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MP治疗1: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MPP的首选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用法:轻症可予10mg·kg-1·d-1,1次/d,口服或静点,疗程3d,必要时可延长至5d;轻症也可第一日10mg·kg-1·d-1,1次/d,之后5mg·kg-1·d-1,连用4d。重症推荐阿奇霉素静点,10mg·kg-1·d-1,1次/d,连用7d左右,间隔3~4d后开始第2个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多为2~3个疗程,由静脉转换为口服给药的时机为患儿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对婴幼儿,阿奇霉素的使用尤其是静脉制剂要慎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后72h,根据体温情况等初步评价药物疗效。克拉霉素用法:10~15mg·kg-1·d-1,疗程一般为10d左右。乙酰吉他霉素用法:25~50mg·kg-1·d-1,疗程一般为10~14d。红霉素用法:多为30~45mg·kg-1·d-1,疗程10~14d。罗红霉素用法:多为5~10mg·kg-1·d-1,疗程10~14d。抗MP治疗2:2.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MPP的替代药物,对耐药MPP具有确切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的MP耐药的MUMPP、RMMP、SMPP治疗。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米诺环素的作用相对较强,多西环素的安全性较高,在推荐剂量和疗程内,尚无持久牙齿黄染的报道。多西环素:推荐剂量为每次2mg/kg,每12小时1次,口服或者静脉。米诺环素:首剂每次4mg/kg,最大量不超过200mg,间隔12h后应用维持量每次2mg/kg,每12小时1次,口服,每次最大量不超过100mg。一般疗程为10d。抗MP治疗3: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治疗MPP的替代药物,对耐大环内酯类MPP具有确切的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MP耐药MUMPP、RMMP、SMPP治疗。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左氧氟沙星:6月龄~5岁:每次8~10mg/kg,每12小时1次;5~16岁:每次8~10mg/kg,1次/d,口服或静脉注射;青少年:500mg/d,1次/d,最高剂量750mg/d,疗程7~14d。莫西沙星:每次10mg/kg,1次/d,静脉注射,疗程7~14d。妥舒沙星:口服,每次6mg/kg,2次/d,最大剂量180mg/次,360mg/d,疗程7~14d。
在初高中学生中,大约20%的急性肺炎是肺炎支原体所致;而在大学生和军队新兵中,该比例可高达50%。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随疾病所处阶段的不同而异。肺外表现可能包括溶血,皮疹,肌肉骨骼疼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CNS)、胃肠道或心脏受累。 ●X平片表现包括支气管肺炎、盘状肺不张、结节性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特征可能包括Coombs试验阳性、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冷凝集素滴度升高、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微升高、血小板增多,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与细菌性肺炎患儿相比,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症状发作往往更为渐进、呼吸窘迫较轻、并且白细胞计数正常。然而,这些表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足以排除其他病因。 ●肺炎支原体的特异性诊断依赖于非培养技术,包括血清学和抗原检测。 ●我们建议对疑似或经证实的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采取抗微生物治疗。我们通常使用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抗生素。我们一般采用下列方案之一: 阿奇霉素,第1日10mg/kg,单次给药(最大剂量500mg);之后5mg/kg,单次给药(最大剂量250mg),再持续4日; 克拉霉素15mg/(kg·d),分2次给药(最大日剂量1g),持续10日; 红霉素30-40mg/(kg·d),分4次给药(最大日剂量2g),持续10日; 多西环素2-4mg/(kg·d),单次或分2次给药(最大日剂量200mg),持续10日; 对于年龄大于等于8岁的儿童,可使用四环素20-50mg/(kg·d),分4次给药(最大日剂量1-2g),持续10日。 ●如果怀疑或证实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特别是当儿童病情严重时,应使用多西环素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例如,左氧氟沙星)。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新冠感染的人数日趋增多,而新冠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如今上海的病毒株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头痛等,一旦出现发热,家长们都会很焦虑宝宝是不是感染上新冠病毒了,会不会有一些未知的症状或者后遗症,那新冠病毒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吗,实则不然,新冠病毒感染也是属于自限性的,经过我们健康科学的处理,病情大都会及时控制住。那居家期间,若孩子出现发热到底应该要怎么正确处理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发热,根据2016年相关指南,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为发热,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0℃或腋温≧37.5℃定义发热。而目前常用的体温计包括水银(玻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额温枪及耳温枪(均为红外体表温度计),常用的测量部位包括腋下、口腔、直肠以及鼓膜。水银体温计:生活中比较常用,操作简单,测量较准确,但测量时间长,要求封闭空间,小孩子多不配合,而且受温度、出汗及衣物等影响,一旦破裂,存在急性汞中毒风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曾发布我国从2026年1月1日起将全面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测量方法同水银体温计,但同水银体温计相比,测量结果更精准,时间更短,读数方便,不管是电子、水银体温计,务必保证测量前半小时不要运动、沐浴、进食。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所测体温数值的差异较小,而肛温平均比腋温高约0.2℃,比口温高约0.4℃。水银体温计存在汞暴露风险,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急性汞中毒事件,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额温枪、耳温枪:均属于红外体表温度计,额温枪相对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大,比如刚洗脸、退热贴、环境温度等都会影响其结果,测量结果准确性较低,一般用于人流量较大比如商场、超市、学校等入口处以快速筛查。而耳温枪测量的是鼓膜的温度,也是人体的核心温度,测体温速度较快,方便快捷,多用于小年龄儿童。体温的正常范围受外界因素波动较大,受年龄、性别、进食、气温、衣物、运动,测量时间的影响,甚至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温值也不一样,但变化范围一般在0.5-1.0℃,清晨体温最低,午后2-3小时体温最高。腋下体温大于37.0℃、口腔温度大于37.3℃、直肠温度大于38.0℃、鼓膜温度大于38.0℃考虑发热,但均存在一定误差,建议取三次测量平均值较为准确。同时根据宝宝年龄大小、配合度等选择适宜的体温计!以腋温为准,37.5-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考虑为超高热。发热<2周为急性发热,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的宝宝都是急性发热为主。宝宝发热时不必过于担心,家长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宝宝会发热?当宝宝被病原体感染时,体内的免疫系统和病原体进行战斗,这时病原体会释放某些物质,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升,然后宝宝会有全身肌肉收缩(即畏寒寒战),体温便会慢慢升高,发热是调节性地体温升高,是机体与病原体作斗争的一种反应,是身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有效免疫反应,更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而且中低热的利大于弊,发热可以阻止病原体的持续生长,增强体内免疫系统吞噬病原体的反应,且有助于早期识别相关疾病,但高热时确实伴有患儿的明显不适,心率呼吸增快,皮肤蒸发散热增加,导致大量水分经皮肤及呼吸道流失,患儿容易脱水,同时伴有精神差、消化功能减弱,甚至有些患儿会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因此宝宝发热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一般每天监测4次体温,高热患儿每隔3-4小时测量1次体温,鼓励患儿多饮水、少食多餐,一般食用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者流质饮食,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可适当地进行物理降温,比如退热贴、退热毯、温水浴、温水外敷儿童额头及颈部,但不推荐用酒精擦拭身体、冰水灌肠等措施。 那么宝宝发热时,什么情况下需要用药物处理呢?一般中低热,是不需要使用退热药物的,家长们需要明白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引起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疾病恶化,也并不会“烧成肺炎”或者“把脑子烧坏了”,因此不应该将恢复至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我国2016版《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推荐:对于≧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者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高热时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其他的药物比如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尼美舒利等不推荐用于儿童,同时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即所谓的“退热针”应用于儿童退热。对乙酰氨基酚推荐用于6月龄以下、2月龄以上的婴幼儿,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均可用于6月龄以上的患儿。起效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内,一般每隔4-6小时可再次使用,24小时内建议不超过4次。家长们需注意: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没有研究证明两者联合使用可改善患儿体温,却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单一成分的解热镇痛药与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药物过量、中毒的风险,因此两类药物避免联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新生儿及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均较慢,药物蓄积易导致肝肾损伤,甚至不可逆的组织结构变性坏死。肝功能异常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可选用布洛芬;肾功能异常的患儿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慎用布洛芬。儿童川崎病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无需使用其他解热镇痛药;若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维持,接种疫苗后有发热的风险,但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性使用退热药物。水痘避免使用布洛芬。必要时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除了解热镇痛药,儿童也可选择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辅助治疗研究发现,某些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蓝芩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等对SARS-CoV-23CLpro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中成药应用专家共识》推荐若儿童出现发热、头痛、流黄涕、咳嗽、咽喉肿或痛、兼见腹胀、食欲不佳等,根据患儿年龄和个人体质可酌情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液,清宣止咳颗粒,小儿咳喘颗粒和醒脾养儿颗粒等,其中,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颗粒证实可对细菌性、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身痛、流涕等症状有缓解作用。若患儿以发热、咽痛、全身痛、舌苔黄为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小柴胡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维C银翘片及连花清瘟颗粒等;若出现怕冷、发热、全身痛及流清涕为主,可选用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若以咽痛显著,可选用蓝芩口服液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目前新政策的发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数越来越多,儿童普遍易感,家庭、学校及幼托机构聚集性发病是儿童SARS-CoV-2感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COVID-19已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SARS-CoV-2感染的预防方式分为一般性预防和特异性预防。一般预防主要是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儿童NPIs的方式包括:(1)2岁以上儿童佩戴外科口罩,高危儿童可选择N95等过滤式口罩;(2)正确执行手卫生,推荐儿童使用肥皂和水洗手;(3)保持社交距离,必要时进行隔离;(4)居室保持通风,紫外线消毒(注意避免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的伤害),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患儿使用后的物品做好清洁和消毒。特异性预防主要指接种SARS-CoV-2疫苗,灭活疫苗已在我国3岁及以上儿童中广泛接种。1岁以内婴儿的发热除了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外,尿路感染也比较常见,如宝宝伴有排尿时哭吵、尿色异常、患尿布次数增多等,伴有发热持续不退,需警惕尿路感染,需及时至医院就诊;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精神不好,进食减少一半以上,睡眠时间明显增多,呼吸快,反复哭吵不可安抚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诊。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 1 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 义发热过于绝对,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腋温 37.5℃ 或肛温 38℃ 定义为发热。 不明原因急性发热是指医生经详尽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急性发热的病因暂时不明确。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常见慢性咳嗽的原因之一,其发病和过敏体质息息相关,治疗重在预防,那么要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呢? ●平时不要太干净,更不要洁癖,过敏都是城市儿童多于乡村儿童,因为城市里用了太多的杀菌和消毒剂,把微生物都杀死了。孩子们接触不到这些微生物,免疫系统“无所事事”就会变态的。变态后,就把体内的“好东西”也杀,不仅杀,还损伤自己的组织、器官,这就是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 所以,不要太干净,不要老使用消毒剂(巴氏消毒液、酒精等)擦地、擦手机,这些把细菌都杀死了,导致孩子过敏就多啦。不要每天都高温消毒奶瓶,不要总是每天都用紫外线消毒奶瓶,不要每次母乳前都用湿巾擦乳房......,让孩子吃点菌,免疫系统更健康。 但是,我们不欢迎明确导致孩子生病的菌,比如,腐烂的食物,发霉的物体,不要要孩子碰,这些菌太厉害,孩子受不了。 ●如果有季节性的过敏,比如对花粉过敏,那么尽量少外出,如果外出,戴口罩和封闭眼镜,避免鼻子、眼睛接触到过敏原,那就能减少过敏了。另外,在过敏季节,家里通风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雨后,这样进入室内的花粉会少些。 ●使用药物预防。如果孩子每年都会有季节性的过敏性鼻炎,家长比较明确什么时候孩子出现症状,那么在以往鼻炎开始日期前的2-4周,预防性的使用鼻喷激素,每日一次,每次一喷就行啦。 除了激素外,还可以提前使用色甘酸钠滴鼻剂,在花粉季节到来前,提前2周左右使用,能起到预防作用。 除了以上化学药物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阻隔,就是使用一些花粉和户尘螨阻隔剂,提前喷到鼻腔内部,挡住后来进入鼻腔的花粉,不让花粉接触到鼻粘膜。因为是物理防护,所以无需提前2周这么久,大约提前3天就行了 。 使用药物预防不是意味着就一定不出现过敏性鼻炎症状了,多数情况是症状会延后一段时间出现,症状比较轻。当然也有一些人预防性用药后,会不出现症状。另外,使用药物预防要在花粉季节后一段时间才能停药,不能立即停药,建议用到花粉季节后1周左右,根据孩子的症状停药。 ●通过积极治疗和预防,过敏性鼻炎能根除吗?和哮喘等疾病一样,目前过敏性鼻炎也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所以急性期我们积极治疗,减轻症状,改善病情。平时积极预防,减少复发。做到这些,过敏性鼻炎也就没有那么可怕和麻烦了,而且,随着机体免疫状态的发育成熟,免疫耐受了,过敏性鼻炎在孩子青春期前后也有一部分能够痊愈。
鼻炎越来越多,鼻喷剂是最有效的常规治疗方法。正确的鼻用喷雾剂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呢?很多孩子喷鼻都有错误,下面我们来学习正确的鼻用喷雾剂使用要点: 错误1:开封太久,过了有效期。 正确操作:使用前查看日期 不论口服药物或是喷雾剂,日常生活用药需要谨记久置未用的药物再次使用前请查看生产日期并保证其在有效期内。 错误2:偶尔用一两喷。 正确操作:请遵医嘱规律用药 鼻用喷雾剂常需持续应用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例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对于轻度和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治疗疗程不少于2周,对于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其疗程为4周以上;抗组胺药的治疗疗程不少于2周。 许多孩子未按照医师制定的治疗方案随意增减、停用药物,依从性差,导致病情反反复复,以至于一些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慢慢出现腺样体肥大、咳嗽变异型哮喘或支气管哮喘的表现。 错误3:拿出来立即用药 正确操作:用药前摇匀药物,并试喷。 根据说明书要求,部分药物用药前需要摇匀。新开封的药物或久置未用的喷雾剂再次启用,应当摇匀后试喷几次,直至水雾连续均匀喷出方可使用。有药物说明书指出,建议超过14天未用的鼻用喷雾器再次使用前需进行试喷。对于该时间并无统一意见,建议结合具体说明书。 错误4:使劲吸了吸鼻涕。 正确操作:擤净鼻涕,清洁鼻腔。 使用喷雾剂前应先擤净鼻涕、清洁鼻腔,可以常规使用生理性海盐水冲洗清洁鼻腔,有利于药物均匀、充分作用于鼻腔粘膜。 错误5:抬起下巴仰起头。 正确操作:保持自然头位,头稍前倾。 喷药时候眼睛稍向下看,不要仰头,否则喷入的药物易滑入咽喉部位、导致用药后苦感和呛咳。 错误6:将喷头几乎完全塞进鼻孔。 正确操作:置入喷头前端。 设计良好的鼻喷雾剂是弥散的雾状,有一定的辐射范围,不用将喷头完全伸进鼻腔,只需将其前端置入前鼻孔即可,太近距离的接触反而影响药物喷散的范围,甚至可能导致喷头抵住鼻腔黏膜阻碍药物的正常喷出、影响本次用药的剂量。使用鼻喷雾剂时只需将喷头前端置入鼻孔,不要将喷头完全塞进鼻孔。 错误7:对准鼻根部。 正确操作:对准鼻腔外侧壁。 喷药时候应保证喷头指向鼻腔外侧鼻甲的方向,而非鼻中隔。建议左手持药喷右侧鼻孔、右手持药喷左侧鼻孔,这样交互操作有利于避免这种错误。 喷头应对准鼻腔外侧,而非鼻中隔 错误8:猛地一喷一吸。 正确操作:喷药开始同时轻轻以鼻部吸气。 喷药时鼻部轻吸气,避免剧烈吸气将药物吸入咽喉部。 错误9:单手一气呵成。 正确操作:双手配合操作。 用药操作时建议一手拇指托在瓶底,食指与中指分别放在喷头的两侧,夹住喷头,另一只手按住未喷药侧鼻翼。 错误10:直接盖好外盖。 正确操作:清洁干净喷头后盖上外盖,防止鼻腔分泌物及残留药物长时间存留堵塞喷头。 错误11:擤了擤鼻涕。 正确操作:用药结束后避免即刻用力吸鼻涕、擤鼻涕,以保证药物与黏膜的接触时间和药物吸收。
在《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儿童OSA的诊断中,强烈推荐关注打鼾和打鼾的频率、睡眠憋气、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等症状和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腺样体面容即肥胖等体征。 客观的评估是鼻咽侧位片非常直观准确,不仅可以从侧位片中得到确切的腺样体占气道的比例(A/N比),还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上气道的情况、孩子是否合并后坠阻塞气道的扁桃体,连鼻窦和乳突(中耳)的情况也得到直观印象。家长总担心孩子吃射线,其实鼻咽侧位片的射线量大概是0.08mSv(毫西弗),差不多是我们10天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自然本底辐射总和,这个剂量是很小的。而鼻内镜判断腺样体大小会受到检查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影响,也难以用于不同医生、不同机构之间的对比,但是鼻内镜可以检查鼻腔情况,利于判断是否合并鼻窦炎、合并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也利于直观地看到鼻咽部情况,判断咽鼓管周围淋巴增生情况,排除极少见的儿童鼻咽肿瘤和先天畸形,两个检查各有利弊,辅助检查的选择在不同医生、不同医疗机构,根据经验和客观条件会有不同。因此,必要时,鼻内镜检查也是不可或缺。 多导睡眠图(PSG)可以精确判断孩子睡眠时的呼吸情况(是否有呼吸暂停、无效呼吸)和氧合情况,PSG对诊断OSA比依据临床体征和症状来诊断OSA更为精确和敏感,依据PSG指标可以对OSA进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但是PSG的应用受到多方面限制,比如医疗单位需具备检查仪器、孩子配合度较差、需要专人分析等诸多因素,使得PSG的普及面临困难。对于多数孩子,通过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OSA的诊断并得到病因学诊断(如扁桃体/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孩子的主要症状是打鼾,张口呼吸,伴随流涕、咳嗽等,本次发作是否有诱因比如感冒、发热等。鉴别诊断考虑鼾症因素(过敏性鼻炎、下颌发育不良、肥胖、神经肌肉病变等)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主要治疗手段有:内舒拿、海盐水、洗鼻器;药物只有鼻用糖皮质激素,另外的2个是清除鼻腔分泌物用的。指南强推荐鼻用激素或孟鲁司特钠治疗轻、中度OSA患儿,重度的患儿,而且合并过敏性鼻炎伴鼻息肉,单纯一项药物治疗效果不好。鼻用激素的正确使用,是在喷雾后再吸入,孩子不一定能把这个动作做到位,而鼻炎时肥大的鼻甲、肿胀的黏膜也限制了药物到达肥大的腺样体。因此,在孩子症状重的时候,应该选择地塞米松磺胺麻黄碱滴鼻,一方面利用减充血功能减小鼻甲、腺样体体积,一方面使得激素直达鼻咽部,还可以局部清除细菌,在孩子症状大部缓解后再更换为鼻用糖皮质激素。对于鼻腔、鼻咽部分泌物多的或者鼻窦炎的孩子,可以口服抗生素和黏液促排剂的辅助用药。抗生素可以选择阿奇霉素,是因为阿奇霉素可应用于中耳、鼻窦等感染,广泛杀死胞外菌和胞内菌,每日单次给药后,连续三天到五天,阿奇霉素在扁桃体和腺样组织中的水平始终高于血清,并在给药结束后仍持续升高至给药后8天5。 腺样体切除关键在于孩子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比如危险因素对孩子症状严重程度的占比多少?孩子的药物治疗是否到位?症状是否在加重?正常生理情况下,腺样体6-7岁发育至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在成人则基本消失。但是病理状态下,腺样体肥大是一直在动态变化,孩子症状的影响除了疾病,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秋冬季节,流感多发,过敏原接触等。
1.溢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内科宁铂涛喂奶间歇或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可帮助排出吞入的空气而预防溢奶。婴儿睡眠时宜右侧卧位,可预防睡眠时溢奶而致窒息。必要时可减少摄入奶量20~30 ml。若经指导后婴儿溢奶症状无改善或体重增长不良,应及时转诊做进一步诊断,排除器质性疾病。2.安抚奶嘴:1月龄以内的新生儿不建议使用安抚奶嘴,因可能会影响母乳喂养习惯的建立并导致过早断母乳。若之后使用安抚奶嘴,需避免奶嘴使用和入睡行为之间建立不良条件反射,夜间醒来后依赖奶嘴重新入睡,会影响婴儿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导致频繁夜醒。不建议在安抚奶嘴上涂抹糖浆或蜂蜜等以安抚婴儿。3.边吃边睡:初生的婴儿睡眠时间占比高,且昼夜节律尚未很好建立,因此大多会有边吃边睡的习惯。但是大多数婴儿3月龄始已经建立较为固定的昼夜规律,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都应避免边睡边吃,喂奶的过程应是亲子互动的机会。可以适当提前喂奶时间,在婴儿相对较为清醒状态下喂奶,待吃奶结束婴儿出现思睡信号(揉眼睛、打哈欠等)但尚未睡着情况下,将其放在床上培养其独立入睡习惯。另外,边睡边吸奶还易发生窒息,也不利于婴儿口腔保健。4.母亲用药或烟酒摄入:母亲在服用大多数药物时,并不影响其继续母乳喂养婴儿。母亲服用安非他明、麦角胺、化疗药物、他汀类药物、镇静药、抗癫痫药等,建议暂不母乳喂养,具体可详见各种药物说明书。母亲应禁烟,吸烟可增加婴儿呼吸道过敏以及婴儿猝死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同时也影响乳汁分泌,致婴儿体重增加不良。酒精可降低婴儿对吸吮引发的"射乳反射"的敏感性,使泌乳下降,也对婴儿的运动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故建议母亲不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母亲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茶及咖啡因类饮料)每天应限制在2杯以内。5.母亲外出或开始上班后的喂养:鼓励外出或上班后的母亲坚持母乳喂养,每天哺乳不少于3次,在外出或上班时挤出母乳,以保持母乳的分泌量。母乳喂养过程中如乳汁过多,可用吸奶器吸出存放至特备的"乳袋"中。挤出后的母乳,应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包中,不同温度下母乳存放时间可参考下表,食用前用温水加热至40 ℃左右即可喂哺,避免用微波炉加热奶(表1)。表1 母乳存放时间和温度注:a时间为月6.母亲不宜哺乳情况:(1)母亲进行化疗或放射治疗;(2)严重心脏、肾脏、肝脏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伴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严重精神病、反复发作癫痫;(3)患各型传染性肝炎的急性期、活动期肺结核、流行性传染病时,不宜哺乳。以配方奶代替喂哺,可定时用吸乳器吸出母乳以防回奶,待母亲病愈,传染期已过,可继续哺乳;(4)患乳房疱疹者不宜哺乳;(5)吸毒母亲未戒毒前不宜哺乳;(6)艾滋病或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不宜哺乳。
1.母乳喂养技巧:产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1 h),新生儿的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母乳。帮助母亲建立正确的哺乳姿势也是确保顺利母乳喂养的重要条件。每次哺乳前都应用肥皂清洁双手。喂哺姿势有斜抱式、卧式、抱球式。无论采用何种姿势,要让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头和颈部得到支撑,尽量贴近乳房,鼻子面向乳头。哺乳前,母亲可用干净手指帮助婴儿口张大含住乳头和乳晕,上嘴唇盖住的乳晕要少于下嘴唇,下唇应朝外突出、下颌接触乳房为正确的"乳房喂养" (图1A)。仅含住母亲的乳头,即上嘴唇盖住的乳晕大于或等于下嘴唇,下嘴唇向前或向口内缩,下颌远离乳房,为含吸不良,为"乳头喂养" (图1B)。"乳头喂养"的情况可造成乳头咬破、乳汁吸入不足,因含大量乳汁的乳腺导管在乳晕下未被吸入。在尚未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前,应避免让婴儿接触到奶瓶、安抚奶嘴及其他辅助喂哺装置。▲图1母乳喂养时婴儿含吸母亲乳房的示意图 A:含吸正确——乳房喂养;B:含吸不正确——乳头喂养2.哺乳次数:鼓励按需哺乳,对早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尤为重要。按需哺乳即在婴儿正确含吸乳房情况下,不限制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持续时间。1~2月龄的婴儿日间<2>4 h,建议将婴儿唤醒喂哺,避免奶量摄入不足。夜间哺乳间隔时间可延长,约3 h,或4~5 h。24 h母乳喂哺次数为8~10次。新生婴儿因尚不适应宫外生活,可有含乳头时间较长(喂哺>30 min/次),或喂哺频率过多情况(1.0~1.5 h喂哺一次),均属按需哺乳。一般2月龄后可逐渐规律哺乳,如生长不足需排除吸吮不当或疾病。母亲乳头皲裂通常也与不正确含吸姿势有关。一旦出现乳头皲裂,可在每次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3.奶瓶喂养姿势:奶瓶喂养婴儿时,应用上臂很好地支撑婴儿使其感觉舒适、安全,头和身体呈一直线,喂哺时应握住奶瓶并与婴儿有很好的眼神交流。避免在没有支撑情况下,让婴儿自己含着奶瓶喝奶,易发生呛咳、耳部感染,且在婴儿萌牙后易出现龋齿。4.奶瓶清洁、配方奶冲配及存放:每次使用后需彻底清洗并消毒奶瓶、奶嘴,可用专用消毒设备或者沸水中煮沸5 min消毒。冲配奶粉前需清洁相关区域并彻底用肥皂洗净双手。保证冲配奶的饮用水卫生,应用煮沸后冷却的水。严格按照说明冲配配方奶,冲配时先加水再加奶粉,用罐内配套的量勺称量奶粉,避免过稀或过浓造成婴儿营养不良或肾脏损伤。喂哺前先滴几滴在手腕内侧,确保奶液温度适宜。剩余液体奶液可存放入冰箱,下次食用时需温热后与新冲配的奶液混合食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1 h,或已经温热过一次的配方奶都应弃用。5.识别婴儿饥饿及饱腹信号:及时应答是早期建立良好进食习惯的关键。新生儿饥饿时可以出现觅食反射、吸吮动作或双手舞动;婴儿会出现把手放入嘴里吸吮、鬼脸、烦躁,大声哭吵是饥饿的最后信号。婴儿饥饿不同阶段的表情及动作详见图2。抚养人应该注意观察婴儿饥饿的早期信号,避免其哭闹后再喂哺,这会增加喂哺的困难,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哭吵会影响含吸母亲乳头。婴儿停止吸吮、张嘴、头转开等往往代表饱腹感,不要再强迫进食。▲图2婴儿饥饿不同阶段的表情及动作
1.纯母乳喂养:产后尽早开奶,母乳是婴儿唯一的食物来源,不进食任何其他的液体和固体食物,包括水,甚至在炎热的天气下只要母乳喂哺充分也无需额外补充水。2.配方奶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来源,但当母亲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给婴儿喂母乳时,可以采用配方奶喂哺。新生儿配方奶喂养也应按需喂养,逐渐增加,当摄入配方奶约20 g/(kg·d)或150 ml/(kg·d)时,可满足其能量需要。3.乳母营养:乳母应坚持平衡膳食,每天能量摄入应比平时增加,一般每天增加500 kcal的能量(相当于增加一餐)可以保证其产生足够乳汁喂哺婴儿。膳食均衡的健康母亲每周食用1~2次深海鱼可以基本保证乳汁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水平,不需要服用额外补充剂。如果母亲有营养不良或为素食者,除补充多种维生素外,还需要额外补充DHA。为避免汞摄入过多,孕妇应避免摄入食肉的大型鱼类。素食的母亲还应补充维生素B12。婴儿可以通过乳汁感受到不同种食物的味道,因此母亲进食不同种类的食物有利于婴儿以后接受不同种类的固体食物。4.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1)维生素D与钙:无论采用何种喂养方式,新生儿出院后建议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推荐的剂量为每天400 IU(10 μg),无需补充钙剂。(2)维生素K:出生后6 h以内,建议肌肉注射1.0 mg维生素K,以防止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本文节选自: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12): 883-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