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根据患者的排便习惯改变、大便便性状(大便不成形、粘液便、血便等)或者大便潜血阳性等表现常常推荐患者行肠镜检查。 肠息肉是肠镜检查中最常发现的病变。如果发现了肠息肉,我们常常会疑问: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会不会发展成癌症?肠息肉切除了还会不会复发?以后要注意哪些事项?接下来李医生为您详细解答。 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结肠息肉是指正常状态下平整的结肠黏膜凸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至于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至今没有发现确切的相关因素。但是以下生活方式可能会促进息肉发生: 高脂肪饮食;红肉进食过多;低纤维饮食;吸烟;肥胖(尤其腹型肥胖);缺少体力劳动。另一方面, 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高钙饮食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生。 老龄和长期慢性炎症也可以导致息肉发生率升高。除此之外,基因突变使息肉更容易形成,很多息肉综合症甚至癌症都和基因突变有关。如果家族有结肠息肉或者结肠癌的病史,尤其是发病时病人很年轻,那么家人应该警惕其可能发生息肉或者恶性肿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幼年型息肉相关综合征往往会引起结肠多发的息肉。这两种综合症是可以遗传的疾病,并且恶性肿瘤发生的概率也大幅度增加。 肠息肉怎么治疗?肠息肉治疗和肠息肉的类型密切相关。肠息肉在类型上可以分为以下4种:分别是炎性息肉;错构瘤样息肉;锯齿样息肉;腺瘤样息肉。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4种息肉的特点。 炎性息肉顾名思义,一般是由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引起来的。常见的有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疾病。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肿瘤转化。如果没有引起来症状,比如出血梗阻,那么治疗上的可以保守治疗,可以不用切除的。 很多人对错构瘤样息肉不太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错构瘤是指肿瘤本身是由正常的细胞组织构成的,但是这些组织没有按一定的没有按正常的结构排列,而是比较混乱的团块,这些组织本身没有恶性的表现。错构瘤样息肉在结肠中息肉里常见的有幼年性息肉,PJ息肉,PTEN息肉。如果出现多发(大于等于2个)这种类型的息肉常常和基因突变相关,具有遗传性并且往往会发生恶性转化。如果病理提示这类息肉,那么进一步的遗传咨询及相关检测对后续的随访是有必要的。 锯齿状息肉癌变的风险亦较大,如果息肉较大(大于1cm)且多发,那么发生肿瘤恶变的机率会大大增加。这时要了解家族里有没有息肉病和结肠癌病史,必要时还要进行遗传咨询。 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的息肉类型,可以占到结肠息肉的2/3。大部分腺瘤不会发展成癌,但是这类息肉具有变成恶性的潜能,尤其对于管状绒毛腺瘤。总体来讲,如果腺瘤大于五毫米就应该切除。如果病人比较年轻就出现了息肉或者肿瘤,则应该进行遗传检测和咨询。比如,出现多发腺瘤或者任意数量的腺瘤合并(十二指肠腺瘤/乳头状甲状腺癌/表皮样囊肿/骨瘤)时就要排除会遗传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 肠息肉怎么预防?尽管证据有限,目前推荐低脂、多水果、多蔬菜、高纤维饮食。比如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和未经加工的谷类纤维。同时进行规律运动,保持正常体重。避免吸烟及过度饮酒,尤其是啤酒。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肠息肉的发病率。虽然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息肉的发病率,但因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且面临副作用的风险,目前仍不建议为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总而言之,息肉切除是大多数息肉重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多发息肉、年轻病人、有肠癌家族史的病人有必要进行遗传肿瘤方面的评估和咨询。息肉切除后依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随访监测的频率。 本文系李广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有些得了结直肠癌或者是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如果比较年轻,或者同期/先后得了几种肿瘤,再或者有家族性发病的倾向,会被医生告知有可能是得了林奇综合症(Lynch syndrome)。但是往往得不到进一步规范的检查、监测和随访建议。 什么是林奇综合症?既然是综合症,它往往就不会表现出某一种疾病。林奇综合症就是一种能够发生多种肿瘤的综合征并且具有遗传性,它是以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作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奇怪的名字,这就跟该种综合症最早的报道者有关了。亨利·林奇(Henry T. Lynch)是克莱顿大学医学中心(Creighto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医学教授,他在1966年描述了这种综合症。“Lynch综合征”一词是在1984年由其它科学家创造的;而林奇本人于1985年将这种综合症也命名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但显然林奇综合症的叫法更容易被接受。 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发生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它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易感性综合征,约占新诊断结直肠癌病例的3%、子宫内膜癌的2%。该综合征可能发生癌症的其它部位还包括:卵巢、胃、小肠、肝胆系统、肾盂、输尿管、脑和皮肤。此外,Lynch综合征个体发生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的风险也可能增加。 什么原因导致了林奇综合症?为什么会遗传?林奇综合征是由几种DNA修复基因( 即MMR基因,包括MLH1、MSH2、MSH6、PMS2)中的一种发生生殖系突变或由EPCAM基因缺失导致MSH2不表达引起的。上述任何一种基因突变使得细胞对自身编码出现错误时的修复能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细胞比较容易恶性转化。所谓生殖系突变是指在受精卵时这个突变已经存在了,所以携带突变基因的个体全身所有的细胞都有该基因的突变。这也是为什会遗传的原因,遗传给下一代的几率是50%。 什么情况下怀疑是林奇综合症?在下列患者中,应怀疑存在林奇综合征:存在同时性或异时性结直肠癌、50岁前发生结直肠癌、存在多种林奇综合征相关的癌症(如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肠癌、肾盂癌/输尿管癌)的患者,以及在林奇综合综合征相关癌呈家族性聚集的病例中。 怀疑林奇综合症怎么确诊?正如我们前面所讲,林奇综合征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肿瘤综合症。确诊需要lynch相关基因检测。以往由于测序成本较高,往往先对肿瘤先进行免疫组化和MSI初筛,再根据结果决定有无必要行基因检测。 然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基因测序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对于可疑林奇综合征的患者来说,检测费用大多数都可以接受。现阶段,基因检测已然成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同样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几十个基因成本并不比检测几个基因的成本高出太多,目前推荐行多个遗传性肿瘤基因(不仅仅限于筛查林奇相关基因)的检测。 基因检测什么样的流程?外周血是最好的测序样品 ,抽取发病者(也叫先症者proband)3-5ml血即可行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如发现致病突变位点,再推荐家系(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针对该突变位点筛查。家系后续筛查因为只针对个别位点,成本可以控制在几百元就能完成筛查。 发现携带致病突变基因怎么办?若发现携带致病突变,应积极寻求熟悉该遗传疾病医生的建议并按指引密切监视。 针对林奇综合症病人,推荐如下随访检查建议: 1.在20-25岁时或比家族中最早患结直肠癌病人的年龄小2-5岁时开始(取两者中最小的年龄),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 2.在30-35岁时或比家族中最早患结直肠癌病人的年龄小3-5岁时开始(取两者中最小的年龄),每年采用妇科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和经阴道超声来筛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对于Lynch综合征女性,我们会在其生育结束时或在40岁时对其进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和附件切除术。 3.在30-35岁时开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联合胃窦活检,并且在活检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有胃癌危险因素的个体,每2-3年复查一次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在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期间,仔细检查十二指肠远端和回肠末端,排除有无小肠癌。 4.在30-35岁时开始每年进行尿液分析检查。 5.在25-30岁时开始每年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仔细的皮肤和神经系统检查。 6.对于因结直肠癌或内镜下无法切除的腺瘤而进行手术的Lynch综合征患者,推荐进行全结肠切除术及回肠直肠吻合术,而不是进行节段性切除术,并每年对剩余直肠进行内镜监测。因结直肠癌进行手术的女性患者,应该同时进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和双侧附件切除术。 总结基因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但发现其规律并科学的采取预防措施是我们可以左右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基因检测技术的革新,基因测序也越来越广泛为大众接受。林奇综合征作为比较常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症,及时识别并早期预防性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携带者的生存预后。对可疑林奇综合征的病人应积极寻求有熟悉相关遗传疾病的医生进行遗传咨询及后续的监测随访。 参考文献1.Uptodate: Lynch syndrome(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Lynch syndrome(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 2.Wikipe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reditary_nonpolyposis_colorectal_cancer 本文系李广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出现长期反复的反酸烧心症状,医生往往会建议病人做个胃镜检查。等拿到胃镜结果报告单,被告知得了反流性食管炎或者反流性食管病。接下来病人可能得到医生建议的就是各种药物,抑制胃酸药物、胃动力药物等等。但是药物吃多久,什么时候复查,平时日常生活中注意哪些事项,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明确详细的答复。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反流性食管病,顾名思义,就是胃腔的胃液及食物反流到食管导致相关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烧心(胃灼热)和反流,烧心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最常见于餐后。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口腔或下咽部流动的感觉,反流物往往为含有少量未消化食物的酸性物质。值得注意的是,一定程度的反流是生理性的。生理性反流通常发生于餐后,持续时间短、无症状,且很少在睡眠时发生。而病理性反流伴有相关症状或黏膜损伤,常常在夜间发作。除此之外,反流性食管炎的其他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胸痛、反酸、癔球症、吞咽痛、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声音嘶哑、喘鸣),有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恶心。反流性食管病胃镜下可表现为:糜烂性食管炎—糜烂性食管炎的特征为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黏膜破损,伴或不伴令人烦恼的胃食管反流症状。非糜烂性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或称内镜阴性反流病,特征为存在食管反流症状,但未见食管黏膜损伤。反流性食管炎怎么诊断?如果有典型症状(如,烧心和/或反流)的患者中,通常仅根据临床症状就可诊断反流性食管病。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能够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的食管表现(如,Barrett化生、糜烂性食管炎),还可排除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因此,对于长期胃食管反流的病人还是建议行胃镜检测评估病变情况。食管测压法—疑似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若有胸痛和/或吞咽困难且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正常,应行食管测压以排除食管动力障碍。动态食管pH监测—动态pH监测还用于有持续症状(无论典型还是不典型,尤其是试用一日2次PPI治疗失败时)的患者确诊胃食管反流病,或用于监测症状持续患者的治疗是否充分。胃食管反流病的规范治疗策略:推荐的治疗方案是根据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来制定,如果之前已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则还需考虑内镜下有无糜烂性食管炎或Barrett食管。方案1:升阶梯法(step-up):适用于存在轻度、间歇性(<2次/周)症状,且未见糜烂性食管炎证据的患者。以每2-4周为间隔逐步调整治疗。对于初次治疗的患者,我们首先推荐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并按需给予低剂量H2受体拮抗剂(H2RA)。如果症状发作频率<1次/周,则根据需要同时给予抗酸剂(如常用的铝碳酸镁片)。如果采取这些措施后仍有症状,则将H2RA增加至标准剂量,一日2次,至少持续2周。如果患者仍有GERD症状,则停用H2RA,开始使用低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一日1次,之后根据需要增加至标准剂量。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应继续治疗至少8周。方案2:降阶梯法(step-down):适用于有糜烂性食管炎、症状频发(≥2次/周)和/或重度症状(影响生存质量)的患者。首先给予标准剂量的PPI(一日1次,连用8周),同时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然后,如果症状转为轻度或间歇性发作,则将抑酸治疗降为低剂量PPI,随后再降为H2RA。对于所有无症状的患者,停用抑酸治疗。但有重度糜烂性食管炎或Barrett食管的患者例外,建议这类患者长期接受PPI维持治疗。方案1和方案2都提到需要同时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病人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症状呢?建议病人自己采取以下措施改善症状:减肥(如果超重的话)将床头抬高15-20cm(可以用木头块或橡胶块把两个床脚垫高或在床垫下放置楔形垫)避免进食让症状加重的食物(例如,咖啡、巧克力、酒精、薄荷与油脂类食物)减少饮酒量戒烟每日少食多餐,而非进食2或3餐正餐餐后3小时内避免躺卧。妊娠期胃食管反流病初始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比如抬高床头、避免饮食诱因。如果仍有症状,应以抗酸剂开始药物治疗,之后再考虑硫糖铝。如果患者仍无缓解,则与非妊娠患者一样,采用H2RA来控制症状,如疗效不佳,可使用PPI。如果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诊断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那么根除Hp可改善以胃窦为主的胃炎患者的症状。监测-初始内镜检查示重度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在PPI治疗2个月后应复查内镜,以评估愈合情况并排除Barrett食管。如果不存在Barrett食管,那么这次复查后不必再行内镜检查,除非患者有出血、吞咽困难或在接受有效的GERD治疗期间症状明显改变。总结胃食管反流病是比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长期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应做胃镜评估病变情况。进一步采用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改善生活方式并规律合理用药。经规范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的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病患者需进一步行食管测压和动态PH监测评估病因,同时要警惕恶性肿瘤可能。相关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抗酸剂-通常为包含三硅酸镁、氢氧化铝或碳酸钙的复方制剂,常用的有达喜、胃舒平。H2受体拮抗剂(H2RA)-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参考文献:Uptodate:1.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adults2.Med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dults3.Patient education:Acid reflux(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in adults(The Basics)
胃癌会不会遗传? 如果得了胃癌,相信很多人会担心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确实有这种可能。根据胃癌有没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分为两种类型:散发型和遗传型(或叫家族遗传型)。大多数胃癌为散发型(sporatic),这类胃癌不具有遗传性。而约1-3%胃癌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这类胃癌往往是一系列肿瘤遗传综合症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家族性遗传性胃癌中,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DGC)是目前已经明确具有遗传倾向的胃癌。许多存在HDGC的家系具有E钙黏蛋白(CDH1)基因的生殖系突变,其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来自这些家系的个体发生胃癌的终生风险很高,并且诊断时的年龄中位数仅为38岁。因此,一般建议在20-30岁进行预防性全胃切除术。如何识别会遗传的胃癌? 如果出现以下状况,要警惕遗传性胃癌的可能:1.胃癌发病时比较年轻(小于50岁)2.家族里(发病者的兄弟姐妹,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爷爷奶奶)有一个或多个人发生肿瘤(不限于胃癌,可以是其它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宫颈癌,膀胱癌,肾癌等等)。这种情况下要警惕得了会遗传的肿瘤,下一代发生肿瘤的几率会大大升高。得了可疑会遗传的胃癌怎么办? 这个时候需要找专业的遗传咨询医生进行评估有没有必要做基因检测,明确相应基因突变,进一步对家族其它人检查有没有遗传上突变的基因。 对于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国际胃癌联盟(IGCLC)在2015年公布了最新CDH1突变检测的共识指南,符合下列情况的患者要进行基因检测: 已确定的标准:不论年龄,一个家系中存在2例胃癌患者,至少1例确诊为弥漫型胃癌存在一例小于40岁的弥漫型胃癌患者弥漫型胃癌合并小叶乳腺癌的个人史或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其中一种疾病在50岁前被诊断。 此外,以下家系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包括:存在一例双侧小叶乳腺癌的患者,或者至少有2例在50岁前出现小叶乳腺癌的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弥漫型胃癌患者存在唇裂/腭裂的个人史或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一例胃活检发现原位印戒细胞和/或印戒细胞paget样扩散的患者家里其它人查出突变携带后怎么办? 如果携带了致病的突变基因,如果患者是CDH1生殖系突变携带者,预防性全胃切除(PTG)是推荐的治疗方式。接受胃切除手术的合适年龄尚有争议,大多数指南建议在20-30岁之间进行预防性胃切除术。 对于那些被推荐接受预防性胃切除,但决定推迟(或拒绝)手术的20岁以上的人,可考虑每年内镜监测联合随机活检。然而这种情况下,内镜可能会不能及时发现已经恶变的肿瘤而延误治疗。此外,由于CDH1突变会导致乳腺癌和肠癌的发病率升高,还应定期检测乳腺及肠道的情况。目前关于乳腺癌监测的指南建议,从30岁开始每年进行乳房磁共振血管成像(MRI)检查(可联用乳腺X线钼靶摄影检查。此外,对于有结直肠癌病史的CDH1突变受累家系,国际胃癌联盟(IGCLC)的更新指南建议,从40岁时或从比结肠癌最早诊断年龄小10岁时(选择其中最小的年龄)开始使用结肠镜进行监测,每3-5年重复1次。总之,出现上述所列情况后要警惕遗会传性的胃癌,尽早寻求遗传咨询医生的帮助,评估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尽可能将肿瘤消灭在萌芽前。本文系李广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没有肿瘤家族史的话,肠息肉切除后复查时间一般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决定:1、息肉病理类型2、息肉大小3、息肉个数。超过95%的息肉为增生性或腺瘤性息肉。其中临床常见的息肉类型为腺瘤性息肉。我们就以最常见的腺瘤性息肉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时候复查肠镜。如果活检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那么就要根据大小、病理组织学表现把息肉分成不好的(专业英文术语为advancedadenomas)和相对较好的息肉。以下任何一种均定义为不好的息肉:管状腺瘤≥10mm或有绒毛组织学的腺瘤,或重度不典型增生首次监测-这类患者应在3年内接受首次结肠镜检查。对于20毫米以上的腺瘤,应在6个月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随后的监测-如果第一次监测结肠镜检查正常,或者只发现一到两个小于10mm的管状腺瘤,下一次监测结肠镜检查可在5年后进行。如果发现3-4个小于10毫米的管状腺瘤,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应在3-5年内进行。如果再次出现上述不好的腺瘤或发现5至10个<10毫米的腺瘤,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应在3年内进行。若在结肠镜检查中只发现一个或两个小于10mm的管状腺瘤,应在7至10年内进行第一次结肠镜检查。参考文献Overviewofcolonpolyps:Up-to-date,Apr2022.
上图:28岁女性 胃癌年轻人会得胃癌吗?正如上图胃镜所示,28岁女性病人,因为上腹部不适去做了个胃镜,发现胃体一个隆起性病变,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一个爱画画的女孩子,天性乐观,怎么也想不到恶性肿瘤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胃癌有哪些症状?胃癌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但大多数胃癌患者都有症状。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和持续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另外大约25%的胃癌患者有胃溃疡病史。吞咽困难在近端胃癌患者中也比较多见。恶心或早期饱腹腹感,黑便等等也是警惕性信号。胃癌的高危因素最明确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是1、幽门螺杆菌感染和2、胃癌家族史。其它的危险因素:1、饮食:盐和腌制食品;亚硝基化合物;油炸食品,加工肉;饮酒;2、肥胖;3、吸烟;4、职业暴露:煤炭和锡矿,金属加工(特别是钢铁)和橡胶制造业导致胃癌风险增加;5、EBV病毒感染;6、胃手术史胃癌如何筛查?韩国和日本人的胃癌患者整体预后比较好,因为早期病人多。原因在于筛查做的比较好。在日本,50岁以上的人群采用以下策略筛查:每年做1次气钡双对比造影或者每2-3年做1次胃镜。在韩国,40至75岁的人群每2年做一次胃镜筛查。整体上讲,胃镜的筛查效能最高,间隔时间倾向推荐每2年查一次。如果有上腹部不适尤其疼痛症状及时查胃镜排除有无溃疡及恶变。胃癌如何预防?可能的保护因素:水果、蔬菜和纤维类食物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胃癌的发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建议有症状的患者筛查幽门螺旋杆菌并根除;如果一级亲属有胃癌的人群也建议常规筛查并根除。参考文献1、 Gastriccancerscreening: Uptodate-Mar2022.2、Riskfactorsforgastriccancer:Uptodate-Jan18,2022.3、Clinicalfeatures,diagnosis,andstagingofgastriccancer:Uptodate-J Nov15,2021.
我国的直肠癌病人特点是年轻人相对多发,且低位直肠癌占比较高。 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常常需要把肛门切除才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目的。尤其对于年轻病人,肛门切除意味着长期带粪袋生活,很多人心理上就不能接受。肠造口(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能不能保留肛门是以手术能不能根治性切除为前提,重要的参考指标如下:1、距离肛门的位置2、磁共振的评估3、病理类型。4、医生直肠指检评估。 医生根据这些因素会跟患者讨论肛门能不能保留,或者是否考虑先放化疗。 总体来讲,位置较高,磁共振评估直肠的切缘阴性或者淋巴脉管没有浸润,直肠指检活动度好的患者可以考虑保留肛门。病理类型为鳞癌的直肠肛管癌对放化疗敏感,疗效显著,一般不会考虑手术治疗。 很多病人以为自己是痔疮,没有选择就医。痔疮诊断的前提是排除肿瘤。所以要警惕,拖延治疗会导致肿瘤发现时已经是进展期。肛门不能保留,令人惋惜! 如果不能做肠镜,医生的肛门指检很重要,可以避免低位肠癌发展到不能保肛。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菌,长约3.5μm、宽约0.5μm。这种细菌在100年前已经在胃里面被发现了。起初人们对这些微生物的真正意义并不完全知晓,直到1982年,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并随后培养了胃内细菌—幽门弯曲杆菌[之后被重新归类为幽门螺杆菌(H. pylori)]。 幽门螺旋杆菌常常定居于胃的幽门部,这也是起名叫做幽门螺旋杆菌的原因。 为什会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据保守估计,全世界50%的人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且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更高,且感染年龄更小。一经感染,幽门螺杆菌即可持续长期存在,可能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也可能不致病。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途径尚不清楚,其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或口-口传播。现在认为,住宅密度、人口过密、兄弟姐妹数量、同睡一张床和没有自来水等因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期卫生习惯和家庭教育决定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因此,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 要不要检查幽门螺旋杆菌?美国胃肠病学学会(ACG)对哪种情况下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做出以下建议: ●只有当临床医生计划对阳性结果进行治疗时,才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对于存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有记录的消化性溃疡既往史的患者,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对于55岁以下存在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但无任何“警示特征”[出血、贫血、早饱、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进行性吞咽困难、吞咽痛、周期性呕吐、胃肠(gastrointestinal, GI)癌家族史、既往胃食管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已证实的处理策略是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和治疗(即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需进行治疗)。 对于无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无症状的患者,通常不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一种可能的例外情况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害怕存在胃癌的患者,尤其是东亚裔、中美洲裔或东欧裔患者,这些患者胃癌的发生率可能较高。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要不要治疗?治疗的指征 — 有幽门螺杆菌活动性感染证据的所有患者均应接受治疗。 怎么治疗?药物治疗大部分可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但若长期不规律服用抗生素,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对某些抗生素产生耐药。 抗生素方案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始抗生素治疗方案大致可分为含铋剂、含克拉霉素和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 1.铋剂四联疗法 — 铋剂四联疗法包含次水杨酸铋、甲硝唑、四环素和一种PPI,疗程为14日。 具体药物如下: @耐信20mg 一日两次,加铋剂(525mg,一日4次)和2种抗生素(甲硝唑250mg,一日4次和四环素500mg,一日4次)或者市售的包含有枸橼酸铋钾、甲硝唑和四环素的复方胶囊,一日4次给药,治疗10-14日。 2.三联疗法 — 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包含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PPI,均为一日给药2次。我们建议疗程为14日,因为治疗持续时间更长或许能更有效治愈感染。对于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甲硝唑替代阿莫西林。 具体药物如下:耐信20mg 一日一次到两次 吃一个月,加抗生素: 阿莫西林(1g,一日2次)和克拉霉素(0.5g,一日2次) 治疗10-14日。 治疗后要不要复查?对于针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治疗的所有患者,都应该检测以确认是否根除了幽门螺杆菌。 抗生素治疗完成后4周或更长时间后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或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来确认是否根除了幽门螺杆菌。检测前应停用PPI治疗1-2周。 对于经2个疗程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该经内镜取活检以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 总而言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不可怕,而且很多人都有。若果没有存在上述说的高危因素情况,国际指南是不推荐常规查幽门螺旋杆菌的。 虽然治疗方案比较成熟,但用药之前还是要咨询正规医院的医生。 参考文献来源:UPTODATE临床循证医学指南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很多因素可导致胃炎,包括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激素、酒精)、应激和免疫性疾病(萎缩性胃炎)等。内镜下胃炎可表现为红斑、糜烂和上皮下出血等。胃炎并不一定代表该处出现溃疡或癌症,而急性或慢性胃炎可透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胆汁倒流、进食某种食品或饮用过量酒精类饮品而引发。 胃癌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其中幽门螺旋杆菌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早期胃癌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有时出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进食后饱胀感等非特异性的上消化道症状,常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病人出现上腹部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消瘦,体重减轻。晚期可以出现的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梗阻(呕吐隔夜宿食和胃液)、消化道穿孔(急性腹膜炎)。 急性胃炎发病急骤,多因食物中毒、化学品(过度饮酒)、药物刺激(服用阿斯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严重感染所引起,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细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胃炎除部分病人转变为慢性胃炎外,大多在短期内痊愈。 一、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慢性胃炎和早起胃癌都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 大多数胃炎不会导致胃癌的发生,而萎缩性胃炎患者大多伴有胃酸过少或缺乏,有转变为胃癌的可能性,病变局限于胃窦部,称胃窦炎,伴有粘膜肠腺化生与间变者,可能发展为胃癌。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个别伴有粘膜糜烂的患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幽门螺旋杆菌在胃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感染率很高,在发展中国家可达到80%,而大多数感染者是没有症状的。根据流行病学研究,WHO在1994年已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Ⅰ类致癌原。对于有症状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要采用标准的根除方案治疗。 二、胃炎的治疗 胃炎的原因较多,应根据引起炎症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没有症状的慢性胃炎一般不需要治疗。 1.非药物治疗 避免使用引起胃粘膜刺激的物质,包括酒精和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减少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2.药物治疗 对于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炎患者要行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治疗。根治的方案也有很多,主要应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和胶体铋制剂等。常用的方案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治疗。 由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升高,对于经内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上述的治疗外还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对于怀疑早期胃癌的患者应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确诊的胃癌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