营养,与确定的但危险性很低的风险增加,人们不应该过度担心以至于因噎废食地完全放弃肉类食物。因此建议:适当限制红肉类、严格限制加工肉类的摄入总量,尽量避免烧烤尤其是烧焦的肉类。适当增加禽类,尤其是鱼类的摄入量。进食肉类应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比如选择锅炖、蒸煮或微波加热,避免烧烤、油煎等高温方式。所以,肉类合理、适量摄入并不会影响健康,不要过份放大弊处。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搭配、健康的生活心态依然是预防癌症的不二法门。 反复的痔疮不愈,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不明原因的肚子胀痛;经久不愈的肛门溃疡、持续性的肛门疼痛。如果一旦出现以上罗列的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就要及时尽早的去医院进行检查。
直肠位于大肠末端,与肛管相连。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随着直肠癌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已有很大的提高,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直肠癌的预后是较为满意的。但直肠癌早期症状隐匿,没有特异性,很容易导致误诊、漏诊。一些患者由于讳疾忌医,往往到晚期症状非常严重时才就诊,延误了诊断与治疗。所以,识别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对于最终的治疗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直肠癌早期症状比较隐匿,特异性不强,但如果平时我们可以对肛肠部位的一些症状加以重视,还是能够做到早期发现。1、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大便完毕后有大便不尽的感觉;粪便形状开始改变,例如由粗变细;粪便变黑或暗红色,粪便变稀、有黏液;排便次数增多,但却排不出粪便。2、黏液便和脓血便。癌肿破裂时,大便中常带有鲜红或暗红的血液和黏液,且粪血相混;大便内有脓血或粘液血丝,便频或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3、贫血与消瘦。随着病程进展,长期的便血以及慢性消耗的病人会出现贫血。贫血的发生往往都有其原因,而直肠癌就是其中之一。贫血的患者往往会面色苍白,无法长时间体力劳动,活动后心悸等表现。4、腹痛和腹胀。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腹胀、腹痛,其中腹痛的发生率较腹胀的发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5、腹泻或便秘交替。若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就可能是因为癌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6、反复的痔疮不愈,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减轻;不明原因的肚子胀痛;经久不愈的肛门溃疡、持续性的肛门疼痛。如果一旦出现以上罗列的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就要及时尽早的去医院进行检查。
腹腔镜是用于腹腔内检查和治疗的内窥镜。其实质上是一种纤维光源内窥镜,包括腹腔镜、能源系统、光源系统、灌流系统和成像系统。在麻醉下应用于外科患者,可直接清楚地观察患者腹腔内情况,了解致病因素,同时对异常情况做手术治疗。运用腹腔镜系统技术,医生只需在患者实施手术部位的四周开几个小孔,无需开腹即可在电脑屏幕前直观患者体内情况,施行精确手术操作。腹腔镜手术技术目前已在全国的大中医院中广泛普及,而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癌更是应用范围最广手术之一,其有如下优点:1、多角度“视察”,效果直观,医生的放大镜腹腔镜可以在不牵动腹腔脏器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检查,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很深,空间很狭小的位置,达到直观检查的效果,无漏诊,无误诊。直肠位于盆腔内,如按传统的开放手术,需在腹部留下巨大的刀口,而即便如此,仍然无法确保手术医生可以有很好的视野。而腹腔镜则是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镜头可以深入腹腔内,从而让医生更好观察肿瘤情况。2、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腔镜手术在密闭的盆、腹腔内进行,内环境受到的干扰很小,术中以电切电凝操作为主,对血管先凝后断,止血彻底,出血极少,手术结束前冲洗彻底,保持腹腔清洁。患者受到的创伤远远小于开腹手术,使患者术后更快的恢复健康。开腹手术患者由于刀口疼痛,患者往往很晚才下地走动,而腹腔镜手术因为刀口小,术后短时间即可下地行走,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3、腹部美容效果好传统手术疤呈长线状,长度约10-375px,并可能根据术中情况延长,影响外观。相比之下,腹腔镜手术腹部的刀口要显著缩短,腹壁戳孔小(3-10mm不等)、分散而隐蔽,愈合后不影响美观。不仅如此,戳孔感染远比传统开刀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少。4、盆腔粘连少腹腔镜手术对盆腔干扰少,没有纱布和手对组织的接触,很少缝线或无须缝线。手术中充分冲洗盆腔,因此腔镜手术后患者盆腔粘连远远少于开腹手术。因而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可较早进食,又大大减少了术后肠粘连的因素。在明确诊断以及确认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 此类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很可能是结肠直肠癌的早期症状。英国达勒姆大学教授S·达梅里博士及其同事对至少62.8万名4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参试者接受了缺铁性贫血筛查,结果发现1/3缺铁性贫血患者后来都患上了结肠癌。 据国外资料报道I、II、III、IV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3%、84%、44%和8%。可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肠道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而贫血又是肠道肿瘤发出的早起信号,所以,当中老年人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人,或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特别是喜食高蛋白、高脂肪、少运动的人群,如果出现了无法通过食疗、药补缓解贫血的情况,必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是近几十年来发病数和死亡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过去其发病率一般在第五、六位左右,从近年流行趋势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患者数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城市或地区。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2万名,其中结肠癌位居第二位。结肠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癌症,早期病例无淋巴结转移者,治愈的希望最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大多数死亡的结肠癌患者,不是死于病症本身而是死于对结肠癌的一无所知。因此了解结直肠癌的相关知识非常必要。容易得大肠癌的人群包括肥胖、高蛋白高热能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其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摄入不足。提高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及时诊断、妥善治疗。结肠癌生长较缓慢,及早发现癌肿,将其扼杀在滋生阶段,控制病情,结合有效的治疗手段,完全可达到根治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早期结肠癌的治愈率。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多不典型,通常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症状,因此临床容易误诊。如果能对可疑症状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并高度警惕结肠癌的危险信号,则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打下良好的基础。结肠癌早期重要信号:1、便血;2、大便习惯改变;3、大便性状改变;4、不明原因贫血。此外,根据大肠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右半结肠主要以全身症状为主:包括消瘦、贫血、右侧腹部不适等。而左半结肠主要以梗阻症状多见:包括腹痛、腹胀、偶尔会触及到肿物。临床发现有不少大肠癌患者,尤其是结肠癌患者,在被发现肿瘤时并发着一定程度的贫血。贫血可表现为头昏、乏力、怕冷、皮肤干燥,还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等,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很大。冬季的天气寒冷,更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这些症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不少患者误将贫血当“怕冷”,或单纯以为是血虚,乱吃补药耽误治疗。因此判断自己是不是贫血不能单凭主观感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医学上,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因肠癌引起的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经补铁治疗,患者血红蛋白时高时低或始终难以纠正。结肠癌以缺铁性贫血为首发表现者并非鲜见,其早期患者无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交替现象,又无腹部肿块扪及,无解浓血便等结肠癌症状,因此十分容易被漏诊。因而,如果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应上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确实。结肠癌的存在导致消化道慢性长期出血,另外大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出现肿瘤后,也影响了影响了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由大肠癌引起的贫血情况和因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情况不一样,营养性贫血可以通过补充营养物质或是药补来治疗。但如果是大肠癌引发的贫血,由于癌细胞浸润破坏结肠内壁粘膜及粘膜下血管,会造成患者慢慢失血,这犹如一个无底的窟窿,上面补进来,下边又漏出去,所以患者的缺铁性贫血始终难以纠正,常规补血方法无法达到补血效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大肠癌,才能使贫血情况得到改善。不少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去血液科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一直当作缺铁性贫血治疗,经治疗发现贫血加重,再深究贫血原因,居然是得了结肠癌。最新的英国《结肠直肠病》杂志刊登新研究发现,此类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很可能是结肠直肠癌的早期症状。英国达勒姆大学教授S·达梅里博士及其同事对至少62.8万名4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参试者接受了缺铁性贫血筛查,结果发现1/3缺铁性贫血患者后来都患上了结肠癌。 据国外资料报道I、II、III、IV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93%、84%、44%和8%。可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肠道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而贫血又是肠道肿瘤发出的早起信号,所以,当中老年人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的人,或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特别是喜食高蛋白、高脂肪、少运动的人群,如果出现了无法通过食疗、药补缓解贫血的情况,必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